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两个田园诗人Word下载.docx
《精选两个田园诗人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精选两个田园诗人Word下载.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大家面面相觑,良久,有同学举手说:
“我想,是让我们比较,只是,我想——”
A同学犹豫了片刻,欲言又止。
“你想说什么,勇敢一点。
“我想,要是把《使至塞上》换成一首田园诗就更好了。
“你的见解太好了,与老师的观点不谋而合,那你说为什么要换?
“比较两个田园诗人的两首田园诗更有意义,而且是最早的和最成功的。
”A同学补充到。
“有同学补充吗?
”我说。
“唐朝边塞诗人中最出名的是高适和岑参,王维不是边塞诗人的代表,选边塞诗不应该选王维的。
“你的观点简直太棒了,好了,下课时间快到了,如果同学们认为需要换王维另一首诗歌的,请给人教社教材研究开发中心写封信,写清需要换的原因,并推荐一首你认为合适的诗歌。
认为不需要换的,请比较这两首诗歌的异同。
下课了,孩子们表现出极大的探究兴趣。
教育提示:
迷信权威,是学习进步最大的拦路虎。
这里,我们一方面引导同学们从“田园诗人”这个角度去审视这两首诗歌,另一方面,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他们探究问题的兴趣。
抓什么词来解读文本
“阅读《故乡》,我们从一个什么词入手开始解读文本更好?
现在,给大家8分钟时间阅读课文,思考这个问题。
”以我的教学习惯,我不喜欢多而又繁琐的教学问题设计,我渴望将每一篇课文的教学问题设计成一个可供讨论的话题。
就本节课而言,我想引导同学们学会读书,学会从文本中读出“最核心的东西”,以此作为突破口,展开对文本的分析。
“搬家。
”8分钟后,A同学首先发言。
“为什么用这个词。
”我进行追问。
“因为‘我’这次回故乡的目的就是搬家,这是文章最主要的情节。
”A同学给出了理由。
“故乡。
”B同学表达自己的观点,他的理由是:
这篇文章主要写了“我”在故乡的见闻和感受,这是文章的线索。
“悲凉。
”C同学说,“因为作者无论是初回故乡时,还是在故乡时,还是离开故乡的时候,他的心情都是悲凉的。
“非常好,也就是说,这是这篇文章的情感基调。
”C同学是语文学习尖子,每次在表达观点的时候都能做到条分缕析,而且还论证充分,对于他的回答,我给予了充分的肯定。
“萧索。
”直嗓子小D说。
“为什么要抓这个词?
小D诡秘一笑,抓抓头皮做了下来。
“变化。
”以稳重著称的E同学说,“整篇文章其实是围绕‘变化’来写的,比如故乡的环境变了,故乡的人变了……”E同学要将变化的具体内容说出来,我组织了她的发言,告诉她,这留在下一个环节。
“希望。
”F同学说,“因为作者除了写自己在故乡的见闻外,还写了‘我’的感受,‘我’对未来的希望。
“同学们说得很好,那么,在这些词语当中,我们从哪个词着手分析文章最好?
不同的声音,不同的答案,但相对音量最高的是“变化”。
“那么,我们就从‘变化’入手开始我们的文本分析之旅。
教学提示
我一贯主张教学问题的设计要遵循“话题化”的原则,即将教学问题设计成一个谈话的话题,这样方便我们做到收放自如,容易让我们的课堂做到水乳交融。
就通常情况而言,教学话题一般都是解读文本的一把钥匙,用这把钥匙,可以方便地打开文本丰富多彩的思想和艺术世界。
在本课的教学中,我将寻找话题的权利下放给了学生,意在培养学生解读文本的能力,交给他们一种学习的方法。
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
“大家能不能说几个含有‘横’字的贬义的词语或短语?
”为了让同学们更好得品读“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中“横”的妙处,我先宕开了一笔。
“横七竖八。
“这个词很好,给你一种什么样的感觉?
“杂乱无章,乱七八糟,一片狼藉、衰败的样子。
”A同学解释到。
“说得很好,再接着找。
“横倒竖歪。
”B同学说,“给人的感觉和横七竖八差不多。
“尸横遍野。
“这个词很值得琢磨。
”还没等C同学解释,我打断了他的话,“你给大家解释一下这个词,或者说说给你的感觉。
“形容尸体很多,给人一种很沉重的令人窒息和绝望的感觉。
他的发言赢得了大家一片热烈的掌声。
“好,现在,我们再来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中的‘横’,你认为这个词妙在什么地方?
“‘横’有横七竖八、乱七八糟的意思,写出了家乡的萧索,衰败,像是一片狼藉的荒园。
”D同学言。
“‘横’写出了家乡给人一种压抑的感觉,很沉闷,没有一丝活气,虽然不像‘尸横遍野’那样惨烈,但却有‘尸横遍野’的味道。
”E同学总结到。
“刚才两位同学总结得非常好,那么,是什么让故乡变得如此呢?
