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埃及经济发展.docx
《古代埃及经济发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代埃及经济发展.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古代埃及经济发展
古代埃及的经济发展
1.古代埃及的自然地理条件
埃及位于非洲东北部尼罗河下游,其东部是阿拉伯沙漠和红海,西部是利比亚沙漠,南部与古称努比亚的苏丹王国相邻,北濒地中海。
发源于非洲内陆赤道一带的尼罗河,主流称白尼罗河,自乌干达流入苏丹,在喀土穆与发源于埃塞俄比亚的青尼罗河相汇,浩浩荡荡地流入埃及,给这块气候炎热、干旱少雨的土地注入一条强有力的绿色生命线。
尼罗河长6648公里,水量充沛,把两岸的河谷平原变成肥沃的田野,自石器时代以来就有许多原始部落在这里休养生息,辛勤劳动。
埃及的古代文明与经济发展不仅是非洲最突出的代表,而且也是世界古代文明与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尼罗河每年的汛期非常准时,总是7月份开始涨水,10月份达到高潮,11月洪水退下。
虽然每年泛滥时期的水量不完全相同,但差别亦不很大。
尽管洪水对两岸的田野村庄造成一定灾害,却从来没有发生滔天巨浪冲没一切的洪涝局面。
这种极其罕见的周期性、比较定量的洪水泛滥,年年岁岁不断淤积了大量来自赤道密林的肥沃腐殖土,为两岸的河谷农田增加了丰富的天然肥料,并使久旱的农田得到充分的灌溉,因此,尼罗河谷成为世界古代著名的农业发达地区和经济中心。
古代埃及的经济发展,大体上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前王朝末期至早期王朝时期,约当公元前3500年-前2686年,即第一王朝诞生前夕到第二王朝结束;第二阶段为古王国和中王国时期,约当公元前2686年-前1567年,包括中王国之后的一段分裂时期在内,即第三王朝至第十七王朝;第三阶段为新王国时期,约当公元前1567年至前1085年,即第十八王朝至第二十王朝奴隶制帝国阶段。
此后的第二十一王朝(约公元前1085-前945年)至第二十六王朝(公元前664-前525年)的新王国后期和后期埃及阶段,南北分裂加剧,外族多次入侵,埃及的经济在政治动荡的形势下虽持续发展,但并没有出现重大的阶段性转变,直至被波斯帝国吞并,使古代埃及的文明宣告结束。
2.埃及文明的创建
尼罗河上游流域的上埃及(南部)和下游流域的下埃及(北部),在公元前5000-前4000年左右处于新石器时代末期到铜石并用时代的拜达里文化时期。
其后的涅伽达一期文化即阿姆拉文化,约在公元前4000-前3500年盛行于尼罗河流域;大约在公元前3500-前3100年的涅伽达二期文化,也称格尔塞文化阶段,各地已纷纷脱离了原始氏族公社制度而成立了许多小型城邦国家,开始进入奴隶制文明社会。
埃及的第一王朝就是在许多小国的基础上走向统一的奴隶制王朝,其奴隶制经济尚处于萌芽阶段。
拜达里文化后期,埃及的古代先民已开始使用少量铜器,如铜刀、铜锥等,表明尼罗河谷地的居民已开始进入铜石并用时代。
不过这时的铜器是用天然铜矿锤打而成的,未经冶炼,其发展水平比同一时期的西亚为低。
由于拜达里文化各部落处于农业生产条件很好的尼罗河两岸,他们已有较发达的农业技术和制陶工业。
