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渡舟医话免费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9699622 上传时间:2023-01-08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47.0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刘渡舟医话免费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刘渡舟医话免费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刘渡舟医话免费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刘渡舟医话免费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刘渡舟医话免费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刘渡舟医话免费Word文件下载.docx

《刘渡舟医话免费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刘渡舟医话免费Word文件下载.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刘渡舟医话免费Word文件下载.docx

目窠上微肿,如新卧起之状,其颈脉动时咳,阴股间寒,足胫肿,腹乃大,其水已成矣。

以手按其腹,随手而起,如裹水之状,此其候也。

《素问‧气厥论》曰:

肺移寒于肾,为涌水。

涌水者,按腹不坚,水气客于大肠,疾行则鸣濯濯,如囊裹浆,水之病也。

〈水热穴论〉"

肾何以能聚水而生病?

肾者,胃之关也,关门不利,故聚水而从其类也。

上下溢干皮肤,故为胕肿。

胕肿者,聚水而生病也。

水肿为脾、肺,肾三脏之病变。

盖水为至阴,其本在肾;

水化于气,其标在肺;

水惟畏土,其制在脾。

若肺虚则气不化精而化水;

脾虚则土不制水而反乘;

肾虚则水无所主而妄行。

水不归经;

则逆而上泛,故传入于脾,则肌肉浮肿;

传入于肺,则气息心急。

分而言之,三脏各有所主;

合而言之,则总由火气衰微,肾中之气不能化,故水道不通,溢而为肿。

第二节水气病脉证并治

《金匮‧水气病脉证篇》:

少阴脉,紧而沉,紧则为痛,沉则为水,小便即难。

脉得诸沉者,当责有水,身体肿重。

又"

趺阳脉当代,今反紧,本自有寒疝瘕,腹中痛。

医反下之,下之则胸满短气。

趺阳脉当代,本自有热,消谷,小便数,今反不利,此欲作水。

寸口脉弦而紧,弦则卫气不行,即恶寒,水不沾流,走于肠间。

失水病人,目下有卧蚕,面目鲜泽,脉伏,其人消渴,病水肿,大小便不利,其脉沉绝者,有水,可下之。

水病脉出者死。

以上援引(金匮)对水肿病的脉诊、色诊,问诊以及预后不良之诊,对指导临床意义非凡。

水气病可分为四种类型:

风水,皮水、正水,石水。

至于五脏之水气,可列入正水,石水之范畴。

水肿病邪实而正不虚的有三种治疗方法:

即发汗,利小便与攻下之法。

这就是<

内经>

说的"

开鬼门,洁净府"

的治疗原则。

一、风水

风水由干风邪侵袭肌表,故脉来而浮;

若卫气虚不能固表,则脉浮软而见汗出恶风之证;

荣卫之行涩,水道不利,而水湿滞于分肉,则身重而懒于活动。

 [治法]:

疏风益卫,健脾利湿

[方药]:

防已黄耆汤

防已一两,甘草半两(炙),白朮七钱半,黄耆一两(去芦),上剉麻豆大,每抄五钱匕、生姜四片、大枣一枚,水盏半,煎八分,去渣温服,良久再服。

喘者加麻黄半两,胃中不和者加芍药三分,气上冲者加桂枝三分;

下有陈寒者加细辛三分。

服后当如虫行皮中,从腰下如冰,后坐被上,又以一被绕腰下,温令微汗,差。

如果风水而一身悉肿,脉浮,恶风,反映了风邪袭于肌表,肺气之治节不利,决渎失司,水溢皮肤,故一身悉肿。

风邪客表则恶风,气血向外抗邪故脉浮;

风性疏泄可见汗出;

汗出则阳气得泄,故身无大热。

此证治以越婢汤,宣肺以利小便,清热以散风邪。

越婢汤方

麻黄六两,石膏半斤,生姜三两,甘草二两,大枣十五枚

以水六升,先煮麻黄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分温三服。

恶风者加附子一枚,炮。

方中麻黄宣肺以利水,石膏清解郁热以肃肺气之下降;

