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资料解读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9690750 上传时间:2023-01-08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33.5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心理学资料解读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心理学资料解读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心理学资料解读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心理学资料解读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心理学资料解读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心理学资料解读文档格式.docx

《心理学资料解读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心理学资料解读文档格式.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心理学资料解读文档格式.docx

为什么说脑是神经系统的核心部分?

神经系统包括中枢神经系统和外周神经系统。

中枢神经系统包括:

脑和脊髓。

外周神经系统包括:

躯体神经系统(脑神经、脊神经)和植物神经系统(交感神经、副交感神经)。

脑是中枢神经系统的高级部位,是心理活动最重要的物质载体。

3、简述神经元的结构和功能?

神经元是由细胞体、树突、轴突构成的。

神经元有接受信息、贮存信息、整合信息和传导信息的功能。

4、简述突触的传递过程?

突触传递过程为:

上一个神经元的神经冲动传到轴突末梢时,突触前膜的通透性增强,进而破裂,从突触小泡中释放大量的化学递质到突触间隙。

这些化学递质由突触间隙扩散到突触后膜,与后膜上的蛋白质受体结合,就使神经冲动从上一个神经元传递到下一个神经元。

5、大脑左右半球,为什么一定要和谐发展?

大脑的左半球主管语言和抽象思维的功能系统,右半球是管形象知觉、形象思维和调节感情的功能系统。

教师肩负着发展学生智力的重任,对学生智力的发展一定要有一个全面的认识,应有计划的使学生左右两半球获得和谐、均衡的发展。

第三章意识与注意

1、什么是意识?

什么是无意识?

意识,是人在觉醒状态下对外界的人、事、物和自身状态的知觉,也包括对人的动机和行为的觉知。

无意识是对现时的心理活动不曾觉知又无法控制的潜意识层面。

2、什么是注意?

注意有那些功能?

注意,是意识对一定事物的选择性集中,是认识的主管性的一个重要特征。

注意的功能有:

(1)注意的选择功能

(2)注意的学习功能(3)注意的跟随和保持功能(4)注意的调控功能(5)内部注意是自我体验和自我认知的重要条件。

3、无意注意、有意注意、有意后注意的规律是什么?

如何在教学中应用?

引起无意注意的原因来自两方面:

一客观刺激物的特点;

二主体本身的状态】

a.客观刺激物的特点:

强烈刺激、新异的刺激、变化的刺激、对比的刺激

b.需要和兴趣、情绪状态、知识经验、期待事物;

有意注意的规律有:

(1)明确目标

(2)组织有关活动(3)激发间接兴趣(4)用意志力排除各种干扰;

无意注意在教学中的应用:

A教学内容力求新颖丰富B教学方法力求多样,富于变化:

1.教师在教学中要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2交流时语言准确、生动、抑扬顿挫3.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4.教学板书规范化C善于组织学生注意,妥善出来偶发事件D安排好教学环境,防止学生分心。

有意注意在教学中的运用:

帮助学生树立明确的学习目标;

对学生的学习要严格而适当;

创设问题情景引导学生积极思考;

组织学生实际操作;

利用间接兴趣。

4、注意的品质有哪些?

注意的品质包括:

一、注意的广度二、注意的稳定性三、注意的分配四、注意的转移

5、什么是注意策略?

怎样运用注意策略?

注意策略指的是对自己的有意注意的认知和调控。

具体的注意策略:

用学习目的控制有意注意;

用实际活动来控制有意注意;

用思维操作来监控有意注意;

根据学生感知特点来条件注意。

第四章感觉、知觉、观察

1、什么是感觉、知觉、观察?

感知、观察有什么作用?

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客观事物某一个别属性的反映。

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的综合的反映。

观察指有目的、有计划、有思维参加的比较持久的知觉。

感知、观察的作用有:

a是认识世界的基本途径b是科学发现和艺术创作的必要前提c是学生学习知识技能的必经途径d是维持正常心理活动的必要条件

2、感知和观察怎样分类?

