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与班级管理全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9665222 上传时间:2023-01-08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7.0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德育与班级管理全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德育与班级管理全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德育与班级管理全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德育与班级管理全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德育与班级管理全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德育与班级管理全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德育与班级管理全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德育与班级管理全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德育与班级管理全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德育的内容是实现德育目标的关键。

明确德育目标、理解德育内容,是中小学德育工作开展的基础和前提。

(辨析)

十三、德育的目标既是思想品德工作的始发点,也是思想品德教育的落脚点和归宿。

十四、我国中小学德育的主要内容:

1)爱国主义教育;

包括爱国主义认识,爱国主义情感,爱国主义行为,爱国主义教育。

2)理想个传统教育;

是指对青少年进行革命理想和革命传统的教育,使青少年拥有人生的理想和奋斗的目标。

3)集体主义教育;

集体主义教育就是用集体主义观点对青少年进行关心集体、助人为乐的情感和善于在集体中生活、在集体中努力实现个人价值的教育,它是我国社会主义道德教育的核心。

包括培养集体主义思想、热爱集体的精神和正确处理集体与个人利益的关系。

4)劳动教育;

劳动教育就是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和劳动态度,热爱劳动和劳动人民,养成劳动习惯。

5)纪律与法制教育;

是指用法制和纪律的基础知识增强学生的法制观念,养成自觉遵纪守法的行为习惯。

6)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教育;

是让学生拥有科学的世界观、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教育。

7)文明礼貌的教育;

就是对学生进行对人热情有礼貌,会用礼貌用语,懂得日常生活中待人接物的礼节,尊重他人的民族习惯,遵守社会公德的教育。

8)个性心理品质教育,让学生形成对世界和自我客观正确的认识,养成良好的人际沟通能力,保持和谐的人际关系,形成良好的人性心理品质的教育,表现为情绪适度,意志坚强,行为正确,个性健全等。

十五、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义相对,是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理念。

十六、学校德育内容的拓展:

1)生存教育,是帮助学生学习生存知识,掌握生存金,强化生存意志,把握生存规律,提高生存的适应能力、发展能力和创造能力,树立正确生存观念的教育。

2)生活教育;

能帮助学生了解生活常识,掌握生活技能,实现生活过程,并在实践生活的过程中体验人生的幸福美好;

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生活观,教育学生用正当的方式去追求个人、家庭、集体、民族、国家和人类的幸福生活。

3)生命教育;

是指让学生树立正确的生命观,培养尊重、珍惜自己与他人生命的态度,增强社会责任感,使学生在人格上获得健全的发展。

4)安全教育;

其主要内容摆阔预防和应对社会安全,公共卫生,以外上海,网络、信息安全,自然灾害以及影响学生安全的其他事故或事件等六个模块。

5)升学与就业指导教育;

是指教师根据社会的需要指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帮助学生了解社会职业,进而引导他们按照社会需要和自己的特点为将来升学选择专业。

第一节德育规律

一德育规律的含义

1德育规律是德育过程诸要素之间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2德育规律不同于思想品德形成规律

1)思想品德的形成过程是知情意行的养成过程

2)活动和交往时思想品德形成的基础和源泉

3)思想品德的矛盾运动是思想品德发展的动力

4)思想品德的形成是长期积累,螺旋上升的过程

二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

(一)德育过程是具有多种开端的对学生知情意行的培养提高过程

1.知情意行的含义与作用

1)知—道德知识,是对现实社会道德关系和处理这些关系的准,规范的认识(含义)

道德认识是基础,是产生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的必要条件:

首先,

道德认识是人们确定对待客观事物的主观态度或产生道德情感的内因;

其次,

道德意志的形成也离不开道德信念的支撑;

再次,道德认识对于道德行为也起

着重要的制约作用

2)情—道德情感,是根据一定的道德需要和道德原则感知,理解,评价现实时所产生

的一切情绪体验(含义)

道德情感对于道德行为的形成具有重要的调节作用:

一方面,它可以使人的情

感处于动力状态,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保证道德认识和道德行为的统一;

另一方

面,情感本身构成特殊的道德认识,即以道德感觉的方式引发或调节行为。

外,由感情的状态水平所构成的稳定道德心境是人的道德行为的恒常心理背景

3)意—道德意志,指人们为了达到某种道德目的而产生的自觉能动性,它包括毅力和

自控力(含义)

