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感知觉.ppt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196731 上传时间:2022-10-06 格式:PPT 页数:90 大小:2.59M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二章感知觉.ppt_第1页
第1页 / 共90页
第二章感知觉.ppt_第2页
第2页 / 共90页
第二章感知觉.ppt_第3页
第3页 / 共90页
第二章感知觉.ppt_第4页
第4页 / 共90页
第二章感知觉.ppt_第5页
第5页 / 共9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二章感知觉.ppt

《第二章感知觉.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二章感知觉.ppt(9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二章感知觉.ppt

2022/10/6,1,我们如何认识世界?

我们的知识又是怎样得到的?

这一切均始于我们的感觉!

2022/10/6,2,2,第二章感知觉,教学目的:

通过教学,使学生理解感觉、知觉的概念;了解其种类;掌握感知觉的规律;初步懂得运用感知规律组织教学及如何培养学生的观察力。

教学重点:

感知觉的概念、规律教学方法:

讲授、谈话、演示、自学教学时数:

6,2022/10/6,3,第一节感知觉概述,2022/10/6,4,一、感觉与知觉的概念,

(一)感觉的概念及意义1、概念:

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A感觉所反映的是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而不是事物整体和全貌。

B感觉是一种最简单、最低级的心理现象,是人和动物都具备的。

C感觉是认识的开端,是一切心理活动的基础通过感觉才可以进行复杂的知觉、记忆和思维等活动,从而更好地反映客观事物,2022/10/6,5,2、感觉的意义感觉剥夺实验,心理学家曾做了一个实验,他们将55名自愿被试者分别孤单一人地关闭在几乎隔音的暗室里。

为了尽量剥夺感觉,被试者地手上套上至肘部地棉手套,蒙上眼罩。

他们的头套在一个U形枕头里以降低听觉刺激,同时空气调节器发出单调的声音,以限制听觉。

这些被试者就这样没日没夜地躺在小床上,或者百般无聊地昏睡,或者胡思乱想。

2022/10/6,6,感觉剥夺实验,2022/10/6,7,实验结果显示:

所有的人都感觉到难以忍受的痛苦,感到无聊和焦躁不安是最起码的反应。

在实验过后的几天里,被试者注意力涣散,不能进行明晰的思考,智力测验的成绩不理想等。

通过对脑电波的分析,证明被试的全部活动严重失调,有的被试者甚至出现了幻觉的现象。

2022/10/6,8,

(二)知觉的概念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属性的反映就是知觉(三)感知觉的关系共同之处:

都是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而在头脑中所产生的对当前事物的反映;都属于认识过程的感性阶段。

一旦客观事物在我们的感官所及的范围之内消失时,感知也就停止了。

联系感觉是知觉的基础,知觉是在感觉的基础上产生,是感觉的有机联系。

区别感觉是对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知觉是对事物的各种不同属性、各个不同部分及其相互关系的综合反映。

感觉只需个别器官的活动,知觉需各种感官共同的活动。

2022/10/6,9,二、感知觉的生理机制,感觉的生理机制感觉的产生主要是由外周感受器、传导神经(包括传入神经和传出神经),以及相应的神经中枢特别是大脑皮质的感觉代表区三个部分协同活动的结果。

眼、耳、鼻、舌和皮肤是我们的感觉器官。

感觉产生的条件是:

具有一定能量的客观刺激物作用于感受器。

相应健康的感觉器官,知觉的生理机制知觉的产生是大脑皮质许多机能区协同活动的结果。

首先,皮质感觉区对感觉信息进行最初步的分析,使信息更加精确并赋予其意义。

接着言语活动直接参与知觉的形成,即把知觉对象纳入一定的范畴系统中。

2022/10/6,10,三、观察,观察是对特定事物的有目的、有计划、有思维参与的比较持久的知觉。

观察活动包含三个要素:

有预先的目的和任务;观察过程中有积极的思维活动参与;观察时有非常稳定的注意力来组织知觉,时间较为持久,观察结果倾向于系统、全面和准确。

如何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呢?

明确观察的目的和任务。

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教给学生观察的方法对学生进行观察训练,2022/10/6,11,11,数一数,上面有多少人头像?

2022/10/6,12,12,2022/10/6,13,考考你的观察力,2022/10/6,14,图片介绍:

你能在叶子中间找到三个隐藏的侧面人像吗?

