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选读》高考复习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9651315 上传时间:2023-01-08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40.9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论语选读》高考复习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论语选读》高考复习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论语选读》高考复习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论语选读》高考复习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论语选读》高考复习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论语选读》高考复习Word下载.docx

《《论语选读》高考复习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语选读》高考复习Word下载.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论语选读》高考复习Word下载.docx

6)

材料3:

逢蒙学射于羿,杀羿。

孟子曰:

“是亦羿有罪焉……郑人使子濯孺子侵卫,卫使庚公之斯追之。

曰:

‘吾生矣。

’其仆曰:

‘夫子曰吾生,何谓也?

’曰:

‘庚公之斯学射于尹公之他,尹公之他学射于我。

夫尹公之他,端人也,其取友必端矣。

’庚公之斯至,曰:

‘夫子何为不执弓?

‘小人学射于尹公之他,尹公之学他射于夫子。

我不忍以夫子之道,反害夫子。

虽然,今日之事,君事也,我不敢废。

’抽矢,扣轮,去其金,发乘矢而后反。

”(《孟子·

离娄下》,有删改)

(1)请根据羿和奡的事例简要说一说德和才能的关系。

(1分)

参考:

道德为根本,才能为道德所用才是善用,反之为误用。

人们不重视道德而重才能,因为只看到才能的功效而勿视才

能违背道德所用时的危害。

(2)从上面三则材料里面可以看出后羿被学生逢蒙所杀“不得其死然”,其根本原因在哪里?

请作简要分析。

(3分)

根本原因在后羿自己,不在学生。

(1分)后羿没有注重对学生进行道德审查和道德教化,对学生缺少道德上的约束力。

(1分)后羿自己本身也没有做好学生的道德模范,对学生没有形成道德上的感召力量。

2、阅读《论语》中的一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4分)

材料1子曰:

“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材料2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

“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

”孔子对曰:

“子为政,焉用杀?

子欲善而民善矣。

君子之德风,人小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1)季康子和孔子分别持什么治国思想?

季康子:

以法治国(法治)。

孔子:

以德治国(德治)

(2)这两则材料都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来强调儒家学说中的统治者和老百姓之间的什么样的互动关系?

比喻。

(1分)统治者是老百姓效仿和学习的对象,老百姓是被统治者影响和教化的对象。

(1分)一个好的统治者应该成为老百姓的道德模范,并且还要主要用自己的德行来引导、教育、感化老百姓,改造思想,移风易俗,形成良好的道德风尚,而不是靠刑罚手段来强制实施统治。

3、阅读《论语》中的一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

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南宫适问于孔子曰:

“羿善射,奡荡舟,俱不得其死然。

子曰:

尚德哉若人!

(1)从上面材料可以看出孔子主张建立一个的社会。

有道/有德/为政以德

(2)在《论语》中孔子多次称颂尧舜禹,有人说是孔子对“老死不相往来”的原始社会朴野生活的向往,在这一点上和老庄思想是相同的,对此你怎么认为?

在《论语》中孔子虽然多次称颂尧、舜、禹、稷,但他赞美的主要是他们高尚的个人品德和德政,并非“老死不相往来”的原始社会朴野生活。

在这一点上孔子与老庄思想是不同的,孔子反对的不是文明的进步,而是道德的退化,他希望通过恢复周礼,通过道德教化来积极地建设理想社会。

优秀高尚的道德是人类的本质特征,它应该成为人类的永恒精神。

因此,在孔子学说保守的现象后面,包含着对人类永恒精神的追求。

4、读《论语》中的一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5分)

孔子曰:

“求!

无乃尔是过与?

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

”……

季氏富于周公,而求也为之聚敛而附益之。

“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

孔子对曰:

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

草上之风,必偃。

(1)从“何以伐为?

”和“焉用杀?

”中可以看出孔子的政治主张,那么孔子提倡的是什么呢?

以德治国(1分)

(2)孔子强调“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的作用,但是他又叫他自己的学生对求“鸣鼓而攻之可也!

”,这样做不是自相矛盾的吗?

对此请谈谈你的看法呢?

