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教案评比方案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9630735 上传时间:2023-01-08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30.8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优秀教案评比方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优秀教案评比方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优秀教案评比方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优秀教案评比方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优秀教案评比方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优秀教案评比方案Word文档格式.docx

《优秀教案评比方案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优秀教案评比方案Word文档格式.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优秀教案评比方案Word文档格式.docx

 

清水中心校优秀教案评分表

姓名

组别

序号

评比标准

分值

得分

1

教案格式规范,环节齐全,能体现教学全过程,对课堂教学有很好的指导作用,要有必要的板书设计,上过课的教案应有课后反思。

10分

2

教学目的明确,重点、难点突出,教材分析透彻,语言准确,切合学生实际。

15分

3

教案更新及时,特别对教学内容、方法、手段等方面进行更新,以体现学科发展的方向,体现因材施教。

4

教案要新颖,特别在教学内容、方法、手段等方面要体现对学生学法的指导,体现传授知识的科学性、系统性,体现教学方法的灵活性和多样化。

20分

5

教学过程的设计符合学生认知规律,能体现师生互动的活动空间,突出以学生为主体,探究性学习的方式。

6

教案能体现能力培养,要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求异思维。

7

有鲜明的学科特色,有一定的创新性。

8

渗透法律知识

5分

教案综合评价

2011-2012学年第二学期

为进一步规范教学过程,改进教学方法,强化教学质量,树立教学典范,充分调动广大教师的教学积极性,促进全校教师教学交流及教学水平的不断提高。

学校决定在全体教师中开展教案检查及优秀教案评比活动,具体方案如下:

一、参评范围及教案要求

1.参评范围:

全校所有教师。

2.参评教案要求:

参评的教案可以是手写或电子教案均可参赛(电子教案需打印出来);

参评教案应涵盖本学期按教学进度规定的所有授课内容;

参评的教案应自主编写。

3、教案必须体现法制教育。

4.评分标准见评分表(附表)。

二、评比程序

1、参评教师需要提供的材料有:

(1)授课教案1份;

(2)课程教学授课计划表1份。

收交截止时间为2012年5月7日。

2.评审组于2012年5月10日对参评教案进行评比。

3、评审组成员:

许国丽薛娅琴

张海燕王玲曹明飞孟天琳邓雪梅李雪谢燕杨明祥

三、奖励办法

1.评比设个人一、二、三等奖,获奖者由学校颁发证书。

2.学校通报表扬获奖者,并向全校教师推荐优秀教案。

2012-2013学年第一学期

优秀教案的评选,有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

开展此项活动,目的很明确,就是想通过抓好老师的备课,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

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前提,备好课不一定能上好课,但备不好课一定上不好课。

教案的评选,就是要通过改革传统的、低效的教师备课环节,引导老师把握课程标准,深度解读教材,精心设计教学环节,以此推动教学过程的变革,打造高效课堂。

为此,学校决定在全体教师中开展教案检查及优秀教案评比活动,具体方案如下:

收交截止时间为2012年11月2日。

2.评审组于2012年11月5日对参评教案进行评比。

清水中心校

2011年9月

《比例的意义》教案

【学习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六年级下册第32—33页的内容,比例的意义。

【学习目标】

1学生理解并掌握比例的意义,会应用比例的意义判断两个比能否构成比例。

2通过动手、动脑、观察、计算、讨论等方式,使学生自主获取知识,全面参与教学活动。

3培养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发现数学的存在,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4渗透法制教育,主要渗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法》

【学习重点】比例的意义,会用比例的意义判断两个比是否能构成比例。

【学习难点】根据比例的意义判断两个比是否能构成比例。

学习过程

一、复习铺垫、导入新课,展示课堂教学目标

(一)唤起旧知,导入新课

1、回忆上期所学过的比的有关的知识,关于比你知道了哪些知识,你是怎么知道的?

(比的意义、比各部分的名称、如何求比值、比的基本性质、比的写法和读法等)

2、快速求出比值。

要求:

独立完成请同学汇报。

(板书在黑板上)

(1)2:

3

(2)4.5:

2.7(3)10:

6

关于比,我们知道了这么多的知识。

今天我们所学的知识也和比有着密切的关系。

这节课我们一起来研究比例。

板书:

比例的意义

(二)、展示课堂教学目标并读一读。

(出示小黑板一)

1、理解并掌握比例的意义

2、会根据比例的意义判断两个比能否构成比例。

二、自学互动。

【学习活动一】小组合作学习、探究比例的意义

1、学生看书p32学习例1。

(小黑板二出示学习要求)

师:

这4幅图中都有国旗,在不同的场合国旗大小一样吗?

