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贸易第三章国际分工考点及强化练习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9618264 上传时间:2023-01-08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0.3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国际贸易第三章国际分工考点及强化练习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国际贸易第三章国际分工考点及强化练习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国际贸易第三章国际分工考点及强化练习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国际贸易第三章国际分工考点及强化练习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国际贸易第三章国际分工考点及强化练习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国际贸易第三章国际分工考点及强化练习Word格式.docx

《国际贸易第三章国际分工考点及强化练习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国际贸易第三章国际分工考点及强化练习Word格式.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国际贸易第三章国际分工考点及强化练习Word格式.docx

这个时期发生了第二次产业革命,同时垄断代替了自由竞争,资本输出加强,形成了国际分工体系。

第二节当代国际分工

当代国际分工的特点

1.国际分工的基础在深化

(1)世界性产业结构升级与调整。

(2)经济全球化快速发展。

(3)市场经济体制被普遍接受。

(4)国际分工的参与度扩大。

2.国际分工形式多样化

当代国际分工的形式有以下三种:

(1)垂直型国际分工,是指经济发展水平不同的国家之间的纵向分工,主要指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制造业与农业、矿业的分工。

(2)水平型国际分工,是指经济发展水平相近的发达国家之间的横向分工,主要指发达国家之间在工业部门上的分工。

(3)混合型国际分工,是指垂直型和水平型混合起来的国际分。

3.国际分工格局的主导与层次化

(1)发达国家处于国际分工的主导地位。

(2)国际分工格局出现层次化。

第三节国际分工的发展条件

国际分工的发展条件

1.自然条件

(1)自然条件是国际分工产生和发展的基础。

(2)自然条件的制约作用在下降社会生产力。

2.社会生产力

社会生产力是国际分工形成和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促进国际分工的发展。

(2)决定国际分工的地位。

(3)影响国际分工的参与度。

(4)提高国际分工的层次。

3.人口与市场

人口分布、生产规模和市场发育度与规模影响各国参与国际分工的能力。

4.交通与通信业

通运输和通信成本通过以下几条途径影响一个国家对国际分工的参与度。

第一较高运输成本减少了初级产品出口所得的收入,降低了一国经济可以用作投资的储蓄量。

第二,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运输成本较高的国家可能把自己产出量较小的部分投在贸易上,难以进入跨国公司的生产链条和销售渠道。

第三,运输影响一国与它国国际分工的形成,第四交通运输和通信业制约着世界分工的形成。

5.资本流动

资本流动是国际分工深入发展的关键。

资本国际化促进了国际分工的迅速发展

6.国际生产关

生产关系影响着国际分工的性质和作用。

国际分工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同时它也受到生产关系的制约。

既然国际分工是社会分工超出国家界限的结果,社会的生产关系也会超越国界,形成国际生产关系。

7.经济体制与政策

从历史发展来看,经济体制是参与国际分工内因的基础,同时,经济体制决定各国的对外贸易政策。

第四节国际分工理论

一、亚当·

斯密的国际分工理论

亚当·

斯密,英国人,是资产阶级经济学古典学派的主要奠基人之一,在其代表作《同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中,提出了国际分工理论,其要点如下

1.分工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分工能够大幅度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原因是:

“第一,劳动的技巧因专业而日进;

第二,一种劳动转到另一种工作,通常须损失不少时间,有了分工,就可以免除这种损失;

第三,许多简化劳动和缩减劳动的机械的发明,使一个人能够做许多人的工作。

2.分工能够促进全社会的普遍富裕

斯密认为,分工不仅能极大地促进劳动生产力的发展,还能增进全社会的普遍富裕,这是因为,各行各业的产量由于分工而大增。

3.分工产生的原因

斯密认为,尽管人类的智慧预见到分工会促进劳动生产力的发展和人民富裕,但这并不是促使分工产生的原因。

分工的产生来源于人类互通有无、物物交换和相互交易的天性。

4.限制分工发展的因素

(1)由于分工起因于交换能力,因此分工的程度总要受到交换能力大小的限制。

(2)分工的发展受制于产业领域发展的影响。

(3)分工的发展还受制于商品经济和交换媒体的发展。

5.国家之间如何分工

一国如果在某种产品的生产上具有比别国更高的劳动生产率,或者更低的生产成本,该国在这种产品上就具有绝对优势,每个国家都集中生产其具有绝对优势的产品,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分工交换,使各国的资源、劳动力和资本得到最有效的利用,这样就能使各国的劳动生产率和福利水平得到提高。

