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动方案之试点申报工作方案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9640050 上传时间:2023-01-08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4.1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活动方案之试点申报工作方案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活动方案之试点申报工作方案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活动方案之试点申报工作方案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活动方案之试点申报工作方案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活动方案之试点申报工作方案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活动方案之试点申报工作方案文档格式.docx

《活动方案之试点申报工作方案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活动方案之试点申报工作方案文档格式.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活动方案之试点申报工作方案文档格式.docx

2009、2010连续两年荣获蚌埠市人口和计划生育目标责任制考核第一名;

多次荣获县综治、安全生产、信访等工作考评先进单位。

二、发展改革思路

根据改革试点镇的建设要求和头铺镇自身发展优势,利用丰富的生态资源,在五年内全力实施“工业立镇、农业稳镇、三产兴镇、开放强镇”四大方略,进一步完善和提高小城镇承载功能。

全面快速推进全镇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和社会进步;

全面快速提升全镇小康社会水平,把头铺建成经济繁荣、文明富裕、环境优美的新型现代化小城镇。

(一)城镇建设目标

鉴于头铺镇现状条件和发展趋势,合理确定镇区性质和

发展规模,形成高效生态农业示范区、工业集中区、商贸住宅区、行政服务区、旅游度假区五区联动的发展格局,到2015年,将小城镇建成区面积扩大到10平方公里以上,常住人口3万人,城镇化水平达到57%,建成全国示范小城镇。

(二)经济发展预期目标

生产总值年递增20%以上,到2015年实现生产总值10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8亿元,财政收入突破5000万元,农民人均年纯收入10000元。

(三)社会事业发展目标

到2015年,全镇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5‰以内,九年义务教育入学率、巩固率、毕业率均达到规定要求。

健全完善卫生服务体系,农村合作医疗覆盖率100%;

积极推行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农村养老保险率达100%;

镇区、社区文化、娱乐、体育、保健等公共服务设施配套齐全。

(四)生态坏境保护目标

到2015年,全镇坏境综合整治基本达到“清洁水源、清洁家园、清洁田园”的要求,镇区、社区环境洁化、美化。

全镇自来水入户率达到100%,镇区绿化率达60%以上。

生活垃圾全部实行无害化处理,建成全省、全国环境美化示范镇。

三、申报发展改革试点镇工作方案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人为本,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城乡统

筹发展,全面推进发展规划创新实施,高标准、高规格落实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

进一步完善政府治理结构,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突出增强经济社会发展活力,强化公共服务和管理职能,全方位提高镇区、社区公共服务水平。

进一步提高城镇综合承载能力,把提高就业、环境治理等方面的工作为重点、难点来抓。

(二)工作原则和工作重点

一是改革创新产业发展模式,增强产业集聚能力。

立足产业发展基础,促进产业在镇区、工业园区集中,提高产业集聚水平。

二是提升城镇承载能力,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加快承载产业转移和促进农民工创业、就业,让更多的非农业人口和农业人口向镇区转移。

三是强化交通建设,提高交通基础设施对城镇发展的引导作用,充分发挥交通基础设施对产业发展和城镇发展的引导作用。

四是增强资源坏境承载能力。

严格资源利用管理,加强耕地和生态环境的保护,促进城镇可持续发展。

五是探索创新政府管理体制。

突出政府在经济和行政管理权限下放等方面的改革。

切实维护农民利益,充分尊重农民意愿和农民承受能力,合理有序推进城镇改革发展。

重点是在土地保障和资金保障两个方面下功夫。

积极落实“政策保地、周转用地”措施。

无论是土地在利用总体规划空间调整上,还是年度计划指标安排上都向城镇改革发展倾

【篇二:

吴桥县申报省级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工作方案】

吴桥县申报省级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工作方案

根据河北省《关于推进新型城镇化的意见》和《省级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工作方案》的有关要求,为深入推进吴桥县新型城镇化试点建设,结合我县实际,制定此工作方案。

一、试点工作基础

经县委、县政府研究决定,将吴桥县桑园镇列为省级新型城镇化建设试点:

桑园镇作为吴桥县政府驻地,是我县政治、文化、经济中心,规划发展定位为世界著名杂技之乡、以发展加工业为主的生态型旅游城市。

辖区内包括“四街九村”,4a级旅游景区“吴桥杂技大世界”和县经济开发区坐落于此,京沪铁路、京沪高速、104国道、京杭运河贯穿全境,交通地理位置优越。

辖区面积45.42平方公里,县城建成区面积11平方公里,人口9.6万人(包括户籍人口、外来常住人口和暂住人口),因其是县城所在地,市政基础设施及文体、教育、卫生等公共服务设施完备,建设有污水处理厂和垃圾填埋场,生态环境十分宜人。

