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诊考试重点内容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9689387 上传时间:2023-01-08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4.3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西诊考试重点内容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西诊考试重点内容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西诊考试重点内容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西诊考试重点内容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西诊考试重点内容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西诊考试重点内容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西诊考试重点内容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西诊考试重点内容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西诊考试重点内容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见于震颤麻痹患者(5)跨域步态:

见于腓总神经麻痹(6)剪刀步态:

见于脑性瘫痪与截瘫患者(7)间歇性跛行:

见于高血压、动脉硬化患者。

7、气管移位的临床意义:

当一侧大量胸腔积液、积气,纵隔肿瘤或有不匀称的甲状腺肿大时可将气管推向健侧;

当一侧肺不张、胸膜增厚及粘连、肺硬化时,气管被牵拉向患侧。

8、库斯莫尔呼吸:

患者出现节律匀齐、深而大、不感到呼吸困难的呼吸。

常见于尿毒症、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等疾病。

胸部异常叩诊音:

9、浊音或实音:

见于肺部病变如肺炎、肺结核、肺梗死、肺不张、肺水肿、肺硬化、肺肿瘤、肺包囊虫病、未穿破的肺脓肿等,也可见于胸膜腔和胸壁病变如胸腔积液、胸膜增厚或粘连、胸壁水肿、肿瘤等。

实音可能是病灶广泛较大、较浅,而浊音则可能是病灶范围较小、较深。

鼓音:

见于气胸及直径在2——3cm以上的浅表肺空洞,如空洞型肺结核、液化破溃的肺脓肿或肺肿瘤。

过清音:

见于肺气肿、支气管哮喘发作时。

10、心脏杂音:

心尖区粗糙的吹风样收缩期杂音,常提示二尖瓣关闭不全;

心尖区舒张中、晚期隆隆样杂音是二尖瓣狭窄的特征性杂音;

主动脉瓣第2听诊区叹气样舒张期杂音,见于主动脉瓣关闭不全;

胸骨座缘第2肋间机器附近机器声样连续性杂音,见于动脉导管未闭;

乐音样杂音,听诊时其音色如海鸥鸣或鸽名样,常见于感染性心内膜炎及梅毒性主动脉瓣关闭不全。

感染性心内膜炎时,由于赘生物生长或脱落、瓣膜穿孔、腱索断裂等,在病程中杂音性质会发生改变。

11、腹腔静脉血流方向:

门静脉受阻时,区长的静脉以脐为中心向四周伸展如水母头状区长的静脉血流方向正常;

下腔静脉受阻时区长的静脉大都分布在腹壁两侧,脐以上和脐以下静脉的血流方向均向上。

上腔静脉阻塞时,曲张的静脉血流向下。

12、触及肝脏的描述大小,质地,表面情况,有无压痛及搏动异常变化。

大小:

肝肿大可分为弥漫性及局限性。

弥漫性肿大见于肝炎,肝瘀血,脂肪肝,早期肝硬化,白血病,血吸虫病,华支睾吸虫病。

局限性肿大见于肝脓肿,肝肿瘤及肝囊肿(肝包囊虫病)等。

肝缩小见于急性和亚急性肝坏死,门脉性肝硬化晚期。

质地(硬度):

急性肝炎及脂肪肝时肝质地稍韧;

慢性肝炎及肝瘀血时质韧,如触鼻尖。

肝硬化时质硬;

肝癌时质地最坚硬,如触前额。

肝脓肿或囊肿有液体时呈囊性感,大而表浅者可能触到波动感。

表面形态和边缘:

脂肪肝或肝瘀血时肝边缘常圆钝;

肝癌多囊肝和肝包虫病等,肝脏边缘不规则,表面不光滑,常不均匀结节状。

巨块型肝癌或肝脓肿时,肝表面呈大块状隆起。

肝梅毒时,肝呈分叶状似香蕉。

压痛:

正常肝脏无压痛。

如肝包膜紧张或有炎症反应时,则有压痛。

急性肝炎,肝瘀血等常有轻度弥漫性压痛;

较表浅的肝脓肿有局限性剧烈压痛,扣击时可有扣击痛。

搏动:

扩张性搏动,见于三尖瓣关闭不全的患者;

传导而来的搏动,见于肿大肝脏压在腹主动脉上(向前搏动)和右心室增大(向下搏动)。

13、肝硬化腹壁静脉曲张:

