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 第四章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第一节 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教学案 湘教版必修2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9687193 上传时间:2023-01-08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459.5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地理 第四章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第一节 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教学案 湘教版必修2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高中地理 第四章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第一节 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教学案 湘教版必修2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高中地理 第四章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第一节 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教学案 湘教版必修2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高中地理 第四章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第一节 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教学案 湘教版必修2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高中地理 第四章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第一节 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教学案 湘教版必修2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地理 第四章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第一节 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教学案 湘教版必修2Word下载.docx

《高中地理 第四章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第一节 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教学案 湘教版必修2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地理 第四章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第一节 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教学案 湘教版必修2Word下载.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中地理 第四章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第一节 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教学案 湘教版必修2Word下载.docx

一氧化氮、一氧化碳等

土壤污染

有机污染物、重金属、

放射性元素、病原体等

[自我探究] 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属于哪种环境问题?

[提示] 黄土高原地区的水土流失导致土壤贫瘠,生物多样性减少,属于生态破坏。

1.下面的环境问题属于由环境污染演化而来的是(  )

A.大气污染B.全球变暖

C.水土流失D.矿产资源的减少

答案 B

解析 环境问题的种类很多,大气污染是环境污染问题,水土流失是生态破坏问题,矿产资源的减少是自然资源衰竭问题,全球变暖则是由环境污染演化而来的问题。

2.目前,我国的环境污染主要来自(  )

A.工业的“三废”

B.农业生产中使用的农药

C.生活垃圾

D.交通工具排放的尾气

答案 A

解析 我国城市环境污染物主要是煤烟、粉尘、氮氧化物、硫氧化物和碳氢化合物。

工业“三废”是我国环境污染物的主要来源。

探究点

 人类与环境的关系

读人类与环境关系示意图,探究下列问题。

(1)图中箭头A、B表示环境问题产生的两个主要原因:

A表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表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图中箭头C、D表示的含义是:

C表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系统的反馈作用,D表示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

(3)环境问题主要表现为生态破坏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将下列选项的代号分别填入A~D(与图中箭头含义相同)空格内:

①乱采滥用石油等资源 ②燃油产生的烟尘 ③工业“三废”排放 ④过度抽取地下水 ⑤通过绿化改造局部气候 ⑥酸雨 ⑦水利工程 ⑧环境保护

A.________;

B.________;

C.________;

D.________。

[答案] 

(1)人类社会向环境排放废弃物的数量超过了环境的自净能力 人类的经济活动向环境索取资源的速度超过了资源本身及其替代品的再生速度

(2)环境 (3)环境污染

(4)②③ ①④ ⑥ ⑤⑦⑧

人类社会与环境联系密切,一方面,人类生存发展需要一定的环境空间,从环境中获取物质和能量;

另一方面,人类新陈代谢和消费活动的产物要排放到环境中去。

反过来,环境也把它受到的影响反作用于人类本身。

当人类向环境索取资源的速度超过了资源本身及其替代品的再生速度或者向环境排放废物的数量超过了环境的自净能力时,就会出现环境问题。

读环境、资源和人口关系示意图,完成

(1)~

(2)题。

(1)图中字母代表的含义不正确的是(  )

A.a表示资源开发

B.b表示生产活动

C.c表示环境对人类的影响

D.d表示废弃物排放

(2)属于a阶段产生的环境问题是(  )

A.煤矿开采——地面沉降

B.化工厂——水污染

C.火电厂——大气污染

D.冰箱使用——臭氧层破坏

[解析] 第

(1)题,由图可知,a表示从环境中获得资源,b、c表示资源用于人类生产、生活活动,d表示人类生产、生活产生的废弃物排放到环境中。

(2)题,选项内容中只有煤矿开采属于从环境中开发资源,煤矿开采可能造成地面沉降。

[答案] 

(1)C 

(2)A

[方法指导] 环境问题的“本质”

一是人类向环境索取资源的速度超过了资源本身及其替代品的再生速度,表现为生态破坏和资源短缺;

二是人类向环境排放废弃物的数量超过了环境的承受能力,表现为环境污染。

 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的表现、成因及分布

读下图,探究并说出图中数字代表的含义。

[答案] 

(1)全球变暖;

(2)臭氧层空洞;

(3)酸雨;

(4)水土流失、荒漠化;

(5)垃圾、废水、噪声等城市环境问题。

当前,人类社会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依据其性质,可分成四类,具体差异如下所示。

1.环境污染问题

原因

典型事例或分布区

水体污染

工业“三废”和危害人体健康的农药任意排放

洛杉矶的光化学烟雾、泰晤士河的污染、部分农业区的“有毒农作物”

