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道德经》的逻辑思想推荐文档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老子《道德经》的逻辑思想推荐文档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老子《道德经》的逻辑思想推荐文档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等等。
其中,特别是在阴阳之变化“法则”上,老子更有独创见解,诸如“阴虚制约阳实”、“三个阴阳交合成卦象”等等,从而集中国先秦哲学之大成。
2、老子的“道法自然”观。
“域中有四大,而王居其一焉。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从中,老子明明白白的揭示出了“道”的三个层次,和三种存在形式:
一是“自然之道”。
即为宇宙观。
是为最高层次。
这就是“阴阳”、“变化”之道。
二是“天地之道”。
是为中间层次。
它介于“宇宙”与“人”之间,揭示的是世界万物赖以生存、活动的关系。
反映的是世界万物“生存、发展之道”。
故这个道是“阴阳”、
“变化”之道在环境、空间之中的反映。
三是“王道”。
是为最低层次。
因“人”即“社会”,而社会的表现集中反映为“王道”,即“为王之道”。
故这个道也是“阴阳”、“变化”之道在人类社会中的反映。
可见,“阴阳”、“变化”之道贯穿于自然、社会、历史之中。
3、老子的“柔弱胜刚强规律”观。
老子基于“阴阳”、“变化”观出发,一方面,概括性的揭示出了
“刚强”即“阳”,“柔弱”即“阴”的这对哲学范畴,并从中看到了
“刚强胜柔弱”乃是“自然之道”、“天地之道”、“王道”之“普遍规律”。
但是,另一方面,老子也看到了在一定的“条件”之下,也有
“柔弱胜刚强”的时候。
并且老子研究这些“条件”,概括性的揭示和引进了“无极太极”、“有无”、“动静”、“虚实”等等这些哲学范畴,从而使得“柔弱胜刚强”也成为了“自然之道”、“天地之道”、“王道”之“特殊规律”。
正是如此,老子揭示的“柔弱胜刚强”规律之革命性的意义是:
不仅在于解释世界,而且在于改造世界。
正是如此,老子哲学以“刚强”和“柔弱”而终结了以“天、地、雷、火、风、泽、水、山”之“八卦”,和以“金、木、水、火、土”之“五行”来解释世界的认识,从而集中国先秦哲学之大成。
特别是,“刚强胜柔弱”与“柔弱胜刚强”规律,无疑的,其存在于道的三个层次、贯穿于自然、社会、历史领域。
而这,就应该是黑格尔苦苦寻找而不得的“绝对精神”。
二、社会历史观
当老子将“刚强”与“柔弱”观用以去认识社会、历史的时候,
便反映出了如下的思想:
1、老子的“社会”观。
在老子看来,“社会”也是“阴”与“阳”的统一体。
其中,“阴”即“柔弱”,它表现为“百姓”;
“阳”即“刚强”,它表现为“统治者”。
正是这“百姓”与“统治者”则构成了“社会”。
2、老子的“斗争”观。
在老子看来,“阴”与“阳”的对立和矛盾,决定了“柔弱”与
“刚强”的对立和矛盾,这也就决定了“百姓”与“统治者”的对立和矛盾。
而这种对立和矛盾,就是“阶级斗争观”的根源。
3、老子的“历史”观。
老子认为,一部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绝非是一部“刚强胜柔弱”的历史,而其中,也有着“柔弱胜刚强”。
4、老子的“民本”观。
老子讲“柔弱胜刚强”,从中揭示出和肯定了“百姓”对社会历史发展的巨大推动力量,并认为,这是社会历史推动力的基础和源泉,从而提出了“爱民”、“顺应民心”的思想。
这表明,老子一开始就站在了百姓的立场上。
同时,基于老子“阴虚制约阳实”,即“百姓”制约“统治者”的认识。
由此,反映出了老子的“民本”思想。
5、老子的“和谐推动历史”观。
老子认为,社会动荡不安,即造反、起义,和战争,并非能够推动社会历史的发展。
而认为,人类社会的历史只有在“柔弱”与“刚强”出现“和谐”关系时,方才能够得到极大的推动和发展。
由此,反映出了老子的百姓与统治者“和谐推动历史发展”的思想。
三、道德观
当老子将“柔弱胜刚强”视为“道”,即“规律”的时候,于是就对先秦的道德观有了批判的继承和发展。