烧制的陶器火候均匀,器壁很薄。
其它手工业如纺织、编织、石器加工等也有相当水平,可知当时手工业经济领域已有了明确的专业分工。
继拜达里文化之后,城堡到处发展起来,埃及中部形成了一个重要的经济文化中心城市涅伽达。
考古发掘表明,涅伽达文化分为两个不同发展阶段:
一期文化即阿姆拉文化的城堡建筑有雉堞墙,是以军事防御为主的城堡;二期文化时,埃及已出现了最早的国家。
此时在涅伽达以南约百余公里出现了一个更大的经济文化中心城市希拉康波里。
大约在公元前3200年以希拉康波里为首府的国家兼并了以涅伽达为中心的国家,并征服了周围其它一些小国。
希拉康波里的最后一代国王被后代称为"蝎王".在他的统治时期,埃及各地已普遍使用象形文字,已经掌握了冶炼金属的技术,用铜铸造了刀、斧、锛、钻等工具和匕首、矛头等武器,并且有了更多的金银器加工作坊。
这时,尼罗河流域的农业生产已初具规模,反映在涅伽达二期的陶器上经常可以看到舟船在河上行驶、田地里水渠纵横的图案,生动地表现出人们非常重视尼罗河这条母亲河在交通和农业生产上的重大作用。
前王朝时期的经济从涅伽达和希拉康波里等城市的建筑上也可以进一步得到说明。
这些城市的内部建筑虽然早已毁灭,但当年都有高大的城墙环绕,城内有宫室和神庙。
希拉康波里的神庙区出土了大批重要的文物,包括燧石刀、燧石分叉长矛、石纺轮、铜剑、铜凿等工具和武器,还有石瓮、陶罐、陶钵等日用器皿,其中一批红底黑顶彩色陶瓮是前王朝时期的典型器物。
由于出土文物十分丰富,此地被称为"大宝藏".在一些石瓮和其它石制容器上,刻划着有蝎子的王权象征和何鲁斯鹰神的图案,并附有蝎王的名字和头衔的的铭文。
一件保存较完整的代表王权的王杖头,是中心钻孔的球状石块,原插于王权的顶端,上面刻有蝎王主持开渠仪式和征伐异邦的浮雕,其中大部分表现的是这位声名显赫的国王手持木锄立于水边,与随从扬箕运土和奴隶们在田间劳动的场面,反映出国王十分重视利用尼罗河兴修水利、发展农业生产的历史事实。
3.早期王国时期的经济
公元前3100年前后,蝎王的继位者那尔迈大体上完成了统一上下埃及的功业,创建了第一王朝,实现了中央集权。
但是,有些诺姆国家并没有被彻底征服,那尔迈的王权只是领导各国的霸主地位,尚未能将各诺姆国家完全变成中央政府统辖之下的州。
第一、二王朝的早期王国时期,也称"古朴时代",埃及的农业和手工业生产比新石器时代末期和铜石并用时代有了显著的提高。
这一时期铜器的应用更广泛,许多墓葬中都出土了大量红铜工具锯、镰、凿和武器锤斧、匕首等。
由于天文学知识日见丰富,数学和几何学也发展起来,使测量土地、兴修水利的经验不断增加,对气候、物候的利用也十分普遍。
农产品的大量增加使社会经济空前发展,王室和贵族聚敛了数不清的财富。
尼罗河西岸拜勒耶纳附近的阿拜多斯遗址,早在阿姆拉文化时期就是一个农业聚落,很快发展成为早期王朝的重要城镇。
在这里发掘出第一王朝的神庙、第二王朝的泥砖建筑,附近还有第一王朝的诸王墓及奴隶陪葬墓。
在著名的古埃及首都孟菲斯城萨卡拉墓地,考古学者清理出许多国王的陵墓。
当时帝王和贵族的墓葬都是用砖砌筑的,称为"马斯塔巴".其中最早的马斯塔巴之一的阿哈墓,墓室内有木制的屋顶,用十字墙分隔成几个房间,各房间又分隔成小室计27个,分别堆放着酒瓮、盛食物的陶器、狩猎工具及其它生活用品。
第一王朝一位国王杰特的墓,地面建筑为1346.65平方米,高13米,内部有45个贮藏祭品的小房间,墓室旁尚有4个侧室及16个放置随葬品的贮藏室,陵墓围墙一周有62个式样相同的奴婢陪葬冢。
