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16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题附解析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9692844 上传时间:2023-01-08 格式:DOCX 页数:39 大小:1.44MB
下载 相关 举报
1516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题附解析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9页
1516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题附解析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9页
1516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题附解析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9页
1516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题附解析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9页
1516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题附解析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1516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题附解析Word格式.docx

《1516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题附解析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1516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题附解析Word格式.docx(3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1516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题附解析Word格式.docx

Mg2+

Cl-

有机酸

蛋白质

142

5.0

2.5

1.5

103.3

6.0

16.0

147

4.0

1.25

1.0

114.0

7.5

10

140

10.35

25

47

A.②属于血浆,其渗透压大小主要与血浆中无机盐及蛋白质的含量有关

B.若③属于组织液,②的蛋白质含量减少将导致③增多

C.④属于细胞内液,因为其含有较多的蛋白质、K+等

D.④为淋巴,组织液中的蛋白质等物质可与淋巴进行交换,以避免营养物质的浪费

【答案】D

【名师点睛】1.根据成分判断体液种类的方法

(1)根据K+和Na+的多少判断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

细胞内液中K+浓度远大于细胞外液,而Na+正好相反,细胞外液中的Na+浓度远大于细胞内液。

(2)根据蛋白质含量判断血浆:

血浆中含蛋白质较多,所以蛋白质含量较多的细胞外液为血浆。

2.组织水肿及其产生原因分析

组织间隙中积聚的组织液过多将导致组织水肿,其引发原因包括2大层面5项原因,如图所示:

3.下图表示人体细胞内液与细胞外液进行物质交换过程的示意图,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①~③分别代表血浆、淋巴和组织液B.正常情况下,①~③的成分保持不变

C.抗体主要存在于③中D.蛋白质长期供应不足,①处的液体会减少

【名师点睛】1.据图识别四种体液的方法

四种体液间的关系可以表示为:

,先找不与双向箭头相连的体液即丁,它一定是淋巴,淋巴起源于组织液流回血浆,所以乙为组织液,丙为血浆,最后剩余的体液甲就是细胞内液。

4.下图表示人体内的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过程,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若某人长期营养不良,将会导致①渗透压降低,②增多

B.从外界环境摄入的K+进入细胞的途径为:

外界环境→消化系统→A→①→②→组织细胞

C.①中若无机盐浓度过高,下丘脑分泌的抗利尿激素将增多

D.淋巴细胞生活的内环境只有③

【考点定位】人体内环境与稳态

5.如图所示,兴奋既可以在神经纤维上传导,也可以在神经元之间、神经元与肌肉细胞之间传递。

据图分析正确的是(  )

A.a处可实现电信号到化学信号再到电信号的转变

B.轴突膜内侧局部电流的方向与兴奋传导方向相反

C.②处对应的轴突膜上,钠离子通道是开放状态,钾离子通道是关闭状态

D.兴奋在a、b细胞间的传递可以是双向的

【解析】a处为突触前膜,只可实现由电信号→化学信号的转变;

b处为突触后膜,可实现由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变,A项错误;

轴突膜内侧局部电流的方向与兴奋传导方向相同,B项错误;

②处对应的轴突膜上正在形成动作电位,此时钠离子通道是开放状态,Na+大量内流,钾离子通道是关闭状态,C项正确;

神经递质只能由a释放到突触间隙然后作用于b,引起b处兴奋或抑制,即兴奋在a、b细胞间的传递是单向的,D项错误。

【考点定位】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

【名师点睛】兴奋传导过程中膜电位变化曲线分析

a点——静息电位,K+通道开放;

b点——0电位,动作电位形成过程中,Na+通道开放;

bc段——动作电位,Na+通道继续开放;

cd段——静息电位恢复形成;

de段——静息电位。

6.如图为人排尿反射的反射弧结构简图(表示从树突到细胞体到轴突),A是位于膀胱壁上的压力感受器,当尿液对膀胱壁的压力达到一定值时,A就会产生兴奋。

方框甲代表大脑皮层的部分区域,乙代表脊髓控制排尿的神经中枢。

下列有关此生理过程的分析,正确的是(  )

