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 版》修订背景与总体要求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9590871 上传时间:2023-01-08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30.7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 版》修订背景与总体要求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 版》修订背景与总体要求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 版》修订背景与总体要求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 版》修订背景与总体要求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 版》修订背景与总体要求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 版》修订背景与总体要求Word格式.docx

《《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 版》修订背景与总体要求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 版》修订背景与总体要求Word格式.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 版》修订背景与总体要求Word格式.docx

赵兵老师:

教学方式的变化以教学理念上的变化为基础。

现在我们关注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为此,在教学过程当中,老师们做出了积极的探索。

再就是,我们提倡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

因此,老师们在教学当中,积极创设教学情景,根据学生的生活实际和生活阅历,精心设计教学的引入,使学生意识到,物理知识是与生活有密切联系的,是来源于生活的。

倡导学习方式的多样化,注重科学探究。

这是在课改十年中,在初中物理教学实施当中,最引起老师们重视和关注的一个环节。

教学方式、学习方式的多样化,事实上主要体现在科学探究过程当中。

比如,以前老师们在教学过程中,物理实验一般多是演示实验,特别初中阶段,很多实验都是老师演示的,学生根本没有动手操作、动脑分析的机会。

现在我们引入了大量的科学探究,学生就可以通过自己的探究,在探究过程当中进行分析、归纳和总结,得出自己的结论。

尽管有的结论还是比较稚嫩的,不太成熟的。

但是学生在学习过程当中,体验到了物理学习的快乐,能够在动手、动脑以及和同学们的交流、分析过程当中,享受到学习的快乐。

其意义并不在于他们探究的内容,探究的方式有多复杂、多深奥,而是在学习物理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动手、动脑的习惯,养成良好的科学探究精神。

总的来看,在这十年课程改革当中,在教学方式上老师们更加注重了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的实践和探索。

主要体现了生本教学,以生为本的理念上的转变。

就是更加注重学生的发展。

课改十年来,教师教学方式上的转变还是体现的比较明显的。

比如现在的老师教学,他会考虑我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方式。

不是单一的。

在教学方式多样化的背景下,他可能会采取探究式的教学方式,或者也有传授式的,实现多种教学方式的融合。

在进行教学设计的时候,很多老师都已经有这个意识了。

这点我也有很深的体会。

我们在平时到学校听课的过程当中,也看到老师们对某一节课的设计,思想上已经发生了改变。

以前是思考怎么把知识点讲清楚,现在老师们是想方设法让学生自己把这个知识构建起来。

首先是教学理念上已经发生变化了。

教学不仅仅是传授给他知识,还要讲我们怎样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能力,让学生更有效地学到知识。

在这个意识方面,已经有了变化。

接下来,就是在课堂教学中,也有了相应的变化。

比如说现在的老师,无论是上传授课还是探究课,概念教学还是实验探究,都已经有很好的案例。

当然有的案例,看得出来他是对以往好的教学方式的继承,但也有一些教学方式,是以往比较忽视,或者经验积累还不够的,但随着课改的深入,在这些方面也有不断的积累,也有不断的改进。

比如我看到这样一堂课,是关于电路的串联和并联,如果照以往的教学方式,就会传授给学生电路的串联它有什么特点,电路的并联又有什么特点,而且是怎么连接等等。

而这位老师没有讲这些。

在开始上课时,就复习上节课的内容,但这种复习是比较生动的复习。

就是说我们上节课讲了只有一个用电器的电路,比如说一个手电,只有一个灯泡,怎么让灯泡发光。

连接起来之后,这个灯泡就可以发光了。

接下来,我们怎样使两个灯泡发光呢?

