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基础知识楷书入门图文带字帖华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9605992 上传时间:2023-01-08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41.7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书法基础知识楷书入门图文带字帖华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书法基础知识楷书入门图文带字帖华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书法基础知识楷书入门图文带字帖华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书法基础知识楷书入门图文带字帖华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书法基础知识楷书入门图文带字帖华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书法基础知识楷书入门图文带字帖华文档格式.docx

《书法基础知识楷书入门图文带字帖华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书法基础知识楷书入门图文带字帖华文档格式.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书法基础知识楷书入门图文带字帖华文档格式.docx

由于笔锋在笔画的正中央时,毛笔渐渐提起笔画也随之变细,最后出锋,锋尖才能在悬针竖画的中心位置。

  可以肯定地说,检验悬针竖画是否中锋运笔,只要看它的笔锋是否在这一竖画的正中,若偏向左边,那必然是偏锋运笔。

  (三)鼠尾

  “鼠尾”是指悬针竖出锋处过于尖细,犹如老鼠尾巴那样令人生厌。

在写悬针竖画时,提笔过早,且行笔速度太快,有的甚至是快速将笔扫过而成。

写悬外竖时要渐渐提笔,行笔速度要慢一些,不要摇动笔杆,在即将出锋的地方继续让笔杆保持与纸面的垂直状态,用手臂和手腕平移运动,逐渐提笔,将毛笔一直送到悬针竖的出锋处,在出锋的瞬间往回收笔,这就是古人所说的“笔笔送到”的真正含义。

  (四)散锋

  “散锋”是指悬针竖出锋的地方笔锋虚散不聚。

写悬针竖时笔没有逐渐提起,而仅仅是加快了行笔的速度,甚至是手腕不动,仅靠手指快速拨动笔杆所致。

基本与“鼠尾”的纠正方法相同,一要逐渐提笔,二要在出锋处做到“笔笔送到”,即可写出结实而又不尖虚的悬针来。

竖的病笔

【楷书入门】竖的写法——方笔竖

  方笔竖与方笔横的写法也基本相同。

例如颜体、柳体的“十”字,竖画就是方笔(见图一)。

其写法(见图二):

  ①向右切笔直下;

②提笔;

③顿笔折锋;

④中锋向下行笔;

⑤逐渐提笔;

⑤出锋收笔。

  方笔竖画的起笔与方笔横画的起笔一样,直下起笔是欲竖先横,横向切笔,然后是很重要的步骤——提笔②,如果没有这一步,直下起笔后直接下行,必然会出现笔锋在竖画左边,笔肚子在竖画右边的偏锋运笔,形成左边光洁、右边毛糙的病笔竖画。

因为笔毫是圆锥状的,如果切笔直下是用“东面”的笔毫完成的,提笔后的折锋下行是用“南面”的笔毫来写的,所以仍然是中锋运笔,这也叫八面用锋。

  颜、柳的竖画起笔往往也有主笔、次笔的区分。

主笔的起笔一般特别强调,如“十”字的中竖(见图三)为菱形起笔虽然仍属方笔,写法却比较特殊(见图四):

  ①逆锋左上;

②折锋右上;

③向右下顿笔;

④提笔;

⑤顿笔;

⑥中锋下行;

⑦逐渐提笔;

⑧出锋收笔。

  颜体“州”字的后两竖也属菱形方笔(见图三),只是颜体不常见而已。

  这种特殊的方笔起笔的书写方法,正因为多出几个棱角,所以更显得刚劲挺拔,这也是颜、柳筋骨的具体表现。

书写时无须刻意追求并夸张这种写法,只要按书写线路逆锋运行就行,目的是要养成一个良好的逆锋起笔写竖画的习惯,不在于依葫芦画瓢。

若过于强调,反成如仿宋体般的刻板,这是学颜、柳者必须注意的。

图二

图三

【楷书入门】竖的写法——圆笔竖

  学了横画的写法,再学竖画就容易多了。

只要将横画竖起来即可。

  圆笔竖的写法

  竖画还有悬针与垂露之分,二者的区别在于收笔方法不同。

这里先用悬针竖来说明圆笔竖的写法。

圆笔竖和圆笔横的道理一样。

例如:

