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市城关区政府工作报告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9686872 上传时间:2023-01-08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38.2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兰州市城关区政府工作报告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兰州市城关区政府工作报告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兰州市城关区政府工作报告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兰州市城关区政府工作报告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兰州市城关区政府工作报告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兰州市城关区政府工作报告Word文档格式.docx

《兰州市城关区政府工作报告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兰州市城关区政府工作报告Word文档格式.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兰州市城关区政府工作报告Word文档格式.docx

北城区开发正式启动,完成《九州开发区增容扩区规划》。

土地开发力度加大,开发整理土地3000亩。

旧城改造和城中村改造加快推进,庙滩子整体改造等65个旧城改造项目启动实施,动工建设173万平方米;

开工和建成城中村村民安置房134万平方米。

二、环境为要抓管理,城市品位大幅提升

立足中心城区的区位特点,牢牢把握城市管理重心,累计投入13.4亿元,坚持打好城市建设管理硬仗,城市形象明显改善。

城市功能不断完善。

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加大,南河道综合治理、污水全收集、过境公路、兰渝铁路、轨道交通等一大批国家和省市重点项目完成建设或顺利推进,配合项目建设征地6000亩、拆迁200多万平方米,总量均创历史之最。

便民服务设施加快建设,建成标准化肉菜市场15座、便民菜店18家;

改建扩建环卫基层站点26个,新建垃圾中转站11座、城市公厕90座。

城乡一体化建设步伐加快,改造城乡道路12条,完成8个新农村建设任务,启动了“石沟新村”和“兰山人家”新农村建设项目。

城市形象不断改善。

大力实施净化、硬化、绿化、亮化和美化工程。

环卫专业化作业水平不断提高,小街巷清扫保洁实现专业化作业全覆盖,实行了生活垃圾和泔水上门收集,率先在全省推行道路洗扫作业模式,机械化清扫率和洗扫率分别达到50%和18%。

改造小街巷312条。

连续多年实施“六路”绿化提升、“鲜花上街”、“大树进城”、“绿地修复”和“绿色雕塑扮金城”等环境美化工程,打造了绿化精品道路10条,建成生态小游园5个,设置绿色雕塑100多组,更换绿篱5万多米,城区新增绿地950亩。

实施皋兰山面山景观改造工程、兰山山地生态公园一期和城市三大出入口形象提升工程,完成景观造林2488亩,林草覆盖率由28%提高到31.5%。

城市亮化范围进一步扩大,完成楼宇亮化107栋,背街小巷和城乡结合部路灯亮化实现全覆盖,城市亮化由楼宇亮化向山体亮化延伸。

长效机制不断健全。

深化城市管理体制改革,出台实施了《进一步加强城市建设管理的意见》等政策制度,成立了城市管理委员会,城市管理统筹协调能力得到加强。

引入数字化城市监督指挥模式,城市管理方式实现了由传统管理向现代化管理的重大转变。

推行城管、公安、工商等执法力量下沉管理和捆绑式考核,周末卫生大扫除、政府三级包干、临街店面责任公约、城市管理绩效考核、违法建设监管和责任追究等制度全面落实,全员参与的管理格局初步形成。

大力开展文明创建活动,城市文明程度和市民素质显著提升,为全市文明城市创建作出了积极贡献。

三、服务为上抓基础,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

坚持经济社会统筹协调发展,不断强化基础建设,公共资源总量大幅增加,公共服务能力不断提升。

教育事业优先均衡发展。

投入教育资金18.5亿元,是上个五年的2.5倍,占社会事业支出的46%以上。

教育最优化七大工程全面推进。

新建改建学校教学楼34栋,新建校舍面积13万平方米,彻底消除了D级危房。

扶持30所民办幼儿园提升办园水平。

教育“两基”验收各项指标达到或超过国家标准。

率先在全省成立县(区)级教育基金会,募集社会资金1000多万元。

自主研发了《生命生活社会》校本课程资源包。

实行名校长、名师、班主任、边远地区教师和特殊教育教师岗位津贴制度。

选聘800名优秀毕业生充实教师队伍。

教育信息化水平全省领先。

卫生事业跨越发展。

投入资金8.9亿元发展医疗卫生事业。

建成全省首家农村120急救绿色通道,打造市级标准化农村卫生所13家,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由64家增加到103家,覆盖率达到100%。

