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春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全册教案已改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9641985 上传时间:2023-01-08 格式:DOCX 页数:108 大小:89.1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长春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全册教案已改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8页
长春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全册教案已改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8页
长春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全册教案已改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8页
长春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全册教案已改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8页
长春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全册教案已改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长春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全册教案已改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长春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全册教案已改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长春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全册教案已改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10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长春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全册教案已改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感受对子整齐的结构美,和谐的音韵美,凝练的内容美,深远的意境美。

  7.背一背:

看谁记得快。

四、作业

1.搜集生活中的对联

2.背诵课文

板书设计

对子歌

字数相等

内容相关

  结构相称

节奏相称

平仄协调

   

第二课时

1.能在教师指导下,按对子歌的节奏,朗读、背诵《对子歌》;

3.感受这种语言形式的表达魅力。

一、完成阅读。

   1.指名读短文后面的思考题,明确阅读要求。

   2.自读这些对联,体会对联的节奏感和韵律感。

  二、交流从生活中找到的对联。

   1.各小组内交流这些对联。

   2.说说自己的发现。

   3.了解对联这种蕴含了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历史文化,从而更深刻地认识汉字文化。

三、拓展运用

1.读一读。

这是杭州孤山公园内的一副对联,全用叠音写成,而且还可以回文倒念,它起到了绘形绘色的作用。

首先要认真地读,读出韵律、节奏,背诵、积累;

再让学生试着画一画,说一说,上下两联哪些词语相对。

     水水  山山  处处  明明  秀秀

     │  │   │   │   │

     晴晴  雨雨  时时  好好  奇奇

   2.写一写:

     溪对谷,

     水对—,

     峻岭对——。

    〔积累〕

     要求熟读背诵。

个别生字可以查字典,了解字意,如:

“萼”、“

教学反思

1—2郑板桥题联赠渔民

1.认识7个生字,会写6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半湾活水千江月,一粒沉沙万斛珠。

”这副对联所描绘的情境;

3.通过本课的学习,初步了解有关对联的知识,激发学生对“对联”这一汉语言独特艺术形成的喜爱之情。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半湾活水千江月,一粒沉沙万斛珠。

讨论郑板桥这幅对联是在什么样的情境中产生的。

教学难点

体会“半湾活水千江月,一粒沉沙万斛珠。

朗读法

1.搜集有关作者(郑板桥)的相关资料;

2.搜集对联和关于对联特点的相关资料;

1课时

一、谈话导入。

1.关于“郑板桥”,你知道哪些?

2.交流关于郑板桥的资料。

3.齐读题目,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

*郑板桥为什么给渔民题联?

*郑板桥给渔民题了怎样的对联?

*这副对联中蕴含了怎样的意思?

二、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1.自由读课文,结合书后生字表和工具书读准字音。

2.值得注意的读音有:

傍晚、袅袅、狂风骤起、菱藕、斛

3.指名读课文,其他同学听准字音。

4.通过查字典弄清字音与字义。

斛:

量器名,古时以十斗为斛,后来又以五斗为斛。

5.着重强调易错的生字,如:

“艘”的笔顺;

“骤”的第12笔是“丿”不能丢;

“碑”的第11笔为“丿”。

三、再读课文,体会当时作者见到的情景。

1.为生动形象地描绘郑板桥乘船去兴化途中所见的情景,作者在遣词造句上十分注重四字词语,请同学找一找。

2.有感情地朗读这些词语:

“湖光十色”、“轻烟袅袅”、“渔歌阵阵”等等。

3.创设情境,渲染气氛,指导朗读。

4.交流课前提出的问题:

指导朗读“半湾活水千江月,一粒沉沙万斛珠”这副对联。

5.画一画对联的第一句和文种的哪些语句相对应?

文中的哪些语句写了对联的后半句。

6.分别指导朗读第一和第三自然段。

7.交流自己对文字的理解,想象郑板桥当时看到的画面。

8.回过头再来读这幅意味深长的对联。

四、背诵与积累。

1.背诵对联。

2.背诵你认为描写优美的语句。

3.阅读课后的“积累”中的文章《斗鸡山上的对联》。

郑板桥题联赠渔民

半湾活水千江月,一粒沉沙万斛珠

1—3茶酒联趣

1.认识1个生字,会写3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体会“为名忙,为利忙,忙里偷闲,饮杯茶去;

劳心苦,劳力苦,苦中寻乐,拿壶酒来!

