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金融机构的效率困惑解析与突破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9645333 上传时间:2023-01-08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32.6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农村金融机构的效率困惑解析与突破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农村金融机构的效率困惑解析与突破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农村金融机构的效率困惑解析与突破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农村金融机构的效率困惑解析与突破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农村金融机构的效率困惑解析与突破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农村金融机构的效率困惑解析与突破Word文件下载.docx

《农村金融机构的效率困惑解析与突破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农村金融机构的效率困惑解析与突破Word文件下载.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农村金融机构的效率困惑解析与突破Word文件下载.docx

实的基础.但一个不争的事实是,无论是农村金融资源

整体配置效率还是各类金融机构的经营效率一直都不

高,而且,在中国农村金融市场长期存在着大量融资需求

得不到满足和巨额农村资金外流同时并存的特殊现象.

这种具有”中国特色”的农村金融之谜,已经成为长期困

扰农村金融和农业经济发展的障碍.

金融机构作为资金融通的中介,其基本功能体现为

对资金进行配置.因此,考察农村金融机构效率,首先

要看其对资金的配置效率——能否有效地动员闲置资

[收稿日期】2O11-_08一l5

金,满足农业生产投资和农村消费的金融需求,实现资

源的最优配置,促进农村经济增长.其次,金融机构的

效率还体现为其资金营运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也

就是经营效率.无论从资金配置效率还是从经营效率

看,农村金融机构都存在着在理论上难以找到现成答

案的困惑.

(一)配置效率困惑:

”完整的”的金融供给与大量融

资需求得不到满足同时并存

从宏观层面衡量金融发展水平时,被最早普遍使用

的一个指标是Goldsmi~(1969)提出的金融相关率

(HR),它表示金融资产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比照

该指标,衡量农村金融发展总体水平也可以用农村金融

资产占农村GDP来表示.另一方面,在完全竞争市场,

交易信息完备,交易费用为零等基本假定下,农村金融资

源要实现帕累托最优必须同时满足三个条件:

(1)农村

金融资源总供求达到均衡;

(2)农村金融资源供给者即

农村金融市场上投资者的投资组合实现了最优;

(3)农

村金融资源需求者即农村金融市场上融资者的融资实现

了最优.而同时满足上述三个条件的金融资源配置必然

会对农村经济发展具有显着的贡献.基于此.衡量农村

金融资源配置效率的指标可以选取为:

农村金融相关率

(HR),农村金融资源供求状况,农村金融机构的中介能

力(存贷比).

1.农村金融相关率.

在货币媒介还没有出现,物物交换的经济背景下,金

融融量与经济总量的比率是O.商品经济的诞生,开始

出现了货币金融媒介,这时的金融融量与经济总量的比

率为1,因为有多少实物资产,就会有多少货币金融融量

规模与之相匹配.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金融媒介的种

类和形态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不仅表现为货币.还表现为

更多的信用货币,金融资产等O而金融资产又表现为银

行,证券,保险,信托投资等形式,金融融量不断扩大并且

借助金融机构,使得货币和信用发生自身的乘数作用,实

现社会金融融量的数倍放大,其与经济总量的比率也随

之增长并超过1的水平.这种关系就是用美国着名经济

学家戈德史密斯的金融一经济比率即金融相关率(FIR)

来描述的.

M=K?

G=(K1+K2+…Kn)?

G

其中,M代表金融融量,G表示经济总量,K表示总

的金融相关率,K1,K2,Kn表示经济金融化程度加深过

程中不同层次的金融相关率.

表1中国农村金融相关率(单位:

%)

1年份200520o6猢2008

lnR63.1964.2566.5465.28

注:

农村金融资产由农村现金流通量,农村存贷款余

额,农业类股票及债券的流通市值构成.相关数据及农

业GDP根据《中国金融年鉴》有关数据整理.

Goldsmith(1969)以金融相关率为标准,把金融结构

划分为三类:

FIR在1/5到1/2之间的金融结构处于初

级阶段.高级阶段的金融结构其FIR约在1左右.按照

此标准.中国农村金融基本上刚刚越过初级阶段.

另据《金融时报》的报导,2008年中国县域经济GDP

达到14.9万亿,占整体GDP的比例达到49.6%,但该区

域的贷款大约只有6.22万亿,贷款/GDP的值只有

42%,远低于全国比例106%.表明县域经济的金融服

务严重不足,金融抑制非常明显.

2.农村金融供求缺口.

