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滕州市实验高中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复习语文模拟试题四 Word版含答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9586529 上传时间:2023-01-08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53.2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山东省滕州市实验高中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复习语文模拟试题四 Word版含答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山东省滕州市实验高中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复习语文模拟试题四 Word版含答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山东省滕州市实验高中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复习语文模拟试题四 Word版含答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山东省滕州市实验高中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复习语文模拟试题四 Word版含答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山东省滕州市实验高中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复习语文模拟试题四 Word版含答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山东省滕州市实验高中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复习语文模拟试题四 Word版含答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山东省滕州市实验高中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复习语文模拟试题四 Word版含答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山东省滕州市实验高中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复习语文模拟试题四 Word版含答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山东省滕州市实验高中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复习语文模拟试题四 Word版含答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B.宋太祖时又改进了乌纱帽,给乌纱帽加了一对饰有花纹的长翅,花纹不同则显示官阶有别。

C.明朝,官员所戴乌纱帽的双翅宽窄和官阶高低有关,这是第一次通过乌纱帽的双翅来区别官阶。

D.顺治皇帝入关后,允许地方官员穿明朝朝服并戴乌纱帽,因此收留了众多的降臣,同时也笼络了人心。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两晋南北朝时期,原本只有宫中官员可以戴的乌纱帽流传开来,连穷困的老百姓都能戴,就是因为那时社会的等级制度还不森严。

B.隋朝官员除了服饰有区别外,乌纱帽上的玉饰多少也能显示官职的大小,玉饰越少,官职越小,后来因为玉石价格昂贵,就不再使用了。

C.乌纱帽的几次修改都和官职高低有关,清朝“红缨帽”代替“乌纱帽”,虽然它没有成为官员的代名词,但却为巩固清初政权起了作用。

D.在一些古装电视剧中,有时会看到这样的场景,清朝官员身着明代朝服,头戴明朝乌纱帽,这不是导演缺乏历史常识,而是历史上确有其事。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4—7题。

御史大夫韩安国者,梁成安人也,后徙睢阳。

尝受《韩子》、杂家说于邹田生所。

事梁孝王为中大夫。

吴楚反时,孝王使安国及张羽为将,扞吴兵于东界。

张羽力战,安国持重,以故吴不能过梁。

吴楚已破,安国、张羽名由此显。

梁孝王,景帝同母弟也,窦太后爱之,令得自请置相、二千石,出入游戏,僭于天子。

天子闻之,心弗善也。

太后知帝不善,乃怒梁使者,弗见,案责王所为。

韩安国为梁使,见大长公主而泣曰:

“何梁王为人子之孝,为人臣之忠,而太后曾弗省也?

夫前日吴、楚、齐、赵七国反时,自关以东皆合从西乡,惟梁最亲为艰难,将兵击却吴楚,吴楚以故兵不敢西,而卒破亡,梁王之力也。

今太后以小节苛礼责望梁王。

梁王父兄皆帝王,所见者大,故出称跸入言警车旗皆帝所赐也即欲以侘鄙县驱驰国中以夸诸侯令天下尽知太后帝爱之也。

今梁使来,辄案责之。

梁王恐,日夜涕泣,不知所为。

何梁王之为子孝,为臣忠,而太后弗恤也?

”大长公主具以告太后,太后喜曰:

“为言之帝。

”言之,帝心乃解。

安国名由此显。

其后安国坐法抵罪,狱吏田甲辱安国。

安国曰:

“死灰独不复然乎?

”田甲曰:

“然即溺之。

”居无何,梁内史缺,汉使使者拜安国为梁内史。

起徒中为二千石。

田甲亡走。

“甲不就官,我灭而宗。

”甲因肉袒谢。

安国笑曰:

“可溺矣!

公等足与治乎?

