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马王堆展览讲解词Word文档格式.docx
《长沙马王堆展览讲解词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长沙马王堆展览讲解词Word文档格式.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国早期的玻璃器
中国发现最早的玻璃器始于春秋末、战国初。
这个时期的玻璃器数量少,品种单一,仅有套色的蜻蜓眼式玻璃珠和嵌在剑格上的小玻璃球。
到了战国中晚期,添加了璧、剑饰、印章等典型中国式样的玻璃器。
汉代玻璃器继承了战国玻璃器的传统,并开始制造玻璃容器。
马王堆汉墓(配图:
马王堆汉墓外景、墓主死亡时间表)
马王堆汉墓位于浏阳河畔高约15米的台地上,因封土堆造型酷似马鞍,推测原名应叫“马鞍堆”。
后来传说为唐末五代时楚王马殷及其家族的墓地,所以此地就叫“马王堆”。
1972~1974年发掘三座大墓,墓主人为西汉初年长沙国丞相、轪侯利苍及其夫人和儿子。
利苍早年追随汉高祖刘邦打拼天下,刘邦称帝后,封他为长沙国丞相。
汉惠帝二年封轪侯,封户700户。
元封元年(前110年),第四代轪侯利秩因罪,被汉武帝废爵。
马王堆汉墓出土珍贵文物3000多件和一位长眠于地下两千多年、保存依然完好的轪侯夫人。
它像一座巨大的历史宝库,向世人展示了一个丰富多彩的西汉文明。
纪年木牍
三号墓出土的这支纪年木牍上有这样一段文字“十二年二月乙巳朔戊辰,家丞奋移主藏郎中,移藏物一编,书到先质,具奏主藏君。
”把这段文字翻译成现代汉语就是:
“十二年二月乙巳朔戊辰,家丞奋将随葬品及其一份清单递呈主藏郎中。
主藏郎中收到清单后,先后对照实物一一唱读和验收,最后将结果启奏主葬君。
”在这支由叫奋的管家给墓主人去阴曹地府开具的“通行证”上,有“十二年二月乙巳朔”的记录。
它是推断三号墓年代的主要依据。
经考证指的是汉文帝十二年二月二十四日,即公元前168年2月24日,这就是三号墓墓主人下葬的准确年代。
“轪侯家丞”封泥
这件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的封泥上印有“轪侯家丞”四字。
“轪侯家丞”是轪侯家的总管。
封泥始于战国,流行于秦汉。
战国初期的公私文书大多写在竹简、木牍上,发送时用绳子捆绑,绳端结合处用泥封闭,泥上加盖印章,以防他人私自拆看,其泥称封泥;
用来存放封泥的木匣叫做封泥匣。
由于封泥是未经烧制的黏土物,极易破损,而且收件人在打开对象前先验证封泥上钤的印章,再将泥剥去取物,所以损坏者多,保存完整的极少。
因此,这件带有封泥匣与残封绳的封泥弥足珍贵。
“利苍”玉印、“轪侯之印”铜印、“长沙丞相”铜印
从二号墓出土的“利苍”玉印、“軑侯之印”(铜印)和“长沙丞相”(铜印)来看,二号墓墓主人应该是第一代轪侯、长沙国丞相利苍。
他生于战国末年,死于西汉高后二年(前186年)。