2014年县城城区gdp和财政收入占全县的比例分别达到45%、62%,县城经济对县域经济的“龙头”带动作用明显增强。

目前,吴桥县成功创建省级园林县城、省级文明县城,2014年11月通过省级人居环境奖验收,12月通过省级卫生县城专家评审论证。

二、发展思路

以“十八大”精神为指导,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以京津冀协同发展为引领,以“杂技之乡、绿色吴桥”为科学定位,坚持城市建设、城市管理、城市经营“三

城统筹”,以产业为基础、规划为龙头、重点建设项目为突破、精细化管理为保障,推动人口向镇区、产业向园区、居住向社区、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努力实现产业就业、规划设计、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生态环境、文化体系的城乡统筹一体化发展,中心城区带动能力显著增强,城乡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显著改善,城镇居民生活品质和文明水平显著提高,为建设“绿色、生态、舒缓、宜居”新吴桥提供重要支撑,全力打造富有文化内涵生态宜居舒缓型的杂技文化旅游名城。

三、具体目标

用现代城市的理念和标准来规划建设,拉大城市框架,强化产业支撑,打造优质的镇区、城区环境。

推动产业集聚区、县城新城区和旧城区形成相互依托、功能互补的发展格局。

2015年,县城建成区面积达到12平方公里,县城人口规模达到11万人;

2017年,县城建成区面积达到13平方公里,县城人口规模达到12万人。

用3至5年时间,使县城规模等级、容貌环境、承载功能、居住条件、管理水平五个方面迈上新台阶。

镇区水、电、气、暖、通讯、交通等基础设施基本完善,部分有条件的村庄集中建设新型农村社区。

四、实施路径

(一)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

1、改革人口落户制度。

按照“自愿、分类、有序”的原则实施差别化落户政策,以合法稳定职业或合法稳定住所(含租赁)为前置落户条件,全面放开落户限制。

健全人口信息管理制度,完善流动人口居住证制度,探索推行社区公共地址管理使用办法,解决农业转移人口落户问题。

2、保障农业转移人口基本公共服务。

健全城镇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提高社

会保障、医疗卫生、子女就学、技能培训、住房保障等公共服务能力。

2017年,城乡社会保障一体化覆盖率达到93%。

扩大农民工技能提升培训规模,加大农民工创业政策扶持力度,把外来务工人员纳入城镇住房保障体系。

3、建立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成本分担机制。

构建政府、企业、个人共同参与的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成本分担机制,明确成本承担主体和支出责任。

政府承担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在教育、医疗、养老、住房、就业、培训等方面的公共成本。

落实农民工与城镇职工同工同酬制度,企业依法为农民工缴纳各类社会保险费,多方引入社会资金分担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成本。

(二)加强新农村建设

对辖区内村庄进行定级定位,以两委换届为契机,划分中心村、基层村、特色村、搬迁村,针对不同类别村庄分别提出规划建设要求。

规划建设中心村,引导农村人口相对集中居住,促进土地集约利用、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统建共享,打造一批新民居示范村和农村新型社区。

规划保留中心村社区基层村和特色村,重点推进乡村道路、医疗卫生、厕所改建、饮水工程、垃圾处理、污水处理、村庄绿化、危房改造等项目建设,保留村庄原始风貌,慎砍树、不填湖、少拆房,着力改善农民基本生活条件。

(三)强化产业就业支撑

1、增强产业支撑作用。

辖区内县经济开发区优化升级,培育高新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大力发展综合运输、现代物流、信息服务、研发设计等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就业容量大、吸纳能力强的生活性服务业,培育一批产业集群龙头企业和区域品牌。

2017年,服务业增加值比重达到40%;

2020年,服务业增加值比重达到43%。

每年新增城镇就业1万人以上,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5000

人以上,城镇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

2、优化产业布局。

完善产业布局规划,进一步强化外向型产业定位,积极主动为京津搞好服务,承接资金、人才、产业、技术等方面的转移,提高产业的智能化、低碳化水平。

促进产城互动发展,合理配置产业用地,2015至2016年每年至少落实150亩县域产业集群用地和30亩中小企业创业辅导基地用地指标和用地审核。

搞好各类产业园区规划,统筹空间布局、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逐步发展成为功能性新区。

(四)提高城镇规划建设管理水平

1、建立“多规合一”制度。

2015年,以城乡总体规划为总领,完成覆盖县城全部规划建设用地范围的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审批和备案;

完成道路交通、园林绿化、各类市政基础设施及管线综合规划、公共服务设施综合布局及商业网点布局、防灾减灾等专项规划的编制修改和审批;

制定专项规划相关技术导则。

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城乡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等“多规合一”,逐步形成城乡统一、配套齐全、科学实用的空间规划体系。

