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格拉底为何认为无人自愿作恶.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968658 上传时间:2022-10-25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4.9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苏格拉底为何认为无人自愿作恶.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苏格拉底为何认为无人自愿作恶.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苏格拉底为何认为无人自愿作恶.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苏格拉底为何认为无人自愿作恶.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苏格拉底为何认为无人自愿作恶.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苏格拉底为何认为无人自愿作恶.docx

《苏格拉底为何认为无人自愿作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苏格拉底为何认为无人自愿作恶.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苏格拉底为何认为无人自愿作恶.docx

苏格拉底为何认为无人自愿作恶

苏格拉底为何认为“无人自愿作恶”

基金项目: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09BZX053)

不能自制的问题(theproblem0fakrasia)在西方哲学史乃至当代西方哲学和道德哲学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理论问题。

这个问题最早是由苏格拉底提出来的。

不能自制的希腊文原文为akra-sia,英文中常常有两种译法:

incontinence(不能自制)和weakness0fwill(意志软弱)。

不能自制一般是指违反行动者最佳判断的行为。

所谓不能自制的问题是指:

违反行动者最佳判断的行为是否可能?

苏格拉底的回答非常明确:

不能自制的行为是不可能的。

这一看法主要反映在他的“无人自愿作恶,作恶皆因无知”的观点上。

本文主要讨论苏格拉底为何认为“无人自愿作恶,作恶皆因无知”,阐述其核心的论证,分析其主要问题,并探讨苏格拉底的思想对我们究竟有何启示,以及他所提出的不能自制问题对于当代西方伦理学研究的影响。

一、苏格拉底“无人自愿作恶”思想的核心概念:

节制、自制与不能自制

在正式讨论苏格拉底关于不能自制的思想之前,我们有必要比较一下作为古希腊四大美德之一的“节制”和作为不能自制的对立面或反义词的“自制”之间的异同。

尽管作为四大基本美德之一的“节制”和作为不能自制的反义词的“自制”均有自我控制的意思,但不论从词源的意义上,还是从概念上,二者均

有不同。

“节制”的希腊文为“sophronsyne”(oWpocrbvn),在荷马史诗的用法中有心智健全,审慎明智,考虑周到等含义,柏拉图著作的许多英文译本通常都将其译为“temperance”(节制,节欲),也有的译为“self-discipline”(自律)。

1961年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出版社曾出版过一部公认英文译得较好的,较为权威的《柏拉图对话全集附信札》,其中《国家篇》的译者将

“sophronsyne”译为“sober-BeSS(清醒,克制,审慎适度),而《法篇》的译者则将其译为“temperanee”。

中国学者当中,

《尼克马科(可)伦理学》的译者苗力田、廖申白,《理想国》的

译者郭斌和、张竹明,和《柏拉图全集》的译者王晓朝等人均将其译为“节制”,而汪子嵩等人所著的《希腊哲学史》则将其译为“自制”。

从概念上讲,“sophronsyne”是古希腊的四大美德之一。

按照当时普通希腊人的看法,它是一种能够对某些形式的肉体快乐和欲望进行自我约束和控制的美德,柏拉图的早期对话《卡尔米德篇》则将它解释为“认识你自己”、自我认识、自知之明等意思,这种含义似已开始偏离当时“sophronsyne”的日常用法了。

柏拉图在《国家篇》中则强调它不仅仅是戒绝某些肉体快乐的一种美德,更是“自己的主人”(masterofhimself)。

柏拉图进一步将“自己的主人”解释为灵魂中较好的部分(理智的部分)对灵魂中较坏部分的控制。

在《法篇》中,柏拉图则将“sophronsyne”和实践智慧等同。

亚里士多德则更多的是按照当时的日常用法并根据自己的美德中道说来解释“sophronsyne”,将它理解为能够对快乐和痛苦进行节制、能够选择快乐和痛苦之中道的一种美德。

按照亚里士多德的中道说,过度或不及都是恶习(vices)。

美德则是选择过度与不及之间中道的一种品质或能力。

在亚里士多德看来,过度的快乐就是自我放纵(self-indulgence),而快乐不及则是感觉迟钝(insensibility),二者均是恶习。

快乐得恰到好处便是节制的美德。

而作为不能自制(akrasia)的反义词的“自制”,其希腊文为enkrateia,英语中常将其译为“self-control”,“continence”,“strengthofwill”等。