利苍的一生可以用“赤胆忠心、战功卓著”八个字来概括。
早年利苍曾跟随汉高祖刘邦参加过秦末农民起义、楚汉之争,为西汉王朝的建立立下了汗马功劳。
汉初他升任长沙国丞相,极力巩固中央政权,维护祖国统一大业,以功再封轪侯。
第二单元饮食文化(饮食器具)
民以食为天。
伴随着农业的发展、工商业之的活跃,汉代饮食中食材广泛、食品丰富、食器精美、食法精良,处处彰显着汉人饮食结构的多元化。
汉代画像石中常见贵族宴飨的盛况,觥筹交错之中,歌舞翩跹。
西周以来漆器工艺的发展,漆食器逐渐取代青铜食器,成为贵族的主要食器。
接下来我们要欣赏到的是马王堆汉墓中出土的一些精致的饮食器具。
汉代宴飨礼仪(配图:
汉代画像石上的宴飨场面)
汉代人宴客,通常以坐北面南为尊,其他座次也颇为讲究,南北方略有不同。
在北方,东、西两座以靠近上座的座次为尊,东座又高于西座,坐南朝北为最低;
南方则以坐南朝北为次尊,然后才是东、西两侧的陪坐席,也是东座高于西座。
这种宴席位次的排序一直延续至今。
不同等级的人享有的菜肴数目也不同。
天子可享二十六道菜,公爵可享十六道菜,诸侯可享十二道菜,上大夫可享八道菜,下大夫可享六道菜。
普通平民则是以年龄来作为标准。
饮食过程中也有许多礼仪,如不能用手抓搓饭菜,不能在客人面前吃出声来,不能大口喝汤,不能在酒席上剔牙等,至今还被大家所尊奉。
漆器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
据史书记载,早在尧舜禹时代,人们就已经开始使用加进红色或黑色颜料的色漆来髹(xiu)饰食器或祭器。
战国至西汉,是髹漆业的鼎盛时期,规模庞大,工艺精湛。
《史记•滑稽列传》中有关于制漆用“阴室”的记载,阴湿的环境可以使漆器快干。
汉代漆器制作分工细致,主要有:
做内胎、上漆、在铜质附饰品上鎏金、描绘油彩纹饰、雕刻铭文、最后修整。
各工序顺次相接,分工合作,使漆器生产工艺日臻完善,盛极一时。
因漆器制作工序繁复,价格昂贵,因此多为贵族享用。
云纹漆案
这是一件食案。
黑漆地上绘红色和灰绿色组成的云纹,底部红漆写有“轪侯家”三字。
先秦时期,人们进餐时多用手取食,秦汉时始用竹筷,东汉后筷子的使用就更为普及。
这种轻便的小型食案在汉代墓葬中出土颇多,类似托盘。
为了便于当时人们“席地而坐”,进食器具一般都低矮。
这个漆案的案面较薄、造型轻巧,四沿高起为防止汤水外溢。
这件食案在在出土的时侯上面放有盛着多种食物的小漆盘五件,漆耳杯一件,杯内有一些调味品,酒杯二件,还有竹筷子一双、竹串一件。
竹串上还有烤肉。
这大概就是当时贵族家宴请宾客的一席饭菜。
由些可见,分餐制早在西汉就已实行了!
彩绘猫纹漆盘
盛食器。
漆盘是战国、秦汉时期常见器形之一,尤以汉代漆盘最为精美,品类最为丰富。
这件猫纹漆盘,在褐色漆地上画有三只猫和一只龟,画面突出了猫的大眼睛和长尾巴,以及乌龟的长颈,周围云气缭绕,形象颇为生动。
我国大约在春秋战国开始驯猫捕鼠,唐宋以后猫逐渐成为民间普遍家养的动物。