虽然此墓的贵重物品早已被盗掘殆尽,但各贮藏室仍遗留数千件陶罐和石制器皿,由此可以想见当时的奢华程度。
附近的第一王朝另外两个国王的陵墓,比杰特墓还要高大,由于破坏更为严重,随葬品已荡然一空了。
许多遗址都发现了前王朝末期到早期王朝时代的陶器、石器、家具、雕像、装饰品及纺织品等,反映了手工业经济已发展到相当高的水平。
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促进了商品交换的发展,统一的埃及对商业贸易十分有利,水陆交通也为商业经济创造了条件。
古代埃及的水上运输比陆上运输更为重要,尼罗河两岸的居民普遍掌握了造船和航运方面的知识与技术。
相比之下,埃及人当时尚未使用轮车,国王和贵族在陆上出行仅靠轿子和驴、牛驮送,搬运重物则用滑橇。
埃及的造船业发展很快,前王朝时期多是用芦苇编织的船只,形制与西亚两河流域的芦苇船很相似。
但第一王朝后已产生了木船制造技术,许多大大小小的木船在尼罗河上航行,国王乘坐的大木船更显得高大精美。
在希拉康波里遗址的前王朝时期壁画墓中,有绘有外形不同的白船和黑船。
萨卡拉墓地的杰特王陵发掘出一艘长达50英尺的木船,木料是用黎巴嫩特产的云杉或经红海运来的东非木材,船体轻便而又牢固。
当时的货船已使用风帆。
在地中海、红海上的远程航运更需要使用风帆和较高的航海技术。
4.古王国时期的经济
埃及全国统一的专制王权从第三王朝开始,至第六王朝结束,称为古王国时期,大约从公元前2686年至前2181年,历经500年左右的发展过程。
在这一阶段,埃及的奴隶制经济繁荣兴旺,对世界古代经济产生着重大影响。
由于保持了较长时期的统一局面,农业、手工业、商业呈现全面发展的形势,著名的金字塔就是从这一时期开始建造的。
(1)古王国时期的经济制度
古王国时期的经济制度与政治制度一样,都是奴隶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高踞于王权之巅的法老(国王)视国家为其私有财产,贵族的财产与神庙的财产也常由法老的赏赐来决定。
政府高级官员和神庙的祭司组成了统治阶级的上层,都是奴婢成群、农庄遍布全国的大奴隶主、农庄主;社会的中层是由中小官吏、下层祭司、书吏、管家、建筑师、医生、中下级军官和一些有特殊技能的匠师组成,他们可以从奴隶主那里领取津贴,有自己的家庭和部分财产,包括少量土地、房屋、牲畜等;构成社会底层的是大量农民、手工业者和奴隶,其中奴隶处于最底层。
奴隶的主要来源是战俘或被抢掠的外族人,其中战俘的数量最多,比如第四王朝的第一个法老斯涅弗鲁,在一次战争中曾俘获7000多名南方努比亚人,这些被俘者在当时的铭文中是和牲畜一起并列计算的,显然都充作了奴隶。
埃及古代经济生产中创造的大量财富,主要出自奴隶的双手。
古王国时期,全国的土地名义上归法老所有,从氏族公社因袭而来的农村公社的公有土地已受到国王或国家的控制,实际上神庙和贵族的私有土地已迅速发展起来,原属氏族公有的土地已逐渐成为贵族的私有财产。
虽然法老每两年都要对全国土地进行一次大清查,以体现他对土地的最高所有权,但这种普查也意味着国家对各地的神庙、贵族和其他中小奴隶主对私有土地实际控制的法律承认,现存的历史文献记载了许多土地自由买卖的情况。
因此,古王国时期法老拥有全国土地的概念只是一种形式。
实际上,国有土地和私有土地是混合存在的,而且私有土地的数量在日益增加。
大奴隶主梅腾,父亲是一位法官和书吏,梅腾继承了父亲遗留的财产"人和小牲畜",他自己则从食品仓库的首席书吏、财产监督逐渐升迁为所有王家亚麻业的监督和一些州府的首长。
