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大独山县民族民风文化调研报告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9646006 上传时间:2023-01-08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21.7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大独山县民族民风文化调研报告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人大独山县民族民风文化调研报告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人大独山县民族民风文化调研报告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人大独山县民族民风文化调研报告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人大独山县民族民风文化调研报告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大独山县民族民风文化调研报告Word下载.docx

《人大独山县民族民风文化调研报告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大独山县民族民风文化调研报告Word下载.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大独山县民族民风文化调研报告Word下载.docx

舞蹈身段有40余个。

灯戏音乐唱腔有30余种。

过场曲牌28个,锣鼓曲牌50余个。

是一个十分成熟的地方剧剧种。

第二,我县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有花灯戏、独山愿灯、响篙舞、盐酸菜制作工艺等四项。

“愿灯”以其酬神还愿的独特方式,深受全县人民的喜爱,在我县各地均有用愿灯酬神还愿的习惯。

愿灯最初为祭祀仪式,经过不断传承演绎成为以祭祀为内容,以歌、舞、戏为载体的表现形式。

民国四年版《独山县志》“民俗卷”记载说“蛮人信鬼,染疾多不服药,许灯愿、病痊,常于正月内偿愿”。

说明愿灯与本地民间信仰和习俗相伴相生。

响篙舞主要流传于我县本寨乡、基长镇,是我县较有影响的布依族传统民间舞蹈,道具主要有皮鼓、铜鼓、竹竿等。

大多在丰收时节、家庭聚会、婚丧活动中表演。

1983年曾进京中南海表演,并获全国“乌兰牧骑式”优秀节目奖。

2009年参加“多彩贵州”舞蹈大赛获黔南赛区二等奖。

是我县传统保留节目。

盐酸菜是独山人最喜爱的腌制菜系之一、酸甜可口,清爽开胃、老少皆宜,是待亲访友必备的菜肴之一。

其制作工艺从种菜到成品要经过十多道繁杂的工序。

第三,我县州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有花灯戏、独山愿灯、响篙舞、盐酸菜制作工艺、龙凤背带制作工艺等五个。

独山背带是布依族世代传承的,以独特传统加工方式制成的民族刺绣工艺品,其产地主要分布在独山北部地区的城关一带。

独山背带的里子布料,皆用本地生长的蓝靛熬成染料染制而成,没有化学成分,属天然的染织品。

独山背带绣品的图案、讲究抽象神似,所绣动物、花卉等往往夸张变形,错位组合,创造出来的物象更生动、更活泼、更有观赏性。

其刺绣工艺分别有平绣、贴绣、绒绣、马尾绣、虫花以及当今的机绣。

独山背带一般以芯子的图案定名称,如龙凤背带、芯子面上绣的是龙与凤,称为龙凤呈祥,其它还有喜鹊闹春、金鸡芙蓉、鲜花蝴蝶、金菊献瑞、鱼跃龙门、虾蟹逗趣、百鸟朝凤、喜雀登梅、何仙姑、罗汉贴花、云套云(大云、细云)、双鸟、单鸟、金鱼等等10余种样式。

它的制作技艺为本地布依族所特有,具有悠久历史的独山背带制作技艺经过长期的创造和发展,富含布依族文化传统,是布依族人民智慧的结晶。

第四,我县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主要有花灯戏、独山愿灯、响篙舞、盐酸菜制作工艺、龙凤背带制作工艺、基长迎龙习俗、基长莫歌、拉钵香制作等二十项(详见附表)。

第五,我县将要录入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还有二十多项,如水族端节、民间彩扎技艺、布依婚俗、丧葬习俗等。

水族端节是水族最盛大的传统节日,相当于汉族的春节。

依据水族典籍水书、水历的规定,端节在水族历法年底、岁首的谷熟时节举行,以庆贺丰收、辞旧迎新,节期正对应农历的八月至十月。

水族端节是以水书水历推算出来的,从头至尾长达49天,是世界上延时最长的节日,堪称是历时最长、批次最多的具有民族特色的年节。

民间彩扎技艺,每逢佳庆节日,耍龙舞狮闹花灯是重要的民间活动,其中,龙狮的彩扎技术尤为重要,特别是龙头、狮头的制作技艺,蚌壳精、仕女亭等的彩扎技艺显示了各个彩扎师傅的神通。