建成全国社区中医服务先进区。

建立国家基本药物零差率销售补偿机制,推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星级评审、低成本健康进家庭和片区片医服务模式,社区卫生服务实现信息化管理。

人口和计生均等化服务水平全省领先。

文体科技事业蓬勃发展。

投入1.25亿元发展文体科技事业,是上个五年的2.4倍。

设立500万元文化产业发展基金。

建成群众文体活动场所163处、全民健身路径90条,推动40家文体活动场所向社会开放。

建成全国一流的国民体质流动监测中心。

举办了全区职工运动会和中小学生运动会,打造了春节民俗文化庙会、社区少年宫等工作品牌。

科技三项费增长到1538万元,是2006年的2.3倍。

促成兰大科技园等100多个院地校企合作项目,专利申报占到全省的50%。

组建了城关区科技合作顾问团。

完成了第二次全国经济普查和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任务。

四、民生为本抓保障,人民群众得到更多实惠

坚持以人为本、发展为民,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解决了一批重大民生问题,使老百姓共享了改革发展的成果。

社会保障水平全面提高。

城乡一体的就业服务体系基本建立,累计提供就业岗位10.8万个,率先在全省建成创业型示范城区,成功打造了“360”就业服务品牌和国家级就业优质服务窗口。

五大社会保险扩面提标,区属集体和街办企业人员、城乡居民和灵活就业人员均纳入社会保障范围。

残疾人事业和社会化养老事业加快发展,建成残疾人就业托养服务中心,虚拟养老院通过国际“三标”认证。

社会救助体系进一步完善,2.4万城乡居民纳入低保范围,发放各类救助和补贴资金3.7亿元,救助困难群众203万人次。

开工和建成保障性住房30万平方米。

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从9573元和8110元提高到16680元和14200元。

社会管理机制不断创新。

着力构建现代社会管理体系,累计投入5000万元,建成数字城关“133”系统,社会管理服务水平显著提升。

大力实施社会管理“八百工程”,全面推行“楼院长”和流动人口“以房管人”模式,打造了15个“一刻钟精品服务社区”和70个“三不管”楼院整治精品工程。

社会大局保持和谐稳定。

深入开展大接访和“信访积案化解年”活动,化解信访案件1000余件,特别是彻底解决了区属集体和街办企业参加养老保险、无军籍职工津补贴发放等7个重大遗留问题。

深入推进刑满释放、吸毒人员等群体的安置帮教和社区矫正工作。

切实加快平安建设步伐,在全省成立首个县(区)级见义勇为协会,建立健全治安预警、常态严打、社会防控和长效管理“四个机制”,社会治安状况明显好转,群众安全感不断提高。

强化社会公共危机管理,及时妥善处置了一批突发公共事件。

五、创新为先抓改革,政府自身建设不断加强

坚持夯实基层基础,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为全区经济社会健康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基层基础进一步夯实。