甘草补脾以扶正;

姜,枣调和荣卫以行阴阳。

以上两证,虽同为"

风水"

而有虚实之分(亦如桂枝汤和麻黄汤虚实之分)。

审其虚者,则用防己黄耆汤,一定抓住"

身重汗出恶风"

的主证;

审其实者,则用越脾汤,一定抓住"

脉浮、恶风,身肿不渴"

的主证。

对水肿发作时需要察其部位而治之。

才能达到"

因势利导"

使水邪乃服。

仲景曰:

诸有水者,腰以下肿,当利小便;

腰以上肿,当发汗乃愈。

凡腰以上肿,多因风寒湿邪,侵于肌表,闭郁肺气,水湿停留而成。

故治宜宣通肺气,开发毛窍,使在外之水从汗液排出;

腰以下肿,有虚有实;

虚者为阳气不足,不能化气行水而使水邪停居于下;

实者为水湿之邪停留于下而为水肿,但其人正气不虚‧脉沉而有力,兼见小便不利,以及腹部胀满等证。

腰以上肿,发汗当用越脾加朮汤(即越婢汤加白朮四两);

腰以下肿,而阳虚气寒,小便不利当用真武汤;

脉沉有力而小便不利者,当用牡蛎泽泻散(牡蛎、泽泻、枯蒌根,蜀漆、葶苈,商陆根,海藻各等分,异捣,下筛为散,更于臼中治之,白饮和服方寸匕。

日三服。

小便利,止后服。

水之去路有二:

在表者发汗,在里者渗利,因势利导,使水气得去而愈。

但临床所见,也有腰以上肿,而内渗于里;

腰以下肿,而外溢于表,以致肺气不宣,肾气不化,大气不转。

如此则可变通其治:

如以发汗去其表邪,又要兼用渗利,务使在里之水可以尽去;

腰以下肿,既要渗利,又应"

提壶揭盖"

开其肺气,使上窍通而下窍利,则水邪方能尽去。

发汗与利小便为治水两大法门,此外对于正虚者又有温阳化气,健脾运水、扶正散邪、益气固表等法。

应变通选用而不拘于一格。

二.皮水

皮水是由于脾虚,不能运化水湿,水湿阻塞中焦,故腹中胀满;

肺气虚则不能通调三焦,以致水湿停留,故下肢踝部浮肿,按之没指,为水性润下之征。

 皮水之脉浮与风水同。

但无恶风身痛等证为异。

皮水治法:

皮水脉浮为水在表,因势利导而发其汗,可用越婢加朮汤。

如果皮水为病,四肢肿,水气在皮肤中,四肢聂聂动者,可用防已茯苓汤主之:

防已茯苓汤:

防已三两,黄耆三两,桂枝三两,茯苓六两,甘草二两。

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分温三服。

)尤怡认为"

皮中水气,浸淫四末,而壅遏卫气,气水相逐,则四肢聂聂动也。

防已,茯苓善驱水气,桂枝得茯苓,则不发表而反行水,且合黄耆、甘草助表中之气,以行防己,茯苓之力也。

三、正水

正水是由于脾肾阳虚,不能气化以蒸发水湿之邪,以致水停于里而不行,故腹满而脉沉迟。

水多则外溢而身体浮肿;

水气上迫于肺因而作喘;

若水凌干心阳,则身重短气不得卧;

火不温肾,水寒下控其人则阴肿而烦躁不安;

若水邪侵肝,气机被阻,故胁下与腹作痛。

肝之疏泄功能乖戾,其气时而上冲,时而下降,水液随气上升,则时时津液微生;

水液随肝气下降,则小便续通;

肝病犯脾,不能运化水湿,所以腹部胀大;

如果水邪侵脾,脾失转输之常,不能升清降浊,水湿聚中,流于四肢,故腹胀大,四肢苦重难于活动。

脾为水困,津液不生,气亦不足,故见口渴、少气。

脾不散精于肺,肺不通调水道以行决渎,故小便难;

