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部分重点中学届高三第三次模拟考试历史试题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9687649 上传时间:2023-01-08 格式:DOCX 页数:28 大小:176.5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西省部分重点中学届高三第三次模拟考试历史试题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江西省部分重点中学届高三第三次模拟考试历史试题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江西省部分重点中学届高三第三次模拟考试历史试题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江西省部分重点中学届高三第三次模拟考试历史试题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江西省部分重点中学届高三第三次模拟考试历史试题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江西省部分重点中学届高三第三次模拟考试历史试题文档格式.docx

《江西省部分重点中学届高三第三次模拟考试历史试题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西省部分重点中学届高三第三次模拟考试历史试题文档格式.docx(2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江西省部分重点中学届高三第三次模拟考试历史试题文档格式.docx

此后军机处“军国大计,㒺不总揽”“内阁宰辅名存而已”。

这表明:

A.清朝内阁权力得到加强

B.军机处有助于加强皇权

C.军机大臣获得宰相职位

D.清朝中央集权遭到削弱

【答案】B

【详解】结合所学,乾隆从裁撒军机处到恢复军机处,关键在于军机处有利于皇权加强,故选B项正确;

根据材料中的“内阁宰辅名存而已”可知内阁已经名存实亡,不可能权力得到加强,排除A;

结合所学可知,军机大臣品级不高,每日接受皇帝召见,跪受笔录,本身无决策权,不能等同于宰相,而且早在明朝初期已经废除宰相制度,排除C;

清朝中央集权遭到削弱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D。

【点睛】清朝军机处设立于雍正帝时,皇帝选派满汉大臣入军机处,只能“跑受笔录”,军国大事均由皇帝一人裁决。

各种诏令由军机大臣按照皇帝的意旨拟写成文,然后经皇帝批准后传达给中央各部和地方官员去执行。

军机处的设立,使清朝初期的议政王大臣会议(对皇权限制很大)实权尽失,军政大权完全集中于皇帝手中,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考生只要理解军机处设立的作用,再结合题干和选项,不难得出正确答案。

3.宋代一学者论及中国某制度时指出:

“举千里之郡而命之守,举百里之县而付之令……片纸可罢,一言可令,而无尾大不掉之患,尺地、一民、财赋、甲兵皆归之于天子”。

他论及的制度

A.以三司使作为行政首脑

B.多推行于秦朝少数民族聚居地区

C.提高了地方政治自主权

D.反映了官僚政治已取代贵族政治

【答案】D

【详解】根据材料“片纸可罢,一言可令,而无尾大不掉之患,尺地、一民、财赋、甲兵皆归之于天子”可知,材料强调在官僚政治下,不会出现分封制时代的地方割据现象,君主专制中央集权不断加强,故D项符合题意;

三司使是宋朝管理财政的,不是行政首脑,排除A项;

材料中没有体现少数民族的信息,故B项错误;

材料的主旨是要削弱地方的权力,故C项错误。

4.罗马统治时期的希腊历史学家波里比阿说:

“希腊人无论有多少职员监视着他,还是不能阻止他盗用公款,而罗马人虽然使用许多公款,但是很少发生不名誉的事件。

”这表明

A.希腊民主政治已经衰落B.罗马有重视法律的传统

C.罗马政治体制更为优越D.希腊人的素养不如罗马

【详解】材料比较了罗马和雅典对于贪污腐败现象产生原因的分析,罗马出现此类事件较少主要原因是有法律的约束,体现出了罗马重视法律传统,故B项正确;

罗马统治时期雅典民主政治并不是衰落时期,故A项错误;

二者政治体制没有可比性,政体不同不是导致材料中贪污现象原因,故C项错误;

希腊和罗马人素质显然不是导致材料中现象原因,故D项错误。

5.古罗马《十二铜表法》的大部分条文,都是明确自由民在“私法”范围上平等,尤其是契约缔结及财产私有;

