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笔记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9618945 上传时间:2023-01-08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40.8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伤寒论》笔记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伤寒论》笔记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伤寒论》笔记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伤寒论》笔记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伤寒论》笔记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伤寒论》笔记Word下载.docx

《《伤寒论》笔记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伤寒论》笔记Word下载.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伤寒论》笔记Word下载.docx

太阴、少阴、厥阴即三阴,三阴病属寒证、虚证。

“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为阳也;

无热恶寒者,发为阴也;

14.传变——传,是指病情循着一定的趋向发展;

变,是指病情在某些特殊条件下,不循一般规律而起着性质的传变

15.影响疾病传变的因素——有三:

一是正气的强弱;

二是感邪的轻重;

三是治疗的当否

16.循经传——按照六经的次序相传(太阳→少阳→阳明→太阴→少阴→厥阴)

17.越经传——不按六经的次序而是隔经相传

18.直中——病邪不经三阳经而直接侵入三阴经

19.里证出表——是指病邪从三阴经的病变转为三阳经的病变

20.合病——凡两经或三经的症证同时出现

21.并病——凡一经病证未罢,另一经病证又起,称并病

22.两感——互有表里的两经同时受邪,如少阴与太阳

23.坏病——误治以后病情恶化,即“坏病者,即变证也。

24.太阳主升阳明主合,少阳主枢。

(太阳主表,阳明主里,少阳主半表半里)

25.六经病症的治则——扶正祛邪。

即扶正:

扶阳气存阴液

26.五个一分——有一分恶寒便有一分表证;

有一分白苔便有一分表证;

有一分阳气便有一分生机;

有一分津液便有一分生机;

存的一分血,便保一分命

27.四个久——久病入络,久病入血,久病入肾,久病乃虚

28.七症一脉——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口苦,咽干,目眩。

(小柴胡汤)脉弦

29.试述六经病的治则——扶正祛邪,即扶阳气存阴液。

三阳病以祛邪为主:

太阳病汗法;

阳明病,清法、下法;

少阳病,和法。

三阴病以扶正为主:

太阴病,温法;

少阴病,寒化扶阳抑阴,热化育阴清热;

厥阴病,寒温并用

30.表里同病的治则——一是先表后里,为常法;

二是先里后表,是变法,是指里证为急,应先治里后治表;

三是表里同病,治表里不去,治里表不解,应表里兼顾,敦轻敦重而治之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第一

1.阳病——属表证。

其病理:

风寒入侵,卫阳被遏,营阴凝滞,为伤寒表实证(感受寒邪);

若荣卫不和,若卫强营弱,为中风表虚证(感受风邪)。

其证型有:

太阳表证、太阳里证两大类(太阳经证、太阳腑证)。

表证(经证)为伤寒、中风、温病;

里证(腑证)为蓄水证和蓄血证

2.太阳病本证分类——一是太阳中风证,解肌祛风,调和营卫,方用桂枝汤。

二是太阳伤寒证,辛温发汗,宣肺平喘,麻黄汤。

三是表郁轻证,辛温小发其汗,桂麻各半汤(桂麻各半汤,风疹此方良)

3.表郁轻证——表证日久,不得汗解,以发热恶寒呈阵发性为表现特点的风寒表证

4.太阳病脉证提纲——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5.浮脉——轻取即得,重按稍减而不空,举之泛泛有余,主表证,亦主虚证

6.寸口定位——掌后高骨是谓关,关前为阳(寸脉),关后为阴(尺脉),左手心肝肾,右手肺脾命,上主上,中主中,下主下,浮取为阳,沉取为阴。

7.诊脉的要领——滑寿(滑伯仁)《诊家枢要》云:

“持脉之要有三,曰举、按、寻,轻手循之曰举,重手取之曰按,不轻不重,委曲求之曰寻,举即浮取;

按即沉取;

寻即中取。

8.太阳病的分类——有三:

一是中风(第2条);

二是伤寒(第3条);

三是温病(第6条)

9.太阳中风证主要脉证——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表虚证)

10.恶寒重,发热轻,表寒证;

发热重、恶寒轻,表热证;

