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原历年考研选择题真题.doc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465190 上传时间:2022-10-22 格式:DOC 页数:18 大小:21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马原历年考研选择题真题.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马原历年考研选择题真题.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马原历年考研选择题真题.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马原历年考研选择题真题.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马原历年考研选择题真题.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马原历年考研选择题真题.doc

《马原历年考研选择题真题.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马原历年考研选择题真题.doc(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马原历年考研选择题真题.doc

绪论[已考试题]

  单项选择题

  1.马克思主义的直接理论来源是

  A.法国唯物主义、英国经验主义、德国理性主义

  B.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定律、生物进化论

  C.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英法空想社会主义

  D.法国历史哲学、英国科学主义、欧洲人文主义(C)(1997年)

  2.全部马克思主义学说的理论结论是

  A.科学社会主义B.马克思主义哲学

  C.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D.无产阶级革命的学说(A)(1993年)

  3.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本质特征是

  A.阶级性和群众性的统一B.历史性和现实性的统一

  C.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D.批判性和创造性的统一(C)(1994年)

  4.马克思主义新世界观创立的关键在于马克思确立了

  A.剩余价值论B.阶级斗争学说

  C.无产阶级历史使命学说D.科学的实践观(D)(1995年)

  5.马克思主义是科学,从根本上说在于它

  A.以世界的一般规律为研究对象B.始终严格地以客观事实为根据

  C.提供了普遍适用的客观真理D.形成了完整的理论体系(B)(1998年)

第一章[已考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

  1.恩格斯认为:

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

  A.哲学与人类生存活动之间的内在联系问题B.人与周围世界的基本联系问题

  C.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D.关于人的本质问题(C)(1997年)

  2.马克思主义哲学创立之后,开始出现了

  A.唯物论与唯心论的对立B.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对立

  C.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D.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对立(D)(2003年)

  3.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唯心主义哲学、旧唯物主义哲学的根本区别在于

  A.坚持人的主体地位B.坚持用辩证发展的观点去认识世界

  C.坚持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D.坚持从客观的物质实践活动去理解现实世界

(D)(2008年)

  4.中国古代哲人荀子说: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这是一种

  A.宿命论观点B.唯意志论观点

  C.机械唯物论观点D.朴素唯物论观点(D)(1998年)

  5.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对立的根本点在于

  A.世界发展动力问题B.意识本质问题

  C.世界本原问题D.实践本质问题(C)(1995年)

  6.彻底的唯物主义一元论的根本要求是

  A.承认世界是多样的统一B.承认物质对意识的根源性

  C.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D.反对一切形式的二元论(C)(1995年)

  7.主张“世界上除了运动着的物质之外,什么也没有”的观点,属于

  A.否认人的意识存在的自然唯物主义

  B.主张世界统一于物质的辩证唯物主义

  C.否认时间与空间存在性的唯心主义

  D.把人的意识理解成某种特殊的“精细物质”的机械唯物主义(B)(1999年)

  8.列宁对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范畴是通过

  A.物质与意识的关系界定的B.个别与一般的关系界定的

  C.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界定的D.认识与实践的关系界定的(A)(1994年)

  9.物质和意识的对立只有在非常有限的范围内才有绝对的意义,超过这个范围便是相对的了,这个范围是指

  A.物质和意识何者为第一性B.物质和意识是否具有同一性

  C.物质和意识何者更重要D.物质和意识何者与社会生活的关系更密切

(A)(2009年)

  10.“心诚则灵,心不诚则不灵”的说法是

  A.主张物质和意识具有统一性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B.主张思想就是物质的庸俗唯物主义观点

C.认为世界是绝对精神外化的客观唯心主义观点

  D.夸大了意识能动作用的唯心主义观点(D)(2001年)

  11.广大农民在致富奔小康的过程中深切体会到:

“要富口袋,先富脑袋”。

这一说法在哲学上的含义是

  A.精神是第一性的,物质是第二性的B.精神的力量可以变成物质的力量

  C.精神的力量可以代替物质的力量D.先有精神,后有物质(B)(2005年)

  12.《坛经》中记载:

“时有风吹幡动,一僧曰风动,一僧曰幡动,议论不已。

惠能进曰:

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

”这段话表明惠能关于运动的基本观点是

  A.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B.运动和物质是不可分割的

  C.精神运动是物质运动的一种形式D.精神是运动的主体(D)(1996年)

  13.最近,由多国科学家组成的团队利用一台粒子加速器,让两束原子在一个圆环轨道上做高速运动,发现这些原子自身的时间确实比外界时间慢了。

这项实验进一步证明了作为物质运动存在形式的时间具有

  A.客观性B.有限性C.相对性D.一维性(C)(2008年)

  14.“风定花犹落,鸟鸣山更幽”形象地表达了动和静的辩证关系是

  A.静不是动,动不是静B.静中有动,动中有静

  C.动是必然的,静是偶然的D.动是静的原因,静是动的结果(B)(2007年)

  15.“运动应当从它的反面即从静止找到它的量度”,因为静止是

  A.运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B.过去运动的结果和未来运动的出发点

  C.运动的原因和根据D.运动的基础和承担者(B)(1993年)

  16.世界上唯一不变的是变。

这一论断的含义是

  A.变是世界的本原B.世界上只有变,没有不变

  C.变是绝对的,不变是相对的D.变与不变是绝对对立的(C)(2006年)