国旗是可以随便制作的吗?

究竟国旗的尺寸中存在着什么有趣的比呢?

同学们想不想探究一下:

学习方式:

小组合作看书学习。

学习要求:

小组长先组织组员看书p32的4幅图,了解有关信息,任意选择喜欢的两面国旗。

(1)计算:

它们长与宽的比值。

(汇报要讲清楚选择的是哪两面国旗,长与宽的比值是多少)

(2)观察:

比和比值你发现了什么?

(3)思考:

这两个比是什么关系?

可以怎样用式子来表示?

请把它们表示出来。

(根据学生的回答适当板书1至2个比例)

(4)归纳:

比例的意义。

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

(5)找一找:

这4面国旗中,你还可以找出哪些比组成比例?

(6)写一写:

比可以写成分数形式,比例可以写成分数形式吗?

试一试。

(7)比一比:

比较“比”和“比例”两个概念。

(要求:

从意义上、项数上进行对比)(比:

是一个式子,表示两个数相除,有两项;

比例:

是一个等式,表示两个比相等,有四项。

师插说:

国旗是祖国的象征,我们每一个人都要尊重和爱护它,不能随便制作国旗。

(8)进行学科教学渗透法制教育,主要渗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法》的有关规定。

【学习活动二】根据比例的意义判断两个比能否构成比例。

(出示小黑板三)

学习方式:

小组合作学习,先探讨第一题,再完成第二题。

1、思考:

比例由几个比组成?

这两个比必须满足什么条件?

判断两个比能不能组成比例关键看什么?

2、练一练。

(1)判断下面哪组中的两个比可以组成比例为什么()

①6∶10和9∶15②20∶5和1∶4③和4∶6④0.6∶0.2和4∶3

要求:

组长分工,每人做一题组内互相交流,汇报时要讲清楚谁和谁能还是不能组成比例,因为……所以……组成比例是……。

(2)写出比值是1/5的两个比,()和(),组成比例是()。

(每个同学写一个,组长收集检查)

三、教师点拨讲解。

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点拨。

四、课堂测评练习

同步p12(1-4)

五、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这节课对自己的表现满意吗?

板书设计比例的意义

2.4:

1.660:

40

1.6=60:

40或2.4/1.6:

60/40

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

《比例的意义》说课稿

一、说教材

﹤一﹥、教学内容:

《比例的意义》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六年级下册第32—33页的内容。

比例的知识在工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

这部分知识是在学习了比的知识和除法、分数等得基础上教学的,而本节课内容是这个单元的第一节课,主要属于概念教学,是为以后解比例,讲解正、反比例做准备的。

学生学好这部分知识,不仅可以初步接触函数的思想,而且可以用来解决日常生活中一些具体的问题。

﹤二﹥、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标要求和教材的特点,结合六年级学生的实际水平,可以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使学生理解比例的意义,能应用比例的意义判断两个比能否构成比例。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动手、动脑、观察、计算、讨论等方式,使学生自主获取知识,全面参与教学活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发现数学的存在,并在实际生活中能感受到数学的趣味,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4.教学重、难点:

理解比例的意义,会用比例的意义判断两个比能不能组成比例,并写出比例。

5.教法、学法:

根据本节教材内容和编排特点,为了更好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指导思想,主要让学生在“计算——观察、比较——概括——应用”的学习过程中掌握知识。

二、说程序设计

课堂教学是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获得,能力发展的重要途径。

基于此,我设计了如下的教学设计。

﹤一﹥、情感导入

以课件出示:

《红旗飘飘》的歌曲,画面出现国旗在世界各地高高地飘扬。

同学们,看着五星红旗高高飘扬,是不是感觉到很骄傲,鲜艳的红旗有着数学奥秘哦!

你们想不想知道呀?

那么,请看出示四副国旗图。

﹤二﹥、教学新课

分成几个步骤进行

1.寻找比值相等的两个比,让学生计算它们的比值,然后通过观察、比较,给这些比分类。

通过学生自己的观察、发现,根据比值是否相等来分类。

接着追问:

“两个比的比值相等,那他们之间可以用什么符号连接呢?

