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刿论战邹忌讽齐王纳谏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9581975 上传时间:2023-01-08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6.8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曹刿论战邹忌讽齐王纳谏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曹刿论战邹忌讽齐王纳谏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曹刿论战邹忌讽齐王纳谏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曹刿论战邹忌讽齐王纳谏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曹刿论战邹忌讽齐王纳谏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曹刿论战邹忌讽齐王纳谏Word文件下载.docx

《曹刿论战邹忌讽齐王纳谏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曹刿论战邹忌讽齐王纳谏Word文件下载.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曹刿论战邹忌讽齐王纳谏Word文件下载.docx

你赞成他们的做法吗?

为什么?

——子墨子的做法是设法阻止战争,曹刿的做法是积极为鲁庄公谋划备(迎)战之策。

赞成他们的做法。

因为子墨子要阻止的是一场不正义的侵略战,曹刿支持的是一场抗敌卫国之战。

6.“肉食者鄙,未能远谋”可以看出曹刿具有什么样的品质?

——曹刿身份卑微,却能关心国家大事,为国事深谋远虑。

8.为什么说“小大之狱。

虽不能察。

必以情”是“可以一战”的主要条件?

——鲁庄公借小惠赢得近臣的拥护,借小信赢得神灵的保护,这两点都被曹刿否定。

在曹刿的启发下,庄公终于认识到人民的重要性,民心向背是决定战争胜负的主要因素。

这突出表现了曹刿重视人民力量的政治远见。

9.说说曹刿的“远谋”和鲁庄公的“鄙”分别是什么。

——曹刿的“远谋”:

战争取得胜利的先决条件是政治上取信于民,获得人民的支持。

鲁庄公的“鄙”:

把战争取胜的希望寄托在近臣的拥护和神灵的保护上。

10.曹刿在这场战役中的表现给了你哪些启发?

——①我们遇事要三思而后行,切不可莽撞行事。

②对事物的正确判断应建立在仔细观察、周密分析的基础上

11.第一段写鲁国战前的准备。

可分两层:

前一层写曹刿跟乡人的对话,后一层写曹刿跟鲁庄公的对话分别说明了什么?

——说明曹刿“请见”的原因。

说明政治上取信于民是作战的先决条件。

12.曹刿是如何帮助庄公选择战机的呢?

——战斗刚开始,不待齐军疲倦,庄公急于出战;

鲁军刚刚获胜,庄公又急于追击。

曹刿阻止了庄公的过急行动。

他懂得攻击和追击都必须把握有利时机,要根据双方的士气和实力变化作出正确的判断。

13.最后一部分写曹刿沦述战胜齐国的原因,曹刿的解释分哪几层意思?

(分析一下。

——分两层意思,一讲攻击的缘故,“彼竭我盈”高度概括了最佳战机;

二讲追击的缘故,表现他考虑周全、行动谨慎(第一层,以“夫战,勇气也”为根据,提出要选择“彼竭我盈”的时机发动进攻的观点,回答了作战时为什么在“齐人三鼓”之后他才认为“可鼓”的问题,第二层以“大国,难测也”以谨防埋伏为根据,提出判断敌方真实动态的观点,说明了他“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之后才认为“可驰”的原因)

14.文中用了哪些事例证明曹刿的“肉食者鄙,未能远谋”的看法是正确的?

——a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b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c公将鼓之。

刿曰:

“未可。

”d公将驰之。

”e既克,公问其故。

15.曹刿在这次战争中起了什么作用?

——曹刿在这次战役中起了决定成败的关键性作用。

他以“夫战,勇气也”为根据,提出要选择“彼竭我盈”的时机发动反攻,所以必待齐师“三鼓”而后鼓,抓住有利战机。

他以大国难测,“惧有伏焉”为根据,提出作战中必须时刻注意判断敌方意图的观点,所以他“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之后才认为可以追击。

以上两次关键的战术决定了鲁国的胜利。

16.“肉食者鄙,未能远谋”在文中的作用?

——1.是本文的线索2.为下文写庄公做铺垫,衬托曹刿的远见卓识

17.鲁国获胜给你启示最深的一点是什么?

