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当前中小学学生心理特点的分析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9695562 上传时间:2023-01-08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5.4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对当前中小学学生心理特点的分析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对当前中小学学生心理特点的分析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对当前中小学学生心理特点的分析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对当前中小学学生心理特点的分析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对当前中小学学生心理特点的分析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对当前中小学学生心理特点的分析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对当前中小学学生心理特点的分析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对当前中小学学生心理特点的分析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对当前中小学学生心理特点的分析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狭义的教育是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的要求和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规律、对受教育者所进行的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传授知识、技能、培养思想品德、发展智力和体力的活动。

其目的是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一定社会的人,社会主义教育目标是通过让受教育者受教育,使其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

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

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质以及环保意识;

具有运用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础技能和方法;

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最终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那么研究如何教育人的科学就是教育学。

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状态和活动的科学,我这里说的是普通心理学,这是研究心理现象产生和发展最一般规律的科学,另外这里还研究心理学最一般的理论。

如心理与客观现实的关系,心理与脑的关系等,是心理学的一个特殊领域,是教育管理心理学的学科基础。

了解学习心理学就是为了运用心理学的知识对中小学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以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充分开发他们的潜能、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心理品质,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从而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身心健康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所谓管理学,就是研究如何进行管理的科学。

而管理则是管理者运用管理的理论和方法,在一定条件下对资源进行合理配置,指引和影响个体或组织,实现组织目标的过程。

管理的目的是为了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活动协调起来,以便收到个人单位活动所不能收到的效果。

教育学、心理学、管理学三者之间有什么关系,它们对一个教育工作者的教育工作能起什么作用,它们又是如何统一到一个教育工作者的教育工作中的呢?

首先,“教育学”、“心理学”、“管理学”三门学科针对的都是人,都是研究人的科学。

它们若离开了人,就失去了目标,也就没有意义了。

其二,教育工作的核心是人,而人有丰富发达的思维,教育工作者若想用自己的教育活动达到预期的目的,单靠观察到的受教育者外表的特征进行施教是不够的。

因为一个人的行为一旦产生,必然产生相应的结果。

教育者了解受教育者的行为,也就是行为结果的产生。

此时,再进行教育就成了“马后炮”了。

即使说此时的教育能起到纠正错误行为的作用,也是滞后的,当然行为结果不是永远不能纠正的,所以教育者为了使自己的教育工作取得最大成效,应对受教育者在产生行为之前进行教育。

这就需要教育者了解掌握受教育者的心理特点,于是教育学和心理学在教育工作中必然统一为一体——教育心理学。

其三,教育学与管理学的关系。

其实它们二者是互为渗透互为作用的,因为教育的过程可以说本身就是一种管理,它是对受教育者行为定向化的管理,而管理(对人的管理)的过程又是教育者的一种教育行为,无管理的教育是随意的无规则的不科学的教育;

没有教育的管理又是机械的缺乏说服力的管理。

可以说它们二者有着必然的“缘分”。

而在教育管理实践中教育工作者的活动总会涉及心理现象的许多方面,同时教育者的心理活动总是在一定的群体条件下进行的,它与教育管理的具体情境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这样“教育学”、“心理学”、“管理学”三门学科在教育工作者的教育工作中就自然统一为一体了。

教育工作者的工作对象是人,人是最具能动性的,也是最活跃的,人的思想、性格、意识、观念、道德、理念是随着时代、地域、环境条件等因素的改变而改变的。

特别是小学生他们的思想和行为最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

在他们的身心向着健康或不健康的两大方向发展。

随着社会的发展时空进入了二十一世纪,国际形成了新格局,我国呈现新国情,面对实力抗争,强者生存、发展的国际局势,面对改革开放,走向现代化、走向世界、走向未来的中国教育形势,在电脑走进课堂、校园进入网络的情况下,教育工作者特别是中小学学教育工作者应如何面对新形势下的受教育者,通过实施怎样的教育手段和教育活动,才能使受教育者的心理过程和个性品质逐渐得到发展,使一代青少年成为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有知识、有道德、有理想、守纪律的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

我们就有必要对当前中小学学生的心理特点及其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以便采取相应的教育方法,达到我们的教育目的。