  17.在人与世界的相互作用中,人与世界同时得到了改变,并获得日益丰富的内容。

造成这一变化的基础是

  A.自然界自身的运动B.人的意识的能动作用

  C.人的实践活动D.工具的制造与使用(C)(2003年)

  18.人类生活的现实世界是

  A.人化自然和人类社会的统一体B.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统一体

  C.自在自然和人化自然的统一体D.人类实践活动中所形成的人类社会关系的总和

  (A)(2002年)

  19.右边这张照片反映出由于气候变暖,北极冰盖融化,致使北极熊无处可去的场景,颇具震撼力。

它给我们地球上的人类发出的警示是

  A.人与自然的关系成为人与人之间一切社会关系的核心

  B.生态失衡已成为自然界自身周期演化不可逆转的趋势

  C.自然地理环境已成为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决定力量

  D.生态环境已日益成为人类反思自身活动的重要前提(D)(2010年)

  20.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已经制造出诸如醋酸纤维、聚苯乙烯、合成橡胶等自然界原本不存在的化合物,其数量已达数百万种。

这一情况说明

  A.物质世界是人类创造的B.人类通过实践将“自在之物”转化为“为我之物”

  C.物质世界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存在D.人造物质可以脱离天然物质而存在

  (B)(2002年)

  21.在哲学史中我们可以看到,各种唯心主义派别之间的差异和矛盾,常常有利于唯物主义的发展,这一事实说明

  A.矛盾一方促使另一方事物发展

B.矛盾一方的发展可以为另一方的发展提供条件

C.矛盾双方中每一方的自身矛盾,可以为另一方的发展所利用

  D.矛盾双方的融合促使事物发展(C)(1999年)

  22.鲁迅在评《三国演义》时说:

“至于写人,亦颇有失,以致欲显刘备之长厚而似伪,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

这一评论所蕴涵的哲理是

  A.要区分事物的两重性B.要把握事物的度

  C.对事物既要肯定,又要否定D.要把事物看作一个整体(B)(2001年)

  23.事物发展过程的“度”是指

  A.事物质变的关节点B.事物质变的临界点

  C.事物保持一定质的量的限度D.事物保持一定量的限度(C)(1993年)

  24.在工作中防止“过”或“不及”的关键在于

  A.抓住事物的主要矛盾B.认识事物的量

  C.确定事物的质D.把握事物的度(D)(1997年)

  25.有一则箴言:

“在溪水和岩石的斗争中,胜利的总是溪水,不是因为力量,而是因为坚持。

”“坚持就是胜利”的哲理在于

  A.必然性通过偶然性开辟道路B.肯定中包含着否定的因素

  C.量变必然引起质变D.有其因必有其果(C)(2010年)

  26.唯物辩证法的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

  A.方向和道路B.形式和状态

  C.结构和功能D.源泉和动力(A)(1995年)

  27.事物内部的肯定方面和否定方面的对立统一运动,从表现形式上看

  A.是事物自我完善和发展的过程B.是新事物战胜旧事物的过程

  C.是螺旋式上升或波浪式前进的过程D.是不断周而复始的循环过程(C)(1998年)

  28.主观辩证法与客观辩证法的关系是

  A.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B.唯心主义与唯物主义的关系

  C.抽象与具体的关系D.唯心辩证法与唯物辩证法的关系(A)(2000年)

  29.在下列命题中,属于人本主义观点的是

  A.存在先于本质B.存在就是被感知

  C.世界统一于存在D.凡是存在的都是合理的(A)(1993年)

  30.唯物辩证法认为

  A.必然性意义重大,偶然性可以忽略不计B.必然性是可以预见的,偶然性是无法认识的

  C.必然性是不可选择的,偶然性是可以选择的D.必然的东西是偶然的,偶然的东西是必然的(D)(1994年)

  31.“当一位杰出的老科学家说什么是可能的时候,他差不多总是对的;但当他说什么是不可能的时候,他差不多总是错的。

”这一名言的哲学意蕴是

  A.在科学研究中,经验是不可靠的

  B.事物的可能性是因人而异的

  C.世界上一切事物只有可能性,没有不可能性

  D.每代人所获得的真理性认识,既有绝对性,又有相对性(D)(2005年)

  32.“挟泰山以超北海,语人曰吾不能,是诚不能也。

为长者折枝,语人曰吾不能,是不为也,非不能也。

”《孟子》中的这段话启示我们,做事情时要区分可能性和不可能性,二者的区别在于

  A.人的主观努力程度B.对人是否有利

  C.现实中有无根据和条件D.现实中的根据和条件是否充分(C)(2007年)

33.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事物发展的规律是

A.思维对事物本质的概括和反映B.用来整理感性材料的思维形式

  C.事物内在的本质的稳固的联系D.事物联系和发展的基本环节(C)(1996年)

  34.人类创造的自然语言和人工语言

  A.是人类的主观意识B.既非物质,也非意识

  C.是人类意识的物质外壳D.是意识的客观内容(C)(2001年)

  35.“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

”这个命题表明

  A.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B.人脑是意识的源泉

  C.观念的东西和物质的东西没有本质上的区别D.意识是人脑中特有的物质(A)(1999年)

  36.中国古代哲学家荀子说:

“心不使焉,则白黑在前而目不见,雷鼓在侧而耳不闻。

”这段话表明人的意识具有

  A.客观性B.能动性C.对象性D.任意性(B)(2000年)

  37.相信“意念移物”,甚至相信可以用意念来直接改变物质结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英语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