龟代表长寿,被视为一种祥瑞。
猫与龟的组合,反映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一种愿望
耳杯(配耳杯字的图案,君幸酒”、“君幸食”、“一升”、“四升”)
耳杯,因两耳像雀之双翼,亦称“羽觞”。
古时用于盛酒或盛羹。
耳杯出现于东周时期,沿用至魏晋。
马王堆一、三号墓出土了100多个漆耳杯,制作精美,器形相似,大小略有不同。
杯内涂红漆,内底黑漆书“君幸酒”或“君幸食”三字,即“请您用酒”或“请您进餐”的意思。
耳的背面朱书“一升”、“一升半升”或“四升”表示容积。
据汉代《盐铁论》载,一杯用百人之力方可制成,故价格十分昂贵,一个漆杯的价格甚至相当于十个铜杯。
漆饮食器皿比青铜器更具优越性,故为宫廷及贵族官僚所好,漆器也因此成了地位和财富的象征。
“君幸酒”漆耳杯“君幸酒”云纹漆耳杯“君幸食”漆耳杯“君幸酒”云纹漆耳杯
云纹漆钫
盛酒器。
钫造型方正,也称方壶。
器表彩绘鸟头形、云纹、菱形图案等。
出土时,器内残存酒类沉渣。
遣策(随葬品清单)称之为“漆画枋”,并写明“盛米酒”或“盛白酒”。
器外底部朱书“四斗”二字。
据《汉书•律历志》记载:
“十升为斗,十斗为斛”,因而汉制的一斗约合当时十升。
这为我们考证汉代的容量制度提供了实物资料。
漆钫的圈足外有戳记,字迹模糊不可辨识。
马王堆汉墓出土的漆器,发现有烙印戳记的共计100多件。
它是在素胎上先烙印后涂漆,所以字迹比较模糊,有“成市草”、“成市饱”等字样。
“成市”即指四川成都,“草”在汉代与“造”相通,“饱”是指上漆的器物。
这说明马王堆汉墓出土的漆器有不少是由成都官府作坊制造的。
云纹漆鼎:
关于鼎的成语有很多,如“一言九鼎”、“问鼎中原”。
先秦时期的鼎,多数作为礼器,主要是青铜铸造。
汉代的漆鼎,有别于礼器,已成为日常生活中奢侈的饮食用具,仍留存先秦时期鼎食的遗风。
这件云纹漆鼎在出土时,当我们打开盖子,发现里面盛有二千一百多年以前的汤,而且在汤的表面还漂浮着一层完整的藕片。
由于藕片遇到空气,而且在起取过程中不可避免的震荡,藕片全部溶解于水中了。
地震工作者认为,这一现象说明:
二千一百多年来长沙地区没有发生过较大的、有破坏性的地震。
辛追复原场景
在马王堆汉墓当中,最轰动的便是出土了一具女尸,虽然经历了数千年,但皮肤依然完好有弹性,不得不说是奇迹,这具女尸生前的身份则是利苍的夫人——辛追。
现在我们看到的便是辛追生前生活场景的复原。
虽然贵为侯爵夫人,一生尽享荣华富贵,雍容华贵之气溢于言表,但她却可是说是一个悲剧人物。
辛追一生中经历了早年丧夫、晚年丧子的伤心之痛,于汉文帝后元1年(前163年)左右撒手人寰,死时大约50多岁。
现在您看到的辛追的整体造型是我们根据女尸和T型帛画上辛追的形象,复原了当时辛追年轻时的样子,再现了辛追当年的风采。
在这个场景复原当中,孤独的辛追此时正站在庭院当中瞭望远方,他是在感叹自己悲凉的身世,想念已在天国的丈夫还是在憧憬今后的美好生活?