按照“东进、西优、南拓”的思路,谋划实施宁武路绕城、104国道改建、冀鲁连接线拓宽改造、嵩山道南延等重大路网建设项目,拉大发展框架。

2、城镇承载能力明显提升。

坚持功能配套和结构优化,推进城市配套设施一体化建设和网络化发展,结合推进棚户区改造工作,加强供水、供电、供气、供热、污水和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建设,完善配套功能,提高承载能力。

2015年,人均道路面积达到23平方米;

建成标准化水厂及配套管网,完善公共供水设施,全面实行阶梯水价制度,用水普及率达到100%;

不断扩大天然气、液化石油气等清洁能源使用范围,燃气普及率达到100%;

完成“十二五”规划确定的污水管网建设任务,实现污水处理厂达到一级排放标准,污水处理率达到95%;

保障生活垃圾填埋场稳定达到二级标准,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

实现县城集中供热面积120万平方米,住宅供热计量收费比例达到25%;

旧城区合流制管网分流改造率达到60%;

实现县城20公里范围内的农村客运线路公交化运行率和县内农村客运班线公交化改造分别达到30%。

2016年,人均道路面积达到24平方米;

污水处理率达到98%;

实现县城集中供热面积150万平方米,住宅供热计量收费比例达到30%;

旧城区合流制管网分流改造率达到75%;

实现县城20公里范围内的农村客运线路公交化运行率和县内农村客运班线公交化改造分别达到40%。

2017年,主要基础设施指标超过全国平均水平,人均道路面积达到25平方米;

污水处理率达到100%;

旧城区合流制管网分流改造率达到90%;

实现县城20公里范围内的农村客运线路公交化运行率和县内农村客运班线公交化改造分别达到50%;

公共厕所全部实现水冲式改造。

3、提升城镇公共服务水平。

整合城乡教育资源,推进中小学标准化学校建设。

健全完善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加强县级医院、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建设,完善重大疾病防控等专业公共服务网络,不断提升基层卫生服务能力。

建立市场配置和政府保障相结合的住房制度,加强保障性住房建设与分配管理,建立住房保障准入退出机制,规范房地产市场和住房公积金监管,引导合理、梯度住房消费。

完善城乡社会保障制度,健全城乡社会保险体系和救助体系,稳步

【篇三:

一小教育信息化试点学校申报实施方案】

教育信息化试点学校申请方案

永和县城关小学2013年8月

永和县城关小学教育信息化试点学校申请方案

为不断加强教育信息化环境建设、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建共享与应用、不断探索教育管理信息化等方面路径和方法,根据《临汾市教育局关于开展教育信息化试点工作的通知》文件精神,特制订我校教育信息化试点学校申请方案:

一、基础设施及学校概况

我校位于永和县育才巷号,目前有29个教学班,1800多名学生,100名教职员工。

学校已开通光纤,并接通了学校局域网,学校现有计算机教室1个,有计算机台,生机比,多媒体教室29个,语音教室1个,电化教室面积为760平方米,仪器、实验室各一个,美术教室1个,音乐教室2个,舞蹈教室1个,体育器材室1个,图书室1个,阅览室1个。

学校先后被授予等称号。

二、学校信息化建设现状分析和主要解决问题

1.信息化基础设施

硬件设施:

学校各年级办公室、行政办公室都基本配备了计算机;

有29个多媒体教室,1个计算机房,可用学生机100多台。

目前,学校教师还未能达到人手一台电脑,部分新老师还缺少电脑,办公室能上网;

学校教师所配备的部分电脑硬件配置都比较老,内存都比较小,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师的办公效率。

软件设施:

学校建有校园主页,目前主要是学校概况、学校信息、教学科研、德育教育、学生园地等几个模块,各模块初步应用。

2.数字资源应用情况

教育资源方面学校已经有投入,具备一定的教学资源,学校各教师也存备了些自己收集或制作的资源。

相对来说,教学资源丰富,使用率较高,且校外的资源库使用也比较多,教师之间能够进行教育资源的交流与共享,目前相当部分教师都是依靠自己收集或制作资源。

3.师资水平

我校有网络管理员,责任心强,计算机技术程度较高。

目前学校教师大都具备一定的信息技术能力,我校中青年教师100%通过信息技术培训,通过网络学习已成为教师自我进修的一种重要手段;

全校教师100%能采用电子教案,并能充分利用学校多媒体教室的优势,进行形象生动,富有活力的多媒体教学,获得学生和家长的一致好评;

但还是有很大一部分年纪较大的老教师技术水平还不高,运用现代化技术的意识不强烈,且学校尚缺乏领导型的技术人才,也缺乏相应的激励机制。

目前学生信息化应用相对较强,由于学校处于城市中心地区,大部分学生具备一定的计算机应用水平,他们放学后信息应用环境也比较好。

三、制度建设及保障措施

我校建立了由校长直接领导,信息组组长专人负责,各教研组具体分工的的学校信息化建设制;