他没有讲任何关于电路串联、并联的知识。

就是让两个灯泡同时发光。

他让学生去设计。

然后这些同学就按照台子上已有的器材,五花八门地连接。

虽然看似杂乱无章、五花八门,但这里暗含他的一个设计。

而这种设计是基于学生自主活动的一种教学设计。

随后,他让学生来展示。

比如说他看到一组,这组对老师而言,他知道是串联电路,然后他让学生来展示,你是怎样连接的。

但是学生们并不太清楚这是串联电路,一个同学讲的时候,他们同组的另外一个同学,就在黑板上把这个电路图画出来了。

接下来,老师走上去进行总结:

像这样的电路,就是串联电路,它有什么特点。

这样,学生的自主和老师的提炼结合起来。

然后另外的一组,是按并联的方式接的,他又让这组学生来展示。

随后在这个基础上提炼出并联电路的特点。

因此,这节课反映出来的是老师如何基于学生的自主活动,提炼出来科学内容的,它的知识是逐步形成、逐步认识到的。

他也是最大限度的激发学生前知识。

学生对电路已经有一个基本的了解。

现在是从一个灯泡变为两个灯泡。

这是一种。

但还有些老师的设计,甚至这种提炼都让学生来完成。

有这么一个课例,跟您刚才讲的这节课内容一样,也是连接串联、并联电路。

这位老师也提到,我们千家万户这么多的灯,它们是怎样接入电路的,又是怎么让它们发光的呢?

先从两盏灯泡说起,他也是让同学们来思考,让学生连接有两盏灯泡的电路,让它同时发光。

当学生连完以后,他就请各个组的代表上去,到黑板上把连接的电路画出来。

那么其中就有串联电路,也有并联的电路,当然学生不知道这是什么接法。

此外也有多出一条线,甚至短路的这种现象。

随后,老师在这个基础上让学生们自己来总结,你们觉得这两种电路它们有什么不同的特点?

再试着取掉一盏灯泡,看另一盏灯泡是否还发光。

这样来寻找它们的特点。

这就是基于学生前知识,最大限度地发挥他们前知识的作用。

也就是说,关于探究式教学,不仅老师们已经有了这个意识,而且已经有了教学实践的操作。

还有不同开放程度的探究式教学的一些课型。

开始我讲的这个老师,先让学生自主做,然后由老师来提炼。

刚刚讲的这个例子,是学生自主做,最后由学生讨论、提炼。

这个开放度就更大了,当然这和学生的背景、环境都有关系。

其实这是相对比较灵活的。

但是像这一类的案例,就反映出我们的教学方式已经在发生变化了。

而且这种变化还是比较明显的,这是课改之前关注不够的。

另外,就是在课改之前,也有很多好的教学方式,那么在这次课程改革中,老师们在继承的基础上,对以往好的方式也有进一步地发挥。

比如说有这样一个案例,是关于压强的。

这个老师上课的时候,他就从一个小活动开始。

请一个同学上来,帮他蒙上眼睛,当然他就看不见了嘛,让他伸出双手,然后老师拿两个质量相等的砝码,给大家看一看。

接下来,他就分别把这两个砝码,放在这个同学的手心上。

第一个就直接放了,第二个是放在一个托盘上,然后再放到左手上。

接下来,他就问这个蒙上眼睛的同学,你认为哪边的手感觉更重。

这个同学就举高右手,实际上应该左手感受到的力量更大。

而蒙上眼睛的这个同学说右边更重。

让他打开眼罩一看,这个同学感觉很好奇、很迷惑。

好奇的事情。

下面的同学也感觉很神奇。

为什么明明左边要重一些,而这个同学感觉却是右手?

由此与压强有关的,比如它的作用力、压力,还有接触面积这些变量就都引出来了。

其实在课改之前,这一类的教学方式也有很多老师在尝试。

而这次的课程改革,就使我们更多的老师都在这个方面做了尝试。

这是一个很大变化。

我们怎样把以前好的方式继承下去?

