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八下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9661573 上传时间:2023-01-08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35.4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考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八下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中考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八下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中考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八下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中考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八下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中考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八下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考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八下文档格式.docx

《中考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八下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考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八下文档格式.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考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八下文档格式.docx

16.句子翻译。

(6分)

(1)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3分)

译文:

(2)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17.作者在描写小石潭的特征时融入了自己什么样的感受?

你如何看待作者这样的感受?

答:

(二)阅读《小石潭记》一文,回答问题。

5.解释下列加点字在句中的意思。

(1)水尤清冽()

(2)潭中鱼可百许头(    )(3)以其境过清(     )

6.下面哪一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

A.潭中鱼可百许头B.全石以为底

遂许先帝以驱驰(《出师表》)自以为不如(《邹忌讽齐王纳谏》)

C.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C.皆若空游无所依

小惠未徧,民弗从也(《曹刿论战》)貌若甚戚者(《捕蛇者说》)

7.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

(1)如鸣珮环,心乐之。

8.文中第一段交代作者发现小石潭的经过,第二段描写,第三段探寻水潭源流。

第四段突出了潭上气氛,全文抓住了小石潭的特点。

(4分)

9.阅读第一段,说说“伐竹取道”对表现人物心理和小石潭特点的作用。

10.在节选的语段中,哪些地方能让你感受到小石潭“水尤清洌”的特点?

请结合有关语句作答。

11.作者在文中的感情前后不同,请概述作者感情的变化及其原因。

(5分)

(三)《小石潭记》和《与朱元思书》比较阅读

[甲]《小石潭记》一文。

[乙]《与朱元思书》一文。

15.解释下面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3分)

(1)以其境过清()

(2)乃记之而去()(3)窥谷忘反()

16.翻译下面的句子。

(4分)

(1)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2)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17.甲文和乙文中画线的句子都描写了水,分别突出了水的什么特点?

各从什么角度描写的?

18.下面的句子分别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1)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2)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

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四)《海峡教育报》文言文阅读精选(九)第25题。

(五)《小石潭记》和《右溪记》比较阅读

【甲】《小石潭记》2-4段。

【乙】道州城西百余步,有小溪。

南流数十步,合营溪。

水抵两岸,悉皆怪石,欹(qī)嵌盘屈,不可名状。

清流触石,洄悬激注。

佳木异竹,垂阴相荫。

此溪若在山野,则宜逸民退士之所游处;

在人间,则可为都邑之胜境,静者之林亭。

而置州以来,无人赏爱;

徘徊溪上,为之怅然!

——元结《右溪记》

10.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2分)

①以其境过清()②不可名状()

11.翻译下列句子。

①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佳木异竹,垂阴相荫。

12.甲乙两文各从什么角度写出了水怎样的特点?

甲文:

乙文:

13.甲乙两文在写法上有什么共同点?

试举一例说明。

(六)《小石潭记》和《观第五泄记》比较阅读

【甲】《小石潭记》一文。

【乙】观第五泄①记(节选)

袁宏远

从山门右折,得石径。

数步,闻疾雷声,心悸。

山僧曰:

“此瀑声也。

”疾趋,度石罅②,瀑见。

瀑行青壁间,撼山掉③谷,喷雪直下,怒石横激④如虹,忽卷掣折⑤而后注,水态愈伟,山行之极观也。

游人坐欹⑥岩下望,以面受沫,乍若披丝,虚空皆纬,至飞雨泻崖,而犹不忍去。

暮归,各赋诗.所目既奇,思亦变幻。

【注释】①第五泄:

第五级瀑布。

在今浙江诸暨境内,此处有五大瀑布,当地人称瀑布为“泄”,因此那山也叫五泄山,是著名旅游胜地。

②罅(xià

):

缝隙,裂隙。

③掉:

摇动。

④怒石横激:

突兀的岩石横拦瀑布,激起水花。

⑤掣折:

转折。

⑥欹(qī):

斜靠。

12.解释选文中加点的词语。

⑴日光下澈:

⑵其岸势犬牙差互:

⑶疾趋:

⑷山行之极观也:

13.翻译选文中划线的句子。

⑴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⑵数步,闻疾雷声,心悸。

14.请从【甲】【乙】两段文字中各找出一个表现水的特点的字。

⑴《小石潭记》:

⑵《观第五泄记》:

15.两篇选文,让我们感受到小石潭的幽美和第五泄的恢宏气势,其中分别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请填入下表。

选文

表达的感情

 

《观第五泄记》

《答谢中书书》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一、文学常识

陶弘景,南朝齐梁时丹阳秣陵(今江苏南京)人。

著名的医药家、炼丹家、文学家,人称“山中宰相”。

(一)《答谢中书书》和《三峡》比较阅读

【甲】《答谢中书书》一文。

【乙】《三峡》一文。

1.结合文意,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1)或王命急宣

(2)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3)哀转久绝(4)四时俱备

2.两文都表达了作者对山水的赞美之情,请从文中各摘录一句直接抒发这种情感的句子。

【甲】【乙】

3.两文都写到了“猿呜”,请分别说明“猿呜”各渲染了怎样的气氛。

【甲】

【乙】

4.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1)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2)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二)《答谢中书书》和《记承天寺夜游》比较阅读

【甲】《答谢中书书》一文。

【乙】《记承天寺夜游》一文。

1.解释加点词的词义。

①晓雾将歇()②月色入户()

③庭下如积水空明()④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2.词的用法、意思相同的一组是()(3分)

A.山川之美甚矣,汝之不惠B.实是欲界之仙都问今是何世

C.念无与为乐者未复有能与其奇者D.寻张怀民寻病终

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①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简答。

①从表达方式看,两文都有紧扣景物特征的,也都有堪称点睛之笔的。

②从思想感情看,两文都表达了对自然的亲近和热爱,但作者的心绪并不同。

《记承天寺夜游》的苏轼是受到贬谪的“”人,《答谢中书书》中的陶弘景则堪称隐居的“”人(均填摘自文中的一个字)。

5.填空。

(8分)

(1)甲文写景动静相衬,其中通过生命活动的描写,为景增添动感的语句是“__________”和“__________”。

乙文写景的名句是“__________”。

(2)甲乙两文都写了自然景物,甲文描绘了“□□之美”,乙文描写了“□□之美”。

但两文表达的思想感情有所不同,甲文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

乙文则把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等微妙复杂的思想感情浓缩在文中“__________”的语句中。

(三)《答谢中书书》和《与朱元思书》比较阅读

【乙】《与朱元思书》一文。

1、下列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A、四时俱备犹得备晨炊B、沉鳞竞跃锦鳞游泳

C、泠泠作响衡于虑,而后作D、有时见日胡不见我于王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文言句子的意思。

⑴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⑵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3、【甲】文中写到“高峰入云”,【乙】文中具体描写高峰“入”的动态的几个四字短语是:

4.甲乙两文在描写山和水时都抓了其共同的特点,那就是山的和水的。

5.【甲】【乙】两文都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四)《海峡教育报》文言文阅读精选

(一)第2题。

(五)《答谢中书书》和《与顾章书》比较阅读

【甲】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陶弘景《答谢中书书》

【乙】仆去月谢病,还觅薜萝①。

梅溪之西,有石门山者,森壁争霞,孤峰限日,幽岫含云,深溪蓄翠;

蝉吟鹤唳,水响猿啼,英英②相杂,绵绵成韵。

既素重幽居,遂葺宇其上。

幸富菊花,偏饶竹实。

山谷所资,于斯已办③。

仁智所乐,岂徒语哉!

——吴均《与顾章书》

注释:

①薜(bì

)萝:

薜荔与女萝,皆为香草。

后人常以薜萝为隐者服饰。

②英英:

声音和盛之貌。

③办:

具备。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2分)

A.四时俱备前人之述备矣B.遂葺宇其上择其善者而从之

C,仆去月谢病长跪而谢之日D.未复有能与其奇者邑人奇之

2.展开联想与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下面语句所表现的情景,(3分)

森壁争霞,孤峰限日。

幽岫含云,深溪蓄翠。

3.两文写景的方法有什么相同之处?

其作用是什么?

4.对画线语句所表现出的共同的处世态度,你是怎样理解和评价的?