感觉可分为外部感觉和内部感觉。

(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肤觉、运动觉、平衡觉、内脏觉);

知觉可分为:

物体知觉(1、视知觉、听知觉和触摸觉2、空间知觉、时间知觉和运动知觉);

社会知觉

3、什么是错觉?

什么是幻觉?

答:

是指对客观事物的一种不正确的、歪曲的知觉;

幻觉指没有相应的客观刺激时所出现的知觉体验。

3、什么是社会知觉?

社会知觉容易出现什么偏差?

怎样避免出现偏差?

社会知觉是个体在生活实践过程中对别人、对群体以及对自己的知觉。

社会知觉常出现四种偏差:

(1)第一印象,第一印象是指与陌生人初次相见对对方产生的映像。

第一印象鲜明、深刻且牢固,会形成一种固定的看法,影响甚至决定着今后的交往关系。

(2)晕轮效应,晕轮效应是指对人的某些品质、特征形成的清晰鲜明的印象掩盖了其余的品质、特征的知觉。

这是以偏概全,“一俊遮百丑”、“一坏百坏”的主观倾向;

(3)刻板印象,刻板印象是指对社会上的各类人群所持有的固定看法,或是对人概括,泛化的看法。

一旦形成刻板印象,个体在对人认知中就会不自觉地、简单地把某个人归入某一群体中去,带来认识上的偏差。

(4)近因效应,近因效应是指在时间上最近获得的有关熟人的信息给人留下的深刻印象和强烈影响。

4、我们应该怎样避免出现社会知觉偏差呢?

1正确对待第一印像,教师要衣着整洁大方、行为端正、以身作则,给学生良好的第一印象。

教师在对待学生时不能单单取决对学生的第一印象,而要一视同仁,无亲疏之分;

要用发展的观点,全面、具体地分析学生,避免因主观主义和片面印象影响师生关系

2公正地对待学生,防止发生晕轮效应,教师要公正、全面地对待学生,对学习好的学生不能“一俊遮百丑”,对学习差的学生也不能认为“一坏百坏、一无是处”。

要全面了解每一位学生的长处和不足,长其善而救其失,鼓励学生共同进步。

3消除刻板效应,教师不应凭刻板印象轻易地把学生归入某一个先进或落后的群体,特别是不能把顽皮的学生归入难以教育的一类,以免造成师生对立。

应该通过对学生长期的观察了解,对学生做出客观的、全面的、具体的评价。

④重视运用近因效应,教师要重视和把握每一个学生身上获得的最新信息,用发展的观点全面地、历史地分析他们的新思路、新情况。

对他们好的思想苗头,要及时鼓励,使之发扬光大;

对于不好的苗头,要把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使学生时时处于发展进步之中。

4、观察的策略是什么?

学生要学会观察的方法有那些?

观察策略指的是自己对观察法的选择、运用和选择。

学生要学会的观察方法有:

a根据观察的目的和任务选择观察的方式b要学会运用多种感官进行观察c充分运用已有经验d多角度、多层次观察。

第五章记忆

1、什么是记忆?

记忆是人脑对过去经历过的事物的反映。

2、如何评价记忆的作用?

记忆具有以下作用

(1)记忆在个体生存与发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2)记忆是学习的重要条件。

(3)记忆是知觉、思维和创造的基础。

3、记忆分为那些种类?

内隐记忆与外显记忆的区别是什么?

