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大纲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9654644 上传时间:2023-01-08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25.6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育学大纲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教育学大纲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教育学大纲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教育学大纲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教育学大纲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教育学大纲Word文件下载.docx

《教育学大纲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学大纲Word文件下载.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教育学大纲Word文件下载.docx

(2)杜威与他的《民主主义与教育》

(3)教育学研究的实证化倾向

3.教育学的分化与多学科的出现

教育分支学科大量出现

教育学科群逐渐形成

4.20世纪中国教育学的演变

(1)中国教育学科r的形成

了解和引进西方教育学科

在国外教育学介绍、研究的基础上开启本国的教育学研究

国内学者开始撰写教育学科方面的教科书等著作

在探索理论同时,开展了教育改革型的实验研究

(3)中国教育学科体系的发展

学习前苏联,批判西方和新中国建立前的教育学思想及实践

努力建设中国化的社会主义教育学

对前17年的教育实行全盘否定

在觉醒中重建教育学科体系

走向教育学研究的新繁荣

第二章教育与社会发展

一、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

1.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作用

(1)政治经济制定决定教育的领导权

(2)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受教育的权利

(3)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目的的性质和思想品德教育的内容

政治经济制度对学校教育的影响、制约、并不意味着学校可以忽视自身的办学规律,事不是说学校要直接为政治经济服务

2.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

(1)教育为政治经济培养所需的人才

(2)教育可以促进民主

(3)教育是一种影响政治经济的舆论力量

教育对政治经济的影响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变得越来越重要

二、教育与生产力水平

1.生产力对教育的决定作用

(1)生产力水平决定教育的规模和速度

(2)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结构的变化

(3)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的内容和手段

2.教育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

(1)教育再生产劳动力

(2)教育再生产科学技术

3.人力资本理论

(1)人力资本理论的内涵

(2)人力资本投资的内容

(3)教育投资的效益

三、教育与科学技术

1.科学技术对教育的影响

(1)科学技术的概念

(2)科学技术对教育的可能影响

科学技术能够改变教育者的观念

科学技术能够影响教育者的数量

科学技术可以渗透到教育活动的所有环节中去,为教育资料的更新和发展提供各种必要的思想基础和技术条件。

(3)可能的影响转化为现实的影响

科学技术以理论形态进入教育领域,影响教育者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和教育能力,影响教育的内容。

科学技术以物质和操作程序的方式进入教育领域,引起教育的物质资料的更新,从而促进教育的发展。

科学技术以方法、手段的形式进入教育,引起教育方法、手段的更新。

2.教育对科学技术发展的作用

科学的发展推动教育的发展,制约着教育发展的水平;

同时,教育也对科学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1)教育对科学知识的再生产与科学技术人才的培养

(2)教育推进科学的体制化

(3)教育具有科学研究的功能

(4)教育向科学提出将科学成果在教育应用上的技术化的要求,从而丰富科学技术的活动,扩大科学技术的成果

3.新科技革命与教育

(1)新科技革命对教育改革的意义

(2)教育观念的转变

能力比知识更重要

教学形式个别化

培养目标个性化更加受到关注

强调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四、教育与文化

1.教育与文化的承传、改造和创新

(1)教育与文化的承传

(2)教育与文化的改造

教育对文化的选择

教育对文化的整理

教育对文化的创新

2.教育与文化的价值取向

(1)对传统文化积极方面的吸纳

(2)传统价值中消极因素对今天教育的影响

3.校园文化

(1)校园文化的定义

(2)校园文化的价值

第三章教育与人的发展

一、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

1.个体身心发展的概念

2.人的身心发展的特殊性

(1)人的身心发展是在社会实践过程中实现的

(2)人的身心发展具有能动性

3.个体身心发展的动因

(1)内发论

(2)外铄论

(3)多因素相互作用论

4.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

(1)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个体身心发展关键期或最佳期的概念

(2)个体身心发展的顺序性

(3)个体身心发展的阶段性

(4)个体身心发展的互补性

(5)个体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

二、学校教育在个体发展中的特殊功能

1.遗传对个体发展的影响

(1)遗传素质的概念

(2)遗传素质的意义

2.成熟对个体发展的影响

(1)成熟的概念

(2)成熟的意义

3.环境对个体发展的影响

(1)环境的概念

(2)环境的意义

为个体的发展提供了多种可能,包括机遇、条件和对象

环境对个体发展的影响有积极和消极之分

4.学校教育在个体发展中的特殊功能

(1)学校教育按社会对个体的基本要求对个体发展的方向与方面作出社会性规范

(2)学校教育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

(3)学校教育,尤其是中小学的基础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不仅具有即时的价值,而且具有延时的价值

