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疫学与病原微生物学复习重点.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9676313 上传时间:2023-04-24 格式:DOCX 页数:26 大小:32.6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免疫学与病原微生物学复习重点.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免疫学与病原微生物学复习重点.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免疫学与病原微生物学复习重点.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免疫学与病原微生物学复习重点.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免疫学与病原微生物学复习重点.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免疫学与病原微生物学复习重点.docx

《免疫学与病原微生物学复习重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免疫学与病原微生物学复习重点.docx(2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免疫学与病原微生物学复习重点.docx

免疫学与病原微生物学复习重点

RevisedbyHanlinon10January2021

 

免疫学与病原微生物学复习重点

第一章免疫学绪论

1.免疫学概述

免疫是生物在生存、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识别“自我”与“非己”,以及通过排斥“非己”而保护“自我”的过程。

免疫的三个功能:

防御、自稳、监视

免疫类型:

固有性免疫

又称天然性免疫、非特异性免疫

特点:

先天具有、无特异性、无免疫记忆

适应性免疫

又称获得性免疫

特点:

后天获得、有特异性、有免疫记忆

2.免疫器官与组织

中枢免疫器官包括骨髓和胸腺

骨髓功能:

1)骨髓是成人各类血细胞(包括免疫细胞)的发源地

2)骨髓是B淋巴细胞发育成熟的场所

3)骨髓是再次体液免疫应答的场所

胸腺功能:

1)胸腺是T淋巴细胞分化、发育和成熟的主要器官

2)胸腺是自身免疫耐受和维持的重要器官

3)免疫调节作用

外周免疫器官包括淋巴结、脾和黏膜相关淋巴组织

MALT(黏膜相关淋巴组织)功能:

1)执行黏膜局部免疫功能

2)分泌SIgA

第二章抗原

1.抗原的概念和性能

抗原(Ag)是指能与T/B细胞的抗原受体(TCR/BCR)特异性结合,使其活化、增殖和分化,产生免疫应答产物(效应淋巴细胞/抗体),并能与之特异性的结合的物质。

抗原有两个性能,即免疫原性和免疫反应性(抗原性)。

免疫原性指抗原特异性激活免疫细胞,使之增殖分化产生免疫应答产物的性能。

免疫反应性指抗原与相应的免疫应答产物在体内外发生特异性结合的特性。

半抗原:

即不完全抗原,无免疫原性,只有抗原性的物质。

抗原表位是抗原分子中决定其特异性的特殊化学基团,又称抗原决定簇(AD)。

抗原通过表位与T/B细胞表面的抗原受体(TCR/BCR)特异性结合,激活淋巴细胞,引起免疫应答,抗原也借抗原表位与抗体或效应T细胞发生特异性结合进而发挥免疫效应。

表位的化学组成和空间构型决定抗原的特异性。

不同抗原具有相同的或相似的表位,这些抗原可互称为共同抗原。

2.影响抗原免疫原性的因素

1)异物性

2)理化性质(分子大小、化学组成和结构)

3)分子构象及易接近性

4)遗传因素

5)年龄、性别及健康状态

3.抗原的分类

异嗜性抗原是存在于人、动物、植物及微生物等不同种属生物之间的共同抗原。

胸腺依赖性抗原(TD-Ag)是激活B细胞产生抗体时需要Th细胞辅助的抗原。

胸腺非依赖性抗原(TI-Ag)是激活B细胞产生抗体时无需Th细胞辅助的抗原。

4.非特异性免疫细胞激活物

佐剂指先于抗原或同时与抗原注入体内,可增强机体对抗原的免疫应答程度或改变免疫应答类型的物质。

第三章免疫分子

1.免疫球蛋白

抗体(Ab)是B细胞受抗原刺激后增殖分化为浆细胞所产生的球蛋白,主要分布于血清等体液中,通过与相应抗原特异性结合,介导体液免疫效应。

免疫球蛋白(Ig)是具有抗体活性或化学结构与抗体相似的活性球蛋白。

Ig分为膜型和分泌型两种类型。

膜型免疫球蛋白(mIg)分布于B细胞表面,即B细胞表面抗原受体(BCR);分泌型免疫球蛋白(sIg)存在于血清和组织液等体液中,即通常所指的抗体。

免疫球蛋白单体由四条肽链组成,包括两条相同的重链(H链)和两条相同的轻链(L链),各肽链由数量不等的二硫键链接。

在Ig的H链和L链近N端约110个氨基酸残基的区域内,其氨基酸序列变化较大,称可变区(V区)

