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地理一轮专题复习《区域可持续发展》荒漠化的防治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9593233 上传时间:2023-01-08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534.5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地理一轮专题复习《区域可持续发展》荒漠化的防治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高考地理一轮专题复习《区域可持续发展》荒漠化的防治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高考地理一轮专题复习《区域可持续发展》荒漠化的防治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高考地理一轮专题复习《区域可持续发展》荒漠化的防治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高考地理一轮专题复习《区域可持续发展》荒漠化的防治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地理一轮专题复习《区域可持续发展》荒漠化的防治Word文档格式.docx

《高考地理一轮专题复习《区域可持续发展》荒漠化的防治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地理一轮专题复习《区域可持续发展》荒漠化的防治Word文档格式.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地理一轮专题复习《区域可持续发展》荒漠化的防治Word文档格式.docx

A.甘肃省沙漠化占土地总面积比例最大

B.内蒙古水土流失的面积与宁夏一样多

C.西北各省区沙漠化的自然原因主要是干旱

D.云南、贵州两省水土流失严重的人为原因主要是过度放牧

4.保护和恢复西部的生态环境,可采取的措施有(  )

①把生态建设放在首位

②提高沿途城镇的天然气使用率,减少对林草的开发

③生态重点地区实行严格退耕还林还草

④从根本上减少对自然资源的开发以保护生态环境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

  下图为我国东北呼伦贝尔高原1月份等温线分布图。

近年来M地土地荒漠化严重。

读图完成5、6题。

5.沿MN一线的自然特征为(  )

A.中部地势较两侧地势低

B.M地降水量大于N地

C.从M到N气温先降低后又升高

D.M、N地都位于寒潮的迎风坡

6.M地荒漠化日益严重,防治土地退化的措施有(  )

A.加强湿地管理,维护其生态功能

B.珍惜每一寸土地,禁樵禁牧

C.大力退耕还林,提高森林覆盖率

D.加强灌溉,改良盐渍化土地

  目前我国水土流失面积达356.92万平方千米,亟待治理的面积近200万平方千米,全国现有水土流失严重县646个,其中82.04%处于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并且76%的贫困县和74%的贫困人口生活在水土流失区。

据此回答7、8题。

7.长江流域、黄河流域产生水土流失不同的自然因素是(  )

①地形坡度②降水量

③土壤特性④过度砍伐

A.①②B.②③C.①③D.③④

8.治理水土流失,要做到(  )

①退耕还林还草,恢复植被

②严禁矿产开采

③合理发展经济,消除贫困

④大面积开荒种粮,发展经济

⑤综合治理小流域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⑤D.③④⑤

南平模拟)黑河中游流域地处青藏高原和内蒙古高原过渡地带,是甘肃省最重要的商品粮和瓜果蔬菜基地,集中了全流域90%以上的耕地和人口,其生态环境的变化对整个流域的生态环境、经济可持续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有着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读图回答9、10题。

9.目前该区域生态环境问题主要表现在(  )

①水资源短缺②水土流失

③植被退化④沙漠化、盐碱化

⑤旱涝灾害

A.①②③B.①③④C.②④⑤D.①③⑤

10.该河下游弱水流段,近几十年来逐渐由常年性水流变为季节性水流,下游的湖沼湿地日渐干涸,向荒漠转变,其主要原因是(  )

A.雪线上升,冰雪融化减少

B.降水减少,气候变干

C.植被减少,蒸发下渗增加

D.流域内水资源分配不合理

厦门模拟)喀斯特地区由于本身环境的脆弱性和人类的不合理活动,石漠化问题日趋严重,下图是我国某喀斯特地区小流域石漠化材料图,完成11、12题。

11.从图中可以推测出石漠化最为严重的地区主要分布在(  )

A.35°

~40°

的西南坡B.15°

~20°

的南坡

C.10°

的北坡D.大于40°

的东南坡

12.该石漠化严重地区的治理措施是(  )

①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绿色产业

②加大科技投入,促进生态又快又好的发展

③加大环保型能源基地建设,减少人为活动对植被的破坏

④控制人口增加和人口大规模外迁,减轻人口对环境的压力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

二、非选择题(共52分)

13.读下图,回答下列问题。

(26分)

(1)水利枢纽Q对R河下游的有利影响有哪些?

(2)说出M地形区的地貌特征及其形成的主要人为因素。

(3)图示地区在发展农业生产时,对流经该地区的河流可能产生哪些不利的影响?

(4)近年来,C处附近的土地荒漠化进程加快,试分析该地区荒漠化土地产生的人为原因。

14.(能力挑战题)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问题。

  2013年7月29日~8月10日,中国中央电视台首次联合肯尼亚、坦桑尼亚国家电视台启动三国同步直播“东非野生动物大迁徙”,并首次与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签署合作协议,共同提升全球公众环保意识。

8月10日,坦桑尼亚塞伦盖蒂的前方记者徒步六个小时,登顶海拔2878米的伦盖伊火山,带来中央电视台在活火山口的首次直播。

(1)读图,在图中迁徙路线上画上箭头,标明央视直播时东非野生动物的迁徙方向。

(2)分析东非野生动物大迁徙的原因。

(3)简述P区域生态严重退化的人为原因。

(4)为保护其生态环境,P地区在矿产资源开发利用中应采取哪些措施?