投入1.63亿元,新建改建街道社区、派出所、执法中队、司法所办公用房145处,基层办公用房达标率由53%提高到98% 

社区工作经费由每年6000元提高到1.5万元。

社区专职副主任的生活补助由每月550元提高到1200元。

新招聘交通协警、地质灾害监测员等八大类公益性岗位人员4704名,公共服务实现了重心下移和功能延伸。

政府职能加快转变。

新一轮政府机构改革全面完成。

农村土地流转、集体林权制度和农村税费改革基本完成。

经济体制、财税体制、行政审批和事业单位改革不断深化,精简机构12个,减少行政审批事项28项。

建成电子政务平台和三级政务服务网络。

探索政府购买公共服务模式,养老服务实现市场化运作。

政府运行更加规范。

自觉接受人大法律监督、政协民主监督、媒体舆论监督和社会公众监督。

认真办理人大代表建议386件、政协委员提案452件,满意率均达到99%以上。

办理市长专线转办件5180件,政务大厅办件量达到37.1万件,办结率均达到100%。

推行了“周安排、月计划、季调度”制度。

深入开展“行政效能建设年”、“工作创新年”活动。

出台了领导干部问责制度,完善了干部外派学习交流和轮岗培训制度。

人防、地震、民兵预备役和国防动员等工作全面加强,档案、保密、史志、侨务和对台事务等工作取得新成效,支持工会、团委、妇联、工商联和各民主党派积极发挥作用,为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新的贡献。

五年来,我们牢牢把握发展第一要务,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有效遏制了经济总量占全市比重逐年下滑的趋势,形成了地区生产总值和固定资产投资各占全市1/3强,第三产业增加值、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各占全市1/2强,非公经济增加值和财政收入各占全市40%的发展格局。

保持和巩固了经济总量位居全省86个县区之首和100个市(州)县(区)第二的排名,率先发展、跨越发展和科学发展的优势进一步巩固和扩大。

 

五年来,我们高度关注和不断改善民生,先后投入资金10亿多元,用于增加就业和社会保障扩面提标,累计为民兴办实事 

60多件。

慈善募捐和社会救助实现常态化,困难群众生活补贴发放实现制度化,就业、社保、医保和低保实现城乡一体化,社会保障实现全域城关和同城待遇,老百姓生活更加殷实、更加体面。

五年来,我们立足中心城区特点、着眼省市发展大局,成功举办和保障了国庆60周年系列庆祝活动、16届兰洽会“金城之夜”大型文艺晚会、重大节庆氛围营造和春节灯饰亮化等重大社会活动,进一步增强了市民的自豪感、荣誉感和归属感,激发了广大干部群众的干事创业热情。

五年来,我们敢于直面各种挑战和考验,积极稳妥地处置了“5·

16”九州石峡口、“9·

14”小达坪山体滑坡等自然灾害,有效应对了甲型H1N1流感等疫情的传播,经受住了奥运火炬传递、兰州国际马拉松赛等重大赛事活动的考验,积累了宝贵的应急管理经验,提高了政府动员和组织能力。

五年来,我们坚持高点定位,争第一创一流,先后打造了虚拟养老院、爱心集结号志愿者网站等一大批在全省乃至全国有影响的工作品牌,在民生领域实现了“十个率先”,先后获得“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奖”、“全国社区中医药工作先进单位”等国家级荣誉100多项、省市级荣誉900多项,充分发挥了中心城区的示范引领作用。

这些成绩的取得,凝结着全区人民的智慧和汗水,凝聚着广大干部的辛勤和努力,汇集着社会各界的关心和支持。

在此,我谨代表区人民政府,向辛勤工作在各条战线上的广大干部群众,向给予政府工作大力支持的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向驻区单位、人民解放军、武警官兵、公安干警和各民主党派、无党派、工商联、人民团体以及社会各界人士致以崇高的敬意!

向所有关心、支持和参与城关建设的各界朋友表示衷心的感谢!