在此期间,第四王朝的法老不断赐予他土地、奴隶、房屋、果园等等财产,其中仅一座葡萄园就占据了2000斯塔特土地,国有土地就这样变成了私人的财产。
古王国时期的土地所有制,仅是国家利用国有的名义向农民索取类似地租的重赋和摊派各种劳役的制度。
当时的国有土地是从氏族公社的公有土地按传统因袭而来的,由土地上的农民世代耕种而形成实际占有,这些农民在史料上称之为"尼苏提乌",意为"国王之民".尼苏提乌的土地名属国有,实际上也是可以部分买卖的;还有许多土地完全属于私有财产,分别为法老、王室成员、神庙、贵族或其他一些有一定社会地位的人所占有。
法老是全国最大的土地占有者,归他所有的农庄遍布尼罗河两岸肥沃的土地。
神庙和贵族除了从法老的赏赐中得到土地外,也从尼苏提乌手中以各种手段得到土地。
在神庙和贵族的农庄中,主要依靠奴隶来劳动,也有一些丧失了土地而沦为佃户或农奴的人,称为"麦尔特".很显然,麦尔特的身份是比尼苏提乌更卑贱的,是一种备受压榨的依附劳动者,他们也生活在社会的底层,与奴隶的地位差不多。
(2)农业、畜牧业与手工业
埃及奴隶制王朝初期,尼罗河两岸的农业经济发展较快。
当时埃及已进入铜器时代,铜制工业的使用相当普遍,逐渐取代了一部分古老的石制工具。
不过,由于还缺乏青铜器、没有铁器,用红铜制作的生产工具总的看来数量还不很多,特别是在下层平民和奴隶之中,日常使用的农具仍以镶嵌燧石刃的镰、石锄和木犁为主。
第一、二王朝时期,王室对农业生产的管理比前王朝时期更为规范化,沟渠配套,水利排灌功能日益完善。
尼罗河每年泛滥所淤集的沃土不断成为能盛产粮食的耕地。
在各地的庄园中,农民和奴隶虽然仍用很简陋的工具劳动,但由于比较普遍地使用牛拉的木犁耕作,凭籍集体的力量可以收获更多的粮食,这些情况从许多文献史料中都可以了解,不少贵族墓葬中的壁画也有一定反映,浮雕在享堂墙上的图画,最常见的是挑夫挑着给已故主人献祭的食物和饮料的场面,此外便是农业丰收、手工艺品制作、墓主人视察领地、狩猎以及与墓主人生前其它活动有密切关系的画面。
有的文献和壁画描写得十分具体,有农民和奴隶们在汛期过后平整土地,开垄成畦,播种耕耘等情况,有时还驱赶着成群的猪羊将种子踩进松软而肥沃的田地里。
一般情况下,播种之后只需注意排涝、遇旱情灌田和简单的田间管理,即可获得较大的丰收。
农业收成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灌溉是否充分和及时。
在农业生产中,冬春干旱季节的劳动最为繁重,这时为了保证土地的墒情,全部依靠沟渠灌溉和人力提水。
埃及每年的降雨量极少,因而各地农庄需要劳动力最多的农活是整修往年的沟渠并开挖新渠,这种繁重劳动受到统治者的重视,乃至王杖的标头和陵墓的壁画都有生动的表现。
埃及的农作物品种较多,主要是生产小麦、大麦、黍、粟和亚麻等,园艺作物则以葡萄为主。
人们已经学会了用小麦磨面制成面包和用葡萄酿酒,梅腾墓葬中出土的文书用象形文字记述了这种情况。
国王在全国各地神庙为诸位天神奉献的祭品往往是以面包和酒按照份数来计算的,有的神庙每日可享祭品数千份,可见当时农产品是十分丰富的。
尼罗河流域的畜牧业也比较发达,古王国时期畜养的家畜主要是驴、山羊、绵羊、牛和猪。
第四王朝的哈佛拉安在他的墓铭中记载他拥有835头有角大牲畜、220头无角大牲畜、760头驴、2235头山羊、974头绵羊;第五王朝的萨布在墓铭中记录他有406头公牛和乳牛、1237头牡牛,小牲畜则在10000头以上。