颜体“介”字最后一竖,柳体“用”字的中竖都是圆笔起笔(见图一),收笔出锋的称为“悬针竖”,其写法(见图二):

  ①向左上逆锋起笔;

②提笔圆转;

③中锋向下行笔;

④逐渐提笔;

  这种收笔出锋的竖画虽称为悬针竖,但并非出锋处如针尖一样锋利,逐渐提笔到锋尖处行笔须慢一些。

在提笔出锋的时候,笔向空中提起要往相反方向(往回)收笔,这叫“空收”或“意回”,其目的就是为了使悬针竖收笔出锋处的锋尖不过于尖细,而是比较厚实。

然而,收笔也不能太秃,如果不是笔锋离开纸面以后才空回,而是在笔锋尚未离开纸的时候就往回收笔,那么悬针处就会变成以后将会说到的“垂露”了,这是悬针和垂露的区分处。

古人常告诫我们在写悬针竖时要“笔笔送到”,也就是说要靠手臂、手腕的运动,使笔杆始终保持与纸面接近垂直的状态,逐渐将笔提起,一直送到锋尖处,这就是“笔笔送到”。

千万不能手腕枕纸,仅靠手指的拨动,快速地一扫而过,若用这种方法写悬针,出锋处势必虚散不聚或尖细薄滑,成为病笔。

  也许有人要说,在电视里常看到书法家在写悬针竖时,快速果断地将笔一扫而过,为什么书法家可以这么写,初学者就不可以呢?

这是因为书法家在即兴表演时大多写的是行书或草书,他们有着坚实的基本功,笔到力到,快而不漂滑。

【楷书入门】横的写法——横的病笔及其纠正方法

  

(一)柴担

  “柴担”是指俯势横画写得过于弯曲,如挑担时的扁担——两头抵、中间拱。

俯势横画的弧度是很小的,如果起伏过大,走势不是直线而是弧线,必然显得软弱无力。

将所写的病笔横画与字帖上的横画仔细加以对照,减小弧度起伏。

具体一点说,假设横画的起笔到落笔有一根中心线的话,俯势弧度的笔画下边不能离开中心线,保持平稳。

横要平,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但平中要有态势变化,没有一定幅度的变化,就缺少果敢的力度。

  

(二)骨节

  “骨节”是指横画起笔、收笔处粗壮如肉骨头。

其形成原因及纠正方法.请见圆笔横的写法。

笔上的墨蘸得太多、太饱;

书写速度太慢,加上起笔和收笔的地方都有逆锋、回锋的往复动作;

起笔逆锋或收笔回锋时幅度过大,按笔过重;

忽略了在收笔前要提笔。

蘸墨适宜;

书写掌握速度;

逆锋和回锋的动作要小,速度要快;

收笔前要先提笔。

  (三)折木

  “折木”是指横画收笔处呈折断的木片状。

收笔时,缺少提笔回锋的运作。

注意在收笔前提笔、圆转并回锋,参见圆笔横的写法。

  (四)鸟喙

  “鸟喙”指横的起笔处呈上翘的鸟嘴状。

写横画提笔折锋时,提笔不够或不提笔,横画的上方露出直下起笔的锋尖,是古人称之为“喙”(如鸟的嘴巴)的病笔。

藏锋起笔,去掉如嘴巴一样的“喙”。

  (五)钉头

  “钉头”指横的起笔呈钉头状。

形成原因及纠正方法,请见方笔横的写法。

写横画提笔折锋时,提过了头,又会出现起笔切下的墨痕大、中锋行笔的笔道细,被称之为“钉头”的病笔。

提笔注意掌握度,动作要快,力道要小。

  (六)蜂腰

  “蜂腰”指横画的中间部分太细,如蜜蜂的腰那样。

写横画行笔到中段时提笔太高,即提笔幅度过大,使笔画过细。

写横画到中间行笔时稍作提笔,但要注意适度。

  (七)算子

  “算子”是古代计数用的筹码,这里指方笔横画过于方整刻板,如僵死的竹片、木块一样,缺少变化。

运笔没有提拔起伏,一味地平移。

加强起笔、收笔和提按的起伏动作及斜势,使其富有变化。

横画的病笔

【楷书入门】横的写法——横的主次及态势

(2)

  横画的俯仰之势是否有一定的规律,能否任意摆布呢?