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我区在加快发展的进程中,还存在许多困难和问题:

一是发展空间制约矛盾突出。

存量土地匮乏,土地开发整理滞后,供求矛盾十分突出,严重制约了经济社会的发展,亟需拓展新的发展空间。

二是城市功能布局不够合理。

城区承载力达到极限,管理成本大幅增加,交通拥堵、环境污染等现代城市问题日益突出。

三是人均公共资源不足。

城市规模不断扩张,公共服务设施严重短缺,已成为打造首善的“短板”和“瓶颈”。

四是社会管理难度加大。

市场化、城市化进程加快,流动人口大幅增加,民生诉求快速增长,期望值不断提高,社会管理工作面临严峻考验。

五是民生改善任务艰巨。

受高物价、高房价等因素影响,低收入群体生活压力增大,部分群众生活还比较困难。

六是工作落实的意识有待进一步增强。

工作落实的主动性还不够强,工作落实的效率还有待提高。

这些矛盾和问题,我们将在今后的工作中认真研究,逐步加以解决。

各位代表,成绩来之不易,经验弥足珍贵。

五年的奋斗历程,我们深刻体会到:

必须坚持创新发展理念,理清发展思路。

区委“率先科学发展、建设首善之区”目标定位的提出和“123456”工作思路的确立,是在不断深化区情认识,准确把握城关发展的阶段性特征,科学分析城关的地位、条件和面临的机遇基础上形成的,是符合城关实际的系统的发展思路,必须在今后的工作中加以坚持,不断完善,增强贯彻的坚定性。

必须坚持谋划在先,重点推进。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推动工作既要着眼全局,还要注重过程管理。

只有正确把握阶段性工作的主要矛盾和关键环节,坚持超前谋划、重点突破、以点带面、全面推进,才能从整体上推动各项工作。

必须坚持实施重大项目带动战略。

大项目是优化产业结构、增加税收、解决就业的有效支撑。

只有坚定不移地实施大项目带动战略,才能为建设“首善之区”奠定更加坚实的物质基础,为建设幸福城关提供更加强劲的支撑。

必须牢牢把握城市管理这一重心。

城关是省会城市中心区,是省市的形象和“窗口”。

只有立足城关的特殊地位,持之以恒地抓好城市管理,靠管理塑形象,靠管理提品位,才能发挥好中心城区的“名片”放大效应。

必须高度重视和改善民生。

以人为本是发展的根本目的。

只有时刻牢记发展依靠人民、发展为了人民的执政理念,不断增加民生福祉,让老百姓得到更多实惠,才能真正体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

必须坚持敢为人先的工作意识。

保持争第一创一流的品质追求,发扬敢打硬仗、善打硬仗的工作作风,着力破解制约发展的困难和问题,在各个领域打造更多的品牌和亮点,不断增强中心城区的影响力。

这些经验是建设“首善之区”不可或缺的,必须在今后的工作中坚持并发扬光大。

二、未来五年的发展目标和战略任务

站在新的发展起点上,城关已经迈入了率先科学发展的关键时期。

国家支持甘肃发展的政策效应将逐步显现,省委“中心带动”战略加快实施,特别是刚刚闭幕的区第十次党代会上提出的未来五年的发展思路和战略任务,为城关率先科学发展带来了难得的机遇,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面对新的形势和任务,我们必须统一思想、振奋精神,谋求新发展,推进新跨越。

未来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奋斗目标是:

“一个拓展、三个高于、六个翻番、六个提升”。

一个拓展,即全力破解土地制约,大力实施削山造地、增容扩区计划,拓展发展空间,完善城市形态,实现再造一个城关的目标。

三个高于,即加快推进率先发展、跨越发展和科学发展,主要经济指标均保持两位数增长,高于“十一五”发展水平,高于全省平均水平,高于全国省会城市中心区的平均水平,在省会城市中心区的排名提档升位。

六个翻番,即到2016年,地区生产总值、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一般预算收入、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在2011年基础上翻一番,力争地区生产总值突破1000亿元大关,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1.2万美元以上。

六个提升,即积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推进改革创新,进一步完善工作运行体制和机制,努力实现产业发展水平、城市管理水平、社会保障水平、城乡一体化水平、生态文明水平、市民素质水平的全面提升。

未来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任务是:

实施空间拓展、结构优化、项目驱动三大战略;