道德意志表现为意志活动,是调节道德行为的巨大精神力量,在促使人们的道

德动机斗争和把道德道德认识,道德情感转变为道德行为的过程中起着特殊的

作用

4)行—道德行为,指人们在一定的道德认识或道德情感支配下采取的行为(含义)

道德行为是衡量人道德道德修养水平的客观指标或重要标志,一个人品德水平

的高低只有通过道德行为才能表明

2德育要发挥知情意行的整体功能

1)注意全面性2)注意针对性和多端性

(二)德育过程是组织学生的活动与交往,对学生多方面教育影响的过程

活动与交往的目的性,多样性,集体性,公益性

(三)德育过程是促使学生思想内部矛盾运动的过程

(选择)矛盾表现在诸多方面:

1.德育过程与外部环境之间;

2.德育过程内部各要素之间;

3.教育者和受教育者自身的各种要素之间;

矛盾可概括为:

1.外部矛盾(学校德育与家庭影响,社会影响的矛盾)

2.内部矛盾(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矛盾,教育者与道德内容及方法

的矛盾,受教育者与道德内容及方法的矛盾)

(四)德育过程是一个长期的,反复的不断前进的过程

(材料分析题)德育过程的长期性与反复性主要取决于人才成长的长期性,品德的形成和完善要经过长期培养,多次反复,才会有所进步,不断前进。

首先,品德的形成不易,从具体的德育过程和某一品德而言,由于学生在知情意行发展方向和水平上的不平衡,学生要形成良好行为与品质,就需要较长时间,同时,必须经

过长期反复的锤炼,将所遵循的道德规范锤炼成支配行为的一种信念和品质。

从思想品德的形成来看德育过程并未终结,它总是通过矛盾的解决形成新的品质,在新的活动中产生新的矛盾,再产生新的品质,循环往复。

其次,不良品德的矫正更难,矫正不良品德既要改变,消除已形成的思想观点,习惯,性格特点等,又要形成新的思想观点习惯性格特点等,实际上是一个再教育的过程。

教育易,再教育难,因此教师要持之以恒,反复引导。

综上所述,德育过程是一个长期的,反复的,不断前景的螺旋上升的过程。

在此过程中,教育者一方面要坚定教育的信心,相信“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对每一个学生都不放弃;

另一方面,对于问题学生,要做到对症下药,抓反复,反复抓,细心疏导,使其改邪归正。

第二节德育原则(要求为主)——材料分析题

一.疏导原则:

1.晓之以理,启发自觉(摆事实,讲道理,以理服人)

2.树立先进典型,运用榜样示范

3.以表扬鼓励为主,批评,处罚为辅

二.知行统一原则:

1.联系实际,讲清理论提高认识(以感性材料为基础,上升到理性高度)

2.组织实践活动,培养道德行为

3.言传身教,知行统一(引导学生在实践中自觉践行道德规范,同时,

身体力行)

三.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的原则:

1.培养和建立良好的学生集体,使之成为教育力量

2.有的放矢,加强个别教育

3.通过集体教育个人,通过个人转变影响集体

四.尊重信任与严格要求相结合原则:

1.爱护,尊重,信任,理解学生

2.严格要求学生

3.民主平等,一视同仁

4.爱之有度,严而不苛

五.长善救失原则:

1.一分为二,辩证看待学生(对学生保持全面,公正的看法)

2.发扬优点,客服缺点

3.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教育(调动学生主动性和积极性,正确认识评价自

己,从而不断超越自己)

六.导向性原则(不考)

七.因材施教原则(不考)

第四章德育模式,途径与方法

第一节德育模式

一.国内外主要德育模式及其代表人物(选择)

1.皮亚杰的道德认知发展模式

1)无律阶段(0~4岁)又称前道德阶段,此时儿童无道德意识。

无自我意识

2)他律阶段(4~8岁)又称权威阶段,遵从成人的规则,从行为结果判断行为好坏,不考

虑动机

3)自律阶段(8~10岁)类似柯尔伯格的后习俗水平。

又称可逆性阶段,用自己的道德认识去判断,不盲目遵从成人规则

4)公正阶段(10~12岁)儿童的道德观念开始趋向于公正

2.柯尔伯格的道德认知发展模式

1)继承皮亚杰的研究路线,运用“道德两难故事法”