我们不得而知。
第二单元饮食文化(出土食品)
利苍及其夫人和儿子,生前穿着绫罗绸缎,享受美味佳肴,茶余饭后歌舞不休。
只要看看从一、三号墓出土的大量饮食器具、食物标本以及音乐文物等,您就可以想象到轪侯家钟鸣鼎食歌舞升平的奢华生活。
在汉代人们的主食与今天基本相似。
一号墓出土的稻谷、小麦、大麦、黍、粟、大豆、赤豆和麻的实物多达十一袋,真可谓“五谷俱全”。
其中出土的水稻数量最多,品种最丰富。
小米饼
湖南素有“鱼米之乡”的称号,西汉时期长沙地区稻米丰厚,除了留有口粮外,还加工成糕点食用。
轪侯家食用的糕点是当时常见的饼,一般用粮食为主料,再配以瓜果、糖、肉等配料,与今天的家制糕点相似。
从一号墓的彩绘陶盒中我们发现了一些小米饼,是将小米捣制或碾磨成米粉,加上水团成饼状,再蒸熟而成的。
今天南方食物中的糍粑、糍饭团大约就是由此发展而来的。
木牌(配图:
盛有雉骨的竹笥、盛有蛋壳的竹笥、挂有木牌的竹笥)
马王堆汉墓出土了101枚木牌,吊系在竹笥之上。
木牌的形状大都是顶部为半圆形,以墨涂黑,并有两个系绳的小孔。
下部为长方形,有墨书文字,用以标识竹笥内所盛之物名称。
这些木牌和出土的大批食物汇聚起来,相当于现在的食单或菜谱。
“牛脯笥”木牌西汉
食品竹笥标牌。
此木牌出土时系在竹笥上,以毛笔隶书“牛脯笥”三字,表明其所系竹笥内盛放的为“牛脯”。
“脯”是肉干的意思。
“唐扶笥”木牌西汉
这枚木牌墨书“唐扶笥”四字,表明其所系竹笥内盛放的为“唐扶”。
“唐”即糖。
“扶”即今荸荠(俗名“马蹄”)。
辛追夫人以荸荠作为陪葬物品,说明她生前爱吃荸荠。
荸荠皮色紫黑,肉质洁白,味甜多汁,清脆可口,自古有地下雪梨之美誉,北方人视之为江南人参。
荸荠性寒,具有清热解毒、凉血生津、利尿通便、化湿去痰、消滞除胀的中医药疗功效,可用于治疗黄疸、痢疾、小儿麻痹、便秘等疾病。
汉代饮食文化在中国传统饮食文化发展历史中占有极重要的地位。
汉代人的食物主要可以分为主食和副食两大类。
主食依南北地域的不同而存在差异,如北方人比较喜欢吃面食,而南方人则以稻米为主。
另外,粟、黍等也是基本的主食品类。
面食主要有烫面饭、面片、饼子等;
米则主要做成干饭;
大麦、稻米、粟、黍、豆类等均可熬制成粥食用;
小米也可做成饼子。
副食主要分为蔬菜和肉食品两类。
汉代的蔬菜种类很多,有冬葵、蔓菁、芋头、韭菜、葱、萝卜、芹菜、空心菜、芥菜、笋、菠菜、葫芦、黄瓜、豆芽、蒜以及各类豆制品等,其食用方法也与今天大致相同。
汉代人的肉食种类,除传统的“六畜”即马、牛、羊、猪、狗、鸡之外,还捕杀野生动物食用,如鹿、兔、虎、狼、豹、熊等;
禽类还有稚、雁、天鹅、鸠、鸽子、鹌鹑等;
水产品则有鱼、鳖、蟹、螺、蚌、贝等物。
水果蔬菜:
稻米虽然飘香,却不能象麦面那样翻出许多花样来,未免有些单调。
为了改变这一“缺陷”,南方人必须想方设法种植蔬菜,猎牧动物,饲养牲畜,以多样的副食来改善主食的单调。
当时湖南地区的基本副食是鱼、肉、蔬菜、瓜果,这些在马王堆汉墓中都有大量出土。
其中时鲜水果就有近20多种。
这里您看到的是当年的杨梅。
杨梅出土时仍然呈紫红色,而且绒刺也非常清楚。
当时有位考古工作者十分好奇地尝了一颗,发现味道是苦的,因为杨梅已经炭化了。
豆豉姜酱
从长沙马王堆汉墓中还出土了多种调味品,反映出西汉时期湖南地区居民喜欢吃酸、香、苦、辣的饮食习惯。
湖南气候潮湿,气温偏热,而辣椒、生姜等食物有提热、去湿、去风的功效。
再加上湖南人以米饭为主食,酸辣之味可以刺激唾液分泌,令人食欲大增。
因此,嗜酸喜辣原来就是湖南饮食文化的重要特色。
所以湖南人素以“爱吃辣,不怕辣”而闻名全国!
