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政治人教版必修3习题第6课 第2课时《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9685714 上传时间:2023-01-08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102.5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政治人教版必修3习题第6课 第2课时《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高中政治人教版必修3习题第6课 第2课时《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高中政治人教版必修3习题第6课 第2课时《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高中政治人教版必修3习题第6课 第2课时《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高中政治人教版必修3习题第6课 第2课时《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政治人教版必修3习题第6课 第2课时《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Word格式.docx

《高中政治人教版必修3习题第6课 第2课时《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政治人教版必修3习题第6课 第2课时《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Word格式.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中政治人教版必修3习题第6课 第2课时《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Word格式.docx

我国幅员辽阔,各地自然条件千差万别,经济社会发展程度不同。

受历史、地理等因素的影响,各地区的文化带有明显的区域性。

2.不同区域文化之间的关系。

不同区域的文化长期相互交流、借鉴、吸收,既渐趋融合又保持着各自的特色。

 

龙船节是苗族的一种水面划船比赛的传统节日,流行于贵州的台江、施秉两县交界处的清水江两岸,和注入这段河的台江巴拉河两岸,黔东苗语称为“哈仰勇”。

在这里的平寨、廖洞等六七十个苗族村寨,每家都有一至两条划船比赛用的龙船。

每年的农历五月五日,或二十四日至二十七日这五天,居住在河两岸的苗族群众轮流举行盛大而隆重的龙舟竞赛。

在湖南湘西的凤凰、泸溪、花垣等地,也流行划龙船,而且分男队、女队、男女混合队比赛,场面非常热闹。

苗族的龙船节,虽是以赛龙船为主要内容的节日,但同时也是民族文化娱乐和青年男女进行社交活动,中老年人探亲访友、交谈年景和生产经验的节日。

同是赛龙船,贵州苗族和湖南湘西地区为什么存在差异?

提示:

两地自然条件千差万别,经济社会发展程度不同,受历史、地理等因素的影响。

三、中华之瑰宝,民族之骄傲(民族性)

1.中华各民族文化。

(1)特点:

既有中华文化的共性,又有各自的民族特性。

各兄弟民族的文化相互交融、相互促进,共同熔铸了灿烂的中华文化。

(2)地位:

它们都是中华文化的瑰宝,都是中华民族的骄傲。

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异彩纷呈,都为中华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4)各民族文化对中华文化的意义:

各族人民对共同拥有的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显示了中华民族厚重的文化底蕴和强大的民族凝聚力。

2.中华文化的包容性。

(1)内涵:

①求同存异,就是能与其他民族文化和睦相处。

②兼收并蓄,就是能在文化交流中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的积极成分。

(2)意义:

有利于与其他民族文化在和睦的关系中交流,增强对自身文化的认同和对其他民族文化的理解。

3.中华文化的力量。

中华文化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是激励中华儿女创造美好明天的不竭力量之源。

辽阔的中华大地,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区域文化,如以河南为中心的中原文化、以两湖为中心的荆楚文化、以山东为中心的齐鲁文化、以山西为中心的三晋文化、以陕西为中心的关中文化等。

这些区域文化既构成了中华文化丰富多彩、灿烂夺目的多方位格局,又突显着中华文化多元一体的特点。

结合材料说明各区域文化与中华文化的关系。

中华文化是各区域文化共同体,各区域文化共同熔铸了灿烂的中华文化。

1.海盐文化是传统行业文化与特定地域历史文化相融合形成的特色文化。

苏南有吴越文化,苏北有楚汉文化,作为中国海盐文化代表的盐城,处于江苏沿海中部,置身于南北文化的过渡带上,虽兼容并蓄却又不倚不靠。

这表明()

①文化与经济相互影响、相互交融 ②一方水土,一方文化 ③文化包容性是指不同文化渐趋融合④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

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

解析:

海盐文化融合了行业文化,这体现了①;

又有地域特色,这体现了②;

③说法错误;

④与题意无关。

答案:

A

2.下列关于中华文化包容性的认识,正确的是()

①它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重要原因之一,对中华文化的发展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②它包括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两个方面 ③它有利于中华民族和其他民族文化的和谐相处 ④它有利于增强中华民族对自身文化的认识,对外来文化的排斥

A.①②③B.①②④

C.①③④D.①②④

中华文化并不排斥外来文化,我们对待外来文化是博采众长,为我所用,④说法错误。

3.我国各少数民族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优秀文化成果,如藏族的《格萨尔王传》、蒙古族的《江格尔》和柯尔克孜族的《玛纳斯》等一直流传至今,这些文化成果都是中华文化的瑰宝。

①中华文化是共性与个性的统一 ②中华文化具有兼收并蓄的特点 ③各民族文化的差异逐步消失 ④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A.①②③B.②③④