待我们一起分析了闰土的变化后,再来探究其中的原因。
教学中,我们常要引导学生去品读关键字词,通常的方法是结合上下文寻找一定的语境去揣摩。
但是,要真正理解“横”这个字好在什么地方,写出了一种什么样的效果,单靠上下文的语境是很难做到的。
用意义相近的词去类比,引导学生去逐渐靠近,不适是一种好的尝试。
期待中的“变”
故乡的环境变了。
故乡的人也变了。
那么,面对这种变“我”的期待是什么?
我以为,《故乡》一文中最重要最深刻的地方并不在于“故乡的环境和人物的变化所折射的信息”,而在另一个层面的“变化”,即是“‘我’期待中的变化。
那么,“我”期待中的变化是什么?
站在教学的角度看问题,我们需要在解读完“环境和人的变化及其折射的信息”之后,透视另一个变化“我的期待”。
答案就在文章的结尾:
他们应该有新的生活,为我们所未经生活过的。
问题是,“新的生活”是一种什么样的生活?
作者只给出了否定的答案。
不是如“我”辛苦辗转的生活。
不是如润土辛苦辛酸辛劳的生活。
不是如官绅兵匪般放纵欲望放任权利挖空心思鱼肉人民的生活。
那么,“为我们所未经生活过的”生活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生活?
“我”没有给出答案,“我”“害怕起来了”,暗暗觉得“我的希望”也是“我手制的偶像”。
那么,“我”为什么不能给“新的生活”一个具体的蓝图?
因为,1921年的“我”还是一个进化论者,不是一个革命民主主义者,更不是一个共产主义战士,“我”还不知道:
中国走向何方。
但,鲁迅毕竟是鲁迅,“我”“眼前展开一片海边碧绿的沙地来”,相信:
“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教学《故乡》,我们只要抓住一个字“变”即可从三个方面顺利打开解读文本的大门:
第一是故乡环境的变化,第二是故乡人物的变化,第三便是“我”期待中的变化。
通过解读三个“变”所折射的信息,我们即可顺利把握作者所要表达的中心。
其中,第三个“变”是我们认识当时鲁迅的一扇窗口,也是教学中的一个难点。
无与伦比的美源自什么
苏霍姆林斯基在《给女儿的信》中三次分别用“一种他(上帝)所不理解的美和某种从未见过的力量”、“无与伦比的美和更大的力量”和“一种不可理解的美和那种同过去一样的力量”来告诉女儿什么是爱情。
通过对文本的分析,同学们对上面的句子有了较为清晰的认识,了解了“忠诚、心灵的追念”是爱情不可分割的一个组成部分。
但,问题的关键是,这种美和力量来自什么?
作者有没有通过描写来暗示什么?
如果我们的讨论避开这个问题,我以为,我们的教学就稍嫌肤浅。
因为,我们虽然注意到了“上帝看到的人的情景”,但是却忽视了“上帝三次来人间视察”看到的物的场景。
其核心内容如下:
第一次看到了“一片成熟的谷物”,“摇篮里躺着熟睡的婴儿”;
第二次看到了“原来有窝棚的地方已盖起一幢圆木造的房子,荒地变成了果园,地里一片黄色的麦穗,几个儿子在耕地,女儿在收麦子,孙子们在草地上嬉戏”;
第三次看到了“麦田、火红色的曙光”、“金黄色的麦穗中站着许多青年男女”。
这些描写和上帝所看到的“他们”的“目光中的”“美”和“力量”相辅相成,这绝非闲笔,也绝不是一般意义上的什么衬托。
我们认为,这是一种重要的暗示,作者想启发他的女儿:
“爱情的美和力量”源自劳动,只有付出辛勤的劳动才能生产“成熟的谷物”,才能建造“圆木造的房子”,才能有爱情的美和幸福。
因此,在完成“在作者看来,什么是爱情”这个环节之后,我们需要做一个更深层次地探讨:
无与伦比的爱情美源自什么。
由此,将我们的讨论推向一个高度。
对文本的处理,我们要注意一些面上的问题“是什么”,更要关注面里的问题“为什么”;
既要参考一些资料,也不能迷信资料,更需要我们采取细读的方法自己去思考、判断和发现。
就本文而言,面上的东西是“爱情是什么”,面里的东西是“爱情的美来自何处(为什么爱情是美的)”,前者教参上有较细致的分析,而后者则没有任何提示和评论。
劝学
“假如我们要对一个同学劝学,我们学过的哪些古文可以使用?
”我单刀直入。
“《孙权劝学》。
”
“宋濂的《送东阳马生序》。
“王安石的《伤仲永》。
“很好。
”随着同学们的回答,我将三篇文章的标题和作者一一板书。
在完成了一般性字词句篇的复习后,我接着说,“我们现在要利用这三篇文章的材料进行劝学,大家先说说看,他们有什么异同点?
