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史综合整理Word文档格式.docx
《世界史综合整理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世界史综合整理Word文档格式.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一路烧杀劫掠,强迫埃及人沦为奴隶,敛取上下埃及贡赋。
对埃及采取武力统治政策,长于使用战马和战车。
3)希克索斯人统治埃及一百多年(第十五和十六王朝),埃及第一次遭受外族的长时间统治。
统治重点是下埃及,在三角洲东部建立了统治中心——阿瓦里斯。
4)希克索斯人统治比较薄弱的上埃及底比斯形成了独立的中心。
建于底比斯的第十七王朝开始了驱逐希克索斯人的斗争。
雅赫摩斯一世联合克里特人,彻底打败希克索斯人,并胜利地将侵略者赶出埃及的国土。
以此为基础,雅赫摩斯一世创立第十八王朝,以底比斯为都城,从此埃及历史进入了新王国时期。
雅赫摩斯一世
雅赫摩斯一世(约公元前1570——1546年)联合了爱琴海上的克里特人,南北夹攻收复阿瓦里斯彻底打败希克索斯人,并胜利地将侵略者赶出埃及的国土。
雅赫摩斯一世创立第十八王朝(约公元前1567——1230年),以底比斯为都城,从此埃及历史进入了新王国时期(约公元前1567——1085年)。
(新王国包括18、19(约公元前1320-1200年)和20(约公元前1200-1085)三个王朝
雅赫摩斯一世驱逐希克索斯人的时候开始在巴勒斯坦境内围攻希克索斯人的据点,并将埃及人的势力范围扩张到这一地区。
吐特摩斯三世:
十八王朝的最大征服者是吐特摩斯三世(约公元前1504——1450年),侵略努比亚和利比亚,并对巴勒斯坦和叙利亚用兵。
“年代记”里详细记录攻打巴勒斯坦的米吉多的经过。
吐特摩斯三世先后出兵小亚细亚有十七次之多,远达到幼发拉底河西岸,叙利亚北部。
他掠夺大量的奴隶、财富、牲畜,为了感谢阿蒙神的思典,对阿蒙多次慷慨捐赠。
吐特摩斯三世的军事扩张政策,使埃及的版图达到空前规模:
南部达尼罗河第四瀑布,北部邻小亚细亚。
由于埃及势力强大,两河流域和小亚细亚的统治者曾不得不向法老纳贡。
吐特摩斯三世创立的这一强国大体上持续了两个世纪,这个时期也被称作古埃及的“帝国时期”。
阿蒙霍特普四世的改革
1)实质:
王法老权力同宗教贵族的对抗,以法老为首的中央集权势力与阿蒙祭司为首的地方分权势力的斗争,是统治阶级内部世俗贵族和祭司贵族之间的斗争
2)原因:
①阿蒙神地位高,祭祀权力过大,干预王权
②祭祀与贵族联合对抗中央政权
③中小奴隶主阶层(涅木虎)阶层的崛起与祭司、贵族产生政治经济冲突
3)过程:
依靠以中小奴隶主为核心的新的军事贵族,采用宗教改革的形式。
①用拉神采对抗底比斯的阿蒙神,并宣布自己是拉神的最高祭司。
失败。
②创立阿顿的一神教,对阿蒙神和其他地方神的信仰一概取消。
③没收其他神庙财产,交给阿顿神庙。
“阿蒙”字样全部加以消除。
④法老改名“埃赫那顿”,意为“对阿顿有益的人”。
⑤法老在底比斯以北另建新都,取名“阿赫塔顿”,意为“阿顿光辉照耀之地”。
⑥创作赞颂阿顿神颂歌,最有名的是《阿顿颂诗》。
4)结果:
阿蒙祭司反对力量取得上风,恢复其固有的地位。
埃赫那顿的继承者与阿蒙祭司妥协,还都底比斯,并改名“吐坦卡蒙”,意为“阿蒙的化身”。
后阿顿字样全被抹去,改革彻底失败。
5)失败原因:
①以阿蒙神庙祭司集团为首的旧贵族势力强大
②改革者内部分裂,阿赫塔顿某些举措失误,使军队、官僚奴隶主离开改革
③人民未从改革中得到好处,因此缺乏热情
④阿赫塔顿的接班人过于软弱
6)意义:
①打击了阿蒙祭司集团和地方世袭贵族势力,提高中等阶层地位,加强中央集权
②冲破了文艺创作的传统模式,有划时代意义
③从多神教向一神教发展是宗教史上一大进步,有一定思想解放的作用
第三章西亚
苏美尔城邦的特征:
1)由几个农村公社围绕一个中心城市所组成,地不过百里,人不过数万。
2)城市的中心建筑物是神庙。
3)城邦首脑(称帕达西、恩西、恩、卢伽尔),集最高行政长官、最高祭司、军事统帅为一体
4)国家管理机构保留有长老会和民众会这两个民主机构。
5)各城邦的政体不完全一样,如乌鲁克民众会的作用较大,而拉格什长老会则拥有较大权。
6)神庙经济(土地占有量为三分之一或一半)。
三类:
①神庙公用地,神庙所属人员(奴隶或者丧失公民权、神庙依附者)为神庙公用而共同耕种的土地;
②神庙份地,以服务为条件,分配给神庙服役人员的份地;
③神庙出租地,出租给佃户(大都是神庙的服役人员)耕种,收取地租的土地。
谷物或者货币。
神庙土地不能买卖。
7)其余均为农村公社的土地,分配给各个家族,可以买卖。
村社农民必须向国家纳税、服徭役。
(由于神庙、王室和贵族的剥削和侵占,村社土地日渐缩小。
失地和无地的农民,不得不投身神庙,成为神庙的依附者——“古鲁什”。
)
8)苏美尔各城邦奴隶(包括神庙奴隶和私人权隶)的数量较大。
阿卡德王国:
由阿卡德人建立,在萨尔贡一世的统治下于公元前2371征服苏美尔诸城邦,第一次统一了巴比伦尼亚地区。
实行君主专制,经济文化在苏美尔诸城邦的基础上有所发展,且征服了埃兰、小亚东部及叙利亚,直达阿拉伯半岛东部地区,于公元前2191被库提人所灭。
萨尔贡一世:
阿卡德王国创建者,出身贫贱,前2371年建立阿卡德王国,统一了巴比伦尼亚地区并对外扩张,自称“天下四方之王”或“大地之王”。
在位期间,政治上,加强君主专制及对地方的控制,神话王权,并扶植了新兴阶层—军事贵族官僚阶层;
军事上,建立了西亚历史上第一支常备军;
经济上,统一了度量衡,发展了远达印度河流域的对外贸易;
文化上;
重视文化发展,实行宗教开明政策。
这些政策促进了阿卡德王国经济社会发展。
但是也引起苏美尔各邦的不满。
因连年征战,也加重了阿卡德人的负担。
国内爆发了有众多平民参加的大规模起义。
萨尔贡对国家建设:
1.建立起中央集权的统治。
2.萨尔贡建立了两河流域历史上第一支常备军。
3.统一了度量衡制,有利于经济的发展。
在乌尔、埃什努那发现有印度河文明的印章,证明这时对外贸易远达印度河流域。
4.不断出兵镇压苏美尔各邦的反抗,打击了地方旧贵族的势力,逐渐形成了依附于国王的新的军事官僚贵族集团。
连年征战,也加重了阿卡德人的负担。
汉莫拉比:
古巴比伦王国第六代国王,古代西亚杰出的政治家,在位期间统一了巴比伦尼亚地区,确立了君主专制,并神话王权,利用宗教巩固统治,大力发展经济,使巴比伦成为西亚之最大政治经济中心,并且,颁布《汉谟拉比法典》,巩固统治,使巴比伦王国达到全盛。
《汉谟拉比法典》
由古巴比伦王国第六代国王汉漠拉比颁布,是古代奴隶制社会第一部成文法典。
在各奴隶制城邦法典的基础上,结合阿摩利人部落习惯法而成,凡282条,包括序言、正文和结语三部分。
序言宣扬君权神授,指出立法的宗旨是“发扬正义于世”,体现神人关系法色彩。
正文包括诉讼手续、盗窃、军人份地、租佃、雇佣、商业、高利贷、婚姻、继承、伤害、债务、奴隶等问题的处理法则。
法典比较全面地反映了古巴比伦时期的社会情况,但其目的是维护私有制和奴隶主阶级的利益,同时注意调整自由民内部关系,维护奴隶制度。
尼布甲尼撒二世(前605——562年)
新巴比伦王国最强大的一位国王,卓越的军事家和伟大的工的组织者。
公元前605年即位,与米底联姻,继萨尔贡一世、汉谟拉比之后第三次统一巴比伦尼亚地区,并对外征战埃及和巴勒斯坦。