C.①②④D.①③④

③违背文化多样性原则,排除。

C

4.在《海峡西岸建设》特种邮票中,有两枚以“闽台缘博物馆”和“湄洲妈祖”为题材,展现了闽台关系“地缘近”“血缘亲”“文缘深”“商缘广”和“法缘久”的特点,“五缘”显示了闽台文化之间()

①同源同根,一脉相承 ②相互交融,相互借鉴 ③独树一帜,独领风骚④一方水土,一方文化

A.①②B.②④

C.①③D.③④

材料主干强调闽台文化的缘,也就是强调闽台文化之间的关系,故排除③④;

我们通过“亲、深、广、久”可知两岸文化的一脉相承和相互交融,故选A项。

5.中国国民党副主席林丰正曾经强调:

不管怎么变,台湾文化都是闽南文化的延伸,而闽南文化则是中华文化的传承,所以两岸文化一脉相承,同根同源,是任何人都没有办法割裂的。

悠久灿烂、充满人情味的闽南文化,总能让两岸同胞找到同一个家的感觉。

这彰显了()

A.中华文化是各族文化的综合

B.闽南文化是台湾文化的根

C.中华文化异彩纷呈、丰富多彩

D.中华文化的强大民族凝聚力

作为中华文化一部分的闽南文化,使两岸同胞有一个家的感觉,这体现了D项;

C项与材料不符;

A、B两项说法错误。

D

1.维吾尔族的《第七木卡姆朱拉》、蒙古族长调《成吉思汗》、纳西族《嫁女调》、鄂西土家族《神农溪纤夫号子》……各具特色的民族服饰、语言、曲调和歌声,展现在CCTV舞台上。

人们为多姿多彩的民族音乐而激动,更为音乐盛典丰厚广博的文化内涵而感动。

这从一个侧面表明()

①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都代表着中华文化的前进方向 ②中华各民族的文化都是中华文化的瑰宝③中华文化呈现着多民族文化的丰富色彩 ④各民族传统文化相互融合,形成推动当代中国发展的时代精神

A.①②B.②③C.①④D.③④

材料体现了中国各民族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共同构成丰厚广博的中华文化,中华文化呈现着多种民族文化的丰富色彩,因此②③正确;

①说法错误,中国共产党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是中华文化的组成部分,但不能说代表中华文化的前进方向;

当代中国发展的时代精神是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不是各民族文化融合共同推进的,因此排除④。

B

2.秦汉以前,闽中土著居民与中原的交往不多,土著民俗自成体系,史称其为越族人。

随着大批汉人迁徙入闽,汉文化在闽中由北向南迅速传播。

同时,一些汉族与土著通婚,或土著为适应新的社会环境自动转化为汉族,闽越族的一些习俗风尚及其人文特点也沉淀下来,成为福建区域文化特征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材料反映的文化现象有()

①一方水土造就一方文化 ②中华文化具有差异性 ③文化具有区域性和世界性 ④人口迁徙是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之一

A.①②③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④

材料与世界性无关,排除③。

3.重情义、知感恩、尚坚韧,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对这种文化的认同激发出中华民族战胜各种困难的磅礴力量。

A.中华文化是世界上最优秀的文化

B.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C.中华文化具有包容性

D.中华民族厚重的文化底蕴和强大的民族凝聚力

A项说法错误,不选;

B、C两项与题意无关;

故选D项。

4.浙江历史文化的发展既是浙江人在独特的地理环境、生产生活方式下的传承与丰富,也是一个不断接受外来文化影响的过程。

同时,越族数千年不断向外迁徙,使得包括中国南方在内的整个东亚和南亚,都受到古越文化的影响。

这表明浙江文化()

①海纳百川,兼容并蓄 ②独树一帜,文化渗透 ③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④面向世界,特色消融

A.①③B.②④C.①②D.③④

②④说法错误;

①③符合题意。

5.“当我死时,葬我,在长江与黄河之间/枕我的头颅,白发盖着黑土/在中国,最美最母亲的国度/我便坦然睡去,睡整张大陆/听两侧,安魂曲起自长江,黄河/两管永生的音乐,滔滔,朝东……”台湾诗人余光中的这首诗,引起两岸同胞的共鸣。

这种共鸣()

①是实现中华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 ②反映了中华文化是维系两岸同胞的精神纽带 ③体现出中华文化具有鲜明的区域性特点 ④体现了两岸同胞具有共同的文化认同感和归属感

A.①②B.②③C.①③D.②④

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是社会实践,故①错;

材料不体现③。

故D项正确。

二、非选择题

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闻名中外的敦煌石窟、云冈石窟、龙门石窟、克孜尔千佛洞等中华文化的瑰宝,是古代的汉族、鲜卑族、吐蕃族及西域各族的艺术家和劳动人民共同创造的。

材料二 许多少数民族用自己的语言文字,如藏文、彝文、维吾尔族文字、朝鲜族文字等创造了优秀的民族文学。

其中,藏族的《格萨尔王传》、蒙古族的《江格尔》和柯尔克孜族的《玛纳斯》被并称为三大英雄史诗。

(1)材料一、材料二共同反映了什么问题?