”卒善遇之。

安国为人多大略,智足以当世取合,而出于忠厚焉。

贪嗜于财。

所推举皆廉士,贤于己者也。

于梁举壶遂,臧固、郅他,皆天下名士,士亦以此称慕之,唯天子以为国器。

  (节选自《史记·

韩长孺列传》)

4.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故出称跸/入言警车旗/皆帝所赐也/即欲以侘鄙县/驱驰国中/以夸诸侯/令天下尽知太后/帝爱之也

B.故出称/跸入言警/车旗皆帝所赐也/即欲以侘鄙县驱驰/国中以夸诸侯/令天下尽知太后/帝爱之也

C.故出称跸/入言警/车旗皆帝所赐也/即欲以侘鄙县/驱驰国中/以夸诸侯/令天下尽知太后/帝爱之也

D.故出称跸/入言警/车旗皆帝所赐也/即欲以/侘鄙县驱驰国中/以夸诸侯/令天下尽知/太后帝爱之也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

A.“僭于天子”,僭,超越本分,古代指地位在下的冒用在上的名义或礼仪、器物。

B.大长公主,即皇帝的姑母一辈的人。

史称“帝姑”。

有时仅为尊号、封号或谥号,但也是皇帝的姑母辈。

C.跸,古代帝王出行时开路清道,禁止他人通行。

也指帝王的车驾或行幸之处。

D.内史,官名。

西周始置,协助天子管理爵、禄、废、置等政务。

春秋时沿置。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梁孝王和景帝是同胞兄弟,由于倍受窦太后喜爱,允许他推举丞相和二千石级官员,因此他进出、游戏的排场,比拟天子,超越了人臣的本分。

  B.在吴、楚、齐、赵等七国叛乱时,梁孝王派军队打退叛军,为阻止叛军西进,保卫太后和皇上立下功勋。

  C.由于韩安国明于事理,善于剖断,他终于通过太后,化解了景王和梁孝王之间的嫌隙。

D.韩安国有大韬略,有才智,他所推荐的都是廉洁的士人,士人对他很称道和仰慕,就是天子也认为他是治国之才。

7.请将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的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太后知帝不善,乃怒梁使者,弗见,案责王所为。

(5分)

(2)安国为人多大略,智足以当世取合,而出于忠厚焉。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8~9题。

送别杜审言①

宋之问

卧病人事绝,嗟君万里行。

河桥不相送,江树远含情。

别路追孙楚②,维舟吊屈平。

可惜龙泉剑,流落在丰城。

春夜别友人

陈子昂

银烛吐青烟,金樽对绮筵。

离堂思琴瑟,别路绕山川。

明月隐高树,长河没晓天。

悠悠洛阳道,此会在何年。

注:

①公元698年,杜审言坐事贬吉州司户参军,宋之问写此诗以赠。

②孙楚,西晋文学家,名重一时,但“多所凌傲,缺乡曲之誉”,年四十始参镇东军事。

8.宋之问诗首联中的“嗟”字内涵丰富,含有多重情感,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5分)

9.同为送别诗,两首诗都情真意切,感人至深。

但在抒情方式上又各有特点,请分别结合两首诗的颈联简要分析(6分)

(三)名句名篇默写(6分)

10.

(1),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归去,也无风雨无晴。

(苏轼《定风波》)

(2)      ,思而不学则殆。

(《论语》)

(3)桂殿兰官,      。

(王勃《滕王阁序》)

(4)芷葺兮荷屋,。

       ,建芳馨兮庑门。

(屈原《湘夫人》)

乙选考题(25分)

考生从给出的第11、12两道题中任选一题作答,并在所选题目后的方框内“涂黑”(

)。

注意:

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不得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

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计分。

11.

12.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4)题。

(25分)

藏书断想

梁晓声

我对书籍的“收藏”是很纯粹意思的“收藏”——“收”就是从书架上“请”下来,爱惜地放入纸箱。

“藏”则是对更爱惜的书的优待,用钉书器钉在大信封里,大信封再装进塑料袋里……

几天前在整理书籍时,从“藏”的那一类中,发现了一册《连环画报》。

一九八六年第十一期……

心里好生纳闷——怎么一册《连环画报》,竟混淆进了我的“藏”书范畴?