A.新生婴儿的A兴奋,就会引起E兴奋;

正常成年人的A兴奋,E不一定兴奋

B.如果正常成年人的N兴奋,一定会引起神经元D兴奋

C.若B受损,其他结构正常,此人的排尿反射不会发生障碍

D.若某人的M和N受到损伤,在其他结构正常的情况下,其排尿反射不会存在

【答案】A

【解析】婴儿大脑发育不健全,对低级中枢的控制能力极差,A项正确;

正常成年人的N兴奋,释放的递质对下一个神经元有兴奋或抑制的作用,所以不一定会引起神经元D兴奋,B项错误;

图中的ABCDE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反射弧,B受损,则排尿反射将不会发生,C项错误;

M或N受损,排尿反射仍然存在,只是不受大脑控制,D项错误。

反射需要完整的反射弧,b受损,则反射将不会存在,

【考点定位】人体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和调节过程

7.关于人体生命活动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

A.细胞外液渗透压下降时,血液中抗利尿激素含量增加

B.血糖调节只有激素调节,没有神经调节

C.不少内分泌腺直接或间接受中枢神经系统的调节

D.寒冷环境体温保持相对恒定是机体产热量大于散热量的结果

【考点定位】人体生命活动调节

8.某神经纤维静息电位的测量装置及结果如图l所示,图2是将同一测量装置的微电极均置于膜外。

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图l中甲处膜内的钾离子浓度比乙处低

B.图2测量装置所测电压为+70mV

C.图2中若在①处给予适宜刺激(②处未处理),电流计的指针会发生两次偏转

D.图2中若在③处给予适宜刺激,②处用药物阻断电流通过,则测不到电位变化

【解析】K+的分布,不管在静息时还是兴奋时,都是内高外低,所以甲处膜内钾离子浓度肯定比乙处(膜外)高,A项错误;

图2是将同一测量装置的微电极均置于膜外,且没有兴奋传导,所以图2测量装置所测电压为0mV,B项错误;

图2中若在①处给予适宜刺激(②处未处理),电流计的左侧指针先电位变化,右侧指

针后发生电位变化,会发生两次偏转,C项正确;

给③处适宜刺激,右电极处电位呈负值,但是②处用药物将电流阻断,所以左电极处电位仍呈正值,此时装置可以测到电位变化,故D项错误。

【名师点睛】神经纤维上电位测定的方法

(1)静息电位的测量

灵敏电流计一极与神经纤维膜外侧连接,另一极与膜内侧连接,只观察到指针发生一次偏转(如图甲)。

两极都与神经纤维膜外侧(或膜内侧)相连接时,指针不偏转(如图乙)。

(2)动作电位的测量

灵敏电流计的两极都连接在神经纤维膜外(或内)侧,可观察到指针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

下面图中a点受刺激产生动作电位“

”,动作电位沿神经纤维传导依次通过“a→b→c→c右侧”时灵敏电流计的指针变化如下:

9.下列属于人在寒冷环境中的身体变化是()

①皮肤血管收缩②增加皮肤的血流量③汗腺分泌增多

④汗液几乎不分泌⑤代谢活动增强

A.①④⑤B.①②⑤C.④⑤D.②③

【考点定位】体温调节

【名师点睛】体温调节图解

(1)炎热环境下的体温调节

(2)寒冷环境下的体温调节

①体温调节中枢在下丘脑;

体温感觉中枢在大脑皮层;

温度感受器分布在皮肤、黏膜和内脏器官中;

人体产热主要器官是骨骼肌和肝脏,安静时以肝脏产热为主,运动时以骨骼肌产热为主;

人体散热主要器官是皮肤。

②散热途径主要是通过汗液的蒸发、皮肤内毛细血管的散热,其次还有呼气、排尿和排便等,而产热途径主要是细胞中有机物的氧化分解释放能量,产热的主要细胞器是线粒体,在增加产热方面,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属于协同关系。

