级秋沪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教案全册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级秋沪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教案全册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级秋沪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教案全册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8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碳酸氢铵的分解,简单介绍仪器。
观察现象:
白色碳酸氢铵固体逐渐减少,试管内壁有水雾出现,闻到刺激性气味,生成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混浊的气体。
加热
结论:
碳酸氢铵受热分解生成氨气、水和二氧化碳。
反应的文字表达式:
碳酸氢铵——→氨气+水+二氧化碳
(NH4HCO3)(NH3)(H2O)(CO2)
【提问】保存碳酸氢铵化肥时要注意什么问题?
【结论与启示】碳酸氢铵受热易分解,故保存时要注意密封,放置阴凉处。
(体验实验结果并与刚才的分析作比较,让学生了解世界的奇妙,化学的重要性。
二、化学指导人类合理利用资源
【讲述】人类的生存离不开各种资源,如水资源……,人类只有合理地利用它们,才能使它们更好的为人类服务。
1.保护水资源的问题(污水净化,海水淡化)
提问:
①你知道水有哪些应用吗?
②水是如何被污染的?
③如何解决水污染?
2.钢铁的合理使用(增强性能,延长寿命)
实验2:
铁的锈蚀实验
现象:
铁丝生锈,烧杯内的液体沿导气管上升一段距离。
解释:
铁丝与锥形瓶中空气中的氧气反应生成新的固体,使锥形瓶中的气压减小,将红墨水吸上。
通过这个实验,你知道钢铁在什么样的环境中容易生锈?
3.白色污染问题(可降解塑料)
4.酸雨(二氧化硫等酸性气体的排放,使用清洁能源)
三、化学促进科学技术的发展
【教师引导】把学生引进材料和能源世界中,如:
青霉素的发现,DNA结构的发现,克隆多利绵羊,高能燃料可以推进火箭,半导体硅晶片可用以造计算机芯片,石英砂可造光导纤维,高强度陶瓷可制成航天飞机的防热瓦等。
交流化学科学的发展,列举生活中的例子。
【活动与探究】玻璃、有机玻璃、聚酯材料的比较
实验内容
玻璃
有机玻璃
聚酯材料
聚苯乙烯材料
1.取样来源等
普通玻璃
标牌
饮料瓶
牙刷柄
2.取样投入水中,观察现象
沉入水中
浮在水面
3.用刀刻划
没有现象
有划痕
4.是否容易破碎
容易碎
不易碎
5.用坩埚钳夹持后再加热
没有明显变化
变形
【讲述】通过直观的视频、图片、文字介绍讲述化学促进了科学技术的发展。
新能源(太阳能汽车、氢能源汽车、风能汽车)的开发解决了资源枯竭的问题;
新药物(青霉素)的发明促进了生命科学的发展;
新材料(硅晶体、纳米材料等)的发现推动了产业技术的革命。
四、板书
(一)化学帮助我们正确认识物质
(二)化学指导人类合理利用资源
(三)化学促进了科学技术的发展
五、课堂习题
1.我国是世界上文明发达最早的国家之一,对人类做出过重大的贡献。
像制作青铜器、冶铁、炼钢都是我国劳动人民发明创造的化工工艺,它们最早出现的朝代依次是()
A.商代,宋代,春秋B.商代,春秋,战国
C.春秋,战国,商代D.宋代,商代,战国
2.化学在人类社会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请你分析下列四个选项中化学学科不涉及的研究领域是()
A.开发新的能源B.合成新的物质
C.研究物体运动规律D.防治环境污染
3.化学肥料碳酸氢铵在加热时尤其容易分解,为保存该化肥,通常应采取的措施是()
A.储存仓库要注意通风B.仓库要尽量密封,保持低温
C.要经常翻动包装袋,防止结块D.如果受潮要放在太阳下晒干
4.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化学是人类社会进步的关键B.学习化学会使你生活得更健康、更文明
C.用化学方法可以合成“长生不老”药D.使用无硫火柴可减少大气污染
1.2化学研究些什么
1.知道化学研究些什么。
2.理解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物理性质、化学性质的概念,并能根据变化的现象和本质特征判断一些变化的类型。
3.了解空气的组成,探究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4.了解不同的物质组成与结构不同,知道物质性质决定物质的用。
1.通过对身边物质在自然界中的变化的具体实例的分析,学会区别物质的变化及区别物质的性质。
2.认识一些简单的化学仪器和基本操作,学会实验的现象观察、记录和思考分析的一些基本方法。
3.通过收集信息,对信息处理,得出空气的成分;
通过合作探究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对空气成分的探究,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精神。