——获胜的根本是取信于民,获得人民的支持;

战争中要善于分析敌情,把握战机;

统治者应善于听取并采纳群众的意见

18.曹刿的远谋体现在哪里?

用自己的话从政治和军事两方面简要说明。

——政治方面:

认为取信于民是作战的先决条件。

军事方面:

善于把握进攻和追击的时机

19.曹刿的主要战略思想是什么?

——战前:

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战中:

齐人三鼓。

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

夫战,勇气也。

20.长勺之战,鲁国之所以能取胜,与鲁庄公也有很大的关系,试作分析。

——1取信于民,得到臣民的支持,拥护。

2善于纳谏

21.你认为“长勺之战”的胜利与鲁庄公有关吗?

说明理由。

——有关。

由于鲁庄公知人善任,用人不疑,给予曹刿施展才能的机会,才取得这场战争的胜利。

无关。

鲁庄公作为统治者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完全是依靠曹刿的才能才取得这场战争的胜利

22文中刻画人物采用的方法是什么?

文中运用的主要写作方法又是什么?

——语言描写议论

23.本文在写作上有什么特色?

——运用对比手法,把鲁庄公的“鄙”与曹刿的“远谋”进行对比,突出曹刿政治上的远见卓识与军事上的卓越才能。

24.本文多处将鲁庄公与曹刿进行对比描写,请找出其中一例,分析这样写的好处。

鲁浅陋;

曹有远谋。

战时:

鲁不作调查,急躁冒进;

曹实地调查,抓准时机。

战后:

鲁茫然不知,曹细说原委。

通过对比,突出曹刿指挥作战的军事才能。

25.曹刿与乡人的对话能反映出当时人们怎样的心理?

写乡人有什么作用?

——说明统治者不得民心,反映出乡人不关心国事,对国家漠然视之的心理,与曹刿的积极参与形成对比,突出了曹刿的爱国之情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与此同时,说明请见的重要性,从而为下文请见庄公作铺垫。

(反映出了劳动者对统治者的态度)

26.“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中的“鄙”和“远谋”有何作用?

——这是全文的纲领,为下文写鲁庄公的“鄙”和曹刿的“远谋”作铺垫。

27.曹刿主动请见庄公,表现了他的哪些优秀品质?

——有强烈的爱国之情和高度的社会责任感,敢于进谏,积极参与国事,以天下为己任的优秀品志

28.关于“何以战”,庄公提出了3个迎战条件,曹刿分别作了评价,曹刿的评价中蕴含着什么道理?

——否定了前两个迎战条件,肯定了“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说明他是以人民的利益为作战标准,他认为只有取信于民、得到民心,才能得到人民真正的支持,只有这样才能取得战争的胜利。

29.本文在描写战争过程时,语言简练,曹刿只说了两次“未可、可以”,这样简短的语言表现了曹刿怎样的特点?

——体现了他指挥作战时临阵从容、沉着冷静、谨慎小心、胸有成竹

30.“肉食者鄙”的“鄙”表现在哪里?

——战前:

把取胜的希望寄托在少数人的支持和神明的保佑上战中:

急躁冒进、不懂军事战略战后:

不明战胜原因

31.曹刿的“远谋”表现在哪里?

预见“肉食者鄙,未能远谋”,在与庄公会面时,曹刿分析了鲁庄公的三次答话,两次否定,一次赞许。

纵观曹刿所言,皆着眼于民,这是政治上的远谋战中:

从容不迫、知己知彼、详察敌情、后发制人的战略战术战后:

正确分析战胜原因,拥有军事战略才能

32.鲁国以弱胜强战胜敌国的原因?

——1、在政治上取得民心,取信于民2、在军事上知己知彼、详察敌情、把握战机、后发制人战术的正确运用3、有曹刿从容不迫、胸有成竹的军事指挥总之,“天时、地利、人和”,最重要的是“人和”,正所谓“得民心者得天下”

33.总结曹刿形象

——曹刿是一位深谋远虑的军事家,他热爱自己的祖国,关心国家大事,敢于进谏,善于进谏,面临强敌,胸有成竹,从容不迫,有政治远见和卓越的军事才能

35.结合文章内容写出曹刿在战场上镇定自若,从容自信的基础是什么?

你从中得到什么启示?

