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地球的圈层结构综合题Word下载.docx
《高中地理地球的圈层结构综合题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地理地球的圈层结构综合题Word下载.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3)在地壳等厚度线图中,0km表示________(界面),说出该区域地壳厚度大致分布规律________,根据我国大陆部分地壳等厚度线图可以推断出,雅安地震的震源位于________(填地壳、地幔或地核)。
5、(12分)读“岩石圈部分构造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所示的地球外部圈层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形成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环境.
(2)①+②两层构成地壳,④是________面.
(3)①、②、③密度由小到大排列为________.
6、(12分)读“地球圈层示意图”,完成下列问题。
(1)在图上标出地壳、大气圈、水圈等圈层名称。
(2)地球外部圈层中,厚度最大的是________,连续而不规则的圈层是________,其范围渗透到其他圈层之中的是________。
这些圈层之间相互________、相互________,形成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环境。
(4)请据图分析地壳厚度有什么特点,具体表现是什么?
(5)如果A地发生地震,试比较B、C两地所测得的纵波波速的大小,并说明在全球范围内接收不到横波的区域。
7、(12分)下图为地球圈层结构示意图。
读图完成以下试题。
(1)图中圈层的名称:
B为生物圈,C为___________,G为___________;
(2)C圈层的特点___________;
(3)D圈层的特点___________;
(4)E、D合为___________,一般认为,岩浆的主要发源地是___________。
(5)D层的平均厚度( )
A.大于岩石圈的平均厚度 B.约为33km
C.小于岩石圈的平均厚度D.约为6km
8、(12分)读地球外部圈层示意图,完成下列问题。
(1)在图中四个括号内填注。
A.生物圈B.水圈
C.岩石圈D.大气圈
(2)在四大圈层中,物质密度由大到小依次为________,范围渗透于其它三大圈层的是________,属于外部圈层向内部圈层过渡的圈层是________,组成物质处于不间断的循环运动之中的是________。
9、(12分)读下图,完成下列问题。
(1)图中地震波A是_______,B是_______。
由图可知:
A、B地震波在_______千米处传播速度明显加快,在2900千米处A、B的变化是A_______,B_______。
(2)两处不连续界面:
C_______,D_______,在C界面上部为地球内部圈层_______,C、D之间是_______,D以内的圈层是_______。
(3)图中阴影部分和地壳共同组成岩石圈,此处为_______,是由_______组成的。
10、(12分)读“地球圈层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地球外部圈层中,厚度最大的是_____,连续而不规则的圈层是_______,其范围渗透到其他圈层之中的是___。
(2)大气圈包围着地球,它的主要成分是______;
水圈中的水处于不间断的_________之中;
生物圈占有大气圈的底部、_______圈的全部和________圈上部。
这些圈层之间相互_______、相互_______,形成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环境。
(3)请据图分析地壳厚度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_,具体表现________。
11、(12分)读“地球圈层示意图”和“中纬度大气垂直分层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读图,地球外部圈层中,厚度最大的是__________,连续而不规则的圈层是__________,其范围渗透到其他圈层之中的是__________。
(2)为探测莫霍界面的情况,在下列四地同时进行了地震波的测定,最迟从莫霍界面传来地震波的是()
A.高雄B.成都C.拉萨D.北京
(3)岩石圈范围是____________________。
(填字母)
(4)读“中纬度大气的垂直分层示意图”,补绘B层气温变化曲线。
该层22-27千米高度处_____________含量达到最大值,成为人类生存环境的天然屏障。
该层由于_________,适于飞机飞行。
(5)A层大气的热量主要直接来自____________________。
该层天气现象复杂多变的原因是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地球圈层结构示意图(左图)。
(图中②+a=岩石圈)
材料二:
自然环境四大圈层联系图(右图)。
(1)左图中,数字代表的圈层是:
①_____;
③_____
(2)左图中圈层④为_____态,判断依据是_____。
(3)右图中,字母表示的圈层是:
B_____;
D_____。
(4)右图中A圈层的主要特点是_____。
圈层C的范围是_____。
13、(12分)阅读图文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2018年1月14日,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实验3”号科考船抵达莫克兰海沟目标海域(下图中甲位置),在未来3周的考察期间,中国和巴基斯坦科研人员将用多种现代地球物理研究方法“透视”莫克兰海沟下的地球结构。
(1)描述莫克兰海沟地理位置的重要性。
(2)说明莫克兰海沟地震多发的原因。
(3)推测科技人员可以利用哪些现代地球物理研究方法“透视”莫克兰海沟下的地球结构。
(4)中国和巴基斯坦海域合作给巴基斯坦经济发展带来哪些机遇。
14、(12分)2014年10月7日21时49分,云南省普洱市景谷县发生6.6级地震,震源深度为5.0公里。
结合下面两图,回答下题。
(1)图中甲、乙是地球内部两个不连续面,其名称是:
甲__________面,乙_________面,经过乙处时地震波的波速如何变化?