固体废弃

物污染

(垃圾污染)

生产和生活中的大量垃圾堆放

太原矿区的煤矸石

噪声污染

交通运输、工业生产等

许多城市噪声超标

放射性污染

放射性物质泄漏

原苏联切尔诺贝利核电站核泄漏

海洋污染

各类污染物排入海洋

渤海湾大赤潮、日本九州岛水俣湾汞污染、海上石油泄漏

2.由环境污染演化而来的问题

典型事例或分布

全球

变暖

自然:

气候的变化

人为:

燃烧矿物燃料排放

温室气体;

乱砍滥伐森林

臭氧层

破坏

太阳活动

大量排放氟氯烃等消耗臭氧的物质

两极和青藏高原上空出现臭氧层空洞

酸雨

地形造成酸性气体不易扩散

燃烧矿物燃料排放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酸性气体

世界:

西欧、

北美、日本

中国:

江南地区

3.生态破坏问题

森林的环境调节功能下降

滥伐森林

巴西热带雨林遭破坏

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加剧

自然植

被遭破坏

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中国的荒漠化趋势与沙尘暴、古巴比伦王国的消失

土壤盐碱化

不合理的

灌溉等

鲁西北平原的次生盐碱化、内陆干旱区原生盐碱化

生物多样性减少

过度捕猎或生物的生存环境遭到破坏等

过度捕猎华南虎、藏羚羊,湿地破坏等

 

4.自然资源衰竭问题

由于人类大规模、长期的开采与破坏,导致矿产资源可开采利用的年限不断减少,这种现象遍及全球。

2012年3月,在南极洲的威廉敏娜湾,荷兰视频编辑莱克斯·

科波尔塞拍摄了一段录像,展示一座冰山坍塌的壮观景象。

最近几十年,从南极大陆上断裂下来的冰山越来越多。

据此回答

(1)~

(2)题。

(1)导致报道中现象发生的主要原因是(  )

A.“厄尔尼诺”现象加强

B.全球气候逐渐变暖

C.人类在南极地区活动频繁

D.海洋污染加剧

(2)引发上述现象的环境问题产生的影响最有可能是(  )

A.海平面下降

B.皮肤癌患者增多

C.世界各国经济结构变化

D.腐蚀建筑物

[解析] 第

(1)题,导致南极巨型冰山坍塌的主要原因是全球气候变暖。

(2)题,全球气候变暖,会引起海平面上升,还会导致世界各国经济结构的变化。

[答案] 

(1)B 

(2)C

[方法指导] 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的区别与联系

两者都属于环境问题。

一般来说,环境污染会导致生态破坏;

反过来,生态破坏也会影响到环境污染的发生。

当前发展中国家的环境问题主要表现为生态破坏,而发达国家的环境问题主要表现为环境污染。

环境污染是指人类向环境排放废弃物的数量超过了环境的自净能力,导致环境质量下降。

根据人类活动向环境中排放的废弃物种类不同,环境污染主要有以下几种:

①工业“三废”以及有害人体健康的化肥、农药不加处理、不加限制,任意排放到大气、江河湖海和土壤中,造成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

②人类生产和生活产生的大量垃圾,堆积在城市或郊区,造成固体废弃物污染;

③交通、工厂等造成的噪声污染;

④各类污染物排入海洋,造成海洋污染;

⑤放射性物质泄漏产生的放射性污染等。

生态破坏是指人类向环境索取资源的速度超过了资源本身及其替代品的再生速度,出现资源短缺、生态破坏。

由于人类不合理的活动造成的生态破坏主要有:

①滥伐森林,造成森林面积锐减,使森林的环境调节功能下降;

②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导致水土流失和土地荒漠化加剧;

③不合理的灌溉等,引起土地次生盐碱化;

④生物的生存环境遭到破坏或过度捕猎等,导致生物多样性锐减等。

『析图悟道』

污染的形成

(一)阅读图名——明确主题

由图名“污染的形成”得知:

此图表示环境污染是由哪些人类活动形成的。

(二)提取信息——图中寻秘

(1)环境污染主要是由人类的生产活动形成的。

(2)环境污染的类型包括:

水污染、大气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等。

(三)应用原理——分析问题

(1)环境污染的类型。

(2)环境污染的成因。

(四)典例剖析——学以致用

1.为什么会形成环境污染?

提示:

人类排放的废弃物超过环境的自净能力时,就会形成环境污染。

2.环境污染的类型有哪些?

大气污染、水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等。

3.图中没有体现的环境污染的原因有哪方面?