孔子为政的根本思想应该是以德治国,并且这种以德治国的思想有很多是值得肯定的,比如说教育熏陶(1分,要肯定孔子的思想);

但是道德的作用并不是无上的,有时特殊的环境和特殊的人要有不同的对待方式。

(1分)冉有的这些话让孔子觉得他是那种屡教不改的人,所以孔子认为冉有再也不用用那种道德去感化的方法,而应当去声讨他。

(1分)表述通顺、完整(1分)(共4分)

克己复礼

一、重要思想陈述(礼与仁的关系,孝悌之情;

恢复周礼、主张正“名”与“实”)

1.“礼”的内涵

“礼”包含两方面的内容:

一是制度,孔子提倡以“伦理”为基础的严格的“等级”制,作为治理国家的规范;

二是个之“礼”,即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个人准则,服从于制度之“礼”。

(孔子生活的春秋后期,以“宗族嫡长继承制”、“等级制”为核心的“周礼”受到冲击,“礼崩乐坏”,所以孔子竭力提倡“克己复礼”。

这就要求个人以“礼”为规范,不违规逾矩。

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孔子的这一理论有助于社会的稳定。

但后来的统治者借此强化自己的绝对统治,作为压迫百姓的手段。

2.“礼”与“仁”

在孔子看来,“礼”是一种制度、规范,而“仁”则是“礼”的基础和体现。

对统治者来说,要实行“仁政”;

对个人来说,要以“仁”作为处理人际关系的出发点和准则。

离开了“仁”,也无所谓“礼”了。

3.克己复礼

孔子所说的“克己复礼”,是在承认个人有一定自由欲望基础上提倡人要克服欲望、约束自己,达到“礼”所规范的要求。

孔子“君君、臣臣”的意思主要还是正名分,定等级,而汉代统治者则发展为“三纲”(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而宋以后,又将维护统治者的意志强化为“天理”,特别是明代后,更绝对否定了个人的一切愿望需求,实行封建专制统治。

三、练习训练

1、阅读《论语》中的一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子路曰:

“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

”子曰:

“必也正名乎!

”子路曰:

“有是哉,子之迂也!

奚其正?

”子曰:

“野哉,由也!

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

名不正,则言不顺;

言不顺,则事不成;

事不成,则礼乐不兴;

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

刑罚不中,则民无所错手足。

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

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

”(13·

3)

(1)根据子路的话可以看出子路怎样的性格?

子路对孔子的回答不苟同,并且说孔子的观点何其迂腐,表现了他直率、淳朴的性格。

(2)为什么孔子那么强调“正名”的重要性?

①正名是当时的社会所需。

孔子所处的年代,虽然周天子尚在,但礼乐已崩坏,当时的社会现实已不符合西周的制度,孔子认为“名”和“实”混乱就会引起混乱,礼乐就不能复兴。

(1分)②正名寄托了孔子的政治理想。

孔子想用“名”(周礼怕规定)去纠正已经改变或正在改变的“实”。

③“正名”实际上是解决治国的指导思想问题。

2.阅读《论语》中的一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颜渊问仁。

“克己复礼为仁。

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颜渊曰:

“请问其目。

“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颜渊曰:

“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13·

他日,又独立,鲤趋而过庭。

“学礼乎?

”对曰:

“未也。

”“不学礼,无以立。

”鲤退而学礼。

(16·

“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

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

”(17·

11)

子夏问孝。

“色难。

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

”(2·

8)

祭如在,祭神如神在。

“吾不与祭,如不祭。

”(3·

12)

问:

根据以上几段文字,谈谈你对孔子说的“礼”的理解。

①“礼”以“仁”为内核,孔子讲的“礼”就是建立在“仁”的基础上的礼,不但讲制度、讲规范,还要讲带着仁爱之心去执行这些规范。

(2分)②对个人而言,“礼”是一个人立足于社会的根本,是一种自身修养,既包括内在的道德水平,又包括外在的礼仪。

(1分)③遵循礼义,不应只表现在形式上,而且要发自内心,讲究诚意。

3、阅读《论语》选段,回答文后试题。

(4分)

颜渊问仁。

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颜渊日:

”子日:

(1)宋代理学家将孔子的“克己复礼”阐述为“明天理,灭人欲”。

你认为“克己复礼”与“明天理,灭人欲”思想是否相同?