《记承天寺夜游》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

何处无竹柏?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一、文学常识。

1.《记承天寺夜游》选自《_________________》,作者_______________,字____________,号_________________。

北宋_______家,_______家。

和父亲_______、弟弟_________________同列于“唐宋八大家”,合称“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理解训练

(一)中考典型试题:

【2006年泉州中考试题】

(《指南》P62例3)。

(二)《小石潭记》和《记承天寺夜游》比较阅读。

8.解释下面加点词的意思。

(2分)

潭中鱼可百许头怀民亦未寝

9.把下面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①其岸势犬牙差互:

②念无与为乐者:

10.甲、乙两文都运用了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用原文回答表现作者情感的句子:

甲文是

乙文是

11.仿照示例,赏析乙文中的句子。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示例:

正面写了游鱼,侧面写了潭水的清澈透明。

字面只写鱼,对水只字未提,但水清鱼欢的优美画面却展现在了读者面前。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三)《海峡教育报》文言文阅读精选

(一)第1题。

(四)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完成8~10题。

【甲】《记承天寺夜游》一文。

【乙】然杭人游湖,止午、未、申三时。

其实湖光染翠之工,山岚设色之妙,皆在朝日始出,夕舂未下,始极其浓媚。

月景尤不可言,花态柳情,山容水意,别是一种趣味。

此乐留与山僧游客受用,安可为俗士道哉!

——袁宏道《西湖游记》

8.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①月色入户。

户:

②其实湖光染翠着工。

工:

9.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庭下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②此乐留与山僧游客受用,安可为俗世道哉!

10.这两段文字都写了“月景”,但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

(五)阅读下面甲、乙两段选文,完成7-9题。

【乙】方山子①,光、黄②间隐人也。

少时慕朱家、郭解③为人,闾里之侠皆宗④之。

稍壮,折节⑤读书,欲以此驰骋当世,然终不遇。

晚乃遁于光、黄间,曰岐亭。

余谪居于黄,过岐亭,适见焉。

曰:

“呜呼!

此吾故人陈慥季常也,何为而在此?

”方山子亦矍然,问余所以至此者。

余告之故。

俯而不答仰而笑呼余宿其家。

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

苏轼《方山子传》(节选)

【注释】①方山子:

苏轼的老朋友,姓陈名慥(zà

o),字季常。

②光、黄:

光州(今河南潢川)、黄州(今湖北黄冈)。

③朱家、郭解:

都是西汉时的游侠。

④宗:

尊崇,敬仰。

⑤折节:

强自克制,改变初衷。

⑥矍(jué

)然:

惊奇注视的样子。

1.请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遂至承天寺

(2)相与步于中庭(3)余告之故

2.下面句子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组是()(3分)

A.过岐亭能面刺寡人之过者B.适见焉见渔人,乃大惊

C.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 醉翁之意不在酒D.问余所以至此者所以动心忍性

3.把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2)此吾故人陈慥季常也,何为而在此?

4.请用“/”给下面句子断句。

(断两处)(2分)

俯而不答 仰而笑呼 余 宿其家

5.比较阅读【甲】【乙】两文,苏轼和方山子的人生际遇有何不同?

他们自我排遣的方式分别是什么?

《满井游记》

燕地寒,花朝节后,余寒犹()厉。

冻风时()作(),作则飞()沙走()砾。

局促()一室之内,欲出不得()。

每冒风驰行,未百步辄()返()。

  廿二日天稍和,偕()数友出东直,至满井。

高柳夹堤,土膏()微润,一望空阔,若()脱笼之鹄()。

于()时()冰皮始解(),波色乍()明,鳞浪()层层,清澈见底,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

山峦为()晴雪所洗,娟然()如拭,鲜妍明媚,如倩女之()靧面()而()髻鬟之()始掠也。

柳条将舒()未舒,柔梢披风(),麦田浅鬣()寸许()。

游人虽未盛,泉()而()茗()者(),罍()而歌()者,红装()而()蹇()者,亦时时有。

风力虽()尚劲,然徒步则汗出浃()背。

凡曝沙之()鸟,呷浪之()鳞(),悠然自得,毛羽鳞鬣之间皆有喜气。

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夫()不能以()游堕事()而()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者,惟此官也。

而此地适()与余近,余之游将自此始,恶()能无纪?

己亥之二月也。

一、文学常识:

本文作者是明代文学家袁宏道。

(一)阅读《满井游记》一文(节选),完成14~18题。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①廿二日天稍和 ②泉而茗者

③柳条将舒未舒 ④呷浪之鳞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3分)

A.欲出不得得之心而寓之酒也B.未百步辄返饮少辄醉

C.于时冰皮始解学而时习之D.麦田浅鬣寸许遂许先帝以驱驰

3.从文段中找出与下列句子加点词语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个句子。

①若脱笼之鹄②娟然如拭

4.将下列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3分)

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5..文中“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形容的景物是,其特点是(用自己的话概括)。

6.第①段写城中的余寒景象,有什么作用?