“《送东阳马生序》和《孙权劝学》是正面材料,但宋濂写的是自己的经历,他从幼时即嗜学,劝的是自己的同乡;
《孙权劝学》是写王侯劝将军学习,此时的吕蒙已‘当涂掌事’。
“你分析的非常好,宋濂的学有所成和吕蒙的学有所成有什么不同?
“宋濂是‘年少有为’,吕蒙是‘大器晚成’。
班长发言实在是太精彩了,我说:
“待会,根据你的分析,写一个劝学片段。
请同学们继续分析。
“宋濂的困难来自多个方面,吕蒙的困难仅是‘军中多务’。
“谁能说说《伤仲永》?
“《伤仲永》可以作为反面材料,宋濂和吕蒙都克服了自身困难学有所成,而方仲永在自己具有极高天赋的情况下沦落为庸人,这种对比告诉我们‘后天努力非常重要’。
见同学们的分析已经基本到位,我说:
“现在,我们开始以劝学为话题,利用这三篇文章中的材料写一个劝学的片段。
15分钟后,展示你的杰作。
课的最后,我们一起欣赏了同学们的作文片段:
“宋濂借藏书、趋百里、日再食,克服重重困难,终‘承天子之光,缀公卿之后’。
吕蒙接受劝解,克服‘军中多务’的时间限制,终摆脱‘吴下阿蒙’的‘美誉’,让他人‘刮目相看’。
而方仲永本有‘邑人奇之’的非凡天才,但由于其父‘不使学’,最终‘泯然众人’。
他们或成或败的结局告诉我们:
人之为学,为,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
教学提示:
文言文的复习,如果单篇进行,就会陷于单调、效率低下的困境;
即使是按不同知识点进行梳理,也未必会有好的效果,至少是不利于启发学生的思维。
而采用“话题式”的方式复习,一则让字词句篇的复习更高效,二则可以实现整合,训练学生比较阅读的能力,三则帮助学生建立写作素材仓库,启发学生思维,训练写作能力,实现“阅读与写作教学”的双赢。
抓住教学的时机
“诸葛亮在《出师表》中为刘禅提了哪几条建议?
”在初步梳理了课文“分析形势提出建议”和“回顾经历请命讨贼”两个部分的内容后,我抛出了这个很核心的问题。
“第一个建议是‘宜开张圣听’。
章菲同学刚刚说完,李琦立即举起收来:
“我认为他表达的不够完整,第一条建议诸葛亮除了表达了‘应该怎么做’,还说了‘不应该怎么做’。
“你说得太棒了,诸葛亮在提建议的时候,实际上说了‘为’和‘不为’两个方面,那么,你能更好地概括第一条建议吗?
”李琦同学的理解非常准确地把握了诸葛亮建议的两个方面,我抓住时机让大家给了他掌声。
“宜开张圣听,忌引喻失义。
”李琦回答地非常果断。
教室里又一次响起掌声。
“李琦同学说得非常好,也给我们开了一个好头,下面请同学们模仿着李琦的语言,概括其它的几条建议。
“宜刑赏平明,忌内外异法。
“宜亲近贤臣,忌亲近小人。
大家陆续概括出了以上两个答案,这也是一般参考资料所提供的三个要点,但我认为这并不完整,于是我说:
“还有其它建议吗?
哪一条建议最重要呢?
结果出现了两派意见。
一派认为“亲贤臣,远小人”最重要。
还有一派认为是第四条建议,即文末写到的“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
出现了不同的观点,看来,有了一次点火的机会,于是,我们组织了一场简短的辩论。
甲:
“因为‘亲贤臣,远小人’是‘开张圣听,刑赏平明’的基本前提。
乙:
“什么样的人是贤臣,什么样的人是小人?
在不能判断之前,怎能谈亲近和远离,所以首要的是‘自谋’,进行判断。
“关于贤臣,诸葛亮已经给出了具体的人选。
“你们的意思是说,刘禅辨别身边的贤臣和小人就全得仰仗诸葛亮了?
“你们哑口无言了吧,一个不能独立思考不会独立思考的人必将走近他人挖掘好的陷阱。
刘禅也需要独立思考,只有用自己的大脑去思考问题,他才能不走进别人的陷阱,他才能辨别身边的人哪些是贤臣哪些是小人。
“参考资料上说最重要的建议是‘亲贤臣远小人’。
教室里出现了一阵笑声。
“同学们辩论的很好,我赞同乙方意见,也很欣赏他们独立思考的能力,大家善意的笑声也告诉了我们应该怎样面对学习。
”最后,我说。
这节课在教学上我们利用了三个非常好的时机。
一是李琦同学精当概括的时机,一方面给他表扬以强化,另一方面利用他的模式引导大家进行要点概括;
二是出现意见分歧的时机,此时组织学生进行简短辩论,既有效训练学生说的能力,也有效帮助学生认识究竟哪条建议最重要;
三是抓住乙方辩论胜利和大家发笑的时机,鼓励大家独立思考不迷信课本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