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面管教和非暴力沟通在家庭和亲子中的应用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9692032 上传时间:2023-01-08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7.8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正面管教和非暴力沟通在家庭和亲子中的应用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正面管教和非暴力沟通在家庭和亲子中的应用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正面管教和非暴力沟通在家庭和亲子中的应用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正面管教和非暴力沟通在家庭和亲子中的应用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正面管教和非暴力沟通在家庭和亲子中的应用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正面管教和非暴力沟通在家庭和亲子中的应用Word下载.docx

《正面管教和非暴力沟通在家庭和亲子中的应用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正面管教和非暴力沟通在家庭和亲子中的应用Word下载.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正面管教和非暴力沟通在家庭和亲子中的应用Word下载.docx

由此可见家长的学习、以及家长和孩子的沟通方式,特别重要,不同的方式带来不同的结果,就像这个正面管教和正向教育带给人的不同感受进而影响到决定。

这个“正面管教”,也是被无数家庭和学校所验证的,行之有效的方法。

面向家长是希望能够找到科学教养方法的家长,面向老师就是希望提高教学管理质量的这样一个老师。

“正面管教”的理论基础就是个体心理学家阿尔弗雷德.阿德勒,以他的思想为基础,之后又是由教育家和心理学家简尼尔森和林路特完善和传播,到现在已经有几十年的时间。

“正面管教”特别看重长期的效果。

所以它要达到的重要的长期效果呢,其实就是一个有效管教,或者说叫有效的养育。

有效管教有四个标准:

第一个就是你的育儿方式,或者你和孩子在一起沟通的方式、或者是态度,是否是和善与坚定并行的?

那么这个就意味着是否给孩子是尊重和鼓励。

第二个是否有助于孩子感受到了归属感和价值感,这就是一个心灵的纽带,其实是人与人之间连接的一个最基本的一个要素。

首先是在家庭里面来获得,如果在成长过程中孩子在这个部分有匮乏的话,你就会发现,他长大成人之后在他的人际关系当中会出现很大的问题。

第三个标准那就是是否长期有效。

惩罚在短期是特别有效果的,但确实从长期来看存在负面的效果。

第四个标准就是是否能够教给孩子有价值的社会技能和生活技能,从而培养孩子的良好品格。

总而言之,和善与坚定并行,是正面管教的一个基石。

我在第一堂课的时候,一般会带入一些基础的元素,这些元素会让家长去思考,对于孩子的未来而言,在现在、在他小时候,无论是零到三岁、三到六岁,还是小学期间、初中期间,我们作为家长,我们给与孩子的、我们能够呈现在孩子面前的,是一个什么样的状态?

我们应该带着怎么样的一个目标去和孩子去互动?

所以在第一堂课里面,有几个特别重要的方法和工具,或者说理念,让我们清晰方向和现状。

【行大于言】首先给大家介绍一个叫做“行大于言”。

美国的领导力大师波斯纳和库泽斯,他们花费了数十年的时间去研究这个领导者的行为,他们的研究结果显示:

在卓越领导者的五项行为中排在首位的就叫“以身作则”。

这两位领导力大师,他们就告诉我们说只有头衔还不够,还要靠自己的行动,赢得人们对你的尊重,领导者的行为比语言更重要,它可以反映出领导者是否真正的认真的对待自己,所说的话是否和行为保持了一致性,只有言行一致的时候,这个管理者所传递的才是正面和积极的。

那如果言行不一呢,这个重要的通路可能就会被堵住了,团队也会失去榜样的力量,没有向心力。

那作为家长和孩子之间的关系而言,也同样是如此。

在孩子小的时候,尤其是在七岁之前,孩子他的这种学习的特点,其中之一呢,就是叫做“模仿”。

孩子都是通过模仿去发展自己,无论是他的内在还是他的外在的行为。

所以,家长的行大于言家长是怎么做的就特别的重要。

有的时候,我们会跟孩子说:

你要专心做什么事情都要专心!

但是呢,家长自己做出来的这个行为呢可能就是相反的范例。

比如说吃饭的时候,一家人在一起吃饭,手机响了,微信传来信息了,然后就拿过来看。

孩子就说:

爸爸,你不是说我们做什么事情要专心!