这恐怕跟字形的安稳与美观、合理有一定的关系。

譬如同样写一个“二”字,它的两个横画的俯仰可有四组变化:

  

(1)上仰下仰。

两个横画均为仰势,下底呈圆弧状态,如不倒翁一般。

使人觉得这个字很容易摇晃。

不稳定。

  

(2)上俯下俯。

两个横画均为俯势,重心是平稳了,但两个横画同向平行的弧形态势,给人以重复雷同的感觉,不够完美。

  (3)上俯下仰。

上横是俯势,下横是仰势,重心不稳。

  (4)上仰下俯。

上横仰势,下横俯势,这一组应该说是最合理的搭配。

这种组合既能重心平稳,又有势态的变化,既安稳又美观,故成为历代书家经常采用的态势,也是横画俯仰规律的体现。

【楷书入门】横的写法——横的主次及态势

(1)

  横画有主笔、次笔的区分。

如柳体的“三”字的底横即为主笔,其他的横画为次笔。

我们将横画主笔和次笔作一比较就会发现:

主笔长、次笔短,主笔重轻起伏大,次笔变化小。

尤其是起笔、收笔,主笔强调,次笔马虎。

譬如,主笔横画的收笔,与次笔相比多一顿笔的动作。

  横画除了有主次之分外,还有态势的变化。

它不是平直如尺,而是有一定的斜势和俯仰的态势变化。

不同的字和不同位置的横画其态势也各不相同,因字而异,不可生搬硬套,须掌握其一般的规律。

  (-)横的斜势

  横画是有一定斜势的。

如果每横都平直无变化,那么这个字必然僵硬死板,缺乏生气。

因此,颜真卿、柳公权及历代众多楷书大家的作品中的根画都有一定的斜势。

一般横画的斜势都是以左低右高的形式出现。

这与从古到今强调写毛笔字要用右手执笔有关。

因为以右手手腕为圆心、以手掌为半径写一横画,必然会出现左低右高的现象,并形成带有一定弧度偏势的横画。

因此,这一横画的态势是自然的,是右手握笔的必然结果。

  一般楷书横画的倾斜度往往与水平线呈5度左右的夹角。

正因为这左低右高的斜势,使字体形成略微左倾的态势,从而产生一些动感。

  

(二)横的俯势

  以柳体“三”字的底横为例,横呈中间拱、两头低的态势,叫俯势,也叫“覆势”。

“覆”,底朝天往下盖的意思。

也就是说,其态势像是一只底朝天的盘子。

如果在“三”字下横底部画一直线,就会发现横的两端基本呈水平状态。

这就告诉我们“三”字下横虽有斜势,且中拱,但支撑点仍然是很平稳的。

  (三)横画的仰势

  与俯势相反的是仰势。

柳体“三’字的上横就是仰势。

它的中间呈微微的凹陷状,好像一只能承接雨露的浅盆。

柳体字在一个字里如果出现两个以上的横画时,往往仰势的横画在这个字的上方,平势的横画在中间,俯势的横画在下面或底部,但主笔根画一般均为俯势。

颜体横画也有此特性,不过不若柳体那么明显,相对而言,颜体横画趋于平缓。

【楷书入门】横的写法——方笔横

  方笔横的写法以柳体“一”字和颜体“五’字为例。

它们是典型的方笔横画(见图一)。

书写的方法如下(见图二):

  ①切笔直下;

③折锋后中锋行笔;

④向右上提笔;

⑥提笔、圆转收笔。

  切笔直下,就是起笔时直接下笔,没有逆锋的动作,应该说方笔的棱角处就是露锋的一种表现。

切笔就是把笔锋直接切入,古人称之为“欲横先坚”。

  这时实际上笔毫是倒下去的,笔锋在上,笔肚子在下,如果直接右行写横画,势必出现偏锋,所以紧接着就是提笔②,这个在切笔直下处原地提笔十分重要,它是使笔毫转变成中锋运笔的关键。

这一点,明代的董其昌早已在他的书论中阐明:

“发笔处便要提得笔起,不使其自偃,乃千古不传语。

”发笔处就是起笔的地方,就要把笔提起来;