2.关注与化学有关的社会问题,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1.学会观察实验及对实验现象的正确描述。
2.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
3.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
培养学生观察实验、描述实验的能力。
仪器:
烧杯、玻璃管、燃烧匙、酒精灯、集气瓶等。
药品:
蜡烛、澄清石灰水、红磷、水、葡萄糖、砂糖、面粉等。
【情景引入】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为什么要学习化学,今天我们就一起来了解下化学是怎样的一门科学,它研究些什么。
【教师引导】通过化学的学习,你会知道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钢铁为什么会生锈,烟火为什么如此艳丽,石灰岩洞是怎样形成的等。
一、化学研究物质的性质与变化
1.蜡烛的燃烧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取一段蜡烛,观察外观特征(如颜色、形状等)
①蜡烛是具有芳香气味的红(或白)色圆柱状固体
②蜡烛质地较软
③石蜡块浮在水面上
①蜡烛中添加红色素
②蜡烛硬度小
③石蜡不溶于水且密度比水的小
点燃蜡烛,观察现象
①蜡烛燃烧并逐渐缩短
②蜡烛周围高而中间凹陷,蜡烛芯周围有熔化的液态蜡烛
③火焰分为三层,外层最亮,内层最暗
①蜡烛能燃烧
②蜡烛燃烧产生的热量
③蜡烛的燃烧过程细分为蜡烛受热熔化、气化再燃烧
④外焰温度最高
在蜡烛火焰上方罩一个干冷的小烧杯,观察烧杯内壁的变化
烧杯内壁有小水珠
蜡烛燃烧有水生成
向上述小烧杯中加入少量澄清石灰水,振荡,观察现象
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蜡烛燃烧有二氧化碳生成
取一小段粗玻璃管,按课本图1-14所示方式置于火焰中,观察发生的现象
从蜡烛火焰中引出一缕“白烟”
火焰中存在着石蜡的蒸气
吹灭蜡烛,观察实验现象
看到有“白烟”生成,液态石蜡重新凝固
2.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1)物理变化:
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称为物理变化。
本质特征:
无新物质生成。
(2)化学变化:
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称为化学变化。
有新物质生成。
【提问】蜡烛燃烧过程中哪些变化是物理变化?
哪些变化是化学变化?
这些变化过程中表现出了石蜡的哪些性质?
答案要点:
物理变化:
蜡烛的熔化、凝固等。
化学变化:
蜡烛燃烧生成了水和二氧化碳。
【观察与思考】播放煤油的燃烧,碘化钾和硝酸银反应的视频,让学生仔细观察现象,归纳化学变化的特点。
【分析归纳】在化学变化中,常伴随着一些现象,如发热、发光、变色、放出气体和生成沉淀等。
这些现象有助于我们判断物质是否发生了化学变化。
3.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物理性质:
物质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做物理性质。
物质在发生化学变化时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做化学性质。
学生活动
【活动探究】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分组完成:
加热试管中的火柴头,观察现象,感悟化学反应中伴随的生成气体,放出热量等。
【总结】在千奇百怪的物质转化中人们开始探索世界的本源,从古代的哲学家到近现代的科学家通过不懈的努力,人们逐渐揭开了物质的组成和结构的奥秘,为进一步认识物质的性质和变化成为可能。
【过渡】猜谜语:
“看不见,摸不着,没有颜色没味道,你的身边常围绕……”。
该谜语的谜底是什么?
二、化学研究物质的组成和结构
1.空气的存在
【提出问题】空气看不见,也摸不着。
生活中,你是如何感知空气的存在?
根据你日常生活中的经验,有哪些办法能证明空气确实存在?
2.空气的成分
【提出问题】人类的生活离不开空气,空气是一种重要的自然资源。
那么空气是由什么组成的?
它是由一种物质组成的?
还是由多种物质组成的?
如果空气是由多种物质组成的,则空气中含有哪些物质?
【收集证据】根据已有知识,联系生活经验,收集到的证据可能有:
①动物进行呼吸作用需要氧气,并放出二氧化碳;
②植物进行光合作用要吸收水和二氧化碳,并放出氧气;
③煤等燃料燃烧需要消耗氧气并放出二氧化碳;
④夏天,从冰箱里拿出冰矿泉水,片刻后,矿泉水瓶外壁就会有水珠凝结;
⑤酥脆的饼干在空气中长时间放置会受潮变软……
【得出结论】空气中含有氧气、二氧化碳、水蒸气和其他杂质(如尘埃)等多种物质。
【思维延伸】空气中还有其他成分吗?