二、当前中小学学生的心理特点及其原因分析

当前中小学学生心理特点(这里主要以小学初中学生为主)从素质教育的目的角度出发分析当代中小学学生的心理特点,可从两个方面阐述:

一是健康的心理,即积极健康向上的心理;

二是消极的心理。

根据具体的心理特点可将健康的心理分为:

智慧性、进取性和创造性;

将消极的心理分为:

依赖性、脆弱性和享乐性。

健康的心理可造就健康的性格,如乐观向上、勇敢坚定、严于律己、乐于助人等;

而不健康的心理则形成不健康的性格,诸如萎靡不振、胆小怕事、悲观厌世、狭隘猜疑、懒散等。

依赖性是指依靠别的人或事物而不自理或自给的心理特点。

产生这种心理特点的因素是多方面的。

一是来自家庭。

当代少年儿童都生活在人员结构简单的小家庭里,多则四五口,少则三四口,这样的家庭中必然是大人多孩子少,于是孩子便成了家庭的中心,不论爷爷奶奶还是父母都围着“小公主”、“小皇帝”、“小太阳”转,一家人的活动几乎是围绕着孩子来计划开展。

我国本有“物以稀为贵”的古语,孩子少了更希罕,谁都想为孩子做些服务性的事以显慈爱之心。

于是大人该做的大人做了,大人不该做的,也替孩子做了,服务周到,关怀备至到了越俎代庖的地步:

替孩子做饭、洗衣裳是理所当然的,替孩子端茶送水也是合乎情理的,替孩子做作业就有些过分了。

于是养成了孩子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依赖性格。

二是来自学校。

自高考制度恢复以来,我国的教育就成围绕中、高考旋转的应试教育了,应试教育为国家培养了不少人才,这无可非议,可长期的应试教育又把学校的教育引向了“死胡同”,特别是中小学为了追求升学率,替学生订购了大量的学习和复习资料,学生做不完由教师仔细地讲;

教师讲不完的由学生照着答案马马虎虎地抄。

对不对由天、由地、由他去。

长期以来养成学生学习不动脑筋,上课不专心听讲,作业依靠答案和作文参考资料的行为习惯,而这样的坏习惯则是由依赖的心理支撑着。

懒惰心理,再加上学校管理上的误区,为了安全,为了万无一失,学校实行全方位管理,所有的课都由老师讲,所有的自习由老师看。

进而晚上休息也由老师看着,于是学生自然失去了自主权,形成了依赖性的心理特点。

具有这种心理特点的学生大多容易产生厌学心理,心中无目标、行动无动力、学习不讲方法,课堂上无心听讲、无心参与课堂活动或者装模作样应付,作业抄袭,考试作弊,情绪低落,思想消极。

脆弱性是指有易怀疑、嫉妒、报复和灰心等特点。

产生这种心理的原因也是多方面的。

首先,家庭教育方式方法上的错误。

长辈父母总是百般关爱着孩子,不让孩子有挫折、有失败。

就跟孩子小时候学走路一样,父母总是扶着孩子学走路,偶有闪失,孩子跌倒了,不管孩子是否碰着,父母赶快把孩子扶起来,又是拍打又是抚摸,一为孩子撑腰,二为孩子出气。

不知那样做,其实质是父母为孩子幼小的心理上,解除了抵御挫折和失败的武装,使他们在成长过程中渐渐形成了以自我为中心的思维定势。

稍有不如意,便小题大做,怨天尤人。

长期以来便酿成了心理上的营养不良症,使他们成为心理品质上的“低能儿”自私狭隘偏激任性,极端敏感,意志脆弱等。

其次,学校教育的误区。

在高考指挥棒的导向下,教育行政部门以学校升学率的高低为准绳,评价学校优劣,造就了一批只会抓升学率的校长和教师。

②教师的竞争,学生的攀比,家长的威逼,一次又一次的竞赛,一次又一次的考试,一次又一次对比,造成了少年儿童心理上过重的压力,使他们本来还没坚固的心理防线经受过大的冲击,心理上产生自卑、孤独、紧张、恐惧、猜疑、嫉妒、报复等不良心理状态,造成神经衰弱,精神分裂,甚至出现离家出走、杀人自杀等恶性事件。