”这副对联的妙趣。

3. 

通过本课的学习,初步了解有关对联的知识,激发学生对“对联”这一汉语言独特的艺术形式的喜爱。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对子歌内容。

体会“为名忙,为利忙,忙里偷闲,饮杯茶去;

朗读法、品读法

搜集带有趣味故事的对联

.认识1个生字,会写3个字。

一、初读课文,学习基础知识。

1. 

吩咐(fu):

口头指派或命令。

“咐”为生字,注意读音为轻声。

2.“顾”、“悬”、“赐”让学生通过观察练习书写。

二、分层次指导朗读。

1.根据本文“趣”的特点,要求学生读得正确、流利,有感情。

2.要根据商人和学者各自的特点读出人物的不同的内心情感。

3.重点要指导怎样朗读这副对联,要根据三字对、四字对的特点,注意停顿,读出节奏感。

4.要根据对联的内容,读出情趣来。

三、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指导朗读。

1.了解内容,理清商人请人题上联,和学者巧对下联的经过。

2.理清这个过程还应注意两个方面,由于悬挂了上联,商人的生意才由“人不多”到“红火起来”;

商人由“夸下海口”到“绝无戏言”,这个过程都与“对联”密切相关。

3.反复读,品味这副对联的妙处何在?

从内容上看,上联下联内容完整,浑然一体。

“为名忙,为利忙”,自然“劳心苦,劳力苦”;

“忙里偷闲”、“苦中寻乐”自然是“饮杯茶去”、“拿壶酒来”为妙!

人生的经历、人生的态度自然蕴含其中。

4.思考与交流。

问题一“茶酒联趣”趣在哪里?

要联系全文上联和下联的创作过程和“为名忙,为利忙,忙里偷闲,饮杯茶去;

”这副对联的内容两个角度去思考、交流;

问题二,这副对联“妙在何处”?

可以从对联的形式和内容两个方面去思考、交流。

四、布置作业:

背诵“积累”中提供的对联。

板书设计

茶酒联趣

为名忙,为利忙,忙里偷闲,饮杯茶去;

通过巩固练习,初步了解有关对联的知识,激发学生对“对联”这一汉语言独特的艺术形式的喜爱。

能在教师指导下,按对子歌的节奏,朗读、背诵《对子歌》。

一、练读课文

   1.指名读课文,生仔细听,强调读准字音。

   2.学生试读课文

    ①自读;

    ②教读节奏(生个读,点评)——读准节奏

    ③生自由读——读出味道(读准字音,读准节奏,读出情感)

    ④生竞读;

点评。

 二、复述课文,锻炼口语表达。

   1.再读课文,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情?

   2.小组内先练习讲一讲,看看谁讲故事语言流畅,有条理。

   3.试着用3——5句话讲一讲这个故事。

   4.再试着用1——2句话讲一讲这个故事。

三、发挥才智,探究对联的妙处。

  

(一)读了这则对联,你想到了什么?

  

(二)这个办法是怎样帮助了富商的?

  (三)从这则故事中,你觉得富商是怎样一个人?

  (四)猜测一下,这个学者长什么样子?

可能有着怎样的经历?

四、积累与背诵。

小组内背诵,评选“背诵小明星”。

 五、搜集这样与对联相关的小故事,开一个“故事交流会”。

  教学反思

2古诗四首

2—1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1.了解诗歌的一些常识。

2.了解诗歌的一些技巧,反复诵读,体会诗歌的韵律美。

3.通过品味诗歌的语言,体味诗歌的情味,领悟诗歌的意境。

4.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及珍视朋友间的友谊的思想感情,提高学生的审美能

力。

1.通过反复吟咏,当堂能够顺利背诵诗歌。

2.通过诗歌意境的再加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加强修养,陶冶情操。

3.培养学生一定的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

朗读法、背诵法、情境法

王勃相关资料

教学时数

一、导入:

同学们,老师手上拿的是什么?

(照片)准确来说,这是一张毕业照。

翻到照片的背面,映入我们眼帘的是这样一句诗“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这句诗经常被引用到各种毕业照、留念册上。

那么,同学们知不知道这句诗出自何处呢?