公元前586年下耶路撒冷城,灭犹太王国,将其大部分人口迁到巴比伦,史称“巴比伦之囚”。
经济上兴修水利,扩建巴比伦城,建巴别塔和“空中花园”,还修建了防范米底人的长城。
在位期间两河流域奴隶制达到顶峰,但他劳民伤财,为王国速亡埋下隐患
5.大流士一世的改革:
大流士一世:
阿黑门尼德族人,平定“高墨达起义”后成为波斯国王,并刻《贝希斯敦铭文》来纪录自己之丰功伟绩,在位期间,进行了一系列改革,促进了波斯帝国的政治经济发展。
对外继续扩张,在北非和东方巩固波斯统治,夺取了印度河流域西北部,还远征西徐亚人,使波斯成为地跨亚、非、欧三洲大帝国。
大流士一世的改革:
他参照西亚地区两千多年来政治的经验,从公元前518年起对波斯的统治机构和军事组织等进行改革,确立了君主专制,加强了国王的权力,调整了国王与贵族的关系。
1、建立军、政分权的地方行政制度。
把帝国划分为23个行省,每省设立总督一人掌握行政、司法和税收大权。
另设一个军事首长统领驻军。
二者一般都由国王从亲近的波斯贵族中委派。
为了防止叛变,国王在总督身边设立“皇室秘书”,负责宣读皇帝给总督的命令。
此外,还派遣亲信到全国各地秘密监视地方军政人员的活动。
2、包税。
将各省赋税交给以富商或高利贷集团为主的“包税人”来征收。
他们一次向国库缴付巨额的税款,然后与地方官吏巧立税目,大肆搜刮,获致巨富。
对非波斯居民来说是个沉重负担。
3、军事改革。
参照亚述的兵队采取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
1.建立近卫军(“不死队”);
2.把全国分为五个军区,直接任命军事长官;
3.规定驻防军军队人数及军种组成;
4.树立波斯贵族在军队中的绝对领导地位;
5.利用腓尼基人、巴勒斯坦人兴建舰队;
6.每年检阅军队。
4、修筑驿道和贯通运河。
在全国建立驿道制度,驿道中从苏萨到小亚爱非斯的“御道”(西线)最长,全程2400公里;
另一条(东线)重要干线起自巴比伦城,横贯伊朗高原,东达巴克特利亚(大夏)和印度的边境。
并凿通了埃及红海到地中海的运河。
5、统一的铸币制度。
规定中央政府铸造金币(大流克),行省铸造银币,自治城市只许铸造铜币。
6、奉琐罗亚斯德教为国教。
琐罗亚斯德教是伊朗人的“先知者”琐罗亚斯德创立的。
崇拜最高神阿胡拉•马兹达,把火作为光明的象征并规定礼拜圣火为其主要宗教仪式,又被称为拜火教。
圣经叫做《阿维斯塔》。
基本特征是宣扬善与恶、光明与黑暗进行普遍斗争的观念。
在南北朝时传入我国,被称为祆(xiān)教或拜火教。
第四章古代印度
佛教
1)产生的背景:
列国时代,随着城市国家的形成与发展,恒河流域中下游,刹帝利等级不仅在政治、经济上日益强大而且在文化领域内也占有一定的地位。
吠舍大商人在经济和政治上的地位也显著提高了。
两者要求打破婆罗门至高无上的种姓特权以及它在宗教和知识领域内的垄断地位。
2)特征:
早期佛教主要反映刹帝利等级和吠舍等级同婆罗门贵族等级之间的斗争。
3)教义:
①抨击婆罗门教教义。
对其神创四姓说,特别是对婆罗门种姓“出自梵天”的谬论给予激烈的抨击,力图打破种姓之间的严格界限
②提出了“众生平等”的口号——反映了一般人民反对婆罗门教、要求种姓平等的愿望
③“四谛”——即四条神圣的真理,包括苦谛、集谛、灭谛、道谛
阿育王的统治
孔雀王朝传至阿育王时代(或称无忧王,约公元前273至236年),对南印度进行了大规模的征讨。
南印度除了极南端一部分以外悉入孔雀帝国的版图。
至此,孔雀帝国已形成为一个幅员辽阔的大帝国。
阿育王不仅用武力扩展了帝国的疆域,而且大力宣扬佛法,在华氏城举行了佛典的第三次结集。
他不仅信奉佛教,而且把佛教徒派往斯里兰卡和下缅甸等地。
特征:
君主专制帝国