发热轻、恶风自汗,太阳中风证(表虚证)。

11.缓脉——一息四至,来去怠缓,主湿又主脾胃虚弱。

(缓者脾虚也,缓者湿盛也,缓者主虚也。

12.太阳伤寒证主要脉证——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

13.紧脉——脉来绷急,状若牵绳转索、主寒、主痛、主宿食。

14.温病的主要特点——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

15.——是指阵发性四肢抽搐。

16.辨病发于阳,病发于阴——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

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

17.辨传变与欲解——伤寒一日,太阳受之,脉若静者,为不传。

颇欲吐,若躁烦,脉数急者,为传也。

伤寒二三日,阳明少阳证不见者,为不传也。

18.太阳病本证——包括中风表虚证;

伤寒表实证;

表郁轻证。

19.中风表虚证主症——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桂枝汤主之。

20.桂枝汤证(兼证)——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21.阳浮而阴弱——轻按浮取为阳,重按沉取为阴,指脉象浮缓。

22.桂枝汤的功效——解肌祛风,调和营卫。

23.桂枝汤的病理——风邪袭表,营卫不和。

24.桂枝汤的注意事项——有五:

一是啜热粥;

二是温覆衣被;

三是中病即止;

四是病重可昼夜服药,乃至二、三剂;

五是忌生冷、油腻。

25.应用桂花枝汤的体会——一、本方可用于营卫不和的自汗;

二、可用于汗出恶风的鼻炎;

三、本方既是辛温解表剂,又是强壮脾胃的重要方剂;

四、本方可用于感冒后出现的头脑不清楚(风家,表解而不了了者,十二日愈。

)五、本方治疗头痛的好方剂,但风邪偏盛,可灼加祛风之药羌活。

但若偏温,适当加入乌梅、五味子。

26.太阳中风证汗出的机理——太阳病、发热、汗出者,此为荣弱卫强,故使汗出。

欲救邪风者,宜桂枝汤。

27.徐大椿云:

“桂枝汤为驱风圣药。

28.太阳中风证,邪气较重的证治——太阳病,初服桂枝汤,反烦不解者,先刺风池、风府,却与桂枝汤则愈。

29.学习24条的体会——一、本条提了出病重药轻,针药并用的治法;

二、感冒病人可用按摩,拔罐的方式在风池、风府穴治疗。

三、风池、风府乃太阳经的要络,药力不宜输通,右采用针刺的方法治之。

四、反烦不解者,不要误认为是变证的烦(白虎汤证),其鉴别点:

桂枝汤证仍在,只添一个烦,属病重药轻。

30.太阳病,浮弱脉的证治——太阳病,外证未解,脉浮弱者,当以汗解,宜桂枝汤。

31.学习42条的体会——一、表证汗法以后,脉浮弱持表证,宜桂枝汤,其目的不要发汗太过;

二、太阳病、头痛、项强、恶寒、脉浮弱者,宜桂枝汤。

告诫后人脉象变化就不要再用麻黄汤。

32.发汗大小方剂比较——大青龙汤发峻汗,麻黄汤发大汗,桂麻各半汤发小汗,桂枝汤发微汗。

33.桂枝汤脉浮数证治——伤寒发汗已解,半日许复烦,脉浮数者,可更发汗,宜桂枝汤。

34.学习本条(57)的体会——①主之:

即非它莫属;

②宜,是可以先择,不是唯一的治法;

③半日许复烦,临床表现为烦闷不适或胸闷;

④桂枝汤的主脉浮,浮数不是不可以用桂枝汤;

⑤用桂枝汤治疗胸闷的前提是感冒后出现的胸闷可以治之;

⑥桂枝汤的加减:

遇呕吐者加半夏,食欲不振加麦芽。

35.表证治禁——太阳病,外证未解,不可下之,下之为逆。

欲解外者,宜桂枝汤。

36.学习本条(44)的体会——①有表证,不可攻下为常法;

②仲景告诫攻下邪气内陷是错误的治法;

③一般表证都见发热,不要误用牛黄解毒丸等寒凉之品;

④外感发热病人大多见有便秘,此时应以解表为主;

⑤既能解表,又能通便,又不引邪入里,可选用《寒温条辨》的升降散,(升降散内用僵蚕,蝉蜕姜黄大黄掺)。

37.误用下法,表证仍在的治法——太阳病,先发汗不解,而复下之,脉浮者不愈,浮为在外,而反之,故令不愈。

今脉浮,故在外,当须解外则愈,宜桂枝汤。

38.学习本条(45)的体会——一般表证,误用下法,邪气内陷,若脉浮,表证仍在,仍可应用解表之法,宜桂枝汤。

39.辨表里证治——伤寒不大便六七日,头痛有热者,与承气汤。

其小便清者,知不在里,仍在表也,当须发汗。

若头痛者,必衄,宜桂枝汤。

40.学习本条(56条)的体会——辨别表里证的关键是小便清浊与否,清者在表,浊者在里。

41.表证误下,邪气未见内陷的表现——太阳病,下之后,其气上冲者,可与桂枝汤,方用前法;

