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厦门开设天文活动课的理论和实践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9701485 上传时间:2023-01-08 格式:DOCX 页数:31 大小:34.8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在厦门开设天文活动课的理论和实践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在厦门开设天文活动课的理论和实践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在厦门开设天文活动课的理论和实践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1页
在厦门开设天文活动课的理论和实践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1页
在厦门开设天文活动课的理论和实践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在厦门开设天文活动课的理论和实践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在厦门开设天文活动课的理论和实践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在厦门开设天文活动课的理论和实践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3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在厦门开设天文活动课的理论和实践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3)系统性。

表现在两个方面:

其一,不同的年级的学生参加同一类型的活动,就表现在随年级水平的提高活动内容及水平的逐步加深和提高。

其二,同一年级的学生所选择的活动类型不同,这些活动也体现出系统性。

(4)主体性。

这是活动课程最突出的本质特征。

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学生的自主性。

学生可以根据个人的爱好、兴趣选择活动,进行自我设计、自我组织、自我管理和自我评价。

二是学生的创造性,表现学生在实际活动中,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开动脑筋,进行大胆地创造和想象,求新、创新。

此外,主体性也表现在学校的自主性,不同的学校可以充分利用本地、本校的优势和资源,设置灵活多样的活动课。

活动课程的特征决定了它在学校课程体系中的作用,在当今素质教育的实施过程中,活动课程的地位和作用更是不可替代,它的作用并不单是为了改变单一学科课程在育人中所显露出来的弱点,单一的学科课程确实忽略学生的全面提高与个性才能的充分发挥,忽视学生的兴趣、实践性环节,脱离学生的生活环境和经验,而活动课有弥补学科课程不足的突出功能:

首先,能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和自我教育能力;

其次使学生开阔视野、丰富经验,并培养创造才能;

第三,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发挥他们的特长;

第四,加强中小学课程的社会适应性。

从宏观角度来看,活动课程的作用不仅在于弥补学科课程教育功能的不足,在构建现代化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上起着整体优化功能,这在推进素质教育方面,应起着重要的作用。

由于开设活动课程是依据学生兴趣、才能以及本地本校的特点和资源来确定,因此门类内容丰富多彩。

从内容来③看有:

(1)政治、思想和品德教育方面的活动

(2)科技、文艺方面的活动

(3)体育、劳动方面的活动

科技活动对青少年学生具有很强的吸引力,良好科学素质的形成是从青少年的兴趣和好奇心开始的,科技活动有利于发展科学兴趣。

在诸多的科技活动中,天文活动对学生具有特别大的吸引力。

但长期以来,学校的天文活动一直是以课外活动的形式出现,大多停留在兴趣小组的活动上,面比较窄,且缺乏科学的系统的管理,难以发挥天文活动所具有的育人功能,因此,将零散无序的中学天文活动规范为中学天文活动课,并将它作为一种校本课程来设置,这对于在青少年中普及天文科普知识,培养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明确了活动课程的含义,就不难理解天文活动课。

天文活动课是以天文科普知识的学习、天象的观测作为主要的活动内容,将广大热心天文观测的“追星族”组织起来,按知识层次和年龄层次在相应时间和空间进行以观测实践为主要形式的活动。

这样的天文活动课不同于一般的天文兴趣活动。

首先,天文活动课是一种在校学习的课程,它与学科课程相同的就在于有教学计划、教学目的要求、教学时数和教学评价,而天文课外活动是课程之外的“活动”,通常是中学地理或物理课程内容的延伸和补充;

其次,天文活动课具有明显的系统结构要求,对不同年级学生有不同的天文知识和天文观测要求,课程的组织安排是系统的,同时也是相对稳定的,这就与课外活动临时的、短时间的组织安排明显不同,例如,一个学期带领部分学生观测两三次天象或上几次讲座课不能称为天文活动课。

中学开设天文活动课的意义在哪里?