门静脉高压使脐静脉重新开放,与腹壁静脉形成厕纸循环,经脐周静脉、腹壁静脉、乳内静脉和上腔静脉相连,可形成脐周及腹壁静脉的曲张,在脐上、剑突下及脐周腹壁静脉曲张处可听到静脉营营声。

脐以上的腹壁静脉血流经胸壁静脉和腋静脉回流入上腔静脉,脐一下腹壁静脉经大隐静脉、髂外静脉回流入下腔静脉。

高度腹壁静脉曲张外观可呈水母头状

14、震颤

(1)静止性震颤:

见于帕金森病

(2)动作性震颤:

见于小脑疾病(3)姿势性震颤:

见于甲亢和焦虑状态(4)扑翼样震颤:

见于全身性代谢障碍,例如肝性脑病、肺性脑病和尿毒症等(5)老年性震颤:

见于老年动脉硬化患者15、心肌损伤常用酶测定临床意义:

(1)血清肌酸激酶(CK)增高见于心脏疾患(急性心肌梗死、心肌炎),肌肉疾病及损伤(多发性肌炎、进行性肌营养不良、重症肌无力、心脏或非心脏手术及心导管术、电复律等)。

(2)血清肌酸激酶同工霉:

CK―MB增高见于(急性心肌梗死、其它心肌损伤),CK―MM增高见于(急性心肌梗死及其他肌肉疾病如重症肌无力、肌萎缩、多发性肌炎,以及手术、创伤等),CK―BB增高见于(神经系统疾病如脑梗死、脑损伤、脑出血等,肿瘤如肺、肠、胆囊、前列腺等部位肿瘤)。

(3)乳酸脱氢酶(LDH)升高见于肝胆疾病;

急性心肌梗死;

其他疾病如恶性肿瘤转移至肝脏、恶性贫血等。

17、甲胎蛋白(AFP)诊断原发性肝细胞癌最特异的标志物。

18、癌胚抗原(CEA)主要见于结肠癌,胃癌,胰腺癌,乳腺癌。

16、HBV血清标志物检查常见结果的临床意义

HBsAg

抗HBs

HBeAg

抗HBe

抗HBc

临床意义

+

注射过乙肝疫苗,有免疫力,既往感染

“大三阳”急性或慢性HB(提示HBV复制,传染性强

“小三阳”急性HBV感染趋向恢复,慢性HBsAg携带者(传染性小)

19、尿液颜色和透明度:

血尿(呈淡红色,洗肉水样或混有血凝块)见于泌尿系统炎症,结石,结核,肿瘤,外伤及出血性疾病。

血红蛋白尿(浓茶色,或酱油色)见于溶血性贫血,阵发性睡眠型血红蛋白尿症,血型不合的输血反应。

胆红素尿(深黄色)见于肝细胞性黄疸,及阻塞性黄疸。

乳糜尿(呈乳白色)见于丝虫病,肾周围淋巴管阻塞,少数因结核肿瘤引起。

脓尿和菌尿见于泌尿系统感染,如肾盂肾炎,膀胱炎,尿道炎等。

20.粪便检查:

颜色及性状。

正常成人的粪便黄褐色成形圆柱状软便,婴儿粪便呈黄色及金黄色。

病理改变:

水样或粥样稀便:

见于各种感染性或非感染性腹泻,如甲亢,急性胃肠炎。

米泔样便:

(白色淘米水样)见于霍乱患病。

黏液脓性或黏液脓血便小肠炎症时黏液增多与粪便混在一起,黏液附着在粪便表面;

阿米巴痢疾时以血为主,呈暗红色果酱样;

细菌性痢疾则以黏液及脓为主,脓中带血。

冻状便:

呈黏冻状,膜状或纽带状,见于肠易激综合征,也可见于某些慢性细菌性痢疾。

鲜血便:

多见于肠道下端出血,如直肠息肉,直肠癌,肛裂及痔疮等。

柏油样便:

见于各种原因所致的上消化道出血。

灰白色便:

各种原因引起的胆管阻塞,见于阻塞性黄疸。

细条状便:

提示直肠狭窄,多见于直肠癌。

绿色粪便:

乳儿粪便稀而带绿色或见有黄白色乳凝块均提示消化不良。

21.粪便检查:

隐血试验阳性见于消化道出血,消化道肿瘤。

临床意义:

本实验对消化道出血的诊断及消化道肿瘤的普查,初筛,监测均有重要意义。

二、填空

1、黄疸的类型:

溶血性黄疸、肝细胞性黄疸、胆汁淤积性黄疸。

2、基本检查法:

视触叩听嗅

3、①黏液性水肿面容:

见于甲减;

②满月面容:

见于库欣综合征及长期运用糖皮质激素者③面具面容:

见于帕金森病、脑炎等

4、气管移位的临床意义:

5、桶状胸常见于慢性阻塞性肺气肿及支气管哮喘发作时。

6、心包摩擦感与胸膜摩擦感的鉴别:

屏住呼吸,如果有感觉的是心包摩擦感,否则是胸膜摩擦感。

7.肺下界:

正常人平静呼吸时肺下界在锁骨中线、腋中线、肩胛线的位置分别为第6、第8、第10肋。

8.正常人肺下界移动度为6——8cm.

9.支气管呼吸音听诊位置:

喉部、胸骨上窝、背部第6颈椎至第2胸椎附近。

10.(填空)支气管肺泡呼吸音听诊位置:

胸骨角附近、肩胛间区的第3、第4胸椎水平及右肺尖。

11、正常人心尖搏动位于_第5肋间隙左锁骨中线内侧0.5~1.00cm处,搏动范围的直径约2.0~2.5cm

12震颤又称“猫喘”,是器质性新血管疾病特征性体征之一。

13.奇脉是指_吸气时脉搏明显减弱或消失的现象______,其产生机制是由于___左心室排血量的变化____所致。

见于___心包积液____、__缩窄性心包炎_____、_喉咙狭窄和重度支气管狭窄______。

14.水冲脉见于主动脉瓣关闭不全,发热,甲亢,严重贫血,动脉导管未闭。

15.周围血管征见于主动脉瓣关闭不全,也可见于发热、贫血及甲亢等。

16.脑膜刺激症包括__颈强直__、_凯尔尼格征_(克氏征)__、_布鲁津斯基征(布氏征)___。

17、腹肌紧张、压痛与反跳痛称为腹膜刺激征。

板状腹是腹肌紧张。

18、幽门梗阻:

可发现上腹部膨隆、胃型、胃蠕动波或逆蠕动波、振水音等体征。

肠梗阻:

绞窄性肠梗阻时有反跳痛;

机械性肠梗阻时可见肠型及蠕动波,听诊肠鸣音亢进;

麻痹型肠梗阻时视诊无肠型,听诊肠鸣音减弱或消失。

19、浅反射包括角膜反射、腹壁反射、提睾反射

深反射包括肱二头肌反射、肱三头肌反射、桡骨膜反射、膝反射、跟腱反射

脑膜刺激征包括颈强直、克氏征、布氏征

血清氨基酶转移酶测定的临床意义:

肝脏病变,急性心肌梗死

三、大题

1、语颤增强的临床意义:

①肺实变。

常见于肺炎链球菌肺炎、肺梗死、肺结核、肺脓肿及肺癌等。

②压迫性肺不张:

常见于胸腔积液上方受压儿萎瘪的肺组织、受肿瘤压迫的肺组织,以及大量胸包积液所致的肺组织受压时③较浅而大的肺空洞:

常见于肺结核、肺脓肿、肺肿瘤所致的空洞

语颤减弱的临床意义:

①肺泡内含气量较多,如肺气肿及支气管哮喘发作时②支气管阻塞,如阻塞性肺不张③胸壁与肺组织距离加大如胸腔积液、气胸④体质衰弱:

大量胸腔积液、严重气胸时语颤可消失

2、三种黄疸实验室检查鉴别要点:

项目

溶血性黄疸

肝细胞性黄疸

胆汁淤积性黄疸

胆红素测定

UCB↑

UCB↑CB↑

CB↑

CB/TB

<

20%

>

30%

60%

尿胆红素

(—)

(+)

(++)

尿胆原

增加

轻度增加

减少或损失

ALT、AST

正常

明显增高

可增高

ALP

其他

溶血相关检查异常,网织红细胞增加

肝功能检查异常

影像学发现胆道梗阻病变

3、意识障碍临床表现:

①嗜睡②意识模糊③昏睡④昏迷:

浅昏迷、深昏迷⑤谵妄

4、(详见于70页)淋巴结肿大的临床意义:

(1)局限性淋巴结肿大:

①非特异性淋巴结炎②淋巴结结核③恶性肿瘤的淋巴结转移:

胸部肿瘤如肺癌可转移至右锁骨上或腋下淋巴结群;