人类的生活造成的环境污染。

『活动提示』

[教材第87页 活动·

思考]

环境问题的分类标准不是唯一的,按照不同的分类方法,可将环境问题划分为不同的类型。

[教材第88页 活动·

探究]

1.滥垦草地、过度垦耕、过度放牧、工交建设和住房用地扩大等,都是人类对土地资源破坏的主要形式。

滥伐森林、毁林开荒是人类对森林资源破坏的主要形式。

2.地球的空间是有限的,而世界人口是在不断增长的。

因此,从土地资源来看,全球人口密度不断增加,人均土地面积减少。

地球上各种资源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内数量是有限的:

某些资源的总量虽然巨大,但是人类可利用的部分是有限的;

在一定的社会经济和技术水平条件下,人类利用自然资源的能力和范围是有限的。

因此,随着人口的增加,人均资源占有量会不断减少。

环境容量是在人类生存和自然生态不受损害的前提下,环境所能容纳的污染物的最大负荷量。

环境对污染物的容量是有限的,污染物的排放量超过环境容量时会出现严重的环境污染。

总之,随着人口的增加,人均资源占有量会减少;

同时对资源消耗的增加会导致资源总量的减少。

[教材第90~91页 活动·

1.如下图所示。

2.对照上图可以看出,哺乳动物受威胁的主要原因是偷猎和栖息地的丧失,两者的比重达63%。

鸟类受威胁的主要原因是栖息地的丧失,比重达60%。

3.渡渡鸟的灭绝启示我们应当保护生物资源。

一方面要禁止捕猎野生动物,另一方面要保护它们的生存环境。

[教材第91页 活动·

该造纸企业在生产过程中的原料切碎、蒸煮、分离黑液、漂白、增蓝等环节会造成严重的噪声污染、大气污染和水污染。

[教材第92页 活动·

1.当地的大气污染源是由工业生产、燃料燃烧和交通运输等产生的,污染形式主要是烟尘和汽车尾气,污染程度可参考当地环境质量预报。

2.大气污染对当地环境造成的危害,可从大气能见度降低、动植物的生长受损等方面回答。

例如,SO2增多可形成酸雨,酸雨降落地面对动植物和土壤造成危害,对建筑物加重腐蚀;

酸雨落到河流湖泊里,会造成水生生物死亡;

酸雨还会诱发人体各种疾病等。

大气污染的治理可从改善燃料的质量、改进能源结构、改变供热方式、改造锅炉、消除烟尘、烟气脱硫及控制污染物的排放、植树造林、立法并加强法制建设等措施来考虑。

[教材第93页 活动·

1.原因:

在农业生产过程中施用化肥、农药,可直接进入土壤,造成污染;

也可通过污染大气而间接污染土壤。

另外,人类堆放的各种固体废弃物中有毒、有害物质以及污水也能对土壤形成污染。

后果:

导致土壤退化、作物减产甚至危及人类健康。

2.土壤中的污染物质可以被农作物吸收,并且在农作物体内聚集,导致农作物病变和质量下降。

3.人们吃了有农药残留的食物会引起各种疾病,如中枢神经中毒及肝脏损害、致癌、致畸等。

土壤污染的防治首先要控制和消除污染源,这是防治污染的根本措施。

具体包括控制和消除工业“三废”排放、加强土壤污染区的监测和管理、合理施用化肥和农药、增加土壤容量和提高土壤净化能力。

其次,对已经污染的土壤,要采取有效措施,消除土壤中的污染物或控制土壤中污染物的迁移转化,使其不能进入食物链。

如利用植物吸收去除重金属、施加抑制剂、改变耕作制度等。

下图为自然资源与人类活动的关系图。

读图完成1~2题。

1.图示虚线方框展现了人类与自然资源之间存在的激烈矛盾,其外在的表现主要是(  )

A.资源的破坏与短缺

B.促进经济迅猛发展

C.新材料应运而生

D.资源利用范围越来越广

解析 现在人类面临的资源问题主要是人类对资源的破坏和不合理利用资源导致的资源短缺。

2.人类对自然资源无节制地开发利用主要是因为(  )

A.自然资源都属于可再生资源

B.人类可以无限开发利用自然资源

C.人口剧增和错误的认识

D.人类利用自然资源种类不断增多

答案 C

解析 人类对资源无节制地开发,一方面是因为人口增加,对资源的需求量增大;

另一方面是由于人口素质较低,导致对资源的过度开发和不合理利用。

读我国某区域图,回答3~4题。

3.图中生态问题主要出现在我国(  )

A.松嫩平原B.华北平原

C.黄土高原D.内蒙古高原

答案 D

解析 分析图可知,该地区主要生态环境问题是土地荒漠化,应在内蒙古高原地区最为突出。

4.近年来图中湖泊湿地面积不断萎缩,其原因是(  )