【开拓视野】自学指导:
能说出科学家的主要贡献
(1)舍勒和普利斯特里先后用不同的方法制得了_____________。
(2)拉瓦锡第一次明确提出空气是由_____和________组成的。
(3)英国物理学家瑞利与英国化学家拉姆赛合作,经过两年多精确的实验研究和推理分析,终于发现在空气中还存在着一种性质极不活泼的稀有气体——_____________。
【获得结论】空气中含有氧气、氮气、稀有气体、二氧化碳等多种成分。
3.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
【小组讨论】大家对空气的认识主要来自生活常识,空气中还有其他的成分吗?
空气中的氧气、二氧化碳等气体的含量又分别是多少呢?
能否测定出集气瓶中氧气的体积?
【实验目的】测定空气中氧气体积含量。
【实验原理】利用物质的燃烧消耗一定体积的空气中氧气,然后用水填充被消耗氧气的位置,根据填充入的水体积估算出空气中氧气体积含量。
【进行实验】关注操作、产生的现象。
(1)点燃红磷后,观察到红磷燃烧后,发出黄白色火焰,产生大量的白烟,放出大量的热。
(2)待集气瓶冷却至室温后,打开止水夹,烧杯中的水进入集气瓶约占集气瓶容积的1/5。
【得出结论】空气中氧气约占总体积的1/5。
【思考并讨论】
(1)红磷在集气瓶中燃烧,消耗了什么气体?
试用化学反应文字式表示红磷燃烧这个反应。
红磷+氧气
五氧化二磷
P O2 P2O5(白色固体)
(2)红磷在集气瓶中未能全部燃烧,说明了什么?
(3)集气瓶中剩余的气体全部是氮气吗?
【反思与评价】
(1)若装置气密性不好,则测定结果会偏大?
偏小?
不变?
(偏小)
(2)点燃的红磷(用燃烧匙)为什么要迅速伸入集气瓶并塞紧瓶塞?
如果将点燃的红磷慢慢伸入集气瓶,对测定结果有什么影响?
(3)实验中红磷燃烧的产物是固体,若换成其他燃烧物,燃烧产物是气体,(例如,木炭燃烧产生的便是二氧化碳气体),对实验结果有无影响?
4.混合物和纯净物
(1)混合物:
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混合而成的。
(2)纯净物:
只由一种物质组成的。
(3)区别:
纯净物具有固定的组成,而混合物没有。
【过渡】在千奇百怪的物质转化中人们开始探索世界的本源,从古代的哲学家到近现代的科学家通过不懈的努力,人们逐渐揭开了物质的组成和结构的奥秘,为进一步认识物质的性质和变化成为可能。
三、化学研究物质的用途与制法
【活动探究】分组观察葡萄糖、砂糖、面粉加热时发生的现象。
【实验现象】葡萄糖、砂糖、面粉烧焦后得到黑色物质。
【得出结论】葡萄糖、砂糖、面粉等这些物质均含有碳元素。
【讨论交流】讨论葡萄糖、砂糖、面粉三种物质间的不同点和共同点。
水能不能变成油?
铁矿石能不能炼在黄金?
【小结】
(1)物质都是由元素组成的。
(2)一种物质可以通过化学变化变成其他物质,但反应物及生成物中应含有同种元素。
【过渡】仔细观察第16页彩图,查阅资料金刚石、石墨性质有什么不同的,不同的原因是什么?
【归纳】不同的物质有不同的结构,不同的结构,性质不同。
【过渡】通过上面的学习我们知道不同的物质有不同的结构,不同的结构,性质也不同。
金刚石是自然界最为坚硬的矿物质,可制作钻石,而同样由碳元素组成的石硬度小,常用来制作铅笔笔芯。
由此我们可以得出物质的性质与用途之间有什么关系?