除前所述活动课在课程体系的作用这样的共性之外,在于更有效的开展天文科普教育。

这种有效的含义是天文科普教育在广度深度的可持续性发展。

天文学是当今六大基础科学之一,从小学到中学没有天文这门学科,中小学生得到的很有限的天文知识,主要来自小学自然教材和中学的地理教材以及影视报刊,这样少的天文知识不仅是零碎的、片面的,而且不成系统,更谈不上亲自观测和操作。

在新世纪知识经济到来之际,天文知识的普及对于一个国家经济的发展、文化的繁荣,对于一个人高素质人才的形成具有重要的作用。

1888年,美国建成里克天文台时,当时的美国总统亚当斯致开幕词时说:

“一个国家天文台数目的多少,是这个国家文明程度的表现。

”他的说法是有一定道理的,因为建造大型望远镜、建造圆顶室,在天文台中应用各种先进科学仪器,不仅需要高技术,还需要大量的物质财富。

更何况天文和人类的关系如此密切,地球的环境,人类的生存空间,无不与地球在宇宙中的环境、运动密切相关,当今世界许多世人瞩目的环境问题就来自天文现象或与之有关,如太阳色球爆发、厄尔尼诺现象、地震多发年、沙尘暴等;

在我们日常的生活当中,天文知识也充满其中。

通过天文活动课,普及天文知识,积极引导学生热爱科学、放眼宇宙,立志为探索浩瀚星空奥秘而发奋学习,成长为21世纪高素质人才,是时代赋予教育工作者的神圣使命之一,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课题。

二、中学天文活动课的开设

(一)中学开设天文活动课的必要性

1、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

二十一世纪国际间的竞争,就是综合国力的竞争,尤其是科学技术的竞争,说到底是教育的竞争,而在教育领域里,创造性人才的培养,成为一切竞争的关键,因此,素质教育的一个核心内容,就是创造教育。

而“应试教育”的弊端就在于偏离了受教育者和社会发展的根本方向。

它主要面向少数学生,忽视大多数学生的发展;

偏重知识传授,忽视能力与心理素质的培养;

以死记硬背和机械重复训练为方法,妨碍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使学生的课业负担过重;

以考试成绩作为评价学生的标准,影响学生全面素质提高。

“应试教育”偏离党的教育方针。

因此,必须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实施素质教育,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建立和完善以全面提高学生为目标的课程体系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

利用当地和学校的资源,开设天文活动课,使之成为学校众多活动课的一部分,并溶入学校的课程体系。

这便是课程化素质教育的一种模式。

我校从1985年组织学生观测哈雷彗星回归建立的第一个天文活动小组至今,已开展了十几年的天文课外活动。

如今已从课外活动发展成较为成熟的天文活动课。

十几年来,天文活动课以其独特的知识内涵、观测实践方式,在培养学生思想品质、科学能力等方面的素质,起了积极的作用。

实践证明,课程化素质教育是贯彻全面教育的重要措施之一,其中活动课是教学课程的有机组成部分,科技活动课中,天文活动课以其独特的理论实践方式,在培养学生思想品质、科学素质、开发智力、激发学习兴趣、促进全面发展所具有的重要地位是不容忽视的。

在当今向素质教育转轨的时候,充分发挥天文科普教育的优势,对青少年实施科技教育,提高科学素质,培养开拓型人才,以适应二十一世纪知识经济对人才的需求。

2、天文活动课与学校课程体系

将天文活动课溶入学校的课程体系,并不是要增加一门学科课程,同时也不是中学地理、物理知识的延伸和补充。

在考虑与学校课程的关系上说,第一,天文活动课应与其它活动课一起与学校课程相辅相成。

我们知道,天文活动课的知识基础是部分的地理和物理的知识,在中学的地理、物理学科中的天文方面的知识是该学科的科学体系,更是一种间接经验知识;

天文活动课可以构建学科体系,更重要的是直接经验知识,因此将学科课程和天文活动课程结合起来,首先可将学生的间接和直接经验结合起来使学生的认识完整系统。

例如,地球的运动,星空的视运动和季节变化,光学望远镜等,都可以通过天文观测操作实践来加以证实。

其次,天文活动课可以强调为一种综合性学习。

在知识方面,要求学生学习的是多学科的知识,比如说地理、物理、历史、化学、数学、政治(要严格区别中学天文活动课与大学天文专业)等方面有机融合,不是机械拼凑。

而在能力培养上,往往要训练综合能力。

例如,完成一次天文观测活动,可以在培养观察、动手、分析、写作、表达等方面的能力进行设计。

第二,与学校课程在时间、内容的比例分配上必须相得益彰,不同年级的学生在活动的比例和内容上往往是不一致,低年级的活动比例大,天文知识内容较浅现更富生动性,高年级的活动比例小,但知识内容较深、活动难度较大,在能力培养上也较高。