其实,它就出自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二、简介作者:

(王勃(),字子安。

初唐四杰之一,一生短暂坎坷。

有《王子安集》传世。

初唐四杰:

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

三、讲析诗歌:

(一)教师范读,学生解决以下问题:

1.这首诗的体裁是什么?

学生回答。

明确:

五言律诗。

继续问律诗的四联分别称什么?

(首联、颔联、

颈联、尾联)

2.诗歌中写的是什么事情?

从哪里看出?

送别友人,从题目中看出。

(二)题解: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之:

动词,到的意思。

回忆《送孟浩然之广陵》

(三)字词学习:

以学生开火车的方式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

阙(què

):

皇宫前面的望楼。

辅:

护卫。

五津:

指四川岷江的五个渡口。

宦():

做官的意思。

无为:

不要,不须。

(四)分析诗句:

1.经过同学们的预习和刚才老师的朗读,诗中的哪句诗给同学们的感觉最直接?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2.同学们是如何理解这句诗的?

1、四海之内只要有了你这个知己,纵然我们分隔天涯海角仍像在一起一样。

2、四海之内都有知己,纵然……

对“知己”的不同理解使得我们对这句诗有不同理解,“诗无达沽”。

两种理解都提到了一个关键词,也是诗人写作这首诗的原因,那是什么?

(离别)

3.诗歌中的颔联直接提到了“离别”,“同是宦游人”是离别的什么?

离别的原因。

联系我们生活中的实际,与朋友离别时我们通常会说什么?

(无非都是嘱咐朋友要保重身体,询问归期等等)但是,诗人在这里并没有对朋友的离开有只言片语的挽留,而是直接到出了离别的原因,这表明诗人是以怎样的态度面对与朋友的离别的?

(坦然)

诗人的这种坦然地心态影响了他笔下的景物,首联。

4.首联点明了哪两个地方?

长安、四川

5.请同学们再认真读一下首联,看看哪位有心人能发现问题?

6.组织学生就这个问题展开小组讨论。

7.在学习了诗歌的首联和颔联的基础上,我们再回到诗歌的颈联,也就是千古名句,同学们,现在大家对这句诗又有怎样的理解呢?

学生讨论回答。

与友互勉、超越时空、乐观豁达。

8.尾联中诗人宽慰友人不要哭泣,那言下之意要怎样呢?

那就是说这里除了对友人的宽慰还要?

(微笑)表明了诗人怎样的生活态度?

(积极进取)

(五)小结:

掌握诗歌中字词的解释;

理解和感悟诗人乐观豁达、积极进取的情感观和价值观。

(六)下面请同学们带着对诗歌的理解,有感情地朗读全诗。

(七)作业:

1.背诵、默写全诗,并认真体会诗中蕴含的情感。

2.你还知道哪些关于送别的诗句?

比较一下它们和《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有什么同和不同,谈谈你的看法。

【板书设计】

首联点明地点意境开阔

颔联离别原因坦然面对

颈联与友互勉乐观豁达

尾联宽慰勉励积极进取

2—2滁州西涧

1.品味语言,了解诗歌点染的写法。

2.体味诗歌的意境美。

理解作者在诗歌中寄予的感情有感情地反复诵读并熟练地背诵。

1.品味语言,体味意境。

2.背诵诗歌

理解作者在诗歌中寄予的感情。

作者简介相关资料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出示风景图:

茂密的绿树,鸣转的黄鹂,岸边的幽草,奔流的涧水……配上黄鹂鸣叫的音乐背景。

  师:

同学们,这幅美景被我们的一位诗人看到,用十四个字收藏在诗句里,大家同我一起去看看吧!

(板书诗名滁州西涧)

二、赏析古诗,品读古诗。

(一)、知诗人,解诗题。

1.师介绍诗人韦应物。

2.明白古诗的时空背静。

(二)明诗意,感情读。

1.整体感知,自由读诗。

2.学习古诗前两行。

诗的前两句点明了时间、地点和人物,将读者引入一个碧草从生、涧水奔流、鸟鸣深材的清幽境界。

师指导学生理解关键词“独怜”,再指名说前两行诗句的意思。

师小结:

寥寥十四个字,诗人便茂密的绿树,鸣转的黄鹂,岸边的幽草,奔流的涧水,这些分散的景物聚拢笔端,合成一幅布局和谐、色彩鲜明的图画,给人以自然美的享受。

3.学习古诗后两行:

 请学生谈谈读后的感受,试着将诗意说出来。

  当夕阳西沉,暮色降临时分,西涧的潮水拍击着两岸,一场春雨被风裹挟着,急骤地落在水面上;

这时,连渡口的船家也回去了,只间一叶小舟在渡口边,随着涧水的涌动,横浮在那里。

千百年来,这一直是脍炙人口的名句。

4.感情诵读古诗,背诵古诗。

(三)悟诗情,师总结。

  诗人描绘的景物,动静自然,历历在目,无怪其具有如此长久的艺术生命力,让我们把滁州西涧的美景长留在我们的脑海中吧!

三、课后拓展:

将古诗的意境用笔描绘出来!

滁州西涧韦应物

独怜幽草涧边生,

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

野渡无人舟自横。

2—3泊船瓜洲

1.知识与技能的目标:

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掌握本课的生字词,并能够达到背诵,默写的水平。

2.过程与方法目标:

运用查资料的方法自学,培养运用资料解决问题,处理信息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诗人的思乡之情,了解丰富多彩的祖国文化,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学的情感。

1.通过查资料自学,体会诗人的表达思想感情。

2.品味欣赏“绿”“还”等字在诗中的作用。

课前准备

搜集有关资料、插图。

一、激情导入,剖析课题

1.在中国璀璨的历史长河中,杰出的诗人多如繁星,不胜枚举。

而北宋的王安石就是其中耀眼的一颗。

谁来介绍一下王安石?

(学生在班级中相互汇报交流自己收集的有关王安石的资料)(总结)王安石,字介甫,晚年号半山,北宋临川人。

他视南京为自己的第二故乡。

他年轻时,中进士。

写这首诗时,正是宋神宗第二次让他任宰相,推行新法。

所以他前往上任。

他的诗善于将自己的感情融入诗句,情真意切。

2.古诗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请同学们回忆已学过的与“月”相关的古诗,如《古朗月行》,《静夜思》……

3.今天我们就来欣赏王安石脍炙人口、耳熟能详的一首诗——《泊船瓜洲》

4.剖题

(1)这首诗是作者从江西出发,乘船经长江前往京城为官,途经——?

(瓜洲)简介瓜洲:

瓜洲,在长江的北岸,离南京不远。

(标注)

(2)诗题中的“泊”我们在哪首诗中见过?

在本诗题中何意?

(3)理解题目的意思。

(4)由课题引出问题。

5.与学生一起商定学习步骤和方法。

老师归纳学生的发言,板书“读、说、背、做、写”的学习方法。

二、读诗

1.读诗歌,感知内容

a.大家轻声地读一读诗,读准字音,并想想这首诗的意思。

b.指名读,正音:

间、重、还

c.说说诗歌大致的意思。

2.指导阅读——抓字眼,明诗意,读中感悟。

a.“间”什么意思?

表示“隔开”的意思还可以组什么词?

隔开了什么?

看图(点击幻灯片)

瓜洲在长江的北岸,京口在哪儿呢?

两地相距远吗?

何以见得?

(一水)读一读,读出距离短。

b.瓜洲、京口隔江相望,而钟山又在哪里呢?

“数重山”表示山多还是山少?

(“数人”、“数日”何意?

“数”何意?

) 

还从哪里知道山很少?

(抠住“只”。

补充介绍,点击“京口”。

)读一读,读出路程近。

c.齐读前两句,指名说诗意。

过渡:

瓜洲和京口只隔着一条长江,离诗人的家乡钟山也不过隔着几座山而已,可以说,诗人身在瓜洲,已设计好回家的路线。

可诗人虽然离家乡这样近,他是否准备回到家乡呢?

从哪里知道?

(明月何时照我还)

d.“还”什么意思?

说说这一句的意思。

诗人在什么时候想到回家?

(春风又绿江南岸)读读看,读出诗人心中此时什么感受?

(思家不能回的无奈)再读。

e.谁能把这首诗完整的意思说一说?

f.谁能把整个作品读一读?

g.读完以后,你们知道这首诗表达诗人什么感情?