独山的婚俗也有其独特之处,在各种节日,青年男女借助唱山歌、打老表等方式表达爱意,就要经历多种程序才能结为秦晋之好,首先“请媒”就是请媒人往返于两家,为双方父母表达,传递双方所提出的条件、信息等,达到一定条件,就“定亲”,说好彩礼嫁妆,要年庚八字,约定良辰吉日成婚,结婚之日要“拜朝”、“回门”,婚后几天要“会亲”、“谢媒”、“谢厨”等。

丧葬文化礼仪不一,幼年丧身,不拢坟堆,青壮年死亡,灵柩不得设在厅堂,不立墓碑,未满花甲而病故的,丧事从简,年满花甲或高寿谢世,丧仪隆重,离世后,燃化香纸蜡烛,并讣告众亲友,邻里乡亲即闻讯主动至丧家帮忙料理杂事,所谓“人死饭甑开、不喊自己来”。

亲属在丧葬期间要“吃素忌油”,不能吃荤。

期间,由女儿女婿送香亭、花伞,其亭、伞由蔑扎纸糊,象征九泉之下的高楼大厦,治丧期间,不少家庭还请花灯队表演节目以示热闹,而非正常死亡的家庭则请民间巫师超度还愿、唱愿灯还愿等。

独山民族节庆日除与汉族相同相似的春节、中秋节、清明节、端午节、重阳节等外,较有特色的有四月八斗牛节、六月六探母节等。

(二)物质文化遗产

我县有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2处;

有馆藏文物300余件,其中二级1件、三级7件。

(尚有59件文物正在由省博物馆组织鉴定)一般文物290余件,主要收藏于深河抗战纪念馆和莫友芝纪念馆。

二、保护措施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独山花灯是独山的名片,同时也是独山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品牌,为加大对我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力度,县委、政府高度重视,近年来共拨出专款32万元用于我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和申报工作。

第一,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

1、成立了由县政府分管领导为组长的独山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领导小组以及普查工作组。

2、为摸清家底,走访全县各乡(镇)、村(寨)共查明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80余项,经甄别后整理上报20项,其中民间信仰类1项,民间舞蹈类2项,传统手工技艺类8项,民间美术类1项,民间习俗类2项,民间音乐类4项,岁时节令类2项。

并对我县非物质文化遗产20个名录的资料采取既分工又合作的负责制进行,使非遗工作在得以顺利进行。

3、为确保调查项目得到全方位、立体式记录,如实反映原貌,力争不走样。

对第一批县级名录作了查缺补漏,主要是对独山酒歌、独山七月半习俗、独山民族银饰加工工艺、基长迎龙习俗、拉钵土法制香工艺、猪猫童鞋制作工艺、独山山歌、独山六月六习俗、刺锤舞、龙凤背带制作工艺、基长细蔑斗笠制作工艺、民族撕纸艺术、麻尾布依歌、基长莫歌、布依炒饭、米汤狗肉、水族端节、水族马尾绣等24个项目进行田野调查和音像资料补充。

共拍摄照片2000多幅;

拍录、剪辑DVD资料1000多分钟。

并按照普查验收标准和要求,共完成了21个调查项目详细的文字、数据和音像处理,并刻录好DVD光碟、做好21个标准文本存档等工作。

第二、申报工作

在做好普查工作的同时,积极向上做好申报工作,到2010年底,我县共成功申报国家级名录1项,省级名录4项,州级名录5项,县级名录20项。

对有效保护我县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奠定基础。

第三、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教育活动情况

1、加强宣传,在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日期间,通过图片展览、口头讲解、电视宣传、手机短信、发放宣传单、播放影像光碟和举办专题文艺晚会等形式,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保护宣传力度,提高大众意识。

2、加强与外界的交流,一是花灯系列节目《踩新台》被黔南州歌舞团选中改编,出访加拿大、巴拿马等国;

二是多次到全国各地参加民族民间文化艺术比赛和交流演出;

三是2009年3月,独山花灯登上了世界音乐殿堂——维也纳;

四是以独山花灯旋律为主动脉的《风景这边独好》大型歌舞音诗晚会作为贵州省纪念改革开放三十周年系列活动之一在贵阳大剧院演出。

3、加大培训力度,一是每年均对文化工作者进行业务培训两次以上;

二是认真做好民族民间文化进校园、进机关、进社区、进农村的四进工作,使独山民族民间文化在全县得到普及和广泛开展,为保护和传民间文化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文物保护