在希拉康波里等遗址一些贵族的墓葬壁画中,还绘有畜牧活动的图景,都表明了当时畜牧业的发达。
古王国时期的手工业生产在社会经济中占有很大比例,发展很快,不仅各行业的分工已相当精细,每个行业中工匠的技术水平也都有所提高,其中玉石器制作、木器制作和金银工艺、纺织、皮革、纸草加工、造船等行业的成就尤为突出,建筑业更为世人瞩目。
玉石器制造业的成就,除了大量生产常用的工具和器皿外,主要表现在墓葬和建筑构件的石雕工艺方面。
古王国时期对早期王国马斯塔巴的两个重要改革,其一就是设置墓主的雕像,分别用涂上颜色的石灰石或木头雕刻,其二就是在享堂的石壁上雕刻或绘画墓主人在世时的生活情景。
有些墓内还有近侍奴仆的小雕像。
第三王朝时期,石像的雕刻已完全按照人体的自然形态把握塑造,第四王朝时各种雕像更加细致精美、栩栩如生。
古王国的石雕艺术品遗存较多,其中石灰岩雕制的拉荷太普王子及妻尼费雷特公主,表现出完美的造型艺术。
尼费雷特公主身上穿的紧身衣前面微敞,她的双肩、胸部和全身的形体透过紧身衣雕塑得极其秀美,圆而丰满的脸蛋周围是丛丛秀丽的黑发,上束一根装饰很漂亮的发带,显得十分雍容华贵、仪态大方。
第五王朝的石灰岩涂彩雕塑书吏像,盘腿席地而坐,胸部挺直,右手执芦杆笔,双腿上叠放着书写中的纸草,全身肌肉丰满,表情认真严肃,镂空的眼窝嵌入黑白相间的珐瑯,眼脸的边缘用青铜镶成,是古王国时期石匠的杰出作用。
木器制作的遗物在20世纪40年代清理法老胡夫的母后陵墓中有许多发现。
在希太普赫雷斯王后的陵墓中,放着她生前用过的华盖、卧床、扶椅、坐舆、首饰盒、柜等家具什物,还有用金、铜、雪花石膏制作的日用器皿和精美的陶器。
其中精工细做的木器使我们充分了解到当时木制工艺水平的高超。
由于埃及本土不生产高质木材,许多木器都是用从海外运来的非洲乌木制成的,并镶以象牙、金、贝等,造型华美而典雅,构件的接榫也异常坚固。
此外,一些墓葬中的木雕像,也表现出木器加工技术的精良。
这一时期的金银器制作与加工工艺,在四大文明古国中居于突出的地位。
在各个遗址中普遍发掘出当时的金、银、红铜制作的装饰品,胡夫母后墓中的许多器物都镶嵌着金银珠玉。
自第四王朝起、法老墓中雕像的眼睛常常是镶嵌上去的,最好的镶嵌眼睛是以铜做眼睑边缘,用白石英做眼球,用水晶做角膜,用黑树胶或颜料做瞳孔,十分精美传神。
一些金字塔中法老的木乃伊是用金棺装殓的。
第六王朝法老斐比一世的铜像不是浇铸,而是以木为底,用锤子把铜片锤贴上去的。
金属加工成为手工业领域中的重要部门。
这一时期建筑业的成就十分巨大,出现了规模宏伟的金字塔,所以人们也称古王国时期为金字塔时代。
在这一时期,除了贵族大臣的墓葬仍沿袭马斯塔巴外,国王的陵墓已发展成为金字塔。
埃及最早的金字塔即是第三王朝左塞王在萨卡拉墓地建筑的阶梯形金字塔,实际是按马斯塔巴墓的形式自下而上逐层缩小而成,高约60米,底边东西长约140米,南北长118米,塔内有深约28米的墓室,并附有走廊和墓道,塔周有石灰石围墙,墙内有庭院、祭殿和厅堂等建筑。
到第四王朝,斯涅弗鲁王在迈杜姆把第三王朝末代法老胡尼的阶梯金字塔用石块填补,成为底边方形、立面三角形的金字塔,高92米,底边各长114米。
后来斯涅弗鲁又为自己建造了更为高大的同样四角尖锥形金字塔。
古王国时期最著名的金字塔是斯涅弗鲁继承者胡夫的大金字塔,高146米,塔基每边长230米,用大约230万块平均重2.5吨的石材砌成。