例如,同样是某时段的天象,低年级可重在天象的理解和观测上,高年级学生则要求在观测的基础上,进行规律的总结和探讨,并做出观测报告,或写出科学小论文。

3、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 

开展天文课外活动不仅有助于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更重要的在于通过学习天文知识、天文制作、天文观测,甚至通过参观、访问、宣传等活动,对学生的素质培养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首先,天文活动课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

观察能力是科学能力最基本的要素。

,天文学本身是一门观测科学,天文活动课诸多内容中,以观测为最重要,。

日月星辰,距离我们地球都非常遥远,人们不可能直接触摸来了解天体的特征及天象演变,必须利用肉眼或借助天文望远镜来观察、获得感性知识。

就形成科学素质而言,能获得第一手资料的亲历亲知的直接观察,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例如人们通过长时间观察星空,能辨认星座,观察星空的周日变化和周年变化,从而认识地球的自转运动和公转运动;

通过对恒星和行星的观察,能理解其本质的不同——太阳系内外的天体在夜空中有不同的视运动;

通过对月球、月相的观察,能看到月球的环境,理解地月运动的关系。

通过观测活动,是学生以自己的眼睛了解星空、了解各种天象,亲身去体会宇宙的奥秘。

参加天文活动课的学生大多都有这样的体会:

通过观察掌握的知识印象特别深刻。

可见,养成凡事观察的习惯及提高观察能力,这无疑对学习其他知识起到很好的帮助作用。

因为很多知识的获取离不开观察。

其次,天文活动课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随着航天事业的发展和观测手段的进步,现代天文学的发展日新月异,许多天文知识的获取必须具有较扎实的数、理、化等方面的知识,对于中学生来说,具有一定的难度,而且天文学也是各学科中不解之谜最多的一门,这就决定了天文学问题最多,具有较强的思维性。

所谓思维能力,就是按规律思考问题的能力。

中学生的思维是丰富的,面对浩瀚的宇宙,他们会提出比成人更多的“为什么”,这为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提供了很多的机会。

我们可以给出问题启发学生思维,也可以引导学生提出问题,然后让学生通过学习讨论问题。

以下的问题便具有很强的思维价值:

为什么日食不是发生在每个农历月的朔?

为什么日食发生的时候,有的地方是偏食、有的地方是全食(或环食)?

为什么恒星最终演化阶段可能是中子星、也可能是白矮星?

是否有地外生命?

……不少天文问题通过学习、思考、讨论,可得到解决(有些是以后专业知识的积累才能解决的),还有不少天文之谜对青少年学生来说难度过大,但不妨鼓励学生大胆想象、提出自己的见解,这对发展思维无不裨益。

第三,天文活动课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

实践是人类有目的地认识和改造现实世界的社会性的客观物质活动,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和检验真理的标准。

毛泽东也说过:

“实践出真知。

”对于天文课外活动来说,实践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天文活动课中有许多动手实践的内容,如活动星图的制作、日晷的制作、简易经纬仪的制作、天文望远镜的装卸和操作、绘制天体运动轨迹、天体天象的拍摄和冲片、甚至自己磨制天文望远镜,在这些实践过程中,学生必须通过反复的思维、学习、操作或制作,才能将设想变成现实。

动手能力对当今学生来说是较欠缺的,而这又是发展学习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

第四,天文活动课培养了学生的创造能力。

在科学活动中,能善于吸取已有的科学知识在实践中加以应用,并能提出新的方法或者新的观点,这便是创造能力的体现。

开拓型人才离不开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天文活动课中可以有意识地进行这方面的训练。

如在学了历法知识后,让学生针对现行历法的优缺点,设计创编一套新历法。

我们知道,现行公历有着明显的缺陷:

岁首安排在一月一日,没有明显的天文含义;

大小月的日数相差太大,达三日之多;

上半年和下半年的日数不等,于统计工作不利;

每月的日期与星期无法对应等。

我们要求学生创编的历法,要保持公历的优点,同时尽量改进其弊端。

学生完成这项作业后,我们发现,学生科学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丰富了许多。

下面列举一个学生的历法作业:

改革历法(表一) 

设计:

陈健炜④

月 份

月日数

28

28(1)