第一、加强对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组织领导。

县政府及有关部门高度重视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切实依法履行政府职责,普遍将文化遗产保护列入重要议事日程,纳入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纳入城乡建设规划。

为切实加强对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组织领导,县里专门成立了由分管副县长任主任、有关部门负责人参加的文化遗产工作领导小组,加强对文化遗产工作的领导,研究解决有关重大问题。

同时,积极推进文化遗产保护机构队伍建设。

第二、认真开展普查工作。

在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中县政府成立了普查工作领导小组,共普查200余个目标,登录了其中文物价值较为明显的157处,其中新发现118处,复查39处,形成了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不可移动文物普查数据表157份,图图纸314份,文物照片5000余张,首次较为详细的掌握聊本县文物资源情况,达到了第三次文物普查的工作目标。

在非遗普查工作中,查出线索38条,重点调查项目有22个。

第三、加强抢救和保护。

按照“保护为主,抢救第一”的要求,先急后缓,抓住重点,大力开展对文化遗产的抢救保护。

加大对文化遗产保护的经费投入。

近年来,我县文化遗产保护经费逐年增加,2007年至2011年,全县财政投入文物保护专项经费95万元,重点用于省级文物保护。

(四)加强文化遗产展示利用。

近年来,我省在坚持保护为主的基础上,充分发挥文化遗产资源优势,加强展示展览,合理开发利用,实现了经济和社会效益的双丰收。

积极推进展馆建设,我县已经建成贵州省抗战纪念馆、莫友芝纪念馆并对游客开放。

三、存在的问题

我县在贯彻实施文化遗产保护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

但也要清醒地认识到,与经济社会发展和文化大县建设的要求相比,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面临的困难和问题还不少。

主要表现在:

(一)一些乡镇和部门认识不够到位。

乡镇文化站工作人员多是由其他站所人员组成,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基层文化的保护和传承。

有的地方对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领导重视程度、投入力度和工作力度还不够,导致一些历史文化遗迹、街区、村镇的传统格局、历史风貌及乡土建筑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

(二)经费投入不足。

尽管我县文化遗产保护事业的财政支持力度不断加大,但由于历史欠账较多,资金渠道单一,县级文化遗产保护经费普遍不足,影响了一些工作的正常开展。

同时,随着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深入,保护对象急剧增多,保护要求不断提高,经费投入与实际需要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

如当前急需加大投入,加快建设一批展示场所,保护一批老艺人。

(三)机构队伍不够健全。

人员编制紧缺,特别是中高级专业人才缺乏,文物保护管理力量偏弱。

目前我县没有建立建立非遗管理工作机构,不利于正常工作开展;

非遗保护管理人员队伍不稳定,人员变动频繁,工作缺乏连续性。

(四)文物安全形势仍然严峻。

随着经济建设和城市化步伐的加快,对文物的“建设性破坏”增多,文物本体及其历史风貌遭受破坏的现象时有发生。

一些文物保护单位或一些部位还存在安全隐患。

同时,损毁、偷盗等违法犯罪活动有所抬头,违法犯罪案件数量有所攀升。

四、解决的办法

1、各乡镇、各部门高度重视文化遗产工作,特别是各乡镇要明确文化站专门人员具体实施文化工作,同时县政府也要将文化工作作为对乡镇的考核内容之一。

2、将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文物保护)经费以及乡镇文化站工作经费纳入县级财政预算(申报经费根据具体情况另行申请)。

3、建立并健全文化遗产人才机构,特别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人员相对固定,使得工作连续性增强。

独山县文体广电旅游局

二0一一年十一月三日

附:

独山县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一览表

类别

项目名称

备注

传统戏剧

独山花灯

国家级

民间信仰

独山愿灯

省级

民间舞蹈

响篙舞

传统手工技艺

独山盐酸菜制作工艺

省级

龙凤背带制作工艺

州级

猪猫童鞋制作工艺

县级

民间美术

民族撕纸技艺

基长细篾斗笠制作工艺

刺锤舞

民间习俗

独山七月半习俗

拉钵土法制香工艺

民间音乐

独山山歌

独山酒歌

岁时节令

基长迎龙习俗

独山民族银饰加工工艺

独山六月六习俗

基长莫歌

麻尾布依山歌

布依纳客习俗—米汤狗肉

传统技艺

辣糟炒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计算机软件及应用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