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增长方式与增长质量测度评价指标体系研究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9676831 上传时间:2023-01-08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63.8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经济增长方式与增长质量测度评价指标体系研究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经济增长方式与增长质量测度评价指标体系研究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经济增长方式与增长质量测度评价指标体系研究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经济增长方式与增长质量测度评价指标体系研究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经济增长方式与增长质量测度评价指标体系研究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经济增长方式与增长质量测度评价指标体系研究Word文档格式.docx

《经济增长方式与增长质量测度评价指标体系研究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经济增长方式与增长质量测度评价指标体系研究Word文档格式.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经济增长方式与增长质量测度评价指标体系研究Word文档格式.docx

而集约型经济增长就是,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向结构优化要效益,向规模经济要效益,向科技进步要效益,向科学管理要效益,不断提高经济整体素质和生产要素配置效率,提高宏观的和微观的经济效益,使经济增长质量不断迈上新的台阶,从而实现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根据上述定义,对于增长方式转变,我们将从以下两个层面来把握。

1.对于经济增长方式或增长质量的把握,即对国民经济整体经济效益的把握。

经济效益的高低及其变化趋势,可以综合体现经济增长方式所处的阶段、转变的程度以及经济增长质量的高低。

2.从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内在因素去把握,即剖析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源泉与机制,如经济结构的优化,规模经济水平,科技进步水平,市场化水平以及可持续发展水平等。

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主要特征

根据上述关于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内涵,参照世界发达国家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经验,并结合我国经济发展、体制转轨所处的阶段,对于粗放型增长方式向集约型方式转变,其主要特征可归纳如下:

1.宏观经济效益的提高,即社会资源综合利用效率的提高用较少的要素投入,获取更多的产出,实现在生产要素合理配置下形成的低投入、高产出、高效益的良性循环,这是衡量社会资源综合利用效率的尺度,综合反映国民经济的整体素质,体现经济增长集约化的程度和经济增长的质量。

2.合理、优化的经济结构对于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经济结构的调整和优化是一个重要的特征。

经济结构的状况在一定程理论与方法

38中国软科学6/1999度上反映了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所处的阶段。

经济结构的优化与集约型增长是相伴而生的。

只有在经济结构不断走向合理、优化和升级的条件下实现的经济增长,才是集约型的经济增长。

当前,我国经济运行中表现出的诸多问题,很大程度上与经济结构性矛盾突出相关。

3.规模化经营粗放型经济增长的一大特点就是不考虑社会化大生产的专业化分工与协作,一味铺新摊子,搞重复建设、“大而全”、“小而全”,企业普遍达不到合理规模。

其结果是争原料、争市场,单位产品成本居高不下,劳动生产率低,竞争能力差,无法实现规模效益。

因此,达到规模经济,实现规模效益,也是集约化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特征。

4.科技进步水平经济增长除了依靠要素投入增长推动外,还要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的提高,要素的合理配置以及科学的管理等,即依靠综合要素生产率的提高。

综合要素生产率的提高已经成为当今世界发达国家经济赖以增长的主要源泉。

美国、德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高达70%。

我国现阶段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远没有达到这一水平。

因此,加大科技投入的力度,提高劳动者的素质、科技成果转化率、技术装备水平以及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贡献的份额,是实现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和提高增长质量的重要途径。

5.市场化水平的提高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将经济体制转变与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同时提出,是因为,在我国的现阶段,两个转变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统一体,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经济实现集约型增长的关键和前提。

我国当前经济增长方式粗放的一个很重要原因就是市场经济体制还未完全建立,计划性配置资源的方式还大量存在。

不能实现经济体制由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就不可能形成经济集约型增长的良性循环机制,对于市场的主体企业来说,也不可能产生集约型增长的内在动力与外在压力。

只有市场成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手段,才能使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成为现实。

因此,市场化水平的提高也是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一个很重要的特征。

6.可持续发展水平的提高要实现经济持久、高效的增长,就必须保证经济运行的质量与稳定性,避免经济大起大落,同时,保持经济与社会、生态的协调发展。

如果供需持久失衡,通货膨胀率过高,或经济增长伴随高能耗、高污染,以资源的浪费和生态环境的破坏为代价,那么,经济增长是不会持久的,也是低质量的。

因此,保持经济总量的供需平衡和较低的通货膨胀,克服经济增长中的短期行为,合理开发和有效利用资源,保持良好的生态环境,实现经济可持续增长是经济集约型增长的又一重要特征。

三、建立经济增长方式与增长质量测度评价指标体系的原则

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是一项涉及诸多因素和方面的系统工程,对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评价与考核不是单一指标或部分指标就能完成的,必须根据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内涵与主要特征,构建一个系统化的,既能测度经济集约化程度,又能评价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源泉与机制的指标体系。