10

11

12

13

29(2)

说明:

(1)7月份的最后一天没有日期和星期,该日的正午12时定为上下半年的分界点。

(2)每年分为13个月,第13月的日数,闰年为29日(凡能被4整除的年份定为闰年,但若遇到公元年则需被400整除方为闰年),平年28日。

其中闰年的最后一天也不定日期星期,为世界和平日。

优点:

(1)上下半年日数基本相等

(2)每月的日数与星期一一对应

(3)每年的时间能较贴近一个回归年的时间

(4)免去大小月之分。

从这份历法作业中可以看出,学生在设计创造中,灵活地应用了知识,培养了创造性思维,其设计的合理性甚至优于现行的历法。

第五,天文活动课还培养了学生的学习能力。

当今提倡素质教育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是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读书、找资料、做文章。

由于活动课时的局限性,天文知识的讲授只能是有重点的进行,但天文知识包罗万象,而新的观测资料和信息又是日新月异。

为了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有效地进行学习,在学会学习上加强引导。

如学习天球坐标知识,教师可以先讲授天球坐标创建的目的和模式,然后引导学生根据教材自学,并通过讨论、提问、操作天球仪等方式,掌握几种天球坐标及其应用;

又如在讲述恒星的一生时,只讲一种归宿,其余的让学生自己寻找资料来寻找不同的答案。

对学生来说,寻找报刊、杂志、书籍,甚至多媒体信息,来回答某个特定的问题,是一种非常好的学习方法。

由此可见,天文活动课在培养学生能力、提高素质方面的功能是显而易见的。

只要我们教师认真地备课,组织和设计好每一堂课、每次观测、每次活动,就能收到很好的效果,这对培养全面素质的人才非常重要。

以下表二是天文小组学生(30人)的问卷调查情况,

参加天文活动课对学习必修课的影响

有影响

一点影响

没有影响

没有影响,而且有帮助

2人

3人

19人

6人

参加天文活动课对综合能力的提高

没有提高

不清楚

有助于能力的提高

对能力提高有明显帮助

3人

4人

20人

以上30名天文小组的学生参加了今年的高考,全部上了本科大学,其中有上重点大学26名,占86%,高于年段的百分比(76%)。

不仅如此,它在培养学生意志和艰苦性也起了相当作用。

由于天文学是一门观测的科学,因此观测的长期性、及时性、集体性和计划性必不可少。

遇有比较复杂的天象观测,如月相变化、行星运行规律、太阳黑子演变等需要进行长期观测。

若发现新的天体,更需要进行长期系统的观测。

同时,天体的出现和天象的现隐,都有严格的时间性。

一次壮丽的日全食只不过几分钟,错过了便失去了观测机会。

天文观测是非常辛苦的,星象的观测往往在晚上,特别在下半夜(因星明亮些)。

晚上观测,冬天要抵御严寒,夏天要防止蚊咬,还要耐得住寂寞,因为人迹稀少的高山农村,往往是观测星象、拍摄天体的好地方。

这锻炼了意志,培养了艰苦性。

遇事能克服困难、战胜困难,完成好任务,天文观测活动特别能培养这种心理能力。

此外,天文活动课还可以培养学生的集体观念、协作精神、做事的计划性,因为天文观测往往需要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一同完成,如流星雨的观测需要两三人的配合,一人观测、一人记录、一人画图。

有些观测项目,内容比较多,如日全食的观测,就需要许多人分成几个小组进行,这不但要求集体观念,还要有协作精神。

由于天文观测的时间性很强,还要有周密的计划。

(二)中学开设天文活动课的可能性

1、天文活动课开设的各种条件

(1)学生的兴趣与基础:

在众多的科技活动中,天文观测对学生具有相当大的吸引力,历来拥有相当广泛的爱好者。

历史上就有不少的天文爱好者后来成为有作为的天文学家。

闪烁的星光,深邃的夜空,常引起学生的种种幻想,对于具有一定理化知识基础的学生来说,他就有想了解头上这一片星空的愿望。

作为教育工作者,尤其要保护青少年的好奇心,通过天文活动,让学生抬抬头、去看看可以引起无限遐想的美丽星空,激发他们探索宇宙奥秘的兴趣,使他们不仅知“abcd”,也具备欣赏“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美妙境界的能力,使他们崇尚科学、热爱科学,不断地积累知识,形成献身科学的志向和理想。