VL和VH内各含三个氨基酸序列变化非常大的区域,称为高变区(HVR)。

该区即为与抗原表位互补结合之部位,又称互补决定区(CDR)。

VH和VL的6个高变区共同组成Ig的抗原结合部位,结合一个抗原表位。

Ig近C端L链的1/2及H链的3/4或4/5区域内,氨基酸序列现对稳定,称为恒定区(C区)。

木瓜蛋白酶可使Ig在铰链区水解成两个Fab段和一个Fc段。

免疫球蛋白(Ab)的生物学功能:

1)中和作用

2)激活补体

3)结合具有Fc受体(FcR)细胞介导的生物学功能(调理作用、ADCC作用、介导Ⅰ型超敏反应)

4)跨细胞输送作用

5)免疫调节作用

IgG:

1)是血清中含量最高的免疫球蛋白

2)是再次免疫应答产生的最主要抗体

3)是唯一能够通过胎盘屏障的抗体,可跨胎盘转运,从母体进入胎儿的血液循环,为新生儿提供被动的免疫保护

IgM

1)多为五聚体,是分子量最大的Ig

2)是个体发育过程中最早合成和分泌的抗体,胚胎晚期就能产生,脐带血IgM增高提示胎儿有宫内感染

3)是初次免疫应答中出现最早的抗体

4)是体液免疫尤其是初次应答中重要的效应分子

IgA

1)是局部黏膜免疫的主要效应抗体

2)婴儿可从母亲初乳中获得sIgA,是一种重要的天然被动免疫

IgE

1)IgE诱导Ⅰ型超敏反应

2)发挥抗寄生虫免疫作用

IgD

1)mIgD表达于B淋巴细胞表面,为BCR的另一种类型,是B细胞分化发育成熟的标志

单克隆抗体(mAb)是由单一B细胞克隆杂交瘤产生的只识别抗原分子某一特定表位的特异性抗体,也称第二代抗体。

具有结构高度均一、纯度高、特异性强和效价高等特点。

2.补体系统

补体(C)是存在于任何脊椎动物血清、组织液和细胞膜表面的一组经激活后具有酶活性的蛋白质,介导免疫应答和炎症反应。

C裂解片段成分:

小片段为a,大片段为b(C2除外)。

补体激活途径:

1)经典途径

2)旁路途径

3)MBL激活途径

抗原抗体复合物又称为免疫复合物(IC),是经典途径最主要的激活剂。

C4b2a复合物,具有活化C3活性,是经典途径C3转化酶

C4b2a3b是经典途径C5转化酶

C5b6789n为膜攻击复合物(MAC)

旁路途径在感染早期为机体提供有效的防御保护

C3bBb复合物是旁路途径C3转化酶

C3bBb3b是旁路途径C5转化酶

MBL激活途径在感染早期为机体提供有效的防御保护

补体的生物学功能:

1)溶细胞、溶菌作用

2)调理作用

3)炎症介质作用

4)清除免疫复合物

及其编码分子

MHC是脊椎动物某一染色体上编码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控制免疫细胞相互识别、调节免疫应答的一组紧密连锁的基因群。

HLA复合体位于人第6号染色体短臂上。

HLAⅠ类分子结合抗原肽的部位由重链的α1和α2两个功能区组成。

HLAⅡ类分子结合抗原肽的部位由重链的α1和β1两个功能区组成。

HLAⅠ类分子广泛表达于体内几乎所有有核细胞表面

HLAⅡ类分子分布相对局限,主要表达于树突状细胞、B细胞和单核/巨噬细胞等专职抗原提呈细胞。

HLAⅠ类分子递呈内原性抗原肽,供CD8+T细胞识别。

HLAⅡ类分子递呈外源性抗原肽,供CD4+T细胞识别。

4.其他免疫分子

细胞因子是免疫细胞和其他细胞经刺激后合成分泌低分子量可溶性蛋白质,具有多种生物学活性。

细胞因子作用特点:

1)高效性

2)多效性和叠重性

3)局部效应

4)拮抗性和协同性

5)网络性

细胞因子种类:

1)白细胞介素(IL)

2)干扰素(IFN)

3)肿瘤坏死因子(TNF)

4)集落刺激因子(CSF)

5)生长因子(GF)

6)趋化因子(chemokine)

人白细胞分化抗原(HLDA)是造血干细胞在分化为不同谱系、不同阶段及其活化过程中,表达于细胞表面的膜分子。

第四章免疫细胞

1.固有免疫细胞

单核/巨噬细胞、NK细胞、树突状细胞、中性粒细胞、自然杀伤T细胞、γδT细胞、B1细胞

NK细胞无须抗原致敏即可自发杀伤靶细胞

NK细胞作用:

抗感染、抗病毒和抗肿瘤作用

免疫调节作用

2.抗原提呈细胞及其抗原提呈作用

树突状细胞是迄今发现的抗原提呈能力最强的一类APC(抗原提呈细胞)

3.适应性免疫细胞

APC、T、B淋巴细胞

T淋巴细胞

所有成熟T淋巴细胞表面均表达TCR-CD3复合物,T细胞以TCR识别特异性抗原,CD3分子则将抗原信号传入胞内,引起T细胞活化

TCR-CD3复合物是T细胞识别抗原和转导信号的主要单位

CD4、CD8分子均为TCR的共受体(辅助受体),辅助TCR识别抗原

CD28为二聚体,其配体是APC表面的B7家族,CD28与APC表面的CD80/86结合后,可为T细胞活化提供“第二信号”

CD154即CD40L,在CD4+T细胞活化后表达,可与B细胞相应受体CD40结合

T细胞活化需要两个信号:

TCR-CD3复合物识别抗原肽产生第一信号,协同刺激分子提供第二信号

T细胞根据外周成熟T细胞膜分子表达类型,可分为CD4+T细胞和CD8+T细胞

根据功能不同,可分为辅助性T细胞(Th)、细胞毒性T细胞(CLT、Te)、调节性T细胞(Treg)

CD4+Th细胞

类别

分泌细胞因子

免疫效应

Th1

IL-2、IFN-γ等

介导细胞免疫

Th2

IL-4、5、10等

介导体液免疫

B淋巴细胞

BCR识别抗原,IGα、IGβ转导BCR接受的抗原刺激信号

B细胞活化需要双信号,BCR与抗原结合产生第一信号,CD4+T细胞活化后,CD40L表达上调,与CD40相互作用,为B细胞活化提供第二活化信号

第五章免疫应答

1.固有免疫应答

病原相关分子模式(PAMP)是一类或一群病原生物生存和致病所必需的、共有的、非特异性的、高度保守的分子结构,主要包括甘露糖、脂多糖、磷壁酸、肽聚糖、细菌的鞭毛蛋白、病毒双链RNA和酵母多糖等。

PAMP通常为病原微生物所特有,一般不存在于宿主细胞表面。

PAMP是固有免疫细胞识别的主要外源性危险信号。

2.适应性免疫应答

CD8+T细胞(CTL)发挥杀伤机制主要通过三种途径:

穿孔素——颗粒酶途径、Fas/FasL途径、TNF/TNFR途径

初次免疫应答和再次免疫应答特性的比较

特性

初次免疫应答

再次免疫应答

所需抗原量

抗体产生的诱导期

高峰浓度

维持时间

Ig类别

主要为IgM

IgG、IgA等

亲和力

特异性

第六章免疫病理

1.超敏反应

超敏反应:

当机体受到某些抗原刺激,出现生理功能紊乱或组织细胞损伤为主要表现的病理性免疫应答。

Ⅰ型超敏反应

即速发型超敏反应、过敏反应、变态反应

特点:

1)反应发生快,消退亦快

2)主要有IgE介导

3)有明显个体差异和遗传倾向

4)通常引起机体生理功能紊乱,少有严重组织病理损伤

能诱导机体过敏反应的抗原称变应原

IgE亦称变应素

参与Ⅰ型超敏反应的细胞主要由肥大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

Ⅰ型超敏反应发生过程可分为致敏、发敏和效应三个阶段

相同变应原再次进入致敏机体,可同时与肥大细胞、嗜碱性粒细胞表面相邻的两个以上IgE分子的Fab段结合,使FcεRI交联,通过“桥梁”作用,启动激活信号,诱导以致敏靶细胞脱颗粒,释放活性介质。

临床常见疾病:

药物过敏性休克、血清过敏性休克、过敏性哮喘、过敏性鼻炎、胃肠道过敏反应、荨麻疹、特应性皮炎(湿疹)、血管神经性水肿

Ⅱ型超敏反应

即细胞溶解型、细胞毒型超敏反应

特点:

IgG或IgM类抗体与靶细胞表面相应抗原结合后,在补体、吞噬细胞或NK细胞参与作用下,引起的以细胞溶解或组织损伤为主的病理性免疫反应,发作较快。

临床常见疾病:

输血反应(常见ABO血型不符的输血)、新生儿溶血、药物过敏性血细胞减少症、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抗基底膜性肾小球肾炎和风湿性心肌炎

Ⅲ型超敏反应

即免疫复合物型或血管炎型超敏反应

特点:

抗原与相应抗体(IgG、IgM)结合形成中等大小的可溶性免疫复合物

临床常见疾病:

Arthurs反应、类Arthurs反应、血清病、免疫复合物性肾小球肾炎、风湿热、类风湿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

Ⅳ型超敏反应

迟发型超敏反应,是由致敏淋巴细胞再次接触相同抗原出现的以单个淋巴细胞(单核细胞、T淋巴细胞)浸润为主的炎性损伤

Ⅳ型超敏反应属细胞免疫应答,与抗体和补体无关,而与效应T细胞和吞噬细胞及其产生的细胞因子或细胞毒性介质有关

Ⅰ、Ⅱ、Ⅲ型均与抗体有关,Ⅳ型与T细胞有关

临床常见疾病:

肺空洞、干酪样坏死、接触性皮炎

第七章免疫学应用

2.免疫预防

人工主动免疫是通过给机体接种疫苗等抗原性物质诱导机体发生适应性免疫应答,产生特异性抗体或效应淋巴细胞,从而达到预防疾病的目的。

常用于疾病的长远预防和计划免疫。

人工被动免疫是通过给机体注射含有特异性抗体的免疫血清(如抗毒素)或细胞因子等制剂,使机体迅速获得适应性免疫。

常用于感染性疾病的紧急预防或治疗。

人工主动免疫与人工被动免疫的区别

区别点

人工主动免疫

人工被动免疫

免疫物质

抗原(疫苗、类毒素)

抗体、细胞因子等

免疫力出现时间

较慢,1~4周后出现

快,立即生效

免疫力维持时间

较长,数月~数年

短,2周~3周

应用

长远预防,计划免疫

治疗、紧急预防

第八章病原生物学绪论

1.病原生物与病原生物学

根据生物学特性及致病性,将病原生物中微生物分为非细胞型微生物(医学病毒)、原核细胞型微生物(医学细菌)、真核细胞型微生物(医学真菌)。

2015屠呦呦发现的青蒿素能有效治疗疟疾获尔医学或生理学奖。

2.医学微生态

正常菌群是指在正常人的体表和与外界相通的腔道黏膜寄居着不同种类和数量的微生物。

当人体免疫功能正常时,这些微生物对宿主无害,有些对人体还有利,是为正常微生物群,通常称正常菌群

正常菌群的生理作用:

1?

生物拮抗

2?

营养作用

3?

免疫作用

4?