——仔细观察敌情,在充分了解自己实力的前提下,充分研究对手的实力和特点,做到知己知彼,有正确的战略战术,并且在政治上取信于民。

从中我知道了,面对大事要冷静、小心待之,运用智慧沉着应对,这样才能正确处理问题。

37.第一段文字表现出曹刿的两个主要思想观点是什么?

——1.做高官的目光短浅。

2.取信于民是是作战的先决条件。

38.结合文章内容,具体说说曹刿是从哪些方面“论战”的?

——战前,曹刿论述了作战所需的条件,从三个方面询问了鲁庄公准备迎战的理由,最后认为能够处理好大大小小的案件,是一件民心所向的事,可以凭借这个条件去打仗。

战后,又从作战需要抓住进攻和追击的时机才能取胜的角度进行论述。

39.就曹刿和鲁庄公的对话,联系全文,说说曹刿在对话中表现出来的主要思想。

——只有尽心尽职才能取信于民,只有取信于民,得到人民的支持,才是战争取胜的基本条件。

40.曹刿给你留下印象最深的一点是什么?

请结合文章内容略作分析。

——有爱国心与责任感。

祖国被侵伐时,立即“请见”,去参与“肉食者谋之”的事,并主动要求作战。

(2)对作战的条件有深刻的见解。

把国君“忠”其事,取信于民作为取胜的先决条件,有“远谋”,其见解显然高于“肉食者”(3)有很高的说服他人的说话技巧。

与地位相当的乡人说话,直接解答疑虑,简洁明快。

与国君商讨问题,循循善诱,启发、分析,促其领悟

41.孟子认为决定战争胜负的主要条件是“人和”,曹刿以“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作为可以一战的重要条件,他们的观点有无矛盾之处?

请作简要分析。

——孟子认为决定战争胜负的主要条件是“人和”,曹刿以“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作为可以一战的重要条件,这没有矛盾,二者共同强调了人心所向的重要性。

42.本文标题改为《长勺之战》好吗?

结合内容说明理由

——①全文重点是写人物曹刿,而非事件长勺战役②叙事时详写了“论战”,略写了作战。

③从记史文章的功能看,落笔的重心在于揭示战争取胜的原因,目的是提供治国方略,以鉴后人。

43.文题相应是写作的一个基本原则,“曹刿论战”是编者给《左传》选段拟就的一个题目。

试从文章剪裁的角度对编者如此拟题进行简要分析。

——“曹刿论战”,重在一个“论”字,即主要交代曹刿对战争的见解和主张。

《左传》选段在行文上,对长勺之战的作战过程进行简单交代,把重点放在详细记述曹刿和鲁庄公战前分析和战中的指挥上,两者在内容和题目上是统一的。

44.曹刿的两个“未可”和两个“可矣”及下视等动作,有什么作用。

——1.表现曹刿谨慎对待强敌、重视观察敌情、善于捕捉战机的杰出军事才能。

2.为下文留下伏笔,使文章曲折多姿,增强艺术效果。

3.同时也说明了当时的紧张态势。

45.乡人劝阻,对表现曹刿的思想品质有什么作用?

——乡人劝阻,反衬出曹刿对国事关心和他对当时形势深刻的洞察力,尤其对鲁庄公的政治能力和鲁国战前的政治准备感到忧虑,这表现了曹刿的爱国热情。

同时,这一小插叙,也使故事一开始就横生波澜。

46.为什么齐人三鼓之后才进军?

为什么视、望之后才进军,作者并未解释,为什么?

——1为下文伏笔,使文章曲折多姿,增强艺术效果2由当时紧张的战争态势决定的

3更主要的是为了突出文章的中心,让曹刿于战后论战,从而表现他的远谋。

47.本文详细介绍了曹判在战前、战中.战后的表现,而对于交战的具体过程则略写,这样安排的原因是什么?

——因为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不是记叙这次战役的进程,而是记录曹刿关于战争的论述其他内容与中心关联不大这样处理,表现了军事家曹刿的远见卓识,突出了文章的中心

48.面对齐军压境,庄公欲仓促迎战,乡人闲议漠视其战,曹刿却以布衣之身“请见”,曹刿入见后与庄公的一番对话,使庄公明确了战争胜利的基础,这个基础是什么?