在我国,评价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与增长质量的测度指标体系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目前还没有一套社会公认的指标体系。

我们以为,建立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测度评价指标体系应遵循以下原则:

1.科学性指标体系要科学准确地反映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内涵与主要特征,避免现行统计指标的简单堆砌和交叉重复,尽可能选择最能科学体现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特征的指标。

2.可行性指标体系要在尽可能科学、客观、合理的基础上,兼顾指标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

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测度与评价是一项实用性很强的工作,因此,在指标的选取上,要充分考虑到其实用性和可操作性,尽可能通俗易懂且便于数据采集和计算操作,割舍部分有价值、有评价功能,但无法统计或难以取得数据的指标。

在指标设计上,应尽量以国民经济核算的统计数据为依托,不给经验判断、人为假定等方式留下空间,从而避免评价结果的随意性。

3.可比性在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测度评价指标体系中,需要有作为衡量和评判标准或参照数值。

这类数值可以通过纵向比较(与历史状况相比)取得,也可以通过横向比较(与国外、全国平均水平或国内部分省区比较)取得。

由于通过纵向比较取得的参照数值缺乏系统外的参照系,对外没有可比性。

因此,衡量标准或参照数值应尽量以国外、全国或部分省区水平作参照,这样得到的结论理论与方法可比性强,既可以纵向考察,也可以对本地区的经济增长方式同其他地区进行对比分析和评价。

四、经济增长方式与增长质量的测度评价指标体系

(一)经济增长集约化水平的测度指标──集约化指数

首先,我们从投入产出的角度,以国内生产总值GDP作为产出的主要标志,分别考察劳动、能源、投资、贷款、工业等方面的投入产出状况,选择全社会劳动生产率、能源产出率、投资产出率、贷款产出率、工业增加值率等五个单项指标,综合反映宏观经济效益的水平和状况。

并以此五项指标为基础,分别测算劳动、能源、投资、贷款、工业集约化指数,从而计算出经济增长集约化的综合指数。

劳动生产率,是国内生产总值与全社会从业人员的比值,是全社会平均每个劳动者所创造的国内生产总值。

劳动生产率的高低标志着平均每个劳动者为社会创造财富的多少,是衡量劳动力投入产出水平的指标。

能源产出率,是单位能源消耗所提供的国内生产总值,它反映能源的综合利用效益以及节能技术的改进与提高。

投资产出率,是按当年价格计算的国内生产总值与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值,是从投资效率的角度反映经济增长的集约化程度。

此值越大,投资效率愈高,反之则愈低。

贷款产出率,是指单位贷款所能提供的国内生产总值,它反映银行贷款的使用效率,此值越大,表明贷款资金的效益越好,集约化程度也越高。

工业增加值率,是工业增加值与工业总产值的比重,它反映工业的附加值率高低和工业生产的中间消耗水平。

一般而言,工业增加值率高,表明工业投入产出效益水平高。

下面我们将分别对宏观经济效益指标劳动生产率、能源产出率、投资产出率、货款产出率和工业增加值率确定集约化标准,计算劳动、能源、投资、贷款和工业集约化指数,并在此五个单项集约化指数基础上,确定经济增长集约化综合指数和集约化区间。

1.劳动集约化指数劳动生产率计算公式:

劳动生产率=本年国内生产总值/本年全社会从业人员

公式中国内生产总值按1990年不变价格计算。

集约化标准:

考虑到用货币汇率核算国内生产总值比较我国与其它发达国家劳动生产率有一定的局限性,我们以世界银行公布的1990年各国购买力平价(见表1)来计算1990年中国的劳动生产率,并取美国、日本、德国、英国和法国五个发达国家1990年折成美元的劳动生产率平均值约为47000美元/人·

年(见表2)作为全社会劳动生产率的集约化标准。

劳动集约化指数=劳动生产率/47000×

100%指数大于等于100,表明劳动生产率达到了集约化标准。

2.能源集约化指数

指标定义:

单位能源消费所提供的国内生产总值。

计算公式:

能源产出率=本年国内生产总值/本年能源消费总量

公式中国内生产总值按1990年不变价格计算,能源消费总量折成吨标准煤。

与劳动生产率标准选取相类似,我们以购买力平价来计算1990年中国的能源产出率。

1990年中国及主要发达国家能源产出率见表3。

考虑到发达国家能源消费总量中生活消费所占比重高达35%,而我国生活消费所占比重只有16%,存在不可比因素,我们将这一不可比因素进行剔除,得到美国等五个发达国家按照与我国可比口径计算的1990年能源产出率平均值约为4800美元/吨标准煤。