如果水寒之邪盛于下,肾阳衰弱,不能温化水气,水气增多,故腹大,脐肿,腰痛,不得溺也。

肾阳不温阳气不充,故阴下湿如牛鼻上汗,其足逆冷;

阳气不华于上,其面反瘦。

五脏水邪,因其生理各异,故病理与证候而不相同。

然而五脏水邪为病,其中肺,脾,肾三脏阳气之虚衰,不能行气化津而使水邪内停则是它们的共性。

因此,在治疗中总以通阳化气,消阴利水之法实为上策。

后世医家,将水分为阴,阳两类,阳水为热为实,治以驱邪为主。

如水气逼肺而作喘,通调不利而小便短涩,治用苏葶丸(苏子,葶苈)或沉香琥珀丸(苦葶苈子,郁李仁、防已,沉香、陈皮、琥珀、杏仁、苏子,赤苓,泽泻、麝香)。

若通身水肿,二便不利,脉来浮滑,其人体力不衰者,可用疏凿饮子外散内利(椒目、赤小豆,槟榔、商陆、木通,羌活,秦艽,大腹皮、茯苓皮、泽泻);

如果形气稍差,或年老体弱之火,则用外散内利两解之法,如茯苓导水汤最为理想(泽泻,茯苓、桑皮,木香、木瓜,砂仁、陈皮、白朮,苏叶、大腹皮、麦冬,槟榔)。

阴水为寒为虚,如果大便溏薄,畏寒气怯脉软肢冷者,宜用温补之法,如补中益气汤(人参,黄耆、炙甘草、白朮、陈皮、升麻、柴胡、当归,生姜,大枣);

或用实脾饮(白朮、茯苓、炙草,木香,木瓜,附子,槟榔,草果,干姜);

如果脉沉面黧,小便不利,心悸,头眩、背恶寒者,可用真武汤(附子,白朮,生姜、白芍,茯苓)。

如果尺脉沉迟,或见细小,小便不利;

,而又腰酸脚弱者,可用金匮肾气丸缓治为上。

清人吴谦有外治之法,其中的"

贴脐琥珀丹"

颇具巧思,用之多验(巴豆去油12克,轻粉6克,硫磺3克,研匀成饼。

先用新棉一片布脐上,内饼,外用帛缚;

时许自然泻下恶水,待下三,五次后,去掉药饼,以粥补住。

日久形羸,隔一日取一次,一饼可救三,五人)。

吴谦认为肿胀之病,"

属虚寒者,自宜投诸温补之药,而用之俱无效验者,虚中必有实邪也。

欲投诸攻下之药而又难堪,然不表之终无法也。

须行九补一攻之法,是用补养之药九日,俟其有可攻之机,而一日用泻下之药攻之。

然攻药亦须初起少少与之,不胜病渐加之,必审其药与元气相当,逐邪而不伤正始为法也。

其后或补七日,攻一日;

补五日,攻一日;

补三日,攻一日。

缓缓求之,以愈为度。

余在临床,治此病颇能体会吴氏用心之苦,因而勤求搏采,对肿胀水症,如用补药无效而又不能峻攻时,爱用自制方,名曰"

白玉消胀汤"

甚佳(茯苓30克,玉米须30克,白茅根30克,抽葫芦12克,冬瓜皮30克,大腹皮10克,益母草15克,车前草15克,土元l0克,茜草10克,川楝10克,延胡10克,紫苑10克,枳壳10克)此方通气行水,活血助疏,上利肺气以行治节,下开水府而畅三焦。

虽亦有逐邪之力,然无伤正损人之弊,施诸补药以后而肿胀不减者用之,每获良效。

水肿是一个病状,有许多原因可以引发,如肝硬化腹水,肾炎病的水肿,心脏病水肿,营养不良水肿等,则实非本文所能全部概括。

作者:

