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106行民俗图 四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9691622 上传时间:2023-01-08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1.24M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古代106行民俗图 四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中国古代106行民俗图 四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中国古代106行民俗图 四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中国古代106行民俗图 四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中国古代106行民俗图 四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古代106行民俗图 四Word格式.docx

《中国古代106行民俗图 四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古代106行民俗图 四Word格式.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国古代106行民俗图 四Word格式.docx

汉族民间节日旧俗。

流行于北京等地。

农历七月十五,家家户户备蒿了一棵、荷叶一柄。

在蒿子枝叶上挂许多纸条,里面包裹香粉,用火点燃,恰似星星闪烁。

在荷叶中央,插一根蜡烛,名叫“荷花灯”。

90、卖大碗茶

91、窗户画儿

92、卖风车

93、打梳头油

94、卖小金鱼及蛤蟆骨朵大田螺

95、换绿盆:

专卖上釉瓷器,釉色多为绿色,瓶瓶罐罐等小玩意,居民可以旧物交换。

96、窝脖儿:

解放前,在北京的马路上,常见有人窝着脖子,背着东西健步疾走。

这是为人搬家或代人送嫁妆的。

这种行业叫“扛肩”的,也叫“窝脖儿”。

过去,北京中上人家嫁女,多将嫁妆交与喜轿铺,由喜轿铺用红漆桌摆好,由人抬着(几抬、几十抬不等)穿街越巷,以示阔气。

可穷人家嫁女,顶多有一大一小木箱,及脸盆、油灯等物,所以,只雇个“窝脖儿的”便一“窝”了事。

“窝脖儿匠”常由喜轿铺代找。

因此,这行人就归在喜轿铺的组织内。

收入的二成交柜上入帐。

“窝脖儿的”代人搬家,又须交车脚业包运人二成。

因为,那时搬家多由车脚业包运。

另外,还有些“窝脖儿的”专归皇室懋勤殿绳子库管。

这些人是专为慈禧太后扛运贵重陈设的。

如夏天西太后到万寿山去避暑,“窝脖儿的”就得把她的心爱之物“窝”到那里去。

每次窝运的官价是一两二钱银子,可实发不过八钱银子。

97、锔碗:

过去百姓人家,打破了碗舍不得扔掉,而是找个补锅锔碗的(补锅匠往往兼锔碗),修起来继续使用。

锔,是指用一种弯曲的钉(称钯钉、钯锔或锔子),将有裂缝的器物接补起来。

修碗的方法是打钯锔。

手艺人将打破的碗片拼拢起来,用线扎缚固定,计算一下该打几个钯锔,做好记号,然后用金刚钻在瓷碗外壁接缝两侧分别钻出小孔,接着取铜质或铁质的枣核形钯锔(如钉书针大小)用小槌细心钉入小孔。

最后在打了钯锔的地方涂上一种特制的白色灰膏,再用布擦拭,抹去多余的灰膏,一只碗就修好了。

打过钯锔的碗完全可以放心使用。

当然其他瓷器如瓷坛、瓷杯等也可以同样修复。

瓷器的硬度很大,必须要用金刚钻才钻得了孔,因此民间有“没有金刚钻,别揽瓷器活”的说法。

还有,百姓居家过日子都图个平安吉祥,万一小孩不慎打破了碗,家人不会责怪,而是连称“好局,好局”。

“锔”与“局”谐音,“好锔”,原意是可以锔,而好局就变成“局气好”的意思了,意为好运即将来临。

倘若瓷器摔得过碎,无法修复了,这时家人会说“岁岁平安”。

“碎”与“岁”谐音,这里也是利用谐音讨口彩,化懊恼为欢喜,化不吉利为吉利的说话技巧。

98、磕泥饽饽:

老北京庙会、集市上有卖泥饽饽模子的摊儿。

先买回一些泥饽饽的模子,再从护城河外挖回些黄粘土,用水和好,放在模子里按实、抹平、磕出,就成了泥饽饽。

泥饽饽种类很多,有狗、猫、虎、豹、鸟等。

99、卖桑椹大樱桃

100、卖扒糕凉粉:

扒糕、凉粉是北京传统的大众化冷食,在市井食品中占有显著地位,集市、庙会及娱乐场所都有,每条胡同也都有小贩叫卖。

扒糕是用荞麦粉做成一块块的饼,蒸熟、冷却后切成小块,佐料而食,利用荞麦又滑又凝的特性,冷食比热食好。

凉粉就是绿豆粉制成的粉冻,也是粉房的产物。

滑嫩呈半透明块状,也以冷拌为宜。

扒糕、凉粉两种作一个担子上卖,凉拌的作料有酱油、醋、调薄的芝麻酱汁、咸胡萝卜丝,此外就是辣油、蒜汁和芥未汁,总之以酸、辣、凉为主,真正起调味作用的是芝麻酱汁。

天热,扒糕、凉粉整块浸在冷水中,或用冰镇。

冰上罩一层白布,架在板上,上面放凉粉等。

扒糕用小刀切薄片,每块大约二个铜板。

凉粉不固定,随买主任意买多少,用薄铜片刮成细条放在碗中,加上佐料,辣油、蒜、芥随买主意或要或不要。

味道除酸、辣之外,取其凉。

凉粉滑嫩易下咽,扒糕有韧性,要咀嚼,味较纯朴,从立夏卖到秋分,极受市民欢迎。

101、芝麻秸:

老北京腊月二十五日以后,开始卖芝麻秸、松柏枝等物,为除夕"

踩岁"

做准备。

102、卖咸鸭蛋

103、小什不闲乞丐:

故意在鼻子上涂上白粉的「小什不闲」乞丐,打著小钹,伶牙俐齿地挨门乞讨。

104、宰羊

105、烧包袱:

旧时北京清明祭祖的主要形式是“烧包袱”。

所谓“包袱”,被祭祀者当作从阳世寄往“阴间”的邮包。

过去南纸店有卖所谓的“包袱皮”,即用白纸糊的一个大口袋。

这口袋有两种样式:

一种是有图案的,用木刻版印上梵文音译的《往生咒》,中间印莲座牌位,写上亡人的名讳,如“已故张府君讳云山老大人”字样。

另一种是素包袱皮,不印任何图案,中间只贴一张蓝签,写上亡人名讳。

包袱里装有各种冥钱。

所供奉祭品主要是食品,品种各地不同,都是当地人认为的并且按祭祀者的经济能力能拿得出来的美味佳肴,或合于时令的特色食品。

106、捡烂纸:

穷苦人肩背一筐,手持铁勾在大街上捡拾烂纸以换钱度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