总体来说,农村金融资源的总供给小于实际总需求,

供求一直未能实现均衡.杨兆廷(2008)运用修正的

Goldsmith金融融量模型测算中国农村金融的理论融量,

以流通中现金,银行部门提供的贷款以及农业保险作为

中国农村金融的实际融量,两相比较得出2001至2006

年中国农村金融的缺口及缺口率如下表:

表2中国农村金融缺口及缺口率(单位:

亿元,%)

年份理论融量实际融量金融缺口金融缺口率

200637189.4324187.40130o2.0353.76

2O0535643.8923655.2911988.605O.68

2OO432288.8921682.131O6O6.7648.92

2o0327092.9119539.5O7553.4138.66

200224237.2617.62.047175.2242.05

200121790.1915265.306524.8942.74

资料来源:

杨兆廷连漪《农村金融融量缺口及其内

生性问题研究》,《农村金融研究)2008,(12)

农村金融供给小于需求还有另外一个有力的证

据——菲正式金融在农村市场占有相当比重.正是由于

大量金融需求无法从正式金融安排中获得满足.不得不

转而寻求非正式金融.”补缺效应”使非正式金融活动

空间巨大.据中央财经大学一项调查表明,非正式金融

规模有8000亿之巨,其中绝大部分在农村地区.上表的

数据显示,2o05,2006年农村金融缺口率超过50%,意味

着有超过一半的农村金融需求无法从正规金融机构得到

满足,巨大的金融缺口为非正规金融的生存和发展提供

了空间.

在研究农村金融供需时,研究者普遍关注到一个非

常现象:

在农村金融供需存在巨大缺口的同时,大量农村

资金外流到城镇.有关资料显示,1994—2003年,仅通

过农信社,邮政储蓄外流的农村资金就达8000亿元.而

温涛(2010)的研究表明,2007年至今,农村外流资金每

年达5万亿左右.

3.农村金融机构的中介能力(存贷比).

由于中国农村绝大部分地区主要的金融工具是存款

和贷款,存贷差和存贷比可以基本上反映农村金融机构

的中介能力.存贷差是一定时期内存款余额与贷款余额

的差额,它反映农村地区使用外来资金或向外输出资金

的绝对净值.存贷比反映金融机构把从农村地区吸纳的

存款转化为贷款用以支持农村经济发展的情况.大量的

研究表明,从1979年至今,除少数年份外,农村金融机构

的存贷差都是正值即存差,存贷比均大于1,表明金融机

构不仅将从农村地区吸收的存款用于农村地区贷款的比

率是较低的,还在某种程度上扮演着农村资金”抽水机”

的角色.形成所谓的”吸管效应”.

(二)经营效率困惑:

广阔的农村金融市场与金融机

构经营效率低下同时并存

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农村有着广阔的市场,

拥有2.4亿农户和2300万农村企业的农村市场,具有强

烈而巨大的融资需求,为金融机构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了

理论意义上的基础,而在现实生活中涉农金融业务利润

率几乎都不高,导致农村金融机构想方设法”进城攀

亲”,即使是农村金融市场的”垄断者”——信用社的经

营效率都非常低下,其原因到底是什么?

经营效率反映金融机构运用资产,资本金的能力及

效果.其常用的衡量指标有:

资产收益率(ROA),资本

收益率(ROE),投入资本回报率以及农村金融机构不良

贷款比率.

1.资产收益率和资本收益率.

姚树洁等(2O04)基于随机前沿生产函数模型,以固

定资产,权益和存款为投入,以税前利润或者贷款为产

出,对中国银行业在1995年至2001年间的效率进行了

实证分析.该分析表明,如果以税前利润为产出,则农业

银行的平均效率仅为40.95%,与整个银行业的平均效

率相差约23个百分点,在四大国有银行中最低.就农业

发展银行来说,在1996年至2002年间,其平均净利润率

为负数.

近两年,随着农业银行股改和大量不良资产的剥离,

农业银行的经营状况有了明显的改善.但与同业相比,

尚存在一定差距.下表显示2010年6月末四大银行主

要经营指标比较.

13—

表3四大银行主要经营指标比较(单位:

农业银行工商银行建设银行中国银行

总资产报胥l0

.4937O.68670.71280.5998蜜

ROA

投入资本回0

.

4953O.68640.7159O.5664报率ROIC

加权ROE12.5511.9524.019.39

数据来源:

巨灵网

2.不良贷款比率.