推进富强城关、活力城关、文化城关、生态城关、和谐城关和幸福城关六大建设。

实施三大战略:

——空间拓展战略。

按照“南升北拓”的思路,全面实施空间再造工程,着力拉开城市框架,完善城市功能。

在黄河以南地区,加快旧城区、棚户区和城中村改造步伐,力争每年拆迁100万平方米左右、新开工建设200万平方米左右,每年打造一批地标性建筑,到2016年,建成五星级酒店5家以上、城市综合体7个以上、地标性建筑群12个以上,全面提升老城区城市功能。

在黄河以北地区,实施成片联合开发,力争每年开发整理建设用地10平方公里,到2016年达到50平方公里左右。

同步配套建设基础设施,布局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结构优化战略。

按照“做优三产、做精二产、做特一产”的思路,加快提升产业档次,努力构筑现代产业体系。

做大做强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医学服务、社区服务、文化娱乐等生活性现代服务业,着力培育中介服务、金融保险、信息服务等生产性现代服务业,大力发展现代物流、电子商务、连锁经营等新型业态,力争现代服务业占第三产业的比重每年提高3个百分点,到2016年达到60%以上。

积极发展新型加工业,大力推广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高新技术,加快发展科技孵化、生物医药、新材料、新能源等战略型新兴产业,力争新型加工业占二产的比重不断提高。

加快发展现代农业,积极培育观光农业和休闲农业品牌,着力构建绿色、生态、休闲的都市农业产业体系。

  ——项目驱动战略。

按照“竣工一批、开工一批、落地一批、凝炼一批、展示一批”的思路,进一步完善项目运作机制,强化招商选资工作,努力形成重大项目滚动发展、梯度推进、强力带动的格局。

力争每年建成亿元以上项目10个,开工亿元以上项目10个,凝炼储备亿元以上项目20个,落地亿元以上项目20个,完成拆迁100万平方米以上,到2016年,累计完成投资1800亿元以上。

力求通过五年的努力,使重大项目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劲动力。

  推进六大建设:

  ——推进富强城关建设。

物质财富的创造永远是社会发展的源动力,财富是硬实力、是集聚力。

我们要自觉顺应群众过上富裕生活的新期待,坚定不移地推进经济建设,为城关率先科学发展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

以增强区域发展驱动力、扩张力和辐射力为目标,以大幅度增加自有财力和城乡居民收入为核心,以做大做强优势主导产业为支撑,以扩大公共资源总量和提高人均占有量、人均住房面积、市民文化娱乐消费能力为重点,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加快完善公共服务设施,实现城乡建设和基本公共服务一体化,不断提高综合经济实力。

力争到2016年,一般预算收入、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在2011年基础上翻一番,人均住房面积达到30平方米以上,人均文化娱乐消费支出占家庭支出的比例提高到20%左右,人均教育、卫生、科技、文化、体育资源占有量大幅度提升,达到西部领先水平。

  ——推进活力城关建设。

经济社会活动的活跃度是衡量一个地区发展潜力的重要标志,活力是创造力、是推动力。

我们要致力于破除制约城关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让各方面的活力竞相迸发,有力助推城关率先科学发展。

以增强城市创新能力、带动能力和发展活力为目标,以理念创新为先导,以体制机制创新为关键,以政府管理创新、城市管理创新、社会管理创新为重点,加快推进北城区开发建设,着力优化城市功能布局;

加快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打造廉洁、规范、高效的政务环境;

深化城市管理体制改革和社会管理创新,理顺职能、健全机制,整合资源、创新方式,形成管理服务重心在社区的现代城市管理体制;

大力发展社会事业,不断增强发展的内生动力。

  ——推进文化城关建设。

文化是一个地区发展的底蕴,文化是软实力、是竞争力。

我们要充分利用兰州多元文化源远流长、积淀深厚的优势,充分发挥文化的引领作用,为城关率先科学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