爸爸就说:

我就看一眼啊!

爸爸这边有正事儿、有重要的事情!

那么长此以往,我们在传递给孩子的是什么样的信息呢?

这个是“以身作则、行大于言”正面管教工具的其中一个特别重要的要素。

“行大于言”还有另外的一层含义就是:

我们要少说多做。

有的时候对于孩子来讲,少说或不说话,家长只是带着爱行动,其实对于孩子来讲他更加能接受。

比如,当孩子他在专心做什么的时候,但是这时我们可能需要因为另外一件事情打断他,比如现在要把玩具收拾好归位了等等,需要现在去做这件事儿,那你就会发现你再多的说教、指责、或者是呵斥,就会让孩子特别反感、甚至是对抗,那么假如说这个时候我们走到孩子的身边,拉着他的手,和他一起去整理,其实这样就够了。

当然还有很多复杂的原因,我们这里先简单和大家讲述一个相对表面的内容。

这个不说话、带着爱行动的这个“行大于言”的这个层面,无论是对于七岁前的孩子、还是对于七到十四岁的孩子,都特别特别的重要。

那么,我的家长们他们是怎么在生活中去应用行大于言的呢?

比如有的妈妈特别喜欢说教,她觉得如果不说教的话,她自己就没有尽到责任,她自己会自责。

当然这个部分是和家长自己、她自己的童年创伤,或者说她对自己身为妈妈这个身份的认知有关系,她也知道说了没有用,但不说又认为自己没有尽到责任。

那我们在课上我会做一件什么样的事情呢?

我们在家长课上就是把这个“行大于言”的这个活动先在现场体验结束之后呢,就会请大家把你每天对孩子经常说的那些话写下来,而且这些话是让孩子特别反感的。

有一个妈妈就写了整整A4纸的正反面,非常多。

所以到最后我们会建议回家之后先实行一周的“少说多做,行大于言”这样的工作。

假如说真正能够做到“行大于言”的话,你就会发现孩子他的对抗情绪会少了很多,而且当你真正能够带着爱去行动的时候,孩子和你的这个连接也会越来越紧密,当然这个“行大于言”还有很深的一些内涵,今天先简单的跟大家先介绍这个表层的一些东西。

【贴标签】第二个想和大家介绍的活动叫做“贴标签”。

这个“贴标签”的活动,几乎在每次的工作坊当中做到这个环节的时,大家都特别有感触,也有家长会泪流满面。

我们可以想想看,我们自己从小到大被别人贴了多少标签,然后这些标签是怎么样去影响着你的人生。

那我们现在又怎样在给自己的孩子在贴标签,比如任性、懒惰、不听话……等等。

我们在给自己的孩子贴这些标签,那你就会发现,贴标签就是不断地、不断地把一些东西压入了孩子的潜意识。

因为孩子对于父母而言他是全身心的信任和接纳,他即使在他自己的内在,他不是很认同父母想让他做的那件事情,但是因为他爱父母,所以他愿意按照这个去做,但是渐渐、渐渐在孩子越来越长大的时候,就会出现两种现象一种现象。

一种现象呢,就是这个孩子越来越没有自我,他表现出来的行为就是胆小胆怯,做事情是很被动的,然后总是会躲在家长的后面;

另外一种表现出来的这个行为就是对抗,我就要说了算,他就会和你有权力之争。

而且有的时候,这个贴标签,我们贴的那个东西呢,其实,他有可能不是真正的真实,而只是基于我们看到的、掺杂了我们自己的评价系统在内的一些东西。

比如说我是一个女汉子,或者我是一个胆小的人;

或者你给你的先生贴了一个什么标签?

比如说他就是特别懒,他不爱我,他不会表达爱,他是特别冷漠的。

那你又给你的孩子贴了一些什么样的标签?

比如说懒惰、小霸王等等。

那么这些标签会越来越影响你对自己、你对他人的一些判断,甚至有的时候会预设立场去推测,但并不是真相,更多的是评价或指责或基于恐惧而来的一些东西。

所以我们有些家长他们在做这个练习之后,回去之后就把现有他们贴的这些标签贴到了自己的墙上以提示自己时时觉察。

当然在工作坊中同时也是要去做一个转化的。

也就是说,首先要去了解,为什么贴这个标签?