豆豉是豆类加工而成的调味品。
如果以豆豉炒大蒜、辣椒,或者蒸腊味,味道犹为鲜美,是湖南人喜爱的家常菜。
马王堆汉墓中出土大量豆豉,说明湖南人用豆豉作调料的习惯已有二千多年了。
甜瓜子
。
马王堆一号墓轪侯夫人辛追肠、胃、食道里取出了138粒半甜瓜子。
其外形完整,形态与现代栽培的甜瓜子相似。
经切片观察,有完整的胚根、胚轴和子叶,细胞结构清晰。
经鉴定,属葫芦科甜瓜属的甜瓜种子。
第三单元衣饰美容
汉代服饰质料精良、做工精湛、款式繁多、色彩绚丽。
辛追墓出土大量纱罗锦绣、四季服装,多以染色、印花及刺绣作装饰,图案华贵明丽,寓意吉祥,生机盎然。
虽历经两千年风雨,依旧鲜艳无比,令人惊叹。
汉代妇女讲究梳妆,美容用具精巧别致,一位罗裳飘摇,纤纤细步的汉代佳人跃然眼前。
汉代服饰,广义上包括帽子、上衣、下衣和鞋袜等。
帽子可分为冕、弁、冠、巾等。
汉代的上衣,主要分以下几种:
袍,禅衣,襦,汗衣,等等。
下衣则叫做“裳”,这就是所谓的“上衣下裳”。
裳主要有以下几种:
袴,似后世的套裤,穿于两腿,分挂于腰带上,显贵子弟以纨作袴,故称“纨袴子弟”;
裈,袴之有裆者,谓之“裈”;
裙,男女皆可服用,但以女子为多;
犊鼻裤,裤腿较短的裈,近似现代的裤衩,这是一种盛夏之服。
汉代的鞋、袜等又称为杂服。
鞋,有单底、复底之分,单底的鞋称履,复底的叫屐;
袜,在汉代又称“足衣”,用布帛、丝、皮革等做成,汉代袜高一尺多,上端有带子,穿的时候将袜束紧,谓之“结袜”。
竹简遣策(衣物简)(10支)
随葬品清单。
记载随葬的器物、实物等有关情况。
马王堆三号墓遣策出自西椁箱北端,出土时已散乱,无编联痕迹,共409支,前后次序大体清楚,依次记载男女“明童”、车马、各种食物、漆器、土器、其他杂器和丝质物。
此10支简为衣料、衣物简,反映了西汉初期长沙国服饰使用情况。
汉代纺织品的原料主要是丝和麻;
在西域也出现了棉布,原料可能是由西亚传来的非洲棉;
而北方少数民族地区,因从事游牧,多穿毛织品,不过在内地毛织品被认为是贫苦之人所穿,所以不流行。
汉代丝织品,按织造方法的不同,可以分为:
绢、纱、罗、绮、锦。
朱红菱纹罗:
纹罗,在马王堆汉墓中有烟色,也有朱红、还有皂色,其中以菱纹罗最多,纹饰是由粗细线条构成明暗相间的两种菱形花纹。
粗花纹的线纹挺拔有力,菱环相扣紧凑,大小重叠组成四周对称的图案。
细花纹精致工整,上下对称,图标清晰秀丽,是汉代十分时髦的丝织物。
黄色对鸟菱纹绮:
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绮较多,按照花纹的不同可分为菱形纹和对鸟纹两种。
对鸟菱纹绮的花纹图案为纵向的连续菱纹,再在菱内填以横向的花纹,每组三层,分别为对鸟和两种不同的植物花草菱形图案,看上去外观雅致,纹样变化多样,显得生动活泼。
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的衣物中,使用这种绮的有香囊、枕巾和竽律袋,以及尸体包裹外层的3号衾;
整幅的面料只有一件。
印花敷彩纱
服饰用料。
这是目前世界上发现最早的印花与彩绘相结合的丝织品,也是中国古代涂料印染方面的杰作。
图案为藤本科植物的变形纹样,由枝蔓、蓓蕾、花穗和叶组成,外廓略作菱形。
四方连续,错综排列。
枝蔓部分线条婉转,属于印制。
描绘的蓓蕾、花穗和叶则具有笔触的特征。
根据对图案的分解和模拟试验,印枝蔓部分时,将四个单位并成一版,印好枝蔓后再进行描绘。
