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课改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9643764 上传时间:2023-01-08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34.7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农村课改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农村课改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农村课改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农村课改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农村课改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农村课改Word文件下载.docx

《农村课改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农村课改Word文件下载.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农村课改Word文件下载.docx

三是努力转变学生学习方式。

新课程学习方式方面倡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这在多数情况下,也不受条件好否的限制。

我们知道,著名的魏书生和钱梦龙70和80年代就进行语文教学改革,虽然地处城市,但那时,他们没有用多媒体教学,但是,他们的学生就是自主学习,自主讨论,合作探究。

有关课改的实践经验证明,农村学校的学生,在一定的问题情境的引导下,进行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是完全可能的,他们不但可以适应,而且是十分乐意接受的,只是看我们如何去引导。

四是探索新的教育评价方法。

新课程改革涉及到整个教育评价的问题,有些工作的完成不是我们一线教师的事,但是,一方面,在自己的教学过程中如何进行随机评价是我们自己的事。

在方法上,你不能老是对学生进行呵斥批评,而要多鼓励多表扬;

在内容上,你的评价不能只关注学生对书本知识的掌握的情况,更要关注学生学习过程的情感投入、学习方法的运用、知识的应用等。

另一方面如何尝试平时训练和考试中的命题改革也是我们可以做得到的事。

我们要在自己的教学中尝试把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几个维度的教学目标应用到训练和测试题的设计中去。

五是因地制宜开设校本课程。

农村学校开设校本课程,应该说有自己的优势:

四季飘香的果园、潺潺的小溪、秀丽的山峦、冰天雪地上的塑料薄膜里的绿的天地等,都是我们校本课程开发的特有资源。

只要有人肯动一番脑子,校本课就出来了。

总之,以上几个方面的阐述试图说明的一个问题,就是农村学校搞课改,只要“从可以做的做起”,我们不但有事可做,而且,可以做出自己的创意来。

(发表于<

科技导报>

"

教育周刊"

2.17)

这篇文章虽短,我想对大家也是有启发的。

文中所讲的五个方面可以做的事情,基本上是这次课改的主要任务,不管是农村还是城市,都必须做的事情。

可见,农村与城市的区别,不在于课改的改革内容上,而在于教学的客观条件上。

农村的教学条件的确不如城市,没有先进的现代化教学配备。

但是,我们应当坚信一点,城里有多媒体教室可以搞课改,农村一支粉笔也可以搞课改。

我们可以搞出具有农村特色的课改。

农村课改有问题,城市的课改,也有问题。

钱梦龙老师就讲到这样一种现象:

开公开课,刻意求新,为了张扬人文性,增加文化含量,一会儿播音乐,一会儿放图象,花花哨哨,叫学生读课文,结结巴巴,外围战打得轰轰烈烈,巷道战却冷冷清清。

语文教学靠的是巷道战。

花花哨哨搞多了,学生阅读能力、感悟能力就下降了。

现在多媒体被广泛运用,多媒体演示是一个平台,但只是线性平台。

师生互动、信息共享的平台更重要。

现代化教学手段不等于现代化教学。

读图不能代替读文。

语文教学重要功能是借助语言文字,发挥想象,培养语文字的感受、感悟能力。

城里的这种现象相当普遍,所以,钱梦龙老师一再呼吁,要为语文教学招魂。

因此,我们农村中学的老师没有理由自卑,也没有理由找借口。

这个借口就是农村条件差。

事在人为,只要你想做,热心去做,就一定能做出自己的特色来。

实践证明,农村的一线老师可以做到这一点。

下面,我介绍上一届教学比武中的一个课例。

2、介绍一个课例

上一届会议是在永安市教师进修学校召开。

会上,在永安八中(原茅坪中学,也是一所农村中学)举行了来自我市12个县(市、区)农村中学12位优秀教师的教学比武。

这12节课,分为初中三个年段、三个组进行;

都是作文指导课,初一是《养成良好的写作习惯》,初二是《学习写通讯》,初三是《论证的展开》。

下面,谈谈我对这次教学比武的评价。

这次会议的中心议题是“与时俱进,因地制宜,提高农村中学语文教学质量”。

与时俱进,即希望我们老师要审时度势,适应改革潮流,跟上时代步伐。

因地制宜,即从农村中学办学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不怨天尤人,充分发挥农村中学的优势,培养好农村学生。

一是能做到“与时俱进”。

我所听的四节课,没有一节是教师的“一言谈”,而是学生的“群言谈”;

