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概论.ppt

上传人:b****9 文档编号:196697 上传时间:2022-10-06 格式:PPT 页数:640 大小:2.48M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ppt_第1页
第1页 / 共640页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ppt_第2页
第2页 / 共640页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ppt_第3页
第3页 / 共640页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ppt_第4页
第4页 / 共640页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ppt_第5页
第5页 / 共64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ppt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传统文化概论.ppt(64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ppt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秦学颀,绪论,一、什么叫文化1、文化的字源探讨,“文化”是中国古已有之的一个词。

文的含义有三:

一是指文字;二是指花纹,引申为纵横交错的纹理;三是指文德教化。

这种意义上的文,往往与“质”、“野”、“武”对称。

化有变、改、化生、造化、化育之义。

“文化”作为一个词,首见于刘向说苑指武:

“凡武之为兴,为不服也。

文化不改,然后加诛。

”故中国“文化”一词主要指经体现道德政治伦理的诗书礼乐教化世人。

现代意义“文化”一词的词源是英语中的culture,它又来源于拉丁文cultus,意思是耕种,居住,练习等,所以这个词原本就有人们在自然界中劳作,从中获得收获物的意思。

又引申为有了教养和摆脱自然状态而久经锤炼得以存在的意思。

从这种意义上讲,下面这些都可以称之为文化。

agriculture(农业)silkculture(蚕丝业)physicalculture(体育)culturpearls(珍珠),在汉语系统中,与culture的内涵较为接近的是“文明”。

近乎于今日所说的兼容物质创造与精神创造的广义文化。

尚书舜典:

“睿智文明”。

易乾:

“见龙在田,天下文明。

”即有文德照耀,文物发达,光明普照之意。

2、EB泰勒(EBTyloy)关于文化的定义:

“文化或文明,就其广泛的民族学意义来说,乃是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和任何人作为一名社会成员而获得的能力和习惯在内的复杂整体。

”文化是“整个生活方式的总和”。

也就是说,文化的基础是人的基本需要。

人满足意义,可以采用不同的形式和方法,其总和就是文化。

因此,从根本上来说,文化乃是人的属性的表现,是人类的行为及其结果。

(1)从历史的角度说,文化是人类的历史进程,代表了人类文明的程度。

(2)从社会的角度说,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人类社会形成的同时文化也伴随着产生了。

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都体现了人类的文化创造。

(3)从精神的角度说,文化是人类精神活动的产物。

它凝结着人类的精神成果,标志着人类文明的程度。

人类精神生活的丰富是文化丰富多彩的直接原因。

(4)从行为角度说,文化是一种生活方式,它从人们的行为方式中抽象出来又反过来指导着人们的行为规范。

(5)从民族角度说,文化又是一种民族现象,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形态。

民族文化是民族性格的具体化,是民族存在体现出来的本质特点。

二、文化的分类,1、从文化的要素和内容上划分泰勒的定义只强调了精神方面的文化而缺少物质文化的内容。

后来的一些社会学家、文化人类学家对泰勒的定义进行了修正,补充了物质文化。

现在的文化人类学家大都认为文化应包括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

还有人对文化进行结构分析。

一个是结构面的分析,另一个是结构层的分析。

本世纪以来,对文化结构的研究,一直是文化学、文化史学科的热门话题。

在结构面上,文化有狭义和广义之分。

狭义的文化是人类理性的表现,与政治、经济、军事等并列,它包括哲学、科学、道德、伦理以及文学艺术等内涵。

广义的文化是在狭义的文化之外再加上物质文明。

因此在广义的文化中,人类理性和它的物化形式同时出现。

在结构层方面,有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两重结构说;物质、制度、精神三层次说;物质、社会关系、精神、艺术、语言符号、风俗习惯六子系统说。

2、从文化形态或文化模式划分按社会形态分为原始社会文化、奴隶社会文化、封建社会文化、资本主义社会文化和社会主义社会文化;也可以按生产工具和科学技术分为石器文化、青铜文化、铁器文化、机器工业文化和电子信息文化。

按地区分类的文化类型。

与此相关的术语有文化区、文化圈等。

它所体现的是各个文化之间的本质差别。

法国哲学家和史学家斯宾格勒(18801936)在西方的没落中把人类的文化或文明划分为埃及的、希伯来的、希腊的、罗马的、印度的、中国的、阿拉伯的等八个类型。

汤因比在历史研究中则把人类的文化或文明划分为26个类型。

钱穆在中国文化史导论中根据生活方式的不同划分为游牧文化、农耕文化和商业文化三种类型。

三、中国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1、“中国”的演变“余其宅此中国,自兹乂民。

”(何尊),2、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传统文化(Traditionalculture)历代存在过的种种物质的、制度的和精神的文化实体和文化意识,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文化遗产。