继而再去澄清贴这个标签的背后自己是一些什么样的需要,然后我怎么样去进行表达。

所以这个部分,假如说他已经特别僵化、特别固化了的话,那么可能还需要有其他的工具,比如鼓励、爱之杯等等,一起来做工作才可能能够改变这个部分。

积极暂停】另外,还有就是关于整个的情绪管理这个部分,(就是刚才发给大家的二那个图片中部分),其实也是大多数的家长感觉特别收益的。

在这个里面我们首先和大家讲到一个知识。

我们人的大脑发育它是循序渐进的,人出生了大脑看起来它是完整的,但是实际上,它还没有完全的成熟。

所以在这个大脑当中有一个部分叫前额皮层。

这个部分的功能包括比如说明辨是非、管理自己的情感、可以理性的回应而不是本能的自动化地反应等等,那么这个部份其实也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这个情商的部分。

这个部分是要到二十五岁才发育完全,所以从神经学的这个角度来看,孩子在情绪管理上是无法和成人一样成熟的。

所以我们才要,以身作则、管理自己的情感和情绪,给孩子做一个好的榜样。

同时,孩子能在我们身上学会或模仿到如何处理自己的情绪,你用叫喊扔东西来表达情绪孩子就会学会,你用积极暂停或家庭会议的方式孩子也会学到。

在情绪处理的部分,我自己的体会就是:

“正面管教”里面它有几个特别实用的工具,我个人是特别推荐以下几个方法的。

在情绪的这个部分有一个特别推荐的“正面管教”的工具叫做“积极暂停”。

这个“积极暂停”其实就是在自己家里找到一个让自己能够觉得舒服、能够情绪冷静下来的地方。

这个不是惩罚,而是让自己感觉好起来的地方。

很多家长回去之后,就在自己的家里面就建立了这个“积极暂停角”,而且他们会发现这个小小的角落,特别能够安抚他们的情绪,好像是情绪的避风港。

而且,当自己看到自己的情绪要起来,要把自己的愤怒发泄出来的时候(是发泄而不是表达!

)一般发泄的时候可能会有哭啊、大喊啊、大叫啊,然后那个时候完全是一个动物型状态,因为理性的大脑已经完全不受控制了,完全是一个本能的一个状态,可能会脱口而出一些伤害的话语伤害自己或对方,或一些伤害性的行为,也许冷暴力,但内心及身体都积压了很多情绪,能量被卡住。

所以在这个时候,假如说我们已经在家里面有一个自己的“积极暂停角”,此刻就会特别的有用,不会让彼此有伤害的言行。

这个“积极暂停角”,它不限制于在哪里。

有的妈妈,她把自己的“积极暂停角”安置在这个主卧的洗手间,有的爸爸,就是把自己的“积极暂停角”放在阳台的一个角落,然后自己把它布置一番,放上自己喜欢的一些书啊、还有烟灰缸啊等等。

只要这个地方能让你冷静下来就可以,都没有问题。

那么孩子呢,也可以有这个“积极暂停角”。

对于特别小的孩子,比如说四五岁以内的孩子,不是很建议让他自己去这个地方冷静,特别小的孩子,他的“积极暂停角”在哪里呢?

其实就是在父母的怀里,尤其是在妈妈的怀里。

这个“积极暂停角”的作用,其实就是能够让你不再脱口而出说伤人的话。

用正向的方式让情绪回归平和。

 

比如,有一个妈妈她来参加了这个工作坊,她是他们家里的雷神。

她一发起脾气来真的就像夏天的暴雷霹雳一样,是特别可怕的,很多邻居都知道,只要家里没有“打雷”的声音,那么就说明这个妈妈不在家,她几乎是每天都要发脾气的。

但是有了这个“积极暂停角”之后,这个就特别有效地让他们的这个家庭回归平静,同时,还要再加以其他的一些工具,比如说像贴标签。

她真正的去回溯自己的成长经历的时候,会发现其实她目前的一些状态,一些行为状态和心理状态,其实是和小时候被贴的这些标签有特别大的关系,影响了她的人生走向。

所以,当她解决了那个很深层次的问题之后,再加上这些行为层面的工具,那么这样就特别事半功倍。

她先生很惊讶于他的太太居然能有这样大的一个变化。

还有一些正面沟通的一些有效方法,这个部分,其实最关键的也是,首先家长是特别希望能够和孩子有合作,而且是本着这个爱和尊重的态度,而并不是想要去控制,这个基本的心态是特别特别重要的。