都不同程度地采用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突出表现在四人小组活动上;

都能改变平时作文指导的不良现象,即十几分钟指导完毕,学生仍然茫茫然,不知如何下笔,或者是你不讲他们还会写,你越讲他们越糊涂等现象。

课改的课并不难上。

我相信,每一位老师都有意识到要上出符合课改精神的课,而实际上我们老师都已经在实践课改精神,只是课改精神体现的程度不同而已。

课改的课,并非要你全新地换一种什么模式来上,它也是在传统的教法基础上加以继承和改进。

二是能做到“因地制宜”。

这次会议规定,教学比武时均不用多媒体教室,用意很明显,希望比武的老师能“因地制宜”。

这四节课,都用上了必要的教具,有用苹果,有用小黑板,有用红纸写的喜报,有自绘的春光图,有提供给学生修改作文的材料等等。

这些教学手段,农村中学都能做到!

因陋就简,创造条件,这是积极的态度。

教学条件也要“与时俱进”。

将来条件好了,教学也要跟上。

有电脑,就要会用电脑;

有多媒体教室,就要用于教学。

在上一届的教学比武中,12位老师所上的课,并不亚于城里的老师,有的课还上得非常好,像将乐县黄潭中学的廖梅华老师。

要是我没有记错的话,这位老师的学历并不高,好像是中专师范毕业的。

年纪很轻,大不了学生几岁。

虽然是借班上课,师生关系很融洽。

【课例1】作文指导课《养成良好的写作习惯》

课题是初中第一册“写作”第五单元《养成良好的写作习惯》。

我认为这节课上得很成功,表现在:

1、师生互动,融为一体

廖老师岁数小,具有年龄上的优势,容易亲近学生,和学生打成一片。

老师能置身于学生之中,与学生共同学习,融为一体,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

例如:

导语,鼓励性的话语一下子贴近学生。

再如:

分组讨论,“五官”中,学生四组,分了“四官”,剩下“舌官”,老师自己承当。

本节课,教师就像“孩子头”,领着一班小孩“做游戏”,教学语言常用“轮到我了”之类的话语,让学生感到可亲可近。

当然,亲近学生的方法很多,各人有各人的个性,七十几岁的宁鸿彬老师借班上观摩课时,一上课就在黑板上写下一个大大的“宁”字,然后对学生说,这是老师的姓,同学们说,该怎么叫老师呢?

学生齐声回答:

“宁(Nì

ng)老师!

”随即学生都笑起来,连听课的老师也都会意地笑起来。

2、兴趣浓浓,奋笔疾书

写作需要热情,写作热情是写作的动力。

老师用心教,用情教,学生自然用心写,用情写。

本节课,教师自始至终充满热情地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思考、写作。

别开生面的教法,激起学生浓浓的兴趣。

进入看图写片断这个环节时,教师要求学生从图中自选一处最喜欢的景物来写,由于有前面“观察”、“思考”这两个环节作为铺垫,水到渠成,学生乐意写。

教师用商量地口吻问:

“6分钟够不够?

”学生响亮地回答:

“够!

”学生个个埋头就写,没有疑惑,没有焦躁,奋笔疾书。

作文指导成功!

3、设计巧妙,效果良好

教具设计巧妙。

本节课用彩色纸精心绘制了一朵梅花和一颗红心。

“梅花”与廖老师的名字“梅华”谐音,借此向学生作自我介绍,用在借班上课很得体。

梅花的五个花瓣上,分别写上“眼(看到)”、“耳(听到)”、“鼻(闻到)”、“舌(尝到)”、“身(触摸到)”,自然、贴切地用在“观察”环节,打开“五官”进行观察。

“红心”用在“思考”环节,象征打开学生的心扉,写上“我仿佛看到(听到、闻到、尝到、触摸到)……,变成……”,相当于“仿写”的句式。

这两个教具简单易做,在教学中发挥了很好的作用。

本节课还有一个重要的教具是一张“春景图”,也起到凭借、线索的作用。

教学过程设计巧妙。

本节课非常清晰地分为“导语”、“观察”、“思考”、“写作”、“结语”这五个环节,主体是中间的三个环节。

整个教学过程能注意到开头结尾照应,过渡衔接自然,环环相扣,层层推进,浑然一体就像一篇条理清楚、结构严谨、构思巧妙的文章。

本节课开头,让学生介绍“作文秘诀”,结尾教师把写作习惯编成歌诀,首尾呼应。

主体部分采用“总提分述”的方式,先总说写作的三种习惯,最关键的是“善于观察和思考”,然后用一个苹果给学生观察,打开学生的“五官”,自然过渡到对“春景图”的观察。

“梅花”、“红心”、“春景图”的展示时机也把握得恰到好处。

教学内容设计巧妙。

本节课,正确处理了写作知识与写作能力、接受性学习与探究性学习的关系,改变了一般、习惯教法,即先讲授教材中的写作知识短文,再布置作文题目。

本节课开头,教师仅简要地讲述写作三种习惯中最关键的一种是“观察与思考”,不作过多地解释说明,快捷地进入主题;