入口位于塔身北侧中心,高出地面约20米,在塔内地下30米处有一墓室,以斜坡墓道与入口相通,而由入口不远处另一墓道向上通行则可到达第2墓室即王后墓室,并继续向上达最高处的国王墓室,里面安置着胡夫的花岗岩石棺。
国王墓室高约6米,用一块重400吨的大石板覆盖,其上筑有5层空间结构,以减轻大石板的承重,最上则用巨石筑成三角形尖顶。
胡夫大金字塔以其形体的雄伟、设计的科学、结构的严密复杂而成为世界奇迹。
在胡夫大金字塔不远处的哈夫拉金字塔,以宏伟壮观的附属建筑物著名。
塔东有长方形的祭庙,称为上庙,庙内有高大的圆柱宽厅和长厅,庭院中设祭坛,庭院后有国王的5个小礼拜堂,最后是神殿和库房。
靠近尼罗河谷处建有下庙,平面呈方形,内置23座国王雕像,入口处有一座坚硬的闪绿岩雕像,上庙和下庙之间有长达496米的通道,著名的狮身人面像就是位于下庙的西北方。
在胡夫、哈夫拉金字塔附近,还有一些国王和王妃的小金字塔,形成了古王国时期金字塔建筑群,显示当时建筑艺术的辉煌。
纺织业在古王国时期是手工业经济的基本产业之一。
当时的服装主要是亚麻织品缝制的。
部分出土遗物的残片表明,埃及的妇女及裁缝工匠已能用亚麻缝织和裁作美观得体的各式衣裙、长袍等,也可以织出很薄的轻纱,精美程度不亚于以后各王朝的产品。
大量雕塑作品中各类人物的服饰,都形象地再现了当时的风貌,也反映出纺织业的发达。
手工业生产中进步特别显著的还有造船业。
当时尼罗河上和沿海的航运已普遍使用帆船,这些船只大多以双杆并列竖起桅杆,一般为单桅船,也有一些双桅和三桅的大船。
船的桅杆前后用索绳加固,船身也有中央大索将首尾连系,并且利用绞紧法使全部索具达到高度的紧固状态,这是一项很先进的技术。
船上有许多船夫操桨,船尾还有长桨为舵,掌握方向。
古王国时期的先进造船和航行技术成为后来地中海周围各国学习的榜样。
据史料记载,斯涅弗鲁王为了从黎巴嫩运输木材建造金字塔,组建了一支有40只海船的商队,其中有的大船长52.3米,这个船队运来的极其昂贵的杉木,今天还很坚固地保存在达舒尔南部的金字塔里。
1954年,在胡夫金字塔旁石槽内发现的两只大船,长32.5米,船上1200多件构件均标明号码依次捆束存放,井然有序。
按照所编的号码,复原出了完整如初的大型木船。
这种船全部用黎巴嫩产的杉木制成,船首与船尾高昂,中间设有舱房,榫卯结构严谨,造型华美实用,由几十人共驾一船,在尼罗河上航行时气宇轩昂。
类似的船只在萨卡拉墓地的第五王朝浮雕、绘画中都有表现,而且还有造船工匠制造船体各部分的劳动场面。
第5王朝萨胡拉金字塔的下庙有两个船坞,一个向东、一个向西,与运河和尼罗河相通。
东船坞有门廊,地板用磨光的黑玄武岩造成,天花板则用石灰岩铺设,上面涂画兰色象征天空,并饰以浮雕的金星。
门廊的8块独立石柱用花岗岩雕成,柱头仿棕榈树叶状;南船坞也有一个类似的门廊。
这两个船坞都有过道与一个T字形小厅相接,并与上庙相连。
1953-1954年冬季,埃及考古学家们在清除齐阿普斯金字塔南侧附近的小沙丘时,发现了一座墓葬,内有一只保存完好的木船。
出土的船体已成碎片,但全部碎片均未丢失,船上桥楼的茅草棚盖也在,船体约长40米,亦用黎巴嫩杉木制成,木材的香味在出土时仍可飘散。
据测定,船的年代为公元前2700年。
正当早期王国结束、古王国开始的时期。
(3)商业贸易活动
社会经济的发展使古王国的商业迅速发展起来,造船业和航海技术的进步更促进了海上贸易往来,并成为埃及经济收入的重要来源。
当时的商业活动主要由法老的宫廷和政府的官商管理经营,并且海上贸易往往配合军事上的征伐,掠夺与贸易共同进行。