太阳星 

 

时间:

2005/7/3109:

10

四、石水

石水是由于肾阳虚衰,不能温化水湿,水气不能从小便排出体外,而下结于少腹,故腹胀如石坚硬。

病在下焦,属于水气内结,切其脉沉而不起。

水结于下,未及于肺,所以其大不喘。

水气在肾而粼于肝,可见肋下胀满疼痛等证。

总而言之,四水之中,风水与皮水相类属表;

正水与石水相类属里;

但风水恶风,皮水不恶风;

正水自喘,石水不自喘为异,临证之时须加以鉴别。

石水的治疗,可选用温补脾肾,佐以舒肝通络之法,如真武汤加桂枝,川楝、延胡、石楠藤,小茴香等药物。

第三节水气上冲证治

一.水气的概念(此处水气非指水肿)

古人对水气的概念,有认为水气是水之寒气,如成无已注水气上冲:

水寒相搏,肺寒气逆"

;

也有人认为水气即是水饮,如钱天来注"

水气,水饮之属也。

我认为他们似乎各自说对一半,因水与寒,往往统一发病,水指其形,寒则指其气,如影之随形,不能分离。

所以水气的概念,既有水饮,也有寒气。

二,水气上冲的证机

水气上冲证,为临床常见病和多发病。

历代医家比较重视,在治疗方面也有所发展。

此证源出(伤寒论)及(金匮要略方论)仲景提出以苓桂为主方的相应治疗,为后世治疗水气上冲创立了证治基础。

但原文中的苓桂方证,加减化裁,有机地分列于不同的篇章,使人难以掌握全面。

而无法引用。

为此,进行综合归纳,提要钩玄并参以己意,务使水气上冲体系与系列方证特点而大白于医林。

《伤寒论》第67条内容,是论水气上冲证治,我认为这一条是论"

水心病"

的代表作。

的病名,是受西医"

风心病"

病名影响而产生的,病名突出了病症的重点,反映了病的实质问题,比"

水气凌心"

的名称直接了当,一见便知。

关于这一条的原文是。

伤寒若吐若下后,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脉沉紧、发汗则动经,身为振振摇者,茯苓桂枝白朮甘草汤主之。

文中的"

若吐若下"

,先点出了证机属虚而非实。

正是心阳先虚,然后才有"

的发生。

心脏属火,为阳中之太阳。

上居于胸,秉火阳之权威,震慑下焦水寒之邪不敢越雷池一步。

今因"

吐下之余定无完气"

,心阳一虚,则坐镇水寒之权威失势,因此在下焦的水寒阴气便有可乘之机,乃有"

发生。

近世医者,受西医学之影响,只知"

心主血脉"

,"

诸脉系于心"

所发生的心血管瘀阻的心绞痛和冠心病。

反而不知心的生理特点在于阳气。

《素问‧六节脏象论》说:

心者,生之本,神之变也。

……为阳中之太阳,通于夏气。

这段话是说心为生命的根本,主宰神明的变化。

心有这大功能,乃是它的阳气功能所决定。

因为心属火脏,而上居于胸,胸与火皆属阳,故心称为"

阳中之太阳"

心主阳气为第一位、心主血脉为第二位。

心主血脉‧心主神志,都与心阳的主导作用有关。

如果心阳亡失,则就停止了搏动,血脉不行,神志消灭。

以心阳虚为主,诱发水寒之邪从下而上冲打击心胸阳气与血脉的流通。

同时也应该看到在"

的同时,必然中焦的防水大坝的脾土,和下焦管理水气的肾阳也表现了松驰无力,不能制伏水寒之邪上行亦大有关系。

心下逆满"

的"

逆"

之一字,义有双关,既指水气上逆之病机,而又道出相应之症状。

满"

,就是胀满,或叫痞满,为上腹部的气机痞塞不通所致,因而出现胀满不通之证。

,旧注解为"

胃脘之间"