假如说你最终还是希望孩子能听你的话,那你就会发现,孩子早晚有一天他能够识破你的伎俩,然后跟你说:

你不就是想让我干什么干什么嘛!

所以那个时候可能大家就会觉得很狼狈很尴尬。

其实,所有的行为层面的解决方法都一定要基于你的爱心来出发,达到彼此的连接之后,再来看解决的策略。

其实这个又回到我们的这个目标:

你究竟是想和孩子有一个什么样的关系?

这个是特别重要的,明白了想要到达的长期效果之后通过练习就可以自如地通过不同方式来运用这些工具,而这种自如地运用正源自于父母的内心和智慧。

在这个正向沟通的方法里面就是如何说话的这个里面,有两个是特别关键的:

一个是说正面语言,还有就是表扬和鼓励。

我其实也是在接触了这个正面管教之后,才了解到什么是真正的鼓励?

什么是表扬。

有一个问答,想和大家分享一下,我觉得这个是特别重要的。

有一个家长问简尼尔森(简尼尔森是正面管教的创始人),这个家长是这么问的:

PD,也就是正面管教提供了许多管教工具,但是没有数年沉淀出来的成果和正面的态度,仅仅运用这些工具是否有效呢?

简尼尔森是这么回答的,他说:

基本的心态是非常必要的,我一直强调,在你行为背后的感受比你的行为更重要,同时我强调,如果只注重正面管教工具的技巧性,那就注定会失败,理解工具后面的理念才是重要的!

当父母明白这些理念,简单的说就是给与子女尊重和尊严、和善与坚定并行。

第二部分:

关于非暴力沟通现在已经10:

10了,我现在进入非暴力沟通的环节吧!

首先和大家简单的说一下什么是“非暴力沟通”?

这个“非暴力沟通”顾名思义就是“没有暴力的沟通”,它在一些国家也被翻译为叫“爱的语言”或者叫“长颈鹿语言”。

那为什么要叫“非暴力沟通”呢?

它的创始人叫马歇尔,马歇尔是出生在1920年代,因为他是犹太人,从小居住在底特律,所以当时常常受到歧视和攻击,他从小就在想为什么有些人可以从小就活出慈悲,而有些人天生就是那么残暴、伤害别人,他从小到大就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直到他读到博士。

马歇尔的博士导师是人本主义大师卡尔罗杰斯。

到了马歇尔博士毕业之后,他仍然对自己寻找到的答案不满意,包括对罗杰斯的人本主义,他也是觉得好像还是不够,没有找到满意的答案。

所以当他博士毕业之后,他就去拜访了很多他认为活出了爱的状态和思维的人。

同时他也去拜访一些佛教、伊斯兰、教基督教等等这样的一些人群。

他去研究各种古典文化,同时,马歇尔对中国的老子、庄子和孔子也有很多的研究和借鉴,最终他就在这些基础上创立了这个“非暴力沟通”,当时那是在六十年代美国冷战时期最严峻,所以他就借用了甘地的“非暴”这个词。

马歇尔说“非暴力沟通”是一种基于需要的意识,这句话展开来讲:

就是无论人们做或者不做某件事情,都是为了满足某种内在的需要。

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

就比如说,当你看到一个人,比如我们看到自己的孩子,可能会看到孩子无论如何他都不去写作业,无论你是用了讲道理、惩罚、给奖励、呵斥等等,孩子就是不去写作业,这个时候大人可能就会很抓狂、很焦虑,会觉得自己怎么会有一个不听话的孩子,而且他也不尊重大人,而且他也不上进,他也没有时间观念,就会给他下很多定义、贴很多的标签。

但是在“非暴力沟通”中是这么看的:

孩子不去学习,这件事情的背后是有他的需要的,比如孩子他现在选择玩耍,或者说选择休息一下,那么它背后的需要是什么呢?