记忆可以分为1、瞬时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2、内隐记忆和外显记忆3、前瞻记忆和回溯记忆4、错误记忆和真实记忆5、形象记忆、动作记忆、情绪记忆和逻辑记忆6、情节记忆和语义记忆。

外显记忆是对过去记忆有意识的直接测试,而内隐记忆是一种对记忆无意识的间接测试。

 

4、从信息加工的观点说明瞬时记忆、短时记忆、长时记忆的特点及其相互间的关系。

瞬时记忆指外界刺激信息通过感觉器官时,按输出刺激信息的原样,以感觉痕迹的形式在人脑中被暂留的过程。

具有一下三个特点:

①进入瞬时记忆的刺激信息完全依据该刺激信息所具有的物理特征编码,具有鲜明的形象性②进入瞬时记忆的信息保持的时间十分短暂③瞬时记忆的记忆容量由感受器的解剖生理特点所决定,几乎进入感官的刺激信息都能被登记。

短时记忆是指信息在头脑中保持1分钟之内的记忆。

具有一下特点:

①短时记忆的保持时间比瞬时记忆长②短时记忆的容量有限③短时记忆中的信息主要以听觉形式进行编码,在听觉上相似的两个项目容易混淆④短时记忆的信息提取过程是对记忆从头到尾的系列扫描,然后做出判断的过程,提取的反应时间直接受记忆集大小的影响。

长时记忆的特点是:

①长时记忆的信息保持的时间超过1分钟,可以是几天、几年,甚至终身②长时记忆几乎没有容量限制③长时记忆所储存的信息绝大部分来自于短时记忆信息的精致性复述,也有一小部分是对印象深刻的瞬时记忆信息的一次性存储④长时记忆能应用各种策略对信息进行有效存储,它是一个有组织、有体系的知识经验系统。

5、回忆有几种形式?

回忆过程及效果受那些因素影响?

回忆包括重现与在认识。

影响回忆过程及效果受以下因素影响:

(一)信息储存的组织水平

(二)联想线索(接近联想,相似联想,对比联想,因果联想)(三)干扰的影响(四)主体的情绪状态

6、根据记忆规律,谈谈如何有效地组织复习。

记忆效果与以下因素存在内在的、规律性的联系。

(1)识记的目的,识记的目的性是影响识记效果的首要因素。

(2)对材料的理解,在识记过程中,理解的识记比不理解的识记效果好,识记效果随理解的加深而提高。

(3)识记的材料的数量,识记材料数量的多少对识记的效果有很大的影响。

(4)识记材料的不同性质,识记材料的性质对识记的效果也有一定影响。

(5)主体的情绪状态,积极情绪状态下的识记效果优于消极情绪状态下的识记的效果。

采取的教学策略有:

1、有目的的识记2、先理解后识记3、识记与操作相结合4、保持良好的情绪5、保持良好的注意状态

7、常用记忆方法有哪些?

1、直观形象记忆法2、歌诀记忆法3、特征记忆法4、谐音记忆法5、比较记忆法6、重点记忆法7、自编提纲记忆法8、图表记忆法

8、怎样养培养中学生的记忆能力?

(1)加强学习目的的教育

(2)使学生掌握记忆的规律

(3)交给学生科学的记忆方法

(4)讲究记忆卫生

第六章思维与创造

1、什么是思维?

思维的主要特征是什么?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间接的概括的认识。

思维的第一特点是间接性,第二特点是概括性。

思维的间接性表现在:

1、间接认识当前不能直接感知的事物2、利用历史资料和历史文物为中介间接地回顾几千年历史3、利用科学方法预测未来;

思维的概括性指的是对一类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性的认识。

2、思维与语言有什么关系?

思维与语言密切联系:

思维,是以语言为工具对客观现实的反映活动。

语言是个人思维活动的工具,是人们相互交流的工具,思维心理活动必须以具有物质性的语言为工具才能进行。

思维与语言又有区别:

语言是物质现象,思维是精神现象。

外部语言是人们交流思想的工具,而在个人头脑中进行的内部思维却不能与别人直接交流。

语言规律具有民族性,思维规律则具有全人类学。

3、思维在学习和创造中有什么用处?

(1)理性认识功能

(2)学习功能(3)创造功能(4)控制功能

4、什么是思维策略?

思维的基本操作方法有那些?

思维策略就是对思维方法的自我选择、运用和调控。

思维的基本操作方法有:

分析与综合;

比较与分类;

抽象与概括;

具体化与系统化;

演绎、归纳、类比;

条件推理与关系推理。

5、什么是创造思维?