——政治上取信于民(或“民心所向”;

或“百姓的支持”;

或“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49文中第二段,仅用“将鼓”“将驰”寥寥数语,便将庄公的鲁莽少谋之“鄙”表现得神情毕现那么,作者极言其“鄙”有何作用?

——突出曹刿的从容镇定;

胸有成竹;

指挥若定;

能详察敌情;

善于把握战机;

谨慎果断;

远谋(深谋远虑)

50长勺之战,齐败鲁胜,鲁国为军事史册再添以弱胜强之经典战例曹刿功不可没,且一战成名;

庄公虽鄙,但不乏可取之处庄公身上值得肯定的方面有哪些?

——善于纳谏;

知错就改;

能虚心请教;

不耻下问;

虚怀若谷;

用人不疑。

51.一直以来,长勺之战中的鲁庄公被人认为是“肉食者鄙”的形象其实他并不“鄙”他不“鄙”表现在哪里?

——从两个方面表现鲁庄公的不“鄙”:

广开言路,礼贤下士;

尽职尽责,取信于民。

52本文选自《左传》,记叙的是长勺之战,在选作课文时编者却将标题定为《曹刿论战》,请简要谈谈你对此的理解?

——本文略写战争过程,重点突出了曹刿关于战争的论述,标题切中要点。

53.曹刿与“其乡人”的对话是否多余?

——不多余;

这一对话点明了曹刿拜见鲁庄公的原因,同时还显示了他不同于一般人的见识。

54.用自己的话说说“既克,公问其故”中的“其”指代什么?

——曹刿为什么必待“齐人三鼓”而后才认为可以击鼓进军?

曹刿为什么在“齐师败绩”之后还要“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然后才认为可以追击?

55从曹刿的论述来看,弱国战胜强国的必要条件有哪些?

——政治上取信于民;

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和掌握时机。

56曹刿“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的目的是什么?

——通过考察敌情,弄清齐军退却真相,再决定是否追击齐军。

1.从文中看,齐国能“战胜于朝廷”的原因有哪些?

——一是有邹忌这样的敢于直谏且善于劝谏的忠臣,二是齐威王敢于采纳群臣的意见。

2.由于感情的不同及身份地位的差异,其妻、妾、客回答问题时的语气有差别。

有何不同?

请从原文中找出并说明其感情色彩。

——①其妻曰:

“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

感情色彩是由衷的赞美,口气亦毋庸置疑。

②妾曰:

“徐公何能及君也!

”感情色彩是讨好,口气有点勉强。

③客曰:

“徐公不若君之美。

”感情色彩是礼貌、尊重,口气有点客气。

3.邹忌与徐公的比美中悟出的治国道理是什么?

——要广开言路、虚心纳谏,让人们敢于说真话,才能做到政治清明,在朝廷上战胜别国。

4.邹忌是如何看待妻、妾、客对自己的评价?

——他认为妻是“私我”、妾是“畏我”、客是“有求我”,故不可信。

可见他有自知之明

5面对妻、妾、客的不同程度的赞美,邹忌从“不自信”到“暮寝而思之”,反映出他怎样的品质?

——不盲目轻信,对别人的褒奖能理智判断、冷静思考,能正视自己。

6.邹忌认为“王之蔽甚矣”的原因是什么?

请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

——因为齐王身边的人阿谀奉承(私王、畏王、有求于王),不可能听到真实的情况。

7.“王曰‘善’。

”请你结合文意品析“善”字的表达作用。

——体现了本文语言精练的特点。

一个“善”字,既表达了齐王的赞同和诚意,又恰如其分地显示他的矜持和尊贵。

8.揣摩“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

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

暮寝而思之”,说说这段描写表现了人物怎样的活动,这些描写有什么作用。

——人物的活动分为三个层次。

邹忌对徐公“孰视之”,表明他的认真,也表明了徐公的美;

“窥镜而自视”是为了作比较,显示出邹忌虽不自信但也不轻信;

“暮寝而思之”则表明他是一个善于思考的人。

9.齐威王下令后,进谏者由“门庭若市”到“时时而渐进”,再到“无可进者”,这种变化说明了什么?

