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炸性粉尘环境用防爆电气设备粉尘防爆电气设备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9620707 上传时间:2023-01-08 格式:DOCX 页数:35 大小:35.7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爆炸性粉尘环境用防爆电气设备粉尘防爆电气设备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5页
爆炸性粉尘环境用防爆电气设备粉尘防爆电气设备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5页
爆炸性粉尘环境用防爆电气设备粉尘防爆电气设备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5页
爆炸性粉尘环境用防爆电气设备粉尘防爆电气设备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5页
爆炸性粉尘环境用防爆电气设备粉尘防爆电气设备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爆炸性粉尘环境用防爆电气设备粉尘防爆电气设备Word文件下载.docx

《爆炸性粉尘环境用防爆电气设备粉尘防爆电气设备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爆炸性粉尘环境用防爆电气设备粉尘防爆电气设备Word文件下载.docx(3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爆炸性粉尘环境用防爆电气设备粉尘防爆电气设备Word文件下载.docx

  3.12(爆炸性环境用)粉尘防爆电气设备dustignitionproofelectricalapparatusforexplosiveatmosphere

  按规定条件设计制造,使用时不会引起周围粉尘爆炸性混合物爆炸的电气设备。

  3.13最高表面温度maximumsurfacetemperature

  在规定的无粉尘状态或粉尘覆盖状态下试验时,电气设备表面任何部分达到的最高温度。

  3.14允许最高表面温度maximumpermissiblesurfacetemperature

  为了避免粉尘点燃,允许电气设备在运行中达到的最高表面温度。

  注:

允许最高表面温度取决于粉尘的种类,状态和所取的安全系数。

  4粉尘种类

  粉尘按其燃烧的剧烈程度分为两类:

  a.爆炸性粉尘:

如镁、铝、铝青铜等;

  b.可燃性粉尘:

如锌、焦炭、铁、煤、小麦、玉米、棉花、砂糖、橡胶、染料、聚乙烯、苯酚树脂等。

  可燃性粉尘可分为导电粉尘和非导电粉尘。

  5粉尘的温度组别

  粉尘按其点燃温度分为三组,如表1。

  表1

温度组别

点燃温度T

  ℃

T11

T>270

T12

200<

T≤270

T13

150<

T≤200

注:

确定粉尘温度组别时,应取粉尘云的点燃温度和粉尘层的点燃温度两者中的低值。

  6粉尘防爆电气设备外壳的分类

  粉尘防爆电气设备外壳按其限制粉尘进入设备的能力分为两类:

  尘密外壳:

外壳防护等级为IP6X,标志为DT。

  防尘外壳:

外壳防护等级为IP5X,标志为DP。

  7粉尘爆炸危险场所的划分

  根据爆炸性或可燃性粉尘环境出现的频度和持续时间,将粉尘爆炸危险场所划分为:

  10区:

在正常加工、处理或清理过程中,出现或可能出现的粉尘云或粉尘层与空气混合能达到爆炸浓度的区。

  11区:

未划为10区的场所,但在异常条件下可以在该场所内出现粉尘云或粉尘层与空气混合能达到爆炸浓度的区。

  8粉尘防爆电气设备的选型

  安装在粉尘爆炸危险场所的电气设备须按表2的规定选型。

  表2

危险场所

  粉尘种类

10区

11区

爆炸性粉尘

DT

可燃性粉尘

导电粉尘

非导电粉尘

  9温度

  9.1电气设备的允许最高表面温度

  电气设备的允许最高表面温度须符合表3的规定。

  表3℃

温度组别

无过负荷

有认可的过负荷

215

190

160

145

120

110

  9.2电气设备运行环境温度

  电气设备运行环境温度一般为-20~40℃。

环境温度范围不同时,须在铭牌上标明,并以最高环境温度为基准计算电气设备最高表面温度。

  第二篇通用要求

  10概述

  10.1爆炸性粉尘环境用电气设备应适于在规定的环境条件下使用,并须符合本标准的要求。

如果电气设备必须承受特别不利的条件(如机械的、电的、热的和化学的作用),则这些条件应由用户规定,并由制造厂、用户和检验单位之间商定相应的保护措施。

  10.2电气设备的外壳表面应尽可能设计成能避免静电荷聚集和粉尘堆积并易于清理的结构。

  10.3如果电气设备外壳盖或门的开启时间小于内部元件冷却到低于该设备允许最高表面温度所需的时间时,须在外壳上设置警告牌,标明开启前的延时时间规定。

  11材质

  11.1电气设备外壳可采用,金属(如铸铁、钢、铜、黄铜、青铜、含镁量不大于0.5%的轻合金)或非金属(如塑料)材料制成。

  11.2机械强度

  外壳应具有适当的强度和刚度,避免在正常运行和安装条件下(包括温度变化所造成的变形)影响设备的安全运行。

  12塑料外壳

  12.1塑料外壳应具有热稳定性,并能承受35章规定的热稳定性试验和其它有关试验。

外力冲击不到者不进行冲击试验。

  12.2为保证塑料正常工作时不积聚危险静电,按34章规定的试验方法测得的塑料表面绝缘电阻值须不大于10Ω。

  12.3塑料外壳须采用不燃或难燃性材料制成。

  12.4对于用紧固件紧固并在运行中因调整、检查或其它原因须开启的外壳盖,其紧固螺钉的螺孔可采用下列形式:

  a.带金属镶嵌件的螺孔。

其镶嵌件应永久地固定在塑料外壳上;

  b.与金属紧固件配合的塑料螺孔。

其螺孔形式应适合于塑性材料,并有适当的强度和寿命。

  13接合面

  13.1外壳壳体与可卸部件之间的接合面可以是平面式、止口式、密封式、螺纹式、圆筒式以及这几种方式的组合。

  13.2凡用螺栓或螺钉紧固时,应具有足够数量的紧固螺栓或螺钉以保证整个接合面紧密配合。

  13.3密封垫须采用石棉、橡胶或其它耐久的优质材料,并应适合电气设备的负荷状况和预计的工作寿命温度。

易于变硬或易于发粘的材料不宜作密封垫。

  13.4接合面须有防锈措施,如电镀、磷化、涂204—1防锈油等。

接合面不准涂油漆。

  13.5接合面的表面粗糙度Ra值为:

6.3μm。

  13.6尘密外壳

  13.6.1外壳接合面

  外壳接合面可采用下列形式之一。

  13.6.1.1平面式接合面

  平面式接合面应紧密接合。

接合面的最小有效长度L(图1)和接合面边缘至螺孔边缘的最小有效长度L1(图2)应符合表4的规定。

  图1

  图2

  表4mm

L

15

L1

5

  13.6.1.2止口式接合面

  止口式接合面的径向平面接合面应紧密接合。

接合面的最小有效长度L和接合面边缘至螺孔边缘的最小有效长度L1须符合表4的规定。

若轴向圆柱面配合部分的直径差小于0.075mm时,可将其配合长度的二分之一作为接合面(图3)。

止口式接合面长度也须符合表4的规定。

  图3

  直径差≤0.075

  13.6.1.3密封式接合面

  密封式接合面须充分压紧。

在安装或拆卸接合部位时,密封垫不得损伤、脱离。

  平垫密封时,接合面的最小有效长度L和接合面边缘至螺孔边缘的最小有效长度L1符合表5的规定。

  表5mm

接合面周长

<

300

300~500

>

500

8

10

3

接合面周长按接合面中心线计算。

  13.6.2操纵杆和转轴

  13.6.2.1不带防尘罩的操纵杆

  操纵杆与杆孔的接合面应采用密封圈或O形环密封,以防止粉尘进入外壳内部。

其固定方式如图4、图5所示。

  密封圈接合面的有效长度L须不小于10mm,采用二层O形环时除外。

  图4

  1—压盖;

2—垫圈;

3—密封圈;

4—密封箱;