以打造教育最优化城区、文化最活跃城区为目标,以创建学习型城区为抓手,以提高市民的科学素养、文化素养为重点,营造积极向上、崇尚科学、文明守信、底蕴深厚的城市文化生态。

加快实施教育最优化发展“七大工程”和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努力构建现代社会教育体系。

建立文化设施、文化人才、文化项目、文化产业共建共通共享机制,努力构建区域文化发展体系。

推进产学研结合与科技成果就地转化,大力提升市民科学素养,努力构建科普创新体系。

力争通过五年的努力,使人人享有优质教育和公共科技文化服务。

  ——推进生态城关建设。

生态环境是生产生活顺利开展的基本条件,生态是生产力、是影响力。

我们要自觉顺应人们提高生活质量的新要求,打造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新环境,为干事创业创造良好的生活条件。

以打造天蓝、水清、山绿、路面干净、立面整洁的城市生态环境为目标,以南北两山绿化、城区绿化、垃圾集中收集、大气污染治理、城市卫生管理、城市立面管理等为重点,加大生态环境建设投入,全面提升城市生态环境质量。

力争到2016年,联片供热范围不断扩大,清洁能源得到推广普及,空气质量明显改善;

全区林草覆盖率达到35%以上;

基本完成重大地质灾害隐患区搬迁避让。

机械化清扫率和洗扫率分别达到80%和60%以上;

实现餐厨垃圾集中收集和生活垃圾分类收集。

  ——推进和谐城关建设。

和谐是社会发展的时代追求,和谐是融合力、是凝聚力。

我们要致力于破解社会发展新阶段的新矛盾、新问题,培养市民的社会意识,增强社会协调发展能力,为城关率先科学发展创造和谐的社会环境。

以打造社会安定、秩序良好的生产生活环境为目标,以人口管理、社会治安、安全管理、矛盾化解、应对突发公共危机为重点,不断加强社会建设,加快推进社会管理创新,努力提高社会管理水平。

依托数字城关“133”系统,整合公安、城管、人口等信息资源,建立条块结合、以块为主,重心下移、扁平化管理的社会管理新机制。

强化公安技防建设,实现视频监控网络全覆盖。

加大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力度,不断完善社会治安“打防控”体系。

畅通群众诉求渠道,建立健全司法救助体系。

完善安全生产监管体系,杜绝重大安全事故,群众对公共安全的满意度不断提升。

  ——推进幸福城关建设。

幸福是人们对生活温暖的感受,幸福是吸引力、是感染力。

我们要致力于提升社会保障能力和公共服务水平,使老百姓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为城关率先科学发展增添魅力。

以提高市民生活的幸福感为目标,以提升社会保障水平、公共服务水平、健康管理水平为重点,着力推进社会安居工程、保障扩面提质工程和社区综合管理工程,率先建成城乡一体的社会保障体系、就业服务体系、健康管理体系和公共服务体系。

大力发展老龄事业,扩大虚拟养老范围,启动老年社区建设;

加强公共卫生和食品药品安全监管,着力打造食品药品“放心消费城区”;

大力推进全民健身运动,建立国民体质监测数据库。

建成保障性住房230万平方米。

为民兴办实事100件以上。

三、2012年的主要工作

2012年是新一届政府的起步之年,做好明年各项工作,对完成“十二五”规划目标、推动城关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快速发展十分关键。

2012年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要求是: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揽全局,紧紧围绕“1366”发展目标,深入贯彻落实区第十次党代会精神,突出项目建设、城市管理和社会管理创新,着力拓空间、调结构,重统筹、强服务,保民生、促和谐,不断加快“首善之区”建设进程。

2012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

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5%以上,达到500亿元;

一般预算收入增长17%以上,达到14.55亿元;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增长20%以上,达到335亿元;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5%以上,达到424亿元;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5%以上,达到19182元;

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5%以上,达到16330元;

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5%以内,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5.4‰以内;

节能减排达到国家和省市要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