【讨论得出结论】物质的性质决定其用途。
(一)化学研究物质的性质与变化
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物理性质、化学性质
(二)化学研究物质的组成和结构
2.空气的成分
(三)化学研究物质的用途与制法
物质的性质决定其用途
五、课堂练习
1.我们生活在五彩缤纷的世界里,以下色彩是由化学变化呈现出来的是()
A.雨后彩虹B.彩色图画C.夜晚霓虹灯D.节日焰火
2.下列生活中物质中,属于纯净物的是()
A.矿泉水B.洁净的空气
C.蒸馏水D.白酒
3.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化学变化中一定有物理变化
B.衣服上的油斑直接用水难以洗净说明油不易溶于水
C.任何发光发热的变化都是化学变化
D.米饭烧焦变黑说明米中含有碳元素
4.阅读下列一段文字,回答有关问题。
煤气是一氧化碳的俗称,通常情况下,它是一种没有颜色、没有气味的气体。
为了防止煤气中毒,常在煤气中加入一些有强烈刺激性气味的气体——硫醚。
当煤气泄漏时,人们可以通过硫醚的气味察觉到煤气泄漏了,以便及时采取措施。
1L一氧化碳净重1.25g左右,密度跟空气接近,一氧化碳燃烧会产生二氧化碳,一氧化碳还可以跟铁矿石中的三氧化二铁在高温时发生反应,生成铁和二氧化碳。
一氧化碳的物理性质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氧化碳的化学性质有:
1.3怎样学习和研究化学
第一课时
1.认识化学实验是化学研究的基本方法,也是科学探究的一种重要的方法。
2.初步熟悉化学实验的基本要求、常见仪器的名称、用途和使用方法。
3.初步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和观察判断能力,提高他们分析问题的能力。
4.知道化学用语在学习和研究化学中的重要性,增强记忆的目的性。
1.通过交流、讨论与演示,初步熟悉常见仪器的名称、用途、使用方法,化学实验基本技能。
2.通过镁条燃烧等实验,使学生了解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与方法。
培养学生严肃认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培养学生从对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养成勤于思考、勇于实践的科学态度。
1.常见仪器的名称、用途和使用方法。
2.认识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与方法。
1.常见仪器的使用方法。
2.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操作、观察、记录、分析实验的能力。
试管、烧杯、酒精灯、胶头滴管、铁架台、坩埚、砂纸、稀盐酸、镁条、铜绿等。
一、学习化学需要进行化学实验
1.“铜绿”性质研究实验
【分组实验】学生分组完成有关铜绿的实验,教师指导学生常见的仪器的名称、使用、操作、实验现象的观察、记录,强调实验室规则,培养学生良好的实验习惯。
【引导观察】
“铜绿”与稀盐酸的作用
“铜绿”受热的变化
【归纳与小结】铜绿的性质:
1.2.
【过渡】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由此可见化学实验对于我们学习和研究化学的重要性。
在学习用实验的方法研究化学之前,我们首先要了解化学的基本仪器和实验基本要求等。
2.实验室安全守则(讨论完成)
(1)“三不”原则,即不能用手,不要把鼻孔凑到容器口闻药品(特别是气体)的气味,不得尝的味道。
(2)注意节约药品:
应该严格按照实验规定的用量取用药品。
如果没有说明用量,一般按最少量取用,液体mL,固体只需。
(3)实验剩余的药品既不能放,也不要随意丢弃,更不能拿出实验室,要放入指定的容器内。
(4)实验中要特别注意保护眼睛。
万一眼睛里溅进了药液(尤其是有腐蚀性或有毒的药液),要立即用水冲洗。
洗的时候要眨眼睛,必要时请医生治疗。
提倡使用防护眼镜。
(5)存放原则:
固态试剂存放在_______瓶中,液态试剂存放_______瓶中,见光易分解的药品应放在棕色瓶中。
3.试管
(1)试管主要用作少量试剂的反应容器,在常温或加热时使用。
(2)注意:
外壁干燥的试管可直接加热,加热后不能骤冷,防止炸裂;
加热固体时,试管口应略向下倾斜。
4.酒精灯
(1)酒精灯用于加热。
(2)酒精灯的火焰分为焰心、内焰、外焰,其中外焰温度最高,加热时应放在外焰加热。
(3)使用酒精灯时,先将酒精放稳,取下灯帽直立放在灯的右侧。
(4)使用酒精灯时,要注意:
“两查”“两禁”“一不可”。
“两查”:
①先要检查灯芯。
灯芯不平或已烧焦。
要剪去烧焦或不平的灯芯。
②检查灯内是否有酒精。
酒精灯内酒精量不可超过酒精灯容积的1/4,也不少于2/3。
“两禁止”:
①绝对禁止向燃着的酒精灯里添加酒精。
②绝对禁止用酒精灯引燃另一只酒精灯。
“一不可”:
是指熄灭酒精灯时,用灯帽盖灭,不可用嘴去吹。
(5)酒精灯不用时,一定要盖上灯帽,以免酒精挥发。
(6)如果遇到燃着的酒精灯翻倒,酒精外溢时,应及时用湿抹布扑盖扑灭火焰,不能用水冲,以免火势蔓延。
二、科学探究的基本步骤
【交流讨论】通过前面的学习你对学习和研究化学的一种重要方法——科学探究有什么认识,你认为科学探究一般过程是。
答案:
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方案(查阅资料、收集证据)、进行实验、分析归纳、得出结论。
【模拟探究】金属镁的性质探究
1.提出问题:
金属镁有那些性质?