5—操纵杆

  图5

  1—操纵杆;

2—壳壁;

3—O形环

  13.6.2.2带防尘罩的操纵杆

  a.按钮式操纵杆可设置防尘罩(图6),且可不设置密封圈。

  b.防尘罩应采用橡胶或其它类似的优质材料制成,其夹紧部位应有紧固、防松措施。

  c.操纵杆与杆孔的直径差须不大于0.2mm,其轴向配合长度须不小于20mm。

  d.为了防止防尘罩因破裂影响其防尘性能,宜加设“注意更换”字样的警告牌。

  图6

2—密封垫;

3—弹簧;

4—金属帽;

5—按钮;

6—橡胶护套;

7—紧定螺钉

  13.6.2.3转轴

  转轴与轴孔的配合可采用密封式接合面(如图7)。

接合面应设在轴承外侧。

为了保证防尘性能,产品名牌上须标明密封件的更换时间。

此外,可采用防尘性能优良的密封轴承。

采用该轴承时,宜在轴承,室充填润滑脂,以防止粉尘进入。

  13.6.3螺纹式接合面

  螺纹式接合面的螺纹旋合长度须不小于5倍螺距,并须采取防松措施,此外,还可加密封垫,以提高防尘性能。

  当外壳与外壳、外壳与钢管之间的螺纹接合为两端固定不能松脱时,可不采取防松措施。

  13.6.4观察窗

  13.6.4.1电气设备上设置观察窗时,应将其个数和开口面积限制到最小限度。

  13.6.4.2观察窗上的透明件应采用玻璃或其它抗机械、热、化学等作用的材料制成,并能承受第30章规定的冲击试验。

  13.6.4.3观察窗应采用密封接合,并须符合13.6.1.3条的规定。

  图7旋转轴接合面

  13.7防尘外壳

  13.7.1外壳接合面

  13.7.1.1平面式接合面

接合面的最小有效长度L和接合面边缘至螺孔边缘的最小有效长度L1须符合表6的规定。

  表6mm

6

  13.7.1.2止口式接合面

止口式接合面长度也须符合表6的规定。

  13.7.1.3密封式接合面

  密封式接合面采用平垫密封时,接合面的最小有效长度L和接合面边缘至螺孔边缘的最小有效长度L1须不小于5mm和3mm。

  13.7.2操纵杆和转轴

  13.7.2.1不带防尘罩的操纵杆

  操纵杆与杆孔的接合面,可采用下列接合式之一:

  a.圆筒式接合面

  圆筒式接合面的最小有效长度L和最大直径差W须符合表7的规定。

  表7mm

25

W

  b.密封式接合面

  操纵杆与杆孔的接合应采用密封圈或一层O形环密封。

密封圈接合面的轴向有效长度L须不小于5mm。

  13.7.2.2带防尘罩的操纵杆

  a.防尘罩须符合13.6.2.2b项的规定;

  b.为了防止防尘罩因破裂而影响其防尘性能宜加设“注意更换”字样的警告牌。

  13.7.2.3转轴

  转轴与轴孔的配合可采用下列接合面形式之一:

  a.曲路式接合面

  曲路式接合面的最小有效长度L和最大直径差W须符合表8的规定。

接合面的长度和单边间隙按图8所示计算。

为了防止粉尘进入,可采用在轴承外侧加设挡板的曲路结构(图9),粉尘进入的允许边界可至挡板内侧。

  图8

  L=a+∑b+c;

s—按轴向位移选取的间隙

  图9

  1—注油孔;

2—润滑脂;

3—曲路;