A.围湖造田和泥沙淤积

B.大量引湖水灌溉

C.过量引用入湖河水,使入湖水量减少

D.环境恶化风沙侵蚀使湖面缩小

解析 由于该地气候较干旱,降水少,河流径流量小,草场牧区人畜用水都要依赖于河流,过量引用入湖河水,使入湖水量减少,湖泊面积萎缩。

  时间:

45分钟 

  满分:

100分

[考点分布表]

考点

题号

人类与环境的关系

1,2,7,8

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的表现、成因及分布

3,4,5,6,9,10,11,12,13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4分。

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最符合题意)

[基础巩固]

读人类与环境关系图,完成1~2题。

1.图中②处所填内容应是(  )

A.改善环境质量

B.人类与环境统一

C.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

D.物质资料生产

解析 人类的生产既有自身生产也有物质资料生产,人类自身生产要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故①为物质资料生产,③为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

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可以改善环境质量,故②为改善环境质量;

要想达到可持续发展必须保持人类与环境统一,故④为人类与环境统一。

2.结合材料判断,下面关于人类环境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人类与自然界处于一种依附或顺应的关系

B.自然环境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因素

C.人类不能等待大自然的恩赐,不断地向大自然索取是人类的任务

D.人类应在尊重自然的基础上发展自己

解析 A、B、C三项的叙述都是片面的,人类只有尊重自然才能发展自己。

读漫画《危险》,回答3~4题。

3.漫画中“危险”所指的环境问题是(  )

A.水资源短缺B.全球变暖

C.生物多样性减少D.沙尘暴

解析 据漫画可知,因砍伐树木,造成风沙侵袭,故“危险”指沙尘暴。

4.下列表述不正确的是(  )

A.这种环境问题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尤其突出

B.造成这种危险的人为原因有乱砍滥伐、过度放牧、过度开垦

C.除中国外,这种环境问题比较严重的还有北非、西亚、美国、澳大利亚

D.为避免该环境问题的恶化,必须禁止人类的开发活动

解析 沙尘暴的形成既有自然原因也有人为原因;

沙尘暴在荒漠化突出的地区比较严重,禁止人类开发活动是不现实的,故D项符合题意。

生态环境质量反映人口、经济、环境三者的协调关系。

读我国生态环境质量重心移动轨迹示意图,完成5~6题。

5.我国生态环境质量最优区域分布在(  )

A.东部沿海地带B.中部内陆地带

C.西北内陆地区D.西南青藏地区

解析 图中显示我国生态环境质量重心总体上向东移动,表明东部生态环境质量不断优化。

6.引起我国生态环境质量重心移动的最主要原因是(  )

A.防护林建设B.气候变化

C.经济发展水平D.环境污染

解析 结合我国东部经济发展水平最高,可判断答案。

[能力提升]

人口耕地弹性系数是耕地面积百分比和人口百分比之比,它可以衡量人口与耕地关系的紧张程度。

下图示意贵州乌蒙山区各海拔地带2000年、2008年人口耕地弹性系数状况。

读图,完成7~8题。

7.2000~2008年,人地关系趋于紧张的是(  )

A.1300米以下地带B.1300~1900米地带

C.2500米以上地带D.1900~2500米地带

解析 人口耕地弹性系数增大表示人均耕地面积增大,人地矛盾缓解,反之则相反。

8.2000~2008年,该地区1900米以上地带人口耕地弹性系数变化及其原因可能是(  )

A.大量开垦耕地,人地关系趋于缓和

B.人口迁出,人地关系趋于缓和

C.大量退耕还林,人地关系趋于紧张

D.人口迁入,人地关系趋于紧张

解析 2000~2008年,在1900米以上的地方人地矛盾有所缓解,最可能的原因是这个高度以上的人口向海拔低的地方迁移,人均耕地面积增大,所以人地矛盾有所缓解。

故选B项。

下图为世界部分地区环境问题分布图。

读图,回答9~11题。

9.图中①②③④所反映的环境问题分别是(  )

A.酸雨、荒漠化、农田土壤侵蚀、原始森林破坏

B.荒漠化、酸雨、原始森林破坏、农田土壤侵蚀

C.酸雨、农田土壤侵蚀、荒漠化、原始森林破坏

D.荒漠化、原始森林破坏、酸雨、农田土壤侵蚀

解析 根据图例及其分布可知,①主要分布在非洲撒哈拉地区、西亚和中亚,可判断其为荒漠化;

②主要分布在西欧、北欧、我国南方部分(工业发达)地区,可能为酸雨危害;