请说明理由。

参考答案:

[点出观点]不相同。

[解释含义]“克已复礼”是指约束自己,遵守、践行社会的礼节仪式、规章制度。

“明天理,灭人欲”是指要保存天理,必须泯灭人欲。

[辨析差异]定代理学家将“克己一理解为“灭入欲”是扩大了“克已”的内容。

从“非礼勿视”等语的解说中我们可以看出,孔子的“克己”仅仅是约束自己连反礼仪、制度的行为,并不是完全泯灭人性的欲望。

同样,宋代理学家将“复礼”理解为“明天理”,也是拔高了“复礼”的高度。

另外,“克已”“复礼”之间的关系也并不是“明天理”灭人欲”之间存在的完全对立的关系。

(2分)

[总结]因此,我认为,“克己复礼”与“明天理,灭人欲”的思想是有本质不同的。

(1分,亮出观点和总结只要出现其一,即给1分)

知其不可而为之

一、重要思想陈述(知其不可而为之的责任感;

坚定的原则性、辩证地看孔子和隐士的评价)

1.知其不可而为之

“知其不可而为之”是对孔子的概括,表现出孔子坚持理想、坚持原则、认定目标的执著精神和献身精神。

孔子一生坚持朝着自己的理想前进,不管多少艰难险阻,甚至明知理想难以实现,但还是尽自己的力量坚持到底。

这种精神是儒家积极进取思想的集中体现,是孔子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社会担当情怀的体现。

古往今来,这种精神曾激励过中华民族无数的仁人志士,如杜甫、苏轼、辛弃疾、陆游、文天祥等。

在竞争激烈的今天,这种精神还是值得提倡的。

2.儒道之辩

孔子不倡导消极避世,与道家的主张不同。

孔子怃然(怅惘失意的样子),一方面为众生滔滔、知音难觅而怅惘;

另一方面又坚定不移地坚持着自己的济世思想,知其不可而为之,认为天下无道,才更需要自己挺身而出,匡扶正道。

应该说“知其不可而为之”是做人的大道理,我们应该学习孔子这种孜孜不倦的执著精神。

接舆把孔子比作凤鸟,对孔子四处奔走,为了实现自己的政治力量而执著追求的行为进行了讽刺。

认为过去的理想已不能实现,当着眼以后,退而修身,保持自身的德行。

他的歌词里既包含有对孔子的敬仰之意,又含有对孔子的惋惜之情。

而长沮、桀溺从当时社会的黑暗程度来否定孔子的这种作法,觉得他的主张难以拯救社会现实,但并不否定孔子的这种精神。

孔子十分看重这些不愿在乱世中做“中流砥柱”的隐士,知道他们不是等闲之辈,很想和他们交流。

1.阅读《论语》中的一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问于桀溺,桀溺曰:

“了为谁?

”曰:

“为仲由。

“是鲁孔丘之徒与?

“然。

“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

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岂若从辟世之士哉?

”耰而不辍。

子路行,以告。

夫子怃然曰:

“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

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18·

孔子是怎样理解桀溺所言之“津”的?

孔子的回答体现了孔子怎样的处世态度?

你赞同吗?

参考:

①孔子不倡导消极避世之“津”,与道家的主张不同。

②孔子怃然,一方面为众生滔滔,知音难觅而怅惘;

另一方面又坚定不移地坚持自己的济世思想,知其不可而为之,认为天下无道,才更需要自己挺身而出,匡扶正道。

③应该说“知其不可而为之”是做人的大道理,我们也应该学习孔子这种孜孜不倦的执著精神,做事情时应该艰苦努力,有一点锲而不舍的精神。

楚狂接舆歌而过孔子曰:

“凤兮!

凤兮!

何德之衰!

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

已而!

今之从政者殆而!

孔子下,欲与之言。

趋而辟之,不得与之言。

(1)从楚狂接舆的歌词中可看出接舆对孔子持什么态度?

歌词里既包含有对孔子的敬仰,又含有对孔子的惋惜。

(2)你是如何看待此时的行为的呢?

孔子为自己的信念与理想而努力,周游列国、执著不易,这种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入世精神值得我们学习,但是具体做法不敢苟同,要因时因地因世而异。

3、阅读《论语》中的一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子路从而后,遇丈人,以杖荷蓧。

子路问曰:

“子见夫子乎?

”丈人曰:

“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

”植其杖而芸。

(18、7)……

子击磬于卫,有荷蒉而过孔氏之门者,曰:

“有心哉,击磬乎!

”既而曰:

“鄙哉,硁硁乎!

