杏树病虫害及管理.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968715 上传时间:2022-10-25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52.6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杏树病虫害及管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杏树病虫害及管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杏树病虫害及管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杏树病虫害及管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杏树病虫害及管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杏树病虫害及管理.docx

《杏树病虫害及管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杏树病虫害及管理.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杏树病虫害及管理.docx

杏树病虫害及管理

杏树的主要病虫害有杏疮痂病、黑斑病,流胶病,杏象甲、蚜虫、红蜘蛛、球坚介、舟形毛虫等,而以杳疮痂病、黑斑病、球坚介等危害较重,应采取以下综合措施防治。

一、从入冬到发芽前,清除果园内的枯枝、落叶,剪除病枝,集中销毁,刮除老树皮,清除越冬病虫源,减少病虫基数。

二、开花前用5波美度石硫合剂喷枝干,防治杏疮痂病、黑斑病、球坚介和其他越冬虫卵。

三、3月中旬至4月上旬是杏象甲出土上树危害期,利用其假死性,清晨摇树,人工捕杀,清除虫果,并及时喷20%速扑杀2000倍液和50%多菌灵600倍液混合液。

防治杏象甲和杏疮痂病、黑斑病、穿孔病,也可选用其他杀虫杀菌剂混用。

四、4月中旬喷40%菊马乳油1000倍液和速克灵200倍液,可防治杏疮痂病,黑斑病、穿孔病及桃蚜。

五、6月中旬用灭扫利2000-3000倍液、速扑杀1000倍液和多霉清1500倍液防治红蜘蛛、介类、黑斑病、穿孔病等病虫,并人工捕杀红颈天牛成虫。

六、7月中下旬,人工捕杀群集而未分散的舟形毛虫,或及时喷速灭杀丁2000倍液进行防治。

七、发芽前即花芽膨大期喷药,可用吡虫啉4000-5000倍液。

发芽后使用吡虫啉4000-5000倍液并加对氯氰菊酯2000~3000倍液可杀灭蚜虫,也可兼治杏仁蜂。

坐果后可用蚜灭净1500倍液防治蚜虫。

杏树的病虫害及防治

、主要病害

1、杏树流胶病

症状主要发生在枝或干上,尤以桠杈处易发病,枝条和果实也有发生。

初在病部流出淡黄色透明的胶状物,树脂凝聚渐变成红褐色,病部稍肿,皮层或木质部变褐或腐朽,有时腐生别的杂菌,致叶小变黄,树势衰退,严重时枝干枯死。

病因诱致杏树流胶病因素较复杂,各地不同、北方主要是霜冻等原因引起,有些地区是日灼或虫害引起,此外,排水条件差,施肥或修剪不当,致生长不良易诱发此病。

该病在春季发生最多。

其病理过程主要发生在幼嫩的木质部,染病后,杏树的形成层停止产生新的韧皮部或木质部,但却向水平方向增生厚壁细胞,形成由淀粉堆积成的内含物,与此同时,在细菌的的作用下产生酶,酶把细胞膜溶化后形成烷酸胶,即树脂。

由于厚壁细胞不断增殖,细胞膜和淀粉的胶化三者不断地进行,致流胶持续进行。

防治方法参见桃树流胶病。

症状主要为害叶片,也能侵染果实和枝梢。

叶片染病,初在叶背产生淡褐色水渍状小斑点;渐扩大为圆形至不规则形、紫褐色或黑褐色病斑,病部周围具黄绿色晕圈;后期病斑干枯,边缘产生裂纹或脱落穿孔,当穿孔多时,病叶提早脱落。

果实染病,初在果面上产生褐色小圆斑,稍凹陷,后扩大,呈暗紫色,天气潮湿时产生黄白色粘质分泌物;干燥时病斑上或其周围产生小裂纹,裂纹处易被其他病菌感染,引起果腐。

枝条染病,形成春季溃疡斑和夏季溃疡斑两种类型。

基本上与“桃树细菌性穿孔病”相似。

病原Xanthomonascampestrispv.Pruni(Smith)Dye异名:

Xanthomonaspruni(Smith)Dowson..称黄单胞杆菌属甘蓝黑腐黄单胞菌桃穿孔致病型,属细菌。

菌体

短杆状,大小0.3〜0.8X0.8〜1.1微米,极生单鞭毛,有荚膜,无芽孢,革兰氏染色阴性。

病菌发育适温24〜28C,最高38C,最低7C,致死温度51C。

3、杏树小叶病

症状杏树小叶病是我国杏树上发生的一种新病害。

染病树春季发芽时,可见病芽扭曲,叶小、细长呈柳叶状,丛生,后叶片逐渐凋萎,致整株枯死。

从表面看不象生理病,也不象越菌引致的病害,呈中心发病型。

病原RLO称类立克次体。

用电镜检查天然感病杏树叶片中脉超薄切片,发现韧皮细

胞中存在类立克次体呈棒状或卵圆形,直径约0.2〜0.5微米,长约1.0〜2.5微米。

被双星膜,即被有波纹状细胞壁和光滑的细胞质膜环围着。

纵切片中病原呈棒状,两端较钝,外壁呈波纹状,菌体多沿细胞同壁成群的发生。

类立克次体(Rickettsia—LikeOrganisms简

称RLO),也称类立克次体菌(Rickettsia—likeBacteria,简称RLB),又称类细菌

(Bacteria—Organisms简称BLO),通称难养菌(FastidiousBacteria)是指在形态

或起微结构方面类似真立克次的一类新的原核植物病原物。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正在研究中。

防治方法从染病杏树的树干注入100ppm青霉素于维管组织中,症状明显缓解。

隔半月后再防1次基本可控制病情扩展。

2/25

4、杏树腐烂病

症状主要为害枝干。

症状分溃疡型和枝枯型两种,基本同苹果树腐烂病,但天气潮湿时,从分生孢子器中涌出的卷须状孢子角呈橙红色,秋季形成囊壳。

病原ValsajaponicaMiyabeetHemmi称日本黑腐皮壳,属子囊菌亚门真菌。

无性世代为Cytosporasp.系一种壳囊孢,属半知菌亚门真菌。

子座直径3〜5毫米,子囊壳埋

生在子座内,球形,具长喙,子囊圆筒形或棍棒形,大小60〜90X8〜16微米;子囊孢子

8个,圆筒形,稍弯曲,大小18〜22X4〜4.8微米。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以菌丝、分生孢子座在病部越冬。

翌春产生分生孢子角,经雨水冲溅放射出分生孢子,随风雨、昆虫传播,从伤口侵入,潜伏为害。

该病发生与树势、地势及管理水平有关,树势健壮不易发病;地势低洼,土壤粘重;施肥不足或不当,尤其是磷钾肥不足、氮肥过多,或树体郁闭、负载量过大或受冻害均易诱发腐烂病。

防治方法

(1)加强栽培管理,增强树势,提高抗病力是防治本病关键。

采用配方施有技术,增有机肥,协调氮、磷、钾肥比例,注意疏花疏果,使树体负载量适宜,注意减少各种伤口,减少病菌侵染机会。

(2)刮治病斑。

具体方法参见“苹果树腐烂病”。

5、杏疔病

症状杏疔病又称杏黄病、红肿病。

主要为害新梢、叶片;也可为害花和果实。

新梢染病,节间缩短,其上叶片变黄,变厚,叶肉增厚,从叶柄开始向叶脉扩展,以后叶脉变为红褐色,叶内呈暗绿色,变厚,并在叶正反两面散生许多小红点,即病菌分生孢子器。

后期从小红点中涌出淡黄色孢子角,卷曲成短毛状或在叶面上混合成黄色胶层。

叶片染病,叶柄变短,变

粗,基部肿胀,节间缩短。

7月以后黄叶渐干枯,变为褐色,质地变硬,卷曲折合呈架形,8月以后病叶变黑,质脆易碎,叶背面散生小黑点,即子囊壳。

黑叶于树上经久落,病枝结果少或不结果。

花染病,病花不多易开放,花苞增大,花萼、花瓣不易脱落。

果实染病,生长停滞,果面生淡黄色病斑,生有红褐色小粒点,病果后期干缩脱落或挂在树上。

病原PolystigmadeformansSyd.称杏疔座霉,属子囊菌亚门真菌。

子座生于叶内,扩散型,橙黄色,上生黑色圆点状雄器,大小163.8〜352.8X239.4〜378微米,性孢子线形,弯曲,单胞,无色,大小18.6〜45.5X0.6〜1.1微米,子囊壳近球形,大小252〜315X239〜327微米,子囊棍棒形,内生8个子囊孢子,大小91〜112X12.4〜16.5微

米;子囊孢子单胸无色、椭圆形,大小13〜17X4〜7微米。

子囊孢子在水中很易萌发,

经2小时可长出芽管,后生褐色薄膜或附着器侵入。

子囊孢子的萌发力较易丧失。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以子囊壳在病叶内越冬,春季从子囊壳中弹射出子囊孢子随气流传播到幼芽上,条件适宜时萌发侵入,随新叶生长在组织中蔓延;分生了解子在侵染中不起作用。

