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X市新兴产业园1500数字化地形图测绘技术设计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9651619 上传时间:2023-01-08 格式:DOCX 页数:38 大小:239.0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XX市新兴产业园1500数字化地形图测绘技术设计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8页
XX市新兴产业园1500数字化地形图测绘技术设计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8页
XX市新兴产业园1500数字化地形图测绘技术设计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8页
XX市新兴产业园1500数字化地形图测绘技术设计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8页
XX市新兴产业园1500数字化地形图测绘技术设计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XX市新兴产业园1500数字化地形图测绘技术设计文档格式.docx

《XX市新兴产业园1500数字化地形图测绘技术设计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XX市新兴产业园1500数字化地形图测绘技术设计文档格式.docx(3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XX市新兴产业园1500数字化地形图测绘技术设计文档格式.docx

5634.00-534.00。

(7)地形要素数据的取位:

纵坐标X、横坐标Y取位至小数点后3位(均以米为单位)。

四等水准联测的控制点高程注记保留小数点后三位;

三角高程联测的保留小数点后两位。

碎部点高程注记:

0.01m。

(8)成图软件:

采用南方CASS7.0版本及以上成图软件。

输出格式为DWG图形文件格式。

(9)文档资料格式:

文字采用WORD文档格式,表格采用EXCEL格式。

2作业技术规范及标准

(1)《城市测量规范》CJJ/T8—2011;

(2)《国家三、四等水准测量规范》GB12898-91,国家技术监督局颁发;

(3)《全球定位系统(GPS)测量规范》GB/T18314—2009;

(4)《卫星定位城市测量技术规范》CJJ/T73—2010;

(5)《全球定位系统城市测量技术规范》CJJ73—2010;

(6)《全球定位系统实时动态测量(RTK)技术规范》CH/T2009—2010;

(7)《1:

500、1:

1000、1:

2000地形图图式》GB/T20257.1-2007;

(8)《测绘成果质量检查与验收》GB/T24356—2009;

(9)《数字测绘成果质量检查与验收》GB/T18316-2008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10)《全球定位系统实时动态测量(RTK)技术规范》CH/T2009-2010;

3作业流程

(1)本项目作业程序主要遵循:

1)项目技术设计书的编写及项目作业准备;

2)已有资料分析及测区踏勘;

3)控制测量;

4)地形图测量(野外数据釆集、内业编辑);

5)资料整理、数据接边;

6)检查验收、成果上交。

(2)作业流程图:

图1.作业流程图

4项目技术路线

4.1控制测量

在测区现有的GPS-D、E级控制点的基础上,布设一定密度的5秒和8秒点,同时为满足1:

500数字化地形测图的需要发展布设图根点。

按要求文件及1:

500比例尺成图相关技术要求则每平方公里不少于3个5秒,每平方公里不少于13个8秒点,5秒点采用先进的徕卡或拓普康GPS施测;

极个别情况采用徕卡或其他型号全站仪测距导线方式施测;

8秒点主要以全站仪测距导线施测,其形式可布设成导线网、结点导线或单导线。

(1)当以电磁波测距导线施测5秒、8秒点时,应执行如下技术规定:

表4-1电磁波测距导线施测5秒、8秒点时技术规定

等级

附合导线长度

平均

边长

测距测回数

测角误差

测边、测距中误差

测角测回数

方位角

闭合差

导线相对中误差

DJ2

DJ6

一级

(5秒)

3.6Km

300m

2

±

5

15mm

4

10

4/14000

二级

(8秒)

2.4Km

200m

1

8

3

16

1/10000

注:

n为测站数

导线网中结点与高级点间或结点间的导线长度不应大于上表中规定长度的0.7倍,当附合导线长度短于规定长度的1/3时,导线全长的绝对闭合差不应大于13厘米。

(2)图根点是直接供测图使用的平面和高程的依据,可在以上各等级控制点基础上加密布设,一般采用支导线,光电测距极坐标法加密图根点。

支导线不多于三条边,并测左右角一测回,其圆周角闭合差不应超40"

