谜小说荒村.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970578 上传时间:2022-10-25 格式:DOCX 页数:119 大小:172.5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谜小说荒村.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9页
谜小说荒村.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9页
谜小说荒村.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9页
谜小说荒村.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9页
谜小说荒村.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谜小说荒村.docx

《谜小说荒村.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谜小说荒村.docx(1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谜小说荒村.docx

谜小说荒村

盗墓笔记番外篇

文/南派三叔

一祠堂里发现老棺材

这事发生在某一年的元旦后,具体几号我忘了。

那天很冷,天寒地冻,本来这种天气我肯定猫在杭州的家里,要么偶尔去一下商店购物,总之不太会在这种情况下出远门。

不过那年是个例外——我不得不和家人一起,长途跋涉,回到长沙郊外的一个山村。

村子是我们的祖村,名字叫冒沙井。

外表看起来,它和一般的新农村没什么区别。

外围的屋子垒得老高,墙上贴着花里胡哨的瓷片,往里面一点是老村子的本体,顺着山势有很多老黄泥房。

那些真的是很老的房子了,最初的房梁是什么时候立起来的已不可考。

大部分是给老人住的,有些已经变成无主的孤房,整个都是倾斜的,看上去像随时都会塌的样子。

我们这次来祖村,并不是为了叙旧、过年。

事实上,从我出生到现在,回老家的次数加起来都没超过五次,特别是大学毕业之后就更不愿回来。

这里十里八乡什么都没有,就连电视也只能收几个台,没劲透了。

不过这一次不得不回来,不仅是我,就连三叔、二叔、我老爹都必须回来。

表面上看,似乎是村里出了大事,实际的原因却很让人无语——因为本地要修高速公路,规划的线路正好穿过了老墓地,所以家里的祖坟必须迁走,否则就要给推土机铲平了。

这种在我看来非常无奈的事,村里的老头子们却都十分看重。

迁主坟就是要换风水,扰先人,是大事。

我老爹是长子,我们一家又是村里吴家最兴旺的一支,所以我爹他们三兄弟就一定得回来主持大局,其实说穿了,也就是掏大头的银子。

我爹是出了名的好说话,立刻答应了,还说顺便可以让我和几个堂兄弟认祖归宗,所以我才跟着回到了村里。

一起回来的这些人,本来还让我期望这次可能会比之前有意思。

因为到底是在山里,要是有伴儿,还是能搞点乐子的。

我记得表公那边有杆老猎枪,打猎也算是不错的消遣。

没想到二叔一到地方就给人抓去看风水,三叔是这里的地头,一年要跑五十多回,一下车便找人搓麻将去了。

我父亲被几个本家的老头抓去商量事情。

他知道我不安生,再三强调让我不要乱跑。

他们在祠堂前说事,把我一个人撂在祠堂后院闲晃悠。

我家的祠堂处在老村的地界,是间大房子。

不过和那些电视里看到的古宅不同,这间老房也是由黄泥抹起来的,没有白墙黑瓦。

进门首先看到的是个院子,中间有亭子一样的戏台,再往里就是灵堂。

灵堂又高又大,但往上看屋顶,星星点点全是破洞,下雨天肯定不安生。

祖先的灵牌就放在灵堂尽头。

尽头的墙壁上挖了好多佛龛一样的洞,每个洞里两个牌,都是老祖宗的名字,前面是供桌,不过供烛都改用电灯式的了。

这祠堂还是我爷爷出资复修的,所以年代也比较久了。

吴家的人丁本就不太兴旺,加上最旺的一支全都迁到杭州去了,所以这祠堂的情形还算过得去。

我找了一下爷爷的灵位,算是块比较大的牌子了。

其实他是入赘到吴家的,按理不够格上这个祠堂,这必然是他生前搞过手脚。

这种地方本就极无聊,天气又寒冷,我看祠堂里根本没人,一下子就耐不住了,开始四处摸摸碰碰,读读对联,看看功德碑。

这时候,我发现祠堂的边上有一道走廊,通过之后就是祠堂后面的空地,那里有间老茅草屋子。

我当时也没多想,就走了过去。

一方面是空地上有太阳,另一方面我觉得茅草屋子看上去挺古老的,门上还挂着大铁链锁,看上去挺吸引人。

我走近细看锁的样子,发现这屋子锁上好些年头了,窗户是两个大窟窿,窗框上糊着非常旧的报纸,连块玻璃都没有。

我百无聊赖,便探头往里面瞧去——屋里很暗,但是依然能分辨出里面全是干柴,在干柴上面,是一只涂满干泥的大头棺材。

茅草屋里光线晦暗,我只能看清那是一口老式的棺材,不像那些电视里大户人家的棺材,仿佛一头大一头小的大木匣子。

体积并不大,上面全是泥,已经看不清它本身的纹路。

这口棺材让我心跳加快,激起了我的无限遐想。

隐约记得,好像祠堂本就和棺材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好像在古法礼中,这里就是停死人的地方。

我还记得爷爷死的时候是盛夏,道士们就是在这里做法的,所以屋内有棺材不算奇怪。

可问题是,为什么这口棺材会被放在祠堂后面的这个茅草屋里,而且上面全是干泥呢?