——齐王纳谏后,朝政的弊端越来越少。

或齐王纳谏后,需要改进的地方越来越少。

10.齐国能“战胜于朝廷”的原因是什么?

——邹忌劝说齐王广开言路,改良政治,从而使齐国内政修明,吸引各诸侯国前来朝见齐王。

11.邹忌和魏征作为大臣,向齐威王和太宗进谏的方式有什么不同?

——邹忌向齐王进谏时,善于借助生活中的小事采用设喻暗示等委婉讲道理;

而魏征向唐太宗进谏时,尽其所能,知无不言,无所顾忌。

12.文写齐威王的态度只用一个“善”字,而写发布命令的内容、群臣进谏的情况、修明政治的结果却较详细。

这样写有何好处?

——因为写了后者,齐威王的一个“善”字就抵得了一大段描写。

这一略一详,略得余味无穷,详得具体生动。

13.齐王虚心纳谏表现在哪些方面?

收到了什么效果?

请用自己的话表述出来。

——①齐王称赞邹忌的建议很好。

并立刻下令:

臣民们凡能指出君王错误的,都能得到奖赏,并根据提意见的方式设立奖赏等级。

②群臣纷纷进谏。

一年后,人们都找不到意见可提。

燕赵韩魏都纷纷来齐国朝见。

14.《邹忌讽齐王纳谏》中,邹忌的讽谏艺术有什么特点?

——从小事入手,以小比大,以家比国

15.文中说“王曰:

“善”。

这里的“善”表明了齐威王什么态度?

——表明了齐王对邹忌劝谏的肯定(或“赞同”)(或表明了齐王接受邹忌劝谏的态度)。

16.邹忌与徐公比美的基础条件是什么?

——邹忌修八尺,而形貌昳丽

17.齐威王的“善”字的回答,表明了它的什么态度?

——表明了对邹忌劝谏的肯定。

18.邹忌劝讽齐威王的策略高明在哪里?

——高明在用暗示设喻的方法委婉的规劝齐王,使他乐于接受。

19.齐王虚心纳谏表现在哪些方面?

——①齐王称赞邹忌的建议很好。

20用你自己的话说说邹忌是用什么方法成功说服齐王的?

——邹忌采用设喻说理的方法,言辞委婉地进行劝说,既不失对齐王的敬重,又使之受到启发,明白道理,并愉快地接受了意见。

21邹忌在妻、妾、客的交口称赞中,没有得意忘形,还能保持清醒的判断,最后承认自己“弗如远甚”,这是一种智慧,也是一种境界。

我们应该从邹忌身上学到些什么呢?

——①对人对已有实事求是的态度;

②善于思考,有反思的习惯与自省的能力;

③观察事物深入细致,透过现象看本质。

22.第一段中“朝”“旦”“明”“暮”被作者安排的井然有序,有什么作用?

——为下一段用暗示、比喻的手法讽刺齐王做了铺垫。

23.威王一“善”,政局迥异,初时“门庭若市”,后来“无可进者”,请根据“无可进者”写出“门庭若市”的反义成语。

“门庭若市”体现了威王的“广开言路”,在我们学过的古文中,还有哪一篇文章也提到了“广开言路”的问题?

——“门可罗雀”或“门庭冷落”《出师表》

24.从齐王颁布命令,不同纳谏方式,分别给予不同的奖励中可以看出什么?

——可以看出齐王纳谏的态度和决心之大。

25.邹忌的谏言和诸葛亮《出师表》中的进言有相似之处,邹忌的建议是什么?

请用《出师表》中的四字词语来回答。

——开张圣听(“咨诹善道”或“察纳雅言”)

26.一个善字,写出了什么,衬托出了什么?

——写出了齐王虚心纳谏的态度,同时衬托出邹忌讽谏的说服力。

27.“.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

……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

”在表达上的作用是什么?

——使用排比句,营造了一种步步逼近的语势,一环扣一环,给人以无可辩驳的感觉,有力地论证了中心论点。

28.邹忌劝谏齐王的策略,高明在哪里?

——都采取了设喻的方法来巧妙地进谏。

29.文章写齐威王下令后有哪些变化?

从这些变化中,你得到了什么启示?