根据申银万国发表的一份报告,2009年,2010年第

季度农行与其他几大银行的不良贷款比率如下:

表4四大银行不良贷款比率(单位:

2.91(其中,三

农业务的不良

贷款占总不良2009矩1

541.51.52贷款额的比例

为37%,其不良

率为3.69%)

2010

2.461.351.351.3第一

季度

在四大银行中.农业银行不良贷款率最高,是同期最

低者的近两倍.该报告还显示,2009年年末,农行的关

注类贷款占比7.85%,这一数字也远远高于其他大型银

行.

对于农村金融市场的主力军——农村信用社而言,

不良贷款居高不下一直是制约农村信用社改革发展的重

大难题.2003年起,为了加快农村信用社改革发展,大

力提高其支持”三农”的能力.中央银行采用专项票据和

再贷款的形式向积重难返的农村信用社注入巨额资金,

用以置换其不良贷款,以期达到”花钱买机制”的效果.

截至2008年年末.专项票据兑付进度已达到90%以上,

累计兑付票据1530亿元.中央银行的注资,取得了显着

成效,农村信用社的资产质量明显改善.中国人民银行

2010年5月10号发布的(2010年第一季度中国货币政

策执行报告》称,截至2010年3月末,按贷款四级分类口

径统计,全国农村信用社不良贷款余额和比例分别为

3614亿元和7.7%.虽然纵向比较,这个数字比2009年

年末下降了0.43个百分点,但是与表4显示的其它金融

机构相比.明显过高.

二,农村金融机构效率困惑:

解析

解析农村金融机构效率困惑,可以从中国农村金融

改革的制度设计和农村金融生态两个方面进行.

(一)”机构路径”的改革思路:

农村金融机构效率的

制度性原因

长期以来,中国农村金融改革的举措很多,但主要是

围绕着农业银行,农业发展银行,农村信用社等正规金融

机构的调整,完善以及非正规金融组织的清理整顿.注重

的是农村金融机构的存在形态,忽视农户,农业生产,农

村经济对金融资源多层次,多元化的需求和农村金融体

系整体功能的发挥,走的是一条典型的”机构路径”.这

种”机构路径”的改革思路,是长期以来在理论上指导中

国农村金融体系演变的”金融机构观”的产物.

金融机构观隐含着一个基本前提.即假定金融体系

的内部金融机构与组织结构是既定的,公共政策的目标

就是要找到这一结构.并帮助所有符合条件的金融机构

生存和发展.有关金融体系所有问题的解决都应在这种

既定的框架下来解决.即使要牺牲效率也是值得的.金

融机构观的明显缺陷在于,当经营环境发生变化时,金融

组织的运行将会变得无序,更谈不上金融发展对经济增

长产生支持作用.据此,机构观注重的是,根据现有的金

融机构赋予其相应的功能,并为其建立各种法律法规.

在金融机构观的指导下,中国农村金融制度安排表

现出如下特征:

首先.历次改革注重现有农村金融机构的存在形态.

按照”农村信用社提供合作性金融服务,农村商业性银

行提供商业性金融服务,农业发展银行提供政策性金融

服务”的思路.中国农村金融改革主要是针对服务于农

村的各类金融机构的改革与重建.对现有的金融机构进

行修修补补,几乎没有真正从金融机构如何更有效地发

挥其功能的思路进行改革的总体部署.其结果是,农村

金融改革虽历经数十年.改革的效果仍然难尽人意,不仅

商业化和合作化两个方向的改革尚面临许多难以克服的

困难和障碍,封闭运行的政策性金融也没有达到预期的

目标.中国几十年农村金融改革的历史证明,即使能够

实现金融机构本身的生存与发展,仍有可能难以充分发

挥其在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中的潜能和作用.如围绕农村

信用社改革推出的96方案,02方案,o4方案,一直试图

以政策为引导,使农信杜成为合作制金融机构和支农的

主力军,但事实上农信社早在追求商业化目标下将大部

分资金贷放到非农部门.

其次,农村金融体系缺乏竞争性.农村信用社,农业

银行和农业发展银行的业务都限定在各自领域内,相互

之间的业务没有交叉,现有的农村金融体系只有分工,而

没有竞争.尤其是96方案实施之后.农业银行逐步从农

村市场撤出其贷款业务,再加上关闭农村基金会和对其

他非正式金融的打压,使农村信用社在农村贷款市场处

于事实上的垄断地位,垄断的金融市场一般来说是低效

率的.