4—挡板

  表8mm

45

  采用密封式接合面时,接合面须符合13.6.2.3条的规定。

  13.7.3螺纹式接合面

  螺纹式接合面须符合13.6.3条的规定

  13.7.4观察窗

  观察窗须符合13.6.4条的规定。

  14紧固件

  14.1紧固用螺栓或螺母须有防松装置。

  14.2结构上特殊要求时,可设置1~2个护圈式(或沉孔式,以下同)特殊紧固件(图10)。

特殊紧固件须符合下列要求:

  a.螺栓头或螺母设在圈内,使用专用工具才能打开;

  b.紧固以后螺栓头或螺母的上平面不得超出护圈高度h;

  c.护圈直径d2、高度h和螺栓通孔直径d1须符合表9的规定;

  d.护圈可设有开口。

开口所对圆心角须不大于120°

  14.3紧固件应采用不锈材料制造,或经电镀等防锈处理。

  图10

  表9mm

螺纹规格

  d

通孔直径

  d1

护圈高度

  h

护圈直径d2

适用于六角头

适用于小六角头

适用于内六角头

最大值

最小值

M4

4

9

M5

19

17

11

M6

20

18

12

M8

22

16

M10

30

27

M12

14

35

31

M14

40

36

26

24

M16

44

28

M18

48

29

M20

50

46

33

M22

56

51

38

M24

61

57

42

  15联锁装置

  联锁装置应设计成使用一般工具不能解除其联锁功能的结构。

  16绝缘套管

  16.1当绝缘套管与连接件在接线过程中承受力矩作用时,须能承受31章规定的连接件扭转试验。

  16.2绝缘套管应采用吸湿性小的材料制成。

对电压高于127V的电气设备,不得采用酚醛塑料制品。

  17粘接材料

  粘接材料应对机械、热、化学、溶剂等作用具有充分的抵抗能力,并能持久的承受电气设备正常运行时的最高、最低温度作用而保持其热稳定性。

粘接材料的极限热稳定温度须比其最高工作温度高20℃以上,但最低为120℃。

  18连接

  电气连接的接触压力不应因绝缘材料在运行中(温度、湿度的改变)尺寸的改变而受到影响。

  19连接件

  19.1电气设备须具有与引入电缆或导线连接用的连接件。

当制成永久性引入电缆的型式时,可不设连接件。

  19.2引入电缆或导线的连接件应保证与电缆或导线连接牢固,接线方便,同时,还须防止电缆或导线松脱,拧转,并能保持良好的接触压力。

  19.3连接件不允许在正常工作条件下,因温度升高而导致接触压力降低。

  19.4连接件不允许带有可能损伤电缆或导线的棱角,不允许在正常紧固时产生永久变形和自行转动。

  19.5连接件不允许用绝缘材料部件传递接点压力。

用于连接多股线的连接件,须采取措施防止,导线分股。

连接截面积在4mm以下的电缆或导线的连接件,须设计成能与截面积更小的电缆或导线可靠连接。

  使用铝导线时应采用铜铝过渡接头,以防止电解腐蚀。

  20接线盒

  20.1电气设备和外部配线的连接,应在电气设备的接线盒内进行。

电气设备正常进行时不产生火花、电弧或危险温度,且电气设备额定功率不大于1kW,允许采用直接引入方式。

  20.2接线盒须与电气设备主体的防尘性能一致。

两空腔之间可采用密封圈,填料密封,但其结构应保证密封可靠。

  20.3接线盒的结构须便于接线,并留有适合于导线弯曲半径的空间,正确连接电缆后,其电气间隙和爬电距离须符合GB3836.3第5、6章的规定。

  21引入装置

  21.1将电缆或导线(包括橡套电缆、铠装电缆、钢管布线)引入电气设备的引入装置不应改变电气设备的防尘性能。

  21.2引入装置须采用下列形式之一:

  a.密封圈式引入装置;

  b.浇铸固化填料密封式引入装置;

  c.金属密封环式引入装置。

  21.3密封圈式引入装置

  21.3.1引入电缆或导线须采用压盘式(如图11、图13)或压紧螺母式(图12、图14)引入装置,并须具有防松和防止电缆拔脱的措施。

  21.3.2固定式电气设备的接线盒壳体与连通节可分为两个部件制造,但接合面必须符合13.6条或13.7条的规定。

  21.3.3引入橡套电缆时,压盘或压紧螺母的电缆入口处须制成喇叭口状,其内缘应平滑。

  21.3.4引入高压电缆时(额定电压不低于3kV的电缆)引入装置(或接线盒)须留有放置电缆头的空间(图13)。

  图11压盘式引入装置

  1—防止电缆拔脱装置;