”是让学生深刻地了解到,只要两个比的比值相等,就可以说两个比相等。

运用黑板上的几个比例式,告诉学生象这样的式子就叫做比例,给学生直观的印象,然后列举一个反例,让学生对比观察,引导学生发现他们之间的共同特点,抽象概括出比例的意义。

教学比例的意义后,及时组织练习。

第一个是判断导入部分的四个比能否组成比例,并说明理由。

第二个练习是,判断两个比是否能组成比例,在这个过程中,不仅运用了比例的意义,而且对比的性质也有一定的运用,以培养学生从多种角度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三个练习是写出比值是4的两个比,并组成比例。

三个练习,每一个都在逐步的延伸,意在达到熟练运用比例的意义解决问题的能力。

2.寻找比例

师:

你还能从四面国旗中找出哪些比例?

(学生写在练习本上,然后汇报。

教师板书2.4∶1.6=15∶10   60∶40=5∶)

3.介绍比例的第二种表示方法

我们在学习比的时候,可以把比写成分数的形式,那比例也能写成分数的形式吗?

怎么写?

(学生口答,教师板书:

4.区分比和比例

我们刚才一直在强调比和比例的联系,那么比就是比例吗?

(小组交流)

从形式上区分:

比由两个数组成;

比例由四个数组成。

从意义上区分:

比表示两个数相除;

比例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

(三)巩固练习

在巩固练习环节中,第1题是三个判断题,是对基本概念的巩固。

第2题是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写出比例,这里需要从学生逆向思维的角度去解决问题。

第3题是用四个数组比例,这题学生在组的过程中没有方法和顺序,那么在交流过程中就需要教师去引导学生发现方法,总结规律,使学生不仅把题做对,而且指导自己更好解决问题。

第4题是拓展题,让学生根据当前所学的知识猜数,一方面巩固比例的意义的知识,另一方面,为下节课“比例的基本性质”做铺垫。

三、说教后反思

这节课是概念教学,在上课之前自己感觉整节课的设计挺不错的,开始的分类,由放到收,让学生在探索中学习。

而且在知识点的获取时,让学生自主观察发现,分析比较,概括出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

整节课的设计,总体感觉还是比较适合学生的思维发展的,在结构上,我也注重了前后呼应,使整堂课也显得比较紧凑。

但是上完之后,我总觉得:

学生掌握得不是很好,尤其是根据比例的意义写出比例,这里需要学生从逆向思维的角度去思考,但学生的逆向思维似乎都比较欠缺,这是我对学生在能力上的估计不足。

其实这一环节,在本班的上课中,我在板书中已有强调,也许还是强调的不够到位。

整节课时间比较紧张,后面巩固练习和课堂小结的环节有点匆匆过场的味道,与自己曾设想的场景一定的差距。

自己激励性的语言还欠缺,这也将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情绪。

我觉得通过这一节课我学到了好多,作为一名教师,不能完全按照自己的意愿去设计课程,要考虑到学生。

在今后的日子里,还得在实践中不断完善自己的教学方法

《比例的意义》教学反思

有意义的数学学习必须建立在学生的主观愿望和知识经验的基础之上,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在教学中,我对教材进行了有效的处理,让学生在算一算、想一想、说一说中理解了比例的意义,探究出了比例的基本性质,知道了比例从生活中来,从而进一步认识到了数学在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激发了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和积极情感。

一、创设探究空间,经历探索过程

我大胆地组织学生探究比例的基本性质,没有根据教材上所提供的现成问题“分别算一算比例的两个外项和两个内项的积,你发现了什么?

”机械地执行,而是大胆放手,用四个数组成等式这一开放练习产生新鲜有用的教学资源,我通过引导让学生展开讨论,进行有效的探究,体验了探究的成功。

二、找准知识与生活的契合点,学以致用

为了充分体现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在课的最后我安排了与生活联系的数学问题,让学生来测测我们学校的旗杆的高度,把数学和实际紧密地联系起来,这样既渗透了学数学用数学的教学思想,又渗透法制教育,主要渗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法》,同时也潜移默化的帮助学生树立了学好文化知识有利于社会发展的意识。

《数学广角∕节约用水》

【教学内容】

节约用水,教科书第72页的例3,做一做及练习十一相应的练习

【活动目标】

1、结合量的计量、简单的统计及比例等知识,通过运用调查、实验、观察、估算、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数学知识、技能和思想方法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增强数学应用意识。

2、通过多途径查找相关资料,经历走进生活、材料收集、整理交流和表达,培养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3、使学生感受到“节约用水”的现实性和迫切性,增强“节约用水,从我做起”的责任意识。

4、渗透法制教育,主要渗透《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第8、9条。

【活动准备】

1、观察生活中有哪些浪费水资源现象

2、调查水价,了解自己家庭每月用水量,学校每月用水量。

3、调查学校水龙头数量,以小组为单位,设计方案,计算水龙头的滴水速度。

4、上网或阅读书刊,了解地球上淡水资源情况,我国人均水量在世界排名,查一查“世界水日”的有关知识。

【教学重点】折线统计图

【教学难点】正确判断数量变化趋势

【自学内容】见预习作业

【教学预设】

一、创设情境

1、出示缺水情境。

(图片)

看了图你有什么想法?