_________。
(2)地震波分纵波和横波,图中字母表示地震波横波曲线的是_________,其传播特点是_________。
地震波传播速度最快的深度大约是___________处。
(3)云南普洱地震震源位于地球的哪个内部圈层?
____________。
(4)地质学家常利用地震波来寻找海底油气矿藏,下列四幅地震波示意图中表示海底储有石油的是_______,判断理由______。
15、(12分)读地球内部圈层示意图,完成下列各题。
(1)地震发生时释放出巨大的能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
A.地震通过地震波向外释放出能量
B.地球的内能主要来源于太阳辐射
C.地震发生时,首先到达地面的是地震波中的横波
D.发生在海洋中的强烈地震不会对人类产生危害
(2)图中两个不连续面A为________,B为________,地震波通过B界面时,波速变化有何特征?
(3)填出图中字母代表的圈层名称:
C________,D+E________,F+G________。
(4)自己设计图例,并在图中画出岩石圈的范围。
(5)如何推断地球内部各圈层的物质是固态还是液态?
16、(12分)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地理学家认为,人类生活的地球表层是岩石圈、大气圈、生物圈、水圈等共同作用的层面。
它具有三个特点:
第一,它与宇宙空间和地球内部始终保持着物质和能量联系;
第二,它是一个不均一的层面,存在明显的地域分异;
第三,它在不断地变化着。
(1)依据图甲,列举一例说明地球表层与宇宙空间和地球内部的能量联系。
(2)依据图乙,指出地球表层在某一方面是不均一的,以说明地域分异的存在。
(3)依据图丙,列举一例说明地球表层处于不断地变化中。
(4)地球表层的特点说明,组成地球表层系统的这些圈层之间___________、___________,形成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___________。
17、(12分)读“地震波速度与地球内部构造图”,分析回答:
(1)图中A、B表示地震波,A表示,B表示,判断依据是。
(2)D是界面,F是界面,F界面处地震波传播特点是。
(3)圈层名称:
C是;
①+②为;
③是。
(4)G层物质状态呈态。
18、(12分)读“地球内部圈层示意图”,完成下列问题。
(1)图中甲、乙是地球内部的两个不连续面,其名称分别是:
甲______、乙______。
(2)当A处发生地震时,B、C、D、F四个观测点都测到了A地发出的地震波。
B地测得地震震级为8级,F地测得地震震级为__________级。
对B、E两点所测得的纵波波速进行比较,波速较快的是________,造成两地波速差异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地震波在经过甲时速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4)地球内部圈层划分的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请在图中用斜线画出接收不到横波的区域。
19、(12分)读下图,根据有关地理知识,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我国最大的深水钻井船“大连开拓者”号,在大连中远船务工程集团有限公司开工建造,这是世界在建的最大深水钻井船,其钻井深度从洋底测算可达30000英尺(1米=3.2808英尺),建成后可以在任何需要深水钻井船的工况下使用。
材料二岩石圈部分构造图
(1)图中形成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自然环境的地球外部圈层有哪些?