③在我国东北和西南天然林区有大面积分布,结合选项可知③可能为原始森林破坏;

④主要分布在南亚以及我国黄土高原、南方低山丘陵等部分地区,应该为农田土壤侵蚀。

10.与图中②环境问题无关的污染物是(  )

A.工业排放的废气B.家庭炉灶排放的废气

C.汽车排放的废气D.建筑工地的扬尘

解析 ②为酸雨危害,与扬尘无关,与酸性气体的排放有关。

11.图中①环境问题的面积日益扩大的自然原因是(  )

A.滥伐林木,植被遭到破坏

B.沙漠边缘区气候干旱,风力作用强

C.过度放牧,草原退化

D.降水强度大,侵蚀作用强烈

解析 ①为荒漠化,其自然原因主要是气候干旱、风力强盛。

二、综合题(共56分)

12.阅读关于PM2.5的资料,回答问题。

(32分)

PM2.5是指大气中直径小于或等于2.5μm的颗粒物,颗粒直径只有一根头发丝的1/20,又称“可入肺颗粒”。

人吸入过多的PM2.5可引起多种疾病。

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环境空气质量指导值中,PM2.5为10μg/m3。

我国华北某城市冬季监测采样点环境状况和PM2.5监测浓度

采样点

采样点环境状况

PM2.5(μg/m3)

学校。

东、北、西约1000m处各有一条车流量较大的公路

140

老城改建区。

南面、西南面约1000m是煤矿,北临车流量较大的公路

160

步行街。

紧邻车流量较小的公路

70

居民区。

紧邻大型集市、交通繁忙区,东北约500m有一热电厂

170

煤化工区。

东邻车流量较大的国道

340

(1)与世界卫生组织推荐值相比,所列采样点的PM2.5浓度均已超标。

归纳监测点PM2.5污染物可能的主要来源。

(4分)

(2)一般而言,大气中的PM2.5浓度除与污染源有关外,还会受哪些气象因素影响?

如何影响?

(12分)

(3)大气中的PM2.5除影响人体健康外,还会对大气环境产生哪些影响?

(6分)

(4)为降低大气PM2.5含量,可以采取哪些积极的举措?

(10分)

答案 

(1)机动车尾气排放;

企业和居民燃煤。

(2)大气中PM2.5浓度还与风速、气温、降水等因素有关。

风速:

风速较大时,可以降低PM2.5浓度;

反之,PM2.5容易积聚。

气温:

近地面气温较高时,大气对流作用加剧,可以降低PM2.5浓度;

反之,大气出现逆温层时,PM2.5不易扩散。

降水:

降水有利于降低PM2.5浓度。

(3)利于水汽凝结,形成云雾和降水;

削弱部分太阳辐射和阻挡地面辐射,影响气温;

污染大气,降低能见度。

(4)借鉴发达国家大气环境污染治理的经验和技术;

严格立法与执法,提高大气质量标准,严格制定汽车尾气排放标准;

积极发展煤炭的气化、液化技术;

推广利用新能源,优化能源结构;

提高植被覆盖率。

解析 第

(1)题,从材料中“公路”“热电厂”“煤化工”等信息可归纳答案。

(2)题,从气温、风速、降水对污染物扩散的影响角度去分析。

第(3)题,对大气环境的影响应从气温、降水、能见度等方面去分析。

第(4)题,采取的措施主要从降低排放量和吸收污染物两个角度去分析。

13.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24分)

2013年9月3日,广西崇左市市长信箱收到一封网民来信:

这几年,我市在大力发展桉树种植,虽然其适应性强,生长速度快,经济见效快,但危害更严重。

种植桉树导致了地下水水位下降、土地肥力下降、水质恶化、原有植被无法存活、水土流失加剧等问题,老百姓都说它是“抽水机”“耗肥机”“毒树”和“生态杀手”!

希望政府能多为子孙后代考虑,好好管理一下吧!

市长回复:

感谢您对我市发展的关注!

就您反映的问题,现答复如下:

专家研究表明,桉树没有毒性,其单位重量干物质合成所需水量远小于针叶林、黄檀、马占相思等树种,肥力消耗也小于玉米、咖啡等农作物。

我市桉树种植有如下误区:

(1)每亩植株多在300棵以上(推荐每亩100棵左右);

(2)砍伐周期3~4年(巴西约7~8年);

(3)大量使用除草剂去除林下“杂灌木”;

(4)“炼山”:

砍伐后放火烧山。

所以,我市一些地方出现的生态环境问题并不是桉树之过,通过合理种植是可以避免的。

另外,我市贫困地区较多,利用桉树发展相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财务管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