若不上冲者,不得与之。

42.学习本条(15条)的体会——①表证误下,有气上冲,说明邪气仍在表,可用桂枝汤;

②心脏病气上冲胸,乃水饮所做,可用桂枝汤加桂枝或桂枝汤合苓桂术甘汤。

(苓桂术甘汤,水饮心悸尝)

43.自汗出的病理和治疗——病常自汗出者,此为荣气和,荣气和者,外不谐,以卫气不共荣气谐和故而。

以荣行脉中,卫行脉外,复发其汗,荣卫和则愈,宜桂枝汤。

44.学习本条(53条)的体会——①营卫不调,既可见于外感表证,亦可见于内伤杂病的自汗;

②自汗由外感可引起,内伤亦可引起,外感乃风邪,内伤乃营卫不调,其病机相同,总属营卫不调;

③徐大椿说:

“自汗与发汗迥别,自汗乃荣卫相离,发汗使荣卫相合。

”④张锡驹说:

“卫为阳,营为阴,阴阳贵乎和合,营卫不和,如夫妇之不调也。

”⑤桂枝汤可用于无发热恶风的自汗,不加增减。

(指征:

汗出不温。

45.发热汗出的病理和证治——病人藏无他病,时发汗,自汗出而不愈者,此卫气不和也。

先其时发汗则愈,宜桂枝汤。

46.古人云:

“寸脉弱者,不可发汗,汗则亡阳;

尺脉弱者,不可发汗,汗则亡阴。

47.学习本条(54)的体会——①本病在卫而不在营;

②先其时发汗就是在未发热汗出以前发汗,有截断疗法的持点。

尤如治疗疟疾肆作前2小时服药一样。

③若汗后复发汗,可出现大汗淋漓,损伤正气。

48.桂枝汤禁例——有五:

一是表实证,不可应用:

“桂枝本为解肌,若其人脉浮紧,发热汗不出者,不可与之也。

常须识此,勿令误也”;

二是湿热内蕴者不可应用:

“若酒客病,不可与桂枝汤,得之则呕,以酒客喜甘故也”;

三是里热证,吐脓血者不可应用:

“凡服桂枝汤吐者,其后必吐脓血也”;

四是邪热内陷,不可用桂枝汤:

“发汗后,汗出而喘,无大热者,不可更行桂枝汤”;

五是坏病不可更行桂枝汤:

“太阳病三日,已发汗,若吐、若下、若温针,仍不解者,此为坏病,桂枝不中与之也,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

49.辨证论治的原文——“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诒之。

50.学习桂枝汤禁例的体会——①脉浮紧的表实证不可应用;

②湿热内蕴,(舌苔黄腻)不可就用;

③里热证的汗出,不可应用;

④服桂枝汤呕吐者不可应用;

⑤坏病不可应用。

51.桂枝兼项背强几几证——“太阳病,项背强几几,反汗出恶风者,桂枝加葛根汤主之。

52.桂枝加葛根汤的功用——解肌祛风,升津舒经。

53.就用桂枝加葛根汤的体会——①本方以汗出恶风,项背强几几为指征;

②服用本方不须粥;

③葛根有升提津液,舒经的作用;

④本方可用于汗出恶风的颈锥病

54.桂枝兼喘证——喘家作,桂枝汤加厚朴、杏子汤。

55.学习桂枝加厚朴、杏子汤的体会———①本方可用于汗出恶风的感冒咳嗽;

②本方可用于老年人咳喘;

③喘家可用本方。

56.桂枝兼阳虚症——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汤。

57.应用桂枝加附子汤的体会———①本方可用于阳虚自汗;

②可用于中风表虚证兼手足逆冷者;

③本方可用于表证过汗,出现的恶风证候;

④本方可用于风湿性关节炎以手指关节疼痛着为佳。

58.桂枝兼胸满证治———太阳病,下之后,脉促胸满者,桂枝去芍药汤主之。

59.桂枝去芍药汤、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的应用体会———①脉促胸满的心脏病,可用桂枝去芍药汤;

