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基础知识技术总结文档格式.docx
《医学基础知识技术总结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医学基础知识技术总结文档格式.docx(3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躯干骨共51块;
四肢骨共126块,另有3对听小骨位于颞骨内。
3、骨的构造
骨主要由骨质、骨髓和骨膜构成。
(1)骨质:
即骨组织,又分骨密质和骨松质。
骨密质,主要分布于长骨干和其它骨的表面;
骨松质,由骨小梁构成,位于骨的内部。
(2)骨髓:
充填于骨髓腔和松质腔隙内,又分黄骨髓和红骨髓,红骨髓具有造血功能。
成人髂骨、胸骨、椎骨内终生保留红骨髓。
(3)骨膜:
由致密结缔组织构成,位于骨的最外边,含有丰富的血管、神经和成骨细胞。
在骨的生发、生长、修复和改建中起重要作用。
4、骨连结
(1)骨连结分类:
根据骨连结的结构形式,可分为直接连结和间接连结。
直接连结:
包括膜性连结、软骨性连结、骨性连结。
间接连结:
即关节。
(2)关节的基本构造和辅助结构。
关节的结构各不相同,但基本构造都一样,构成包括关节面、关节囊、关节腔,辅助结构包括韧带和关节内软骨等。
(3)关节的运动。
关节的运动包括屈和伸、内收和外展、旋内和旋外、环转。
屈和伸是围绕冠状轴的运动;
内收和外展是围绕矢状轴的运动;
内旋和外旋是围绕垂直轴的运动;
环转是屈、外展、伸、内收连结起来的动作,即近侧端不动远侧端作圆周运动。
(三)躯干骨及连结
躯干骨包括椎骨、胸骨和肋骨,共51块,借骨连接构成脊柱和胸廓。
1、脊柱
(1)椎骨。
成人椎骨有26块,包括颈椎(C)7块、胸椎(T)12块、腰椎(L)5块、骶骨(S)1块(由5块骶椎融合而成)、尾骨(C)1块(由4块尾椎融合而成)。
椎骨的一般结构:
椎体、椎板、椎弓、椎孔、棘突、横突、小关节。
各部椎骨的特点:
1)颈椎特点:
①椎体较小;
②横突有孔称横突孔;
③棘突末端分叉;
④特化颈椎有:
第一颈椎,无椎体和棘突,呈环形,又称寰椎;
第二颈椎,有齿突,又称枢椎;
第七颈椎,棘突特长,又称隆椎,其棘突是计数椎骨的重要体表标志。
2)胸椎特点:
①胸椎体上和横突上有与肋相连结的肋凹;
②棘突向后下斜伸呈叠瓦状。
3)腰椎特点:
①椎体大;
②棘突呈板状水平后伸。
4)骶骨:
呈三角形,前面主要构成有岬、骶前孔等;
后面主要构成有骶后孔、骶管裂孔和骶角等,骶角是骶管麻醉时重要的体表标志;
侧面主要结构有耳状面等。
5)尾骨:
由4块尾椎融合而成。
(2)椎骨的连结
椎骨间的连结主要有椎间盘、韧带和关节等。
1)椎间盘
椎间盘位于相邻椎体之间,由纤维环和髓核构成。
纤维环为环形的纤维软骨,连于上下椎体之间,髓核为胶冻状,位于中央。
椎间盘的临床意义:
纤维环后外侧较薄弱,用力过猛时可致髓核脱出而压迫脊神经。
2)韧带
主要有五条,即三长两短。
三条长韧带包括:
①前纵韧带,连接于椎体之前;