证候。

殊不知此乃心脏阳虚见证之一,上虚而气不降所以为中满也。

凡心脏病之心下痛与痞满,而误诊为胃脘病者,临床所见较多,医者所不可不察也。

今考心阳虚于上,水寒之气动于中,故有"

气上冲胸"

直犯离宫之变,仲景不言气冲于胸之具体见证,今特补述于下:

胸为心之宫城,乃阳气所会之地。

高学山所谓"

光芒四射中,但觉一团太和之元气相聚耳"

今心阳被水寒之邪所遏,则自觉胸中满闷,或兼见憋气与疼痛。

肺居胸中,行使治节之令,水寒凌肺,金寒津凝,则可出现咳嗽,气喘,痰涎较多,面部虚浮等证。

起则头眩"

,是指病人头晕为重,只能静卧,不敢起动。

造成眩晕原因有二:

一是心脾阳虚,清阳之气不足上养清窍;

一是水气上冲,阴来搏阳,清阳既虚且抑所以头眩。

我们结合临床观察,水气上冲头目尚不止此,每见视力下降,目见黑花,耳聋,鼻塞与不闻香臭等五官科疾患。

徐水县农民,李xx,56岁,患鼻塞证,尤以夜晚为甚,只能以口代鼻呼吸,所以口腔干涸为甚。

偶因"

心悸"

情余为治,辨为水气凌心之证,予苓桂朮甘汤五帖。

服讫而鼻塞随之痊愈。

昌黎中学,李某年已不惑,患视罔膜炎,视物右上方有黑色物体遮盖不散。

曾服益气聪明汤,杞菊地黄汤等方,无效可言。

余见其面黧舌水、脉弦而又心悸头晕,辨为水气上冲,蒙蔽清阳之证。

为疏苓桂朮甘汤加泽泻。

约服三十余剂,而眼前之黑花消失不见。

根据临床观察,水气上冲还往往出现咽喉不利,类似"

梅核气"

症,梗塞喉中,吐之不出,咽之不下。

文革前余带学生在城子矿实习。

某生治一白姓妇,患梅核气,经用(金匮)半夏厚朴汤,已三进而丝毫无效,乃转余诊。

切其脉弦,视其舌苔则水滑欲滴。

余辨为水气上冲,咽喉被水寒所痹塞而非痰气之证。

乃用桂枝12克,茯苓30克,白朮10克,炙甘草6克,连服五剂,咽喉通利,病已愈矣。

某生讶以为神,问曰:

半夏厚朴汤方为何无效?

曰:

半夏厚朴汤治痰气上凝之喉痹;

苓桂朮甘汤则治水气上冲之喉痹。

此证脉弦、舌水而是其候,误为痰气遂有"

差之毫厘,谬之千里"

,某生叹服。

脉沈紧"

,沉主里,又主水病,弦紧为寒,沉紧正是水寒为病的反映。

第四节水气上冲的诊治

一‧望诊

水为阴邪,上凌于心,心之华在面,心阳不振,荣卫凝涩,则面必见黧黑,名曰“水色"

,其甚者,或在额‧颊、鼻柱‧唇口、下颏等处,皮里肉外,出现类似"

色素沉着"

之黑斑,名叫"

水斑"

心开窍于舌,心阳不足,则舌质必然淡嫩;

火冷津凝,水不化津,故舌苔水滑欲滴。

二‧脉诊

(辨脉法)云:

.凡脉大、浮、数、动‧滑,此名阳也;

脉沉、涩、弱‧弦、微,此名阴也。

水气上冲为阴证,仲景指其脉为。

沉紧"

,阴病见阴脉似无可议,然验之临床,水气上冲之证,脉来常见沉弦,或只弦,只沉;

病重者,则心阳浇漓,自顾不暇,其脉则出现"

结"

,或沉伏无力,亦不可不知。

三‧辨证

(一)气上冲胸:

心阳上虚,水气上冲,其证有二:

典型者,患者自觉心下有二股气向心胸或咽喉上冲;

