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级下册修订版教材教案每节两课时完整版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9646058 上传时间:2023-01-08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408.5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修订版教材教案每节两课时完整版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修订版教材教案每节两课时完整版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修订版教材教案每节两课时完整版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修订版教材教案每节两课时完整版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修订版教材教案每节两课时完整版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修订版教材教案每节两课时完整版Word下载.docx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修订版教材教案每节两课时完整版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八年级下册修订版教材教案每节两课时完整版Word下载.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修订版教材教案每节两课时完整版Word下载.docx

(冬季寒冷)

这属于自然环境中哪个要素的特征?

为什么北方地区冬季降水以固体形式存在,并短时间难以融化呢?

2、了解我国北方地区的气候特征。

我国北方地区属于温带季风气候,气候特征是冬季寒冷。

例举一些城市1月的平均气温数值,说明寒冷时北方地区各地冬季气温的共同特点。

说明:

“秦岭——淮河”以北的河流均出现封冻的现象,同时,冬季北方地区的树木落叶,很多动物休眠,尤其当大地被厚厚的积雪覆盖时,自然界也失去了勃勃生机。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3、了解我国北方地区的海陆位置。

引导学生从三大地形区的角度分别说明其所处的海陆位置。

(1)华北平原、东北平原距海洋较近,夏季受来自海洋的夏季风的影响,获得的海洋水汽较多,降水量比较丰富。

(2)黄土高原距海洋较远,加上太行山脉对海洋水汽的阻挡,所以不论冬夏,降水都比华北、东北地区少。

由于受夏季风的影响,黄土高原地区的降水也集中在夏季。

小结:

北方地区跨我国的中温带、暖温带,大部分地区属于温带季风气候。

大部分地区的年降水量为400—800毫米,属于半湿润地区。

4、北方地区的地形特征

利用教材中的插图,加上三大地形区的景观图片,包括太行山、大兴安岭、长白山等,使学生对这些地形区形成空间概念,理解其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

黑土地——东北平原

黄土地——黄土高原、华北平原

三、活动巩固

1、根据图6.5概括齐齐哈尔、石家庄和延安三个城市气候的共同特征。

2、比较石家庄和齐齐哈尔的气候差异,结合图6.3说明导致两地气候差异的主要原因。

3、比较石家庄和延安的气候差异,结合图6.3说明导致两地气候差异的主要原因。

 

四、课堂练习

学生小组合作完成地理填充图册第5页。

五、全课总结

今天我们分别从地形、河流、气候三个方面了解和学习了北方地区的自然特征。

这些自然特征对北方地区的农业生产和生活的影响有哪些?

我们下节课共同来寻找答案。

板书设计:

第五章北方地区——自然特征与农业

(一)

地形特征:

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黄土高原

气候特征:

温带季风气候

河流特征:

径流量季节变化大

第2课时

一、复习导入

1、谈话:

上节课我们了解了我国北方地区的自然环境的特征,谁能来总结一下?

地形:

山脉多东北——西南走向

气候:

河流:

冬季结冰期自北向南变短

2、提问:

“黑土地”指的是?

(东北平原)“黄土地”指的是?

(华北平原和黄土高原)

3、出示东北平原、华北平原的农田景观图。

指出:

东北平原和华北平原的地势平坦、耕地广阔、土壤肥沃,土地资源优越。

4、揭示并板书课题及主要内容——重要的旱作农业区

二、新课教学

1、探究东北平原和华北平原发展农业的气候条件。

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水热较充足,地处暖温带和中温带,能满足农作物一年一熟或两年三熟的生长需要。

2、尝试对比黄土高原与华北平原、东北平原的差异。

进而说明黄土高原发展农业的有利于不利条件。

光照条件优越,降水偏少,水资源相对短缺,地表沟壑纵横,多数耕地面积小、有坡度,水土流失严重等。

由于地势高,热季稍短,只能满足农作物一年一熟的生长需要。

3、出示图片,加深对北方地区农作物的感性认识

小麦、谷子、高粱、玉米、甜菜等

4、了解“春旱”

指导学生阅读济南、石家庄的气候统计图,分析华北平原地区3—5月份的气温变化特点。

认识到:

济南、石家庄的3月份平均气温与2月份相比都有明显的升高,说明春季气温回升快,而5月份的平均气温已经接近夏季6月份的平均气温。

教师补充:

3-5月份,气温回升快,土壤水分蒸发量大,加上降水少,灌溉水源紧张,土壤严重缺水。

所以,农业生产易遭受春旱。

5、为环节水资源短缺献计献策!