国王是国家的最高行政代表,也是最高的军事统帅,另外还亲自处理一些重大的司法案件。
国王开始被神化。
阿育王在其铭文敕令中就自称为“诸神的宠爱者”。
在国王之下设有庞大的官僚机构。
在中央有名目繁多的掌管各个部门的大臣和长官,另外还设有供咨询的大臣会议。
在地方划分省,设总督统治。
地方的基层组织是村社,即哥罗摩,村社由村长管理。
军队是专制帝国的统治支柱,据麦伽斯梯尼(驻旃陀罗笈多宫中的塞琉古大使)记载,旃陀罗笈多拥有六十多万的常备军。
专制帝王们靠着从全国搜括来的财富,过着极其奢华的生活。
但帝国各个地区在经济、政治和文化上还保有很大的独立性。
因此这个靠武力而统一起来的帝国不能长期维持下去。
阿育王死后不久帝国即告分裂。
约在公元前187年,孔雀帝国的末帝为其将军(属巽加族)所杀,从此孔雀帝国告终。
种姓制度(雅利安人社会结构)
1)吠陀时期
①社会分化:
雅利安人区别与印度的土著居民。
最初的奴隶是战俘奴隶即被称为达萨或达休的被征服的土著居民。
②雅利安人内部形成了三个地位上不同的等级。
第一个等级是婆罗门(充任不同层级的祭司。
其中一些人也参与政治,享有很大的政治权利。
)第二个等级是刹帝利(部落首领和贵族组成的武士等级。
刹帝利是掌握军政大权的等级。
),第三个等级是吠舍(雅利安人的一般公社成员,主要从事农业、牧业、和商业,没有政治上的权利,有供养婆罗门和刹帝利的义务。
③雅利安人内部的三个等级与第四个等级—被雅利安人征服的土著居民首陀罗(社会地位最为低下,或为独立过活的匠人或沦为奴隶的人。
)组成了种姓制。
各等级人的身份与生俱来;
实行内婚制,禁止不同种姓的人通婚;
职业有任意到固定。
2)孔雀帝国时期
①种姓制达到了森严的形态。
②出现了许多“杂种姓”。
《摩奴法典》。
随着社会劳动分工的进一步发展,在首陀罗和吠舍种姓中间产生了许多从事不同职业的集团。
这些不同的职业集团,在种姓制的影响下,逐渐地脱离原来的种姓而形成为一种具有职业世袭化特点并实行内婚制的独立集团。
这些集团印度人称之为“迦提”。
职业世袭化;
内婚制
目的:
维护种姓制度,保障高级种姓的利益
第五章希腊
1.梭伦改革:
背景:
雅典阶级矛盾异常尖锐,平民与贵族矛盾不可调和。
改革措施:
1.颁布解负令,在雅典公民中废除债务奴隶制;
2.把雅典公民按财产多寡划分为四个等级,并根据等级决定政治权利;
3.设立四百人议事会,4个部落各选100人组成,除第四等级外每一等级皆可参加,获得原属于贵族会议的一些权力,成为公民大会的常设机构;
4.设立陪审法庭作为雅典的最高法院,打破贵族垄断司法的积弊;
5.恢复公民大会使之成为最高权力机关;
6.颁布一些促进工商业的法规。
改革意义:
政治上缓和了平民和贵族矛盾,把雅典引上民主制轨道,沉重打击了旧的氏族贵族实力,为新兴的工商业奴隶主分享政权开辟道路,为部分平民参政创造了条件;
经济上促进了奴隶制经济的发展,使雅典人免于沦为债务奴隶,维护了城邦的稳定,雅典从此走上了奴役外邦奴隶的道路。
2.克里斯提尼改革:
梭伦改革未深入触动雅典选举制度和血缘团体。
1.以地域关系组成的10部落制代替血缘关系的4部落制,且采用“三一制”使每部落揉合平原、山地、海岸三派;
2.每部落各选50人组成五百人议事会以取代四百人议事会,所有公民不分等级均可参选;
3.改组征兵办法,将过去按血缘部落征兵的办法改为按地区部落征兵;
4.设立10将军委员会,成员由选举产生,可连任。
后成为上层奴隶主贵族掌握的要职;
5.制定陶片放逐法,维护城邦民主政治。
意义:
是雅典平民反抗氏族贵族斗争取得的决定性胜利的标识,标志着雅典完全确立了民主制,进入繁荣时期,成为希腊时间中居领导地位的城邦。
城邦的主要矛盾由平民和贵族之间的矛盾转为奴隶和奴隶主之间的矛盾。
3.伯里克利:
出身贵族,曾协助厄菲阿尔德进行改革,于前462年开始走上政治舞台,连续十五年被选为将军,是雅典的实际首脑和第一公民。
在他当政期间将各级官职通过抽签向一切公民开放;
使公民大会、五百人会议和民众法庭掌握充分的权力;
废除贵族会议的一切政治权力,铲除原有的氏族贵族势力;
为担任公职和参加政治活动的公民发放工资和补贴。
通过这些改革,对内调动了公民的爱国热情,提高了公民参政的积极性;
对外吸引了各类知识分子来到使雅典,扩大了其影响;
使雅典的民主政治达到古代社会所能达到的顶峰,经济文化空前繁荣,史称伯利克里时代。
4.雅典民主政治特征:
1.人民主权:
国家的一切权力都属于全体公民:
各级官职通过抽签向一切公民开放;
所有公民都直接参加掌握国家最高权力的公民大会;
任何公职人员都不能离开公民大会而擅自决定任务政务大事。
2.公民集体内部地位相对平等:
通过为担任公职和参加政治活动的公民发放工资和补贴保证了各级公民相对平等的参政权;
同时废除贵族会议的一切政治权力,铲除原有的氏族贵族势力。
3.法律至上:
公民大会、五百人会议和民众法庭掌握充分权力,督察监视所有公职人员。
任何人不论功勋威信,皆受其制约,若有失职,则依法惩处。
4.轮番而治:
即轮流统治与被统治,基本原则是平等,每个公民可以是统治者也可以是被统治者。
雅典民主制的政治特征
1)优点:
①各级官职向一切公民开放,并都已抽签方式产生
②主要民主政治机构:
公民大会、五百人会议和民众法庭。
公民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
③在公民大会和公民获得主权的同时,原有的氏族贵族势力被铲除殆尽
④为担任公职或参与政治生活的公民群众发给工资和补贴
2)局限性:
①广大奴隶不仅毫无权利可言,而且还是专政对象
②在自由民中,妇女和外邦人也不能参政
③雅典虽然对内民主,但对提洛同盟的盟邦却毫无民主。
公民权本身成为一种特权
④民主政治的领导权仍掌握在奴隶主上层手中(握有兵权的实力人物:
十将军仍保持选举制,无薪俸)
3)评价:
雅典的民主政治虽然在古代历史上达到了空前绝后的地步,但其仍是古代奴隶主阶级实行统治的一种手段。
希腊波斯战争
波斯入侵
1,公元前546年,波斯消灭了吕底亚,接着征服小亚各希腊城邦,
2,公元前514年,波斯国王大流士一世渡博斯普鲁斯海峡,乘机占领了色雷斯和黑海海峡,截断希腊与黑海的交通。
原为雅典等城邦所掌握的商业,现在转到依附于波斯的腓尼基商人手中。
3,公元前500年,小亚的米利都等希腊城邦掀起了反抗波斯统治的暴动,米利都曾求援于希腊半岛各邦,但是只有雅典派兵助战。
大流士在镇压了小亚希腊各邦的反抗后,把侵略的矛头直接指向希腊半岛。
过程
1、公元前492年,波斯海陆大军进攻希腊,在阿多斯海角时,遭遇风暴,大多数舰船沉没海底,两万海军葬身鱼腹。
远征失利后,大流士一面继续备战一面实行外交恫吓。
他派使者到希腊各邦,要求贡献“土和水”。
2、公元前490年,大流士发动第二次进攻,横渡爱琴海,在雅典附近的马拉松平原登陆。
军力:
雅典:
一万名重装兵
波斯:
十万波斯大军
雅典采纳了将军米太雅得的建议,全军出动至马拉松。
米太雅得以主力集中于两冀,中军兵力较弱。
两军接触之后,雅典中军受波斯军的压力向后退却,而两翼则以机敏迅速的急进军突破了波斯军的弓箭射击,以长枪的密集方阵击退了波斯军的两翼,致使波斯军阵容大乱,纷纷逃向海上的战舰。
雅典军的两翼则转向后方与中军联合,围歼波斯中军,取得了马拉松战役的胜利。
3、公元前480年,波斯国王薛西斯率海陆大军沿色雷斯海岸分海陆两路入侵希腊。
斯巴达国王李奥尼达率领士兵三百,扼守中希腊的温泉关以抗击波斯陆军。
李奥尼达率部力战,全部壮烈牺牲。