结尾布置作业时,才告诉学生:

“今天讲的内容在课本第180页,同学们回去后再复习一下。

”歌诀《好习惯》也编得好:

“作文要写好,习惯少不了。

五官全激活,心灵自由飞。

精构思,勤修改;

多积累,写得快。

”这样处理教材内容,形象、生动,既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也充分发挥了教师的指导作用。

本节课不足之处,未能结合具体的某一道作文题目进行指导。

作文指导课起码要做到以下几点:

(1)要让学生明确“为什么写这次作文”,讲清楚本次作文的训练重点和要求。

(2)要让学生明确“为什么写这篇作文”,讲清楚本篇作文的写作意图和目的。

(3)要让学生明确“怎样写这篇作文”,讲清楚本篇作文的写作方法和要求,有必要进行审题指导。

(4)要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写作热情。

兴趣和热情是写作的动力。

这节课上得很好,受到了该组评委和其他听课老师的一致好评,当场就引起了很好的效应。

像这样的好课,大家都可以上出来。

我相信,在这一届的教学比武中,一定会上出更多的好课!

3、介绍一段经历

我想“现身说法”,介绍我的一段经历,以此来说明,农村课改,只要你想做,热心去做,因地制宜地做,可以做的事情很多。

我对农村是很有感情的。

儿童时期,在莆田老家山区生活了几年。

上小学、中学,在福州郊区长安村生活了十几年。

69年上山下乡,到明溪的“西伯利亚”红卫公社高洋大队插队了三年。

72年去读三明师范,74年又分配到明溪。

那一年开学之前,全县老师集中在城关学习。

有人告诉我,我还是回到红卫公社去教书,可能要自备锅灶、碗筷之类,我为自己今后的生活犯愁。

后来落实了,是到红卫公社中心校。

这是一所小学戴帽初中的学校,校舍都是土墙建筑的。

初中班是在一座只有两间教室的平房,另一座是两层的土房,楼上是教师宿舍,安排给我一间。

楼下是小学的教室。

一条小溪从楼后面流过,我曾在那里钓过鱼。

走过两三块板架成的小桥,是一座小礼堂,兼作学生的餐厅。

边上有一个小厨房。

我一到那里,心里就踏实了,不但有自己的房间,而且不用自己煮饭,可以吃食堂。

在这之前,我还没有一个人住一个房间,即使简陋,也把它布置起来。

一个月工资是29块5毛,每个月还可以剩10块左右。

那时候,没想到今后会怎么样,只想到可能会在那里呆一辈子。

有这样的生活条件,我就感到心满意足了。

甚至觉得,作为一个公办教师,已经是顶神气的。

我应该感谢祖父、祖母、父母亲对我的支持。

我分配到那里主要教初中数学,也教过语文、历史,还教美术、体育。

因为我是刚毕业的,教初中班的老师多是犯“错误”的,虽然他们年龄比我大、学历比我高、教学经验比我多,但校长仍然自封我为“教改”主任,相当于教务处主任,要安排课程,要搞教改。

在这种境况下,我的压力之大可想而知。

我在那所学校呆了四年,都做了些什么呢?

我追忆几件印象深的事情来说。

一是创办红卫中学。

这个功劳主要应该归功于李书传校长。

别看他土里土气,却雄心勃勃。

我们先是将这所学校办成完全初中校,将小学剥离出去,校名定为“红卫中学”,我用黑漆写了一块校牌,挂在进校路口的一棵树上。

过了两年,又办高中,还是原来的师资。

我自己高中没念完,居然敢到宁化培训一个月,想回来教高中数学。

不过,后来没有教成,只是担任高中班主任。

第一届毕业时,我和自己班上的学生一起参加高考,我考上了,学生都落榜了。

但,第二年,终于考上几个。

赖钢、邓元明、林添发、谢金海等。

二是热心教学工作。

那时的教学比较单纯,没有评职称,没有评论文,没有评先进;