6、质疑:

“为什么我国多座古都都集中分布在华北平原的冲积扇上?

”引导学生自学教材第12页“阅读材料”——华北平原的重要农耕区。

三、课堂活动:

认识华北平原春旱的成因以及音影响

阅读图6.8,联系已学过的知识,与同学讨论如下问题。

1、以济南为例,说出华北平原春季(3~5月)的气温变化和降水特点。

2、春季,华北平原正值小麦返青,农田需水量大。

讨论华北平原春季的气候特点对农作物的生长的影响。

3、收集资料,议一议华北平原的人们是如何应对春旱的。

四、随堂练习

学生自主完成填充图册第6页。

五、全课总结,课后延伸

1、小结:

这节课我们共同了解了北方地区的农业特征,自然环境是发展农业、兴建城市的基础,人与地之间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

2、课后搜集有关东北三省的资料,下节课共同交流。

第一节自然特征与农业

(二)

“黑土地”:

东北平原

“黄土地”:

华北平原黄土高原

农业特征:

以旱作农业为主,一年一熟或两年三熟

易受春旱影响

第二节“白山黑水”——东北三省

1、在地图上识别某区域的主要地形类型,并描述区域的地形特征。

对应本条教学目标,要求学生在东北地形图上找到东北三省主要的平原和山地,描述东北三省的地形特征。

2、运用地图与气候统计图表归纳某区域的气候特征。

对应本条教学目标。

要求学生根据东北的气温和降水分布图,归纳东北三省的气温和降水分布特点。

3、运用资料比较区域内的主要地理差异。

对应本条教学目标,要求学生比较东北三省内的地形和气候差异。

4、运用地图和其他资料说出某区域的产业结构与产业布局特点。

对应本条教学目标,要求学生根据东北三省的工业分布图,说出东北三省的工业布局特点;

根据东北三省主要城市的工业结构统计图,说出东北三省的工业结构特点。

5、举例说明区域内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

对应本条教学目标,要求学生根据资料说明东北三省的维度位置、地形等自然地理要素对东北三省的雪期和积雪厚度的影响。

1、在东北地形图上找到东北三省主要的平原和山地,描述东北三省的地形特征。

2、运用气温很降水分布图归纳东北三省的气温和降水分布特点。

3、了解东北三省的工业结构特点。

1、根据东北三省的工业分布图和工业结构统计图,说出东北三省产业结构与产业布局特点。

2、理解区域内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

PPT课件地理图册填充图册

一、创设情境,明确任务

1、“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

大河上下,顿时滔滔......”这首著名的诗句是我国北方地区冬季景观的正式写照。

2、播放歌曲《家在东北》MTV片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3、揭示并板书课题。

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知识点一、山环水绕沃野千里

读图·

析图

1.读图6-2-1“东北三省三省的地形图”,完成下列各题。

图6-2-1东北三省的地形

(1)找出大兴安岭、小兴安岭、长白山脉。

(2)找出东北平原、松嫩平原、三江平原、辽河平原。

(3)找出黑龙江、松花江、乌苏里江、辽河、鸭绿江、图们江。

(4)找出俄罗斯、朝鲜、韩国。

2.读图6-2-2“东北三省年平均气温和降水量分布图”,完成下列问题。

图6-2-2东北三省年平均气温和降水量分布图

(1)气温:

从图中等温线的分布,可以看出东北三三省气温的分布规律是,原因是。

图中一4℃等温线中部向南弯曲的原因是__。

(2)降水:

从图中年降水量的分布,可以看出东北三省的降水分布规是,

原因是。

辽东丘陵东侧降水量大约为_毫米,为什么降水多?

(3)气候特征:

东北三省气候。

由于纬度,又紧邻着亚洲北部寒冷的源地,大部分地区冬季,夏季。

东北三省降水集中于季,冬季降雪较多。

三、展示交流,自主构建

1、疑点、难点、分歧点

探究·

思考

读图6-2-3“东北三省雪期始期、终期和雪厚的分布”图,认识东北三省的冷湿气候。

图6-2-3东北三省始期、终期和雪期的分布

(1)北极村、齐齐哈尔、沈阳的雪期,归纳三地雪期由南向北的变化规律。

(2))分别比较延吉和长春、北极村和长春的积雪厚度,并说明导致这种差异的原因。

(从地形、纬度位置和距海远近三个方面考虑)

(3)东北三省的传统民居具有房顶坡度大、墙体厚、窗户小等特点,说说这种传统民居特点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2、知识归纳总结

你掌握本节课的主干知识了吗?