本课程所讲的传统文化主要是指1840年以前中国的文化,文化传统(Culturaltradition)文化传统不具有形的实体,不可抚摩,仿佛无所在;但它却无所不在,既在一切传统文化之中,也在一切现实文化之中,而且还在你我的灵魂之中。

一般说来,文化传统是一种惰性力量。

它范围着人们的思维方法,支配着人们的行为习俗,控制着人们的情感抒发,左右着人们的审美趣味,规定着人们的价值取向和终极关怀(灵魂归宿)。

文化传统是形而上的道,传统文化是形而下的器;道在器中,器不离道。

四、学习中国文化概论的目的、意义和方法,第一章中国文化的历史地理环境,第一节中国历史地理环境的基本特征从文化发生学的角度讲东地中海文化圈南亚次大陆文化圈东亚文化圈,一、中国的地形特征,我国的地形特征是西高东低,地势明显地自西向东分为三级台阶:

位于我国西南部的青藏高原是亚洲地势最高的一级;昆仑山、祁连山以北,天山、阿尔泰山、邛崃山、大凉山、横断山脉以东的云贵高原、四川盆地、黄土高原、内蒙古高原以及准噶尔盆地、塔里木盆地为第二级台阶;大兴安岭、燕山、太行山、巫山及云贵高原以东的平原和丘陵地区为第三级台阶。

这一地理环境的基本特点是背靠西方几大文明区而面向太平洋。

东亚内陆文化圈基本上处于半封闭的大陆性地理环境中,具有较完备的“隔绝机制”。

二、中国的气候特征,季风气候明显;大陆性气候强;气候类型多样化。

第二节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的影响,一、地理环境对人类的影响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

人类的活动首先是作为一种自然力与自然界发生着关系。

人类生存繁衍的自然生态环境乃是人类一切文化创造活动的基础,它是人类活动的舞台。

所以,自然环境是影响文化产生、发展的第一个重要变量。

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必然要受自然法则的约束。

首先表现为它参与人类的生活。

其次,自然环境对政治、意识形态等都要起直接或间接的作用。

一是延缓或加速社会的发展;二是各地的文化呈现出不同的特色。

汤因比在比较了26种文明兴衰存亡以后,得出一个总的结论:

安逸对于文明是有害的。

“足以发挥最大刺激能力的挑战是在中间的一个点上,这一点是在强度不足或强度过分之间的某一个地方。

”,他对环境的挑战分为五个方面:

(1)困难地方的刺激,总是条件比较艰苦的地方才作为文明创造的地方,它的成绩总是出色的;

(2)新地方的刺激,处女地总是比已开垦过的土地能提供更有力量的应战;(3)打击的刺激;(4)压力的刺激;(5)遭遇不幸的刺激。

威斯勒在人类与文化(1923年出版)中央地带杜突拉地带林莽地带。

半封闭的大陆海岸型环境为中华文化提供了独立发展的地理前提,而这种文化发展的独立性具有如下两个重要特点:

二、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的影响,第一,中华文化较完整地保留民族传统,获得前后递进,陈陈相因的延续性,没有出现文化断层。

在世界文化史上,许多文化都因外族的入侵而中止,如印度文化因雅利安人入侵而雅利安化,埃及文化因亚历山大大帝占领而希腊化,恺撒占领而罗马化,阿拉伯人移入而伊斯兰化,希腊、罗马文化因日尔曼蛮族南侵而中绝,直到一千多年以后才复兴起来。

但是,中国文化从原始社会一直到当代,文化发展连绵不绝,历经四五千年而未中辍。

第二,中国人的自我中心主义和封闭性。

这种中心意识首先是地理上的。

即认为中国处在世界地理的中央,中国以外就是夷狄所居之邦,他们是远方绝地不牧之民。

“其地不可耕而食也”。

乃“无用之地”。

其次是文化上的自我中心主义。

战国策赵策:

“中国者,聪明睿智之所居也,万物财用之所聚也,贤圣之所教也,仁义之所施也,诗书礼乐之所用也,异敏技艺之所试也,远方之所观赴也,蛮夷之所义行也。

”(义行:

公正合理,而应当效法实行。

),中国人在对待域外诸国的关系上,最基本的指导思想就是“内中国而外诸夏,内诸夏而外夷狄”,“夷狄之防”以及“用夏变夷而不能变于夷”的理论和外交政策。

在文化传播的观念上:

由内向外辐射传播为唯一形式。

即以夏变夷而非变于夷。

中国的封闭性首先是由地理环境决定的;其次是由中国文明在世界上长期处于领先地位,第三是中国文化的多样性地区差异生活方式的差异:

南甜北咸东辣西酸南船北马在服饰上,汉民族为右衽,北方少数民族为左衽;西南为垂髫之民,东南则为编发纹身。

等等。

第二章中国文化植根的经济基础,第一节早熟的农耕文明一、农耕文明的发祥地养育中华民族的东亚大陆可以划分为农耕与游牧两大经济类型。

东亚大陆这一地区的自然条件是温带,季风现象十分突出。

东南季风造成东亚大陆降水量的分布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逐渐递减。

在东南和西北有一条等降水线,约为400毫米。

它是干旱区和半湿润区区的分界线,是种植农业与畜牧业的分界线。

在这一等水线的东南,雨量适中,气候温和,物产丰富,地形平坦,交通便利。

最适宜于早期农业的发生和发展。

以秦岭淮河为界,又有一条800MM的等降水线,它是湿润区和半湿润区的分界线。

秦淮以北,降雨量集中在夏季,有利于农作物生长。

由于太集中于7、8、9三月,其余时间多干旱,特别是春旱又不利于农业。

降雨量不稳定,对农业的干旱威胁大。

另一方面,黄河曲折于黄土高原,从孟津而东,由泥沙冲积成华北平原,沼泽地带甚多,小河纵横,林莽密布。

秦淮以北主要是旱作农业。

秦淮以南,雨水丰富而稳定,无大水大旱,日照长,天霜区长,适宜水稻种值。

“南粟北稻”构成了我国传统的农业体系。

五千年前中国的气候比现在潮湿,长江流域接近于今日的岭南,黄河流域大体接近于现在的长江流域。

就当时南北农业发展的水平来看,长江流域似乎略胜一筹,但由于长江流域高温多雨,人口增长非常缓慢。

此后数千年,长江流域的发展非常缓慢,直到西汉初年,仍然未脱离原始农业的特征。

由于地广人稀,天然食物较丰富,减低了人们从事农业生产的热忱。

更重要的是,南方是粘性土壤,在原始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的条件下,开发受到影响。

原始森林多,且是热带丛林,大树小树纵横交叉,难以开发土地,烂泥多,开荒难于北方。

另外,南方潮湿炎热,不利于人类生活,沼泽多、湖泊多、交通困难,各农业点不易扩散联结。

所以在公元前三千年代,黄河流域便超过长江流域成为中国最先成熟的农耕文明区。

其主要原因是这时黄河流域的气候比长江流域更适合人类的健康。

当时这里生长着竹、梅、犀牛、象、熊猫等现在在南方才有的动植物。

其次是由于黄土的特点,渗透性好,土质松软,原始农具开垦容易;森林草原交错,丛莽的开发较容易。

我国古代的农耕文明正是依托于这一自然环境而发展起来的。

并给与中国文化的发展以极大的影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我们正是在这种意义上说黄河流域是中国文明起源的摇篮。

二、早熟的农耕文明,中国的农耕文明产生在东亚大陆的中心地区,即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

在公元前5000年左右,长江流域与黄河流域是作物栽培不同的两个农业起源地,南方以种植水稻为主,北方以种植粟黍为主。

中国最早的新石器文化(农耕文化)分别产生于黄土高原东南部的河谷地带和长江下游的太湖流域。

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发现了七千年前人工栽培的水稻。

此外,江苏、湖北、安徽、江西、云南、四川、湖南、广东等省一些地方新石器时代遗址中都发现有四、五千年前的水稻遗迹。

五千多年前的浙江吴兴钱山漾遗址中发现的稻谷也有粳稻和籼稻之分。

由此可以断定,水稻乃是长江流域和华南各地的主要在农作物。

但是,由于前述的长江流域的自然条件,南方的稻作农业在新石器时代并没得到较大的发展,且各文化点没有能连成一片,所以直到西汉时,长江流域的农业仍然未脱离刀耕火种的水平。

黄河流域的原始农业,以种植耐干旱的粟为主。

在距今七千多年前的河南新郑裴李岗和河北武安磁山都出土了存储的粟及生产工具。

这一地区的农业乃是在采择当地原生植物如粟、黍、稷等加以驯化而成,后来又引进了非原生或原生于邻近地区的稻、麦、高粱、大豆等,经过长期的实践推广才发展成我国北方综合而特殊的农业体系。

黄土地对原始农业的优越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