(4)学校教育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

三、教育对人类地位的提升

1.教育对人的价值的发现

(1)人的价值的含义

(2)教育怎样使人的价值得到发现

2.教育对人潜能的发掘

(1)人的潜能的意义]

(2)教育怎样发挥人的潜力

3.教育对人的力量的发挥

(1)人的力量的含义

(2)教育怎样发挥人的力量

4.教育对人的个性的发展

(1)个性的意义

(2)教育怎样发展人的个性

四、普通中等教育促进青少年发展的特殊任务

1.少年期的年龄特征与初中教育的个体发展任务

(1)少年期的年龄特征

(2)初中教育的个体发展的任务

2.青年期的年龄特征与高中教育的个体发展任务

(1)青年期的年龄特征

(2)高中教育的个体发展任务

第四章教育目的

一、教育目的的概念和层次

1.教育目的界说

(1)教育目的概念

(2)教育目的的意义

2.教育目的的层次

1.教育目的(国家的或思想家理想中的)

2.培养目标(各级各类学校的)

学校教育的目的3.课程目标(各学习领域和/或学科目的)

4.教学目标(具体教学过程中如单元、课时的)

三、制定教育目的的基本原理

1.教育目的的社会制约性

(1)历史性、时代性

(2)社会性、阶级性

(3)教育目的的变化受社会发展制约

2.制定教育目的受制于特定的时代背景

四、我国的教育目的

1.我国教育目的的表述

(1)建国以来我国教育目的的几次表述

(2)几次表述的一致性和变化

2.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组成

(1)体育

(2)智育

(3)德育

(4)美育

(5)劳动技术教育

五育之间的关系

第五章教师与学生

一、教师

1.教师职业的性质的特点

(1)教师职业的性质

教师职业是一种专业性职业,教师是专业人员

教师是教育者,教师职业是促进个体社会化的职业

(2)教师职业的特点

传道者角色

授业、解惑者角色

管理者角色

示范者角色

父母与朋友的角色

研究者角色

2.教师职业专业化的条件

(1)教育工作者需要有学科专业素养

(2)教育工作者需要有教育专业的素养

(3)教育工作者需要具备与教师职业有关的特殊要求

二、学生

1.学生的本质属性

(1)学生是处于迅速发展时期的人

(2)学生是具有能动性和自我教育可能性的受教育对象

2.学生的社会地位

(1)青少年是权利的主体。

这一精神的基本原则是

儿童利益最佳原则

尊重儿童尊严原则

尊重儿童观点与意见原则

无歧视原则

(2)青少年儿童的合法权利

生存的权利

受教育的权利

受尊重的权利

安全的权利

二、教师与学生学生的关系

1.师生在教育内容的教学上结成授受关系

(1)由教师与学生社会角色规定

(2)发挥学生主体性的意义

(3)教师指导的目的与责任

2.师生关系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关系

(1)学生的人格是独立的

(2)改革传统师生关系的必要性

3.师生关系在社会道德上是相互促进的关系

(1)师生在道德上是互动的

(2)教师不仅要成为“经师”,而且要成为“人师”

第六章 

 

课程

一、课程的基本理论

1、 

课程的一般概念

(1) 

课程有广义与狭义之分

广义的课程即指学生在校期间所学的内容的总和及其进程安排。

它包括以下具体含义:

a.是某级某类学校所要进行的全部教育及其内容的总和;

b.不仅包括各门学科的课内教学,还包括课外活动、家庭作业和社会实践等活动;

c.不仅规定各门学科的目的、内容及要求,而且规定了各门学科的安排顺序、课程分配、学年编制和学周的安排。

(2) 

课程具体表现为三种形态:

即课程计划、课程标准和教科书

2、 

制约课程的主要因素

制约课程发展的因素主要有:

社会发展水平

科学文化发展水平

(3) 

学生身心发展规律

(4) 

课程本身的发展历史及课程理论

3、 

近代以来几种有影响的课程理论

形式教育论与实质教育论

学科中心论与儿童中心论

4、 

课程的基本类型

学科课程

学科课程就是分别的从各门科学种选择部分的内容,组成各种不同的学科,并从课程体系出发,整体安排他们的顺序、授课时数及期限。

学科课程的基本特点:

分科设置;

课程内容按学科知识的逻辑结构来选择和安排,重视学科内容的内在联系;

强调教师的系统讲授。

学科课程的优点:

使相同或相近学科领域的基础知识连贯起来,形成逐步递进、内容连续的逻辑系列,有利于人类文化的传递;

所受知识、技能具有完整性、系统性和严密性;

便于老师教学和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学科课程的局限性:

课程内容往往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脱离;

在教学中容易忽视学生的兴趣及学生全面发展的价值;

可能会压抑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活动课程

活动课程是从儿童的兴趣和需要出发,以儿童的经验为基础,以各种不同形式的一系列活动组成的课程。

活动课程的基本特点:

强调学生的自主性和主动性、强调通过学生自己的实践活动获得直接经验、强调训练学生的综合能力及个性养成。

活动课程的局限性:

课程内容及安排往往没有严格的计划,不易使学生获得系统、全面的科学知识和基本技能。

综合课程与核心课程

综合课程:

综合课程是与分科课程相对应的一类课程,它打破传统的从一门科学中选取特定内容构成课程的做法,根据一定的目的,从相邻相近的几门科学中选取内容并将这些内容相互融合,构成课程。

综合课程的益处:

增强学科间的横向联系,避免完整的知识被人为的割裂;

符合学生认识世界的特点,有利于学生整体把握客观世界;

有利于学生综合的、整体的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从而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

有利于解决有限的学习时间与人类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矛盾。

通过综合课程,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压缩课时,使学校能够在较短的时间里安排学生学习更多知识。

核心课程:

是围绕人类基本活动来确定中心学习内容的一种课程。

核心课程的优点:

能够较好兼顾学生发展和社会的需要;

增强学科间的联系;

有利于照顾学生的兴趣、需要以及认识特点。

关于“潜在课程”

潜在课程,也称隐性课程,是相对于显性课程(学校课程表内列入的有组织的教学活动)而言的。

二、课程计划

课程计划的意义和基本内容

(1什么是课程计划

课程计划是课程设置的整体规划,它规定不同课程类型相互结构的方式(如学科课程、活动课程及综合课程在课程计划中的地位及所占比例等等),也规定了不同课程在管理及学习方式的要求,及其所占比例(如必修课与选修课的比例),同时,对学校的教学、生产劳动、课外活动等做出全面安排,具体规定了学校应设置的学科、学科开设的顺序及课时分配,并对学期、学年、假期进行划分。

课程计划作为教育主管部门制定的有关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指导性文件,体现了国家对学校的统一要求,是组织学校活动的基本纲领和重要依据。

(2)课程计划的基本内容

a.教学科目的设置;

b.学科顺序;

c.课时分配;

d.学年编制和学周安排。

课程计划编制的基本原则

我国中小学课程计划的改革

三、课程标准与教科书

课程标准的意义与结构

什么是课程标准

课程标准时课程计划中每门学科以纲要的形式编定的、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指导性文件。

它规定了学科的教学目的与任务,知识的范围、深度和结构,教学进度以及有关教学法的基本要求。

课程标准是课程计划的分学科展开,它体现了国家对每门学科教育的统一要求,是编写教科书和教师进行教学的直接依据,也是衡量各科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准。

课程计划有利于保证教学的计划性和质量。

(2)课程标准的结构

a. 

前言部分:

说明本课程(学科)的特点、意义,阐明本课程(学科)的基本理念,已及本课程标准的设计思路。

b. 

课程目标部分:

规定课程的总体目标及各学段(或年级)的具体目标。

c. 

内容标准部分:

这是课程标准的中心部分或基本部分。

结合具体内容,规定教学所达到的最低标准,通常会以案例的形式给出教学建议。

d. 

课程实施建议部分:

给出教学建议、评价建议、教材编写建议以及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建议等等。

教科书的意义、编排及作用

教科书又称课本,它是依据课程标准(或教学大纲)编制的、系统反映学科内容的教学用书。

教科书是课程标准的具体化。

课程计划中规定的各门学科,一般均有相应的教科书。

教科书的编排

教科书的作用

教科书的编写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根据本学科的特点,体现科学性与思想性

强调内容的基础性。

基础性是教科书不同于其他任何书籍的基本特点

要考虑到社会发展现实水平和教育现状,编写多样化的教材,以适应不同地区的教育学需要

教科书的编写要同时兼顾学科知识的逻辑顺序和受教育者学习的心理顺序。

(5) 

教科书编写要兼顾各门学科内容及同一学科各年级教材之间的衔接

二、国内外课程改革的趋势

国外课程改革趋势

我国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

第七章 

教学理论

一、教学工作的意义和任务

教学的概念

教学是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根本目的

教学由教与学两方面组成

学生的认识活动是教学的重要活动,具有特殊性

教学就有多种形态,是共性与多样性的统一

教学的意义

社会经验的再生产

为个人的全面发展提供科学的基础和实践

教育工作构成的主体部分和教育的基本途径

教学的一般任务

传授系统的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发展学生智力、体力和创造才能

培养社会主义品德和审美情趣,奠定学生的科学的世界观基础

关注学生个体发展

二、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的基本概念

定义

教学过程主要是一种认识过程

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

教学过程的基本特点及其规律

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

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统一

教学过程中科学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能动性结合

教学进程的结构及教学模式研究

两种基本的学习方式:

接受式学习

探究式学习

学习认识的基本阶段:

产生学习动机

领会知识

巩固知识

运用知识

检查知识

教学模式研究:

定义

几种基本模式类型

三、教学原则与教学策略

教学原则的概念:

教学原则是根据一定的教学目的和教学过程规律的认识而制定的指导教学工作的基本原则。

我国中小学的教学原则

科学性和思想性统一

理论联系实际

循序渐进与促进发展相结合

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动性相结合

集体教学与因材施教相结合

教学策略的概念:

“教学策略”原是教学系统论、教育工艺学术语之一,指建立在一定理论基础上,为实现某种教学木而制定的教学实施总体方案。

包括合理选择和组织各种教学内容、材料,确定师生行为程序等内容。

在现代教育意义下的教学策略,指在一定教学观指导下,教师根据一定的情景,合理处理教学各因素关系而采取的工作方式。

现代教学策略的实施

选择性学习

参与性学习

自主性学习

合作学习

第八章 

教学工作的方法、组织形式与评价

一、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的概念:

教学方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为了实现教学目的、完成教学任务而在共同活动中采用的方法。

中小学常用的教学方法及其基本要求

以语言传递信息为主的教学方法

以直接感知为主的教学方法

以实际训练为主的教学方法

以引导探究为主的教学方法

教学犯法的选择与运用

二、教学组织形式

教学组织形式的概念:

教学组织形式是指为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教师和学生按照一定的要求组合起来进行活动的结构。

教学组织形式主要研究教师是如何把学生组织起来进行教学活动、如何分配教学时间、如何利用教学空间的问题。

在教学活动中,教学任务的完成、教学过程的实事、教学方法的运用、课程的开设等,都必须凭借一定的组织形式来落实。

教学组织形式的历史发展

古代学校的教学组织形式

近现代学校的教学组织形式

当代国外教学组织形式的改革

教学工作的基本组织形式---班级教学

班级教学的基本特征

班级教学的优点和局限性

班级教学中课的类型和结构

上课的基本程序和步骤

三、教学评价

教学评价的概念:

教学评价是指依据一定的客观标准,对教学活动及其结果进行测量、分析和评定的过程。

他以参与教学的教师、学生、教学目标、内容、方法、教学设备、场地和时间等因素的有机组合的过程和结果为评价对象,是对教学工作的整体功能所作的评价。

教学评价的功能

诊断教学问题

提供反馈信息

调控教学方向

检验教学效果

教学评价的基本类型

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

相对性评价和绝对性评价

教学评价的原则

客观性原则

发展性原则

整体性原则

指导性原则

第九章 

德育

一、德育的意义、目的和内容

德育的概念:

一般来说德育是教育者培养受教育者品德的活动。

因此德育是思想教育、政治教育、法纪教育和道德教育的总称,而不是道德教育的简称或政治教育的代名词。

德育的意义

德育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条件和保证

德育是青少年儿童健康成长的条件和保证

德育是实现教育目的的条件和保证

德育目标

什么是德育目标:

德育目标是通过德育活动在受教育者品德形成发展上所要达到的总体规格要求,亦即德育活动所要达到的预期目的或结果的质量标准。

德育目标是德育工作的出发点,它不仅决定了德育的内容、形式和方法,而且制约着德育工作的基本过程。

我国中小学的德育目标

德育内容

科学世界观和人生观教育

爱国主义教育

理想教育

德育教育

集体主义教育

(6) 

劳动教育

(7) 

自觉纪律教育

(8) 

民主和法制教育

二、德育过程

德育过程的概念:

德育过程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双方借助于德育内容和方法,进行施教传道和受教修养的统一活动过程,是促使受教育者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发展的过程,是个体社会化与社会规范个体化的统一过程。

德育过程的结构和矛盾

结构:

由教育者、受教育者、德育内容和方法四个相互制约的要素构成

过程:

主要矛盾是教育者提出的德育要求与教育者已有品德水平之间的矛盾,这是决定德育过程本质的特殊矛盾

德育过程中学生品德的形成过程

学生品德形成过程是培养学生品德的知、情、意、行的过程

学生品德形成过程是学生积极参与活动和交往的过程

学生品德形成过程是促进学生品德内部矛盾斗争的过程

学生品德形成过程是长期、反复、不断提高的过程

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