这样一个课例,教学引入是让学生产生一种迷惑,产生一种认知的冲突。

与他的经验,或者说与他的感受相冲突。

对。

比如说我看到的是一回事,但对方的反馈和我的感受是不一样的。

那么像这些,就使我们的课堂教学能很好的往下进行。

像这些都属于这次课程改革中,教学方式发生变化的一些明显的例子。

课程改革十年来,我们的教学方式发生了很多好的变化。

但是,在操作过程中,还有在认识方面,还是存在一些问题的。

我们也有必要把它梳理一下,以便我们做得更好。

有部分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在理解上,或者是观念上存在一些偏差,出现了一些问题。

比如说,满堂灌这种情况仍然存在。

我记得有一个老师,我去听他一节课,这节课讲的是验电器。

验电器在贵阳市中考中是一个必考内容,几乎年年中考都有关于验电器的试题。

因此这个老师就验电器一个仪器整整讲了五节课。

我去听的是最后一节课,这节课讲了75个知识点。

那么一上课,老师就让学生拿出笔和笔记本。

老师说问题,学生在笔记本上马上答问题,完了以后当作业交到老师那儿检查。

比如当验电器指针已经张开,这时用某一个物体接触验电器的金属球,发现指针张角变小,问这个验电器带什么电;

或者是张角变小又再变大,这验电器又带的什么电等等。

就是这样的问题,他设计了总共有75道。

本质上是一种应试性的教学。

因为中考要考,所以他就把很多时间都放在这个上面,变过去变过来的出题,当然老师可能有他的考虑。

但我认为,首先我们的教学,你要有一个总体的思考。

比如说初中物理,八年级、九年级,我的整体教学计划是怎样的,接下来每一个内容我将花多少时间,也应该有一个计划。

再下来,针对每堂课,也应该有一个教学目标。

比如说验电器的这个案例,他可能就设计了五堂课,通过这五堂课把关于验电器的所有的考题、题型都涉及到。

这就可能会在某种程度上使物理学习“变味”了,是典型的应试性教学。

下课以后,我也问学生是否见过验电器,学生说没见过。

而且,他即使这样讲的话,应试也不一定是最有效的。

他花那么多的时间。

学生没有真正见过,他就没有真正的感受。

那么这些题型都是强灌给他的,甚至题型越多,讲得越复杂,就越不明白。

这也说明老师首先要弄清楚课堂教学真正的目的。

再有一个,我们可能有一些冲刺的目标,那么对于这些冲刺目标而言,也应该更有效。

比如说老师是在应试,心里边也应该清楚,这个问题主要是什么。

把主要问题抓住了,其他的枝节问题可以让学生自己去发展。

这样的教学,事实上就是将学生训练成一个只知道记忆的机器。

我也发现在教学过程当中,我们还有这样的一些表现,就是继承以前好的教学方式和好的传统。

但是,也有这样的教学,经常出现让学生朗读的情况。

一节课一开始先朗读一段,或者先背诵某一个定律,或者背诵单位换算,这样的教学方式也存在。

这种朗读式的教学方式我也看到过。

比如说集体朗读,或者说集体背诵、集体默写,甚至我还有一个教育硕士,开始他选题的时候,就想选一个他在日常教学中最擅长的教学模式,就是默读,或者记忆某些概念和定律。

为什么要做这个呢?

其实发现这种教学方式是很有效的。

什么才是有效的呢?

这里存在一个对有效的思考,对考试有效。

我们就针对考试,这种教学方式对考试有效,那只能说面对考试更侧重背诵、记忆。

说明考题需要调整。

还要彻底调整。

再有一个,就是也不是说朗读、默读、记忆没有必要,有时候朗读一下,调整一下,或者有的时候侧重某一个词,某一个概念,我们进一步的辨析,也是很重要的。

但是,如果你把所有的课都变为我要记住这个定律,把它背下来,那么可能也与物理学本身的内容有一定距离。

所以在教学过程当中,事实上这类问题还是很多。

比如说,我们有的老师到现在,讲到电路的时候,关于电路的连接,电流表怎样接入电路,电压表怎样接入电路,给实物图连线,或者根据实物图画出它的电路图,把电路图变实物图等等这样的问题,可能就是学生的一个难点,而老师解决这个难点的,他们认为最有效的办法,或者说最习惯采取的解决办法,就是大量的练习。