于是抽出搁置一边……

临睡失眠,想起那册《连环画报》,自己对自己的困惑尚未解释,就躺着翻阅起来。

自然先看目录——首篇是《只知道这么多》——土人绘。

《只知道这么多》——哪像是文学作品呢?

搜索遍记忆,便排除在了名著以外。

非文学更非名著,怎么就选作首篇了呢?

于是翻到了这一篇,迫切地想知道《只知道这么多》能使我知道些什么……

第二十八页,彩页的最后一页——海蓝色的衬底,上一幅,下一幅,其间两小幅,以最规矩的版式排满了四幅连环画。

第一幅上面的是在海啸中倾沉着的一艘客轮。

第四幅上画的是一位年轻的欧洲姑娘——她回首凝视,目光沉静又镇定,表情庄重,唯唇角挂着一抹似乎的微笑,传达出心灵里对他人的友爱和仁慈……我一下子合上了那册《连环画报》……

我不禁地坐了起来……

我肃然地看着封面——封面上是放大的第三幅绘画——在一些惊恐的人们之间,站立着一位她……

我蓦地想起来了——画的是“泰坦尼克”号客轮一九一二年海上遇难事件啊!

……

“坐我的位置吧!

我没有结婚,也没有孩子。

她说完这句话,迅速地就离开了救生艇,将自己的位置,让给了两个儿童……她又从救生艇回到正在沉没着的客轮上去了——回到了许许多多男人们中间。

在这生死关头,他们表现了种种将活着的机会让给别人,将死亡坦然地留给自己的高贵品质……

她是女人,她有权留在救生艇上,她却放弃了这种权利……

她成了一千五百多不幸遇难者中的一个。

她的名字叫伊文思。

伊文思小姐。

她乘船回自己的家。

关于她的情况,活下来的人们——只知道这么多——《只知道这么多》……

《连环画报》中夹着一页白纸。

我轻轻抽出——白纸上写着这样几行字:

贵族——我以为,更应做这样的解释——人类心灵中很高贵的那一部分人。

或曰那一“族”人。

他们和她们的心灵之光,普照着我们,使我们在自私、唯利是图、相互嫉妒相互倾轧相互坑骗相互侵犯的时候,还能受着羞耻感的最后约制……

我自己写在白纸上的。

我竟能把这字写得那么工整!

使我不免有些怀疑真是自己写的。

然而,分明的,那的确是我自己写的。

因为下方署着“晓声敬题于一九八六年十二月二十一日”一行小字……

于是我明白了,为什么我会将这一册十五六年前的《连环画报》归入到自己格外爱惜的“藏”书一类……

不知我们中国的“新贵族”们,在“贵族俱乐部”里,是否也于物质享受的间歇,偶尔谈论到“贵族”的那点儿“精神”?

第二天,我又将那一册《连环画报》钉入了大信封,同时“收藏”起我对不知是不是“贵族”的伊文思小姐的永远的敬意。

十五六年来我自己的心灵受着种种的诱惑和侵蚀,它疤疤痢痢的,已越来越不堪自视了。

亏我还没彻底泯灭了自省的本能,所以才从不屑于去冒充“贵族”。

更不敢自诩是什么“精神贵族”……

愿别的中国人比我幸运,不但皆渐渐的“贵族”起来,而且也还有那么一点儿精神可言……

感谢“土人”先生,正因了他的绘画奉献,那一册《连环画报》才值得我珍藏了这么久。

我要一直珍藏下去。

我会的……

(1)下列关于文章内容的分析和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文中《连环画报》的首篇标题《只知道这么多》,朴实却又新颖,起到了很好地吸引读者眼球的作用。

同时,它也很好地衬托了伊文思小姐高贵的精神品质。

B.看到《连环画报》的内容后,“我不禁地坐了起来”这个细节描写,表现了作者看到画上的内容后内心的震惊,也为后面写对“贵族精神”的思考作了铺垫。

C.故事中的伊文思小姐在大危大难之际表现出来的那种对他人的关爱之情和仁慈之心,看得出来她是一个“贵族”。

D.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是想说,我们现在的物质基础已经很好了,但是精神方面的涵养还不够,需要我们时时自省,以成为真正的贵族。

E.这篇文章从作者的“收藏”开始写起,讲述了一个感人的故事,进而展开对“贵族精神”的思考,切入点小,但却切中时弊,引人深思。

(2)结合文章内容分析概括,“贵族精神”的含义有哪些?