“不使其自偃”,就是不让它偏锋运笔。

因此可以说“提笔”是下一步运笔的关键,也是中锋运笔的前提,提笔以后是折锋右行。

所谓折锋,是指笔锋毫面的折换。

譬如切笔直下是用“南面”的笔毫,提笔折锋后用“东面”的笔毫中锋书写横画。

折锋也是转换成中锋运笔的一种手段,古称为“翻折”。

  横画除了方笔、圆笔之外还有一种,起笔不是切笔直下而是逆锋,属于逆锋起笔的方笔。

其书写方法是在方笔切笔直下起笔之前加进逆锋起笔即可,这里就不另外详细说明了。

  方笔、圆笔的起笔方法是各种书体和各种笔画的基本运笔方法之一。

康有为称:

“书法之妙,全在运笔。

该举其要,尽于方圆。

”可见方笔、圆笔的重要。

我们将楷书根画的方笔、圆笔写熟练了,其他笔画的方圆写法无不相类,也很容易过关。

此关一过,以后不论写行书还是草书,其方笔、圆笔也都以此法人手,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这也是为什么要先学楷书的缘故之一。

图一柳体“一”,颜体“五”

图二方笔横画的写法

【楷书入门】横的写法——圆笔横

  一个笔画的书写都有以下几个步骤:

起笔、行笔、收笔。

横画也不例外,由于起笔的方式不同,又有圆笔和方笔之分。

  圆笔横的写法

  以颜真卿《勤礼碑》和柳公权《玄秘塔碑》中的“三”字为例(见图一),它们的上横部是典型的圆笔横画。

它的书写方法如下:

  ①向右上逆锋起笔;

③中锋向右行笔;

④提笔圆转;

⑤回锋收笔。

(见图二)

  为什么要逆锋起笔且要回锋收笔?

因为写横画中锋运笔如果不逆锋起笔和回锋收笔的话,写出的横画两头是尖的,古人将它称为“枣核”,就不完美、不含蓄。

【楷书入门】楷书的概况与学习

  楷书又叫“真书”或“正书”。

我们通常所说的楷书,是指汉字的一种独立的书体,也就是所谓的正体书法,书法中各种字体的正宗。

它兴于汉末,盛于魏晋南北朝,是隶书的直接继承者。

  楷书是书法学习的基础,是学习其他各种书体的必由之路,学习楷书可以为学习其他书体打下坚实的基础。

  楷书与行草书迥异。

苏东坡说:

“楷如立,行如行,草如奔跑。

”楷书法多于意,但也不能写成“算子书”式的馆阁体。

即使法度极其严谨的唐碑,也是各有风格,如欧阳询的险劲,虞世南的醇雅,褚遂良的潇洒,颜真卿的宽博,柳公权的遒丽,各有千秋,但总体上说是平正之中寓飞动之势。

  楷书从风格上可分为两个系统:

一是南北朝碑,其中以北魏楷书最为着名,简称“魏碑”;

二是唐代碑刻,简称唐楷。

自唐代以后,就只有元代的赵孟頫在楷书上可称大家。

  与唐楷不同的是,魏碑中有不少作品刻工粗劣,这虽然一方面使作品增加了刀刻的味道,增加了率真野逸的风致,一方面也使一些作品显得草率粗劣,笔法不辨。

所以魏碑中除了张玄墓志、张猛龙碑等极少数刻工较细的作品外,大部分魏碑作品只可供书法学习进阶提高的参考,而并不适合初学者作范本,这是应该注意的。

  楷书推荐碑帖:

  1.魏碑:

《张猛龙碑》、《张黑女墓志》、《郑文公碑》、《石门铭》、《泰山金刚经》

  2.唐楷:

欧阳询《九成宫醴泉铭》

  虞世南《夫子庙堂碑》

  褚遂良《阴符经》、《雁塔圣教序》

  颜真卿《颜勤礼碑》、《大字麻姑仙坛记》

  柳公权《玄秘塔碑》

  3.小楷:

王羲之《乐毅论》、《黄庭经》

  王献之《洛神赋十三行》

  赵孟頫《道德经》、《汉汲黯传》

  文征明《醉翁亭记》

唐褚遂良《雁塔圣教序》

【基本方法】病笔十六种(下)