②后纵韧带,连于椎体之后;
③棘上韧带,连接于棘突之后。
两条短韧带包括:
①棘间韧带,连接于棘突之间;
②黄韧带,连接于椎弓之间。
韧带的临床意义:
腰椎穿刺时由外向内依次经过的韧带是棘上韧带、棘间韧带、黄韧带。
3)脊柱的整体观
前面观:
椎体自上而下依次增大,骶尾部又逐渐缩小,与承受体重压力密切相关。
后面观:
棘突上下排列成一条直线,各部棘突方向有所不同,颈部棘突较短,胸部棘突向后下呈叠瓦状排列,腰部棘突近水平后伸。
侧面观:
可见四个生理弯曲,即颈曲、胸曲、腰曲、骶曲,主要起减缓震荡作用。
其中,颈腰二曲凸向前,胸骶二曲凸向后。
2、胸廓
胸廓由12块胸椎、12对肋、1块胸骨构成。
(1)胸骨
形态分布:
自上而下分为胸骨柄、胸骨体和剑突三部。
胸骨柄上方凹陷为颈静脉切迹,柄、体交界处形成略微向前隆凸的胸骨角。
临床意义:
胸骨角平的侧位平对第二肋,是计数肋骨的体表标志。
(2)肋
肋在人体中共有十二对,左右各十二条,后端皆与胸椎相连,上五条前端与胸骨相连;
中五条前端融合成一条而连于胸骨;
下二条前端游离,合成构成胸廓。
①第1-7肋措软骨与胸骨相连接,称为真肋;
②第8-12肋称为假肋,其中第8-10肋措肋软骨与上一肋的软骨相连,形成肋弓;
第11、12肋前端游离,称浮肋。
(3)胸廓的整体观及运动
胸廓呈前后略扁的圆锥形,上窄下宽。
肋骨间为肋间隙,由肋间肌封闭。
胸廓上口由第一胸椎、第一肋、胸骨的颈静脉切迹围成,向前下倾斜;
胸廓下口由第十二胸椎、十二肋、十一肋、肋弓、剑突围成,膈肌就是附着于胸廓下口周围的骨面。
胸廓的运动:
吸气时,胸廓和肋上升;
呼气时,胸廓和肋下降。
(四)颅骨及其连结
1、颅的组成
颅骨共23块(不包括3对听小骨),分为脑颅和面颅。
脑颅包括顶骨2块、颞(nie)骨2块、额骨1块、枕骨1块、蝶骨1块、筛骨1块。
面颅包括泪骨2块、颧(quan)骨2块、腭骨2块、下鼻甲骨2块、上颌骨2块、鼻骨2块、犁骨1块、舌骨1块、下颌骨1块,另有三对听小骨位于颞骨内部的中耳鼓室内。
2、颅的整体观
颅顶观:
成人的颅顶借冠状缝、矢状缝、人字缝紧密连结,新生儿颅缝交界处由结缔组织膜封闭称颅囟(xin)。
颅底内面观:
颅底内面凹凸不平,由前向后依次为颅前窝、颅中窝、颅后窝。
颅前窝包括筛板、筛孔等;
颅中窝包括垂体窝、蝶鞍、圆孔、卵圆孔、棘孔、眶上裂、视神经管等;
颅后窝包括枕骨大孔、舌下神经管、内耳门、横窦沟、乙状窦沟、颈静脉孔等。
颅底内面观
前窝中央是筛板筛孔通鼻嗅丝穿
中窝之中垂体窝前高后高似蝶鞍
两侧圆孔卵圆孔棘孔位于最后边
前部通眶眶上裂圆形短管视觉连
后窝中央是大孔前外舌下神经管
岩部后面内耳门颈静脉孔二沟延
注:
圆形短管—视神经管二沟—横窦沟、乙状窦沟
颅底外面观:
分前后两区,前低后高。
前区主要有骨腭、牙槽弓、鼻后孔等结构;
后区中部是枕骨大孔,其它主要结构有枕外隆凸、颈静脉孔、茎突、茎乳孔、乳突、下颌窝。
颅的侧面观:
主要有外耳门、颧弓、颞窝、翼点等。
翼点:
位于颞(nie)窝,是额、顶、颞、蝶四骨相交汇处。
此处骨质薄弱,内有脑膜中动脉通过,外力打击易引起骨折而发生颅内出血。