同时少部分条文属于以国家利益为核心的“公法”。

近代法国拿破仑最引以为傲的,是其颁布并成为后世典范的“民法典”。

这反映了

A.私权保护与契约构筑社会规范

B.西方法律轻视国家利益的保护

C.罗马法被延用并不断发展到近代

D.注重条文的大陆法系更具优越性

【答案】A

【详解】本题考查《十二铜表法》和拿破仑“民法典”的比较,旨在考查学生对知识的综合分析和比较的能力。

根据材料,《十二铜表法》的大部分条文,尤其强调契约缔结及财产私有,注重私权保护和契约;

而拿破仑的“民法典”对后来其他资本主义国家的立法产生了巨大影响,起到了立法规范的作用,两者反映了私权保护与契约来构筑社会规范,A项正确;

B项“轻视”表述错误,不符合史实;

C、D两项从材料中无法反映,排除。

故选A。

6.罗马帝国前期,法学家的活动十分活跃。

他们除了协商国家进行立法和汇编法令的工作,还担负着答复法律上的疑难问题,指导诉讼,编撰契约合同以及其他法律事项,法学家纷纷著书立说,法律教育和法学研究相当流行,蔚然成风。

材料说明

A.罗马法学家拥有了国家立法权

B.成文法逐渐取代习惯法

C.法学家的活动推动万民法发展

D.罗马法已经发展到鼎盛

【详解】罗马帝国前期,立法权掌握在贵族元老院手中,材料中罗马法学家也只能协商国家进行立法,并没有立法权,故A项错误;

罗马共和国时期成文法就逐渐取代了习惯法,与罗马帝国时间不符,故B项错误;

材料说明罗马帝国前期,法学家积极进行汇编法令、法律解释、著书立说等工作,从而推动法律教育与法学研究蔚然成风,说明法学家的活动推动了罗马帝国时期万民法的发展,故C项正确;

6世纪时,东罗马帝国编撰《民法大全》标志着罗马法体系最终完成,因而罗马法法在罗马帝国前期并没有发展到鼎盛时期,故D项错误。

7.1688年光荣革命之后,大部分辉格党人放弃运用契约理论、天赋人权或者人民主权这些激进观念为革命合理性做出辩护。

相反,认为光荣革命是对宪政传统的恢复。

这表明在当时英国

A.立宪政体未能阻止国王专权

B.光荣革命成果受到挑战

C.政治合法性受历史传统影响

D.政治生活缺乏理性精神

根据“放弃运用契约理论、天赋人权或者人民主权这些激进观念为革命合理性做出辩护。

相反,认为光荣革命是对宪政传统的恢复”可知,大部分辉格党人认为光荣革命是对英国自古以来就存在的宪政传统的恢复,而英国素来就有良好的政治秩序和宪政传统,英国自古以来就有“王在法下”观念及议会限制和监督王权制度的传统,表明当时英国政治合法性受历史传统影响,C正确;

A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

材料主要说明光荣革命的合理性,而非挑战光荣革命成果,B错误;

材料反映光荣革命是恢复历史传统,D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

8.1865年美国通过了第14条宪法修正案,其中规定:

“凡在合众国出生或归化为合众国而受其管辖的人,皆为合众国及其居住州的公民。

任何一州,都不得制定或实施限制合众国公民的特权或豁免权的法律。

”这一规定

A.为南北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B.加强了美国州政府的权威

C.加强了公民与联邦政府的联系

D.消除了美国种族歧视现象

【详解】美国通过了第14条宪法修正案是在南北战争以后,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中“任何一州,都不得制定或实施限制合众国公民的特权或豁免权的法律”得出限制州的权利,故B项错误;

根据材料不难看出是规范合众国与公民之间的关系,限制州对公民权力的限制和滥用,保障公民的权利,故C项正确;

从这个法律条款中能够保障黑人的权利,但是没有消除美国的种族歧视,故D项错误。

9.1871年有德意志观察家说“我们已经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现在我们用来获得这种伟大成就的手段却给我们的未来投下了阴影,我们将为此付出代价。