(6分)

(3)文中描述到伊文思小姐的经历有何作用?

请结合全文作简要分析。

(4)作者在文章最后表明了自己的观点:

“愿别的中国人比我幸运,不但皆渐渐的‘贵族’起来,而且也还有那么一点儿精神可言。

”请结合文章,联系现实,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8分)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4)题。

学问源于乐趣,藏宝最终散尽

曾有一种说法,21世纪可能还会出现个钱钟书,王世襄是出不了了。

2009年11月28日,著名文物专家、学者、文物鉴赏家、收藏家王世襄因病医治无效在北京去世,享年95岁。

王世襄的离世,意味着中国又一位标志性的文化老人陨落。

王世襄生于1914年。

他的曾祖父、祖父、父亲都是朝中大官,母亲是书香门第,他年轻时就在燕京大学读书。

王世襄虽然出身豪门,拥有很好的教育背景,对书画、陶瓷这些也都是精通的,但他更关注的却是社会底层的文娱活动:

捉獾、养鸽、驯鹰、养狗等等。

他的很多对于这些方面的研究,就不被许多人看成是学问。

王世襄是杂家也是通家。

他的许多学问最初都起源于乐趣。

王世襄生前有一句名言:

“一个人如连玩都玩不好,还可能把工作干好吗?

”他被称为“京城第一大玩家”。

少年的“王家二少爷”养狗、玩葫芦、养鸣虫,在北京城可算得上是小有名气。

他玩过一只白鹰,是鹰中绝品,当时叫价一百块钱,而一袋洋面粉才两块五。

王世襄头一次托人借钱,买走了这只白鹰。

王世襄从小的心思都不在学业上,他对自己的判断是“我自幼及壮,从小学到大学,始终是玩物丧志,业荒于嬉。

”但启功先生却不认同这种说法,他曾说,王世襄先生的“玩物”是“研物”,许多被人看作是玩的东西,在王世襄眼里都是艰苦的学问。

王世襄曾说:

人生价值不在据有事物,而在观察赏析,有所发现,使之上升成为知识,有助文化研究与发展。

即使“雕虫小技”,王世襄都“玩”出了道道。

他曾经出版过《中国金鱼文化》、《竹刻艺术》、《北京鸽哨》等等。

他收藏的东西除了家具这样的大家伙,还包括蛐蛐罐、鸽哨这样的小玩意儿,同样都非常精深而成一领域之专家。

2000年,王世襄将自己一生所写的大部分文章交由三联书店以《锦灰堆》为名出版,书中涉及家具、漆具、竹刻、工艺、则例、书画、雕塑、乐舞、忆往、游艺、饮食、杂稿等十二类。

王世襄于l940年曾应梁思成之邀加入中国营造学社,在国难频仍的年代,他们在荒野中寻找中华文明的久远证据,将历史传统重又缝合。

l945年8月,日本投降。

经当时故宫博物院院长马衡和梁思成推荐,王世襄被派遣回北平清查战乱损失的文物。

当时,许多日本和德国的文物贩子与收藏家在中国收买文物,伺机盗运出境。

王世襄宴请了四五十位知名的古玩商,请他们提供线索。

他得知沦陷时期河南某地出土的青铜器多数被德国人杨宁史买去,于是通过其父友人找到宋子文详陈原委,终于没收了杨宁史的青铜器240件,其中包括价值连城的“宴乐渔猎攻战铜壶”、“商饕餮纹大钺”等。