培养学生创造思维能力对教育改革有什么意义?

创造思维是以新的方式发现新问题、解决新问题的思维活动。

创造性思维能力是创造型人才的重要标志,我国的教育目的是为现代化建设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创造型人才。

6、求异思维、形象思维、逻辑思维在创造发明中各有什么作用?

求异思维是对所要解决的一个新问题从多方面加以思考,并提出许多新假设和新答案的思维方式。

求异思维有如下特点:

1、流畅性2、通变形3、独创性。

其作用是:

突破思维定势,重新组合已有的知识经验,允许“标新立异”、“异想天开”,是一种打破旧框框、解放思想的创造思维方式。

形象思维在艺术创造和技术革新中十分重要,主要表现在创造性想象。

7、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

1、调动学生的思维和创造的积极性2、用唯物辩证法知道思维和创造活动3、在启发式教学中培养学生独立思维能力4、运用发现式教学法把科学探索过程引入课堂5、在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的过程中,让学生学会学习6、优化学生知识结构,让学生掌握有关思维创造的知识7、提高学生语言能力8、要使学生了解自己的思维品质9、组织创造性活动,让学生大胆创造。

第七章情绪和情感

1、什么是表情?

研究表情有什么意义?

表情是人际交往的一种形式,是表达思想、传递信息的手段,也是了解感情主观体验的客观指标之一。

研究表情人们可以根据社会情景、文化规范以及人际关系的需要有意识地修饰自己的表情。

2、什么是詹姆士—格兰理论?

詹姆士—兰格理论是一种情绪外周学说,詹姆士认为,情绪是内脏器官和骨骼肌活动在脑内引起的感觉。

兰格认为,内脏情绪活动的结果,他特别强调情绪与血管变化的关系。

后人称这个理论为詹姆士—兰格的情绪外周学说。

3、什么是阿诺德思维评定—兴奋学说?

20世纪50年代阿诺德提出了评定—兴奋学说,该学说强调情绪的来源是对情绪的评估,而这种评估是在大脑皮层产生的。

阿诺德认为,情绪的产生取决于人对情景的认知和评估,他还认为,情绪的产生是大脑皮层和皮层下组织协同活动的结果。

4、什么是沙赫特的认知—激活理论?

20世纪60年代沙赫特提出了认知—激活理论,该理论认为,情绪受环境事件、生理状态和认知过程三种因素制约,其中认知因素是决定情绪性质的关键因素。

5、什么是扎伊德的动机—分化理论?

答:

动机—分化理论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代表人物是伊扎德和汤姆金斯。

伊扎德的动机论容纳了更深的内涵,他从整个人格系统出发建立了情绪—动机体系。

他认为,在人格系统中存在4种类型的动机结构:

内驱力、情绪、情绪—认知相互作用、情绪—认知结构。

伊扎德着重指出:

情绪的主观成分—体验是起动机作用的成分,各种情绪体验是驱策有机体采取行动的动机力量。

6、什么是道德感、理智感和美感?

它们在个体发展中具有什么作用?

道德感是人们运用一定的道德标准评价自身或他人言行时所产生的情感体验。

理智感是人们在认识和评价事物时所产生的情感体验。

美感人们按照一定的审美标准评价事物时所产生的情感体验。

7、什么是应激?

应激对个体有什么影响?

应该怎样应付应激?

应激是机体对紧张刺激的一种适应性反应。

应激源作用于个体,会使其机体内部产生一系列生理、心理变化,这种适应性的身心反应对个体有两方面的影响。

积极影响:

适度的应激反应可以调动机体的身心潜能,提高个体的应付能力。

消极影响:

强烈或持久的应激状态会影响人的技能发挥,干扰正常的认知活动,降低人的应付能力,甚至使人罹患疾病。

要抵御应激的消极影响,就必须控制应激反应的程度,使其保持在我们能承受的适宜水平。

具体做法为:

1、控制或减少那些我们主观上可以控制的应激源2、辩证达观地看待生活时间3、保持和增进身心健康4、安排张弛适宜的生活节奏5、关心他人并寻求他人的支持。

8、什么是挫折?