”由此判断,德意志统一中的局限性是

A.普鲁士军国主义和专制传统被带到德意志

B.自上而下的统一使德国未能建立起代议制

C.普鲁士邦独大不利于德国统一真正实现

D.联邦制国家不利于德国海内外市场的开拓

德国统一过程中采用的是王朝战争的形式,使用的是铁血政策,在德国统一以后,普鲁士军国主义和专制传统被带到了新成立的德意志,使德国走上了对外侵略扩张的道路,故A正确;

结合史实,可以看出德国1871年统一后颁布了宪法,建立了资产阶级代议制,即君主立宪制,B错误;

材料主要体现的是德国统一的手段产生的不利影响,而不是普鲁士邦国的强大不利于德国统一真正实现,排除C;

材料没有涉及到德国的联邦制国家结构,主要讲的是德国统一的方式产生的不利影响,排除D。

10.1842年《南京条约》签订,中国被迫开放五口通商,中外交涉剧增。

“五口”成为外国人从事各种活动的法定地点,也成为中外交涉的法定地点。

列强不同意与理藩院或礼部打交道,于是清政府于1844年设置了五口通商大臣。

这表明清政府

A.仍坚持天朝上国传统体制

B.谋求与列强进行长期交涉

C.接受了西方现代外交的观念

D.建立了统一的常设外交机构

【详解】清政府设立五口通商大臣目的是将对外交涉局限在“地方”,不让外国人进京,以符合中国传统体制,在清朝政府观念里,中国仍然是“天朝上国”,那些外国人只能与中国地方政府打交道,故A项正确;

材料说明清政府不愿意与外国人打交道,故B项错误;

材料中清政府仍然坚持“天朝上国”思想,故C项错误;

清政府此时并没有建立统一的涉外机构,故D项错误。

11.1860年,清廷任命汉族官僚曾国藩为两江总督,统辖苏浙皖、赣四省军务。

曾国藩遂举荐大批湘军将领为封疆大吏,并在地方办厘金改田政,以实现军饷自筹。

这说明

A.清廷对地方控制日益加强B.政治形势推动权力格局变化

C.满汉民族间矛盾得以解决D.地方割据威胁了清政府统治

晚清八旗军队蜕化无力镇压太平天国运动,清政府任用汉人军团,曾国藩利用权力任用身边同僚和老乡为官,说明晚清政治形势辩护推动权力格局变化,故B项正确;

材料说明清朝政府对于地方控制是逐渐减弱,故A项错误;

满汉之间的民族矛盾一直存在,并没有因此解决,故C项错误;

此时地方势力并没有对抗中央,故D项错误。

12.甲午战争爆发前,日本幼雅园的儿童玩一种“打沉定远舰”的游戏;

许乡报刊大肆制造战争舆论,宣传对清战争,日本天皇下达矛头指向中国的《造观语书》。

据此可知

A.中日关系的传统格局面临着挑战

B.甲午战争中国战败已成定局

C.战争前夕中华民族意识尚未觉醒

D.中日双方军事实力对比悬殊

从历史上来看,日本长期向中国学习,在政治、文化等方面受中国的影响很大。

但从材料信息来看,日本做好了通过战争打败清朝、迫使中国屈服的准备,因此中日关系的传统格局面临着挑战。

故答案为A项。

B项说法绝对,材料信息不能反映,排除;

C、D项材料没有反映,排除。

13.辛亥革命时期,因女子参军而出现了女子国民军、女子北伐光复军、女子军事团、女子经武练习队等团体。

与此同时,还涌现出了女子参政同盟会、女子参政同志会、中华女子共和协进会等团体。

这表明

A.国民政府重视对女性权利保护

B.政治变革推动了社会风气变化

C.民主共和的观念逐渐深入人心

D.社会转型期女性平等地位确立

材料中众多女子团体的出现是因为辛亥革命的推动,这说明政治变革推动了社会风气变化,故B项正确;

国民政府出现于1927年,材料也未涉及女性的所有权利,故A项错误;

民主共和观念指的是反对帝制的观念,不符合材料信息,故C项错误;