光是电路设计、电路的变化这样的这个习题,老师就可以出上百道,让学生去做,那么他可能就只会机械地去记住如何连接电路。

这说明老师们的教学很多时候是基于考试的教学,这种状态,还需要大家引起注意。

在课改初期有一个现象还是很明显的。

就是大家在探索教学方式改革的时候,做秀式的或者是表演式的教学方式的存在。

但是现在慢慢在过渡,好像又有一种模式化的教学方式的存在。

比如说进到班级里面,非得把桌子对着放,同学们面对面的坐着。

有的甚至上课前,还得让学生静默几分钟,默想一下我们上节课讲过的内容,再默想这节课将要学习的内容是什么(有可能老师也让学生事先做了一些预习)。

然后就是几块黑板,学生轮流到几块黑板前去讨论。

这样的教学模式,充分让学生进行了表达,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这个我觉得是很好的。

但是,是否非得这样模式化?

其实这是两大类偏激,一类就是墨守成规,应试教育。

不管怎么变,应试教育还是扎扎实实。

另外一类是倾向有变化,但这种变化有时候还表现在表面上。

比如说你刚刚说的这些,当然它还是有一些积极的方面。

总比不变要好,他有一些尝试,有改变的意识。

有这种意识还是很好的,他开始有这样的一个冲动,有这样的改进,然后使课堂发生一些变化。

在这个过程中逐步完善,比如说他会反思,我们怎样做的更好、更深入、更实在,而不是停留在表面。

所以这个改进的大方向还是不错的。

但在改进的过程中,的确有一些现象需要我们思考,怎样才是有效的改进,这是很重要的。

比如你刚刚说的,或者有很多黑板,或者大家桌子都相互对着,老师讲课学生还要拧过去看这一类的现象,有些老师对此提出质疑,有不同的看法。

我也认为,我们如果要改进,更重要的是本质上的改变。

当然有时候形式也和内容有关联,但这一定要灵活。

假设我们认为这一段内容,有必要去默想,有必要围成一个圆,大家相互讨论,也还是可以的。

但如果这个时候,我们都要面对老师,老师在整体讲解,或者有一个同学上去整体向大家做展示的时候,那么这样的一个分组,可能也可以再改变一下。

总体课堂应该灵活,教学方式应该多样,目标有利于学生的发展,就可以了。

这才是根本上的把握。

而无论你是要用这种形式,还是那种形式,都要注意形式是服从于内容的。

教学是一门艺术,如果都是一个统一的模式,就好像流水线似的,那么我们培养出来的学生,也就谈不上有创造和创新能力了。

其实这也是为什么有的老师对课程改革有质疑。

很多老师说探究课是低效的,探究课对学生的能力、发展也不一定有效等等。

他们看了很多课型,所以对我们提倡的注重科学探究,提倡教学方式多样化提出质疑。

当时,我在和他们的交流中就说道,探究课本身是很有必要的,而现在老师们看到的这些各式各样的案例,并不代表探究课本身,而是他们对探究课的一种理解,所以不是探究课本身有问题,而是我们老师们在操作的过程中,理解上,还需要调整、改进。

刚才我讲到有的课表演痕迹很重,那就是说老师们在探索时,还不是太明确方向,所以就出现了在教学过程当中,怎么样把我的PPT做的更花哨一些,更能够吸引学生,靠PPT来吸引学生的情况。