2)柯尔伯格的儿童道德发展阶段表(书本99页)

3.体谅模式英国学校教育学家彼得麦克费尔和他的同事托马斯,查普曼

把道德情感的培养置于中心地位

4.价值澄清模式提出人——路易斯拉斯

代表人物——哈朋,西蒙

强调个人价值选择的自由

二.德育模式的发展趋势(简答)

1.反对道德灌输反对传统的传递——接受模式,无论哪种德育模式,都应反对强制性

的道德灌输,新模式强调学生的自主选择

2.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传统教学模式忽略学生的主体地位,缺乏自主性,能动性,选

择性。

新模式强调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和自主性

3.突出品德能力的培养对传统德育模式只重视德育内容的传递进行批评,新模式强调

学生品德的培养

4.强调道德行为的训练传统德育模式往往更重视道德知识的传递,忽略对学生行为习

惯的培养和训练。

新的德育模式强调学生道德行为的培养,带

有明显的行为培养取向

5.注重道德情感体验道德情感在学生品德的形成与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既

是由知到信转化的中介,又是道德行为的动力。

新模式强调对

学生道德情感的培养

第二节德育途径

一.思想品德课与其他各科教学

是学校有目的,有计划,系统的对学生进行德育的基本途径,

是学校教育具有社会主义性质的重要标志,也是中小学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形式

二.有几种德育途径以及其基本途径是什么?

1.思想品德课与其他各科教学1)思想品德课

2)其他各科教学(如在体育教学和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

2.社会实践途径1)劳动2)社会公益活动3)社会调查

3.校园活动1)校园团队活动2)校会,周会,晨会和时政学习

4.校园文化建设校园文化具有重要的育人功能

5.心理健康教育是培养学生健康心理品质的有效途径

6班主任工作班主任的基本任务是带好班级,教好学生。

其他德育途径不能替代

第三节德育方法

一.德育方法的类型及要求(简答)

1.说服教育法类型:

讲解,谈话,讨论,指导阅读

要求:

针对性,感染性,科学性和艺术性

2.榜样示范法类型:

革命导师,英雄模范人物

历史上的伟大人物,科学家,艺术家以及文学作品中的典型形象

同学中的好人好事

教师和家长

3.情感陶冶法实施途径:

人格感化,环境陶冶,艺术陶冶

4.实际锻炼法实施途径:

执行制度,委托任务,组织活动

具体要求:

要明确锻炼目的和要求

要充分尊重和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实际锻炼要反复进行,做到持之以恒

建立合理的规章制度

5.品德评价法目的:

让学生从评价中认识到自己的不足,明确努力方向,调控学生

的道德思想和行为

第五章班级与班级管理

一.班级的特点(简答)

1.班级是以育人为己任的教育组织:

学校是一个专门性的教育组织,学校教育是根据一定社会的要求和受教育者的需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向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的社会实践活动。

它所依托的基础就是班级,班级就应承担这一使命。

2.班级是一个以学习为中心的组织:

班级是典型的学习型组织。

学生在班级集体中,充分发挥主人翁精神,开发创造性思维,不断进行自我突破,实现学习目标。

3.班级是一个不成熟但不断成长的组织:

班级是非成人组织。

班级的主体是学生,相比于成年人,学生的思维不够发达,心理发展具有不平衡性。

也正是因为班级学生的不成熟,才促成了班级不断的成长。

4.班级是一个社会性的组织:

班级是一种具有教学作用的特殊社会组织,具有社会性的特殊结构。

提供学生学习环境,促进学生的社会化成熟。

二.班级的构成要素:

1.硬件条件:

教师和学生、教学场地、教学设施等

2.软件要素:

班级班风、班级活动、人际关系、班级目标等

三.班集体的发展阶段(简答):

1.松散的群体阶段:

班级组建初期,班级成员的关系处于孤立期,学生、师生之间相互不了解。

班级共同价值目标和规范尚未形成,学生自我管理机制尚未建立,不存在学生骨干。

学生缺乏自律性要求,学生群体缺乏教育能力。

2.联合的班级群体阶段:

经过一段时间的了解,班级成员的关系开始进入同化期。

学生中的主导者和积极分子开始涌现并形成骨干,通过一定的组织程序组建班级委员会,发挥组织管理和自我教育的功能。

开始建立适合本班的规范要求和必要的规章制度。

班级工作逐步步入正轨。

3.初级班集体阶段:

初步形成了班级的核心和骨干。

班级规范要求和制度开始转化为学生自身的自觉要求。

班级是非观念增强,在大多数情况下有正确的集体舆论。

班级成员也形成了集体归属感。

教师作为统率者直接与学生建立纵向联系,班级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4.稳定的班集体阶段:

班级有了自己的奋斗目标且成为了成员的个人目标。

班级有了坚强的核心以及健全的组织结构。

团结、融洽的班级风气和正确的舆论导向构成了一种巨大的教育力量。

班级有了严格的组织性和纪律性,成为促进学生自我教育、健康成长的教育主体。

5.优秀班集体阶段:

班级的核心和骨干力量在扩大。

优良的班风和正确的舆论导向进一步得到巩固,班级既有民主又有集中。

组织纪律严明,有班级发展的明确目标,对内友好互助,对外团结一致。

在学校活动与工作中表现优秀成为楷模。

四.班级管理的概念(判断):

班级管理是以班级为载体,在班主任和任课老师的指导下,通过学生的积极参与,按照一定的准则,进行计划、组织、协调和控制,有效地处理班级内各项事务,以达到既定目标的管理过程。

六.班级管理的内容(简答):

1.班级的组织建设:

通过班级组织建设,使一个学生松散的群体转化为班级集体。

班集体建设的过程是一个渐变的阶段性发展过程,一般可分为三个阶段:

组织的初始阶段、组织的稳定阶段、组织发展的最高阶段——班集体阶段。

2.班级的常规管理:

主要是对班级每一天所进行的日常性事务进行规范和管理,要求教师、事、物等因素不断融合,使教室成为适合学习的环境,从而实现教学目标的行为准则。

班级常规管理的具体内容主要包括班级班规的制定。

3.班级的教学管理:

⑴课堂教学管理:

班级教育与活动的中心环节,直接关系到整个班级教学质量和学生成长与发展。

包括课堂气氛、课堂纪律、课堂问题行为的管理等。

⑵作业管理:

加强对作业布置、收集、批改与订正的管理是班级教学管理的重要内容。

教师应精选作业内容,突出典型性、启发性和系统性的特点。

每次作业应明确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情感目标。

实施分层作业,促进学生差异发展。

七.班级管理的理论基础

1.教师主导理论:

在促进班级管理和学生发展的过程中教师承担着主要的职责。

班级管理中,教师的多种权力:

法定性权力、奖惩性权力、专家性权力。

教师的多种风格:

专制型、放任型、民主型。

2.学生主体理论:

班级管理的最终目标是实现学生的自我管理,发挥班级学生主体作用。

充分认识学生的潜能,尊重学生个体差异,满足学生基本要求。

3.群体动力理论:

主要探讨群体的性质、发展的法则以及群体与个人、群体与群体间的相互关系。

群体凝聚力是使群体成员形成和谐、轻松的氛围,使群体巩固发展的一种心理力量,包括群体中个人间的人际吸引、群体目标与活动对所属成员的吸引以及群体领导对群体成员的吸引等。

八.班级管理者主要包括:

班主任:

主要负责人、主导地位

任课教师:

重要作用

学生:

主体

九.班级管理策略的四个主要的特点

1.管理目标递进化:

目标、任务呈递进化趋势

2.管理形式多样化:

搞好基础教育的同时,突触环境育人、活动育人、家庭育人、社区育人等形式

3.管理操作规范化:

制定目标,规范学生行为

4.管理落实自主化:

突出学生主体地位

十.班级管理策略的基本类型

1.班级目标管理策略:

通过具体的目标确定班级的活动方向和发展趋势,以目标达成度来评价。

遵循可实行性、激励性、方向性原则。

实施主要包括:

制定目标管理计划、形成可控的目标管理实施程序、评估反馈。

2.班级管理的激励策略:

在管理实践中采用激发和鼓励的手段。

遵循的原则⑴.树立激励源——班级的管理部门与管理者的权威

⑵.明确激励所要达到的目标

⑶.激励的形式要系统、可行

⑷.注重激励策略的稳定性

激励策略的实施⑴.榜样激励

⑵.目标管理,指导学生

⑶.合理运用奖惩激励

3.班级制度规范策略:

遵守的行为规范、奖惩规定

遵循原则⑴.教师与学生共同制定

⑵.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行为实际,具可操作性、实践性

实施⑴.班主任加强管理和监督,适时调整

⑵.适当运用奖惩措施

4.班级弹性管理策略:

在基本规范制度下灵活运用管理方法,一切从实际出发,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

十一.班级管理的基本方法

1.制度管理法:

制定并运用相关的规章制度管理班级

关键在于制定规范、合理的好制度

规章制度层次国家教育行政部门制定

据上述制度制定的校内规则

班级内部制定的各种管理制度

要求⑴让每个学生都了解规章制度的内容和意义

⑵严格要求,认真检查监督

⑶执行制度要反复训练,形成习惯

2.民主管理方法:

给学生发表意见和参与班级建设的权利,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

要求⑴建立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

⑵民主选举、评议班干部

⑶处理好民主与集中的关系

3.目标管理方法:

以目标为中心进行管理活动的新型管理法

过程:

目标确定阶段、目标实施阶段、目标考评阶段

要求⑴发动全体班级成员共同制定目标

⑵实施过程中,需要班级管理者积极组织、协调、调整和督促,增强学生的自主意识和执行的自觉性,班级成员和各方面教育力量齐心合力,朝目标前进

⑶通过对目标考评,增强班级成员的信心,并能找出差距和不足,以便吸取教训,对班级的管理具有导向和示范作用

⑷不断提出新目标,激励班级成员不断成长

 

第六章班主任与班集体建设

1.“班主任”的产生:

1872年京师同文馆最早采用班级授课制。

2.班主任的“角色规范”:

2006年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班主任工作意见》,我国教育部门首次对班主任承担的角色做出了相应的规定,概括而言主要指出了班主任的组织者、指导者、教育者、协调者角色。

2009年教育部颁发的《中小学班主任规定》则提出了班主任要努力成为中小学生的人生导师。

将“人生导师”作为班主任应当承担的一个角色提出来,是对班主任角色认识的深化,是对教育者意义的关键性的理解。

1 班主任是班级日常管理和班集体建设的指导者

2 班主任是教师、家长、学校管理者和社区等多种教育力量的协调者。

3 班主任是学生成长中的“心灵陪伴者”

4 班主任应成为中小学生的“人生导师”

3.班主任的工作内容

1 全面了解学生

全面了解学生需要掌握的方法:

a.调查法。

班主任接受一个新班之前,可以通过多种途径调查了解班级整体和学生的具体情况。

可通过访谈的方式调查,也可以设计一些简单的调查问卷进行调查。

b.观察法。

是指班主任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对学生展开观察,主要是观察学生的言行举止,一边对学生有更为深入的了解。

c.档案分析法。

班主任可以对学生过去的成长资料进行分析,也要养成建立学生成长档案的习惯,以便通过积累的资料对学生进行深入的分析了解。

2 制定班级工作计划

班级工作计划的基本内容包括;

a.班级基本情况分析。

b.拟定班级建设目标,包括总的目标和具体的任务目标。

c.实施计划的具体措施,指为完成班级目标打算采取的办法、手段。

这些措施包括完成计划的具体责任者、活动范围、活动时间、活动方法以及活动要达到的目的要求等。

d.实施计划的检查和评估。

3 班级常规管理

4 班级集体建设

5 个别教育

个别教育方法:

a.赏识教育法,是指通过寻找和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并加以放大以激发学生前进动力的方法。

b.谈话法,即班主任用语言对学生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帮他们分析学习、交往等方面的现状以及原因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c.行为契约法,是指班主任通过与学生口头和书面的奖罚约定,以根除学生身上存在的不良行为习惯的教育方法。

6 指导班级活动

7 与家长沟通合作

8 班级工作总结与学生“操行”评价

班级工作总结从时间上来说包括阶段性总结和学期学年总结,从形式上来说包括专题总结和全面总结、口头总结和书面总结。

4.班主任的专业素质

1 职业道德素质

在教师的职业道德素质中,热爱学生是核心。

2 知识能力素质

班主任的知识能力素质包括:

一是任教学科的专业知识、相关学科知识以及哲学知识。

二是教育学科的知识和教学能力。

三是组织管理能力研究能力,尤其是建设班集体的能力、沟通与协调能力。

1.班主任的知识能力素质,综合表现为两个方面:

一方面是班主任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小升初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