文献和考古资料表明,埃及古王国时期的海外贸易范围,向东到达阿拉伯海及波斯湾,向北遍及地中海东部沿岸各地,向南则达非洲的东海岸各地。
在黎巴嫩、腓尼基、叙利亚、小亚细亚、塞浦路斯和希腊等地都发现了埃及古王国时期贸易往来的踪迹。
法老斯涅弗鲁曾派遣一支远征军到南方,一方面阻止叛乱和恢复南部边疆的秩序,另一方面也促进了南北之间的通商。
为了保障与西奈半岛和西亚地区的贸易,他也派军队占领了西奈半岛,在那里留下的纪念碑记述了军队征服阿拉伯游牧的培杜因人的情况,这些人曾威胁了运输矿产的商队。
除了海上贸易,陆路有两条南北畅通的商道,南至努比亚,北达巴勒斯坦。
上述地区在贸易活动中为埃及带来大量珍贵原料和地方特产,埃及则把自己的工艺品远销域外。
这些活动大大促进了埃及经济的发展。
黎巴嫩的木材,塞浦路斯的铜,阿拉伯的香料,东非的象牙等,对埃及的经济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也带来了十分可观的效益。
在农业、手工业、商业蓬勃发展的同时,狩猎活动虽然早已从生产领域退居于以娱乐和体育为主的局面,但在民间仍然具有强烈的经济色彩。
古王国时期一些陵墓中的浮雕,多次出现帝王和贵族用飞镖捕鸟、捕鱼或用长矛捕获河马的画面,还有在沙漠中猎取野兽、捕鳄鱼的惊险场面,这些狩猎活动无疑为肉食和皮革制造业提供了重要的原料。
总之,古王国时期是埃及奴隶制早期经济发展的繁荣时期,其中农业生产制度的完善、金字塔的建造和海上贸易的发展都为社会经济的繁荣提供了条件。
古王国时期的经济制度奠定了中王国以后社会发展的基础,也是世界古代经济史上一个辉煌的阶段。
5.中王国时期的经济
第六王朝之末,埃及的政局处于混乱状态,从第七王朝到第十王朝的100多年里(约公元前2181-前2040年),埃及始终处于分裂割据的局面,政治黑暗,经济受到破坏,这一动荡时期史称第一中间期。
当时各地奴隶与贫民不断举行大规模起义,各地的奴隶主专制受到严重地打击。
根据萨卡拉墓地发现的贵族伊浦味对社会状况的记述,即著名的《伊浦味陈辞》(或称《伊浦味箴言》)中的描写,我们知道起义者捣毁了王公贵族的粮仓,使"埃及的谷物已成为公有的财产";冲击政府,使"宏大的审判厅已成为一个任意出入的场所";社会上"那本来没有财产的人,现在已变成财富的所有主了,那本是受人驱遣的人,现在却来驱遣他人了",乃至于从前住不起茅屋的人,现在住进了好房子;从前连一片面包也没有的人,现在变成了一个大仓库的主人;从前没有公牛耕种田地的庄稼人,现在有了成群的牲畜,总之一句话:
"贵族陷于悲哀,而庶人则感到喜悦".在人民起义的打击下,古王国形成的中央集权专制体系瓦解了,各州纷纷割据自立,州长成为世袭领主,有自己的军队,甚至自立年号与中央王朝分庭抗礼。
直至第九、十王朝之际,各州才重新形成南北两个军事力量联盟的对峙局面,双方斗争数十年,最后南方的底比斯取得胜利,安太夫家族使南北统一,建立起第十一王朝,才使埃及的经济重新走向复兴与再度繁荣。
十一王朝和十二王朝,约公元前2133年至前1786年,为埃及的中王国时期。
第十一王朝(约公元前2133-前1991年)首府底比斯位于尼罗河中游的下埃及中心地带,向南可通努比亚等其他民族地区,东可至红海,是一处战略要地,也是商业的中心,以后长达两千年的岁月里一直是埃及的政治、经济、军事和交通的中枢。
由于十一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