遇到挫折你准备如何应付?

挫折是指个体在有目的的活动过程中遇到难以克服的障碍和干扰,致使需要不能得到满足时的情绪状态。

遇到挫折时具体做法是:

①冷静地接受挫折,积极看待挫折②认真分析挫折的原因,有针对性的调整自己,争取新的成功③寻求他人帮助,增强自我抵御挫折的力量。

培养学生对挫折的承受力及应付力,是现代教师的职责之一。

它要求教师做到;

第一,使学生懂得挫折是不可避免的,对挫折具有心理准备。

第二,引导学生辩证、达观的看待挫折。

第三,教给学生一些应付挫折的方法。

第八章意志

1、什么事意志?

意志行动有哪些基本特征?

意志是自觉的确定目的,并为实现目的而支配调节自己的行动,克服各种困难的心理过程。

意志的基本特征如下:

1、自觉目的性2、行为调控和控制3、克服困难

2、意志过程与认识过程、情感过程有什么关系?

意志与认识的关系:

1、认识活动是意志行动的前提2、意志也影响人的认识活动

意志与情感的关系:

积极的情感可以鼓舞人的意志,成为意志的动力;

消极的情感也可以成为人的意志的阻力,它会削弱人的意志,阻碍人去实现原定目标,使意志行动半途而废。

3、意志行动包括哪些过程?

意志行动过程有简单的意志行动、复杂的意志行动和执行命令的意志行动之分。

复杂的意志行动:

决策阶段:

1、动机斗争(“双趋斗争”、“双避斗争”、“趋避斗争”)2、确定行动目的3、选择行动的方法4、制定行动计划;

执行决策的阶段

4、中学生意志发展的特点是什么?

(一)意志行动的动机发展特点

中学生意志行动的动机发展特点是以近景性动机为主向以远景性动机为主的发展;

是以外在动机为主向以内部动机为主的发展。

(二)意志行动的结构发展特点

1、采取决定的动机性、计划性不断提高

2、执行决定的毅力不断增强

5、怎样进行意志教育?

1、增强学生自主学习意识2、自觉地参与各种实践活动,在实践中磨炼意志3、自勉自励、自警自戒。

第九章人格

1、什么是人格?

人格包括的三个系统是什么?

人格,是个体行为的内部倾向。

人格包括的三个系统是:

个性动机系统、心理特征系统、自我调控系统。

2、什么是气质?

气质是个体活动的反应特征。

3、什么是性格?

性格是人对现实的较稳定的态度和习惯化的行为方式。

第一十章能力

1、什么是能力、智力、才能和天才?

能力是顺利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需的人格心理特征。

智力就是使人能顺利的解决某种活动所必需的各种认知能力的有机结合,并以抽象思维为核心。

才能是完成某种活动任务所必需的多种能力的独特结合。

天才是指才能高度完善与创造性发展的人。

2、怎样理解智力、能力与创造力的关系?

智力是能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创造力则是智力在创造活动中独特发展的结果。

创造力推动智力的进一步发展。

3、影响中学生智力发展的因素有哪些?

1、遗传素质2、营养3、家庭教育4、学校教育5、实践活动6、非智力因素

4、中学生智力发展的特点是什么?

首先,认识智力是随年龄的增长而变化的。

其次,智力汇总的各种成分发展趋势不一致。

再次,创造能力的发展相对滞后于智力的发展。

5、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①综合培养学生的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思维力和注意力②重视培养创造能力③丰富学科知识④帮助学生改进学习方法⑤提供参加研究性活动的机会⑥实行启发式教学⑦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⑧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需要、动机等个性积极性。

第十一章动机和自我意识

1、什么是需要?

它有什么特点?