2、地球表面约70%是水,为什么有些地区缺水还非常严重呢?

3、每个小组派代表交流有关淡资源缺乏的信息,交流时说明资料的来源。

4、听了刚才的介绍,你有什么想法?

节约用水

二、观察交流

1、出示统计图,练塘镇近几年日均生活用水情况统计图

(1)观察统计图,你了解到了哪些信息?

(2)你发现了什么?

反映了什么?

(3)你能预测今年的日均生活用水会有多少?

2、从统计图中我们发现,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了,用水量也迅速增长,但这些水有很大一部分是人们浪费掉的,请你说说生活中浪费水的现象。

(1)小组交流

(2)各组代表交流

3、生活中浪费水的现象真是不少,在淡水资源如此紧缺的情况下,要让全社会提高节约用水的意识,我们能做些什么呢?

我们要用具体的数据来唤醒人们。

4、进行学科教学渗透法制教育工作,主要渗透《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第8、9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第八条国家厉行节约用水,大力推行节约用水措施,推广节约用水新技术、新工艺,发展节水型工业、农业和服务业,建立节水型社会。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采取措施,加强对节约用水的管理,建立节约用水技术开发推广体系培育和发展节约用水产业。

单位和个人有节约用水的义务。

第九条国家保护水资源采取有效措施,保护植被,植树种草,涵养水源,防治水土流失和水体污染,改善生态环境。

5、展示课前实验

(1)各小组交流本组实验内容、方法及结果。

(2)算一算:

照这样计算一个滴水龙头每小时浪费水()毫升,一天浪费水()毫升也就是()升,一年浪费水()立方米。

(3)你家的每月用水量是()立方米,一个滴水龙头一年浪费的水够你家用多久?

(4)学校有水龙头()个,练塘镇水价每立方米()元,如果学校里每个水龙头都按这个速度滴水,学校每年多支付()元水费。

三、总结建议

1、有的同学认为,我们这里又不缺水,我们不需要节约用水,你说对吗?

2、让学生介绍世界各国节水的措施,世界水日的有关知识。

四、课后延伸

1、你准备为节约水资源做些什么?

在小组内先说一说。

2、以小组为单位以“节约用水”为专题制作一份电脑小报。

《节约用水》教学反思

节约用水,从我做起”是一节实践活动课,本节课我从学生实际出发,从三方面对学生进行节约用水的教育。

课前:

为了解决“节约用水”问题,我把教学内容渗透至课前,给学生提出导向性的问题,让学生通过调查,了解水资源的宝贵。

先让学生自主分成若干小组,选出组长,再指导制定相应的活动计划,提出针对性问题,主要是资料查询和实地调查,然后分小组利用课余时间展开活动。

首先是通过上网、查阅图书或请教家长等途径收集相关的资料与数据(如:

地球总水量、淡水资源占总水量的百分之几等),了解地球水资源和我国缺水现状以及水的用途;

其次是分组实施调查,了解各自家中、学校的生活用水情况,并商讨设计出合理的调查表,把收集到的相关数据进行初步整理、分析,从中选择有用的信息。

除此之外,各组还组织到社会上实地考察,观察生活中有哪些浪费水的现象,并提出相应的节水措施。

课中:

引导学生思考、交流和探究,让学生自己去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开始,努力创设一个宽松愉悦、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运用多媒体展示一组图片,令学生感悟到“节约用水”的现实性和迫切性。

在此基础上介绍有关地球及我国水资源现状相关的资料与数据,使学生在思想上受到触动:

水资源实在太匮乏了!

然后,让学生思考:

生活中我们的用水情况如何呢?

——让学生汇报课前调查、统计的家庭生活、社区用水情况,观察统计图表,对比分析人均日用水量的多与少,引导发现浪费水的现象。

最后,看看算算,体会一滴水的重要性。

提出“一滴水究竟有多大的用处?

你准备怎样从数学的角度去思考、研究?

”的问题,让学生小组自主探索,通过说一说、看一看、议一议、猜一猜、算一算,来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学生在参考部分数据,借助计算器算出一些惊人的数据后,学生不仅从“积少成多、滴水成河”的道理中体会了一滴水的重要性,明白了节约用水,人人有责,同时培养了实践能力和团结合作的精神。

整个探索过程把数学问题和生活问题有机地融合,体现了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