D项错在“确立”,故错误。

14.1918年,《新青年》因销售不畅考虑停刊。

1919年2、3月间,坚持使用古文体的林琴南以小说形式诋毁《新青年》,同时社会上“喧传教育部有训令达大学,令其将陈(独秀)钱(玄同)胡(适)三氏辞退”,《新青年》声名大振,销量大增。

这反映出当时

A.观念碰撞推动了社会的进步

B.白话文运动已被大众普遍接受

C.思想启蒙开始成为时代主题

D.五四运动推动了社会观念转变

【详解】材料表明新文化运动在开展过程中受到封建守旧观念的抵制,新旧观念在不断的碰撞中让更多的人了解了新思想,也宣传了新思想。

“《新青年》声名大振,销量大增”也说明了这一点,因此A项正确;

从材料“《新青年》因销售不畅考虑停刊”,而坚持使用古文体的林琴南的小说却十分畅销,可以看出白话文运动未并大众普遍接受,故B项错误;

C项是指新文化运动的开展,且与材料的主旨不符,故排除C项;

材料没有提到五四运动,故D项错误。

15.1938年10月,在进行了4个月之久的防御保卫战后,国民政府最高统帅部下令放弃武汉。

当时一些西方人士认为,武汉的失陷于中国抗战无重大影响,因为“最伟大而又使人兴奋之事,实则中国尚生存;

而继续抗战,胜利机会,已经确定”。

他们做出上述判断的主要依据应是,中国

A.实现了持久抗战的战略意图

B.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反攻

C.获得世界反法西斯同盟支持

D.赢得了正面战场的主动权

【详解】武汉会战之后中国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实则中国尚生存;

而继续抗战,胜利机会,已经确定”正是说明持久抗战为中国抗日战争胜利赢得了时间,故A项正确;

武汉会战后中国进入抗战相持阶段,故B项错误;

此时中国抗战并没有开始获得世界反法西斯同盟支持,故C项错误;

武汉会战中中国并没有获得战争的主动权,故D项错误。

【点睛】武汉会战(1938年)(中国称为武汉保卫战,日本称为武汉攻略战)是抗日战争中一场大规模战役,超过一百万名国民革命军在蒋介石的领导下防守武汉,以抗击由畑俊六指挥的日本帝国陆军,战场在长江南岸及北岸,横跨安徽省、河南省、浙江省及湖北省,该战役共进行了四个半月,是整个抗日战争中时间最长、规模最庞大和最出名的战役。

武汉会战历时4个半月,以中国军队主动撤出武汉而宣告结束。

就战役而言,日军占领了武汉三镇,并控制了中国的腹心地区,取得了胜利。

16.l944年颁布的《陕甘宁边区土地租佃条例》规定“承租人应依本条例所定减租后之租额交租,不得短少,其有能力交租而故意不交者,出租人有请求政府依法追交之权”。

这一举措的实施

A.改变了农村原有土地制度B.扩大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C.彰显了边区政府的合法性D.纠正了王明的“左”倾路线

【详解】材料反映了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农民交租交息、地主减租减息,这是既能调动地主又能调动农民抗日积极性的,所以有利于扩大抗日联合战线,故B项正确;

材料中是关于土地税收政策变化,不是土地制度变化,故A项错误;

国民政府尚未承认边区政府的合法性,故C项错误;

纠正了王明的“左”倾路线是遵义会议,故D项错误。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点在于要明白农民交租交息、地主的减租减息既能调动地主又能调动农民抗日积极性的。

17.中共领导人在解放战争某时期说:

“我们好似一根扁担,挑着陕北和山东两个战场。

我们要责无旁贷地打出去,把陕北和山东的敌人拖出来。

我们打出去挑的担子愈重,对全局愈有利。

”当时

A.中共准备进行战略反攻B.基本消灭了国民党主力

C.解放长江以南准备就绪D.东北三省已经全部解放

当解放战争进入第二年(1947年),由于解放区防御的压力巨大,中央决定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材料“陕北和山东的敌人拖出来。

我们打出去挑的担子愈重”说明的是想进行战略反攻,故A项正确;