看这屋里蜘蛛网密布、灰尘累累的样子,以及门锁生锈的程度,这口棺材停在里面应该有相当长时间了。

是在十几年前,还是几十年前,因为什么原因,有人把这口棺材抬到了这里,然后被人遗忘,一直存放到了现在?

这棺材里有尸体吗?

若是有又是谁呢?

一瞬间,我的心里闪过了很多念头。

这祠堂和这茅草屋,以及里面古旧的棺材……这些东西背后必然有着一个故事。

无奈我身上穿的是前几天新买的衣服,加上身手比较迟钝,否则,我肯定会爬进去仔细瞧瞧。

不过,我也明白,即使真进去了也瞧不出什么所以然来,我总不至于撬开这棺材细看吧?

又看了好半天,我悻悻然回头,绕过茅草屋继续往后走。

那是一片农田,杂草丛生,已经荒废了许久。

我顺着田埂往里走,发现没种东西的地方大概有四五亩,应该是我家分到的祖地。

可惜我老爹他们兄弟三个都不是种田的料,竟让这地荒成了这样。

再往前就是别人的地了,后面能看到尽头,是一段山坡,山坡上有条小路。

再走也就是这个样子了。

我一边往回走,一边盘算,这些地若是到了杭州能值多少钱。

老爹他们不知说完了没有,如果还没,我就在边上听着,顺便温习一下长沙话,怎么也比在外面受冻闲逛强。

在路过那间茅草屋的时候,我顺便又往里看了一眼。

阳光淡了些,屋子里更暗了,我什么都没看清楚。

其实,说起我的老祖宗,江湖气还是挺浓的,他们都是正宗的“土夫子”。

别人可能搞不明白,但长沙老一辈的人都知道,这是一群什么样的奇人。

用现在的话来说,土夫子,就是盗墓贼。

过去,长沙郊区有大量挖掘糯米黄泥的工人。

因为古墓下葬后,填土使用的糯米黄泥规格最高,所以人们在寻找这种泥的同时,常常会发现古墓葬,并且掘出些陪葬品。

随着挖泥业的日渐发展,很多人发现,陪葬品的价值要比糯米泥高得多,于是便催生出专门盗墓的挖泥人来,这些人都被称呼为土夫子,之后,“土夫子”三字就成了盗墓贼的代称。

当时因为家族关系,长沙附近有很多村子整村都是干这一行的。

用现在的话说,就是从业人员太多,渐渐就催生出了很多不同帮派。

我的祖宗,就是长沙土夫子中赫赫有名的一路,传到我爷爷那代,更是成了老长沙外八行里最最顶尖的“九门提督”之一。

老长沙的九门提督九大家族,在外八行内无人不知,无人不晓。

这些盗墓家族势力庞大,涵盖了从勘探、挖掘到出售、走私的所有环节,几乎每一件流出长沙的明器必然都要经过其中的某一家。

称呼他们为九门提督,其实是取了北京城有四五九道城门的意思,任何人进出北京城都必须得经过其中的一座门,而老长沙的每一件明器古董,都必须经过这九家老瓢把子中的一家人。

我了解这些奇人的机会其实并不多,因为爷爷不希望我知道太多他的过去。

他们这些人做的事在道内是美谈,在道外看来就是劣迹了。

不过老九门发生的那些事,依然靠着口碑一点点传了下来。

在那种信息闭塞的年代,要使得人们口口相传,必须是极度特别的经历。

可以想见,这些人到底传奇到了一个什么程度,才能使民间为他们排出这么个尊位来。

九门分为上平下三部分。

上三门都是家道殷实的老家族,而且正式的身份大体已经漂白,有着门面上的正当买卖,在官府势力庞大。

倒斗主要靠自己手下的伙计,他们都有一些极其厉害的伙计,身手极好而且忠心耿耿,但也正因为这样,这些伙计的老去使得上三门日渐没落。

平三门是夹喇嘛的主力,都是些孤胆英雄,门下最多就几个徒弟。

整天在山里走的就是这些人,年轻,贪欲重,杀人越货什么都干,他们的名声是靠血肉之躯拼杀出来的,所以也没什么顾虑。

开国之后的几宗文物大案都和这批人有关系。

而下三门,是已经往古董商上靠的商人,主要以倒卖为主,虽然功夫不弱但是不太喜欢自己亲自行动。

下三门和平三门的来往关系密切,而上三门规模已经坐大,并没有多少利益与下三门分享,所以上三门和下三门几乎没什么太多往来。

如果要用一个字来概括的话,上三门就是这一行里的官,平三门是贼,而下三门是商,自古以来,都是官商贼互相勾结,土夫子也不例外。

不过到了现在,这些门派都已烟消云散。

据说老九门的后人们基本都隐于各处,家底仍旧殷实,但是在门面上,是再也看不到当年江湖上的那些刀光剑影、血雨腥风,所剩下的,只有这些老祠堂、古草屋,以及不知何处而来的棺木而已。