,并往返测边;

光电测距极坐标标法的技术要求按《规范》执行。

图根点的密度每平方公里不应少于64个;

地形复杂及城市建筑区,应以满足测图需要为原则,视具体情况加大密度复杂地区每幅图不应少于10个图根点。

图根点一般采用临时标志,当测区内高级控制点稀少时,应适当埋设标石,图根埋石点应是第一次附合的图根点,且应与另一埋石点(含等级点)通视。

每幅40*50规格的图根埋石点的数量(含等级点和埋石图根点)建成区不少于4个,非建成区不少于2个。

表4-2图根光电测距导线的技术要求

附合次数

导线总长

导线边数

测距

测回数

导线相对闭合差

一次

1200m

12

24"

1/5000

二次

800m

40"

1/3000

(3)各等级控制点点号、标石规格和标石整饰:

5"

点编号:

IA001…IAXXX

8"

IIA001…IIAXXX

图根点编号:

编号:

IA001…TAXXX

点标石规格为上底12cm×

12cm,下底20cm×

20cm,高60cm。

埋石图根点标石规格为上底12cm×

12cm,下底18cm×

18cm,高40cm。

(4)高程控制

5秒点采用GPS施测时,应采用四等水准联测约20%-30%的GPS点,作为GPS网高程拟合起算,这些联测的GPS点应均匀分布在GPS网的周边和中间。

5秒点、8秒点和图根点以光电测距导线施测时,其高程可采用电磁波测距高导线施测,可起闭于四等水准。

表4-3电磁波测距高程导线技术要求

中丝法垂直角测回数

指标差互差

往返测高差之差(M)

导线

闭合差(M)

15"

25"

0.01S

0.05

0.02S

0.1H

图根

0.04S

0.2H

注:

S为边长,以百米为,n为边数,H为测图基本等高距。

控制点实施四等水准测量,作业前必须对水准仪严格进行I角检校,合格后方可使用,水准观测方法为后前前后中丝法读数,水准路线选择附合水准或结点网的形式,

表4-4精度要求如下表:

项目

地形类别

路线全长(km)

路线闭合差mm

仪器至标尺距离m

附合

单结点

四等

平地

15

10.5

20

80(成像清晰100)

 

同一标尺黑红面高差之差mm

同一站两高差之差mm

一站之前后视距差m

前后视距积累差m

视线离障碍物距离2m

3.0

5.0

≤10.0

中丝能读数

表4-5各等级控制网适用的技术规范与布点原则

作业规范

作业方式

布点原则

《全球定位系统城市测量技术规程》(GJJ-73)

GPS测量

5点/km2

《城市测量规范》(CJJ8-99)

GPS测量或导线

测量

15点/km2

导线测量或RTK测量

包括尚级控制点在内满足128点/km2

(5)地形控制测量精度:

各项限差为二倍中误差,接近最大限差的点数应该是少数的。

GPSI级控制点精度和技术要求按全球定位系统城市测量技术规程(CJJ73—2010)执行。

GPSI级、二级导线点相对于起算控制点的点位中误差为±

5cm。

四等水准网最弱点(相对于起算点)的高程中误差不得超过±

2cm。

(6)图根控制测量精度:

图根点相对于起算点的点位中误差不得超过±

测站点相对于邻近图根点的点位中误差不得大于±

4.1.1GPS控制网测量

空值网以GPS形式施测时,其布网应由一个或多个独立观测环构成。

GPS控制网由非同步观测边构成多边形闭合环或附合路线,GPS网宜采用边连式布网,不宜采用点连式布网,GPS网中不得出现自由基线。

同时GPS控制网与已知控制点联测的点数应不少于3个。

GPS方法观测时,主要技术要求如下:

表4-6GPS方法观测主要技术要求

项目

5秒

卫星高度角(°

≥15

数据采集间(S)

观测时间(min)

≥60

≥45

观测时段数

≥1

重复基线数

≥5

有效观测卫星数

≥4

PDOP

≤8

GPS观测,应在现场填写观测手薄,不得事后补记。

观测手薄的内容如下:

点名、接收机名称(型号)、接收机编号、观测者、开机时间、关机时间、时段号、天线高(测前、测后、平均)、日期。

标石面整饰:

一级、二级有埋石、凿石两种方式。

图根导线点有埋石、凿石及打木桩三种方式,其点号最好在以上配号的基础上分开配臵加以区分。

各级埋石点标石面标记如下图所示;

其中“国土”字为国土局的标识;

中间标志为直径12毫米的十字丝螺钉头(见下图2)。

图2各级埋石点标石面标记

“XXXX”代表点号。

注意:

埋石、凿石字头应朝北,刻字应美观漂亮。

埋石有困难的街道或水泥地面上,可打入带十字的钢钉,并凿25CMX25CM的方线框(线宽、线深0.5CM)以代替埋石,方框内按上述标石面内容刻绘。

钢钉规格为钉头直径为1.8CM至2.0CM,钉身直径为1.2CM,长度为8.0CM。

平顶楼埋石点的规格为上底20CMx20CM、下底30CMx30CM、高15CM的水泥方台,必须现场浇灌,楼顶浇灌埋石点时,应在标石范围内打入3-5枚钢钉,绕上铁丝用水冲净楼面后,再套上模板进行浇灌。

(1)GPS测量技术要求

GPSI级网釆用静态定位测量,GPS网应布设成具有独立检核条件的图形(如三角形、大地四边形、五边形)。

GPS网点与高级点的联测不少于3个。

起算点外围连线最好要包容覆盖整个控制范围。

GPS控制的点位应满足GPS观测要求,同时顾及后续使用常规仪器进行加密测量的需要,所选的GPSI级点必须保证有两个以上方向的通视。

GPSI级点密度以保证发展二级导线为原则。

GPS控制网相邻点间弦长测量中误差规定如下:

δ=

(4-1-1)

式中:

δ—标准差(基线向量的弦长中误差mm);

a—固定误差(mm);

b—比例误差系数(1x10'

6);

d—为相邻点间距,以km为单位。

GPS天线安置应严格对中、整平、指北,定向误差不宜超过±

;

对中误差应<

3mm。

开、关机前后,作业员量取天线高,两次量高互差不得大于3mm,取平均值作为最后结果。

观测的同时应注记环视情况,以保持数据在釆集过程中,所有测站卫星

信号接收正常,观测数据良好。

(2)基线解算

基线解算可以釆用随机软件在微机上进行。

野外观测数据必须及时备份,并由专人保管,向甲方提供具备交换数据格式的所有原始基线数据。

1)同步环基线精度要求:

坐标分量相对闭合差<

9ppm;

环线全长相对闭合差<

15ppm;

2)基线组成异步环的坐标分量闭合差和全长闭合差精度要求:

Wx≤2

δ(4-1-2)

Wy≤2

δ(4-1-3)

Wz≤2

δ(4-1-4)

Ws=

≤2

δ(4-1-5)

3)复测基线的长度较差,不宜超过下式规定:

ds≤2

δ(4-1-6)

a—标准差(基线向量的相邻点间弦长测量中误差)

W—环闭合差

n—独立环中的边数

(3)平差计算

GPS内业数据处理釆用随机软件进行平差计算。

当各项要求符合标准后,应以有效观测最长的一个重合点的WGS-84系三维坐标作为起算数据,进行GPS网的无约束平差。

4)无约束平差中,基线向量的改正数绝对值应满足下式要求:

V△x≤3δ(4-1-7)

V△y≤3δ(4-1-8)

V△z≤3δ(4-1-9)

其中:

V=异步环坐标分量闭合差(mm);

δ=弦长标准差(mm);

5)约束平差中,基线向量的改正数与剔除粗差后的无约束平差结果的同名基线相应改正数的较差应符合下式要求:

dV△x≤2δ(4-1-10)

dV△y≤2δ(4-1-11)

dV△z≤2δ(4-1-12)