再次,农村金融机构的安排忽视外界环境的特征.农

村金融机构安排的外部环境的特征就是农村金融需求的

特征.在广大农村金融市场上,金融需求主体对投融资商

品的需求不仅与城镇不同,还表现出较强的地域性和层次

性特征,应该需要不同的金融组织和不同形式的金融供给

来满足.任何一类金融组织或机构都只能解决音分农村金

融问题.农村商业银行系统和农村信用社即便能够提供

全部农村储蓄和信贷服务,但也只能满足一部分农村金融

服务需求.我国农村金融改革举措都是”一刀切”式的,

l4一

单一的金融供给与地域性,层次性的金融需求特征无法匹

配,导致表面上完整的供给制度安排下大量的农村金融需

求无法得到满足.转而不得不寻求非正式金融,从而促成

了农村地下金融的无序发展.在农村市场上,长期存在着

个庞大的非正式金融体系,且提供着远高政府主导型金

融制度安排的金融服务.正式金融制度所提供的农村金

融服务所占比例长期低下,并不是因为这种金融制度的金

融服务提供机制有什么缺陷,也不是作为这些金融机构

“出资人”和监控者的国家的重视程度不够,而是因为它

们所提供的金融服务与农村经济的金融需求之间存在严

重的不对称(张杰,2005).

最后,金融机构的调整基本上属于一种自上而下的

政府强制性行为,这与中国农村经济制度自下而上,诱发

性改革不相一致.各级政府既是改革的策划者和推动

者,也是一些改革措施的具体实施者.农村金融体制和

制度的每次变迁均是自上而下的政府强制性行为,而不

是农村经济主体自主性行为.例如.农村信用社从最初

的合作组织到人民公社的一个部门,再到国有农业银行

的基层机构,再与农业银行”脱钩”,恢复合作性质,均采

用了政府供给主导型强制性变迁的方式.在这种由行政

力量推动的强制性制度变迁过程中,改革对象本身始终

处于被动地位,对改革的主动参与意识不强,并表现出一

定程度的”理性无知”.这种非需求导向性制度变迁结

果的一个重要特点即是制度供给的错位和不足(何广

文,冯兴元.2004).

(二)农村金融生态:

农村金融效率困惑的根本制约

1.微观农村金融生态:

农民太穷以及更为严重的信

息不对称.

随着农村金融生态体系的发展和演化,农民(农户)

已成为农村金融生态的资金需求主体,农户金融需求是

农村金融生态发展的源泉和动力.反映农村金融生态自

然演进路径的根本要求.但是由于农民太穷,导致农村

金融生态中的资金供求链条人为断裂,农民无法有效从

金融生态系统获得物质能量.金融机构主体无法有效与

金融生态系统进行能量交换.

农民太穷,首先表现为农民纯收入低,农民纯收入与

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差距大.据统计,2(X)7—2009年,

农民人均年纯收入分别为4140元,4761元,5153元.同

期城镇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为13660元,15712元,

17160元.占全国总人口三分之二的农村居民只消费了

全国三分之一的消费品.

图1中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农民人均纯收入之比

魏后凯,《加速转型中的中国城镇化与城

市发展》,(2010城市蓝皮书?

中国城市发展报告》

从上图可以看出,中国城乡收入差距近年来呈不断

扩大的态势.1985年,中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

农民人均纯收人之比为1.86,1997年为2.48,2009年该

比例高达3.33,而1985年该比例只有1.86.尤其值得

关注的是,自2004年以来.中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仍在

继续扩大.2009年,中国城乡居民收入之比比2004年

扩大了3.7%.

农民太穷,决定了他们不可能为信用贷款的主要对

象.但是农村可用来抵押的物品主要是农村的土地,房

屋,劳动力以及农机具等,但这些抵押物对于金融机构来

说执行成本太高,或近乎不可执行(如劳动力,没有完全

产权的土地),银行并不愿意接受这些抵押物(Deb~j,

1998).也就是说,即使选择抵押贷款,但因为缺乏金融

机构需要的抵押物而使农民难于获得贷款.

农民太穷,使得农户的贷款主要是为了满足刚性的

生活需要如婚丧嫁娶,看病求学而非出于生产性目的.

温铁军(1999),何广文(2001),周立(2003),张杰

(2005),韩俊(2006)为代表的多项调查表明,非生产性

借款在农民借贷中一直占主要比重.显然,非生产性借

款是没有明确还款来源的.特殊的信贷需求结构决定了

涉农贷款的风险是较高的.