能源产出率能源集约化指数=能源产出率/4800×

100%指数大于等于100,表明能源产出率达到了集约化标准。

3.投资集约化指数

按当年价格计算的国内生产总值与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值。

投资产出率=国内生产总值(当年价格)/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

从1980年到1990年的11年间,美国、日本、法国、德国和英国等五个发达国家国内生产总值与固定资产投资的比值见表4,取其平均值,投资产出率的集约化标准选为4.9,从我国历史情况来看,4.9这个投资产出标准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都曾超过这一界线。

 

表4主要发达国家的投资产出率投资集约化指数=投资产出率/4.9×

100%

指数大于等于100,表明投资产出率达到集约化标准。

4.贷款集约化指数

按当年价格计算的国内生产总值与当年年末贷款余额的比值。

其中,贷款为国家银行和农村信用社两家贷款之和。

贷款产出率=国内生产总值(当年价格)/金融机构各项贷款年末余额

由于难以找到这一指标的国外参考值,只能根据历史情况来选定。

从1978年到1980年,全国的贷款产出率分别为1.91、1.93、1.81,虽然这一期间的贷款效益也未必称得上是集约,但此后从未达到过这一水准。

因此,选取1.9为贷款产出率的集约化标准。

指标衡量:

贷款集约化指数=贷款产出率/1.9×

100%指数大于等于100,表明贷款产出率达到集约化标准。

5.工业集约化指数

按当年价格计算的工业增加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它反映工业生产降低中间消耗,提高经济效益的情况,实际计算时因缺少全部工业的增加值数据,可用工业国内生产总值代替。

工业增加值率=工业国内生产总值/工业总产值

一些工业化国家的制造业增加值率见表5。

由于采掘业与其他工业的增加值率差别较大,为准确测算集约化水平,将采掘业与其他工业确定不同的集约化标准,按发达国家美、英、日、德、法等国90年代制造业增加值率平均值确定其他工业的集约化标准为0.42,采掘业的集约化标准为0.7,分别计算采掘业与其他工业的集约化指数,然后按其在工业总产值中的比重加权平均确定工业集约化指数。

指标大于等于100,表明工业产出效益达到集约化标准。

6.经济增长集约化指数经济增长集约化指数是劳动、能源、投资、贷款、工业等五个单项集约化指数的(不加权)平均值。

它从五个重大投入产出关系出发较全面地考核经济增长的集约化程度,并给出一个定量的评价结果。

经济增长集约化指数=Σ(劳动、能源、投资、贷款、工业)集约化指数/5

指数大于等于100,表明经济达到集约型增长。

为了更细化地说明经济增长的集约化程度,可以把集约化指数的数值范围分为四个区间,这一划分也适用于单项集约化指数。

集约化指数<50:

粗放;

50≤集约化指数<75:

比较粗放;

75≤集约化指数<100:

比较集约;

集约化指数≥100:

集约。

1997年全国和各省、市、自治区经济增长集约化指数见本文末尾附表。

(二)反映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源泉与机制的评价指标体系

1.经济结构优化水平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要依赖于经济结构的优化和产业的升级,只有经济结构趋向合理、优化的经济增长,才是集约型的经济增长。

我们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考察经济结构优化水平。

⑴三次产业构成。

是指按三次产业划分的各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

它综合反映一国或地区的产业结构状况与变化趋势。

⑵农林牧渔业产值比重。

反映第一产业种植业、林业、牧业、渔业所占比重。

⑶农村经济中非农产业比重。

指农村工业、建筑业、交通运输业、商饮服务业等在农村社会总产值中的比重。

反映农村非农产业发展水平。

⑷新产品产值率。

是新产品产值在工业总产值中的比重,反映工业企业新产品的开发、生产能力。

⑸工业品国内市场占有率。

是本地区生产的工业品销售总额占全国工业品市场销售总额的比重,反映本地产品在全国市场的占有份额。

⑹技改投资占总投资比重。

是技术改造投资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它反映投资结构的优化程度。

⑺出口商品总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

是出口商品总值与国内生产总值的比值,反映一个地区产品的出口能力和市场结构。

⑻经济外向依存度。

是外贸进出口总额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是反映外向型经济的强度指标,它体现经济的国际化水平和对外贸易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程度及本国或本地区经济的对外依赖程度。

⑼财政收入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

是地方财政收入与国内生产总值之比,是反映一个地区的财力集中程度和政府宏观调控能力的重要指标。

⑽非国有经济比重。

选取工业总产值和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中非国有经济所占比重这两个指标,反映所有制结构调整的进展情况。