10.人类和动物都可以通过“学习”获得判断和推理能力,但人类和动物的学习具有本质的区别。

下列哪一项是人类学习和动物学习的最主要区别()

A.以生活体验为基础B.以概念为基础C.以模仿为基础D.有高级神经参与

【答案】B

【考点定位】人脑的高级功能

【名师点睛】人和动物的区别表现在人具有语言、思维、能劳动和社会性等方面。

在学习方面,人和动物也具有本质的区别,人通过学习获得判断、推理能力是以概念为基础的,而动物通过学习获得的判断和推理能力是简单而有局限的,动物的学习不是以概念为基础,而是以印随、模仿、生活体验为基础的。

人和动物的学习都有高级神经即大脑皮层的活动,但人的大脑皮层上具有对语言文字发生反应的第二信号系统,而第二信号系统是动物所不具有的。

人类是由动物进化来的,但又与动物有着本质的区别。

在学习生物学的过程中,要特别注意这一点,不能把人类简单地等同于动物。

高考改革强调,我们的考生要具有人文精神和积极的价值取向,解答本题,就是要从认识人和动物在学习上的区别,体现人文精神。

11.下列有关人类特有的条件反射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由语言、文字等抽象信号刺激引起的条件反射

B.反射弧必须有大脑皮层参与

C.是仅由躯体感觉中枢完成的反射

D.必须建立在具体信号引起的非条件反射的基础之上

【名师点睛】1.简单反射和复杂反射的区别:

反射类型

形成时间

反射弧特点 

刺激 

神经联系 

意义 

举例

非条件反射

生来就有的先天性反射

神经中枢在大脑皮层以下

事物本身

固定、不会消失

适应不变的环境

吃酸梅分泌唾液

条件反射

出生后,在生活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反射

由大脑皮层的神经中枢参与

事物的属性,如酸梅的形态、颜色、语言、文字

暂时、可以消退

适应多变的环境

看见酸梅分泌唾液

2.易错点:

误认为所有的反射活动都是可以通过大脑来控制的

反射分为简单反射(非条件反射)和复杂反射(条件反射)两种类型。

非条件反射是生下来就有的反射,如排尿反射、缩手反射、眨眼反射等都属于非条件反射。

非条件反射是一种比较低级的神经活动,是由大脑皮层以下的神经中枢(如脊髓)参与完成的,不需要大脑控制即可完成。

3.判断非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的依据:

反射分为非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两种类型。

区分两者之间的依据是:

是否是生下来就有的反射活动。

如果是生下来就有的反射,就是非条件反射;

如果是个体在后天学习和生活中形成的,就是条件反射。

4.人类特有的复杂反射:

动物的条件反射是由各种具体刺激(如食物的外形和气味、声音、光等)引起的。

人类除了有这类因具体刺激而引起的条件反射以外,还有另一类特有的条件反射。

例如,人们在谈论梅子时,唾液的分泌往往也会增多,说明人类除了对具体信号(如食物的外形和气昧、声音、光等)发生反应,建立与动物相同的一类条件反射以外,还能对具体信号抽象出来的语言、文字发生反应,建立人类特有的条件反射。

这类条件反射的建立,与大脑皮层具有语言中枢有关,因此人类与动物就有了本质的区别。

12.每年冬天都有一批冬泳爱好者在挑战严寒,人在冬泳过程中()

A.产热量始终大于散热量B.抗利尿激素释放减少,尿量增多

C.胰岛素在血糖调节中起主要作用D.促使肾上腺素分泌增加的反应属于激素调节

【考点定位】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

13.如图是分泌细胞分泌的某种物质与靶细胞结合的示意图,据图判断下列叙述正确()