2—压盘;

3—金属垫圈;

4—钢质堵板;

5—密封圈;

6—连通节

  a.适用于公称外径不大于20毫米电缆b.适用于公称外径不大于30毫米电缆

  图12压紧螺母式引入装置

  1—压紧螺母;

2—金属垫圈;

3—钢质堵板;

4—密封圈;

5—防止电缆拔脱及防松装置;

6—连通节;

7—接线盒

  图13高压电缆引入装置

  1—连通节;

4—压盘;

5—铅皮和铠装接地

  21.3.5钢管布线引入装置的压盘或压紧螺母与布线钢管或挠性连接管的连接,须制成螺纹连接方式(图14)。

螺纹旋合长度须不小于6倍螺距。

  图14钢管布线引入装置

4—连通节;

5—接线盒

  21.3.6密封圈须采用邵尔氏硬度45~55度的橡胶制造,橡胶材料须能承受第32章规定的老化试验。

  为配合不同外径的电缆,允许在密封圈上切割同心槽。

  密封圈尺寸须符合图15、图16的规定。

  图15

  d=电缆公称外径±

1mm

  A≥0.7d(不小于10mm)

  B≥0.3d(不小于4mm)

  图16

  d=导线公称外径±

0.5mm

  D1=n个φd孔外节圆直径

  A≥0.7D1(不小于10mm;

不大于35mm)

  B≥(不小于4mm)

  c≥(不小于4mm)

  21.3.7装密封圈的孔径Do与密封圈外径D的配合直径差须不大于表10的规定。

  表10mm

D

D0-D

D≤20

  20<

D≤60

  60<

  

  

  21.3.8引入装置在下列情况须加设金属垫圈:

  a.压紧螺母式引入装置,须在螺母与密封圈之间加设金属垫圈(图12、图14);

  b.采用图16密封圈时,须在其两侧加设金属垫圈(图14);

  c.采用图15密封圈时,对于接触面积小的须加设金属垫圈,以增大接触面积(图11)。

  21.3.9引入装置多于一个时,应备有公称厚度不小于0.5mm的钢质堵板,以防止在不引入电缆时,形成对外的通孔。

  21.3.10在额定工作状态下,如电缆引入口处的温度高于70℃或电缆芯线分支处的温度高于80℃时,须在接线盒内部设置标牌,标明温度,以便选用相应的电缆。

  21.3.11携带式或移动式电气设备的引入装置,须能承受第33章规定的夹紧试验。

  21.4浇铸固化填料密封式引入装置

  21.4.1引入装置须采用橡胶或塑料护套电缆,电缆引入口须设置防止电缆拔脱装置,并须敷设电缆保护管(图17)。

  图17浇铸固化密封填料式引入装置

2—固化密封填料;

3—电缆;

4—防止电缆拔脱装置

  21.4.2浇铸固化密封填料须符合下列要求:

  a.填料应是不燃性或难燃性材料;

  b.不须加热即可填充;

  c.填充后,在常温短时间内即可固化;

  d.固化后,不产生影响防尘性能的裂纹,且软化温度不低于95℃;

  e.不会对电缆护套产生不良影响。

  21.4.3浇铸固化密封填料的填充深度须大于电缆引入口孔径的1.5倍,最小为40mm,并应有表示所需填充量的标记。

  21.5金属密封环式引入装置

  21.5.1引入电缆须为金属护套电缆(图18)。

  图18金属密封环式引入装置

  1—金属护套电缆;

2—螺母;

3—套筒;

4—端部固定套管;

5—导体;

6—绝缘套管;

7—绝缘填料;

9—金属密封环

  21.5.2贯通引入装置的电缆表面应清洁干燥,对涂有防腐层者,应将防腐层清除干净后再敷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其它课程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