其三,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和各种压力的制约。

商品经济的发展,家庭现代化生活方式的进驻,改革开放带来的竞争下岗、失业、离婚等矛盾也不时闯入中小学学生的生活,给中小学学生的心理健康的发展造成了很大的影响,使他们产生厌烦、紧张、恐惧的脆弱心理。

具有此种心理特点的学生,虽然也想学习,甚至有很强的求知欲,但他们意志薄弱,注意力不能特久,忽冷忽热,心理较为脆弱,对老师的表扬很敏感,对老师的批评更敏感,一旦学习上受挫,便灰心丧气,明知如此不好却又不能约束控制自己。

享乐性是指心理性格上的不思进取,贪图享受的心理特点。

具有这种心态的少年儿童其集中表现为怕吃苦,怕受累,贪图享受,不受别人约束,只想得到一切自由,缺乏艰苦奋斗的精神和意志。

产生这种心理的主要原因是孩子自幼生活条件好,没有经受过艰苦生活的磨练和考验。

他们过着不愁吃不愁没钱花的优越生活,过着要月亮父母不敢给太阳的娇生惯养的生活,这样自然养成了他们好吃懒做,不顾他人,唯我独尊的极端个人主义的心理性格。

如果一旦失去了这样优越的条件,他们便会不顾廉耻地去骗去抢,去偷,以满足他们已膨胀了的物质需求和私利欲望。

具有这种心理特点的学生,把学习看作是一种负担,总是以种种借口为理由,支开学习,逃避学习,拒绝学习,把学校看作“避事堂”,把学习当作“撞大钟”,得过且过,胸无大志,不思进取,能动性不强。

三、中小学学生心理特点的对策

针对当代中小学学生以上心理特点,应该采取怎样的对策呢?

怎样才能达到正确教育的目的?

这需要我们各界人士的共同努力,社会方面的、家庭方面的。

当然关键的是在学校,学校里具体教育工作的开展者是教师。

作为一个普通的教育工作者,我认为对当代中小学学生的消极心理的纠正不是一件普通简单的工作,而是一个长久而复杂的伟大的工程,学校理应担负起这个伟大的使命。

根据学生心理发展特点和身心发展规律,有针对性地实施教育,面向全体学生,通过普遍开展教育活动,使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有积极的认识,使心理素质逐步得到提高,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需要开展多种形式的教育的辅导,利用心理教育、心理训练等手段积极地帮助学生改善心理素质,挖掘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心理品质,发展学生的才干,促使学生全面发展,从而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为国家培养合格的建设人才。

怎样对中小学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呢?

途径和方法是多种多样的,

(一)提高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意识,在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

(二)由学校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并纳入学校正规计划中;

(三)组织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如组织比赛,社会实践等让学生参加到活动中来,通过亲身体验来提高心理素质;

(四)利用班主任工作、班级或团队活动和校园文化活动,有意识地开展一些有利于培养学生心理素质的活动;

(五)开展心理辅导与咨询对学生中心理方面的共性问题进行团体辅导和教育干预,对个别问题进行个别辅导和咨询;

(六)加强学校社会、家庭的联系形成教育网络,努力减少学生内心的矛盾性,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

这就要求每个教育工作者进一步解放思想,努力改变传统的管理教育方式,切切实实地走进学生的生活学习中去,走进学生的心理,感悟体验学生的心理特点,然后因材施教,必然能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

但我随时时代的变迁和教育的不断发展,传统的教育方法很多已不能生效,现在我受到教育管理心理学等理论知识的教育和启示:

原以为自己从教时间越长,经验越丰富,孰不知人类社会已发展到了“活老学老,不学退淘”的时代。

于是尽管是自学考试,我还是认真学习、细心体会、亲身实践、及时总结。

使一度时间在教育教学工作中不能解决的或解决不好的问题竟能解决了,并且解决好了。

比如我前年遇到的一个问题就很有代表性,前年我从事五年级语文教学兼班主任工作,班上有个名叫张XX的女学生,三、四年级时学习都不错,在班上的表现也很好,任课老师和同学们评价也是较高的,并一直担任班上的学习委员。