B是三大战役的意义;

C是渡江战役的意义;

D是辽沈战役的意义。

18.1917年11月,上海进步报刊《民国日报》把十月革命后俄国的状况称为“乱况”“乱事”把布尔什维克党称为“乱党”“过激党”等,而到1918年6月17日,该报社论首次称俄国为“民主友邦”,称布尔什维克为“新派”。

对这一变化,最合理的解释是

A.新文化运动推动了新思潮的传播

B.布尔什维克倡导和平的外交政策

C.国人对俄国十月革命道路的推崇

D.苏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成效显著

【详解】俄国十月革命后建立苏维埃政权实行和平的外交政策,导致材料中国人对十月革命后以及1918年认识的变化,故B项正确;

新文化运动时期思想传播不是导致材料现象主要原因,故A项错误;

国人在俄国十月革命初期并不推崇俄国十月革命道路。

故C项错误;

苏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属于经济方面表现,与材料中现象不符合,故D项错误。

19.一位军事院校的教员在讲述“隧道”一词时,因举了一个“纽约地铁”的例子,而受到上级严厉的批评,被指责为“崇美”,他被告知,应举“莫斯科地铁的例子”。

这位教员应是

A.戊戌变法时期京师大学堂的教员

B.国民革命时期黄埔陆军学校教员

C.过渡时期新中国某军事院校教员

D.“文革”时期某工农学校的军事教员

【详解】戊戌变法时期主张学习资本主义国家的君主立宪制度,不会出现被指责为带有意识形态色彩的“崇美”,故A错误;

国民大革命时期任务是推翻北洋军阀统治,也不会出现意识形态之争,故B错误;

依据所学知识,建国初期为对抗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阵营,我国外交上采取“一边倒”政策,因此出现“崇美”被指责、要求举“莫斯科地铁的例子”的事件,故C正确;

文革时期中苏关系恶化,中美关系开始缓和,不会出现要求举“莫斯科地铁的例子”的事例,故D错误。

【点睛】抓住关键信息“被指责为‘崇美’,他被告知,应举‘莫斯科地铁的例子’”,联系所学新中国建立初期的外交政策分析解答。

20.《全球通史》称:

“当美国在撤离欧洲时,苏联却正在使自己在其东欧保护区处于稳固地位。

……由于苏联努力追求这些目标,便与西方列强发生了直接的愈来愈尖锐的冲突。

”这种“冲突”产生的最深远的影响是

A.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

B.多极化趋势的出现

C.两极格局逐渐形成

D.欧洲共同体的建立

【详解】本题考查两极格局的形成,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读材料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材料反映的二战后期,苏联稳固扩大其在东欧的势力,与西方列强产生了直接的冲突,这种冲突是国家利益和意识形态的冲突,由于这种矛盾,最终导致美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和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的对立,国际格局形成美苏两级格局,C项正确;

A项不符合材料时间;

B、D两项是在20世纪60年代后出现,同材料关系不大,排除。

故选C。

21.下列所描述的中国古代经济发展的状况,按出现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岁入巨万,财力雄厚,其中尤以徽商势力最大……徽商中不少家资万贯,富比王侯。

②“辕有越,加箭,可弛张焉。

……进之则箭下,入土也深;

退之则箭上,入土也浅。

③“世间锻铁所谓钢铁者,用柔铁屈盘之,乃以生铁陷其间,泥封炼之,锻令相入,谓之团钢。

④“初,蜀民以铁钱重,私为券,谓之‘交子’,以便贸易,富民十六户主之。

A.③②④①

B.③④①②

C.②③④①

D.④①③②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①现象体现的是明清时期的商帮,②现象体现的是隋唐时期的曲辕犁,③现象描述的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灌钢法,④现象是北宋时期纸币交子的出现,所以正确排序是③②④①,所以答案选A。