你能自主构建本节课的知识结构吗?

快来大显身手吧!

山环水绕沃野千里

四、巩固训练,拓展提高

1.说出东北三省名称的含义

(1)“白山黑水”

(2)“林海雪原”

(3)“北大仓”

2、完成地理填充图册地7页

“白山黑水”——东北三省

东北三省印象:

白山黑水、林海雪原、北大仓、

东北三省地形:

以山地和平原为主

东北三省气候:

冷、湿

一、复习导入,明确任务

1、知识回顾:

上节课,我们学习和了解了东北三省的位置和范围,谁能在地图上找出东北三省的主要地形区呢?

你知道东北三省内的主要河流有哪些吗?

东北三省的气候主要特征是什么?

2、揭示并板书课题,“这片被称为‘黑土地’的平原,经历了从‘北大荒’到‘北大仓’的变革,到底是怎样的变化?

我们一起来揭晓。

二、新课学习,合作探究

【从“北大荒”到“北大仓”】

1、复习东北平原的组成,介绍东北平原北部地区曾经被称为“北大荒”

向学生展示“北大荒”开发之前和开发之后的图片,通过对比,直观感受“北大荒”到“北大仓”的变化。

2、介绍东北平原是我国三大平原中面积最大的一个,同时也是我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

3、完成“活动”第1、2题,让学生知道东北粮食生产在我国的重要地位。

东北三省粮食产量占全国的15.83%,人口占全国的8.16%。

这说明东北三省粮食产量不仅高,而且多于当地人的需求,有利于粮食商品化。

教师简单小结东北三省成为我国重要商品粮基地的条件。

4、认识和了解东北三省出现的湿地面积缩小、黑土退化等问题。

讲述:

东北三省农业生产规模不断扩大,粮食产量不断增高,但同时也出现了环境问题,自学教材第18页。

明确:

国家为了保护环境、恢复生态,决定停止开荒、建立自然保护区的措施。

介绍东北三省停止开荒、退耕还林还草还湿地的政策和三江平原的湿地自然保护区。

4、小结:

东北三省农业生产与气候密切关系以及常见的气象灾害。

【我国最大的种工业基地】

1、播放东北三省老工业基地创造的“工业之最”的图片和资料。

1953年,中国最大的钢铁联合企业——鞍山钢铁公司恢复并扩建

1956年,新中国第一辆解放牌卡车在吉林长春生产下线

1958年,我国第一艘万吨远洋货轮——跃进号在大连造船厂建成下水

1960年,我国最大的油田——大庆油田在黑龙江大庆投入开发建设

2、了解东北三省发展工业的条件,包括自然资源、交通条件、政策扶持等,其中矿产资源条件是东北三省发展重工业的主要条件。

3、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图6.20,分析图中主要城市的产业结构特点,总结东北三省工业特点是以重工业为主。

4、讲述东北三省发展工业遇到的问题和解决办法,介绍“东北现象”和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的政策。

三、巩固训练、拓展提高

1、“活动”第1题

哈尔滨、长春、沈阳、大连市是东北三省重要的综合性工业中心。

阅读图6.21,说出这些工业中心各自的交通优势。

(引导学生从铁路、水路两个方面分析。

总结工业中心大多分布在交通便利地区)

2、“活动”第2题

东北三省是我国铁路网最稠密的地区之一。

对照图6.21和图6.20,看看主要矿地与铁路线的关系,讨论铁路修到甲、乙两地的可能原因。

(首先让学生阅读教材图6.20,找出东北三省主要的矿产资源,说出主要矿产资源的分布地区,然后再对照教材图6.21,分析主要矿产地和铁路线的关系。

3、“活动”第3题

东北三省的很多工业中心是依托自然资源发展起来的。

阅读图6.22,说出大庆、伊春、鞍山工业结构的主要特点,并对照图6.20分别说明这种工业结构特点的形成原因。

(首先依据教材图6.22明确该城市的主要工业部门,再依据教材图6.20找出该城市的主要自然资源,然后分析两者的对应关系)

四、全课小结

指名或同桌交流本节课的收获。

板书设计

第三节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

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是在学生对中国区域地理有了一番了解的基础上的进一步的学习,通过本节的学习使学生认识我国的跨省区域并能够举例说明某区域自然地理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使学生认识区域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辩证关系,培养学生正确的人地观念。