他选择玩耍这个背后的需要可能是快乐,也有可能他特别渴望、获得尊重,特别需要尊重,或者他特别看重公平等等,这些呢,其实就是孩子的需要。

“非暴力沟通”最核心和最基本的就是处理与自己的关系,和自己能够连接。

那么,在处理好自己和自己的关系,经常能够和自己连接之后,他也就能够拥有所有力量的一个源泉。

那在这个之后,就是我们能够有能力去处理好跟他人的关系,也就是我跟你的关系,也就是人际关系。

比如能够处理好自己和自己的关系,能够做好自我倾听,那么也就能够去倾听他人,能够更多的去理解别人行为背后的需要到底是什么?

“非暴力沟通”有四个要素:

第一个要素叫观察,第二个要素叫感受,第三个要素叫需要,第四个要素叫请求。

我们简单的一一和大家来分享一下:

首先来说这个观察。

其实我们成年人真正能够做到不带评价的观察相对来讲是比较难的,我们只有通过不断的练习,通过不断的在生活中去实践,我们才能够真正的回归“不带评论的观察”。

也就是达到印度的哲学家叫克里希那穆提曾经说过,说:

不带评论的观察,是人类智慧的最高形式。

因为我自己也在参加幼儿教师的三年制的培训和小学教师的三年制的培训,那么在教师的一个基本功的训练里面,就是要做到儿童观察和对学生的观察,我们会有大量的这个练习去做。

这些练习,如果你日积月累,每天可能只需要五分钟,但是,当你长期的坚持下来,一个月、两个月、半年、一年之后,你就会发现,你在看待他人的一些行为的时候,能够不加入评价,举个例子来讲。

“你这个人不负责任!

”这句话就是一个评价。

“这一周你有3天都是在晚上12点以后回到家。

”这个就是一句观察。

“你这孩子怎么这么任性呢?

“这个就是一个评价。

“妈妈和你说了三次,洗完澡之后,脏袜子要放到洗衣机里”这个就是一个观察。

大家可以体会一下,当你更多听到观察的时候,你的内心其实是平静的;

当你更多的听到的是评价的时候,那么就特别容易引起情绪的起伏,而且感觉遭到了指责,这个时候对抗就容易发生。

第二个要素就是感受。

也就是说我们要体会和表达感受。

在我开展家长工作坊的这几年的时间里面,我发现,成年人去表达自己的感受是特别困难的,往往在表达感受的时候,更多说出的是想法,我们从小到大已经和自己的感受,无论是内心的感受,还是身体的感受都已经断裂了,缺乏连接。

很多人呢,甚至体会不到自己的感受,更不用说去清晰地表达了。

尤其是从事某些职业,比如,警察、律师等等,他们会给自己的身份下一个定义,他们会相信理智是好的,情绪化是不好的,当然说这个也不能一概而论,但是普遍来说,是这样的,有些职业它会有一些这个职业的色彩在里面,所以去体会和表达感受就会尤其困难。

但是当你真正去和自己的内心连接,去和自己的身体去连接的时候,你就会发现,同样一件引起你情绪起伏的事情,这个背后你的感受是层层叠叠的,非常丰富。

而感受它的根源是什么呢?

这就来到了这个“非暴力沟通”的第三个要素,也就是需要。

“非暴力沟通”认为,感受的根源在于我们自己,是我们的需要产生了这些感受,以及对他人言行的看法和评判导致了我们的感受。

(案例略)

“非暴力沟通”第四个要素就是请求,而且是提出具体的请求。

先举个例子,曾经有一位女士说:

我想请我的先生少花一点时间在工作上,他答应了,结果三个星期后,我先生报名参加了高尔夫球赛。

这个问题在哪里呢?

