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阳郡隶属关系之演变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9678815 上传时间:2023-01-08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21.0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山阳郡隶属关系之演变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山阳郡隶属关系之演变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山阳郡隶属关系之演变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山阳郡隶属关系之演变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山阳郡隶属关系之演变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山阳郡隶属关系之演变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山阳郡隶属关系之演变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山阳郡隶属关系之演变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山阳郡隶属关系之演变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2、《资治通鉴·

晋纪三十九》云:

义熙十二年(416年)“十二月,壬申,诏以裕(指太尉刘裕)为相国、总百揆、扬州牧,封十郡(注)为宋公,备九锡之礼,位在诸侯王上,领征西将军,司、豫、北徐、雍四州刺史如故,裕辞不受。

”晋纪四十云:

义熙十三年(417年)十月,“诏进宋公爵为王,增封十郡;

辞不受。

”十四年(418年)“六月,太尉裕始受相国、宋公、九锡之命。

”元熙元年(419年)“秋七月,宋公裕始受进爵之命。

”“十二月辛卯,宋王裕加殊礼。

【注】首封“十郡”是指:

徐州之彭城、沛、兰陵、下邳、淮阳、山阳、广陵、兖州之高平、鲁、泰山。

(见《宋书·

武帝纪》)

3、《资治通鉴·

宋纪一》云:

永初元年(420年)“六月壬戌,王至建康。

傅亮讽晋恭帝禅位于宋,具诏草呈帝,使书之。

帝欣然操笔,谓左右曰:

‘桓玄之时,晋氏已无天下,重为刘公所延,将二十载,今日之事,本所甘心。

’遂书赤纸为诏。

甲子,帝逊于琅邪第,百官拜辞。

东晋时山阳郡的辖属范围,晋志虽有记载,但不切合实际。

请看下文。

《晋书·

地理志(上)》云:

“安帝分广陵郡之建陵、临江、如皋、宁海、蒲涛五县置山阳郡,属南兖州。

”其所云五县与山阳郡辖地不符,且南兖州在东晋时并无实土,虽寄治广陵、京口等地,实未直接统辖山阳郡。

《山阳志遗》云:

“山阳〔县〕之名,本改于晋安帝义熙中,乃晋志不见,仅见于宋志者,时晋祚将移,刘裕专制,虽晋改,实宋改,故宋志反详,而晋志反略也。

至晋志所云安帝分广陵之建陵、临江、如皋、海宁(应为“宁海”)、蒲涛五县置山阳郡,此‘山阳’二字当作‘海陵’,乃晋书误书,沿讹未及改正耳。

二、南朝宋(刘宋)

南朝宋者,南北朝时刘裕称帝之宋朝也,简称“刘宋”。

刘氏八帝,统辖山阳郡有五十九年,自420年六月至479年四月。

依据是

1、《宋书·

武帝纪》云:

“晋恭帝元熙元年(419年)正月,诏遣大使征公入辅,又申前命,进公爵为王,以徐州之海陵、东海等十郡增实国。

七月,乃受命。

永初元年(420年),六月“丁卯,〔宋〕王为坛于南郊,即皇帝位。

礼毕,自石头备法驾入建康宫。

帝临太极殿,大赦,改元。

”从此,晋地皆归宋有。

3、《宋书·

州郡志》云:

“武帝(刘裕)永初二年(421年)加徐州曰南徐,而淮北但日徐。

”此时,山阳郡上隶南徐州,下辖山阳、盐城、东城、左乡四县(注:

东城、左乡两县地址后边有考证),郡治在山阳县城。

所辖四县共有户二千八百一十四,口二万二千四百七十。

4、《宋书·

州郡志》又云:

“文帝(刘义隆)元嘉八年(431年),更以江北为南兖州(治广陵),江南为南徐州(治京口)。

”在此以前,南兖州均属寄治,至此始割江淮间为境(南沛、广陵、海陵、山阳、盱眙、钟离割属南兖)。

故山阳郡从此改隶南兖州。

5、《宋书·

州郡志》还云:

“元嘉二十八年(451年),南兖州徙治盱眙。

三十年(453年)省南兖州,并南徐州。

”故山阳郡复隶南徐州。

6、《南史·

宋本纪(下)》云:

“升明三年(479年)三月甲辰,加萧道成相国,总百揆,封十郡为齐公,备九锡之礼。

夏四月壬申,进齐公萧道成爵为王。

辛卯,帝(指宋顺帝刘淮)禅位于齐。

三、南齐

南齐,别称萧齐,统辖山阳郡有二十三年,479年四月至502年四月。

在此期间,山阳郡又割置东平侨郡,领寿张、淮安二县。

1、《南史·

齐本纪(上)》云:

“升明三年(479年)四月癸酉,宋帝又诏:

进齐公为王,以徐州之南梁、陈、颖川、陈留,南兖州之盱眙、山阳、秦、广陵、海陵、南沛增王封为二十郡。

辛卯,宋帝以历数在齐,乃下诏禅位。

2、《南齐书·

高帝纪》云:

宋升明三年(479年)四月癸酉,诏:

进齐公爵为王,以豫州之南梁、陈郡、颖川、陈留,南兖州之盱眙、山阳、秦郡、广陵、海陵、南沛十郡增封。

辛卯,宋帝禅位。

齐高帝萧道成(汉相国萧何二十四世孙)遂改升明三年为建元元年。

至此,山阳郡又改隶南齐矣。

3、《南齐书·

齐武帝永明元年(483年),刺史柳世隆奏请并省侨郡县。

于是复立南兖州,还治广陵,领广陵、海陵、山阳、盱眙、南沛五郡。

山阳郡领东城、山阳、盐城、左乡四县。

山阳郡治所,在齐武帝永明元年(483年)以前一直在山阳县,自此时起即移治于东城县(直至梁太清元年、公元547年才还治山阳城,共历64年)。

但东城县的地理位置在何处,许多史志书上均无记载,致使今人难以知之。

原当仁不让安市复兴乡有东城村,按其地理位置,疑为东城县故址。

但对照《中国历史地图集》中“南齐南兖州图”,其他则为左乡县治。

光绪《阜宁县志》云:

“射阳湖与渔滨河襟合处有左乡庄,相传即六朝时左乡县城。

屡经水患,仅茅屋数十橼,无复城址。

”又云“左乡在射阳湖滨,今为山、盐、阜三县交界处。

惟东城不知所在耳。

”《江南通志》卷八云:

“凤阳府东城县,秦汉属九江郡,后汉属下邳国,晋属淮南郡,南北朝属山阳郡。

”并引“《隋书·

志》曰:

钟离郡定远县旧曰东城,梁改曰定远,置临濠郡。

”又引“《括地志》曰:

东城故城在濠州定远县东南五十里。

4、《南齐书·

齐武帝永明七年(489年),光禄大夫吕安国永称:

“北兖州民戴尚伯等六十人诉:

‘旧壤幽隔,飘寓失所,今虽创制淮阴,而阳平一郡,州无实土,寄山阳境内。

窃见司、徐、青三州,悉皆新立,并有实郡。

东平既是望邦,依冠所系。

希于山阳、盱眙二界间,割小户置此郡,始招集荒落。

使本壤族姓,有所归依。

’臣寻东平郡既是此州本领,臣贱族桑梓,愿立此邦。

”见许。

故北兖州镇淮阴,领阳平、东平、高平等七郡。

其中:

阳平郡(治石鳖,在山阳境内):

领泰清、永阳、安宜(今宝应)、丰国四县。

东平郡:

领寿张、淮安二县。

寿张县:

割山阳官渎(指邗沟)以西三百户置。

淮安县:

割直渎(指盱眙禹王河)、破釜(即今洪泽)以东,淮阴镇下流杂一百户置。

(乾隆《山阳县志》按:

淮安之名始见于此,亦今之山阳县地。

然其县极小,又不久辄废。

5、《南史·

齐本纪(下)》云:

齐和帝中兴二年(502年)春,正月,宣德皇太后临朝,入居内殿。

壬寅,大司马萧衍都督中外诸军事,加殊礼。

甲寅,国大司马萧衍位相同、梁公,备九锡礼。

丙戌,进梁公萧衍爵为王。

丙辰,逊位于梁。

四月辛丑,禅诏至,皇太后逊居外宫。

梁受命,奉帝为巴陵王,宫于姑孰。

四、梁

梁朝统辖山阳郡有四十七年,自502年四月至549年三月。

1、《梁书·

武帝纪(上)》云:

天临元年(502年),夏,四月丙寅,高祖(萧衍)即皇帝位。

梁纪一》云:

天监元年,夏,四月,辛酉,宣德太后令曰:

“西诏至,帝宪章前代,敬禅神器于梁,明可临轩,遣使恭授玺绂,未亡人归于别宫。

”壬戍,发策,遣兼太保、尚书令亮等奉皇帝玺绶诣梁宫。

丙寅,梁王即皇帝位于南郊,大赦,改元。

丁卯,奉和帝为巴陵王,宫于姑孰,优崇之礼,皆仿齐初。

自此,山阳郡亦改归梁有。

3、《梁书·

武帝纪(下)》云:

太清元年(547年)秋,七月甲子,诏曰:

“改合肥为合州、北广陵为淮州。

”从此,山阳郡改隶淮州。

《淮阴史事编年》称“502—519年(梁天监年间)立淮州”,是错误的。

(淮州统辖郡县,详见《魏书·

地形志》)

4、《梁书·

侯景传》云:

正平二年(549年)三月,景遣董绍先率兵袭广陵,南兖州刺史、南康嗣王会理以城降之,景以绍先为南兖州刺史。

初,北兖州刺史定襄侯只与湘潭侯退及前潼州刺史郭凤同起兵,将赴援。

至是,凤谋以淮阴应景,只等力不能制,并奔于魏。

景以萧弄璋为北兖州刺史,州民发兵拒之。

景遣厢公丘子英、直閤将军羊海率众赴援。

海斩子英,率其军降于魏,魏遂据其淮阴。

五、东魏

东魏统辖山阳郡仅一年又两个月,自549年三月至550年五月。

1、《魏书·

孝静帝纪》云:

武定七年(549年)春正月戊辰,萧衍弟子北徐州刺史、中山侯萧正表以钟离内属,封兰陵郡开国公、吴郡王。

三月丁卯,侯景尅建业,还以箫衍为主。

衍弟子北兖州刺史、定襄侯萧祇、相潭〔应为“湘潭”〕侯萧退来降,衍江北郡国皆内属。

(注:

此时广陵郡尚未属魏,山阳郡因属淮州,故为魏有。

2、《魏书·

地形志(中)》云:

淮州,萧衍置,魏因之,治淮阴城。

领盱眙、山阳、淮阴、阳平四郡(九县)。

其中:

山阳郡治山阳城,领山阳、左乡二县。

3、《魏书·

“武定八年(550年)五月,甲寅诏:

齐王为相国,总百揆,封冀州之渤海、长乐、安德、武邑,瀛州之河间、高阳、章武,定州之中山、常山、博陵十郡,二十万户,备九锡之礼,以齐国太妃为王太后,王妃为王后。

丙辰诏:

归帝位于齐国,即日逊于别宫。

4、《北史·

魏本纪第五》云:

西魏文帝大统十六年(550年)五月,东魏静帝逊位于齐。

5、乾隆《山阳县志》云:

太清初,侯景作乱,淮南地入东魏。

魏仍以山阳属淮州。

未几,没于高齐(指北齐文宣帝高洋)。

六、北齐

北齐,别称高齐,统辖山阳郡有二十三年又三个月,自550年五月至573年八月。

1、《北齐书·

文宣帝纪》云:

东魏武定八年(550年)五月甲寅,进相国,总百揆,封十郡邑,二十万户,加九锡殊礼,齐王如故。

魏帝逊于别宫,归帝位于齐国。

戊午,乃即皇帝位,改武定八年为天保元年。

2、马端临《文献通考》称:

“至东魏将侯景以河南地降逆乱相,寻有名无实。

乃景平后,江北之地番陷高齐。

”注曰:

“太清初(547年二月),侯景以十三州来降,旋为东魏将慕容绍宗所败。

二年,景举兵反,围建康,陷之。

及景平后,元帝承圣初(552年三月),齐将辛术耒伐,尽复淮南江北之地。

3、《陈书·

宣帝纪》云:

太建五年(573年)三月壬午,分命众军北伐,以镇前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吴明彻都督征讨诸军事。

己丑,北讨大都督吴明彻统众十万,发自白下。

五月己巳,石梁城降。

癸酉,阳平郡城降(辛已诏:

齐改县为郡者并复之)。

六月庚戌,淮阳、沭阳郡并弃城走。

七月乙丑,吴明彻进号征北大将军。

八月乙未,山阳城降;

壬寅,盱眙城降。

九月甲子,阳平城降。

十一月甲戌,淮阴城降。

4、《资治通鉴·

陈纪五》云:

太建五年(573年)三月,帝谋伐齐,公卿各有异同,唯镇前将军吴明彻决策请行。

帝谓公卿曰:

“朕意已决,卿可共举元帅。

”尚书左仆射徐陵曰:

吴明彻家在江左〔秦郡〕,悉彼风俗,将略人才,当今亦无过者。

壬午,分命众军,以明彻都督征讨诸军事,统众十万伐齐。

……八月乙未,山阳城降。

七、陈

南北朝时,陈朝统辖山阳郡有六年又三个月,自573年八月,至579年十一月。

1、《陈书·

徐度传》云:

太建五年(573年),敬成(徐度子)随都督吴明彻北讨,出秦郡,别遣敬成为都督,乘金翅自欧阳引埭上泝江,由广陵齐人皆城守弗敢出,自繁梁湖下淮围淮阴城,仍监北兖州。

淮泗义兵相率相应,一二日间众至数万,逐克淮阴、山阳、盐城三郡,并连口、朐山二戍,仍进攻郁州(今连云港),克之。

2、《南史·

陈本纪(下)》云:

“太建七年(575年)闰九月壬辰,都督吴明彻大破齐军于吕梁。

”“九年(577年)冬十月戊午,司空吴明彻破周将梁士彦众数万于吕梁。

”“十年(578年)二月甲子,北讨众军败绩于吕梁,司空吴明彻及将已下并为周军所获。

”“十一年(579年)十二月(周书宣帝纪云十一月)乙丑,南北兖、晋三州及盱眙、山阳、阳平、马头、秦、历阳、沛、北谯、南梁等郡民并自拔向建邺,周又尅谯、北徐二州,自是淮南之地尽归于周矣。

3、《文献通考》称:

陈宣帝太建中,频年北伐,诸将累捷,尽复淮南之地。

更经略淮北,大破齐军于吕梁。

及旋师属,高齐亡国。

又总军北伐至吕梁,周军来拒,又大破之。

旋为周军所败,悉虏其众,自是江北之地尽没于周。

八、北周

北周统辖山阳郡有十五个月,自579年十一月至581年二月。

1、《周书·

北周静帝大象元年(579年)十一月,韦孝宽拔寿阳、杞国公亮拔黄城,梁士彦拔广陵,陈人退走,于是江北尽平。

2、《周书·

王轨传》云:

陈将吴明彻入寇吕梁,徐州总管梁士彦频与战,不利,乃退保州城,不敢复出。

明彻遂堰清水以灌之,列船舰于城下,以图攻取。

诏以轨为行军总管,率诸军赴救。

轨潜于清水入淮口多览大木,以铁锁贯车轮横截水流,以断其船路,方欲密决其堰以毙之,明彻知之,惧,乃破堰遽退,冀乘决水之势以得入淮,比至清口,川流已阔,水势亦衰,船舰并碍于车轮,不复得过。

轨因率兵围而蹙之,唯有骑将萧摩柯以二千骑先走得免,明彻及将士三万余人并器械辎重并就俘获,陈之锐卒于是歼焉。

3、《周书·

静帝纪》云:

大象二年(580年)九月壬子,丞相去左右之号,隋公杨坚为大丞相。

十二月甲子,大丞相隋国公杨坚进爵为王,以十郡为国。

大定元年(大象三年改,581年)二月庚申,大丞相、隋王杨坚为相国,总百揆,更封十郡,通前二十郡,剑履上殿,入朝不趋,赞拜不名,备九锡之礼,加玺钺,远游冠相国印绿,绶位在诸王上。

甲子,隋王杨坚称尊号,帝逊于别宫。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环境科学食品科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