子囊孢子在一年中只侵染一次,无再侵染。

5月间出现症状,10月间叶变黑,并在叶背产生子囊越冬。

防治方法

(1)5〜6月间及时剪除病叶、病梢,集中烧毁。

(2)5月间摘除病芽、病叶,如果全面清除病枝病叶有困难的,可在杏树展叶期喷1:

1.5:

200倍式波尔多液或30%绿得保胶悬剂400〜500倍液(保定农药厂)、14%络氨铜水剂300倍液,隔10〜15天1次,防治1次或2次效果良好,连续坚持数年可基本消灭或控制杏疔病为害。

6、杏树胴枯病

症状小杏树或树苗易染病,呈枯死状。

初在树干或枝的树皮上生稍突起的软组织,逐渐变褐腐烂,散发出酒槽气味,后病部凹陷,表面多处现出放射状小突起,遇雨或湿度大时,现红褐色丝状物,剥开病部树皮,可见椭圆形黑色小粒点。

壮树病斑四周呈癌肿状,弱树多呈枯死状。

小枝染病,秋季生出褐色圆形斑,不久则枝尖枯死。

病原Botryospheriaribis(Tode)Gross.etDugg.称茶藨子葡萄座腔菌,属子囊菌

亚门真菌。

子座散生,初埋生,后突破表皮外露,黑色枕形,内含数个子囊壳,子囊壳球形或近球形,壳壁黑褐色,顶端具乳头状突起,孔口外露;子囊黑褐色倒棒状,内含8个子

囊孢子。

子囊孢子梭形,无色透明,单胞,椭圆形,双列,大小16.8〜26.4X7〜10微米。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病菌在树干或枝条内越冬,翌春孢子由冻伤、虫伤或日灼处伤口侵入,系一次性侵染,后病部生出子囊壳,病斑从早春至初夏不断扩展,盛夏病情扩展缓慢或停滞,入秋后再度扩展。

小树徒长期易发病。

防治方法

(1)科学施肥,合理疏果,确保树体健壮,提高抗病力。

(2)用稻草或麦

杆等围绑树干,严防冻害,通过合理修剪,避免或减少日灼,心要时,在剪口上涂药,防止

10度石硫

病菌侵入。

(3)及时剪除病枝,用刀挖除枝干受害处,并涂药保护,可用波美

合剂或45%晶体石硫合剂15〜20倍液。

其他药剂参见苹果干腐病。

7、杏褐腐病

症状杏褐腐病有两种症状。

一种为害近成熟的果实,初形成暗褐色,稍凹陷的圆形病斑,后迅速扩大,变软腐烂,上面长有黄褐色绒状颗粒,轮生或不规则,被害果多早期脱落,腐烂,少数挂在树上形成僵果。

另一种为害果实、花及叶片。

果实染病,生出灰色绒状颗粒,有时还引起花腐;叶片染病,形成大型暗绿色水渍状病斑,多雨时导致叶腐。

病原有二种,一种是MoniliafructigenaPers.称仁果丛梗孢,属半知菌亚门真菌。

有性世代为Moniliniafructigena(Aderh.etRuhl.)Honey称果生链核盘菌,属子囊菌

亚门真菌。

子囊盘灰褐色、直径3〜5毫米,在田间需经两个冬季后才能形成;子囊圆筒形或棍棒状,大小120〜180X9〜12微米;子囊孢子卵形,两端尖,无色,大小11〜

12.5X5.6〜6.8微米。

无性世代分生孢子梗生在垫状子实体上,丝状,无色,大小60〜

125X6〜8微米,分生孢子椭圆形,单胞无色,念珠状串生,大小18〜23X10〜15微米。

另一种病原菌为:

MoniliacinereaBon.称灰丛梗孢,属半知菌亚门真菌,有性世代为MonilinialaxaHoney.称核果链核盘菌,属子囊菌亚门真菌。

子囊盘漏斗状或盘状,高

0.5〜3毫米,柄褐色,盘色较浅,直径5〜15毫米;子囊圆筒形,大小121〜188X7.5〜11.8微米;子囊孢子无色,椭圆形,大小7〜19X4.5〜8.5微米。

分生孢子大小5〜23X4〜20微米。

无色,椭圆形或柠檬形。

病菌和育温限1〜30C,25C最适。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病原菌在僵果中越冬,翌年产生分生孢子,借风雨传播,经伤口

或皮孔侵入果实,在果实近成熟时发病。

多雨高湿的条件适其发病。

防治方法

(1)及时清除树上、树下的病果和僵果,集中深埋或烧毁,以减少菌源。

(2)

防止果实产生伤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书信模板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