印花之前更会先将织物练染理平,并做好定位记号。
所以印花时渗透性好,线条又比较润泽,图案单位间没有相互迭压和疏密不均的现象,工艺水平极高。
该墓出土3件以印花敷彩纱作为面料的绵袍,可见它是当时贵族妇女一种华丽的时装用料。
丝履:
古代把鞋称为履。
一号汉墓出土的双尖翘头方丝履做工十分考究。
鞋面纹路细密,有光泽,衬里用淡绿色和绛紫色绢搭配,给人以轻松明快的感觉,鞋帮是“人”字形纹路,鞋底用线粗犷,这种鞋适合在冬季穿着外出行走,据说女子穿着长裙行走时能起到支撑作用。
您还不难发现这样的鞋比较大,的确,汉代的妇女实际上是天足,不曾裹脚的。
文版五:
汉代的梳妆用具
古人用梳梳理头发,以篦清除发垢,梳、篦总称为“栉”。
《说文》称:
“栉,梳、篦总名也。
”《释名》称:
“梳,言其齿疏也;
篦,言其齿细相比也。
”梳、篦似黄杨木质,马蹄形。
篦齿极为细密均匀,工艺高超。
角镊一头为尖锥形,一头为可以随意取下和安上的镊片,中间部分为执手的柄,似为可兼作锥与镊的器物。
镊既可作发簪,梳妆时又可作分发、修面之用。
角质环首刀无刀鞞(佩刀鞘上饰品)。
据史书记载,古代的妇女除佩实用的小刀外,也佩假刀,假刀又称容刀。
马王堆汉墓出土的这件环首小刀长不及当时的一尺(汉代的1尺约等于今天的22厘米),可能为容刀。
木梳木篦.角镊
双层九子漆奁
专门放置梳妆用具的器物。
中国古代男女均蓄发,并各备妆具。
双层九子漆奁随葬在马王堆一号墓北边箱,以绢地“信期绣”夹袱包裹。
器身分上下两层,连同器盖共三部分。
盖和器身为夹纻胎,双层底为斫木胎,器表涂黑褐色漆,再在漆上贴金箔,金箔上施油彩绘。
盖顶、周边和上下层的外壁、口沿内以及盖内和上层中间隔板上下两面的中心部分均以金、白、红三色油彩绘云气纹。
其余部分涂红漆。
上层放置手套三双、丝绵絮巾、组带、绢地“长寿绣”镜衣各一件。
下层底板凿凹槽9个,槽内放置9个小盒,内放化妆品、胭脂、丝绵粉扑、梳、篦、针衣等。
二号厅与三号厅过道:
印花敷彩纱丝绵袍照、素纱襌衣
印花敷彩纱丝绵袍:
是我国第一次发现的古代印花丝织品的实物。
丝绵袍用印花敷彩纱作面料,素纱作缘边和衬里,内垫丝绵,衣面上的图案为藤本科的变形纹样,其枝蔓部分的印纹细密,分布均匀,交叉处有明显的镂空版特有的断纹现象,而花、叶及蓓蕾部分的纹样各不相同,色彩有浓有淡,不像印花那样规整同一,但笔调明快流畅富于变化,这又是镂空版印花所不能达到的效果,因此可以肯定它是在印好枝蔓后,再用手工把色浆一笔笔描绘上去的。
在丝绵袍这样大面积内,依次进行印染和描绘,它的难度和所用工时就可想而知了。
由此可见,印花和彩绘相结合是技术史上一大革新,也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涂料印染方面的杰作。
素纱直裾褝衣:
素纱是指没有染色的纱,褝衣就是没有衬里的衣服。
这两件衣服,重量分别为48克和49克,还不到一两,如果除去袖口和领口较重的缘边,重量就只有半两多一点点,可以说是“轻若烟雾,薄如蝉翼”。
当然,高级的纱料并不以空隙多就算好,而主要是以蚕丝的纤度匀细见长。
纺织学上有个对纤度的专门计量单位叫綮,每9000米长的单丝重一克,就是一綮。
因此,綮数越小,说明蚕丝越细。
素纱褝衣的蚕丝纤度竟然只有10.5至11.3綮,而现在生产的高级丝织物乔其纱纤度却有14綮,足见素纱的纤细轻薄。
这样轻薄的衣物,汉代的妇女又是怎样穿着的呢?