3.让学生自由读古诗、同桌互读或者小组内互相读课文。

4.师生共同读学生可以自由地站起来读,给别人听,然后由教师范读,帮助学生

领悟。

三、背诵

1.试背(让学生采用适合自己的最佳方法进行试背)

2.全班进行汇报背诵的结果。

四、说说

1.交流收获,粗通诗意四人一组交流,结合资料讨论,写下收获和疑惑。

讨论过程中,教师根据学生提问点击课件,共同解决疑难问题。

2.体会诗的情感,深入推敲

小组简单交流。

“绿”更能展现春风吹过,江南一下子变“绿”的神奇景象。

或者是“绿”更能表现“春风”的来无影,去无踪。

或者“绿”能让我感到春天的勃勃生机或者说“绿”还能看出作者心里充满希望,对前途充满信心。

五、做做

学生在体会诗的意境后,可以选择自己喜爱的方式表达对这首诗的喜爱,同学们大多数会采用朗读、书画、戏剧表演等形式来表达当时的意境。

六、回归整体,总结全文

先由学生自己对这节课进行总结,最后由教师进行总的概括。

知识拓展延伸(课堂作业)

这节课,同学们积极主动地感悟真情、推敲诗句,学得生动精彩,给老师留下了极好的印象。

下面,老师布置一下课堂作业。

选做题1:

根据《泊船瓜洲》,重新为课文配一幅插图。

选做题2:

以“春风又绿江南岸”为题,按一定顺序具体介绍春天来临江南的景色。

选做题3:

著名诗人贾岛写《题李凝幽居》时,为一个字犯了愁,你能帮帮他吗?

鸟宿池边树,僧(推、桥)月下门你觉得哪个字更能表现月夜的寂静,为什么?

学习方法:

读、说、背、做、写

泊船瓜洲

王安石(宋)

京口瓜洲一水间,(靠家近,很难还)

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离家久,早想还)

明月何时照我还。

(思家切,不能还)

2—4游园不值

1.学习古诗,能说出诗句意思。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3.通过学习,能给古诗配画。

体会作者访友未成却还高兴的豁达情怀。

教学重点难点

1.体会古诗的内在涵义;

2.感受作者豁达的情怀

诗人叶绍翁相关资料介绍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1.设置故事情境

宋朝诗人叶绍翁在一个春光明媚的日子里,怀着愉快的心情匆匆到好朋友的家里,但他来到朋友家门前,却发现朋友不在家。

请问:

此时,叶绍翁的心情该是怎样的?

2.板书课题,12、游园不值

3.读课题并利用字典理解课题

4.简介诗人:

叶绍翁

二、初读古诗,读出节奏

1.复习七言古诗的节奏。

2.划分节奏。

3.小组检查并自由读古诗。

三、播放录音,体会古诗节奏

四、自由读古诗,找出自己不理解的问题

五、带着问题自主、合作、探究式地学习(学生利用新华字典等工具书)

六、交流学习情况,师相机板书

应怜:

应,大概。

怜,爱惜。

屐齿:

木底鞋下的横梁。

小扣:

轻轻地敲。

柴扉:

柴门。

七、理解诗意,想像画面

1.小组串讲诗句意思竞赛。

2.学法反思:

串讲诗句意思应注意什么?

(词序、补充)

3.出示挂图,学生进行观察;

播放录音,想像画面。

八、反复诵读,体会诗人情感

1.引导讨论: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2.你能体会出诗人当时的心情吗?

3.多种方式朗读。

九、巧设练习

1.给古诗配画。

2.结合古诗,编写故事。

游园不值

宋 

叶绍翁

应怜屐齿印苍苔,

小扣柴扉久不开。

春色满园关不住,

一枝红杏出墙来。

表达学写连续观察日记

教学目标

1、能写出多篇观察日记,并能够记录详细,了解豆芽的变化规律。

2、发展锻炼观察能力、认知能力、写作能力。

3、养成实事求是观察记录的习惯,掌握科学的探究方法,培养学生对事物、对生活的兴趣和对自然界的热爱之情。

能写出多篇观察日记

养成实事求是观察记录的习惯,掌握科学的探究方法

学具:

课前预习书中的范文;

每人一个器皿,泡过两天的黄豆。

1、能够记录详细,了解豆芽的变化规律。

能够记录详细,了解豆芽的变化规律

一、 

引入:

昨天我们已经预习了日记——《螳螂的启示》,谁能说说:

它和我们所写的日记有哪些不同之处呢?

(同一个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党团建设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