从概念上讲,它和“节制”不同,它主要指行动者在面对相反的诱惑时依然能够按照自己的最佳判断行事的能力或意志力,其反义词或对立面是指的“不能自制”(akrasia)或意志软弱,而不是自我放纵或感觉迟钝。

按照亚里士多德的看法,一个自制的人是一个在绝大多数人都会屈服的诱惑面前能够抵制这些诱惑而主宰自己的人,而一个缺乏自制的人则是一个在绝大多数人都能抵制的诱惑面前屈服的人。

自制或不能自制主要是关于意志的柔软与刚强的一种品质或能力。

亚里士多德认为我们既不能将自制(或坚韧)和不能自制(或柔弱)等同于美德和邪恶,也不能将它们看成是完全不同种类的事物。

另一方面,如前所述,亚里士多德明确将节制看成是一种美德,其对立面是自我放纵和感觉迟钝,而不是不能自制(即不能按照行动者的最佳判断行事)。

因此,我们不宜将“自制”和古希腊四大美德之一的“节制”相混。

为了避免这种混淆,我们最好将“sophronsyne”译为“节制”,而将“enkrateia”译为“自制”。

二、苏格拉底对“无人自愿作恶”思想的核心论证;不能自制问题

苏格拉底是最早提出不能自制问题的西方哲学家。

他的相关思想主要反映在柏拉图的《普罗泰戈拉篇》中。

在该篇对话中,苏格拉底提到了普通大众的一个看法,即“许多人知道什么是最好的,但却不愿意按照它去行事。

做好事的大门对他们敞开着,但他们却去做其他的事。

”在他们看来,自愿求恶是可能的。

苏格拉底对此进行了反驳。

他认为无人自愿作恶。

也就是说,对一个明智的人来说,违反自己最佳判断行事(即不能自制的行为)是不可能的。

苏格拉底说道:

“我本人确信无疑,没有一个明智的人会相信有人会有意犯罪,或有意作恶或做卑鄙的事情。

他们非常明白,一切罪恶或卑鄙的行为都是不自愿地犯下的。

”在柏拉图的其他对话篇,如《高尔吉亚篇》和《美诺篇》中,书中的主角苏格拉底也有类似的思想。

但是人类不能自制的行为似乎是普遍存在的。

作为人,我们经常犯不能自制的毛病。

我们明知做一件事情不对,但依然做了。

我们明知抽烟不好,但依然抽了。

我们明知上网成瘾不利于学习工作,但依然无节制地上网。

我们中间有些人明知贪污腐化不对,但依旧照贪不误。

我们明知扩大贫富差别不利于社会的长期稳定,但我们的许多作为依然是扩大而不是缩小人们之间的收入差别。

我们明知建立化工厂会破坏一个村庄或一个地区的环境,我们依然建了。

我们这个世界明知再不减少碳的排放,全球环境的变暖或变化会产生不可预测的后果,我们依然不愿作出减少碳排放的承诺。

我们明知核武器和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可以毁灭地球和人类,我们依然积极研究、发展和改进这些武器。

我们明知我们的许多做法后果极其严重,但我们依然故我。

总之,我们明知故犯。

如何解释人们的这些自愿寻恶避善的行为?

换言之,如何证明无人自愿作恶或求恶?

为何不能自制是不可能的?

在《普罗泰戈拉篇》中,苏格拉底提出了一番论证。

他从普通大众或多数人(亦即主张不能自制是可能的人)也能接受的前提(即追求快乐、避免痛苦乃人之本性)出发,开始了他的论证。

这一前提是普通大众或多数人所能够接受的,因为,他们之所以不接受不能自制的不可能性就是因为他们认为支配人们行为的主导性的或占统治地位的因素不是人们所拥有的知识,而是情感(如情欲、快乐、痛苦、爱情、恐惧等等)。

这就是他们为何相信许多人明明知道什么是最好的,但却不愿意去做的原因之所在。

这些人不是为知识所征服,反而为其他的东西,如快乐、痛苦所征服。

因此,主张追求快乐、避免痛苦乃人之本性是他们所能够接受的前提。

问题是,苏格拉底本人是否赞成这一前提?

汪子嵩等人在他们所著的《希腊哲学史》中认为苏格拉底本人其实是反对这一前提的。

但依据何在?