(2)①、②两层构成地壳,其划分的重要依据是什么。
(3)写出④界面的名称及其地下平均深度(指大陆部分)。
(4)写出“大连开拓者”号钻探到最深时的图示序号、圈层名称及其状态。
20、(12分)读“地球圈层示意图”,回答问题。
(1)地球外部圈层中,厚度最大的是大气圈,连续而不规则的圈层是,其范围渗透到其他圈层之中的是________________。
(2)大气圈包围着地球,它的主要成分是氮和氧;
水圈中的水处于不间断的循环运动之中;
生物圈占有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全部和的上部。
这些圈层之间相互渗透、相互影响,形成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环境。
(3)当地震波运动至莫霍界面处时,纵波与横波的波速都会,莫霍界面以上的部分称之为地壳,请据图分析陆地部分地壳厚度的特点。
1、(12分)
【答案】
(1)横A波是横波速度慢,B波是纵波速度快
(2)莫霍横波和纵波在此处传播速度突然加快地壳
(3)消失突然下降液(熔融状)
(4)E地核
【解析】
(1)左图是地震波由地表向地心传播过程中波速随深度的变化情况(注意左侧的深度),上方横坐标表示地震波速度,图内两条曲线分别表示横波和纵波。
地震波分横波(S)和纵波(P),由于横波传播速度慢,纵波传播速度快,根据这一特点可判断出A为横波,B为纵波。
(2)读图可知,图中C~H分别表示地球内部构造。
地球物理学家通过对地震波传播速度的研究,根据地震波在距离地表平均33千米处横波和纵波在此处传播速度突然加快,可确定D面为莫霍界面。
又根据在2900千米处,横波完全消失,纵波速度突然下降,可确定F面为古登堡界面。
以这两个界面将地球内部分为三个主要圈层:
地壳、地幔、地核。
故图中D莫霍界面,F古登堡界面,C地壳,E地幔,G外核,H内核。
(3)由上题推理可知,图中F处为古登堡界面,地震波通过该界面横波突然消失,纵波速度下降,即地震波A完全消失,地震波B速度突然下降;
由于横波只能通过固体,纵波可以通过固体、液体和气体,根据这一特点可判断出F面以上物质为固体,F面以下外核部分G物质状态为非固态,再根据纵波通过F面以下G物质时的波速(纵波波速与通过介质的密度成正比),说明F面以下物质非气态。
那么,既然非固态,又非气态,就只能是液态(实际是在高温高压条件下的熔融态)。
2、(12分)
(1)略
(2)水圈 生物圈
(3)氮 氧 循环运动 大气 水 岩石
(4)地球的地壳厚度是不均匀的,大陆地壳较厚,平均厚度约为33千米,高原和高山地区的地壳更厚;
大洋地壳较薄,平均厚度约为6千米,各大洋的平均厚度也不相同。
【解析】地球外部圈层中,连续而不规则的圈层是水圈,由其他圈层相互渗透、相互影响而形成的是生物圈。
大气圈的主要成分是氮和氧;
生物圈占有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全部和岩石圈的上部。
地球的地壳厚度是不均匀的,大陆地壳较厚,平均厚度约为33千米,高原和高山地区的地壳更厚;
3、(12分)
(1)地壳厚度不均;
硅铝层不连续分布
(2)亚欧板块和非洲板块碰撞地带房屋倒塌;
损毁交通、电力等基础设施;
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影响正常的生产和生活
(3)加强监测预报;
建立健全防灾减灾保险体系;
加强宣传,提高居民的防灾抗灾意识;
提高建筑物与基础设施的抗震强度
(1)此次地震的震源深度1.5公里,地壳平均厚度17千米,震源位于地球内部圈层中的地壳,该圈层的特征有厚度不均,陆壳平均33千米,洋壳平均6千米,硅铝层不连续分布。
(2)意大利多地震的原因是亚欧板块和非洲板块碰撞地带,此次地震给意大利带来的影响主要有房屋倒塌。
损毁交通、电力等基础设施。