  9.柴担。

样子与蜂腰差不多,但又不是“蜂腰病”,确切地说是“柴担”,或叫“扁担”。

两头粗中间细,所不同的是,整个笔画有较大的弯势,这种病笔大都表现在横画。

因此,应逆入折锋,往右运行,以平横为主,按力不要太下压,根据结体需要略作弯势时,适可而为,不能过甚,收笔顿笔回锋,注意法度。

  10.锯齿。

锯齿病笔一般是使用偏锋不当而致,以撇画者居多。

稍不注意,其它点画亦有可能出现“锯齿病”。

它的主要特征是一边光滑,一边带齿状,也有两边带锯齿状的病笔。

要克服这种现象,必须强调中锋用笔。

  11.尖棱。

落笔过于露锋,致使点画呈尖角锐棱,张牙舞爪,失去了点画圆润含蓄的遒丽特点。

要记住“逆入回出”的道理,可方圆兼备,但不能有“尖棱病”。

  12.发丝。

在点画繁多的结体中,容易出现此病。

其点画过于纤细,柔如发丝,运笔只提不按,缺乏力度与变化。

  13.垂尾。

笔画的捺脚最后应顺势向上提,显得饱满有精神,充满形象与姿态。

如果笔力向下,倒垂滑出,则会造成“垂尾”病。

捺脚在楷书中是很重要的主笔,当毛笔在驻笔趁势踢出时,转捻下按的动作不能过大,在顿按提锋过程中,上边保持平直,下边裹锋上提,笔力要到位,保持捺脚的造型美。

  14.耸肩:

与鹤膝不同的是,耸肩以方折为主,虽然有楷书的“折味”,但过于高扬,故作姿态,与下方的竖画过于悬殊,不能自然过渡。

与左方的横画亦失去比例,不能达到协调与一致。

故在书写时应予以重视,防患未然。

  15.脱肩。

转折处脱开,笔断意断,互不关联,既“脱肩”又“塌肩”,与“耸肩病”恰好相反。

脱肩病笔字形字貌上严重失真,系缺乏读帖与缺乏临帖所致。

对结体的形质缺乏认识,故在书写时必须认真读帖,懂得布白,掌握间架组合技巧,避免这样的病笔。

  16.柳叶。

笔画似柳叶形状,俗称“柳叶病”。

一般来说这在楷书中是不允许的,在颜真卿的《勤礼碑》帖中,有些长撇呈两头尖中间粗状,但它过渡自然,反差不大,具有长撇的特点与优美形象,两者之间有根本性的区别。

点画成了柳叶状,也就成了病态。

所以在临习时,要入帖,在出帖创作时,点画要更刚劲遒丽,形质优美。

【基本方法】病笔十六种(上)