(2)运用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上述材料所反映的问题是如何认识的?

(1)材料一、二共同反映的问题是:

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都为中华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2)①中华文化与各民族文化是紧密相连、密不可分的。

②各民族文化都是中华文化的瑰宝,是中华民族的骄傲,他们相互交融、相互促进,共同创造了中华文化。

③中华文化呈现着多种民族文化的丰富色彩,中华各民族的文化,既有中华文化的共性,又有各自的民族特性。

④各族人民对共同拥有的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显示了中华文化厚重的文化底蕴和强大的民族凝聚力。

1.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

(1)基本特征之一:

源远流长。

重要见证。

①汉字:

为书写中华文化,传承中华文明,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汉字为中华各族人民所通用,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

②史书典籍:

是中华文化一脉相传的重要见证。

中国史书规模之大,存留之丰,为世界所仅有。

(2)基本特征之二:

博大精深。

①独特性——中华文化的内容极为丰富,在世界上独树一帜,独领风骚,主要表现在文学艺术和科学技术上。

②区域性——各地区的文化带有明显的区域特征。

不同区域的文化长期相互交流、借鉴、吸收,既渐趋融合,又保持着各自的特色。

③民族性——中华各民族的文化,既有中华文化的共性,又有各自的民族特性。

各兄弟民族文化相互交融、相互促进,共同熔铸了灿烂的中华文化。

(1)含义:

即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

所谓“求同存异”,就是能与其他民族的文化和谐相处;

所谓“兼收并蓄”,就是能在文化交往中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中的积极成分。

这种文化的包容性,有利于各民族文化在和睦的关系中交流,增强对自身文化的认同和对其他民族文化的理解。

3.中华之瑰宝,民族之骄傲——各民族文化与中华文化之间的关系。

(1)中华民族是多民族的共同体,中华文化呈现着各民族文化的丰富色彩。

中华各民族的文化,既有中华文化的共性,又有各自的民族特性。

(2)它们都是中华文化的瑰宝,都是中华民族的骄傲。

(3)各兄弟民族文化相互交融、相互促进,共同熔铸了灿烂的中华文化。

(4)各族人民对共同拥有的中华文化的强烈认同感和归属感,显示了中华民族厚重的文化底蕴和强大的民族凝聚力。

4.中华文化的力量深深地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是激励每个中华儿女共同创造祖国美好明天的不竭力量之源。

20XX年11月6日,大型文物展览“丝绸之路”在中国国家博物馆隆重开幕,展至20XX年1月5日,展期两个月。

“丝绸之路”汇集了来自全国16个省(自治区、直辖市)44家文博单位的400余件文物珍品,是近年来国内举办的综合反映丝绸之路悠久历史和伟大意义的最大规模的展览。

两千余年来,丝绸之路作为中西交通的大动脉承载着中国与世界的交往、对话,彰显着古代中国开放的文化品格、不朽的文明成果。

中国以恢弘的气度和包容的胸襟与世界通好,互通有无,相互学习,共同发展,不断为古老深邃的中华文明注入新鲜血液,成就了世界东方巨人的地位。

在这一过程中,中国的丝绸、铜镜、茶叶、瓷器、作物、药材、铁器以及四大发明等也经由丝绸之路传入西方,为世界文明灿烂辉煌的画卷绘上了浓墨重彩的篇章。

(1)怎样理解“中国以恢弘的气度和包容的胸襟与世界通好,互通有无。

(2)运用“我们的中华文化”的知识,分析材料是如何体现中华文化特征的。

(1)“中国以恢弘的气度和包容的胸襟与世界通好,互通有无”体现了中华文化所特有的包容性,即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

求同存异,就是能与其他民族的文化和谐相处;

兼收并蓄,就是能在文化交流中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中的积极成分。

(2)①两千余年来,丝绸之路作为中西交通的大动脉承载着中国与世界的交往、对话,彰显着古代中国开放的文化品格、不朽的文明成果,体现了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特征。

②“丝绸之路”展品丰富以及中国的丝绸、铜镜、茶叶、瓷器、作物、药材、铁器以及四大发明等传入西方,表明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特征。

③中国以恢弘的气度和包容的胸襟与世界通好,互通有无,相互学习,共同发展,不断为古老深邃的中华文明注入新鲜血液,成就了世界东方巨人的地位,说明了中华文化具有包容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