或者说,这个课堂上我非得用多媒体,用视频,非得要图片。

有的时候就显得很牵强,不是那么的顺其自然。

我非常赞同刚才廖老师讲的,教学最主要的大方向是要使学生改变以前那种机械记忆的模式,主要目的是让学生能够得到发展。

他今后长远的发展,事实上最使他能够受益的,应该是能力的培养,或者说科学素养的培养。

这也是我们物理教学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

如果说变相到应付考试的话,那种施教是高能耗低效绩的教学。

前面我们已经谈了,教学方式中有一些好的变化,同时我们也梳理了在变化过程中还有的一些问题。

其实这些问题我们总结一下的话,还主要跟是否有效有关系。

就是说培养目标是否有效。

老师们的教学是否有效落实了物理课程的培养目标。

培养目标会体现在你的教学目标设置上面,你的长远的教学目标设置和这堂课的教学目标设置,对一个老师而言,应该有综合性的考虑,这是一个方面。

但有的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在教学目标的制定上是不明确的。

比如说,传授课他可能还比较明确要讲什么知识点,用几个题目去落实这个知识点,用几道练习来强化、巩固这个知识点,老师们基本上还是比较有经验的。

但是对探究类的课,关于教学目标的制定,还不够有效,

这个有效是什么?

就是刚刚说的停留在表面的多,停留在PPT的华丽上等等。

而这些就被现在很多老师误解为探究式的课型。

其实这是有误解的。

这也是在制定教学目标的时候,关于探究课的教学目标制定还不太有效。

探究课在教学当中还出现这样的问题,就是老师基本上取代了学生的作用。

而像刚才我们讲到的串联、并联的教学案例,才真正是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

我们很多老师,基本上把猜想、提出问题、设计实验,都替学生完成了。

该怎么做,不能怎么做,全部交代了。

有了有效的目标制定之后,那么后面怎样来落实这个目标,就有相应的操作问题。

比如说实验操作,有一类老师,他可能就让学生按照他制定的“菜单”来操作,而这种操作对学生而言是被动的,没有发挥他的主观能动性,让他觉得很有趣,一步一步地探索下去,没有这样的一个过程。

表面看来,似乎他在活动,但是本质上还是照着老师的“菜单”操作下去。

还有一个问题,我也发现不少老师,特别是在科学探究过程当中,取代学生的猜想、假设、设计、实验等等,甚至还有的老师只关注哪组学生的实验数据跟结论吻合的最好,只关注这个。

对那些出现比较大偏差的,就不予理睬。

有的优质课或者展示课中,我们的老师甚至做什么呢?

为了赶教学进度,在课堂上就去关注哪几组学生的数据最符合他的要求。

甚至出现这种情况,老师去要求学生,待会儿你报什么样的数据。

甚至出现这样的问题。

刚刚讲的这个现象,其实是很重要的。

我们都说课堂上有三维目标,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有的老师感到很迷茫,这个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我们怎样去体现呢?

甚至说这节课就是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课,下节课是过程与方法的课,其实这三维目标是融合在一块儿的。

比如说像你刚刚说的实验,做实验它一定会有一些知识的巩固,或者知识的应用。

除此之外,做实验就是对这个同学的实验技能,或者探究能力的一种培养。

再有就是你说的数据记录是否客观,表明你的科学态度。

在这个方面,也需要老师具有基本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尊重事实,尊重现象,有效地分析这些问题,是老师在实验教学过程中应该关注的。

老师在对学生的实验结果进行评价、交流、总结的时候,有时也是彻底地替代了学生。

比如说摩擦力与什么因素有关的探究,探究完了以后,有一组学生认为,滑动摩擦力跟面积有关系,认为面积越大的时候,摩擦力越大。

另一组同学就起来反驳说,不对,我们这一组是面积越小摩擦力越大。

也就是说,这两组的同学都反映出,他们探究的结论是滑动摩擦力与接触面积有关系。

然而老师直接评价道:

你们说的都不对,滑动摩擦力跟面积没有关系。

我们上面所谈的这种教学方式的变化,以及在调整教学方式的过程中的一些问题,其实很大的程度上,都与教师的教学理念有关系。

前面我们谈到教学方式的调整,既谈到有一些好的调整,也谈到还有一些问题。

这个在很大程度上与我们的教学理念有关系。

也就是说,老师们为什么要教物理,学生们为什么学物理,对这个问题我们做过调查。

大部分的同学,无论高中还是初中,首先认为他们为什么学物理的理由是因为考试。

初中生因为有中考,高中生因为有高考。

甚至有的说物理在理综里面占的分值很大,所以他们要学物理。

当然除这个因素以外,他们还提到其他因素,比如说物理是有用的,可以帮他们解决一些生活中的问题;

物理能训练他们的思维等等。

老师的回答相似,第一选择也是考试。

这就是他们对为什么学物理,为什么教物理的一种思考。

而这种思考会变为他们的教学行为,会引导甚至会调控他们的教学行为。

这是必须认识清楚的。

我们的学习,我们的教学,不是为了考试。

深有感触。

就是刚才讲到的老师的教学理念,或者说他对有效教学的认识。

这个“效”体现在什么上。

很多老师认为,我的有效教学就是落实在这节课的知识点上,集中在知识与技能上。

那么老师对于学生的长远发展,这个理念和认识就还是不够到位。

比较急功近利,太过于关注学生的成绩对自己带来的影响。

从长远来看,这会扼杀学生学习的兴趣,或者探索的兴趣。

大自然那么丰富多彩,人们对这种大自然的探索,其实很多时候是没有功利追求的,就是一种好奇,一种欲望。

几乎是一种本能。

所以随着学生的学习,我们会发现学生们开始还有这种学习欲望,但这种激情,慢慢的就被无休止的做题、演算所替代了。

所以,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如果忽视对长远目标的追求,就会对学生进入更高层的,比方说他进入大学后,他学习的后劲就会受到影响。

所以我认为我们要思考的一个问题,就是为什么我们要教物理,教物理的本质目的在哪里?

做过一个关于学生物理学习兴趣的调查。

在2000年和2008年我分别做了两次。

反映出有一个规律是:

学生在初二刚刚接触物理的时候,是对物理学习兴趣最浓的时候。

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到了初三,特别是到了高中以后,学习物理的兴趣在急剧的下降。

学生为什么从初二刚刚学习物理,到后来初三时会出现物理学习兴趣大幅度下降的局面?

这就反映出刚才您说的,如果我们是用那种很枯燥的、乏味的、机械的、训练的手段对学生进行物理教学的话,我觉得相当于把学生的“矿藏”,在初中阶段已经挖掘完了。

到高中,已经矿藏枯竭了。

这与老师的理念是很有关系的。

老师要引导学生更喜欢探索大自然,在探索过程中他的素养能综合地得到提升,而随着他能力的提升,素养的提升,他对大自然的那种激情,会越来越高涨。

而事实上却不是这样,那种无休止的练习使学生在发展的过程中受到了影响。

我认为这是在十年课改过程中,反映出来的教学理念上的一个问题。

这是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

老师们过分注重了知识的传承,没有摆脱原来那种教学理念。

当然,教学评价肯定有考试,怎样命题是一个方面,怎么考是一个方面。

学生的考试成绩和教师教学理念的结合上,我觉得还是值得去探究的。

怎么让学生在能力提升的同时,使他们的考试成绩得到提高。

其实这里也有一些误区,认为我们提高了他的能力,他的考试就考不好。

成绩就下降。

其实他们是正相关的,特别是在长时间看,学生能力提升了,他在应对考试这个方面也应该是有效的。

我也发现中考中很多学生,几乎考得是满分,但是到了高中以后,甚至会放弃物理,根本不愿意学习物理,或者说出现物理考试成绩急剧下滑这样的情况。

这就是我们刚刚说的一个问题,是教学理念上反映出来的。

对为什么学物理,为什么教物理这个认识还不太到位。

接下来,在教学理念上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