结果到了五年级后发现此学生有异常,学习成绩直线下降,与班上同学们的关系也不和,任课老师反映上课注意力不集中,她自己说话中时常表现出一种古怪的思想。

起先我采用的是传统的管理方法:

根据班级学习、生活公约,“照章”行事,轻则批评,重则惩罚,结果她的不良行为不但没改,反而越严重了,我一气之下,又撤了她的学习委员,这在班上引起了较大反响,同学们特别是她原来的那些朋友们,都想教训她一下,便时常在课下“批判”她,这一来事情便闹大了。

张XX同学想不通,便在一天的体育课上,用刀片将自己的手腕割破了,幸好发现得早,抢救及时,才没出人命,但教训是深刻的,不得不令人深思。

后来我回顾了这个学生入校几年来的前前后后,又走访了她的家长,了解她的家庭情况,才知这个学生两年来变化如此大的原因。

原来她们家是靠父母种地供养她们兄妹三人上学和维持一家人的生活。

虽然父亲终年辛辛苦苦劳作,然而在天祝这个靠天吃饭的地方,一年的收入也仅能供三个孩子念书。

后来一个偶然的机会,她的父母遇到了一个亲戚,此亲戚是大款,便给她的父亲找了个收购粮食的生意,并资助了他们,这样一来她家很快就脱贫致富了,但随即产生的问题也越来越多,因为整天忙生意,无暇顾及孩子们的学习和生活,有时甚至是十多天都不见孩子们的面,有时孩子们向父母说说学校里的情况或遇到的不愉快的事,而她父母总是以“忙”为借口将她推开,理由是:

“我们为你们已经很辛苦了。

”言下之意我们给你们挣下了钱,已为你们解决了学费问题,你们还有什么不满足的。

同时家长的这种思想对孩子也产生了影响,有了钱,吃饭上饭馆,穿衣上服装城,甚至还有很多钱可以用来跟同学们拉关系“树威信”,何苦三更半夜费心伤神,于是张XX同学慢慢开始变了,变得不肯用功学习了,成绩下降了,这样她在班上的威信也下降了,当然她并不放弃自己失掉的威信,于是想出一个好办法,花钱买威信,经常给她的一些哥儿姐儿请客“送礼”买好吃的,作为小学生则认为你给我“好处”,你就好,一旦不再“奢侈”,你就不好了。

所以张XX同学在班上的威信开始慢慢地动摇,最终丧失殆尽,心理上出现极大的失衡,气恨、烦恼、失望、无助、孤独,最后她觉得人活着实在太苦,太没意义了,父母有了钱就不关心她了,她给同学们花了很多钱,同学们却不领她的情,连同先前最好的朋友也“背叛”了她,她活着没有人关心理解,同情。

她没有友谊,没有信任,没有快乐,没有幸福,于是觉得活着多没意思,活着不如死了的好,这样就产生了轻生的念头。

针对这种情况我对症下药,采取了以下措施:

(1)走访家长,告诉家长以后多给孩子关心和理解,少给孩子们零花钱。

(2)在班上召开“说说心里话”的座谈会,会上我就张XX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讨论,正确地认识存在的问题,促进师生间心灵沟通。

(3)语文课上引导学生做“说说心里话”的作文,让学生对生活中的有些问题有个理念上的认识。

(4)组织了一些有意义的活动,如我在班上组织了拔河比赛,以促进同学之间的协作团结,进而形成班级的凝聚力。

(5)跟张XX同学进行推心置腹地谈心,使她感受到了我的真心希望与关爱。

(6)为了鼓励她我又恢复了她的学习委员,并对她进行了工作方法的指导和如何在班上树立威信的引导。

(7)与任课老师沟通,请各任课老师为她补课等。

通过以上一系列以心理健康教育为核心的内容的活动,这个学生进步很快,在学区统考中仍然取得了第八名的优秀成绩。

心理学告诉我们,心理依赖程度越高,其承受程度就越低。

因此,我在教育教学工作中采用了尝试法来培养学生克服依赖心理,形成积极向上乐观的独立性心理品质。

除了进行一些自主教育,如“比比谁能干”、“今天我当家”活动外,还特意设计了一些训练学生自己去尝试解决问题的教育情境。

如在班会上,我向学生提出问题:

“如果有一天,你外出迷了路,又无法通知家长,你会怎么办?