颅的前面观:
(1)眶:
略呈四棱锥形,容纳视器,主要结构有眶尖、眶口、眶上缘、眶上切迹、眶下缘、眶下孔、眶上裂、眶下裂、泪囊窝等。
(2)骨性鼻腔:
位于面颅中央,前口为犁状孔,后口为鼻后孔。
(3)骨性鼻旁窦:
是骨性鼻腔周围骨内含气腔隙。
起减轻重量、发音共鸣作用。
主要有额窦、筛窦、蝶窦、上颌窦四对。
3、颅的连结
颅骨之间多为直接连结,只有下颌骨与颞骨之间形成颞下颌关节。
颞下颌关节由下颌骨的髁突(下颌头)与颞骨下颌窝及关节结节构成,关节腔内含有关节盘;
关节囊松弛,易脱位。
4、颅腔壁的分层
(五)四肢骨及其连结
1、上肢骨及其连结
(1)上肢骨的组成。
每侧有32块组成,包括肩胛骨1块、锁骨1块、肱骨1块、桡骨1块、尺骨1块、腕骨8块、掌骨5块、指骨14块。
肩胛骨:
呈三角形,分两面、三缘、三角。
后面有肩胛冈,末端延为肩峰,是肩部最高点。
外侧角形成关节盂,参与肩关节构成。
上角、下角分别平对第二、第七肋,是计数肋骨的标志。
锁骨:
呈“~”形,内侧为胸骨端,外侧为肩峰端。
肱骨:
上端有半球形的肱骨头,朝内上,与肩胛骨的关节盂相关节。
在肱骨头的外侧和前方各有隆起,分别称为大结节和小结节,两者之间的纵沟为结节间沟。
上端与体交界处稍细,称外科颈,为较易发生骨折的部位。
肱骨体中部外侧有一粗糙的隆起,称三角肌粗隆。
在体的后面有自内上斜向外下的浅沟,称桡神经沟,有桡神经通过,故肱骨中部骨折可能伤及此神经。
肱骨下端前后扁,末端有两个关节面,靠内侧的是肱骨滑车,靠外侧的是肱骨小头,滑车后面上方有一鹰嘴窝,伸肘时容纳尺骨鹰嘴。
下端的内,外侧部各有一突起,分别称为内上髁和外上髁。
内上髁后面有一浅沟,为尺神经沟,有尺神经通过,当内上髁骨折时,容易损伤此神经。
肱骨主要结构可归纳为两头、两颈、两沟。
前臂骨:
包括内侧的尺骨和外侧的桡骨,习惯称为内尺外桡。
尺骨为一上大下小的长骨,主要结构有鹰嘴、滑车切迹、尺骨头、桡切迹、尺骨茎突等;
桡骨主要结构有桡骨头、尺切迹、桡骨茎突等。
手骨:
包括腕骨、掌骨、指骨
腕骨共有8块,排成远近两列,近侧列由桡侧向尺侧依次为手舟骨、月骨、三角骨和豌豆骨。
远侧列为大多角骨、小多角骨、头状骨、钩骨。
掌骨由桡侧向尺侧依次为1、2、3、4、5掌骨。
指骨有14块,拇指为2块,其余各指为3块。
(2)上肢骨连结
上肢骨的连节主要有肩关节、肘关节和手关节构成。
肩关节由肱骨头与肩胛骨的关节盂构成,是典型的球窝关节。
肩关节特点:
肱骨头大、关节盂小而浅;
关节囊薄而松弛、易向前下脱位;
运动灵活、稳固性较差。
肘关节由肱骨下端和尺、桡骨上端构成。
肘关节特点:
一个关节囊内包括三组关节,即肱桡、肱尺、桡尺近侧关节;
韧带有固定桡骨头的桡骨环状韧带和尺、桡侧副韧带;
肱骨内、外上髁与尺骨鹰嘴三者在屈肘关节时呈三角形,伸肘关节时呈一条直线。
手关节包括桡腕关节、腕骨间关节、腕掌关节、掌指关节、指骨间关节等。
2、下肢骨及其连结
(1)下肢骨的组成。
下肢骨每侧31块,包括髋骨1块、股骨1块、髌骨1块、胫骨1块、腓骨1块、跗(fu)骨7块、跖(zhi)骨5块、趾骨14块。