1、老子的“道德”观。
老子讲的“道”,集中起来,就是指的“刚强胜柔弱”规律{在《道德经》中老子称之为“常道”},和“柔弱胜刚强”规律{在《道德经》
中老子称之为“非常道”}。
老子讲的“德”,即为“道”在“自律”、
“民得”等方面的思想、行为规范。
可见,老子的“道”、“德”观,并非就是伦理意义上的“道德”观。
2、老子的“道德一统”观。
在“道”与“德”的关系上,老子说:
“道生之,德畜之”;
“孔德之容,惟道是从”。
从而老子提出了“道德一统”的思想。
3、老子的“以德治道”观。
老子讲“德高道高”、“德低道低”。
从中,揭示出了“以德治道”的思想。
老子“以德治道”的思想表现在“得道”和“治道”两个方面。
从“得道”方面来看,主要指“柔弱胜刚强”之道,老子一是讲要喜欢道,“同于道”、“同于德”。
“故从事于道者,道者同于道,德者同于德,失者同于失。
同于道者,道亦乐得之;
同于德者,德亦乐得之;
同于失者,失亦乐得之”。
二是讲要“图难于小、于易”,勤学苦练,做到循序渐进。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
九层之台,起于累土;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又说:
“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
天下难事必作于易”。
“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
三是讲要善于研究和总结,做到“知人知已”,扬长避短。
“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
是谓道纪”。
“故以身观身,以家观家,以乡观乡,以国观国,以天下观天下。
吾何以知天下然哉?
以此”。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四是讲要不自满,不骄傲。
老子说: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
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
老子认为,得道之人表现为“方而不割,廉而不刿,直而不肆,光而不耀”;
五是讲要做到符合规律,精益求精。
“众人皆有以,而我独顽似鄙。
我独异于人,而贵食母”。
做到符合“道”的规律,并精益求精,方能得到道。
从“治道”方面来看,老子一是讲“忘我”、“无私”。
“{道}生之{德}畜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
是谓玄德”。
又说“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
二是讲“爱民”、“顺应民心”。
“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
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
“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
三是讲“契约”、“平等”。
“和大怨,必有余怨,安可以为善?
是以圣人执左契而不责于人”。
“有德司契,无德司彻”;
四是讲“正义”、“公平”。
“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强天下”。
其中的“道”,从老子的“道德一统”的思想去看,这里的“道”就是
“德”。
而其中的“德”,就是指的上述“忘我”、“无私”、“爱民”、“顺应民心”、“契约”、“平等”观。
这些思想和观念,正构成了“正义”的本质内容,和构成了衡量战争是否“正义”的判别标准。
同时,老子又说:
“夫乐杀人者,则不可以得志于天下矣”。
“夫唯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杀人之众,以哀悲莅之,战胜以丧礼处之”;
五是讲“无畏”、“不怕死”。