而我作为老九门的后代传人,也成了一个真真切切的凡人。

二祖坟异事

当天吃晚饭的时候,我向表公打听那棺材的来历。

表公是村里的老资格,年轻时被江湖人称作“小凤飞”,据说长得帅而且攀爬功夫极好,三四米高的围墙他翻身就能上去。

可到了三十二岁那年,在偷情的时候被一个功夫更好的当兵仔发现,被打断了腿,从此就飞不起来了。

之后除了赶集,他四十几年以来基本没离开过村子,然而我问起这个事来,他居然也不太清楚。

那祠堂后面的茅草屋里有一口老棺材,村里人是都知道的,不过这棺材是什么时候出现的,他们就没什么印象了,平日里也没人问起。

表公只说,这茅草屋是盖在祠堂之前的。

当时那里是一片废弃的土房,被吴家买下来,全推平了盖做祠堂,但唯独剩下那一间,一直留到现在。

至于屋子原先是谁盖的,里面的棺材从何而来,都无从考证了,算起来,大约是六十年前的事。

六十年前,表公只有十九岁,实在太久远了,他也记不清那棺材是原本就在茅草屋里,还是之后有人放进去的。

不过看那棺材古老的样子,我有点发怵,越发觉得里面有故事。

我们是和村里的其他亲戚一起在祠堂吃的大桌饭,表公的身体硬朗,吃完饭就抽着水烟回去喂鸡了,老爹让我送送,我就跟了去。

路上表公对我说,如果我真的感兴趣,可以去另一个村子问问一个叫做徐阿琴的老人。

他是当年吴家请来管理祠堂的长工,从盖祠堂的时候起就在了,第二年正好土地革命,他分了很大一块地就回家了,算起来到现在可能有一百多岁。

要说这事有人清楚,也就只可能是他。

不过这事必须看运气,一百多岁,鬼知道他现在是不是还活着。

我心说又不是吃饱了撑的,为一个棺材可犯不着费这么大劲,也就点头敷衍了过去。

在整个事件中,这是我犯下的第一个错误,也是最严重的一个。

吴家的祖坟就在一座岩山的阳面,那山大概有两百多米高,并不壮观,上面也并不止吴家一座坟头,在不同的位置零零落落有四五座各样的坟包,都是村里大户人家的阴宅。

上山是一道土道,因为平时走的人不多,杂草丛生,好在现在是冬天,草稀,走起来并不很困难。

这座岩山的面前,本来是一条很大的山溪,所谓风水宝地,也就是前水后山这么个概念,不过现在有人在上游建了个小水电站,还有人挖沙赚钱,山溪早就干涸了。

移棺仪式选在我到村子第三天的上午举行,看黄历是个好日子,所以很多其他村民也都选在这一天办事,岩山上密密麻麻的,这里一堆那里一群,哪里都是人。

我属于在长子嫡孙里排得上号的,老早就跪到了坟头前,道士还在一边做准备工作,四周是此起彼伏的鞭炮声。

我之前一直对土夫子的坟会是个什么样子感到好奇,不过真的看了只觉大失所望——和普通村民的坟墓差不多,水泥浇起一个扇形屏风状的坟头,前面是一块大水泥碑,后面是和山连起来的封土,上面全是杂草,如果没有水泥的部分,你绝看不出来里面有个坟。

三叔告诉我,咱家的祖坟算是村里很老的了,在清朝时还有乡绅出资重修过。

这水泥则是建国后浇上去的。

爷爷躺的那层就修在老墓的上面,老墓下面大概六七米处才是祖宗的坟,究竟是个什么样子,他们也都没见过,不过绝不会有地宫,叫我就别指望了。

干他们这一行的,但求有个全尸,这种大兴土木、惹人垂涎的事儿,是绝不会干的。

我听了戚戚然,忽然感觉很好笑。

这里跪着的一大群人,有一大半都是挖过别人祖坟的,等一下起坟时,不知会不会还是他们动手。

想到这批人忽然熟练地掏出一大溜折叠铲挥汗如雨的画面,我就忍俊不禁。

盗墓贼迁祖坟和法医验亲戚,恐怕都是无奈居多吧。

我在那儿一跪就是两三个钟头,冻得我直哆嗦。

一直敲敲打打快到11点,那穿着Nike鞋的道士才办完了法事。

我父亲带头,和几个叔叔伯伯先起了墓碑,然后开始用石工锤凿坟取棺。

这是完全没技术含量的活儿,我们一直砸了两个钟头,才把坟窟砸通了——那是四个并列的水泥洞,棺材就塞在里面。

其中两个洞是空的,可能是给我奶奶和我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哲学历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