莫己知也,斯己而已矣。

深则厉,浅则揭。

“果哉!

末之难矣。

”(14、39)

丈人与荷蒉者的言论表达了他们对孔子的看法。

(1)丈人与荷蓧者都不赞同孔子哪一种处世态度?

答案:

(1)知其不可而为之。

(2)丈人与荷蓧者在批评孔子时,他们的态度和角度有什么不同?

丈人以不屑的态度批评孔子不务实,荷蒉者规劝孔子要学会变通。

仁者爱人

一、重要思想陈述(仁爱的基本含义;

忠恕观;

忠: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恕: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1.“仁”的内涵:

“仁”的基本要点是“爱人”,而其具体体现则包含方方面面,诸如“教悌、谨信、爱众、亲仁、忠恕、博施济众、体谅人而不强加于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重视人、关心弱者、珍爱生命等。

“仁”是孔子哲学思想的核心。

2.“仁爱”与“兼爱”:

孔子的“仁爱”是建立在“礼”的基础上,也是以“礼”为原则和指导的,所孔子提倡“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以亲情为纽带,推己及人,从家庭亲人到整个社会,实现“仁爱”。

墨子的“兼爱”则是建立在所有人平等的基础上,人与人之间互相友爱,利益共享。

显然这是一种理想主义的观点,在阶级社会里,是难以实现的。

3.孔子的仁爱观:

孔子的“仁”是以大的原则为前提,即保证国家稳定、百姓安生。

而具体应从小事做起,落实到个人的一切行为中。

如孔子对管仲的评价:

孔子一方面肯定管仲在维护天下一统方面的贡献,肯定其为“仁者”,看到了管仲辅佐齐桓公称霸、九合诸侯,匡正天下的突出贡献;

另一方面,孔子否定管仲“知礼”,指责管仲超越了一个臣子的本分,也像国君一样建立“三归”、“反坫”、“塞门”。

4.推己及人:

孔子的仁爱把孝悌视为根本,主张在“亲亲”的基础上推己及人,这是他实践仁的方法,即“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在考虑自己的同时要想到其的他的人。

在这里孔子并没有否定个人的利益,只是强调一定要由自己的难处或愿望想到别人的难处愿望,并尽力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同时,“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其实了也就是所谓的“忠恕”之道。

1.阅读《论语》中的一段文字,然后回答总问题。

子贡曰:

“管仲非仁者与?

桓公杀公子纠,不能死,又相之。

“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

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

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

(1)《论语·

子路》“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中的“言必信,行必果”和所选语段中哪个词对应?

“硁硁然”之“小人”又和哪个词对应?

“言必信,行必果”:

“为谅”或“谅”;

“小人”:

“匹夫匹妇”。

(2)从这段文字中,可见孔子确立了一个真正仁者的标准,在做一个真正仁者的问题上,他反对什么,推崇什么?

①他反对一个真正仁者只善于拘泥小节小信,也反对人们只从小节小信方面来要求一个真正仁者。

②他推崇真正仁者就应该是坚守正道,担当大任,思量大事,化育万民,泽被后世的大人和君子。

③管仲在春秋诸侯争霸中,多次促成齐桓公召集诸侯国的盟会,不用武力,“尊王攘夷”,“匡正天下,保存中原文化,不以“事其主不忠”的一时过错为意。

他才是真正的仁者。

2.阅读《论语》中的一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颜渊、季路侍。

子曰:

“盍各言尔志。

“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

颜渊曰:

“愿无伐善,无施劳。

“愿闻子之志。

“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1)子路和颜渊的理想分别有一个比较局限的范围,那么他们的理想分别局限于什么范围?

子路局限于与朋友交往的范围内,颜渊局限于与个人修养的范围内。

(2)三人中谁的志向才最接近真正仁者的标准?

为什么?

孔子。

因为真正仁者是“泛爱众,而亲仁”“博施于民而能济众”,孔子之志表现出来的是心怀天下,为天下人着想,是无私无我的博大真诚的仁心仁术,故夫子之志才最接近真正仁者的标准。

3、阅读《论语》中的相关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①子贡问曰:

“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乎?

“其恕乎!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②子曰:

“参乎!

吾道一以贯之。

”曾子曰:

“唯。

子出,门人问曰:

“何谓也?

“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③子贡曰:

“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吾亦欲无加诸人。

“赐也,非尔所及也。

④子贡曰:

“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

可谓仁乎?