“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
在老子看来,有了“无畏”、“不怕死”的这种胆量和气魄,必然会表现出“道高”来,而“置于死地而后生”。
四、武学观
老子的哲学观、社会历史观、道德观反映出了“武”的思想和文
化特质
1、老子的“止戈为武”观。
老子清楚的看到,在“百姓”与“统治者”对立和矛盾的情况下,一旦统治者忙于“利已”,则必然导致“伤民”。
而正是“伤民”,使得社会历来“武”、“戈”不息,甚至出现百姓的造反、起义,带来社会的震荡。
从而揭示出了“武”、“戈”不息的社会本质。
故在老子看来,要止息社会的“武”、“戈”,只有统治者做到“妥协”,并从“无私”、“爱民”出发,实行“无为而治”的政治,使之出现社会的“和谐”,方能解决好这个问题。
而从中,也才能使统治者的“无为”变
“有为”。
这就是老子的“止戈为武”思想。
2、老子的“以武制武”观。
老子基于“柔弱胜刚强”的思想而缔造出了“武术”。
以之成为了对统治者施行“霸道”、“暴政”的有力的物质批判武器,并以之成为了实现“无为而治”政治的有力保障。
这就是老子的“以武制武”思想。
五、政治观
1、老子的“公”、“契”治世观。
在老子看来,“公”即“百姓”。
而“为公”的思想,即“为百姓”、
“为民”的思想。
这个思想是与老子的“民本”思想一脉相承的。
在老子看来,“契”即“契约”,和“契约管理”。
老子的“公”、“契”思想乃是治世观的根本。
同时,在老子看来,由于“契约”和“契约管理”,其本质,在于将“私”规范于一定的范围之内,而只有在这个范围内之“所得”,方才为“利”。
因此,“契”与“利”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故从这个意义上,也就可以说,讲“契”也就是在讲“利”,反之,讲“利”也就是在讲“契”。
这是一个说法的两个方面。
因此,也就可以说,老子治世思想之根本,也在于“公”、“利”二字。
2、老子的“无为而治”政治观。
老子的“无为而治”的政治思想就是由老子的“公”、“契”治世观决定的。
因为,老子一是讲“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这就
是“公”的思想;
二是讲“有德司契,无德司彻”,这就是“契”的思想。
其中,正是老子“契”的思想,它不仅与先前圣人的“无为而治”即“愚民”政治划清了界限,而且也是老子提出“绝圣弃智”、
“绝仁弃义”、“绝巧弃利”的必然。
故老子的“无为而治”,是突现“民心”和“契约”思想的反映,是统治者顺应民心的治世立场和态度,是统治者的政治立场向百姓立场靠近,甚至一致的根本办法和措施,是统治者消除“武”、“戈”的根本途径,是促进生产发展、经济繁荣的根本表现。
老子的“无为而治”,保证了统治者在“契约”关系中的“一般既得利益”,而杜绝,或者牺牲的是统治者超越“契约”关系而对“特殊利益”的追求。
可见,在统治者与百姓之间,老子的“无为而治”,并不主要是反映的是一个“经济”问题,而更主要的反映的是一个“是否顺乎民心”的“政治”问题。
3、老子的“德治”观。
老子勾画出了如下的“德治”兰图:
老子从“忘我”、“无私”观念出发,认为,统治者不能将权力及国家机器据为专有和个人依赖,不能迷信“刚强胜柔弱”,并用“武”和“武力”来治国。
而必须做到将手中的权力用于为百姓谋福利。
只有百姓得到了安定和幸福,国家才会长治久安;
老子从“爱民”、“顺应民心”观念出发,认为,统治者必须关心百姓疾苦,想百姓之所想,急百姓之所急,以民心为是而为是,以民心为非而为非,做到顺应民心,并身先士卒,勤奋踏实,忠于职守,带领百姓去谋利益。
各级官吏是受到百姓爱戴而被百姓推选出来的人;
老子从“契约”、“平等”观念出发,认为,社会的统治者必须按照“契约”原则去施政,方才能够做到“绝圣弃智”、“绝仁弃义”、“绝巧弃利”,方才能够杜绝“言出法随”、“政出多门”,方才能够做到言行一致,表里如一,方才能够做到以契彰德,取民于“德善”、“德信”;
老子从“正义”、“公平”观念出发,认为,统治者要支持和坚持正义战争,反对侵略战争及一切非正义战争,并做到“杀人之众,以哀悲莅之,战胜以丧礼处之”;
老子从“无畏”、“不怕死”观念出发,认为,统治者必须发扬不怕死的精神,并带领百姓去克服困难,争取胜利。
4、老子的“善恶”观。