7.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本文通过对水光山色、柳条麦田的描写,以及对游人的欢欣、鱼鸟的悠然自得等情态的描绘,勾勒出一幅满井春色图。

B.作者写初春景象,抓住了万物复苏的特点,如“将舒未舒,柔梢披风”一句,写出了春回大地时柳枝初展的神韵。

C.“泉而茗者,罍而歌者,红装而蹇者”,将品茶、饮酒、骑驴观赏等画面合为一组镜头,写出了游人络绎不绝的盛况。

D.这篇游记,采用描写、抒情、议论等多种表达方式,最后一段则以议论作结,表明了作者寄情山水的志趣。

8.选文最后一段作者说自己“能不以游堕事而潇然于山石草木间”。

“潇”意为“潇洒无牵挂”,你觉得文章中有哪些地方能体现作者的“潇然”呢?

试作分析。

(二)《满井游记》和《小石潭记》比较阅读。

【甲】《满井游记》2、3段。

【乙】《小石潭记》2-4段。

5.请用“/”给下面句子划分朗读节奏。

(每句划一处)(2分)

⑴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⑵其岸势犬牙差互

6.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含义。

⑴鳞浪层层鳞⑵泉而茗者茗

⑶日光下澈澈⑷悄怆幽邃邃

7.下面加点词词义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潭西南而望溪深而鱼肥B.夫不能以游堕事以其境过清

C.然徒步则汗出浃背然,胡不已乎D.其岸势犬牙差互其如土石何

8.翻译下列句子。

⑴凡曝沙之鸟,呷浪之鳞,悠然自得,毛羽鳞鬣之间皆有喜气。

⑵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9.甲乙两文在写景方面有什么共同点?

两文作者观景后的思想感情有何不同?

(三)《满井游记》和《湖心亭看雪》比较阅读。

【甲】《湖心亭看雪》一文。

【乙】《满井游记》一文。

18、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2)是日,更定矣

(3)冻风时作,作则飞砂走砾(4)而此地适与余近

19、选出下列各句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  )(2分)

A.湖中人/鸟声俱绝B.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C.如倩女之靧面/而髻鬟之始掠也D.毛羽鳞鬣之间/皆有喜气

20、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白话文。

(1)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2)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21、这两篇写景散文皆情景交融,自然成章,毫无雕琢之感。

甲文写出了雪后西湖之景

 的特点;

乙文则表现了满井早春  的特点。

22、甲、乙两文在写景的同时,都抒发了作者独特的感受。

说说你从这两篇文章中分别读出了作者怎样的心境。

(4分)

(四)《海峡教育报》文言文阅读精选(四)第10题。

(五)《满井游记》《初至西湖记》比较阅读。

【甲】《满井游记》1-2段。

【乙】从武林门而西,望保叔塔突兀层崖中,则已心飞湖上也。

午刻入昭庆,茶毕,即棹小舟入湖。

山色如娥,花光如颊,温风如酒,波纹如绫;

才一举头,已不觉目酣神醉,此时欲下一语描写不得,大约如东阿王梦中初遇洛神时也。

余游西湖始此,时万历丁酉二月十四日也。

节选(袁宏道《初至西湖记》)

注释:

①棹(zhà

o),橹,这里指划船。

②东阿王,即三国时的曹植。

洛神即曹植所写《洛神赋》中人物。

9.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的词。

(1)徒步则汗出浃背

(2)从武林门而西

10.跟例句中的“于”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例句:

冷光乍出于匣也。

A.所欲有甚于生者B.皆以美于徐公。

C.舜发于畎亩之中D.告之于帝。

11.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如倩女之碛面而髻鬟之始掠也。

(2)此时欲下一语描写不得。

12.从全文看,【甲】第①段采用了什么写作手法?

第②段从哪些方面写满井春色?

13.【甲】【乙】两文,在描写景物时中都运用了怎样的修辞手法?

请举出一例加以分析。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本文作者是孟子,他是战国时期儒家学派代表人物。

二、阅读理解训练。

(一)阅读《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回答问题。

10.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不是通假字的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