GPSI级网应釆用联测了四等水准(或等外水准)的占全网总点数约30%的控制点,作为GPS网高程拟合起算,这些联测的控制点应均匀分布在GPS网的周边和中间。

当城区不利于GPS观测时,可釆用电磁波测距导线加密一级控制点,其主-级电磁波测距导线主要技术要求表。

4.1.2导线平面控制测量

(1)导线布设

表4-7导线测量的主要技术要求

导线长度(km)

平均边长(km)

测角中误差(")

测距中误差(mm)

测距相对中误差

方位角闭合差

导线全长相对闭合差

1"级仪器

2"级仪器

6"级仪器

三等

14

1.8

1/150000

6

3.6

≤1/55000

9

1.5

2.5

18

1/80000

≤1/35000

0.5

1/30000

≤1/15000

2.4

0.25

1/14000

≤1/10000

三级

1.2

0.1

1/7000

24

≤1/5000

1.表中n为测站数。

2.当测区测图的最大比例尺为1:

1000时,一、二、三级导线的导线长度、平均边长可适当放长,但最大长度不应大于表中规定相应长度的2倍。

3.当导线平均边长较短时,应控制导线边数,但不得超过表相应等级导线长度和平均边长算得的边数;

当导线长度小于表规定长度的1\3时,导线全长的绝对闭合差不应大于13cm。

4.导线宜布设成直伸形状,相邻边长不宜相差过大。

当附合导线长度超过规定时,应布设成结点网形,结点与结点、结点与高级点之间的导线长度,不应大于表中规定长度的0.7倍。

5.当导线网用作首级控制时,应布设成环形网,网内不同环节上的点不宜相距过近。

(2)导线选点注意事项:

1)导线点选在土质坚硬、稳定的地方,以便于保存点的标志和安置仪器。

2)导线点选在地势较高,视野开阔的地方,以刞于进行碎部测量或加密以及施工放样。

3)导线各边的长度应按规范规定尽是接近平均边长,且不同导线各边长不应相差过大。

导线点的数量要足够,以便控制整修测区。

4)相邻导线间要通视。

5)所选的导线间必须满足超越(或远离)障碍物1.3米以上。

6)路线平面控制点的位置应沿路线布设,距路中心的位置大于50M且小于300M,同时应便于测角、测距、及地形测量和定线放样。

7)在桥梁和隧道处,应考虑桥隧布设控制网的要求,在大型构造物的两侧应分别布设一对平面控制点。

(3)精度分析

根据平面控制四等导线测量精度的要求,量边精度和测角精度要进行合理的配置。

根据对已有文献详细资料的分析得出,当量边和测角等权时对提高控制网精度最有利,即:

(4-1-13)

测区边角网或导线网中因包含有角度和边长两种不同类型的观测值,在设计阶段合理地确定两者的权,对保证日后平差成果的精度和可靠性是十分重要的。

在已有文献中对此问题做了比较详细的分析推导及模拟计算,并据以得出边角网大体上为测角网和测边网的加权平均的结论。

其中误差的计算,可按下列方法进行。

设,m1、m2分别为两个独立观测值(或两独立观测值函数)的中误差,则其加权平均值的中误差M为

(4-1-14)

4.1.3图根控制测量

一、二级控制点测量采用GPSRTK方式,本项目图根控制测量仍采用GPSRTK方法。

(1)一、二级平面控制测量

平面坐标和高程记录精确至0.001m。

天线高量取精确至0.001m。

RTK平面控制点测量主要技术要求应符合表4-8规定。

RTK控制点平面坐标测量时,流动站采集卫星观测数据,并通过数据链接收来自基准站的数据,在系统内组成差分观测值进行实时处理,通过坐标转换方法将观测得到的地心坐标转换为指定坐标系中的平面坐标。

表4-8控制点测量技术指标

等级

相邻点间平均

边长/m

点位中误差/cm

边长相对

中误差

与基准站的

距离/km

观测

次数

起算点等级

≥500

≤±

5

≤1/20000

≤5

四等及以上

≥300

≥3

一级及以上

点位中误差指控制点相对于最近基准站的误差。

采用网络RTK测量各级平面控制点可不受流动站到基准站距离的限制,但应在网络有效服务范围内。

相邻点间距离不宜小于该等级平均边长的1/2。

在获取测区坐标系统转换参数时,可以直接利

用已知的参数;