笔者多年从事学校的天文活动课的教学辅导工作,经常调查学生对天文活动课的喜好状况,下表是一份调查的结果:

厦门双十中学报名参加天文活动的高一年学生人数统计表(表三)

调查情况

年份

调查人数

天文活动的报名人数

占第二课堂报名人数之比例

1996年

288

168

58%

1997年

302

171

56%

1998年

378

202

53%

1999年

401

245

61%

本调查是学校教务处在高一年新学年初对学生参加第二课堂人数摸底的调查情况,人数比例均超过一半,若在初中进行调查,还会有更高的比例。

可见,学生对天文活动有着浓厚的兴趣,开设天文活动课是有相当的学生基础的。

从厦门地区其它中学所反映的情况,也有类似的情况

(2)纬度与星空

厦门地区所处的地理纬度反映厦门星空观测具有广阔的天空,厦门地处北纬24゜25’至24゜46’之间⑤。

纬度位置较低,可视星空较为广阔,赤纬范围-65.5゜至+90゜,占86.4%的星空,理论可见星座大约80个。

(3)天气与观测

厦门地处我国东南沿海,属南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

与开展天文观测活动相关的是云量与日照时数,下表是厦门降水和日照的逐月分布⑥:

表四

月份

项目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全年

降水

平均值(mm)

37.3

66.9

76.5

124

154

207

150

144

96.3

32.1

27.8

26.1

1143

占全年比率(%)

14

18

13

100

最长连续无降水日平均值

(mm)

15.3

10.3

10.0

7.9

7.4

6.8

12.1

12.4

22.3

27.7

35

日照

平均日照

(小时)

156

121

127

178

281

254

223

272

187

179

2233

日照百分比

47

38

34

40

37

44

67

63

61

62

57

55

51

虽然厦门是海洋性气候,降水也比较丰富,但降水的集中性和台风雨的强度较大,可进行天文观测的季节比较长。

从图表中可见,厦门的雨季有两段,4至6月是“梅雨”季节,云雨量大,可观测的天数很少,7至9月是台风雨季节,降水丰富,但由于台风雨强度大,时间短,实际可观测的晴天仍比较多。

从10月至第二年的3月份,是干季,云雨量少,晴天日子多,表中10月至12月,最长连续无降水日平均值均最高,这是天文观测的最佳季节。

而这个阶段,已完成高初中地理的天文部分知识的讲授,天文活动课也有开设了一段,已有一定的基础,这时的天文观测顺理成章。

(4)天文活动观测基地的建立

厦门的天文科普教育长期比较落后,笔者在80年代中期就注意到了这种情况。

一九八五年,因哈雷彗星的回归,在本校建立了第一个天文兴趣小组,当时没有天文望远镜,没有固定的教室,没有资料,更说不上天文台,但是,凭着对星空的热情,带领学生云集学校的天台,探索天空的奥秘。

随着天文活动的开展,我们得到了学校领导的大力支持,购买了天文望远镜等天文活动仪器设备,一九九五年,在市政府学校领导的关心支持下,建设了耗资几十万元的天文台。

并添置了大型天文望远镜,学校、市教委又拨专款,为天文台配备了电脑、多媒体电视、投影仪、幻灯机等活动设备。

如今已开展了十几年的天文活动,建立了厦门的第一个天文观测活动基地,成为本校的一个办学特色。

现在,厦门许多中学也认识到在学生当中开展天文科普活动的意义,纷纷建立天文观测基地—天文台。

厦门大同中学、厦门外国语学校已建立了6米直径的天文观测台,同安一中建立了天象厅,厦门石塘中学、厦门五中的天文台和天象厅也正在筹建之中。

不少中学虽然没有天文台,但也购置天文望远镜,因地制宜开展天文活动。

这样,全市就形成了众多的天文观测基地,为厦门中小学生天文活动的开展提供了空间场所。

(5)厦门天文科普基地的支持

在厦门,还有一些全国著名的天文科普基地,为中学天文活动的开展提供了学习和实践的场所。

如厦门卫星测控站、集美航天城,厦门科技博物馆等。

规划中的厦门青少年活动中心的天文馆也将成为重要的天文科普基地。

(6)省天文学会的支持

福建是我国天文学家的摇篮,历史上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判决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