这位女士说出了她不想要什么,她不希望先生花太多的时间在工作上,但是她没有明确地提出她的请求,她想要什么,所以假如她清晰地表达:

我希望你每周至少一个晚上在家能够陪我和孩子。

她如果这样很清晰地表达,就相对来讲比较容易得到对方的积极回应,而且,不仅如此,请求对方提供一个具体而非抽象的行为,特别有助于得到对方的积极回应。

在第四个要素提出具体请求,在这个环节里面有一点特别需要注意的是:

不要让请求听起来像是命令,一旦人们认为,假如说我不答应你的,你想让我做什么,那我可能就会受到惩罚。

这样的话,你说出来这个话就很容易被对方听成是命令。

一般而言听到命令,一个人,只能看到两种选择,或者服从或者反抗,但不论最终的选择是哪一个,都会造成双方关系的疏远,那这个非暴力沟通的目的不是改变或者控制别人,而是用来帮助我们在真诚的一个基础上和别人去连接,所以这个请求,也就是我如实的表达我的感受和我的需要,但是,是否这样做取决于你自己的感受和需要,我是尊重你的。

有一次有一个妈妈跟我反馈,她说:

嗯,我就是这样做的呀!

但是孩子最后还是不听话呀!

所以你就可以看到其实她最终的目的,其实还是希望让对方听她的话,她还是希望能够去控制,那么控制的背后是什么呢?

控制的背后往往是深深的恐惧,而这个恐惧是在恐惧什么?

每个人恐惧的原因都不一样,因为每个人的需要都不同,所以,真正的去找到自己的需要,才是让自己的生命能够特别美好的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

那什么是“非暴力沟通”所说的需要呢?

从最基本的来说,就是一些生理层面的,比如说吃饱啊、穿暖啊、空气呀、水呀、食物啊!

需要是化解冲突的方法,而且是非暴力沟通,也就是我能够去表达爱的语言当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

所以咱们先澄清一下这个需要是什么?

需要,它首先可以视为生命为了维持自身存活所必需的资源,比如我们身体健康是因为我们的空气、水、休息、或者是食物的需要得到满足。

而当我们对理解、支持、诚实等等其他的需要得到满足的时候,我们的心理和精神健康就得以加强。

我在自己的实际生活中去运用这个“非暴力沟通”的时候,特别深刻地感受到了它的实用性,因为它非常落地,特别有效,而且在情绪刚刚起来的时候,马上就能够去体会自己的感受,找到自己的需要,这样就特别能够在这个关系的品质里面,能够让对方、自己自然而然的转变,而这个并不是出于我的控制。

所以这个在我这几年时间里沟通的过程中,我特别明显的感觉到我自己的这个人际关系的品质,无论是和先生的、孩子的,还是和我父母的这种关系,都得到了特别大的改善。

关于这个部分我有一个原创文章,昨天恢恢也发到了群里。

大家如果有兴趣的话也可以翻出来看一看,那个是我应用“非暴力沟通”的其中的一个小小的实践。

我自己的体会就是,如何在这个生活当中去应用“正面管教”或者是“非暴力沟通”,首先那就是一定要先去了解去学会和掌握,就是在知识层面能够知道,它说的是怎么一回事儿?

它和我的生活、和我的理念有一个什么样的关系?

是不是能够融合在一起?

我是不是接受它?

我愿不愿意选择它来进入到我的生活中?

接下来,我认为特别重要的就是要有耐心,因为在有了觉察之后,你就会发现我们成年人去改变自己的模式是很困难的,因为它是几十年形成的,但是如果你有了觉察,那么你就会发现你一步一步地在改变,一步一步地在活出真正的自我。

所以有一句话叫做慢慢来、比较快。

成年人的改变它是以年度来计算的,而绝对不可能说上了几天的工作坊,你的人生就彻头彻尾的来了一个巨大的变化。

这个其实真的是不太可能的。

需要不断在生活中去觉察,去转化不同的模式。

其实关于这个“正面管教”和“非暴力沟通”,我真是有特别多特别多想和大家去交流和分享。

限于在线的这种局限性和这个时间资源的特殊性,我就简单地跟大家先分享到这里。

那么还有一个想要和大家说明的就是:

其实“正面管教”或者是“非暴力沟通”,或者是一些其他的方法、工具、理念,这些只要你认同,那么建议就在自己的生活中长期的去贯彻下去、去应用,最好就是有一个支持小组,大家可以一起来应用这些方法,每天或者定期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