二、大卫·

李嘉图的国际分工理论

大卫·

李嘉图,英国人,是英国工业革命深入发展时期济学家和政治活动家,其代表作是1817年出版的《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

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是在亚当·

斯密绝对优势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李嘉图的国际分工理论(比较优势理论)的主要内容是:

每个国家不一定要生产所有商品,而应集中力量生产那些利益较大或不利较小的商品,在资本和劳动力不变的情况下,产品的生产总量增加,然后通过国际交换获取收益。

如此形成的国际分工对贸易各国都有利,

李嘉图认为,在资本与劳动力在国际间不能自由流动的情况下,按照比较优势理论进行国际分工,可以实劳动力配置更合理,生产总额增加,对贸易各国都有利。

但前提是必须是完全的自由贸易。

三、马克思的国际分工理论

马克思,德国人,是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

他在《资本论)等著述中,提出从社会生产方式演变中分析国际分工产生和发展的现象。

马克思有关国际分工的主要观点有:

(1)反对抽象地研究国际分工。

他认为应该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去研究国际分工的性质和影响。

(2)资本主义国际分工来源于社会分工的发展。

在资本主义商品经济下,产品的各种加工过程分离开来,分工的规模也使大工业脱离了本国市场,完全依赖于世界市场和国际分工,所以,主义国际分工的动力来自资本主义首先进行产业革命的国家社会分工发展的内在要求。

(3)资本主义国际分工初级阶段的形式与形成因素。

资本主义初级阶段的国际分工是在以下因素的基础上形成的。

工业发达国家生产力的巨大发展;

工业发达国家强迫其殖民地生产工业国需要的原料,并销售工业国生产的产品,进行不平等贸易;

工业发达国家通过商业战争,使落后国家沦为工业国的原料来源地和消费品的销售市场。

(4)资本主义国际分工的二重性。

一方面,它具有进步性。

另一方面,国际分工永远是和定的国际生产关系联系在一起的。

四、俄林的国际分工理论

俄林是瑞典著名的经济学家和活跃的政治家,其代表作为《地区间贸易和国际贸易》。

1.生产要素禀赋理论的精要

(1)贸易的直接原因根基于商品的价格差异。

各国商品和生产要素的价格差异是国际贸易产生的必要条件

(2)货物价格的差别来源于国家间生产要素察赋的差异,俄林认为生产要素可以分为:

自然资源(含土地)、资本和劳力。

由于自然、社会等原因,各国生产要素察赋存在差异形成了本国的价格机制。

(3)生产要素的比例决定具体产业的设立。

2.要素禀赋理论的贡献

(1)深化了李嘉图比较成本产生的来源。

俄林用生产要素察赋差异解释比较成本差异。

(2)建立了完整的一般均衡分析框架。

俄林的理论既分析了商品市场的均衡,也分析了生产要素市场的均衡。

(3)为各国在国际分工中优化产业结构提供了依据。

根据俄林理论,各国可根据其要素禀赋,考虑产业的竞争力,获取国际分工的利益。

五、当代国际分工理论

1.“里昂惕夫之谜”对俄林要素察赋理论的挑战

里昂惕夫认为:

“当我们以平均价值100万美元的国内出口去置换相同数额的竞争性进口品的时候,出口品含有资本要少得多,而劳动则相对多一些。

因此,美国参与国际分工是以动密集型高而不是以资本密集型高的生产专业化为基础的,换句话说,这个国家进行对外贸易是为了节约它的资本并解决其劳动力过剩问题”。

这个结论被西方经济学界称为“里昂惕之谜”。

对“里昂惕夫之谜”的解释很多,其中代表性的理论主要有:

劳动熟练说、人力资本说和术差距说。

2.产业内贸易说

产业内贸易的主要特点有:

(1)产业内贸易是同类产品的相互交换,而不是产业间非同类产品的交换。

(2)产业内贸易的产品流向具有双向性,即同一产业内的产品,可以在两国之间相互进出口。

(3)产业内贸易的产品具有多样性。

(4)产业内贸易的商品必须具备两个条件。

一是在消费上能够相互替代;

二是在生产中需要相近或相似的生产要素投入。

产业内贸易形成的原因主要有:

同类产品的异质性是产业内贸易的重要基础:

规模经济收益递增是产业内贸易的重要成因;