老子认为的“善”是为“以德报怨”。
“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大小多少,报怨以德”。
老子又说:
“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
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
正是在“不善良的人”变得“善良”,和“不诚实的人”变得“诚实”中,充分表现出了老子“善”的观念。
这就是老子的“以德报怨”的思想。
而与“以德报怨”相反的是“以怨报德”。
而这“以怨报德”,就是老子认为的“恶”也就是说,在老子看来,“不善良的人”不接受“善意”和“不诚实的人”不接受“信任”,甚至反目相向,滋事寻仇,这就是在为“恶”。
这就是老子“以怨报德”的思想。
老子的“以德报怨”和“以怨报德”,无疑的,成为了立身处事,分清“为善”、“为恶”的判断标准和取舍根据。
六、武术观
老子以“柔弱胜刚强”为核心,但又不排斥“刚强胜柔弱”{因为“柔弱胜刚强”的最终实现是靠“刚强胜柔弱”最终完成的}而缔造出了“武术”。
1、老子武术的“打机”观。
在老子看来,“机”就是“有”{指老子认识论中的“有无”观,
即为“空间”}、“动”{指老子认识论中的“动静”观,即为“时间”}、
“虚”{指老子方法论中的“虚实”观,即为“弱势阶段”}的三者合
一、三位一体。
这种状况,是“刚强”变为了“柔弱”的表现。
打此,则事半功倍,万无一失。
2、老子武术的“法则”观。
老子概括出了武术打法的七大法则。
它们是:
一是见实{老子认
识论中的实}则打和避实{老子方法论中的实}就虚的打法法则。
这是由老子的“无极太极”、“有无”观,和“虚实”观决定的。
它决定了打的对象;
二是桩和桩法法则。
这是由老子的“阴阳”及其“变化”观、“八卦”及其“变化”观决定的。
它决定了打的形式和本质;
三是动中求打法则。
这是由老子的“无极太极”、“动静”观决定的。
它决定
了打的方式;
四是以静制动及以动逼静法则。
这是由老子的“动静”观决定的。
它决定了打的一大方法;
五是打在机前和打在机后法则。
这是由老子的“虚实”观决定的。
它决定了打的又一大方法;
六是打无绝打法则。
这是由老子的“阴阳”及其“变化”观决定的。
它决定了打的变化无穷;
七是无打法则。
这是由老子的“阴阳”及其“变化”观的特殊情况决定的,即在“阴”、“阳”不交合的状态下,则无胜负、无打。
3、老子武术的“境界”观。
老子概括出了武术的三种境界。
“微明”境界、“袭明”境界、“明”境界。
对于“微明”境界。
“将欲歙之,必固张之;
将欲弱之,必固强之;
将欲废之,必固兴之;
将欲夺之,必固与之。
是谓微明,柔弱胜刚强”。
这就是打法上的“诈术”境界。
是为低境界。
对于“袭明”境界。
“善行,无辙迹;
善言,无瑕谪;
善数,不用筹策;
善闭,无关楗而不可开;
善结,无绳约而不可解。
是以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
常善救物故无弃物。
是谓袭明”。
这就是在打法上,要熟练的运用打法法则,和懂得得失成败的境界。
是为中境界。
对于“明”境界。
“见小曰明,守弱曰强。
用其光,复归其明,无遗身殃。
是为习常”;
“含德之厚,比之赤子。
蜂虿虺蛇不螫,猛兽不据,攫鸟不搏。
骨弱筋柔而握固”。
“玄德深矣、远矣,与物反矣。
然后乃至大顺”。
这就是“以德服人”、“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境界。
是为高境界。
作者简介:
姚文俊,1948年出生,男,汉族,四川省资中县人。
内江日报社主任编辑,已退休。
盘破门武术名家。
研究方向:
老子《道德经》与中国武学文化。
著述颇丰。
代表作有论文《老子是中国武学及武术散打和文化的缔造者》、《论中国“物理”拳种的源流和意义》、
《论老子“和谐”社会思想》等,并有专著《中国武功盘破门》、《老子武学与国学》、《盘破门与武术人物》。
为立足中国武术、武学,新解老子及其《道德经》,开重新认识先秦思想之先河而独辟蹊径,研究老子及其《道德经》的中国第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