A.分泌细胞产生的分泌物与靶细胞相互结合的原因是靶细胞膜上有载体蛋白

B.如果分泌细胞产生的分泌物为胰高血糖素,则靶细胞可以为肌肉细胞

C.如果分泌细胞为甲状腺细胞,那么靶细胞可能为垂体细胞

D.如果分泌细胞是垂体细胞,那么此时的靶细胞不可能是性腺细胞

【考点定位】神经、体液调节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14.下图表示人体生命活动调节机制的模式图,有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A.若该图表示反射弧,兴奋都是以局部电流的形式传导

B.若该图表示突触的结构,则图中的b代表突触间隙

C.若该图表示甲状腺激素分泌的分级调节,则d代表促甲状腺激素

D.若该图表示细胞免疫的过程,则b为浆细胞,c代表抗体

【解析】兴奋在反射弧中以局部电流和神经递质两种形式传导,A项错误;

神经递质存在于突触前膜的突触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进入突触间隙,然后作用于突触后膜,B项正确;

若该图表示甲状腺激素分泌的分级调节,则d代表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e代表促甲状腺激素,C项错误;

若该图表示细胞免疫过程,则b为效应T细胞,c代表淋巴因子。

若b为效应B细胞,c代表抗体,则该图表示体液免疫过程,D项错误。

15.对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体液免疫中,抗体和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发挥免疫效应

B.细胞免疫中,效应T细胞的攻击目标是已经被抗原入侵了的宿主细胞

C.在特异性免疫反应中,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之间可以相互配合,共同发挥免疫效应

D.效应淋巴细胞都来自骨髓造血干细胞,都在骨髓中分化、发育、成熟

【考点定位】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16.麻疹病毒活疫苗的广泛接种,显著降低了麻疹的发病率,世界卫生组织已将麻疹列为优先消灭目标,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该疫苗是小分子物质,其表面的抗原可被免疫细胞识别

B.初次接种该疫苗后,刺激机体免疫系统,可产生效应T细胞和抗体

C.再次接种该疫苗后,记忆细胞分化成浆细胞释放淋巴因子

D.入侵的麻疹病毒被抗体结合失去致病能力,被T细胞吞噬消化

【解析】麻疹病毒减毒形成疫苗,所以该疫苗是大分子物质,其表面的抗原可被免疫细胞识别,A项错误;

初次接种该疫苗后,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都发挥作用,所以可产生效应T细胞和抗体,B项正确;

再次接种该疫苗后,记忆细胞迅速分化形成浆细胞产生大量抗体,C项错误;

入侵的麻疹病毒被抗体结合失去致病能力,之后被吞噬细胞吞噬消化,D项错误。

17.如图是一正常人接种疫苗后体内抗体产生的反应记录。

下列有关疫苗接种的叙述,正确的是

A.接种不同的疫苗都能使抗体甲产生量增加,使免疫反应加强

B.疫苗接种追加第二剂后,相应抗体产生的速度快、数量多

C.疫苗接种追加第二剂后,非特异性免疫发挥功能,使体内产生大量抗体

D.疫苗接种追加第二剂后,第一剂残留的具有专一性的抗体大量增生

【名师点睛】1.二次免疫过程解读

(1)机体接受抗原刺激后经过一段时间才能产生抗体。

其原因是抗原进入人体后,要经过处理、呈递、识别、淋巴细胞的增殖、分化后才能产生抗体。

因此,注射疫苗后要经过一段时间才具有免疫力。

(2)当再次接受相同抗原刺激时,记忆细胞能迅速地增殖、分化产生大量的浆细胞,这时抗体的产生不仅较第一次速度快、量多,而且持续时间长。

所以,某些预防接种应进行两次或多次,这样可产生大量的抗体和更多的记忆细胞。

2.初次免疫与二次免疫相关曲线解读

[信息解读]

(1)图中a为抗体浓度变化曲线,b为患病程度变化曲线。

(2)与初次免疫相比,二次免疫反应强烈,抗体产生快且浓度高,能在抗原侵入但尚未患病之前将它们消灭。

[解题技法]

(1)分析此类问题要结合初次免疫和二次免疫反应的特点。

(2)解答此类问题的关键是判断曲线代表的生理过程。

18.在制备蛇毒抗毒素血清时,需将灭毒的蛇毒液注入家兔体内引起免疫反应,参与这一免疫反应的细胞有()