髋骨由髂骨、耻骨、坐骨在髋臼处汇合而成,髋骨的结构可归纳为三个一、三个二、三个三,即髂耻坐骨三合一,一面一孔一个嵴,二窝二线二切迹,三节三支三个棘。
(注:
一面—耳状面;
一孔—闭孔;
一个嵴—髂嵴;
二窝—髂窝、髋臼;
二线—弓状线、耻骨梳;
二切迹—坐骨大切迹、坐骨小切迹;
三节—髂结节、耻骨结节、坐骨结节;
三支—坐骨支、耻骨上支、耻骨下支;
三个棘—髂前上嵴、髂后上嵴、坐骨棘。
)
股骨是人体最粗大的长骨,主要结构有股骨头、股骨颈、股骨体、大转子、小转子、内侧髁、外侧髁等。
髌骨略呈三角形,位于股骨下端前方。
小腿骨包括内侧的胫骨和外侧的腓骨,习惯称为内胫外腓。
胫骨较粗大,主要结构有内侧髁、外侧髁、胫骨粗隆、内踝等;
腓骨较细小,主要结构有腓骨头、外踝等。
足骨包括跗骨、跖骨、趾骨。
跗骨共七块,最上方的是距骨,距骨下为跟骨,距骨前有足舟骨,跟骨前接骰(音tou)骨,足舟骨前接内、中、外侧三块楔(音xie)骨;
跖骨由内向外依次为1、2、3、4、5跖骨;
趾骨由拇趾2块,其余各趾均三块组成。
(2)下肢骨连结
①骨盆
骨盆的构成:
由骶骨、尾骨和左右髋骨借骶髂关节、耻骨联合及韧带而构成。
骨盆界线:
由后向前依次为骶骨岬、弓状线、耻骨梳、耻骨联合上沿。
大小骨盆的划分:
骨盆以界线为界分为大、小骨盆,界线以下为小骨盆。
小骨盆的两口:
小骨盆的上口即界线,下口由后向前依次为为尾骨尖、骶结节韧带、坐骨结节、坐骨支、耻骨下支、耻骨联合下沿。
男女骨盆的形态差别见下表:
表2-2男女骨盆的形态差别
男性女生骨盆上口心形圆形骨盆下口较狭窄较宽大骨盆腔漏斗形贺桶形耻骨下角70度-75度80度-100度
骨盆构成、分界及男女骨盆比较
②髋关节
髋关节构成:
由髋臼和股骨头构成。
髋关节主要特点:
股骨头圆小、髋臼由髋臼唇加深;
关节囊厚而坚韧、只有后下壁稍薄弱;
囊内囊外均有韧带加强,囊外为髂股韧带、囊内为股骨头韧带。
(3)膝关节
膝关节构成:
由股骨内外侧髁、胫骨内外侧髁和髌骨构成。
膝关节主要特点:
是最大最复杂的关节;
关节囊松弛但韧带发达,囊外有髌韧带、囊内有前后交叉韧带;
关节腔内有呈“C”形的内侧半月板和呈“O”的外侧半月板,以加强稳固性和适应性。
(4)足关节
足关节包括距小腿关节(踝关节)、跗跖关节、跖趾关节、趾间关节等。
三、骨骼肌(运动系统)
运动系统的肌属骨骼肌,每块肌都可看作一个器官。
1、肌的分类
根据肌的位置分为头肌、躯干肌、四肢肌等;
根据肌的功能分为屈肌、伸肌、内收肌、外展肌、旋内肌、旋外肌等;
根据肌的外形分为长肌、短肌、扁肌和轮匝肌等。
2、肌的基本构造
每块肌都由肌腹和肌腱两部构成。
肌腹由肌纤维构成,具有收缩功能。
肌腱由致密结缔组织构成,阔肌的肌腱又称腱膜。
3、肌的辅助结构
筋膜:
又分浅筋膜和深筋膜。
浅筋膜位于皮下,由疏松结缔组织构成,又称皮下筋膜;
深筋膜位于浅筋膜深面,由致密结缔组织构成。
滑膜囊:
位于腱和骨面接触处,为一密闭的、结缔组织扁囊,内含滑液。
腱鞘:
包于长肌腱外面,为一互相连续的双层鞘状结构,内含滑液。
(二)躯干肌
躯干肌包括颈肌、背肌、胸肌、腹肌、膈和会阴肌等。