不典型者,不见明显的气上冲,但从下往上依次出现的或胀、或满、或悸等等见证十分明确,故也不难辨认为是水气上冲病证。

(二)胸满:

水气上冲,胸阳受敌,阴霾用事,则见胸满。

此证以夜间为甚,气候温和则轻,冷冽则加重。

往往伴见气短,咽喉不利,如有物梗,呼吸受阻等证。

(三),心悸:

心悸的出现有二:

在气上冲胸咽时,则心悸随之出现。

另一种是自觉左侧颈部之血管发生酸胀与疼痛时,则立即出现心悸之证。

心悸每发作于晨起,夜卧、饱食之后,呈阵发性,轻者可以自止。

(四)短气:

心阳虚衰,膻中之气不充,又被水寒凝滞,则出现"

短气"

之证。

如身体不动,或行路缓慢一般则不会出现短气。

如登楼爬高,少顷则觉气短发憋,呼吸紧促而常伴咽喉有痰使人痛苦万分。

严重者则可令人周身出汗、小便失禁,失气频频,心脏悸动如出。

四‧水气上冲的治法:

补阳降冲,利水消阴。

方药:

茯苓桂枝白朮甘草汤:

茯苓、桂枝,白朮、甘草(炙)

方义:

茯苓作用有四:

(1)甘淡利水;

(2)养心安神;

(3)行肺之治节;

(4)补脾厚土。

所以,茯苓一味而有消阴利水,养心定悸、补脾以固堤坝之全权作用,而为本方之主药。

桂枝在本方作用有三:

(1)通阳以消阴;

(2)下气以降冲;

(3)补心阳以制水寒,而与茯苓配合相得益彰,亦为本方之主药。

假如本方有桂枝而无茯苓,则不能渗利水邪以伐阴气;

如果只有茯苓而无桂枝,则不能上补心阳之虚,下不能通阳以行津液。

由此可见苓,桂二药相须相成,协作有方而缺一不可。

至于本方的白朮补脾协助茯苓以远化水湿;

炙甘草则助桂枝上扶心阳,中保脾胃之气,以缓水势泛滥。

以上药仅四味,配伍精当,大有千军万马之声势,临床疗效惊人,实为(汤液经)水剂代表之方,而与火剂三黄泻心汤遥相呼应。

(三)苓桂朮甘汤治验:

例一:

吴媪,65岁,患有冠心病,近来颈旁之脉管胀痛为甚,而且有时跳动,令人不安。

切其脉弦,视其舌水滑,结合心脏悸动与胸满憋气等证,辨为"

而使血脉不利。

为疏:

茯苓30克,桂枝12克,白朮10克,炙甘草10克。

连服七剂而颈脉之痛全愈。

由此证明,苓桂朮甘汤有疏通血脉消除痛胀之功。

例二:

陆xx,男,42岁。

因患冠心病,心肌梗塞而住院,西医抢治两月有余,未见功效。

现证为心胸疼痛,心悸气短,每当心悸发作,自觉有气上冲咽喉,则气息窒塞,有时憋的周身出冷汗,而有死亡之感。

舌淡苔白,脉弦时结,脉证相参,余辨为水气凌心,心阳受阻,血脉不利之证。

方用苓桂朮甘汤加龙骨,牡蛎温阳降冲以治水寒之上逆。

此方服三剂,气逆得平,心神得安,心悸与疼痛大有起色。

但脉仍有结,犹显露出畏寒肢冷等阳虚见证。

乃于上方减去龙骨,牡蛎,另加附子、白芍,生姜以成真武汤扶阳驱水之法。

此方服三剂,手足转温,而不恶寒,然心悸气短犹未全瘳。

余再投苓桂朮甘汤加肉桂6克以复心阳;

更加党参,五味子各l0克以补心结之气,连服六剂,"

诸证皆愈。

例三,山西大同王君,相见于山阴精神病院。

其人面黑如煤,自诉,胸满短气,郁时憋闷欲绝,不能登楼爬高坡,心悸时兼见"