1、运用地图简要评价某区域的地理位置。

对应本条教学目标,要求学生读图说出黄土高原的位置和范围,并对其地理位置的特点和意义有一个初步的认识。

2、举例说明自然环境对我国具有地方特色的服饰、饮食、民居等的影响。

对应本条教学目标,要求学生结合相关资料认识黄土高原是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并能举例说明富有地方特色的“黄土风情”与黄土高原自然环境的关系。

3、运用地形图、地形景观照片等,认识塬、梁、峁、川等多种多样的黄土地貌,说明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表特征,并并能解释黄土高原的形成。

4、运用图文资料分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和危害,说明黄土高原植被、土质、降水、地形、河流等自然要素对水土流失的影响。

5、结合图文资料,在分析水土流失及其危害基础上,通过实例进一步了解黄土高原环境综合治理的对策和水土保持的措施,并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念。

1、黄土高原的位置与范围。

2、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

3、黄土高原脆弱的生态环境及成因。

黄土高原上黄土物质的形成原因。

多媒体辅助教学、合作探究法相结合。

2课时

一、激趣导入

1、同学们:

我国幅员辽阔,各地的自然景观不同。

下面我们看一段视频(播放黄土高原视频)看一看这是哪个地区?

引出新课。

2、板书:

——黄土高原 

[讲授新课] 

交流:

大家对黄土高原有什么样的印象?

播放歌曲或出示歌词《我家住在黄土高坡》

3、揭示课题并板书:

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 

二、新课学习

【文明的摇篮】

1、黄土高原的位置与范围。

教师播放课件——让学生在图上找出太行山、乌鞘岭、秦岭、长城以及黄土高原所跨的省级行政区。

根据有关资料把黄土高原给学生做个简单介绍。

过渡:

黄土高原东起太行山、西至乌鞘岭、南至秦岭、北抵长城。

跨越了山西省、陕西省、宁夏回族自治区、甘肃省。

2、黄河流域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

结合教材图6.26和6.27引导学生自学教材第24页内容

3、完成“活动”1,了解黄土高原富有地方特色的“黄土风情”

让学生举例说明富有特色的民风民俗与当地自然环境的关系,从而更加深刻地领会“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的含义。

窑洞与黄土特有的属性及当地的气候密切相关。

信天游则与高原环境及地形特点密切相关。

黄土高原是世界上最大的黄土堆积区,海拔在1000~2000米,除一些石质山体外,地表覆盖着深厚的黄土,这么多的黄土到底是从哪里来的?

【风吹来的黄土】

1、请同学结合教师课件,看课本第26页阅读材料,小组讨论,寻找答案。

学生分析讨论后教师通过提问来帮助学生归纳总结。

科学家曾经提出过多种假说,其中,“风成说”得到广泛的支持,即认为黄土物质是从中亚、蒙古等地的荒漠、戈壁吹过来的。

2、完成“活动”:

运用黄土“风成说”解释下列地理现象

学生分析讨论后教师帮助学生归纳总结。

其证据是:

(1)“黄土就像冬季地面积雪那样,以差不多的厚度覆盖在起伏不同的各种地形上”说明黄土是从上空吹来的,而不是流水冲来的。

(2)“从西北向东南颗粒越来越细”说明带来黄土的流动方向是自西北向东南。

(3)“黄土高原黄土的矿物质成分与下面的基岩的矿物成分不一样”说明黄土不是本地产生的。

3、关于黄土的来历,你还有其他的推测吗?

板书:

黄土高原成因——“风成说” 

4、了解黄土高原最突出的地表特征。

同学们,我们通过课本插图6.39“黄土高原景观”中可知黄土塬、黄土峁、黄土梁是黄土高原地区典型的地貌。

解释塬、梁、峁、川等黄土地貌的特征和形成原因,并体现它们成因上的联系。

塬:

指残留的高原面,顶部平坦开阔,四周被流水侵蚀形成沟壑。

梁:

塬面受流水侵蚀,沟谷发育,分割成长条状的山梁。

峁:

梁进一步被沟谷切割分离,形成孤立的馒头状的山丘。

川:

沟谷进一步发育形成川。

川是黄土高原农业较发达、人口集中的地区。

5、教师小结:

三种不同的类型同时也显示了黄土地区被流水侵蚀的不同程度。

为什么会这样呢?