”要求学生尽量尝试用多种方法解决。

有的同学想了五种办法:

一是多找几个人问路;

二是找警察问路;

三是找离的近的亲戚或者是爸爸、妈妈的朋友联系;

四是找辆出租车,告诉他地址,到了家再付钱;

五是到公安局等父母来接。

其他同学们找了四五种、两三种不等,也有的同学回答不知该怎么办才好。

在这样不断的尝试中,学生慢慢形成了积极向上的独立性心理品质。

从教十多年,深刻认识到有过错的学生更加需要老师、家长的诚信教育,才能培养出良好的健康的心理和品德行为。

③记得别的班一位女学生因父母离异,无钱可花,在别的同学零食不断、当面戏弄的情况下,竟产生偷窃之心,将同学书包内10元钱和一支新钢笔窃去。

虽经老师多次追问,但她死活不承认。

最后我出面与她谈心,循循开导、晓之以理,并以我的人格为他保证保守秘密,使她终于哽咽着说出了实情,承认了错误,归还了钱、笔。

这使我悟出了诚信、关爱教育的重要。

由于小学生自我控制能力和自我意识较差,他们一般较难自觉形成自我教育的氛围,他们所受的教育往往比较多地要依靠别人的推动来实现。

因此,学校和家庭教育同步、配合协调是非常必要的。

比如:

今年我担任六年级语文教学兼班主任工作时,班上有一名学生杨XX,生活散漫,纪律性差,有时甚至拉着几个后进生在班里胡闹,我没有指责他,歧视他,而是主动接近他,了解他,经过一段时间的接触观察,发现他的自尊性极强,而家庭教育却不当,使他心灵受到创伤,感到很自卑,产生了“破罐子破摔”的念头。

针对他的思想实际,我以个别交谈方式启发他,引导他,并在学习上给他开“小灶”,在课堂上适当地照顾他,让他有获得成功的机会和感受到成功的快乐,他有了一点进步就当众肯定,出现缺点就个别教育,并让学习好的同学发挥“小教师”的作用,帮助他学习,督促他完成当天的作业。

同时加强家访,争取家长密切配合,在生活上关心他,人格上尊重他,使他增强学习信心,树立自信心。

因为信心是一切行动的源泉嘛。

④他在内心深处树立坚定不移的信念:

我一定行!

这样,学习、生活各方面有了明显的好转,期终评为“优秀少先队员”。

总之,对中小学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必须运用现代心理学研究成果,针对学生心理发展中出现的问题,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使其处于心态平和、情绪稳定的状态之中,从而减少青少年违纪违法等不良行为;

⑤必须有计划、有目标、有方案、有步骤,要科学合理地真正搞好这方面的工作;

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

必须坚持以育人为本,根据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不同年龄的中小学学生的生理、心理发展特点和规律,运用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和方法,培养中小学学生的良好心理素质,促进他们身心的全面健康和谐发展。

注释

①、杨菊英著,《应重视青少年的心理素质教育》。

《甘肃教育》,1999年第7—8期。

②、刘丛玫著,《谈中学生的心理素质教育》。

《甘肃教育》,1999年第10期。

③、孟宪恭著,《小学生品德行为与心理健康教育》。

《甘肃教育》,2002年第12期。

④、王龙主编:

《中小学使用心理咨询》。

兰州大学出版社出版,2000年第13页。

⑤、苏宝勤著,《农村中学生心理异常的原理及对策》。

《甘肃教育》,2003年第6期。

参考文献

1、丁志强主编:

《教育管理心理学》。

辽宁大学出版社出版,1990年。

2、孙绵涛主编:

《教育管理原理》。

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1999年。

3、焦向英主编: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开明出版社出版,2003年。

4、周国韬主编:

《教育心理学专论》。

中国审计出版社,1997年。

5、陈琦、刘儒德主编:

《当代教育心理学》。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唐诗宋词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