②寒热,咳嗽桂枝去芍药加杏仁汤主之;

③头痛,口渴,咳嗽,恶寒,桂枝去芍药加杏仁花粉汤主之;

④寒邪凝滞便秘,腹胀而痛,可用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

⑤大便坚,小便自利的风湿病可用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

60.桂枝兼营气不足身痛证(新加汤)——发汗后,身疼痛,脉沉迟者,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主之。

(仲景新加汤,桂枝加参藏)

61.学习新加汤的体会——①发汗后身疼痛属不荣则痛;

②脉沉迟者,如《内经》云:

“其脉沉者,营气微也,”“迟者荣气不足,血少故也;

”③本方可用于用发散药后,或祛风湿药后,疼痛加重者;

④本方可用于产后或人流后关节疼痛;

⑤心下痞硬,少腹无力的用泻下药仍大便秘结,可用本方

62.归芪建中汤与新加汤的临证鉴别——二者均用于不荣则痛的产后或人流后的关节疼痛。

所不同的:

归芪建中汤是以手足夏季热、冬季凉或兼有面色恍白,胃脘疼痛为指证。

无汗后疼痛加重;

新加汤是以发汗后疼痛加重为指证或用祛风湿药止痛反而加重

63.伤寒表实证(伤寒八证、麻黄八证)——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

64.伤寒表实证的病机——风寒外束,卫阳被遏,营阴郁滞

65.学习本条(35)的体会——①柯韵伯说:

“太阳主筋,‘诸筋者,皆属于节,’故骨节疼痛”;

②过腰部的经脉有五:

冲、任、督、带、足太阳膀胱经,故腰痛,同时应明白经期带多腰痛的原理;

③服麻黄汤不须粥;

④本方是辛5发汗峻剂,发大汗,临证应用不可太过,以防损伤正气

66.关于脉象不同用麻黄汤——一是“脉浮者,病在表,可发汗,宜麻黄汤”;

二是“脉浮而数者,可发汗,宜麻黄汤”

67.学习51、52的体会——①麻黄汤不一定非脉浮静,脉浮而数者均可应用;

②麻黄汤的禁忌脉象—脉细数;

③应用麻黄汤一定是八证,关键是无汗。

用量以6g为佳,甘草3g。

若胃气虚弱,可加生姜三片,大枣两枚

68.服麻黄汤后可能出现的反应——太阳病,脉浮紧、无汗、发热、身疼痛,八九日不解,表证仍在,此当发其汗,服药已微除,其人发烦目瞑,剧者必衄,衄乃解。

所以然者,阳气重故也,麻黄汤主之。

69.目瞑——闭目懒睁,不喜强光刺激

70.学习本条(46)的体会——①服麻黄汤后,出现鼻衄乃以衄代汗,俗称红汗,切不可用冷水敷头部;

②本方用于风疹块;

③风寒表证,出现衄血是治愈的现象,如47条云:

“太阳病,脉浮紧,发热,身无汗自衄者愈。

”④只要有表实证,不管是出血与否,均可用麻黄汤。

如55条:

“伤寒脉浮紧,不发汗,因致衄者,麻黄汤主之”

71.太阳阳明合病,太阳为主的治法——太阳与阳明合病,喘而胸满者,不可下,宜麻黄汤。

72.学习本条(36)的体会———①《医宗金鉴》说:

“太阳阳明合病,下利不呕者,是里气实不受邪也,若喘而胸满,是表邪盛气雍于肺间也。

邪在高分之表,非结胸也,故不可下,以麻黄汤发表通肺,喘满自愈矣。

”②《伤寒九十论》云:

“太阳阳明合并证。

仲景法中有三证,下利者葛根汤,不下利呕逆者加半夏,喘而胸满者,麻黄汤也,治以麻黄汤,得汗而解。

73.麻黄汤禁例——①是“咽喉干燥者,不可发汗。

”②是“淋家,不可发汗,发汗必便血。

”③是“疮家,虽身疼痛,不可发汗,汗出则痣。

”④是“衄家,不可发汗,汗出必额上陷,脉急紧,直视不能睁?

,不得眠。

”⑤是“亡血家,不可发汗,发汗则寒?

而振”⑥是“汗家,重发汗,必恍惚心乱,小便已阴痛,与禹与粮丸”⑦是“病人有寒,复发汗,胃中冷,必吐?

”⑧是“脉紧者,法当身疼痛,宜以

汗解之。

假令尺迟者,不可发汗,何以知然?