答案解析

1、2.【解析】1选D,2选C。

第1题,读图可知灌丛密度对沙粒起动风速影响较大;

两坡对沙粒起动风速与灌丛密度的关系均是先呈正相关、后呈负相关,对沙粒起动风速与灌丛密度关系的影响大致相当;

灌丛密度为12%~15%时沙粒起动风速最大,防风固沙效果最佳。

第2题,灌丛密度为30%时沙粒起动风速降低,说明易发生风沙天气。

而A、B项中“风沙活动受阻”说明不易发生风沙天气,故与“沙粒起动风速降低”不符。

植被拦截的细沙较多,容易被风携带,风沙天气容易发生。

D项“土壤干燥”与植被覆盖率高时的情况不符。

3、4.【解析】3选C,4选A。

第3题,由图可以看出,新疆地区沙漠化占土地总面积比例最大;

内蒙古和宁夏水土流失所占比重大致相同;

西北地区位于温带大陆性气候区,气候干旱,形成大面积荒漠;

云南、贵州水土流失严重的人为原因主要是过度破坏植被。

第4题,由于西部地区生态环境脆弱,因此应把生态建设放在首位,保护植被,减少对薪柴林的破坏,实行退耕还林还草,提高天然气的使用率;

我国目前能源消费仍以煤、石油、天然气为主,无法从根本上减少开发。

【方法技巧】生态环境问题防治措施——“五字法”

(1)退:

退耕还林、还草、还牧、还湖、还湿。

(2)建:

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生态走廊、示范区等。

(3)改:

经济结构、生活能源、改坡为梯、灌溉方式等。

(4)法:

环境保护法、管理、休渔、禁伐等。

(5)育:

宣传教育、提高意识。

5、6.【解析】5选C,6选A。

第5题,从1月份等温线分布图中可以看出MN一线中部气温较低,联系经纬度可以判断为大兴安岭,故地势中部高两侧低,从M到N气温先降低后升高,降水量从东向西递减,寒潮主要来自西部,M地位于迎风坡,N地位于背风坡。

第6题,M地位于呼伦湖附近,应加强湿地管理,保护生态环境;

该地区植被主要以草地为主,禁樵禁牧不符合实际;

降水稀少不适合森林生长;

加强灌溉,会导致土壤盐渍化加重。

7、8.【解析】7选B,8选C。

第7题,两流域水土流失区都受地形坡度大、过度砍伐的影响,不同之处在于长江流域降水量多,黄河流经的黄土高原区土壤疏松。

第8题,治理水土流失要采取小流域综合治理的模式,恢复地表植被,并结合工程措施、农业技术措施进行治理,而合理发展经济,消除贫困是治理水土流失的关键所在。

严禁矿产开采不利于经济的发展,要采用合理方式开采。

大面积开荒种粮会加剧水土流失。

【知识拓展】黄土高原和南方丘陵山区水土流失的差异对比

黄土高原和南方丘陵山区都是我国水土流失发生的典型区域,但两者在成因、危害及解决措施方面又不尽相同,具体分析如下:

(1)两地水土流失原因对比。

黄土高原土质较疏松,南方丘陵山区降水更丰沛。

(2)两地水土流失造成的经济损失不同。

南方丘陵山区水土流失造成的损失更大。

主要原因:

①南方丘陵山区人均土地少,每单位土地的生物生长量和产值较高;

②南方丘陵山区多为较薄的地表疏松土层覆盖的石质山地,一旦表土被冲蚀,恢复更加困难;

③地处江河下游地区,多为重要的工农业生产基地和经济中心,水土流失会造成更大损失。

(3)治理措施不同:

黄土高原侧重退耕还林、还牧;

南方丘陵山区侧重发展多种经营。

9、10.【解析】9选B,10选D。

第9题,据图可知,该地位于河西走廊,受温带大陆性气候影响,降水量少,蒸发旺盛,空气干燥。

由于人口大量增加,城市发展,使得生产规模扩大,用水量增加,水资源短缺;

河流下游绿洲植被退化;

出现盐碱化和沙漠化现象。

水土流失和旱涝灾害多发生在地形坡度大,降水集中多暴雨的东部季风区。

第10题,造成河流下游流量减少、湖泊湿地日渐干涸并且向荒漠转变的原因既有自然因素(全球变暖、空气干燥、蒸发增强等原因),同时还有人为因素(流域内水资源分配不合理),并且以人为因素为主。

11、12.【解析】11选B,12选A。

第11题,从甲图中可知,石漠化极强度主要分布的坡度为15°

从乙图中可知,极强度石漠化主要位于南坡、东南坡、东坡和西南坡,两者结合为15°

的南坡。

第12题,该石漠化严重的地区,治理措施不合理的是人口大规模外迁,也是不现实的举措,只能适当向外迁移,故④是错误的。

13.【解析】第

(1)题,图中水利工程为小浪底水利枢纽,国家对于其定性为一座集减淤、排沙、防洪、防凌、供水灌溉、发电等为一体的大型综合性水利工程,是治理开发黄河的关键性工程。

同时对旅游开发、调节径流、合理分配水资源也起重要作用。

(2)题,图中M地区为黄土高原,地貌特征为支离破碎,千沟万壑。

水土流失既有自然原因,又有人为原因,人为原因:

过度开垦和放牧,不合理开矿和不合理的耕作方式,不断的植被破坏。

第(3)题,荒漠化的扩展主要是人为因素的影响。

第(4)题,图中C地位于神木附近,煤炭资源丰富,大肆开发煤炭资源,以及配套的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地破坏植被,使得土地退化,荒漠化进程加速。

答案:

(1)调节径流变化,具有防洪、灌溉和发电的功能;

使河流含沙量减小,减少河床淤积;

减少下游凌汛危害,遏制黄河断流现象。

(2)地貌特征:

千沟万壑,支离破碎。

人为因素主要是植被破坏、不合理的耕作制度(轮荒)以及开矿等。

(3)大量引水灌溉,造成河流的中下游水量减少甚至出现断流;

农业生产过程中施用化肥和农药使河流遭受污染;

过度放牧和垦殖导致土地荒漠化和水土流失,使河流泥沙含量增加。

(4)由于邻近城镇或工矿开发区,在开采矿产(煤炭)以及城镇和道路基本建设过程中,破坏地表植被及弃土弃渣等造成的。

【加固训练】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据统计,改革开放30多年来,黄土高原地区共开展水土流失治理面积17.9万平方千米,平均每年减少入黄泥沙3.5亿至4.5亿吨,对防治水土流失、群众脱贫致富和区域经济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材料二 我国某区域地形图。

(1)结合材料一,回答黄土高原地区治理水土流失的措施有哪些?

治理水土流失的效益有哪些?

(2)材料二所示地区水土流失在全国仅次于黄土高原,造成两地区水土流失严重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3)在治理水土流失时,材料二地区能否完全照搬黄土高原地区的经验,为什么?

【解析】第

(1)题,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可得出黄土高原地区治理水土流失的措施,以及所获得的效益:

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2)题,仔细观察图示材料可知该区位于江西省,是江南低山丘陵的一部分,该区人口密集,耕地较少,能源不足,导致植被破坏,引起水土流失,根本原因与黄土高原地区是一样的,即人地矛盾突出,人地关系尖锐。

第(3)题,治理水土流失要因地制宜,因此南方丘陵区只能借鉴黄土高原地区的经验,不能完全照搬。

例如,江南丘陵区可通过建小水坝发电、建沼气池等解决当地能源短缺的问题。

(1)采用小流域综合治理的模式,生物措施、工程措施、农业技术措施紧密结合。

效益:

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

(2)人口多耕地少,粮食短缺,人地矛盾突出。

(3)不能。

因为两地区存在很大不同,如气候、地形等,只可有选择地借鉴黄土高原地区的成功经验,江南丘陵区又必须依据当地实际寻找措施治理水土流失。

14.【解析】第

(1)题,东非高原属于热带草原气候,一年分干湿两季;

此时乙地正值草原气候的雨季,草类茂盛,而甲地却正值草原气候的干季,草类枯黄,所以大批野生动物由甲向乙迁徙。

(2)题,结合第

(1)题的分析组织答案。

北半球夏季由甲向乙迁徙。

北半球冬季野生动物则由乙向甲迁徙。

第(3)题,关注图中的图例有城市、铁路、矿产和棉花,由此展开联想,从农业种植、高原开矿、铁路修建及城市发展等对环境造成的不利影响等方面考虑。

第(4)题,该地区是生态环境脆弱区,在矿产资源开发利用中应从生态保护、恢复植被、进行复垦、推行清洁生产、节约用水和加强对矿区的管理等方面采取措施。

(1)如下图(自南向北,由甲向乙画箭头)

(2)东非高原属于热带草原气候,一年分干湿两季;

乙地正值草原气候的雨季,草类茂盛,甲地却正值草原气候的干季,草类枯黄,反之亦然。

(3)过度开垦,发展种植业(如棉花等);

高原上开矿,破坏地表植被;

修建铁路等交通设施,草原退化;

城市用地扩大,造成生态环境破坏。

(4)设立生态保护区,划分矿产禁(限)采区;

矿产开挖中注意植被和地表的保护(水土保护);

对废弃矿区进行生态恢复、复植复垦;

提高矿产资源综合利用水平,推行清洁生产;

废水回收处理,节约用水;

加强对矿区的管理,落实环保措施。

【方法技巧】生态问题的原因分析

分析原因首先要看清题意,是“自然原因”还是“人为原因”,还是没有限定,综合分析,一般应按以下思路展开:

(1)自然原因:

地形原因(海拔、起伏状况、封闭状况等)、气候原因(热量条件、降水条件、风力风向等)、土壤条件(土壤组成、肥力、质地等)、植被原因(疏密状况、季节变化等)、河流原因(流量大小、侵蚀强度或沉积强度等)。

(2)人为原因:

当地农业结构、居民能源消费结构、生产技术、政策导向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自然景观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