保健作用

机会致病菌在某些情况下,正常菌群与宿主之间的生态平衡被打破后,原来不致病的正常菌群可引起疾病,成为机会致病菌

4.病原生物控制与生物安全

消毒是杀死物体或环境中病原微生物的方法,并不一定能杀死细菌芽孢或非病原微生物

灭菌是指杀死物体上所有微生物(包括杀灭细菌芽孢在内的全部病原微生物和非病原微生物)的方法

无菌操作是指防止微生物进入机体或污染其他物品的操作技术,称为无菌操作或者无菌技术

第九章细菌学总论

1.细菌的形态结构

细菌的大小一般以微米为计量单位

根据单个细菌外形不同可将细菌分为球菌、杆菌、螺形菌三种基本形态

细菌的基本结构包括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及核质

细胞的特殊结构包括荚膜、鞭毛、芽孢等。

用革兰染色可将细菌分为革兰阳性(G+)菌(紫色)和革兰阴性(G-)菌(红色)两大类

革兰阳性菌细胞壁主要由肽聚糖和磷壁酸组成

革兰阴性菌细胞壁主要由肽聚糖和外膜组成

在某些情况下,细菌的细胞壁合成受到抑制或破坏时,细菌并不一定死亡,只是不能维持固有的形状,呈多形性,此称为细胞壁缺陷型或L型

中介体是细胞膜内陷、折叠、卷曲形成的囊状或管状结构,多见于革兰阳性菌。

一个菌体内可有一个或多个中介体,因其扩大了细胞膜的表面积,增加了酶的数量和代谢场所,可为细菌提供大量的能量,故又称“拟线粒体”。

质粒是染色体以外的遗传物质,为双股环状闭合DNA

胞质颗粒用亚甲蓝染色时着色较深,故称异染颗粒

荚膜功能:

1)抗吞噬抗消化作用

2)黏附作用

3)抗免疫分子及药物的损伤作用

鞭毛的化学组成是蛋白质,具有较强的免疫原性,称为鞭毛(H)抗原

鞭毛是细菌的运动器官

普通菌毛的作用是作为细菌的黏附结构,能与宿主细胞表面的特异性受体结合

少数革兰阴性菌有性菌毛,由F质粒编码。

F+菌可通过性菌毛将遗传物质(如R质粒)传递给F-菌,从而引起F-菌某些性状的改变

芽孢是在一定的条件下,某些G+菌胞质脱水浓缩,在菌体内部形成一个折光性较强的圆形或卵圆形小体,是细菌的休眠体

医学上手术器械、敷料及注射器等的灭菌,应以杀死芽胞作为消毒灭菌是否彻底指标。

杀灭芽胞的最可靠方法是高压蒸汽灭菌法

2.细菌的生理

细菌生长繁殖的条件

1)营养物质

2)温度

3)酸碱度

4)气体

细菌个体一般以简单的二分裂方式进行无性繁殖,繁殖一代需要20~30分钟

4.细菌感染与免疫

外源性感染致病菌来自:

1)患者

2)带菌者

3)病畜和带菌动物

内源性感染来自寄居于体内的正常菌群和体内存在的病原体

传播方式:

1)水平传播

2)垂直传播(母胎、母婴)

致病菌致病性的强弱程度称为毒力,包括侵袭力和毒素两方面

外毒素和内毒素的主要区别

区别要点

外毒素

内毒素

来源

革兰阳性菌及部分革兰阴性菌

革兰阴性菌

存在部位

多数由活菌分泌,少数由菌体裂解后释放

菌体细胞壁组分,细菌裂解后释放

化学成分

蛋白质

脂多糖

热稳定性

大多不耐热,60℃~80℃30分钟被破坏

耐热,160℃2~4小时才被破坏

抗原性

强,能刺激机体产生抗毒素;可经甲醛液脱毒制成类毒素

较弱,不能经甲醛液脱毒制成类毒素

毒性作用

强,对组织器官有选择性毒性作用,可引起特殊临床表现

作用大致相同,引起发热、白细胞数量变化,休克、DIC等

局部感染:

1)毒血症:

病菌侵入宿主后,只在机体局部生长繁殖,不进入血循环,但其产生的外毒素入血并经血循环到达易感的组织和细胞,引起特殊的毒性症状,如破伤风等。

2)菌血症:

致病菌由局部侵入血流,但未在血中繁殖,只是短暂的一次性通过血循环到达体内适宜部位后再进行繁殖而致病,如伤寒早期有菌血症期。

3)败血症:

致病菌侵入血流后,在血中大量繁殖并产生毒性产物,引起全身性中毒症状,如高热、皮肤和黏膜瘀斑、肝脾肿大等。

有时致病菌在显性或隐性感染后并未即从体内消失,在体内继续存留一定时间,称为带菌状态。

该宿主称为带菌者。

带菌者无临床症状但能排出病菌,是重要的传染源

第十章常见致病细菌

1.球菌

金黄色葡萄球菌为革兰阳性菌,菌落周围可形成完全溶血环(β溶血)

以含SPA的葡萄球菌为载体,结合特异性抗体,可开展协同凝集试验,广泛应用于微生物抗原的检出

葡萄球菌对外界的抵抗力强于其他无芽胞细菌,耐热、耐盐、耐药、耐干燥

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的感染发生率已成为衡量各国细菌耐药性严重程度的指标

金黄色葡萄球菌致病物质:

1)凝固酶

2)葡萄球菌溶素

3)杀白细胞素

4)肠毒素

5)表皮剥脱毒素

6)毒性休克综合征毒素-1

金黄色葡萄球菌可以引起

1)化脓性疾病

毛囊炎、疖、痈、麦粒肿、伤口化脓等(脓汁金黄而黏稠、病灶界限清楚、多为局限性)

2)毒素性疾病

食物中毒、烫伤样皮肤综合征、毒性休克综合征

菌落周围形成较宽的完全透明的溶血环,称为β溶血或完全溶血现象,致病力最强

化脓性链球菌属于A群链球菌,是链球菌中致病力最强的细菌

SLO抗原性强

检测ASO含量可作为链球菌感染和风湿热及其活动期的辅助诊断

防治原则:

对急性咽炎与扁桃体炎患者,尤其是儿童要彻底治疗,以防止急性肾小球肾炎和风湿热的发生,青霉素G为首选用药。

链球菌侵袭性酶包括透明质酸酶、链激酶、链道酶

链球菌引起风湿热、急性肾小球肾炎,目前认为其发病机制为Ⅰ、Ⅲ超敏反应

肺炎链球菌引起人类大叶性肺炎

链球菌溶血素O抗体(ASO)试验是用链球菌溶血素“O”作为抗原,检测血清中ASO,如血清中ASO超过400单位有诊断意义。

可作为风湿热或急性肾小球肾炎的辅助诊断

奈瑟菌属是一群革兰阴性双球菌

脑膜炎奈瑟菌又称脑膜炎球菌,是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的病原菌

婴儿出生时,不论母亲有无淋病,均以1%硝酸银等药物滴眼,以预防新生儿淋病性结膜炎的发生

大肠杆菌与人类的关系

1)大肠杆菌是人类和动物肠道的重要正常菌群

2)某些血清型可引起1类胃肠炎

3)在环境卫生和食品卫生学中粪便污染的卫生学检测指标

4)分子生物学和基因工程研究中的常用实验材料

沙门菌致病物质包括侵袭力、内毒素和肠毒素

伤寒和副伤寒统称肠热症,会引起两次菌血症,引起Ⅳ型超敏反应

沙门菌主要在细胞内生长繁殖,以细胞免疫为主

肥达试验协助伤寒和副伤寒的诊断

志贺菌属又称痢疾杆菌

各种志贺菌都具有强烈的内毒素,内毒素作用于肠黏膜,使其通透性增高,进一步促进内毒素的吸收,引起发热等症状,重者可出现中毒性休克等。

内毒素破坏肠黏膜上皮细胞,形成炎症、溃疡、出血,呈现典型的黏液脓血便。

内毒素作用肠壁植物神经,导致肠功能紊乱,肠蠕动失调和痉挛,出现腹痛、腹泻、里急后重等症状

3.厌氧性细菌

破伤风梭菌菌体呈鼓槌状,是本菌的典型形态特征

破伤风痉挛毒素是目前已知的主要致病物质

破伤风防治原则

1)伤口处理

2)特异性预防

3)特异性治疗

4)抗菌治疗

肉毒梭菌产生的肉毒毒素是已知毒性最强的神经性外毒素

4.分枝杆菌

分枝杆菌抗酸染色呈红色,为阳性

结核分枝杆菌专性需氧,营养需求高,生长缓慢,可形成凸起、粗糙、不透明的米黄或者乳白色菜花样菌落

结核分枝杆菌抗干燥、抗酸碱、抗染料,对湿热、紫外线、及75%乙醇敏感

由牛型结核杆菌获得减毒菌株,用于制备预防结核病的卡介苗(BCG)

结核杆菌的致病作用可能与菌体成分特别是胞壁中大量脂质有关

抗结核免疫主要是细胞免疫,细胞免疫与Ⅳ型超敏反应共存

结核菌素试验是应用结核菌素来测定机体对结核分枝杆菌是否存在迟发型超敏反应的一种皮肤试验

5.其他原核细胞型微生物

支原体是一类没有细胞壁的原核细胞型微生物,有高度多形态性,可通过细菌滤器,以二分裂式为主,生长慢,可引起非淋菌性尿道炎

衣原体是一类寄生在真核细胞内、有独特发育周期、有细胞壁、革兰染色阴性、呈圆形或椭圆形、可通过滤菌器的原核细胞型微生物

沙眼衣原体可引起非淋菌性尿道炎

苍白密螺旋体苍白亚种称梅毒螺旋体,是梅毒的病原体

霍乱肠毒素是目前已知的致泻菌系中最强烈的毒素

第十一章病毒学总论

1.病毒的形态结构

完整成熟的病毒颗粒称为病毒体,是病毒在细胞外的结构形式,具有典型的形态结构,并具有感染性

测量病毒体大小的单位为纳米

病毒特点:

1)体积微小

2)结构简单

3)严格的细胞内寄生

4)以复制方式增殖

病毒的基本结构是由核心和衣壳构成的核衣壳。

无包膜病毒的核衣壳就是病毒体,也称裸露病毒。

如果核衣壳的外面有包膜和刺突,这类病毒称为包膜病毒。

病毒结构有三种对称型:

1)螺旋对称型

2)20面体立体对称型

3)复合对称型

2.病毒的增殖、遗传和变异

典型的复制周期可分为吸附、穿入、脱壳、生物合成、装配、成熟和释放七个相互联系的阶段

3.病毒感染与免疫

病毒感染的传播方式包括垂直传播和水平传播

病毒感染的常见传染源:

1.患者,病毒携带者

2.被病毒感染或携带病毒的动物

3.医疗器械,生物制品等。

持续性病毒感染在这类感染中,病毒可在机体内持续较长时间,达数月至数年甚至终身携带病毒,并可成为重要的传染源,也是病毒感染中的一种重要类型。

分为:

1)慢性病毒感染(乙型肝炎病毒、丙型肝炎病毒)

2)潜伏性病毒感染(水痘-带状疱疹病毒)

3)慢发病毒感染(HIV)

病毒的致病性

1病毒对宿主细胞的直接作用:

1)杀细胞效应

2)稳定状态感染

3)包涵体形成

4)细胞凋亡

5)基因整合与细胞转化

2病毒感染的免疫病理作用:

1)体液免疫病理作用

2)细胞免疫病理作用

3)病毒感染对免疫系统的致病作用

4)病毒感染引起自身免疫病

1抗病毒免疫之固有免疫:

干扰素:

由病毒或其他干扰素诱生剂使人或动物细胞产生的一类糖蛋白,具有抗病毒、抗肿瘤及免疫调节等多方面的生物活性

IFN抗病毒活性的特点:

1)广谱性

2)间接性

3)高活性

4)种属特异性

IFN抗病毒作用机制:

IFN不能直接灭活病毒,但能诱导细胞合成抗病毒蛋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职业教育 > 职高对口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