是内穿还是外穿呢?
当时人们是罩在色泽艳丽的绵袍上穿,使绣袍上华丽的纹饰若隐若现,给人一种朦胧的美感。
第三单元歌舞娱乐
汉初社会安定,娱乐活动丰富多彩。
节日庆典、岁时节气、祈福驱疫、聚会宴飨,均离不开乐舞助兴。
贵族广蓄能歌善舞者组建乐队,乐声阵阵、歌舞不休。
马王堆汉墓出土的瑟、竽、琴、筑都是当时流行的乐器;
歌舞俑长裙飘逸,身姿优雅,展现了汉代人的审美情趣和精神风貌。
汉代歌舞盛行一时,贵族们到处搜罗能歌善舞者组建家族乐队,每有飨宴,歌舞不休。
墓中遣策(随葬品清单)表明轪侯家就曾拥有一支可以表演楚歌、郑舞等由10个人组成的乐队。
随葬的歌舞俑脸上敷白粉,描墨眉,点朱唇,身形纤巧,长袖飘飘为纤腰磬折、长袖曼舞的楚女形象。
歌俑:
一、三号墓中出土了许多歌俑、舞俑和奏乐俑,这说明当时軑侯家府内蓄养了众多能歌善舞和擅长乐器的奴婢,以供宴享时助兴,闲暇时观赏。
歌俑面目清秀,身着长袍,席地而坐,似乎在歌唱婉转悦耳的曲调;
舞俑面部丰腻,涂脂抹粉,身体稍微向前倾斜,两膝略微弯曲,身着短褂长裙,体态轻盈,好象伴随着歌声翩翩起舞。
奏乐俑共有五个,其中两个吹竽,三个鼓瑟,俨然一支家庭管弦乐队他们都身着长袍,娥眉高挑,小嘴紧闭,神情紧张地在准备为宾客们演奏。
軑侯夫人生前过着金声玉振、轻歌曼舞的奢靡生活,死后还随葬歌舞乐俑梦想在地府继续尽情享乐。
汉代的乐器可以分为打击乐器、管乐器和弦乐器三大类。
汉代常见的打击乐器有节、鼓、铎、铙等,而之前常见的钟、罄等打击乐器,虽然宫廷雅乐中还少不了它们,但在日常生活中已渐趋衰落。
汉代的管乐器有埙、龠、箛、篪、笙、竽、排箫、笳、角、等,弦乐器有筑、琴、瑟、筝、琵琶等。
其中,茄、角、琵琶是汉代中西交流增多之后,由西域及北方少数民族传入中国的乐器,另外尚有单集、胡笛、竖签摸、羌、箜篌等。
二十五弦瑟:
瑟是我国古老的民族乐器之一,常与琴合奏。
所以古人用“琴瑟和谐”来形容夫妇间十分融洽亲密。
一号墓出土的二十五弦瑟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件完整的弦乐器。
瑟弦由四股素蚕丝搓成。
经过二千一百多年,它们至今一根都没有断。
七弦琴:
一、三号墓出土有琴、瑟、筑、笛、竽、竽律、编钟、编磬8种乐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