西方有的学者认为苏格拉底本人并不赞成这一前提,因为他和普罗泰戈拉明确且直截了当地宣告他们在如下的观点上达成了一致:

知识是不可能像奴隶一样被其他的情感(affections)(包括快乐)牵着鼻子走的。

知识和智慧(而不是快乐或痛苦等情感因素)是决定和支配人生的最强大的因素。

而苏格拉底的论证主要是说服普通大众承认不能自制行为是不可能的(即无人自愿作恶),由于普通大众都相信快乐主义,因此,苏格拉底只是利用他们所赞同的观点作为前提来说服他们接受自己的观点,苏格拉底本人未必就真的相信它。

但这样做的代价将会使得苏格拉底的整个论证建立在连他自己也不相信的前提的基础上,大大削弱了他的论证的逻辑和理性的力量以及可信性,使得苏格拉底自己变成了一个并非追求真理,而仅仅是玩弄逻辑和概念技巧的哲学家,也使得我们难以逻辑上连贯一致地去理解和解释苏格拉底论证中的思想。

比如,《希腊哲学史》的作者一方面认为苏格拉底反对快乐主义的观点(即认为追求快乐,避免痛苦乃人之本性的观点),另一方面又说“苏格拉底也没有否定快乐。

他认为人总是选择较大分量或程度的快乐而舍弃较大分量或程度的痛苦。

”这一解释明显有难以自圆其说的地方。

为了避免上述这种代价,笔者倾向于认为苏格拉底本人在某种意义上是赞同这一前提的。

这里关键是要区分短视的心理学快乐主义和有远见的心理学快乐主义。

所谓短视的心理学快乐主义主张人的本性是寻求眼前的快乐,避免眼前的痛苦。

所谓有远见的心理学快乐主义主张人的本性总是追求长远的快乐,避免长远的痛苦。

这里需要对有远见的心理学快乐主义以及长远的快乐和痛苦作出一些解释,以避免不必要的误解。

当眼前的快乐和长远的快乐是一致之时,那么有远见的快乐主义和短视的快乐主义对这种快乐的解释就没有任何区别,因为这种眼前的快乐事实上就是长远的快乐,或者说长远的快乐就包含了眼前的快乐。

也就是说,有远见的快乐主义和短视的快乐主义并非在一切问题或看法上都是互相矛盾或互相冲突的。

比如,一顿丰盛的水果餐可以带来眼前的快乐,它也不会给我们带来任何其他不利的后果,那么,无论是短视的,还是有远见的快乐主义,都会认为我们会追求享受它。

换言之,所谓长远的快乐其实也包含了并不与其冲突的“眼前的”快乐,或者说,不和长远快乐冲突的“眼前快乐”其实也就是“长远的”快乐。

但当眼前的快乐与长远的快乐发生冲突时,比如,当可以带来眼前快乐的行为(如吸毒)会造成我们长远的痛苦时,长远的快乐主义者认为,一旦我们认识到这种情况,作为明智的行动者,我们肯定会放弃眼前的快乐,而追求长远的幸福(避免长远的痛苦)。

这正是苏格拉底认为“无人自愿作恶,作恶皆因无知”的一个重要的理由。

对痛苦也可以作出类似于对快乐的分析。

痛苦也有眼前痛苦和长远痛苦之分,短视的心理学快乐主义认为人的本性是避免眼前痛苦,而有远见的心理学快乐主义认为人的本性是避免长远的痛苦。

为了显示苏格拉底和短视的心理学快乐主义之间的区别,我们可以将上述关于人性的心理学假设(即追求快乐、避免痛苦乃人之本性)改为追求长远的快乐、避免长远的痛苦乃人之本性。

从柏拉图的相关对话篇中,我们可以找到许多证据支持我们的上述解读。

比较明确的、直截了当的证据可以在《普罗泰戈拉篇》中找到,在该篇对话中,苏格拉底说道:

“把快乐与快乐作比较,人们一定总是选择程度较大的快乐和更多的快乐;把痛苦与痛苦作比较,人们一定总是选择程度较小的痛苦和较少的痛苦;要是把快乐与痛苦作比较,只要快乐超过痛苦,那么不管是眼前的,还是将来的,人们一定会选择那些会带来快乐的过程;但若痛苦超过了快乐,那么人们就会避免它。

”(显然是有远见的心理学快乐主义的观点。

当这种观点和我们下面很快就要讨论到的苏格拉底的另一个论据(快乐即善,痛苦即恶)相结合时,这种有远见的心理学快乐主义就会转变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