下节课我们来学习。

三、巩固练习

学生自主完成填充图册第10页。

四、全课总结,组织下课

本节课,我们学习和了解了黄土高原的位置和范围,知道了黄土地貌的特征和形成原因,希望同学们回家后做一个小小讲解员,将这一重要的知识讲解给家里的人听。

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

1、回顾上节课所学内容

提问一: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黄土高原的位置和范围,谁能给大家介绍一下?

(东起太行山脉,西至乌鞘岭,北连内蒙古高原,南抵秦岭。

提问二:

黄土高原的黄土是怎么来的呢?

(风成说)

提问三:

你能说出黄土高原特有的地貌景观都有哪些吗?

(塬、梁、峁、川)

2、教师过渡引导:

四种不同的地貌类型同时也显示了黄土地区被流水侵蚀的不同程度,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黄土高原

【严重的水土流失】

1、了解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 

结合课件水土流失资料,读图6.32“目前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进行小组讨论,然后教师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帮助他们进行归纳总结。

(1).自然因素主要有地形、降雨、土壤和植被等。

①地形:

地面坡度越陡,地表径流的流速越快,对土壤的冲刷侵蚀力就越强。

坡面越长,汇集地表径流量越多,冲刷力也越强。

②降雨。

黄土高原地区降水集中在7、8月份,多暴雨,因此加剧了水土流失。

③土壤。

黄土结构疏松、多孔隙和垂直方向的裂隙,许多物质溶于水。

④植被。

地表光秃裸露,缺少植被的保护。

*结合教材第29页“活动”,分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自然原因及其危害

得出:

植被覆盖率越高,涵养水源的能力就越强,水土流失状况越差。

(2)人为因素 

让学生阅读图6.32,结合资料,小组讨论认识人类活动对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影响。

教师引导学生归纳总结:

①毁林毁草、坡度开荒,破坏了地表植被。

②开矿修路等基础建设不注意水土保持,破坏了地表植被和稳定的地形,同时,将废土、弃石随意向河沟倾倒,造成大量新的水土流失。

2、强化认识:

黄土高原已经形成了生态环境的恶性循环,人类在这个循环当中始终起到了“引发”和“加剧”作用。

3、过渡:

黄土高原因地形、降雨、植被等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的影响,使黄土高原成为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之一。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如此严重,会带来什么后果呢?

4、了解水土流失造成的严重后果 

提出下列问题让学生讨论回答:

(1)水土流失带走了什么?

这样对农业生产造成怎样的影响?

(水土流失带走肥沃的土壤,这样会使农作物产量下降。

) 

(2)让学生结合图6.33“黄土高原上的聚落和耕地”回答,很多农田和村庄都分布在高原面上和缓坡上,水土流失严重了,这里会出现怎样的情形?

(如果水土流失继续发展,最终会导致沟谷增多、扩大、加深,从而使耕地减少,村庄也不知道该搬到哪里。

(3)结合上学期所学内容,水带着泥沙流向何处?

它带来了什么问题?

(水带着泥沙流入黄河,黄河流入下游,泥沙沉积形成“地上河”。

给黄河下游的人民带来安全隐患。

经过一系列问题,让学生对水土流失问题的恶果有充分的认识,教师在此基础上作简要总结。

水土流失带走了地表肥沃的土壤,使农作物产量下降;

使沟谷增多、扩大、加深,从而导致耕地面积减少;

对当地的社会、经济发展造成很大影响,还向黄河下游输送大量泥沙,给河道整治和防洪造成巨大困难。

过渡:

生活在黄土高原的人们已经认识到,要使社会、经济得到可持续发展,必须加强生态建设,改善环境,并且已经摸索出许多成功的经验。

【水土保持】

1、引导学生读图6.36“黄土高原某县生态建设”,认识了解生活在黄土高原的人们在生态建设、改善环境中摸索出的成功经验。

2、教师引导学生得出结论:

(1)生物措施与工程措施相结合 

.在坡脚建挡土坝、护坡等用工程措施防治水土流失。

.在陡坡地实行生物工程,种草、灌木和山杏,蓄水保土,发展多种经营。

.在缓坡建梯田、种山杏和优质牧草,提高土壤肥力,建设神态农业。

(2)合理安排生产活动,如陡坡地退耕还林、还草,过度放牧的地方减少放牧的牲畜数量等。

通过上述措施:

一是改善当地的生态环境;

二是增加当地人民收入,提高当地人民的生活水平。

3、完成“活动”了解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治理

三、课堂练习

完成填充图册第11页

四、课堂小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