对人的活动起什么作用?

个人应该怎样对待各种不同的需要?

需要是人脑对生理或心理的缺失或不足引起的一种内部的紧张状态,是个人积极活动的源泉。

需要具有:

1、需要的对象性2、需要的社会历史制约性3、需要的独特性4、需要的周期性。

需要是个体活动积极性的源泉,需要永远带有动力性,对人们的生活和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人们日益发展的各中需要是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因素。

需要分为生理性需要和社会性需要、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个人怎样对待各种不同的需要呢?

2、什么是动机?

它在人的学习和工作中起什么作用?

动机是引起、激发和维持个体进行活动,并使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心理倾向或动力。

动机在人的行为活动中一般具有:

1、激发功能2、指向功能3、维持功能4、调节功能。

3、中学生的学习动机有哪些特点?

(1)中学生学习动机的自主性水平在不断提高,内在动机逐渐占优势。

(2)中学生的远景性动机逐渐占优势。

(3)中学生的学习动机不断向健康水平发展。

(4)中学生的学习动机不断与社会要求相联系,社会性的学习动机不断丰富。

4、兴趣和信念在动机系统中具有什么样的地位?

兴趣可使人积极主动地从事各种自己喜爱的创造性的活动,能大大的提高工作效率,获得满意的效果。

兴趣是动机系统的重要因素,对人的行为具有巨大的激发和推动作用。

信念是人们活动的主导动机,可持久地激发和提高人的积极性、创造性,可最大限度地发挥一个人的主观能动性。

5、简述归因理论和成就动机理论。

归因理论是一种解释人的行为成功与失败原因的动机理论。

归因理论认为,任何人都有探索自己行为成败原因的倾向。

美国心理学家维纳把归因分成:

原因源;

稳定性;

可控性三个维度。

归因理论认为,个人对其成败原因的分析可以广泛地影响后来的行为动机和行为。

可分成倾向外部归因和内部归因。

成就动机理论是达维德*麦克莱伦提出来的一种激发认知内部动机的理论。

这种理论指出,一般的人特别是有成就的人,都有如下特点:

1、能全力以赴地完成某种困难的工作,看重声誉并获得成功2、有明确的目标和较高的抱负水平,对自己有足够的信心3、精力充沛、好奇探新、求异开拓4、选择伙伴以能力为标准,而不是以交往的疏密为标准。

6、什么是自我意识?

自我意识的成分有那些?

自我意识是个人对自身以及对自己与客观世界关系的认识。

自我意识的成分主要有:

1、自我概念与自我评价2、自尊感3、自我控制和自我教育。

7、自我意识在人格的健康发展中有什么作用?

(一)帮助中学生正确地认识自己

(二)帮助中学生形成自尊感,克服自卑感

(三)帮助中学生开展积极的自我教育

第十三章学习理论

1、什么事学习?

学生的学习有哪些特点?

学习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地说,动物和人类都能学习,都靠后天习得的行为来适应不断变化的生活环境。

狭义地说,学习专指学生的学习。

学生的学习有如下特点:

首先,学生以学习前人的间接经验或书本知识为主,而不是以学习直接经验为主,不需要事事都去做。

其次,学生的学习是在有教育经验的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指导下进行的。

再次,学生的学习是高速、高效的学习。

2、孔子的学习思想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有什么意义?

孔子提出了“学而知之”,把学习当成掌握知识、形成品德的重要途径。

,他认为“性相近,习相远”,强调了后天学习对人的发展的重要作用,十分重视思维操作在学习中的重要作用,反对死记硬背。

3、巴甫洛夫、桑代克、斯金纳的学习理论之间有什么区别?

巴甫洛夫——经典条件反射学习;

桑代克——联结学习说;

斯金纳——操作性条件反射学习(强化说)

4、布鲁纳的学习理论与奥苏泊尔的学习理论有什么共同点?

有什么不同点?

布鲁纳——认知发现学习:

否认学习是刺激与反应之间的直接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