鼻咽癌易转移到颈部淋巴结;

乳腺癌常引起腋下淋巴结肿大。

5.简述湿啰音和干啰音的听诊特点。

干啰音:

a、呼气和吸气均可听到、呼气更为清楚;

b、性质多变且位置变换不定;

c、音调较高,每个音响持续时间较长;

d、几种不同性质的干啰音可同时存在;

e、喘鸣

湿啰音:

a、吸气和呼气均可听到、但以吸气中末时多而清楚;

b、常有数个水泡音成串或断续发生;

c、部位较恒定、性质不易改变;

d、大、中、小湿啰音可同时存在;

e、咳嗽后湿啰音可增多、减少或消失。

6.简述肺实变的体征。

视诊:

胸廓对称,患侧呼吸运动减弱;

触诊:

气管位置居中,患侧触觉语颤增强;

叩诊:

浊音或实音

听诊:

可听到支气管呼吸音,湿啰音,患侧听觉语音增强。

7.简述胸腔积液的体征。

患侧胸侧饱满,患侧呼吸运动减弱;

气管推向健侧,患侧触觉语颤减弱或消失;

实音或浊音;

呼吸音减弱或消失,无啰音,听觉语言减弱或消失。

8、写出心脏各瓣膜听诊区名称及部位。

二尖瓣区:

一般位于第5肋间隙左锁骨中线内测;

主动脉区:

a、主动脉瓣区:

位于胸骨右侧第2肋间隙。

b、主动脉瓣第2听诊区:

位于胸骨左缘第3、第4肋间隙;

肺动脉瓣区:

位于胸骨左缘第2肋间隙;

三尖瓣区:

位于胸骨体下端近剑突偏右或偏左处。

9、(见于119页)典型二尖瓣狭窄患者,视、触、叩、听诊有哪些异常体征?

二尖瓣面容,心尖搏动略向左移,中心性发绀;

心尖搏动向左移,心尖部可触及舒张期震颤;

心脏浊音界早期稍向左,以后向右扩大,心脏部膨出,呈梨形;

听诊;

心尖部S1亢进,心尖部较局限的递增型隆隆样舒张中晚期杂音,可伴出瓣音,P2亢进,分裂,肺动脉瓣区格雷厄姆﹒斯蒂尔杂音,三尖瓣区收缩期音。

10、典型心包积液患者,视、触、叩、听诊有哪些异常体征?

前倾坐位,呼吸困难,颈静脉怒张,心尖搏动减弱或消失;

心尖搏动减弱或消失,脉搏快而小,有奇脉,肝静脉回流征阳性,可有心包摩擦感;

心脏浊音界向两侧据扩大,并随体位改变而变化(坐位呈三角烧瓶样、卧位心底部浊音界增宽),相对浊音界与绝对浊音界几乎一致。

心音遥远,心率快,有时可听到心包摩擦音(心包积液少量时)。

11、胰头癌压迫胆总管导致阻塞,使胆囊显著重大,无压痛并伴随逐渐加深的黄疸,称库瓦西耶征。

阳性,又称胆总管渐进阻塞征。

胆囊肿大,有实质感者见于胆囊结石和胆囊癌。

1)胆囊:

右侧腹直肌外缘与肋弓交界处。

如因剧烈疼痛而致吸气终止,称墨菲征。

见于急性胆囊炎。

2).阑尾:

右侧髂前上棘与脐连线的外1/3处。

腹肌紧张、压痛与反跳痛称为腹膜刺激征。

12、中枢瘫和周围瘫鉴别?

中枢和周围面瘫鉴别?

鉴别点

中枢性瘫痪

周围性瘫痪

瘫痪分布

范围较广,单瘫,偏瘫,截瘫

范围较局限,以肌群为主

肌张力

增强

降低

肌萎缩

不明显

明显

腱反射

增强或亢进

减弱或消失

病理反射

阳性

阴性

肌束颤动

可有

13.常见热型及临床意义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①.稽留热:

体温恒定地维持在39~40℃以上的高水平,达数天或数周。

24h内体温波动范围不超过1℃。

常见于肺炎链球菌肺炎、伤寒及斑疹伤寒高热期。

②弛张热:

又称败血症热型。

体温常在39℃以上,波动幅度大,24h内波动范围超过2℃,但都在正常水平以上。

常见于败血症、风湿热、重症肺结核及化脓性炎症、流行性感冒、支原体肺炎、细菌性心内膜炎、斑疹伤寒、恶性疟疾等。

③间歇热:

体温骤升达高峰后持续数小时,又迅速降低至正常水平,无热期(间歇期)可持续1天至数天,如此高热期与无热期反复交替出现。

见于疟疾、急性肾盂肾炎、败血症、播散性结核、严重化脓性感染等。

一日内发热呈两次升降者称为双峰热,见于革兰阴性杆菌败血症、长期间歇热,又称消耗热。

④回归热:

体温急骤上升至39℃或以上,持续数天后又骤然下降至正常水平。

高热期与无热期各持续若干天后规律性交替一次。

可见于回归热、霍奇金淋巴瘤、周期热等。

⑤波状热:

体温逐渐上升达到39℃或以上,数天后又逐渐下降至正理常水平,持续数天后又逐渐升高,如此反复多次。

常见于布氏杆菌病。

⑥不规则热:

发热的体温曲线无一定规律,可见于结核病、风湿热、支气管肺炎

14.

(1)吸气性呼吸困难:

特点是吸气难费而力,出现“三凹征”,吸气时胸骨上窝、锁骨上窝、肋间隙明显凹陷,常伴干咳与高调吸气性喉鸣。

多见于喉、气管、大支气管的炎症、水肿、肿瘤或异物造成的气道狭窄与阻塞。

呼气时间明显延长而缓慢,呼气费力并伴有呼气哮鸣音。

见于慢性支气管炎、慢性阻塞性肺气肿、支气管哮喘等

14、中性粒细胞增多的临床意义?

①急性感染:

化脓性感染为最常见的原因②严重组织损伤③急性大出血、溶血④急性中毒⑤恶性肿瘤⑤其他:

如器官移植后出现排异现象、类风湿性关节炎、自身免疫性疾病、痛风、严重缺氧及运用某些药物如糖皮质激素

15、淋巴细胞的临床意义?

①感染性疾病②某些血液病③其他

16、网织红细胞计数的临床意义?

①反映骨髓造血功能状态②贫血疗效观察③观察病情变化

17、淀粉酶的临床意义:

(1)急性胰腺炎:

大多数患者于发病后6~12h血清AMS开始升高,12~24h达高峰,2~5日后恢复正常。

(2)慢性胰腺炎:

血尿ASM活性一般不增高,但如有急性发作,则可有中等程度增高。

(3)其它疾病:

胰管受阻如胆囊炎、胆石症、胰腺癌、胰腺外伤,以及流行性腮腺炎和胃肠穿孔等,血尿AMS亦可升高,但增高程度不及急性胰腺炎明显

18、心肌梗死心电图的特点?

(1)缺血型T波改变

(2)损伤型S—T段移位(3)坏死型Q波改变

19、心肌缺血心电图的特点?

(1)急性心肌缺血(心绞痛)①典型心绞痛:

S—T段水平型或下垂型下移≥0.1mV,T波倒置、低平、或双向。

②变异型心绞痛:

S—T段抬高,常伴T波高耸,对应导联则表现为S—T段下移。

(2)慢性冠状动脉供血不足:

①S—T段下移(下移幅度≥0.05mV)②T波低平、双向、或倒置。

20、室性早搏心电图特点:

(1)提前出现的QRS—T波群,其前无提早出现的异位P'

(2)QRS波群宽大畸形,时间≥0.12s(3)T波方向与QRS波群主波方向相反(4)有完全性代偿间歇。

21.房性早搏心电图特点:

(1)提前出现的异位P'

波,其形态与窦性P波不同

(2)P'

—R间期≥0.12s(3)房性P'

波后的QRS波群形态、时间一般正常。

(4)有不完全性代偿间歇。

22.大叶性肺炎X表现?

充血期无明显变化,或仅见局限性肺纹理增粗、增深。

实变期肺野可见均匀性密度增高的片状阴影,病变范围呈肺段性或大叶性分布,在大片密实阴影中常可见到透亮的含气支气管影。

消散期可见实变阴影逐渐减退,由均匀性变为不均匀性,并出现散在斑片阴影,大小不等,继而可见到增粗的肺纹理,最后可完全恢复正常。

X线片上病灶影完全吸收,往往比临床症状消失为晚。

23.胃溃疡X光片的特点?

胃溃疡:

直接征象是龛影,多见于胃小弯,其切线位呈乳头状,边缘光滑、整齐,密度均匀。

龛影口部常有一圈黏膜水肿所造成的透明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