以荣气不足,血少故也。

74.学习麻黄汤禁例的体会——①咽喉乃三阴经所过之处,如张锡驹说:

“脾足太阴之脉,挟咽,肾足少阴之脉循喉咙,肝足厥阴之脉循喉咙之后,皆三阴经脉所循之处也,三阴精血虚少,不能上滋于咽喉,故“咽喉干燥者,不可发汗”。

②淋家表现的症状很像感冒,不要当感冒去处理;

③疮家,虽身疼痛,属不荣则痛,故不可发汗;

④衄家不可发汗,乃“血汗同源”之故;

⑤亡血家不可发汗,如《针经》(《灵枢》)云:

“夺血者无汗,夺汗者无血,亡①血发汗则阴阳俱虚,故寒栗而振摇”。

⑥阴虚有热不可发汗;

⑦阳虚胃寒不可发汗;

⑧气血俱虚不可发汗,如长路玉说:

“尺中脉迟,不可用麻黄汤发汗,当频与小建中和之。

(老师用归芪建中汤)

75.寒兼项背强几几证(葛根汤证)——太阳病,项背强几几,无汗,恶风,葛根汤主之。

(葛根汤内麻黄襄,二味加入桂枝汤

76.应用葛根汤的体会——①本方可用于牛皮癣,以头部为甚(头部乃上半身牛皮癣)葛根用量一般在60g左右;

②本方可用天治疗肩周炎;

③葛根汤方麻黄剂量不宜过大,一般以6g为佳,一般小于桂枝剂量。

77.太阳与伤寒兼呕利证——太阳与阳明合病者,必自不利,葛根汤主之;

太阳与阳明合病,不不利,但呕者,葛根加半夏汤主之。

78.学习(32、33)的体会——①太阳与阳明合病,表邪入里,邪犯肠胃,见下利,内迫阳明,胃气上逆见呕吐,下利呕其病机相同,均是表邪入里,正如陈无己所说:

“邪气外甚,阳不主里,里气不和,气下而不上者,但下利而不呕,里气上逆而不下者,但呕而不下利,与葛根汤以散其邪,加半夏以下逆气。

②太阳阳明合物,泄泻者,葛根汤主之,不必再加止泻药物。

因为“表解里自和”。

再说葛根有解表兼解表升津止利之功。

79.太阳伤寒兼里热证(大青龙汤证)——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大青龙汤主之。

80.大青龙汤的禁忌证——若脉微弱,汗出恶风者,不可服之,服之则劂逆,筋惕肉,此为逆也。

81.大青龙汤的病理——风寒束表,里有郁热。

82.大青龙汤的证型——表寒里热,表里俱实。

(寒包火)

83.大青龙汤的功效——辛温解表,兼清里热。

84.太阳伤寒兼风湿证治——伤寒脉浮缓,身不疼,但重,乍有轻时,无少阳证者,大青龙汤发之。

85.学习大青龙汤证的体会——①应用本方以不汗出而烦躁为指征;

②本方以表寒里热(寒包火)为特点;

③本方麻黄花18g,生石膏15g,桂枝6g,甘草6g,生姜三片,大枣五枚,生在发汗,兼除里热,尤如龙升雨降。

④本方不宜久服,因发峻汗,以防损伤阳气。

⑤胸中烦躁,自觉屋隘莫能客,脉洪大可用大青龙汤加天花粉主之;

⑥头痛如噼,身如被杖,烦躁无汗,目赤口干,可用大青龙汤加竹叶治之;

⑦本方可用天风湿病;

⑧老年人用本方剂量一定要小。

86.太阳伤寒兼水饮证治(小青龙汤证)——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满,或喘者,小青龙汤主之。

(小青龙汤治水气,喘咳呕哕渴利微,姜桂麻黄芍药甘,细辛半夏兼五味)

87.小青龙汤疗效判断指征——伤寒,心下有水气,咳而微喘,发热不渴。

服汤已,喝者,此寒去欲解也,小青龙汤主之。

88.应用小青龙汤的体会——①本方应用的指针是表寒内饮,即胃脘痞满,咳嗽气喘,即可应用;

②应用本方剂量尤为重要,以3g为佳,细辛1.5g;

③因本方所致症状有干呕,口渴,下利,小便不利等,都是由于水饮阻滞所致,不必再加止渴利尿的药物;

④古人云:

渴与不渴可辨里证之寒热;

虚实之辨见,故“服汤已,渴者,此寒去欲解也”。

⑤暑天水浴而致咳,遇寒加剧,小青龙汤主之,三拗汤亦主之;

⑥夏季多衣,背恶寒,咳吐稀痰,小青龙汤治标,都气丸治本。

89.应用桂麻各半汤的体会——①本方临证用于治疗风疹块,见面红,身痒;

②本方剂量麻黄汤与桂枝汤的比例是1:

1,不是麻黄汤的一半,桂枝汤的一半,而是取麻黄汤1/3量,桂枝汤1/3量的合方。

90.应用桂二麻一汤的体会——①本方可用于恶寒发热,形似疟,一日二发;

②本方可用于恶寒振栗,头痛腰痛,咳嗽痰少,舌苔白厚而滑,脉浮紧,先予桂二麻一汤,药后寒热已除,但少腹拘急,食欲不振,改用小建中汤。

(小建中汤芍药多,桂姜甘草大枣藏,更加饴糖补中气,虚劳腹冷服之瘥)

91.应用桂枝二越婢一的体会——①本方是桂枝汤与越婢汤2:

1剂量的合方;

②风水:

发病急,来势猛,水肿先从头面、眼睑开始,然后遍及全身,以腰以上肿甚为特点(风、实、肺);

③阴水:

发病缓,来势徐,水肿先从足面开始,然后遍及全身,以身以下肿甚为特点(虚、脾、肾);

④桂二越婢一汤用于治疗风水(阳水),以风邪偏甚者为佳。

92.《内经》去:

诸过者切之,涩者,阳气有余,为身热无汗。

是以脉涩,知阳气拥郁而汗出不彻。

93.辨虚证实证——发汗后,恶寒者,虚故也。

不恶寒,但热者,实也,当和胃气,与调胃承气汤。

(调胃承气硝黄草)

94.学习本条(10)体会——①尤在泾说:

“汗出而恶寒者,阳不足而为虚也,为芍药甘草附子治之是已;

汗出而不恶寒但热者,邪入里而成实也,然不可以峻攻,但与调胃承气和其胃气而已。

”②古人云:

气有余便是火,气不足便是寒;

血得热则行,得寒则凝;

气主煦之,血主濡之。

95.辨寒热真假——病人身大热,反欲得衣者,热在皮肤,寒在骨髓也;

身大寒,反不欲近衣者,塞在皮肤,热在骨髓也。

96.表里先后的治则——伤寒,医下之,续得下利清谷不止,身疼痛者,急当救里;

后身疼痛,清便自调者,急当救表。

救里宜四逆汤,救表宜桂枝汤。

(四逆汤中姜附草,三阴厥逆太阳沉)

97.栀子豉汤证——发汗吐下后虚烦不得眠,若剧者,必反复颠倒,心中懊,栀子豉汤主之。

98.心中懊——指心里烦郁特甚,使人有无可奈何之感。

99.虚烦——证候名称,烦者热也,烦者心烦也;

虚,非指正气之虚,乃是与有形之实邪相对而言。

虚烦,虽无实邪,但却有火热之郁,故又可称为“郁烦”。

100.麻杏石甘汤证——发汗后,不可更行桂枝汤,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可与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

(热喘麻杏石甘汤,肺热咳嘣此方良)

101.学习麻杏石甘汤的体会——①本证汗出而喘,非桂枝加厚朴杏子汤,此处汗出是热迫津液外泄,故不可用桂枝汤;

②汗出用麻黄的机理是重在宣肺,配石膏乃麻黄一倍,以制其辛温之性,转为凉清热,但里热炽盛,一可以制约麻黄辛温,二可清热。

102.白虎加人参汤证——服桂枝汤,大汗出后,大烦渴不解,脉洪大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103.学习本条的体会——①服桂枝汤,大汗出,脉洪大,有用桂枝汤治之,有用白虎加人参汤治之,其鉴别点看是否有四大一黄症;

②四大一黄症:

大汗、大热、大渴、脉洪大;

③白虎加人参汤加天花粉可治疗糖尿病。

104.里热下利证(葛根芩连汤证)——太阳病,桂枝证,医反下之,利遂不止。

脉促者,表未解也,喘而汗出者,葛根黄芩黄连汤主之。

105.表邪未解,又有里热下利。

(协热利)葛根黄芩黄连汤,甘草四般治二阳,解表清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