4、温泉关失守后,希腊海军,主动撤退至阿提卡的萨拉米海湾。
波斯大军通过温泉关,占领了雅典城。
此时,雅典人已在海军统帅太米斯托克利指辉下,将妇女儿童迁移到伯罗奔尼撒半岛的特洛伊森城,而把成年男子都征集入伍,准备在萨拉米湾决战。
公元前480年9月20日清晨,萨拉米海战开始。
波斯的大型战船在狭窄的海湾不得施展,而希腊小型战舰却运转自由。
雅典士兵英勇战斗,给敌舰以猛烈打击。
入晚战斗结束,波斯海军大败,损失战舰三百艘,希腊则仅损耗四十艘。
5、公元前479年,希腊联军击败波斯军于普拉提亚后,追击至北希腊,解放了全部希腊大陆。
与此同时,希腊海军在小亚的米卡尔海角又击败波斯舰队。
雅典大肆扩张,在海外对波斯采取了攻势,雅典方面由自卫战争转化为对外扩张。
公元前478年,雅典进攻黑海海峡。
6、公元前468年大败波斯海军于小亚的攸里梅敦河,公元前449年又大败波斯海军于塞浦路斯岛附近。
至此希波战争最后结束。
就在这一年双方签订了和约,规定波斯承认小亚希腊各邦独立,放弃对爱琴海和黑海一带的统治。
确立了希腊在东地中海的霸权。
这就为公元前五世纪后半叶希腊经济和文化的繁荣提供了有利条件
雅典海上同盟的建立
公元前478-477年,雅典和爱琴海各岛及小亚希腊各城邦,为了对付波斯,结成同盟,由雅典领导,史称雅典海上同盟,因同盟会议和金库曾设在提洛岛,故又称“提洛同盟”。
加入同盟的近二百个城邦(伯罗奔尼撒同盟各邦未参加)。
各邦在原则上一律平等,组成共同舰队,贡金每年总额达四百塔兰特。
在同盟中雅典势力最大,它拥有三百艘三列桨大船,因此自同盟组成时,雅典即拥有领导权,金库的管理和同盟舰队的指挥权都操在雅典手中。
伯罗奔尼撒战争
经济原因:
雅典与伯罗奔尼撒同盟中的工商业城邦,尤其与科林斯有着不可调和的矛盾。
科林斯在希腊地区扩张商业利益,它利用一支强大的海军,控制了西部地中海的商路。
希波战后,科林斯进一步向爱琴海北岸扩张商业势力,与雅典争夺海上利益。
科林斯依靠斯巴达跟雅典斗争。
政治原因:
雅典的民主政治和斯巴达的贵族政治是希腊两种政权形式的代表。
雅典和斯巴达为巩固各自的政治制度,称霸全希腊,都尽力把本国的政治制度向希腊各国推行。
为了争夺中希腊,早在公元前459至445年雅典和科林斯、斯巴达就发生过战争。
这次战争以双方缔结三十年和约而结束。
斯巴达和雅典终于发生了大规模的战争,史称伯罗奔尼撒战争。
时间:
公元前431-前404
席卷了希腊各国,甚至波斯也插足其间。
战争结果两败俱伤,加深了城邦危机。
1、公元前431斯巴达的同盟者底比斯袭击雅典的同盟者普拉提亚,普拉提亚被攻占。
之后,斯巴达军侵入阿提卡,大肄蹂躏破坏。
雅典刚出动舰队封锁伯罗奔尼撒沿岸,并把农村居民移至雅典城内。
2、公元前430年雅典城内发生鼠疫,人口锐减。
雅典公民对伯里克利的不满。
伯里克利一度被迫下台,不久即死于鼠疫。
伯里克利死后,雅典发生了主战派与主和派的激烈斗争。
主战派的首领是克里昂。
主和派以尼西亚为首领。
公元前427年克里昂当选首席将军,主战派占上风。
公元前422年克里昂阵亡。
3、雅典主和派占了优势,与斯巴达举行了和平淡判。
公元前421年双方缔结为期五十年的和约,史称尼西亚和约(以雅典将军尼西亚得名)。
和约规定:
双方退出占领地;
如果希洛人发生暴动,雅典必须援助斯巴达。
4、签定和约后一年,雅典主战派首领亚西比得当选为将军。
公元前415年,亚西比得以他自己和尼西亚为统帅,发动了对西西里的远征,主和派反对远征西西里。
亚西比得的舰队抵西西里后,主和派召亚西比得回国受审。
亚西比得在回国途中,叛逃斯巴达。
最终雅典海陆大军几乎尽遭歼灭。
斯巴达按亚西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