2022/10/6,15,第二节感知觉的分类,2022/10/6,16,一、感觉的种类,外部感觉

(一)视觉适宜刺激是波长为毫微米的光波。

视觉感觉器是视网膜。

视网膜上有两种视神经细胞:

视锥细胞(分辨外界物体的细节,进行颜色感觉)和视杆细胞(进行“夜视觉”)它所接受的信息量约占全部信息量的以上,2022/10/6,17,例:

耳听不到却为实,2006年9月2日新闻晨报成人听不见的“神奇手机铃声”在校园流行,日前,一种“神奇手机铃声”正在广州中小学生中流行,据称25岁以上的成人往往听不到该铃声,因此一些中小学生就把装有该铃声的手机堂而皇之地带进教室,在课堂上公然拨响了同学的手机,而老师对此却毫无觉察。

2022/10/6,18,据了解,这种铃声原型为英国一家公司发明的“青少年超音驱逐器”,这种驱逐器会发出14400赫兹的声音。

在听阈范围内,人们对1000Hz4000Hz的声音最敏感,对这一范围声音的耐受性也比较高。

人的听觉感受性和年龄有关,随着年龄的增长,首先丧失对高频声音的听觉,对低频声音听觉逐渐丧失。

2022/10/6,19,听觉:

听觉是声波作用于分析器所产生的感觉。

适宜刺激是赫兹的声波。

人耳最敏感的声波频率是10004000HZ.内耳耳蜗是听觉器官。

它接受以上的信息嗅觉嗅觉是有气味的挥发性的物质微粒作用于嗅分析器时产生的香、臭等感觉。

嗅觉感受器在鼻腔上部粘膜中的嗅细胞。

外部感觉

(二),2022/10/6,20,外部感觉(三),味觉味觉的感受器是味蕾,主要分布在舌面上,也分布在咽喉的粘膜和软腭处。

一般认为在生理上有四种味觉:

酸、甜、苦、咸,其它都是由这四种混合产生的。

皮肤觉触压觉:

其刺激是接触皮肤表面的物体的适当压力。

温度觉:

包括冷觉和温觉。

刺激是度度物质的温度。

痛觉:

是一切对机体有伤害的刺激。

2022/10/6,21,内部感觉,反映机体内部变化的感觉叫内部感觉。

运动觉反映身体各部分的位置、运动及肌肉的紧张程度。

感受器位于肌肉组织、肌腱、韧带各关节中。

平衡觉也叫静觉。

它是由人体作加速运动或减速的直线运动或旋转运动所引起的。

平衡觉的感受器位于内耳的前庭器官,包括半规管和前庭两部分。

内脏觉又叫机体觉。

是由内脏的活动作用于脏器壁上的感受器产生的。

内脏觉的特点是感觉不精确、分辨力差,2022/10/6,22,二、知觉的种类,

(一)物体知觉时间知觉:

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延续性和顺序性的反映。

影响人对时间估计的因素主要有下列几种:

人的活动内容;情绪和态度;年龄因素。

空间知觉人脑对物体的空间特性的反映。

它包括形状知觉、大小知觉、方位知觉和深度知觉等。

空间知觉不是人生来就有的,而是后天学习的结果。

运动知觉运动知觉是对物体的空间位移和移动速度的知觉。

运动知觉依赖于许多主客观条件物体运动的速度;运动物体离观察者的距离;运动知觉的参照系;观察者自身的静止或运动状态;似动现象。

2022/10/6,23,

(二)社会知觉社会知觉就是指个人在社会环境中对他人(某个个体或某个群体)的心理状态、行为动机和意向(社会特征和社会现象)做出推测与判断的过程。

社会知觉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

对人的知觉(包括对他人和自我的知觉)。

对社会事件因果关系的知觉。

对人际关系的知觉。

2022/10/6,24,社会知觉效应

(一),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首因效应指的是人们在对他人总体印象的形成过程中,最初获得的信息比后来获得的信息影响更大的现象。

近因效应指在总体印象形成过程中,新近获得的信息比原来获得的信息影响更大的现象。

2022/10/6,25,社会知觉效应

(二),晕轮效应晕轮效应指人们对他人的认知判断首先主要是根据个人的好恶得出的,然后再从这个判断推论出认知对象的其他品质的现象。

如果认知对象被标明是好的,他就会被好的光圈笼罩着,并被赋予一切好的品质;如果认知对象被标明是坏的,他就会被坏的光圈笼罩着,他所有的品质都会被认为是坏的,2022/10/6,26,社会知觉效应(三),社会投射效应是指知觉者在形成对别人的印象时,总是假设他人与自己有相同的特性。

有意识的投射往往是知觉者为获得一种心理上的平衡。

2022/10/6,27,社会知觉效应(三)社会刻板效应是指社会上的部分成员对某类事物或人物所持有的共同的、固定的、笼统的看法和印象。

刻板是它的根本特点它不是一种个体现象,而是一种群体现象,它反映的是群体的“共识”。

2022/10/6,28,(三)错觉错觉:

在特定条件下对客观事物所产生的某种不正确的、受到歪曲的知觉。

1.错觉的种类,几何图形错觉形重错觉方位错觉时间错觉运动错觉,2022/10/6,29,典型的几何图形错觉,2022/10/6,30,2022/10/6,31,似动知觉-错觉性的运动知觉。

2022/10/6,32,2022/10/6,33,线条弯曲错觉,2022/10/6,34,2022/10/6,35,左氏错觉,2022/10/6,36,栅格火花错觉,2022/10/6,37,例:

眼见不一定为实,19世纪,有这样一种“降神会”。

主持者把室内的灯都熄灭,窗帘遮蔽得严严实实,然后点上一支蜡烛插在烛台上,摆放在桌子中央,大家静静地围坐在四周,盯着那一点微弱的亮光。

不一会,人们发现光点好像开始四处飘动,似乎还有微风轻拂,于是主持人宣布,他所召唤的“灵体”到来了。

2022/10/6,38,38,2、原因:

从客观上讲,主要是知觉对象所处的客观环境有了某种变化,如对象的结构发生变化;对象增加了附加成分;对象处于某种背景之中。

从主观上讲,主要是人的心理因素,如个人的知识经验、情绪、态度、身体的健康状况和思维推理的错误等。

如“情人眼里出西施”“草木皆兵”“杯弓蛇影”“度日如年”“一日三秋”等,2022/10/6,39,39,3、意义:

理论意义:

研究错觉的成因有助于揭示知觉的规律,使人全面地了解人类认识的产生条件、过程和特点。

实践意义:

一是有助于消除错觉对人类实践活动的不利影响。

如:

飞行员在海上飞行时的倒飞错觉。

二是利用错觉为自己服务。

如:

军事伪装、服装设计、产品包装设计、房间装修等。

2022/10/6,40,(四)幻觉在没有外界任何刺激作用的情况下,出现无中生有的知觉。

幻觉是一种心理异常的表现。

幻觉是由于神经系统功能紊乱,引起大脑皮质区细胞不随意联系而发生的。

2022/10/6,41,第三节感知觉的基本规律,问题:

为什么我们听不到一根羽毛落地的声音?

感觉不到尘埃落在手上?

感觉不到大气的重量?

2022/10/6,42,一、感觉的规律感觉产生的条件:

一是刺激物达到一定的强度;二是感觉能力。

(一)感受性和感觉阈限感觉器官对刺激的感受能力叫感受性。

刚刚能引进感觉的一定刺激强度值叫感觉阈限。

绝对感受性和绝对阈限绝对感受性是指刚能察觉出最小刺激量的能力。

绝对阈限则是指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也叫感觉的下阈。

绝对感受性和绝对阈限成反比关系:

如果用E代表绝对感受性,R代表绝对感觉阈限,那么它们之间的关系便可以用下列公式表示:

E=1/R,2022/10/6,43,人类重要感觉的绝对阈限,2022/10/6,44,差别感受性和差别阈限差别感受性是能觉察出同类刺激最小差别量的感觉能力。

那种刚刚能引起差别感觉的最小刺激量差叫差别阈限。

德国生理学家韦伯在研究感觉的差别阈限时发现:

如果以I表示原刺激物的强度,以“I+I”表示刚刚觉察出变化的较强刺激物的强度,那么在一定范围内,每一种感觉器官的差别阈限都是一种相对的常数,用数学公式表示为:

K=(I+I)/I,2022/10/6,45,

(二)感受性变化规律1、感觉适应定义:

在刺激物持续作用下所引起的感受性的变化。

包括感受性下降和感受性提高。

视觉、味觉、嗅觉、触觉和温度觉适应现象明显,而听觉、痛觉的适应现象则不明显。

2、感觉的相互作用

(1)感觉对比:

同一分析器内部不同感觉间的相互作用所引起感受器变化的现象。

可分为同时对比与继时对比。

(2)不同分析器的相互作用:

对某种刺激的感受性因其它感官受到刺激而发生变化的现象。

联觉是一种感觉的刺激引起了另一种感觉,是不同感觉间相互作用的结果。

2022/10/6,46,明暗同时性对比,2022/10/6,47,图中只有三种颜色,分别是:

白、绿及粉红。

但是看起来却像是有两种不同的粉红色,其实是同一个颜色喔!

你看到了几种颜色?

2022/10/6,48,感受性与实践人的各种感受性,存在较大的个体差别。

专门从事某种职业的人,由于长期使用某一感官,使得相应的感受性也逐渐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