1、颈肌
位于颈部两侧,一侧收缩可使头向同侧倾斜,面部转向对侧,双侧收缩可使头后仰。
2、背肌。
背肌包括斜方肌和背阔肌。
斜方肌为项背部三角形扁肌,作用于肩胛骨,全部肌收缩可使肩胛骨向脊柱靠拢。
背阔肌为胸侧部和背下部阔肌,作用于臂,可使臂内收、旋内、后伸,运动员参加接力赛接棒时就是臂内收、旋内和后伸。
3、胸肌。
胸肌包括胸大肌、前锯肌和肋间肌。
胸大肌胸廓前面,作用于臂,可使臂内收、旋内,上肢固定时可上提躯干;
前锯肌有助臂上举的作用;
肋间肌包括肋间内肌和肋间外肌。
肋间内肌收缩可呼气,肋间外肌收缩可吸气。
(三)四肢肌
1、上肢肌。
可分为肩肌、臂肌、前臂肌、手肌。
(1)肩肌。
主要由三角肌、冈上肌、冈下肌、小圆肌、大圆肌、肩胛下肌等组成。
三角肌:
位于肩部,可使肩关节外展90度。
(2)臂肌。
臂肌分前后两群。
前群主要有肱二头肌、喙肱肌、肱肌等,肱二头肌分为两个头,作用于肘关节,可屈肘关节及前臂旋后;
后群为肱三头肌,有三个头,作用于肘关节,可伸肘关节。
(3)前臂肌。
前臂肌比较复杂,位于桡、尺骨周围,包括前后两群,每群又可分为浅、深两层。
前群一般为屈肌(屈肘、屈腕、屈掌、屈指)或旋前肌(前臂旋前),后群一般为伸肌(伸肘、伸腕、伸掌、伸指)或旋后肌(前臂旋后),每块肌的功能多与名称一致。
前群:
共9块,浅层由桡侧向尺侧依次为肱桡肌、旋前圆肌、桡侧腕屈肌、掌长肌、指浅屈肌和尺侧腕屈肌,深层包括拇长屈肌、指深屈肌和旋前方肌。
后群:
共10块,浅层由桡侧向尺侧依次为桡侧腕长伸肌、桡侧腕短伸肌、指伸肌、小指伸肌和尺侧腕伸肌,深层由桡侧向尺侧依次为旋后肌、拇长展肌、拇短伸肌、拇长伸肌和示指伸肌。
(4)手肌。
可分为外侧群、中间群、内侧群。
外侧群较发达,有4块,作用于拇指,隆起形成鱼际;
中间群位于掌心或掌骨之间;
内侧群有3块,作用于小指,形成小鱼际。
2、下肢肌
下肢肌分为髋肌、股肌、小腿肌、足肌。
(1)髋肌
位于髋关节周围,作用于髋关节,分前后两群,前群主要有髂腰肌,后群主要有臀大肌和梨状肌等。
髂腰肌由髂肌和腰大肌组成,可使髋关节前屈旋外;
臀大肌位于臀部浅层,大而肥厚,其外上1/4部无重要血管神经,是临床肌肉注射的常用部位,作用于髋关节,使其后伸和旋外;
梨状肌能使髋关节旋外。
(2)股肌
也称大腿肌,分三群。
前群由股四头肌和缝匠肌组成。
股四头肌位于股前部,是膝关节强有力的伸肌;
缝匠肌呈扁带状,屈髋屈膝。
内侧群为5块内收肌,即长收肌、短收肌、大收肌、耻骨肌、股薄肌,均可使髋关节内收。
后群由股二头肌、半腱肌和半膜肌组成,三肌均可屈膝关节、伸髋关节。
(3)小腿肌
小腿肌也比较复杂,分为前群、外侧群和后群。
前群多为足的伸肌和内翻肌,后群多为足的屈肌和内翻肌,外侧群为足的外翻肌。
前群包括长伸肌、趾长伸肌和胫骨前肌等。
外侧群包括腓骨长肌和腓骨短肌等。
后群分为浅层和深层。
浅层为小腿三头肌,以跟腱止于跟骨;
深层有趾长屈肌、长屈肌和胫骨后肌。
(4)足肌
可分足背肌和足底肌。
四、牙的构成和分布
牙是最坚硬的器官,嵌于牙槽中,按形态可分为牙冠、牙根、牙颈。