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影响正常的生产和生活。
(3)意大利防御该自然灾害的主要措施有加强监测预报。
建立健全防灾减灾保险体系。
加强宣传,提高居民的防灾抗灾意识。
提高建筑物与基础设施的抗震强度。
4、(12分)
(1)A
(2)地震波 横波 纵波 地震波的传播速度随所通过的介质不同而变化;
纵波能通过固体、液体和气体传播且速度快,横波只能通过固体传播。
(3)莫霍界面 从西北向东南递减 地壳
(1)莫霍面各地的深度不同,陆地地壳海拔越高地壳的厚度越大,莫霍面的深度越深;
四地海拔最高的是青藏高原的玉树,所以最迟从莫霍界面传来地震波的玉树。
选A正确。
(2)地震波的传播速度随所通过的介质不同而变化;
以此来了解地球各圈层组成物质和结构特征。
乙图中A为横波,B为纵波,地震波在地下不同深度传播速度的变化,横波只能在固态中传播,纵波可在固、液、气三态中传播。
(3)在地壳等厚度线图中,0km表示莫霍界面,由图示数据可以看出地壳厚度从西北向东南递减;
雅安地震震源深度13公里,发生在地壳层。
5、(12分)
(1)大气圈;
生物圈;
水圈
(2)莫霍
(3)①<②<③
【解析】试题考查地球的圈层结构
(1)图中所示的外部圈层有大气圈、生物圈和水圈。
(2)地壳和地幔的分界线是莫霍界面,图中④是莫霍界面。
(3)图中①是硅镁层、②是硅铝层、③是地幔,密度由小到大排列为①<②<③。
6、(12分)
(1)略
(2)大气圈 水圈 生物圈
(3)氮 氧 循环运动 大气 水 岩石 联系 制约
(4)全球的地壳厚度是不均匀的,大陆地壳较厚,平均达33千米,高原和高山地区的地壳更厚,可达60~70千米;
大洋地壳较薄,平均只有几千米,各大洋的平均厚度也不相同
(5)C地测得的纵波速度大于B地测得的纵波速度。
过A地作地核切线并延长与地面相交的点所组成的圆周内的区域
(1)地壳位于莫霍界面以上,结合大气圈、水圈的定义可判断三者在图中的位置。
(2)本题主要考查大气圈、水圈、生物圈的特点及相互之间的关系。
在外部圈层中,大气圈厚度最大;
水圈是一个连续但又不规则的圈层;
生物圈渗透到其他圈层之中;
圈层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
(3)大气圈包围着地球,它的主要成分是氮和氧;
生物圈存在于大气圈的底部、岩石圈的上部和水圈的全部,因此渗透于其他三大圈层的是生物圈。
四大圈层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形成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环境。
(4)由于地壳是地球表面一层薄薄的、由岩石组成的坚硬外壳.故在不同地区厚度不一,大陆部分较厚,大洋部分较薄。
(5)地震波又有横波和纵波之分,横波只能在固态物质中传播,纵波可以在固、液、气三态物质中进行传播,纵波波速比横波快。
C地的海拔高度低于B地,因此在C地测得的纵波速度大于B地测得的纵波速度。
A地位于海洋,横波只能在固态物质中传播,不能再液态物质中传播,因此过A地作地核切线并延长与地面相交的点所组成的圆周内的区域接收不到横波。
7、(12分)
(1)水圈地核
(2)连续而不规则
(3)厚度不均,硅铝层不连续分布
(4)岩石圈软流层
(5)C
(1)根据地球圈层结构,图中圈层的名称,B为生物圈,C为水圈,G为地核。
(2)C圈层是水圈,特点是连续而不规则。
(3)D圈层是岩石圈,特点厚度不均,位于上面的硅铝层不连续分布。
(4)E是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部分,D是地壳,E、D合为岩石圈,一般认为,岩浆的主要发源地是软流层。
(5)D层是地壳,平均厚度约17千米,岩石圈包括地壳和上地幔顶部,地壳厚度小于岩石圈的平均厚度,A错,C对。