A.吞噬细胞、效应B细胞、T细胞、效应T细胞

B.吞噬细胞、T细胞、B细胞、效应T细胞

C.吞噬细胞、T细胞、B细胞、浆细胞

D.吞噬细胞、记忆细胞、T细胞、效应T细胞

【名师点睛】1.体液免疫

2.体液免疫过程分析

(1)所涉及的细胞:

吞噬细胞、T细胞、B细胞、浆细胞和记忆细胞,其中吞噬细胞和浆细胞对抗原无特异性识别作用,其他细胞可以特异性识别某种抗原。

(2)并非所有的抗原都要经过吞噬细胞的处理和T细胞的呈递,小部分抗原可直接刺激B细胞。

(3)一种浆细胞只能产生一种抗体,不同的浆细胞产生不同的抗体。

19.下列属于第一道防线的是()

①胃液对病菌的杀灭作用②唾液中溶菌酶对病原体的分解作用

③吞噬细胞的内吞作用④呼吸道纤毛对病菌的外排作用

⑤皮肤的阻挡作用⑥效应T细胞与靶细胞接触⑦抗体与细胞外毒素结合

A.①②③⑤B.②③④⑤C.①②④⑤D.②⑤⑥⑦

【解析】人体抵御病原体的攻击有三道防线:

第一道防线是由皮肤和黏膜构成的,他们不仅能够阻挡病原体侵入人体,而且它们的分泌物(如乳酸、脂肪酸、胃酸和酶等)还有杀菌的作用;

第二道防线是体液中的杀菌物质--溶菌酶和吞噬细胞;

第三道防线主要由免疫器官(扁桃体、淋巴结、胸腺、骨髓、和脾脏等)和免疫细胞(淋巴细胞、吞噬细胞等)借助血液循环和淋巴循环而组成的。

据此可知,①胃液对病菌的杀灭作用、②唾液中溶菌酶对病原体的分解作用、④呼吸道纤毛对病菌的外排作用、⑤皮肤的阻挡作用都属于第一道防线;

③吞噬细胞的内吞作用属于人体的第二道防线;

⑥效应T细胞与靶细胞接触、⑦抗体与细胞外毒素结合属于第三道防线。

因此,C项正确,A、B、D项错误。

20.下列关于免疫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

A.吞噬细胞发挥作用时,必须有抗体的参与

B.效应T细胞能直接攻击并清除靶细胞中的病原体

C.病毒侵入人体后,刺激机体免疫系统,可产生浆细胞和效应T细胞

D.患儿痊愈后若再次感染该病毒,相应的记忆细胞会迅速产生抗体消灭病毒

【名师点睛】体液免疫过程为:

(1)感应阶段:

除少数抗原可以直接刺激B细胞外,大多数抗原被吞噬细胞摄取和处理,并暴露出其抗原决定簇;

吞噬细胞将抗原呈递给T细胞,再由T细胞呈递给B细胞;

(2)反应阶段:

B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开始进行一系列的增殖、分化,形成记忆细胞和浆细胞;

(3)效应阶段:

浆细胞分泌抗体与相应的抗原特异性结合,发挥免疫效应。

细胞免疫过程为:

吞噬细胞摄取和处理抗原,并暴露出其抗原决定簇,然后将抗原呈递给T细胞;

T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增殖、分化形成记忆细胞和效应T细胞,同时T细胞能合成并分泌淋巴因子,增强免疫功能。

效应T细胞发挥效应,激活靶细胞内的溶酶体酶使靶细胞裂解。

21.取某种植物幼茎等长切段若干(无芽和无叶)均分为四组,a组浸泡在蒸馏水中,其他三组分别浸泡在不同浓度的生长素溶液中(其中有高浓度、低浓度和最适浓度),培养一段时间,测量并记录各组切段的平均长度,实验重复两次,结果如下图所示。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实验前的幼茎切段应浸泡在蒸馏水中以消除茎内原有激素对实验的影响