“何事于仁!

必也圣乎!

尧舜其犹病诸!

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1)上文中摘出孔子的原文,来概括“忠”、“恕”的内涵。

1、忠: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恕: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1分,错一处即不得分)

(2)在现代社会的人际交往中,你如何理解孔子的“忠恕”观?

试作简要评述。

孔子的“忠恕观”,意味着交往作为人与人之间的理解和沟通,首先要以对他人的关心友好、仁爱和善为前提,以宽厚善良的心地和包容开放的襟怀接纳对方,尽心竭力,与人为善。

(3分,如与上述观点不同,能自圆其说,酌情给分)

4、阅读下面的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

可谓仁乎?

“何事于仁?

必也圣乎!

尧舜其犹病诸!

(1)孔子在这里把“仁”与“圣”做了区别,这个区别的关键在哪里?

请用自己的话简要陈述。

“仁”着眼于推己及人,侧重于主观愿望;

“圣”追求博施济众,侧重于行为效果。

(2)孔子认为“圣”的境界“尧舜其犹病诸”,你如何理解?

孔子旨在说明达到“圣”的境界是很困难的,即使是尧舜也为此苦恼,这并不是说“圣”的境界不可追求。

5、阅读《论语》中的一段文字,然后根据提示在横线上填入相应的内容(4分)

(1)孔子一方面否定管仲“知礼”,一方面又肯定其为“仁者”。

由此,我们可以窥见孔子的仁的标准是,而不是。

维护王权(对国家社会的贡献),爱护百姓/小信(小谅)。

君子之风

一、重要思想陈述(义利观,君子自我修养的主要内容和要求;

安贫乐道、重义崇德的高尚情怀和乐观精神;

君子观:

坚守正道、心怀仁爱之心、心胸开阔、意志坚毅、博学多才)

1.君子之风:

君子之风即儒家心目中的“君子”必须具备的吕质,包括“道”、“德”、“仁”、“义”、“礼”、“信”等为核心的政治、道德素质及“六艺”的知识技能素质。

具体有正确处理“利”与“义”的关系,能以生命捍卫仁义,不以个人利益为重,不以非正当手段去追求富贵名利,重视个人修养,追求内涵与外表的统一等。

这些品质对我们今天的个人修养、追求完美人格有借鉴意义。

2.“浮云”的比喻义:

“浮云”的比喻,形象地表明孔子的富贵金钱观。

正当的富贵、金钱是人追求创造得来的,用不正当手段谋得的富贵、金钱是可耻的,而且终有被暴露、清算的一天。

《红楼梦》中用“好了歌”来形象阐明金钱、富贵对人生来说犹如“过眼烟云”。

杜甫的《丹青引》中写道:

“丹青不知老将至,富贵于我如浮云。

3.孔子的义利观:

孔子说“君子喻于义”只是“见利思义”,反对见利忘义,并不反对正当的求利。

孔子认为利要服从义,要重义轻利。

可见孔子倡导诚信经商。

4.仁者和智者:

孔子所说的“仁者”和“智者”不是一般的人,而是那些有修养的“君子”。

孔子希望人们都能做到“智”与“仁”,只要具备了这些品质,就能适应当时社会的要求。

以山水形容仁者智者,形象生动而深刻。

仁厚的人安于义理,仁慈宽容而不易冲动,性情好静就像山一样稳重不迂;

有智慧的人通晓事理,反应敏捷而又思想活跃,性情好动就像水不停地流一样。

“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

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根据上述章节,简要分析孔子教育思想的特点。

重视思想道德教育,把它放在首位。

如第一章,先是“孝弟”“谨信”“爱众亲仁”,在此基础上,才是“学文”;

第二章,也是先“志道”“据德”“依仁”,然后才是“游艺”。

“鄙夫可与事君也与哉?

其未得之也,患得之;

既得之,患失之。

苟患失之,无所不至矣。

(1)请写出这一章所包含的两个成语(1分)

患得患失、无所不至

(2)有人认为“患得之”一句有脱文,应该是“患不得之”。

你是否认同这种说法?

认同。

前文是“未得”,这里当是“患不得”,也照应后文“既得之,患失之”。

(或者:

不认同。

这里“患得之”的意思是“所忧在于得”,是为如何得到而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范文 > 行政公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