大陆地壳的平均厚度,约为33km,B对。
大洋地壳的厚度约为6km。
8、(12分)
(1)自上而下从左向右依次为D、A、B、C。
(2)岩石圈、水圈、生物圈、大气圈生物圈和水圈岩石圈水圈
(1)最下面是岩石圈,连续不规则的为水圈,最上面的为大气圈,剩下的是生物圈。
(2)在四大圈层中,物质密度由大到小依次为岩石圈、水圈、生物圈、大气圈,范围渗透于其它三大圈层的是生物圈、水圈,属于外部圈层向内部圈层过渡的圈层是岩石圈,组成物质处于不间断的循环运动之中的是水圈。
9、(12分)
(1)横纵33消失波速变慢
(2)莫霍界面古登堡界面地壳地幔地核
(3)软流层以上坚硬的岩石
(1)读图可知,图左半部分表达的是地震波传播的速度随深度变化而变化的状况,纵波速度大于横波速度,从A、B传播的速度,即可判断A为横波,传播速度较慢;
B为纵波,传播速度较快。
图右半部分表示地球内部圈层结构,从A、B在同深度的传播状况可判断C为莫霍界面,在此面下纵波和横波的传播速度都明显增加,C在地面下平均33千米处(指大陆部分);
D为古登堡界面,在地下2900千米处,在这里纵波的传播速度突然下降,横波完全消失。
(2)由上题分析可知,C为莫霍界面,D为古登堡界面;
在C界面上部为地球内部圈层地壳,C、D之间是地幔,D以内的圈层是地核。
(3)图中阴影部分和地壳共同组成岩石圈,结合所在的位置是莫霍界面下,软流层以上,由坚硬的岩石所组成。
故地球上的岩石圈由地壳和软流层以上的上地幔组成。
10、(12分)
(1)大气圈水圈生物圈
(2)N和O循环水岩石圈影响制约
(3)陆壳比洋壳厚海拔越高陆壳越厚
(1)在外部圈层中,大气圈厚度最厚。
水圈是一个连续但又不规则的圈层。
生物圈能渗透到其他圈层之中。
(2)大气圈主要由氮和氧组成。
水圈中的水处于不间断的循环之中。
生物圈包括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全部和岩石圈的上部。
(3)根据图示,莫霍界面以上为地壳,陆地地壳厚,海洋地壳薄,海拔越高陆壳越厚。
11、(12分)
(1)大气圈水圈生物圈
(2)C
(3)E+D
(4)图略臭氧空气以水平运动为主
(5)地面是近地面大气的直接热源①大气以对流运动为主;
②几乎所有的水汽和杂质多集中在对流层。
(1)本题主要考查大气圈、水圈、生物圈的特点及相互之间的关系。
(2)地质运动的巨大能量将地幔的部分变成变质岩,属于地壳的一部分。
所以一般在高海拔地区,地壳都非常厚。
拉萨位于青藏高原,青藏高原是世界平均海拔最高的高原,平均海拔4000多米,是世界屋脊故青藏高原处地壳最厚。
高雄位于台湾,成都位于四川盆地、北京位于华北平原,三地的平均海拔都低于青藏高原,故在青藏高原到莫霍界面厚度最厚,地震波传播路程长所花时间最长。
故答案选C项。
(3)本题考查地球的内部结构,软流层以上,包括地壳和上地幔的顶部,为岩石圈。
对应图中的E和D。
(4)本题主要考查大气的垂直分层。
B层为平流层,在30km存在臭氧层,吸收紫外线,气温高,故平流层大气的温度随高度升高而递增。
臭氧层吸收紫外线,被称为生命的保护伞.故臭氧在22-27km时达到最大值。
(5)对流层集中了大气质量的四分之三和几乎全部的水汽、杂质,厚度随纬度变化而变化。
特点:
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递减,空气对流运动显著,天气现象复杂多变。
大气温度的直接热源是地面辐射。
12、(12分)
(1)平流层软流层
(2)液横波不能通过
(3)大气圈岩石圈
(4)连续而不规则大气圈底部水圈的全部和岩石圈的上部
(1)①位于距地面12km以上,应为平流层;
③位于2900km以上的部分,应为地幔的顶部软流层
(2)④介于2900km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