2.中观农村金融生态:

农业产业弱质性.

我国传统农业的弱质性表现在:

(1)传统农业具有

生产周期长和季节性强特征,农民在大部分农闲时间里

都处于半失业或隐性失业状态,生产效率低下;

(2)农业

投资的长期性,高风险和低盈利性,与商业性金融机构追

求安全性,流动性和盈利性的要求相悖.(3)农业的自

然依赖性也导致信贷的地区风险较大.(4)传统农业是

主要为工业及其他产业提供原材料的基础产业.产品附

加值低.

由于农业具有低生产率,低收益,低附加值和高风险

等弱质特征,农业贷款的风险远高于其他行业.农业难以

成为以追求利润最大化为目标的商业银行的融资对象,

形成弱质农业和高风险农村金融的恶性演化态势.农村

金融业没有一个健康的农业产业支持,农业产业风险向

农村金融业转移.形成系统性风险.恶化了农村金融生态

环境.

3.宏观农村金融生态:

法律环境不完善,信用体系不

健全,政府干预过度

法律环境不完善扭曲了经济行为预期,难以维持农

村金融生态协词和谐运行.法律方面的问题直接影响到

我国金融生态环境,当前这些问题越来越突出.越来越重

要(周小川,20O4).法律制度是金融生态协调运行的规

则和基础环境,对金融生态协调运行起着”保驾护航”和

推动作用.目前我国农村金融法律的”缺位”,”越位”和

“无为”严重破坏了农村金融生态运行的和谐.

(1)金融

法律”缺位”加大农村金融生态运行风险.由于缺乏对

乡镇企业,农村个体工商户和农户等借款者因道德风险

而逃废和悬空银行债务行为的有效法律规制,形成了巨

15—

额不良资产;

银行产权制度的”缺位”导致内部人控制问

题严重和银行内控机制失效,操作风险丑益加大.

(2)

金融法律”越位”降低农村金融生态运行效率.例如,对

现有农村正规金融机构的保护与相应措施弱化了市场竞

争机制.造成农村金融资源的政策性效率损失;

国家信用

支撑的农村金融机构退出机制的缺失,以及农村民间资

本的市场准人限制,遏制了基于利益诉求的投资与诱致

性制度创新动力,减少了农村金融市场交易量,使得农村

金融供给与需求结构错位,也由此产生内部人控制,寻租

行为.增加逆向选择与道德风险;

利率管制扩大了农村金

融机构的效益外部性.价格难以反映经营成本和风险溢

价,收益难以覆盖成本.(3)金融法律”无为”加大农村

金融生态运行成本.有法不依,执法不严,执法成本过高

降低了违约成本,逆向激励了违约行为,人为提高金融生

态运行成本.

农村信用体系不健全加剧了农村金融生态的脆弱

性.在农村贷款市场上,农村信贷市场的信息不对称问

题往往比城市更加普遍和严重.农村往往是个熟人社

会,至少是个半熟人社会,大量有益于信贷决策的社区信

息被排斥在工商信贷决策和管理过程之外.信息不对称

导致农贷的整个申请,获得,使用过程中的道德风险和逆

向选择问题突出.产生信用风险(Mayer,2001).在信息

不对称条件下,贷款人难以辨别贷款的风险程度,往往将

利率控制在市场出清的水平以下,导致农村信贷市场长

期不能走向均衡.同时,在放贷金额上一直控制额度,出

现信贷配给,致使农村金融市场一直处于资金供不应求

状况.农村信用体系不健全还表现为征信体系缺乏,金

融主体信用意识淡薄——农民个人信用缺失加大贷款风

险,降低了贷款的可获得性,乡镇企业信用缺失加剧了

“信贷配给”和金融机构主体的”无为”,农村政府的信用

缺失动摇了农村信用之根基,诱发信用危机.最终结果

是农民和农业不能获得金融支持,农村经济萎缩,并形成

大量不良资产.农村金融机构主体功能异化,退出农村金

融市场.

政府过度干预破坏了农村金融生态的自我调节机

制.政府过度干预导致农村金融生态呈现非自然演进特

征和自我调节功能错乱.政府对农村金融生态的过度干

预表现在几个方面:

国家为了利用农村金融资源实现赶

超策略,支持城市及工业发展,通过商业银行国有化和农

村合作金融国有化等途径控制农村金融资源,致使金融

机构主体产权单一;

通过对金融机构业务的直接干预来

配置金融资源,实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外语学习 > 日语学习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