22.表

出土地点

考古发现

河北武安县午汲赵城

陶器上大多刻有陶工私名,如文牛陶、爱吉等

山东齐国临淄故城

陶文大多只署明制作者的乡、里、名字

湖北省云梦县睡虎地秦墓

漆器注明了生产者的里名和人名,如钱里大女子

湖南长沙湖桥19号楚墓

一件漆耳杯,器底漆书有“口里口”字样

上表为不同地区发现的战国晚期手工制品署名统计表。

据此能够得出的历史结论是

A.官营手工业者私造现象严重

B.国家已无力垄断商品生产

C.民间手工业已经普遍存在

D.官营手工业注重品牌效应

【详解】表格中“陶工私名”说明是私人手工业,“乡、里、名字”“里名和人名”“口里口”中的里是古代地方机构,这里明显说明民间手工业的发展较为普遍,故C项正确;

材料中表格中史料都是论述的是民间手工业,不是官营手工业发展的信息,故A和D项错误;

材料论述的是民营手工业发展信息,并不能说明国家已无力垄断商品生产,故B项错误。

23.西汉时期不仅“吴越之竹”,荆、扬之皮革骨象等成了商品;

甚至穷乡僻壤的姜、桂、牛、羊等也进入了商品的领域,“富商大贾周流天下,交易之物莫不通,得其所欲”。

A.政府鼓励从事商业经营

B.商业活动得到不断发展

C.商人的地位在逐渐提高

D.商业发展促进农业进步

【详解】材料说明西汉时期不仅商品交流速度快,商品的范围也不断扩大,“富商大贾周流天下”说明商人足迹遍布天下,体现出西汉商业活动得到不断发展,故B项正确;

西汉时期政府实行重农抑商政策,并不是鼓励从事商业经营,故A项错误;

由于实行重农抑商的政策,此时商人的地位比较低下,故C项错误;

材料没有说明商业发展对于农业的促进作用,故D项错误。

【点睛】古代商业处于“重农抑商”的大环境下,同时受政府商业政策的制约,发展缓慢。

两宋时期商业突破时间、空间的限制,城市商品经济发展繁荣;

明清时期城镇商业依然呈现繁荣景象,但始终未突破农耕文明的限制,延迟了向近代工业文明转变的步伐。

24.西汉晁错的《论贵粟疏》中记载:

“商贾大者积贮倍息,小者坐列贩卖,操共奇赢,日游都市,乘上之急,所卖必倍。

故其男不耕耘,女不蚕织、…此商人所以兼并农人,农人所以流亡者也”材料强调了

A.商人获利的非法性

B.商业发展的危害性

C.以商济农的重要性

D.重农抑商的必要性

【详解】从材料中的“故其男不耕耘,女不蚕织、…此商人所以兼并农人,农人所以流亡者也”来看,作者主要是强调商业发展带来的危害。

故答案为B项。

A、C项材料信息没有涉及,均排除;

材料只能反映商业发展的危害性,作者没有提出解决问题的措施,D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

【点睛】重农抑商政策是中国历史上主张重视农业而限制打击工商业的经济思想和政策,即强调发展农业,限制商业和手工业的发展,以农为本,商业被称为末业,故又称“重本抑末”政策。

中国封建社会采取这种政策,归根到底是由其经济基础决定的。

封建国家的经济基础是小农经济。

通过发展农业,封建国家可以征收稳定的土地税来保证财政收入,将农民紧紧束缚在土地上,还有利于社会稳定。

而工商业的发展会带来与农业争夺劳动力的问题,影响农业生产甚至危及封建政权的统治。

因此,重农抑商、以农立国就成为中国封建社会长期实行的经济政策。

25.1675年,一位西班牙人说:

“整个世界在为西班牙工作,让伦敦满意地生产纤维吧;

让荷兰满意地生产条纹布吧;

让佛罗伦萨满意地生产衣服吧……我们的资本会满足它们的。

唯一可以证明的是,所有的国家都在为马德里训练熟练工人,而马德里是所有议会的女王,整个世界服侍她,而她无需为任何人服务。

”这实际上反映了当时西班牙

A.已成为世界经济的中心

B.控制了世界的商品贸易

C.已完成了商业革命进程

D.最终走向衰落的必然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