——经历了由开始“门庭若市”,继而“时时而间进”,最后“无可进者”的变化过程。

启示:

齐王纳谏后朝政弊端越来越少,说明广开言路的重要性。

30.

31.文中与“王之蔽甚矣”相照应的句子是哪句?

——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

 

32.文中交代邹忌与徐公比美的目的是什么?

——为下文劝谏齐王做铺垫,以求告诉齐王他是君王,所受的蒙蔽会更加严重。

33.、“王之蔽甚矣”中的“蔽”是什么意思?

从文中看,齐威王除“弊”取得了什么效果?

——蔽,受蒙蔽,这里指受蒙蔽而不能兼听。

齐威王已经根据人们的意见,改革了弊政。

“虽欲言,无可进者”,说明威王已完全纠正了缺点和错误,齐国政治清明。

齐威王纳谏去蔽,从而使齐国国势强盛,威震诸侯,战胜于朝廷。

34.邹忌的进谏为什么能让齐威王称“善”?

——①从日常小事人手,以家比国,以己比君。

②使用排比的方式,增强语势,有力阐明了自己的观点。

③语言委婉含蓄,使对方受到启发。

④处处为国君着想,晓以利害。

36.请你从邹忌和齐王两方面谈谈邹忌进谏成功的关键因素

——①邹忌能从个人小事联想到国家大事,是一位责任感强、有远见卓识、能言善辩的良臣,可见大胆含蓄的进谏是进谏成功的首要因素;

②齐王察纳雅言、知错能改,是一位头脑清醒的明君,这是进谏成功的次要因素。

37.、“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请用自己的话概括齐国是怎样实现“战胜于朝廷”的?

——①邹忌以生活小事喻国家大事,类比推理,大胆而含蓄地指出国家治理的问题所在-----君主备受蒙蔽;

②齐王胸襟宽广、接受建议,广开言路,察纳雅言,齐国因此政治清明、国力强盛,使四方臣服。

这样就做到了不动兵卒,战胜于朝廷”。

38.邹忌向齐威王进谏的方式与《出师表》中诸葛亮向刘禅进谏的方式有什么不同?

——邹忌用自身小事和切身感受对齐威王委婉讽劝;

诸葛亮则用奏表向刘禅直接进言劝谏。

39.邹忌以设谕类比的方法进谏的好处是什么?

——邹忌以日常生活小事设喻,由已及君,以小见大,由家事到国事,由浅入深,生动形象,委婉含蓄,益于接受。

40.就本文最后一段的内容或写法,写出一段译注的文字。

——本段文字先写纳谏的政策,然后写纳谏的盛况。

最后写纳谏的结果。

作用:

突出了邹忌的善谏;

突出了齐王的从谏如流;

突出了纳谏的重要意义,提示了文章中心。

41.齐威王设上、中、下三等奖的区别在哪里?

为进谏者颁奖意味着什么?

——区别在于批评者勇气的大小。

意味着齐王虚心纳谏,有改正缺点的勇气,有振兴国家的决心。

42.文中三写进谏的效果,告别是人数的变化,说明了什么?

——通过列举人数的变化,暗示弊端已经彻底根除,齐国政治日益清明。

齐王广开言路,纳谏除弊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概括出齐王纳谏除弊的深远意义。

43.邹忌的讽谏艺术在现实生活中有什么积极意义?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总要与别人交流,使自己的见解被别人接受,从而达到交流的目的。

在生活中我们要提出自己的见解主张,如果都能像邹忌那样生动形象地说理,由小到大,由浅入深,含蓄委婉地表达自己的见解,那么定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44.纳谏除弊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历史意义:

邹忌敢于善于进谏,使齐王能够从谏如流,使齐国政治清明,国势强大,齐国大治。

现实意义:

①一个人在受蒙蔽的情况下,是不可能认识到自己的,所以要保持清醒头脑,明辨是非。

②一个人即使是普通公民,也应该积极向有关部门和上级领导提出意见和合理化建议,正所谓“国家兴亡,匹夫有责”。

③提出建议时要考虑方式方法,选择恰当的语言语气,抓住恰当时机,便于别人的接受、采纳,以提高建议的效果。

④作为领导者应该介质清醒头脑,防止被表面现象迷惑,要广泛听取批评意见,及时发现和纠正自己的杀菌剂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