在多年的实践活动中累积了丰富的多媒体制作经验、信息化工作经验,师资培训经验。

在每学年的年度评估中,专门制定了教师在教育教学中信息化程度的评估机制,以及提高师生信息素养的激励制度。

在每年的年度预算中,确保信息化建设的经费投入,信息技术的软件和硬件投入逐年增加。

四、信息化推进进度及目标

⑴、以组建校园网为重点。

充分利用校园网、校讯通、学校资源库,宣传学校,及时更新和充实校园网内容,把学校的计划、要求、各种管理资料通过网络传输,逐步实现无纸办公。

同时学校要加强学校网络安全管理,有专人负责管理,充分发挥现有现代教育技术、设施设备在教育教学中的作用,更好地为教师、学生、家长提供服务平台。

⑵、以学生信息素养教育为抓手。

信息技术课程以学生信息素养的形成为主线,以全面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为根本目标。

通过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学生具备收集、筛选、整理、处理、传输、表达等知识、技能和能力;

具有利用信息技术发展思维,学会学习、自主探索

和合作交流的能力。

通过开展兴趣小组,积极参加县、市以上组织的现代教育技术竞赛活动,进一步提升学生信息素养。

⑶、以加强教师现代教育技术培训为切入点。

年青教师主动给老教师进行技术指导,实现45岁以下的教师都能熟练应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多媒体教学,35岁以下的教师均能运用网络进行教学,实现学科普及率和教师应用率达到100%,会熟练制作多媒体课件和网页的教师达50%,努力提高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水平。

⑷、以资源库的建设为保障,资源是教育信息化重要部分,是推进教育信息化工作的重点难点,必须把它放在突出位置,在资源建设上,不断的丰富和完善学校的各学科教学资源,并要求教师主动将比较好的教学资源和教案上传至学校的教学资源库,实现各门各科教学资源的共享,为教师网上备课和制作多媒体课件以及教科研提供条件。

⑸、以信息技术教育与课程整合的研究与实践为方向。

人人参与,重在实践。

信息技术教育与课程整合是信息技术应用和教学的中心,也是教育改革的重点和难点。

教师都要参与这一实践中去,积极探索信息化环境下的教育教学活动。

⑹、硬件方面,学校在资金允许的情况下能拨款购买一批新电脑设备来补充升级或者替换教师电脑,提高教师的备课效率,从而更好地为每位教师的教学工作服务

三、阶段目标

1.准备阶段:

(2013年9月—2013年12月)

(1)以组建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为起点,信息处全面负责学校信息化工作,做到分工明确,各司其职,并对相关技术人员进行技术上的培训。

(2)以建设校园网站为重点,搭建网络平台,整合学校资源,充实网站内容,做到人人参与,为学校信息化建设人人努力。

(3)按要求初步培训教师的基本信息素养,以保证上课(公开课)教师课件上课不求人。

(4).以校园网为依托,搭建教师论坛,初步建立教师bbs平台,并鼓励教师积极发帖和跟帖。

2.第一阶段:

(2014.1—2014.6)

(1)加强领导小组的学习力度,使领导小组成员能率先做到内行。

(2)不断充实完善校园网站,争取在本阶段达到无纸办公。

(3)积极参加各级种类信息化工作的评比、竞赛,本着“贵在参与、重在学习”的出发点,并争取取得优异成绩。

(4)培训上加大力度:

一是领导小组培训,二是骨干教师培训,三是全员培训。

其中全员培训主要培训课件的制作,鼓励青年教师帮助老教师学习基本的计算机操作,使教师的课件基本上都能自己制作。

(5)信息技术课要达到优质课的要求,切实抓好课堂教学、使学生的信息素养有明显提高,积极推荐学生作品参加各级比赛。

(6)不断丰富学校的教学资源库,使各门学科的教学资源真正达到资源的共享,为我校教育教学提供可靠的资源。

(7)完成教师信息化平台的建设,为教师能科学管理班级及学生提供平台,以提供每位教师的工作效率。

(8)基本建立教师bbs,并要求每位教师都能参与其中进行教育教学探讨。

3.第二阶段:

(2014.7—2014.12)

(1)继续完善校园网站,能真正做到无纸化办公。

(2)不断完善充实学校资源库,基本满足教育教学的需要。

(3)切实抓紧抓实信息技术课的教学工作,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努力提升学生信息技术素养。

(4)添置完善教育教学必备的硬软件,对一些比较陈旧的教师机进行升级。

4.第三阶段:

(2015.1—2015.12)

(1)建立完善的资源中心,各类软件资源有序整合管理。

为师生搭建完善的网络平台。

(2)完成教师机的更新和升级换代,彻底改善每位教师的网上办公效率。

(3)学生能运用信息技术为工具,更好地学习各类学科。

培养学生合理安全有效地运用网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