  青少年学习书法,一般都从正楷入手,毫无疑问这个选择是正确的。

但当手拿毛笔,在临习碑帖时,某些点画总是不尽人意。

这些不尽人意、有毛病的点画称之为“病笔”。

为了能识别这些病笔,这就需要我们找出原因,改变用墨、用笔或书写技巧上的不良习惯,从而克服病笔。

这里归纳有十六种病笔,并一一加以分析,以便在临习或创作时,进行对照,避免这些不正确的点画出现。

  1.牛头。

像牛头状。

主要是笔头墨水过多,造成涨墨过甚。

或是笔锋转驻过重,下按之力太大,而出锋太快,提锋太疾所致。

故在书写时,笔头濡墨不宜过多,下按之力根据字的大小适可而止,笔锋逆入回返时速度略快于提锋出笔。

  2.鼠尾。

常出现在撇画上,似老鼠的尾巴,样子不好看。

主要原因是用笔无力,轻浮在纸上,飘滑而去。

毛笔在运行时有提无按,不得撇画用笔要领所致。

书写撇画应用笔沉着,向下的按力均匀,笔锋送到顶端,由粗向细的过渡要缓慢自然,中锋用笔。

  3.扫帚。

指点画收笔时,散锋过多,无回锋之状,而散乱的出锋像扫帚一样,故而得名。

如果经过藏锋回出,笔锋送到末端,提锋收笔,仍不能改变“扫帚”之状时,建议改换毛笔。

  4.竹节。

点画似竹节状。

这是因为对点画形质认识模糊,用笔不当所致。

经观察可知,下笔逆入方位不够正确,笔锋转驻时太生硬,而中间运行过于上提,收笔应提锋时却下按,使点画失态,盲生圭角。

“竹节”在大多数楷书中系病笔,但在某些魏碑法帖中,有所应用。

  5.蜂腰。

这种病笔出现在弯钩、竖画及横画等笔画中。

两头浑圆粗大,而中间细柔,像蜂腰式。

这种病笔的发生,常常是起笔和收笔下按过重,不注意中锋运行,造成中间和两头比例失调。

故书写时,要提按平稳,用力匀称,出锋自然。

  6.鹤膝。

丹顶鹤的脚又长又细,而它的膝盖则圆而粗大,很有特性。

人们把点画线条细柔,而转折、驻笔处浑圆突出的病笔,称为“鹤膝”。

为了避免这种状况,要求在起笔或收笔,转折或横钩时,惯性不能过大,不能有太多的圆转与下按之力,驻笔、顿笔时笔锋动作不能过大。

保持原帖上的姿态,见好即收。

  7.钉头。

钉头与牛头不同,它宛如一颗钉子,头大身子小。

一般系指力失控,随心所欲而致。

这种情形应尽力避免。

  8.折木。

指笔画收笔处犹似折断的木头,参差不齐,圭角盲生,完全违背了点画收笔的法度与要求,用笔时没有作回锋处理,只是轻提飘扫而书。

故书写时,要耐得住气,心思泰然,笔笔送到,该回锋时必定回锋,切不可偷工减料。

【基本方法】书写中的注意事项

  揖让:

如同生活中人与人相互礼让相互成全,和和气气,两全其美。

凡由几个部分结合而成的字要注意各部间的相互揖让,避免互相触犯。

  穿插:

凡上下迭合而成的字,其上下段之间,应相互挪让穿插,避免点划不当相接重迭。

下笔前,先构思点划安排之位置,预留空间,使点划均能有最适当的地方。

  并重:

上下重迭的字,通常是上小下大,下段比较粗状,承载有力。

左右相并的字,左边须窄小一些,以让右。

  笔法的变化:

一个字,若有两个以上的笔画相同,或两个部分的形体相似都应力求变化。

  减捺:

一字里,若为两个以上的捺,只能保留一个,其余的捺用点来表示。

有时只有一捺,但为美观,也会把捺写成点。

  减钩:

一个字,为求变化有两个以上的钩时,保留一个钩,其余省略。

  笔画间的映带:

即“笔断意连”。

字由一些点划组合而成,而这些点划必须依照其运笔路线,自然地产生映带的效果,才会显得有生气。

  左右的照应:

一字里,若有左右对称的笔画,需注意彼此的映带关系。

篆书的穿插揖让

【基本方法】书法结构变化的方法

  书法结构变化的方法,大致有以下几种:

  

(1)不改变点画在字形中排列次序,改变点画的粗细、点画之间的距离、角度等,从而产生结构形状的变化。

  

(2)变换左右或上下部分的位置。

  (3)增减点画。

作为书法作品,为了要避免机械重复,常常要增减笔画以达到“变化美”的目的。

  (4)有些字还可以用不同的结构书写。

  (5)各种书体结合。

一个字如果在同一篇作品中重复出现,往往采用变换书体或渗进揉合其他书体的笔法来达到变异的目的。

不过,变换的书体,笔尖风格一般都比较接近,常见的有以下几种形式:

隶书揉合篆书笔法,或变为篆体;

楷书揉合隶书笔法;

行书揉合楷书笔法,或变为楷书体;

行草互杂法;

篆、隶、楷、行互杂法(郑板桥常用此法)。

  在以上几种方法中,用得最多,变化也最多的是行草互杂法。

宋朝米芾,可算得上是行草结合,追求结构变化美的典范。

米芾行草书《淡墨诗帖》

【基本方法】怎样把握字的重心

(二)

  二、上下堆积字的重心。

上下堆积的字分为上下结构和上中下结构两种。

  1、上下结构的字,上下两部分各自的重心要垂直对正,以保证整个字不歪斜,如“音”、“香”、“盖”等字。

  2、上下中结构的字,上中下三部分各自的重心要保持在同一竖直线上,如“素”、“冀”、“棠”等字。

  3、值得一提的是,由于楷书的横画多向右上有一定的倾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