与铁、铜等常见金属的性质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
2.作出假设:
金属镁的性质(请学生思考回答,教师补充)
3.设计实验
(1)观察镁条的外观,试试看是否容易被折弯、扭断。
(2)用砂纸打磨镁条,它的外观有什么变化?
(3)用打磨好的镁条连接一节干电池和小灯泡,看看金属镁是否能导电?
(4)取一段打磨好的镁条,用坩埚钳夹持,用酒精灯外焰加热。
观察镁条燃烧现象和燃烧后产物的状态。
(5)取另一段打磨好的镁条,放入食醋中,观察有什么现象发生。
4.实验现象记录
镁的性质:
状态
颜色
硬度
在空气中燃烧的现象
在食醋中的变化
实验结论:
【拓展与应用】烟花和照明弹中的镁粉与它的什么性质有关?
三、学习化学要使用化学符号
为了国际交流统一、使用的方便使用一些符号表示元素名称、物质的名称、化学反应。
【观察与思考】根据下表中物质的化学式,试分析哪些物质中含有氢元素或氧元素,元素符号、物质化学式的书写规则。
(让学生当堂记一些化学符号)
物质
化学式
是否含氢或氧元素
氧气
O2
氯化氢
HCl
金刚石
C
氧化镁
MgO
镁条
Mg
石灰水
Ca(OH)2
氨气
NH3
碳酸氢铵
NH4HCO3
【讨论交流】表示一个化学反应的方法 。
(一)学习化学需要进行化学实验
2.实验室安全守则
(二)学习化学需要进行科学探究
科学探究基本步骤:
(三)学习化学需要使用化学符号
1.镁在空气中点燃,下列关于实验现象的描述中错误的是()
A.发出耀眼的白光B.放出大量的热
C.生成氧化镁D.产生白烟
2.某兴趣小组通过实验探究碱式碳酸铜(俗名“铜绿”)的有关性质。
实验一:
取少量的“铜绿”加入试管中,向试管中加入少量的稀盐酸(如图甲)。
(1)图甲操作是否正确?
若不正确,指出错误之处:
。
(2)加入稀盐酸后,观察到的现象是;
该实验总结出“铜绿”的化学性
质为。
实验二:
取少量的“铜绿”加热,实验装置(如图乙)。
(1)该实验用到的玻璃仪器有;
(2)装置中试管口为什么要向下倾斜?
;
(3)给试管中药品加热时,要先,后;
加热时用酒精灯的(填“外焰”“内焰”“焰芯”);
(4)该实验观察到的现象:
绿色粉末变成色,试管口有生成。
该实验总结出“铜绿”的化学性质为。
2.1性质活泼的氧气
1.认识氧气的物理性质,掌握氧气的化学性质。
2.观察和描述木炭、蜡烛、铁丝在氧气中的燃烧现象,从中归纳出氧气的化学性质。
3.了解氧气的主要用途,氧气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
通过实验探究(木炭、蜡烛、铁丝等在氧气中的燃烧)掌握氧气的化学性质。
培养学生观察和描述实验现象的能力,学会通过实验来研究物质及其变化的科学方法。
初步形成“性质决定用途,用途反映性质”的化学思想。
氧气的化学性质。
氧气的化学性质及木炭、蜡烛、铁丝等在氧气中燃烧现象的描述。
坩埚钳、集气瓶、燃烧匙、磨砂玻璃等。
木炭、蜡烛、铁丝、水、火柴梗、氧气等。
【情景引入】空气的成分(按体积分数):
氮气约占78%,氧气约占21%,稀有气体约占0.94%,二氧化碳约占0.03%,其他气体和杂质约占0.03%。
与人类关系最密切的气体是哪一种?
我们是怎样用实验来确定空气中它的含量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