牙的构造包括牙质、牙釉质、粘合质。
牙质为主体,牙釉质覆盖于牙冠表面,粘合质也称牙骨质,包在牙根、牙颈周围。
(一)牙的名称及排列:
1、乳牙的排列:
右上颌ⅤⅣⅢⅡⅠ│ⅠⅡⅢⅣⅤ左上颌
右下颌ⅤⅣⅢⅡⅠ│ⅠⅡⅢⅣⅤ左下颌
Ⅰ-乳中切牙Ⅱ-乳侧切牙Ⅲ-乳尖牙Ⅳ-第一乳磨牙Ⅴ-第二乳磨牙
2、恒牙的排列:
右上颌87654321│12345678左上颌
右下颌87654321│12345678左下颌
1-中切牙2-侧切牙3-尖牙4-第一前磨牙5-第二前磨牙6-第一磨牙7-第二磨牙8-第三磨牙
口腔内不同位置的牙齿有不同的形态与功能。
因此,牙医和牙科研究者检查和研究时对牙齿有科学的记录方法,称之为牙位标记法。
(二)牙的萌出:
生后六月始萌发一岁左右已有八三岁以前要出齐六到八岁换恒牙
(三)牙周组织
包括牙槽骨、牙周膜、牙龈。
五、眼耳鼻的构造
(一)鼻的构造
鼻由外鼻、鼻腔和鼻旁窦组成。
1、外鼻
外鼻呈三棱锥形,以骨和软骨为支架,外被皮肤而成。
主要结构有鼻背、鼻根、鼻尖、鼻翼、鼻孔等组成。
2、鼻腔
鼻腔是以骨和软骨为支架,内衬粘膜和皮肤而成。
前借鼻前孔通外界,后借鼻后孔通咽。
中间被鼻中隔分为左右两部。
每侧又分鼻前庭和固有鼻腔。
固有鼻腔外侧壁上有上、中、下三个鼻甲,三个鼻甲下方分别为上、中、下三个鼻道。
下鼻道前份有鼻泪管的开口。
3、鼻旁窦
鼻旁窦由骨性鼻旁窦内衬粘膜组成,主要分为上颌窦、额窦、筛窦和蝶窦。
上颌窦位于上颌骨内,开口于中鼻道;
额窦位于额骨内,开口于中鼻道;
筛窦位于筛骨内,分前、中、后三群,前、中群开口于中鼻道,后群开口于上鼻道;
蝶窦位于蝶骨内,开口于蝶筛隐窝。
(二)眼的组成和结构
眼又称为视器,包括眼球和眼副器。
1、眼球的结构
眼球壁由外向内依次是纤维膜、血管膜和视网膜。
纤维膜厚而坚韧,前1/6为角膜、后5/6为巩膜,角膜色透明,有折光作用,巩膜呈乳白色,不透明。
血管膜富含血管和色素,由前向后分为虹膜、睫状体、脉络膜。
虹膜呈圆盘状,中央为瞳孔,周围有瞳孔开大肌和瞳孔括约肌;
睫状体在虹膜后方,为血管膜增厚部分,与晶状体之间有睫状小带相连,内含睫状肌,收缩时睫状小带放松,舒张时睫状小带拉紧;
脉络膜位于睫状体后方,巩膜内面。
视网膜位于血管膜内层,主要结构有视神经盘、黄斑和中央凹等,分为视部和盲部。
视部衬附于脉络膜内面,具有感光作用;
盲部衬附于虹膜、睫状体内面,无感光作用。
视网膜的视部由色素上皮层(内含黑色素)和神经部组成,神经部内含三层细胞:
(1)感光细胞:
包括视锥细胞和视杆细胞。
视锥细胞感受强光和颜色,视杆细胞感受弱光。
(2)双极细胞:
连接视细胞与节细胞。
(3)节细胞:
轴突组成视神经。
2、眼球内容物
眼球内容物包括房水、晶状体和玻璃体,是眼的屈光装置。
(1)房水
房水的产生部位:
由睫状体产生。
房水的流通途径:
房水→后房→瞳孔→前房→虹膜角膜角→巩膜静脉窦→眼静脉
(2)晶状体
晶状体的形态:
双面凸。
晶状体视距调节:
视近:
睫状肌收缩→睫状小带松弛→晶状体变凸→折光增强;
视远:
睫状肌舒张→睫状小带拉紧→晶状体变薄→折光减弱。
(3)玻璃体