2.规模经济水平规模经济是现代化大生产的必然要求,是经济增长集约化的重要特征。

工业规模的测算分别用以下四个指标反映:

⑴经济规模企业比重,是达到经济规模以上企业个数占全部企业总数的比重。

⑵工业企业平均产出规模,是平均每个企业一年的工业总产值,反映企业的平均生产规模。

⑶大中型工业企业产值比重,是大中型企业工业产值占乡及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反映具有相对规模经济的大中型企业在全部工业企业中的地位和作用。

⑷工业生产集中度,即工业主要行业中一个或若干个企业的销售额占整个行业销售额的比重,反映各行业的生产集中程度。

农业规模的测算分别用以下三个指标反映:

⑸农业劳均耕地面积,是耕地面积与农林牧渔业劳动力的比值,反映每一农业劳动力平均占有的耕地面积。

⑹农业劳均产粮,是粮食产量与农林牧渔业劳动力的比值,反映每一农业劳动力平均生产的粮食数量。

⑺农业劳均产值,是农林牧渔业总产值与农林牧渔业劳动力的比值,反映平均每一农业劳动力创造的农业总产值。

3.科技进步水平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必须加大科技投入力度,提高科技成果转化应用率、高新技术产业化率、生产技术装备水平和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份额。

⑴研究与发展(R&

D)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它是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科技投入规模的重要指标,是科技进步的重要支撑条件。

⑵科技进步贡献率,是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份额。

计算方法是,先用索洛余值法计算出年技术进步速度,公式为a=y-αk-βl;

然后计算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份额,公式为EA=a/y×

100%。

其中y为经济增长率,k为资本增长率,l为劳动力增长率,α为资本产出弹性,β为劳动力产出弹性,α+β=1,a为年技术进步速度,EA为科技进步贡献率。

⑶科技成果转化应用率,是已得到推广应用的科技成果数占科研成果总数的比重,反映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状况。

⑷高新技术产业化率,是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反映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程度。

⑸各档次技术装备所占比重。

是指将工业生产专业技术装备按照国际先进水平、国内先进水平、国内一般水平和国内落后水平分档,计算各档所占比重,反映工业企业技术装备的水平。

4.市场化水平目前反映市场化水平的统计指标还不健全、不规范,考虑到数据的支撑程度,我们将从商品市场、生产要素市场和企业改制等不同角度反映市场化水平。

⑴固定资产投资额中非国有经济比重,反映投资的市场化程度。

⑵独立核算工业企业资产负债率,反映工业企业的资本结构状况和资产质量,同时也反映出工业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进展程度。

⑶全部职工中合同制职工比重,反映职工就业方面按市场机制运作的程度。

⑷城镇新就业人员中非国有经济比重,反映非国有经济吸纳新增就业人员的能力。

⑸城乡集市贸易成交额占GDP比重,反映商品市场的发育程度。

⑹工业总产值中股份制经济比重,反映工业经济中公司制改革的进程。

5.可持续发展水平该类指标从宏观经济运行质量与稳定性、经济发展后劲、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反映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发展的能力。

⑴物价弹性系数,是通货膨胀率与经济增长率的比值,反映经济增长率与物价上涨率之间的相对大小。

物价弹性系数小,表明经济增长伴随的通胀压力小,经济运行质量好。

⑵经济增长波动系数,是一个时期内经济增长波动的平均幅度,其大小反映经济增长的稳定性强弱,波动系数越小,经济增长越缓和。

波动系数过大,则表明经济增长带有大起大落的情况,稳定性差。

⑶能源消费弹性系数,是指能源消费增长速度与国内生产总值增长速度的比值。

该系数值越大,表示经济发展对能源的依赖程度越明显。

⑷专业技术人员比重,指国有企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总数占职工总数的比重。

⑸“三废”综合处理率,是指废水、废气、废物处理量占排放量的比重。

⑹人口自然增长率。

资料来源:

《1998年中国统计年鉴》、各省市区1998年统计年鉴

参考文献:

1.吕薇:

《建立以效益为中心的企业集约增长指标体系》,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调查研究报告》,1996年第38期。

2.郭励弘:

《经济集约化增长的指标体系和定量测度》,内部资料。

3.周振华:

《我国现阶段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战略定位》,《经济研究》,1996年第10期。

4.上海市课题组:

《创新──上海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必由之路》,研究报告,1997年。

5.武鸿麟、陈述云:

《我国国民经济市场化趋势分析》,《中国软科学》,1997年第7期

作者:

*李周为钟文余*

(本文责编:

朱惠庭)

来源:

376/1999中国软科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艺术创意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