早搏"

,西医诊断为"

冠心病"

余切其脉沉弦而结,舌苔水滑。

夫面色黧黑是为水色;

脉沉是为水脉;

舌苔水滑,气不化津而为水候。

今色、舌,脉皆反映水邪为患,则知胸满短气等证,而为"

无疑。

治当温心胸之阳气,伐水寒之阴邪。

乃用桂枝12克,茯苓30克,白朮10克,炙甘草10克。

此方服至五剂,胸满转舒,气息变长,揽镜自照,面黑变淡。

患者服药见效,信心倍增,连服此方,约服五十余剂,这一严重之"

霍然而愈。

例四:

北京李xx,男,46岁,患心悸气短,多在夜晚发作。

所奇者左颈之大血管随心悸而憋痛不休。

迭经中西治法而病不愈。

切其脉沉弦,视其舌水滑欲滴。

乃问之曰:

心下有上冲之气否?

"

病发时颇为明显,而悸与胀亦从此时出也。

余辨为"

血气不利之重者。

乃用桂枝15克,炙草l0克,茯苓30克,白朮l0克,先令服七剂,左颈血管胀痛与心悸气冲良己。

效不更方又服七剂而获全功。

例五:

叶xx,女,53岁,患心悸与胸中憋气证,而右手五指麻木为甚。

切其脉弦,按之而软,视其舌淡,苔则水滑。

此"

也。

所以手麻者,心阳不煦,血气不充,流行不利也。

乃用桂枝12克,茯苓30克。

炙甘草I0克,白朮10克。

此方连服十剂,胸不憋气,手麻不发,心悸亦安。

例六:

张xx,男,62岁,每晚则胸满憋气,后背既凉且麻。

切其脉弦,"

视其舌水,辨为"

而阳气不足。

乃用桂枝15克,炙甘草10克,白朮l0克,茯苓30克。

瞩服七剂背寒与胸满俱减,照方又服七剂,病已近愈,因其阳气浇漓、为疏:

附子20克,白朮20克,茯苓40克,白芍15克,生姜20克,桂枝20克,蜜为小丸,以资巩固。

例七:

徐xx,女,38岁。

自觉心下有气上冲于胸,胸满心悸、头目眩晕,不敢移动,西医诊为"

美尼尔"

内耳病,然治疗无效,始求中医诊治。

切其脉沉弦,视其舌苔白水滑。

余辨为水气上冲的"

头为诸阳之会,反被水寒阴气羁縻,所以发生眩晕与胸满心悸等证。

仲景所谓"

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

是也。

方用桂枝12克,茯苓30克,白朮10克,泽泻20克,炙草6克,连服十数剂而愈。

  通过以上的治验,可以看出"

有影响血脉瘀阻不利的颈脉胀痛;

水气冲心的"

气上冲证"

寒凝气滞的"

与"

胸中憋闷"

证;

卫气不利的手发麻,清阳不上的"

头目眩晕证等。

苓桂朮甘汤治疗"

而独树一帜,效果非常令人满意。

至于它的证候表现,据临床观察已超出仲景所述,今后必然另有新的发展。

我的学生傅延龄君通过实验研究,证明此方具有一定的抗心脏缺血;

抗心律失常及正性肌力等作用。

由此来看,苓桂朮甘汤是治疗"

的王牌,临床之士不得忽视。

(四)苓桂朮甘汤加减

1.本方减白朮加杏仁,则叫苓桂杏甘汤,用治"

水气上冲"

,水寒迫使肺之宣降不利,不能通调水道,疏利三焦,而出现咳喘,面目浮肿,小便不利等证。

1990年,我带研究生在门诊实习,一老媪患心脏病多年。

最近续发咳喘,面目浮肿,小便则少。

服药虽多,然面肿一直末消。

余切其脉弦,视其舌则胖,苔则水滑。

此证心阳虚于上,水寒之气得以上冲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