为无色透明胶状物,是重要的屈光装置。
3、眼副器
眼副器主要包括眼睑、结膜和泪器。
眼睑分为上睑和下睑;
结膜分球结膜和睑结膜,二者转折处称结膜穹,闭眼时形成结膜囊;
泪器主要由泪腺和泪道组成,泪腺位于眼球外上方,分泌泪液,泪道包括泪小点、泪囊、鼻泪管,鼻泪管开口于下鼻道。
4、眼外肌
眼外肌共由七块肌肉组成,分别为上睑提肌、内直肌、外直肌、上直肌、下直肌、上斜肌、下斜肌。
(三)耳的组成和结构
耳又称前庭蜗器,分为外耳、中耳和内耳。
1、外耳
外耳包括耳廓、外耳道、鼓膜。
耳廓以软骨为支架,外被皮肤;
外耳道呈“S”形,外耳道检查时,需将耳廓向外上方牵拉;
鼓膜位于外耳道与中耳之间,呈椭圆形,半透明,向外下方倾斜,上部为松弛部,下部为紧张部,中央向内凹陷为鼓膜脐,前下有三角形的光锥。
2、中耳
中耳包括鼓室、咽鼓管、乳突小房。
(1)鼓室
鼓室位于颞骨内,鼓膜与内耳之间,内含听小骨,分为六壁:
上壁:
为鼓室盖,经一薄骨板与颅窝相邻;
下壁:
为颈静脉壁,有薄骨板与颈内静脉相隔;
前壁:
为颈动脉壁,前下有咽鼓管开口;
后壁:
为乳突壁,通乳突小房;
外侧壁:
为鼓膜壁,经鼓膜与外耳相隔;
内侧壁:
为迷路壁,有前庭窗和蜗窗。
听小骨每侧3块,共6块,分别为锤骨、砧骨、镫骨,连接顺序是鼓膜—锤骨—砧骨—镫骨—前庭窗。
(2)咽鼓管
前借咽鼓管咽口与鼻咽相通,后通鼓室。
小儿咽鼓管短、平、直,上呼吸道感染易经咽鼓管蔓延至中耳,引起中耳炎。
3、内耳
内耳位于颞骨岩部内,称迷路,包括骨迷路和膜迷路。
骨迷路内含外淋巴,膜迷路内含内淋巴,内、外淋巴互不交通。
骨迷路分为骨前庭、骨半规管、耳蜗。
骨半规管为三个半环形互相垂直的小管;
骨前庭在半规管与耳蜗之间,外侧壁上有前庭窗和蜗窗;
耳蜗形似蜗牛壳,由一条蜗螺旋管环绕蜗轴而成。
膜迷路分为膜半规管、椭圆囊和球囊、蜗管。
膜半规管位于骨半规管内,也分为三个,膨大部称为膜壶腹,内有壶腹嵴是位置觉感受器;
椭圆囊和球囊位于前庭内,为互相通连的两个膜性囊,内有椭圆囊斑和球囊斑,也是位置觉感受器。
蜗管是位于耳蜗内的膜性管,断面呈三角形,上壁为前庭膜,下壁为基底膜,基底膜上有螺旋器,是听觉感受器。
六、胸膜的结构和组成
(一)胸膜的分布
胸膜由脏胸膜和壁胸膜组成,脏胸膜紧贴肺的表面,并随肺的裂隙而陷入。
壁胸膜按部位不同可分为四部:
1、肋胸膜:
衬覆于胸壁内面。
2、膈胸膜:
衬覆于膈的上方。
3、纵隔胸:
膜衬覆于纵隔两侧。
4、胸膜顶:
包在肺尖上方。
(二)胸膜腔
胸膜腔是脏、壁胸膜在肺根处相互移行构成的腔隙,左右各一,互不相通,密闭、潜在、负压,有少量浆液起润滑作用。
七、脊神经的结构和组成
(一)脊神经的相关概述
1、脊神经的数目
脊神经共31对,其中颈神经8对,胸神经12对,腰神经5对,骶神经5对,尾神经1对。
2、脊神经的成份
脊神经为混合神经,含有感觉和运动纤维。
3、脊神经的结构
脊神经由前根和后根组成,前根为运动,后根为感觉。
4、脊神经分支
脊神经出椎间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