没有电脑,没有电视;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简直有点像世外桃源,当然,还不至于到了“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的地步。

我一心埋头教学、认真教学,不为了什么,说不上有事业心,但我认为,有一种责任感,一种一站在学生面前就油然而生的责任感。

我教数学,用自制的教具带学生到田间测量土地,用编口诀的方法让学生记住数学公式。

寒暑假到来之前,自己编写、自己刻蜡版、自己油印假期作业,有封面,订成本,而现在是由出版社提供现成的。

我教语文,虽然只会串讲课文,但据学生讲,我的课他们爱听。

我曾带领学生出墙报,不但校内出,还出到校外去。

我教美术,那时候没有美术课本,我只会教学生写美术字,自己先学写,关键是掌握笔法规律,写得还蛮不错。

我的这一手字,后来在布置公社的会场、在毛主席、周总理逝世时写标语等大显身手。

乃至分配到进修学院后,仍然有用武之地。

还教学生画简单的画,后来居然敢在公社一堵白墙上用油漆画巨幅宣传画。

我教体育,也同样认真写教案,体育知识也掌握了不少,能和后来的一位体育老师辩论排球竞赛规则。

我可以用手表当作马表,带学生在公路上测试百米跑。

这一切,可以说都是我平生第一次做的事情。

我想,我这些本事,任何一位老师都可以做到。

我现在想,只要认真教学,就能提高自身素质;

只要热心教学,就能想想方设法搞好教学;

只要真情投入,课改中再大的难题都能解决。

三是荣幸考上大学。

77年,父亲来信,使我欣喜万分。

父亲希望,恢复高考,我和弟弟能双喜临门。

我填写了表格,可县教育局不让我参加高考,说我是公办教师,又没有什么特殊贡献。

可我自认为表现不错,却遭到如此冷遇,心里愤愤不平,将表格撕个粉碎,压在玻璃砖下,有点“卧薪尝胆”意味。

那一年,我弟弟考上了。

第二年,招生简章上,只要求是“优秀青年”就没有了。

于是,我写了一份报告给教育局,总算通过了,但时间只有一个月。

当年高考是考五门:

语文、数学、政治、历史、地理。

文革前,我在师大附中时只念到高一,两年的三明师范,也没念什么书。

因此,高二、高三的内容要自学。

语文我估计自己有点功底,数学我比较感兴趣,这两科我决定不复习,其余三科,早晨背政治,晚上读史地。

父亲从师大附中弄来一些复习材料,他是师大地理老师,特意寄来划上重点记号的课本。

糟糕的是,那年我教初中毕业班,又担任高中毕业班班主任。

幸好李校长支持我,分担了一些班主任工作。

在那一个月里,除了教学外,我全身心投入应试。

终于以明溪县文科第一名的成绩考进福建师大中文系。

临走之前,李校长向我提出要求,要我把复习材料统统留下。

我讲述自己的这一段经历,并非想炫耀自己,只想说明一点,农村有农村的生活情趣,有农村的工作特点,有农村的发展优势,只要你想做,热心去做,因地制宜地去做,想方设法地去做,可以做的事情很多。

当前农村课改,可做的事情更多,需要大家努力去做,从可以做的事情做起,就一定能做出成绩!

二、继往开来:

从“过去做的”做起

所谓“过去做的”是指课改前所做的,包括传统的做法和长期以来为老师们所熟悉的、习以为常的做法。

因为我们现在已经进入课改了,课改前所做的事情都是过去做的事情。

从“过去做的”做起,这里面包括两层意思,一是改变过去做得“过于”的事情,也就是做得过分、过度的事情。

二是继承过去做得对的事情,继承过去优良的传统,继承过去长期积累的好的经验。

下面,先讲第一层意思。

1、改变过去做得“过于”的事情

新一轮课改究竟要改什么,这是我们每一位课改实施者首先要搞清楚的一个问题。

刚进入课改,往往会产生这样一种错误的认识,以为这次课改,应该是全新的,一切从新的做起。

我曾听到这样的比喻,说这次课改好比是重新洗牌。

我认为,这种说法是不恰当的。

其实,我们只要认真领会“课改纲要”精神,就不难纠正这种认识的误区。

“课改纲要”中规定:

这次课改的根本任务是: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调整和改革基础教育的课程体系、结构、内容,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

”简单理解,就是贯彻教育方针,改革课程体系。

课改的总目标是: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以邓小平同志关于‘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和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努力把一种开放的、民主的、科学的课程交给新世纪的中国学生。

课改的具体目标是:

①改变课程功能

《课改纲要》:

“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这是首要的目标、核心的目标、根本性的目标。

以往的课程功能,注重在传授知识上发挥作用。

改革后的新课程,将充分发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作用。

这一目标明确揭示了课程标准中的三个维度,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之间的关系。

这一目标力争使学生具有适应21世纪社会、科技、经济发展所必需的素质。

从单纯、过分注重传授知识转变为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生存、学会做人,培养学生终生学习的愿望和能力,处理好知识、能力、态度、价值观的关系,促进每个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打破传统的基于精英主义思想和升学取向的过于狭窄的课程定位,而关注学生“全人”的发展。

所以,这次课改的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学生,从语文课程来说,一切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

②改变课程结构

“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程比例,并设置综合课程,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这一轮课改,对以往的课程结构进行了重大调整,改革以往课程结构过分强调学科独立性、门类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状况,减少课程门类,保留传统学科课程,像语文、数学、英语等,加强科学、综合实践等课程。

新课程淡化学科界限,强调学科之间的联系和综合。

重建新的课程结构,要处理好分科与综合,必修与选修的关系,要充分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与选择性等特点。

值得探讨的是,淡化学科界限该怎么理解。

我认为,淡化学科界限,并非取消学科的独立性,而是强调学科之间的融合。

现行的新教材中,都有编入“综合性学习”的教学内容,其中就包含了学科的综合。

我现在更担心的一件事情是,从课改以后所听的课来看,有点“矫枉过正”的倾向,也就是说,上语文课,忘记了语文学科的独立性,上得没有语文味了。

所以,钱梦龙老师呼吁要为语文学科招魂,就含有这个意思。

③改变课程内容

《课溉纲要》:

“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这个目标,力争使新课程内容反映现代科技发展的新成果,使课程具有新时代精神。

不再单纯以学科为中心组织教学内容,不再刻意追求学科体系的严密性、完整性、逻辑性,注重结合学生的经验,使新知识、新概念建立在学生现实生活的基础上。

新课程内容将精选对学生终生学习必备的双基,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处理好现代社会生活、知识领域与学生发展的关系,改变以往课程内容繁杂窄旧的状况。

这里,值得探讨的有两个问题:

一是学科体系问题,学科体系的严密性、完整性、逻辑性确实是各学科追求的目标,现在提出不再刻意追求,这里面就有个“度”的问题,把握到什么程度才算不是刻意追求呢?

我觉得课程内容更应该注意合理性,从学生的发展和社会的发展需要去衡量,并且要有科学研究、调查研究的依据。

二是学生终生学习必备的双基问题,哪些是必备的双基呢?

也要拿出科学的依据来!

(中考“语基”考试问题)

④改变学习方式

“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研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以往长期的灌输式学习,使学生变得内向、被动、恭顺、缺少自信……自然也就窒息了学生的创造性。

学习方式的改善是以教师的教学行为变化为前提的。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

交往意味着人人参与,意味着平等对话,教师将由居高临下的权威转向“平等中的首席”。

在新课程中,传统意义上的教师教和学生学,将不断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教学过程不只是忠实地执行课程计划的过程,而且是师生共同开发课程、丰富课程的过程,课程变成一种动态的、发展的,教学真正成为师生富有个性化的创造过程。

学习方式的转变还意味着必须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和方法,关注学生是运用什么样的手段、通过什么样的途径获得知识的。

这一目标倡导建构性的学习,实现主动参与、探究发展、交流合作的学习方式,注重学生的经验与学习兴趣,改变过分依赖教材,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象。

强调一点,人们的学习主要依赖于两种方式,一种是接受式学习,另一种是探究式学习,两种学习应该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而我们以往,过多地注重了接受式学习,忽略了探究性学习。

所以,对于接受性学习,不能一概否定,仍然是不过分就行。

⑤改变课程评价

“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

实现这一目标,就是要建立一种发展性的评价体系:

一是要建立促进学生发展的评价体系,使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发展,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

二是建立促进教师不断提高的评价体系,建立以教师自评为主,校长、教师、学生、家长共同参与的评价制度,使教师从多渠道获得信息,以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三是要建立系统的评价网络,评价目标多元、评价方法多样,重视学生发展和教师成长记录,将是今后评价与考试改革的主要方向。

这一目标要求我们,必须确立正确的评价观,关注结果与重视过程的评价体系,突出评价对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淡化评价的甄别与选拔的作用。

要实现这一目标,需要我们做艰苦、细致的工作。

⑥改变课程管理

“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初中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