文革时期,王世襄跑到国家文物局,请求文物局的内行红卫兵前来抄家,就此保住了大批文物。

王世襄毕生为国家追回国宝,收藏了那么多宝贝,却在晚年都拍卖回流到了社会。

王世襄最终选择了“散尽”,这些宝贝也有了更多前世今生。

王世襄自称“书呆子”,在“反右”已经开始的情况下,他还热情地邀约黄苗子、郁风以及漫画家张光宇来自己的四合院“芳嘉园”住。

小院越来越热闹,成为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京城文化圈里一个不可多得的雅集场所。

但由于人越来越多,王世襄便缩回一间漏雨的小屋,将数十件形态、大小各异的明清家具塞满狭小的空间。

两个明代的柜子被王世襄拼在一起,他和老伴袁荃猷睡在里面,以至黄苗子专门为这张特殊的“大床”写了一副对联——“移门好就橱当榻,仰屋常愁雨湿书”,横批——“斯是漏室”。

有一件物什是王世襄始终珍藏的,那就是他与夫人袁荃猷买菜用了多年的提筐。

2003年,妻子去世,王世襄在怀念亡妻的诗中,深情地回忆与妻“提筐双弯梁,并行各挈一”的情景。

他还说,到将来自己辞世之后,请人把这个提筐放在两个墓穴之间,能与妻子“生死永相匹”。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文章开篇引用一些人的说法“21世纪可能还会出现个钱钟书,王世襄是出不了了”,并不是在否定钱钟书国学大师的地位,而是为了突出王世襄在民俗研究和文物收藏上的贡献。

B.文中写王世襄借钱买白鹰一事,以实例说明他的心思从小就不在学业上,而对“玩物”投入热情,也说明了他的“杂”与“通”。

C.王世襄从一开始就秉持研究文化、实现人生价值的理念,有意识地关注“雕虫小技”,《中国金鱼文化》《竹刻艺术》《北京鸽哨》《锦灰堆》等书都是其成就的代表作。

D.王世襄毕生为追回国宝而努力,收藏了许多宝贝,却在晚年散尽收藏,这表现出他对国家、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也表现出他豁达的性情。

E.这篇人物传记以议论为主,兼有记叙,展现了王世襄性格的不同侧面。

(2)从全文看,文章表现了王世襄的哪几个方面?

请简要概括。

(3)王世襄说“一个人如连玩都玩不好,还可能把工作干好吗?

”而他又对自己的判断是“始终是玩物丧志,业荒于嬉。

”这两句话是否矛盾?

为什么?

请作简要分析。

(4)标题“学问源于乐趣,藏宝最终散尽”,既概括王世襄先生生平,又道出事理,颇有深意。

请你就对“学问与乐趣”、“藏与散”这两组关系的理解,任选一组,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卷(表达题,共80分)

五.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3分)

A.我们正不遗余力地建设和谐社会。

但何为“和谐”,人们的认识并不一致。

在我看来,只有人心向背的和谐,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和谐。

B.大学毕业已经十年了,其间,他换过几种不同性质的工作,但始终没有放弃专业学习。

C.叙利亚局势持续紧张、恶化,呈现一发而不可收的态势。

一旦叙利亚政权发生更迭,整个中东的政治布局都将发生变化。

D.中国足球队主教练被摄像机和话筒包围了,他振振有词:

“这是场很难打的比赛,我们拼到了最后。

1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2013年诺贝尔文学奖颁给了加拿大短篇小说作家爱丽丝·

门罗,有意思的是,获奖后,诺贝尔奖委员会和媒体都联系不上作家本人。

B.语文课堂其实就是微缩的社会言语交际场,学生会在这里学习将来步入广阔社会所需要的言语交际本领与素养。

C.现在,亚太经济合作组织(APEC)峰会越来越受到全世界瞩目,在诸多成果面前,中国的推动作用已经正在成为关键因素。

D.风靡世界的“大黄鸭”落户北京园博园为家,引起了广大市民的极大关注,它的每一天活动,都被市民拍照放到网上。

15.把下列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语段,顺序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①意象是形成意境的材料,意境是意象组合之后的升华。

②这恐怕是每一个善于读诗,可以与之谈诗的人都会有的体验。

③境与象的关系,全面而确切的表述应该是:

境生于象而超乎象。

④意象好比细微的水珠,意境则是飘浮于天上的云。

⑤那飘忽的,变幻的、色彩斑斓的、千姿百态的云,它的魅力恰如诗的意境。

⑥云是由水珠凝集而成的,但水珠一旦凝集为云,则有了云的千姿百态。

A.③①②④⑥⑤B.①③②④⑥⑤

C.③①④⑥⑤②D.①③④⑥⑤②

16.请围绕“雨”这个话题,仿照画线句子,在横线处续写两句话。

雨丝最能扯动昔日的情思,雨声也最易叩响情感的门环。

多情的诗人有“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的遐想;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17.看漫画,根据要求完成练习。

要求:

(1)请为上面漫画拟一个题目。

(2分)

(2)简要描述漫画主要内容。

(3分)

六.作文(60分)

18.阅读下列材料,按要求作文。

(60分)

又到樱花盛开的季节,很多中国游客选择这段时间赴日赏花,但日本媒体最近揭露,中国游客爬树、拉下树枝拍照,甚至摇晃、踹樱花树,以制造花雨的效果。

继‘爆买’后,日媒再发明新词‘中国式花见(赏花)’。

对此,有电视台主持人建议为中国游客设‘拍照专区’。

日本媒体的做法引起了国人的激烈讨论,有人这是对中国人的侮辱,有人则认为这样做合乎情理。

对上面事件,你有什么看法?

请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表明你的态度,阐述你的看法。

语文试题参考答案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3题。

1.C.C项中“标准官帽”表述有误,文中无相关信息。

2.B.A项无中生有,原文第二段只提到“这种帽子很快在民间流行”,是否后世在宫中流行原文没有信息支持;

C项用双翅区分官阶在宋代就有了;

D颠倒因果,原文中末段“到了清初顺治皇帝入关后,由于收留了众多明朝的降臣,为拢络人心,就允许不少地方官员仍穿着明朝朝服,并戴明朝乌纱帽。

”可见收留降臣,笼络人心为因,穿明朝朝服,戴明朝乌纱帽为果。

3.D.A项原因推断错误,原因应是“这种帽子还未成为管职的象征”“ 

那时社会的等级制度还不森严”不对;

B项 

“玉饰越少,官职越小”不对,官职在六品以下的官根本没资格戴玉饰;

“后来因为玉石价格昂贵,就不再使用了”,原文没有依据。

 

C.“巩固清初政权”错。

掌管人们生死的星宿”。

(一)文言文阅读(19分)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4—7题。

4.C

5.B(大长公主:

皇帝的姑母一辈的人。

有些仅为尊号、封号或谥号,不一定是皇帝的姑母辈。

6.C(是见大长公主,“大长公主具以告太后”)

7.

(1)窦太后知道景帝不满意,就迁怒于梁国派来的使者,拒绝接见他们,而向他们查问责备梁王的所作所为。

(“怒”迁怒;

“案”通假“按”,追究、查办;

“所为”所字结构;

各1分,句意信达2分)

(2)韩安国为人有大韬略,他的才智足够迎合世俗,但都出于忠厚之心。

(“取合”“而”“忠厚”各1分,句意信达2分)

8.嗟为嗟叹之意,一叹惜别离,因同知己离别而惆怅;

二为故人被贬、宦海沉浮而感伤;

三是抒发因病不能亲自送别友人的遗憾之情。

四是在愤懑不平友人遭遇中寄托抚慰与希望。

(答出一种情感给2分,两种情感给四分,三种情感给5分)

9.宋诗用典抒情(1分),借用孙楚和屈原的典故,表达对友人才学高超却仕途坎坷的同情和惋惜;

(2分)陈诗借景抒情(1分),高高的树荫遮掩了西向低沉的明月,银河淹没在破晓的曙光中,表现时间催人离别和面对离别的不舍之情。

(2分)

10.

(1)料峭春风吹酒醒 回首向来萧瑟处

(2)学而不思则罔

(3)即冈峦之体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工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