在没有已知转换参数时,可以自己求解;

转换参数的求解,应采用不少于3点的高等级起算点两套坐标系成果,所选起算点应分布均匀,且能控制整个测区;

转换时应根据测区范围及具体情况,对起算点进行可靠性检验,采用合理的数学模型,进行多种点组合方式分别计算和优选;

RTK控制点测量转换参数的求解,不能采用现场点校正的方法进行。

1)RTK平面控制点测量流动站的技术要求与操作方法

1网络RTK测量的流动站获得系统服务的授权;

2网络RTK测量流动站应在有效服务区域内进行,并实现与服务控制中心的数据通信;

3用数据采集器设置流动站的坐标系统转换参数,设置与基准站的通信;

4RTK的流动站不宜在隐蔽地带、成片水域和强电磁波干扰源附近观测;

5观测开始前应对仪器进行初始化,并得到固定解,当长时间不能获得固定解时,宜断开通信链路,再次进行初始化操作;

6每次观测之间流动站应重新初始化;

7作业过程中,如出现卫星信号失锁,应重新初始化,并经重合点测量检测合格后,方能继续作业;

8每次作业开始前,均应进行至少一个同等级或高等级已知点的检核,平面坐标较差不应大于7cm;

9RTK平面控制点测量平面坐标转换残差不应大于±

2cm;

10数据采集器设置控制点的单次观测的平面收敛精度不应大于2cm;

11RTK平面控制点测量流动站观测时应采用三角架对中、整平,每次观测历元数应不小于20个,采样间隔2s~5s,各次测量的平面坐标较差应不大于4cm;

12应取各次测量的平均坐标中数作为最终结果。

2)成果数据处理与检查

1RTK控制测量外业采集的数据应及时进行备份和内外业检查。

2RTK控制测量外业观测记录采用仪器自带内存卡或测量手簿,记录项目及成果输出包括下列内容:

a.转换参考点的点名(号)、残差、转换参数;

b.流动站点名(号)、天线高、观测时间;

c.流动站的平面、高程收敛精度;

d.流动站的地心坐标、平面和高程成果;

3用RTK技术施测的控制点成果应进行100%的内业检查和不少于总点数10%的外业检测,平面控制点外业检测可采用相应等级的卫星定位静态(快速静态)技术测定坐标,全站仪测量边长和角度等方法,高程控制点外业检测可采用相应等级的三角高程、几何水准测量等方法,检测点应均匀分布测区。

检测结果应满足表4-9和表4-10的要求。

表4-9平面控制精度表

边长校核

角度校核

坐标校核

测距中误差/mm

边长较差的相对误差

测角中误差

/(″)

角度较差限差

坐标较差中误差

/cm

≤1/14000

≤1/7000

8

表4-10高程控制精度表

高差较差/mm

L为检测线路长度,以km为单位,不足1km时按1km计算。

(2)图根控制测量

1)网络RTK测量

在区域空旷、地势平坦、符合GPS观测要求的地方,优先选用网络RTK技术,进行图根控制测量。

采用GPSRTK进行图根控制测量时,应使用三脚架模式,不得采用单杆模式。

每点均应独立测量两次,每次不少于20个历元,两次测量的平面坐标之差不应大于5cm,高程之差不应大于5cm,取两次测量的中数作为最后成果。

主要技术参数参见表7-5。

控制点应采用常规方法进行边长、角度或导线联测检核,其中的测距中误差不低于2cm,边长较差的相对中误差不低于1/3000,测角中误差不低于20″,角度较差限差不低于60″。

其他技术要求按照《全球定位系统实时动态测量(RTK)技术规范》(CH/T2009)执行。

表4-11RTK图根测量主要技术要求

图上点位中误差

/mm

高程中误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