B.实验结果说明三种浓度的生长素均能促进切段的生长

C.d组切段伸长最多,说明d组使用了最适浓度的生长素溶液

D.b组切段伸长最少,说明b组使用了高浓度生长素溶液

【考点定位】植物生长素的发现和作用

22.下列有关植物激素的应用,正确的是()

A.荔枝树开花后,喷施适宜浓度的脱落酸可防止果实脱落

B.用生长素类似物处理大蒜,可延长其休眠时间以利于储存

C.用一定浓度乙烯利处理采摘后未成熟的芒果,可促其成熟

D.用赤霉素处理二倍体西瓜幼苗,可得到多倍体西瓜

【解析】脱落酸能促进果实脱落,而喷洒一定浓度的生长素可防止果实的脱落,A项错误;

用脱落酸处理大蒜,可延长其休眠时间以利于储存,B项错误;

乙烯利能释放出乙烯,乙烯能促进果实成熟,因此用一定浓度乙烯利处理采摘后未成熟的芒果,可促其成熟,C项正确;

用一定浓度的秋水仙素处理二倍体西瓜幼苗,可得到多倍体西瓜,D项错误。

【考点定位】其他植物激素

【名师点睛】几种植物激素的比较

名称

产生部位

生理作用

生长素

幼根、幼叶,幼芽及发育中的种子

促进细胞生长,促进果实发育,促进生根

赤霉素

幼芽、幼根、未成熟的种子等幼嫩的组织和器官里

①促进细胞生长,引起植株长高;

②促进种子萌发和果实发育

细胞分裂素

正在进行细胞分裂的器官(如幼嫩根尖)

①促进细胞分裂和组织分化;

②延缓衰老

乙烯

植物各部位,成熟的果实中更多

促进果实成熟

脱落酸

根冠、萎蔫的叶片等

抑制细胞分裂,促进叶和果实衰老与脱落

23.某同学设计了一个“观察不同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萘乙酸对扦插枝条生根的影响”的实验。

下列有关他的设计和分析合理的是()

A.可以将扦插枝条生同样数量的根所用时间或相同时间内的生根数量作为观测指标

B.实验预期的结果可能是:

萘乙酸溶液的浓度越高,越有利于扦插枝条生根

C.实验中不同浓度的萘乙酸溶液浸泡不同插条的时间长短存在一定的梯度

D.本实验不需要设置对照实验

【考点定位】探究植物生长调节剂对扦插枝条生根的作用

24.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积累的丰富农业生产经验,至今许多仍在实践中应用。

下列叙述与植物激素作用无直接关系的是()

A.摘未熟红杮,每篮放木瓜两三枚,得气即发,涩味尽失。

(据《格物粗谈》)

B.正月种白稻,五月收获后,根茬长新稻,九月又成熟。

(据《广志》)

C.肥田之沃,种绿豆最佳,小豆、芝麻次之。

(据《齐民要术》)

D.适时打顶去心,可促植株开花结实。

(据《农桑辑要》)

25.在植物生长旺季,一枝条上有顶芽a和侧芽b(如图l)。

已知芽对不同浓度生长素的不同反应如图2所示,则图3中表示a、b两芽生长素浓度变化的曲线是()

A.②①B.③①C.②③D.③④

26.下列关于植物生长素发现的过程,叙述正确的是()

A.达尔文根据实验提出,单侧光可以使胚芽鞘尖端产生吲哚乙酸,并可以传递到达胚芽鞘下部的伸长区,从而造成背光面生长快,引起向光弯曲生长

B.詹森通过实验证明胚芽鞘尖端能产生生长素,并可以透过琼脂片向下运输

C.拜尔的实验证明胚芽鞘的弯曲生长是因为尖端下部产生的影响在下部分布不均匀造成的

D.温特的实验证明造成胚芽鞘弯曲的影响确实是化学物质,并命名为生长素

【解析】单侧光照射使胚芽鞘的尖端产生某种刺激,当这种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