经济发展水平是产业内贸易的重要制约因素。

3.国家竞争优势理论

迈克尔·

波特是美国著名管理学家,他在《国家竞争优势》一书中认为,李嘉图和俄林的比较利益分工学说脱离了当代国际贸易实际,并且提出了国家竞争优势理论来挑战他们的分工理论。

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指出了李、俄国际分工理论存在的问题。

(2)李、俄国际分工的理论前提不切实际。

(3)影响当代国际分工发展的因素。

主要有技术的变迁、资源条件的逐渐普及和经济全球化趋势。

(4)单纯依靠比较利益原则对当代国家产业发展的危害,其危害主要包括生产要素作为财富源泉的作用被加速替代、劳动力或天然资源的竞争力在衰退和对发展中国家是一个“陷阱”。

(5)需要以国家竞争优势取代比较优势理论。

(6)国家竞争优势图解,迈克尔·

波特把他所构建的国家竞争优势理论体系冠名为“国家钻石体系”。

他认为一国的竞争优势取决于生产要素,需求条件,企业策略、企业结构和同业竞争,相关与支持产业的环境。

 

同步强化练习

一、单项选择题

1.国际贸易的基础是()

A.科技革命B.国际关系

C.经济外交D.国际分工

2.当今国际分工的主流形式是()

A.垂直型B.水平型

C.混合型D.单一经济型

3.大卫·

李嘉图的国际分工理论是()

A.绝对成本说B.比较优势理论

C.生产要素禀赋说D.产业内贸易学说

4.波特认为企业最基本的竞争优势是()

A.国家B.资本

C.劳动力D.自然资源

二、多项选择题

1.对“里昂惕夫之谜”的解释理论包括()

A.产业内贸易说B.国家竞争优势理论

C.人力资本说D.技术差距说

E.劳动熟练说

2.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国际分工学说的发展趋势有()

A.对俄林的分工学说进行检验和深化

B.加强了对产业内部分工理论的研究

C.加强了跨国公司内分工理论的研究

D.出现了国家竞争优势理论,对比较优势理论形成了挑战

E出现了国家绝对优势理论,对比较优势理论形成了挑战

三、名词解释题

产业内贸易

四、简答题

1.社会生产力是国际分工形成和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

2.简述产业内贸易的主要特点。

3.简述产业内贸易形成的原因。

4.简述“里昂惕夫之谜”的内容。

五、论述题

试述迈克尔·

波特提出的国家竞争优势理论的主要内容。

参考答案及解析

一、单项选择

1.D2.B3.B4.A

二、多项选择

1.CDE2.ABCD

三、名词解释

产业内贸易:

是指产业内部同类产品之间的贸易,即一个国家同时出口和进口同类产品。

答:

(4)提高国际分工的层次.

(1)产业内贸易是同类产品的相互交换,而不是产业间非同类产品的交换。

(2)产业内贸易的产品流向具有双向性,即同一产业内的产品,可以在两国之间相互进出口。

(3)产业内贸易的产品具有多样性。

(4)产业内贸易的商品必须具备两个条件:

二是在生产中要相近或相似的生产要素投入。

(1)同类产品的异质性是产业内贸易的重要基础。

(2)规模经济收益递增是产业内贸易的重要成因。

(3)经济发展水平是产业内贸易的重要制约因素。

里昂惕夫利用投入一产出分析法对美国的对外贸易商品结构进行具体计算,以验证赫一俄原理。

结果却得出结论:

美国参与国际分工是以劳动密集型高而不是以资本密集型高的生产专业化为基础的,也就是说,美国进行对外贸易是为了节约它的资本并解决其劳动力过剩问题,这一结论称为“里昂惕夫之谜”。

国家竞争优势理论的主要内容有以下几点:

(1)指出了李嘉图和依林的国际分工理论存在的问题。

波特认为,李、俄国际分工理论学说不能解释当今世界丰富多元的贸易形态。

李、俄国际分工理论的假设条件没考虑到经济规模,且认为资金与熟练工人不会在国家之间移动。

这些理论是完全静态的概念。

其因素主要包括技术的变迁、资源条件的逐渐普及和经济全球化趋势。

(4)单纯依靠比较利益原则对当代国家产业发展的危害。

其危害主要包括生产要素作为财富源泉的作用被加速替代、劳动力货天然资源的竞争力在衰退、对发展中国家是一个“陷阱”。

国家是企业最基本的竞争优势。

随着贸易自由化的加深,以产业技术和市场经验为支柱的国家的重要性将大大提高。

国家不但影响企业所作的策略,也是创造并持续生产与技术发展的核心。

创新没有国界。

在动态国家竞争优势理论中,“动态与不断净化的竞争”是其前提。

(6)影响国家竞争优势的因素。

其因素主要包括生产要素,需求条件,企业策略、企业结构和同业竞争,相关与支持产业的环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