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高考语文 文言文阅读专题练习含答案文档格式.docx
《统编版高考语文 文言文阅读专题练习含答案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统编版高考语文 文言文阅读专题练习含答案文档格式.docx(3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卒,年七十四,遗令薄葬。
赠越州都督,谥曰成。
(节选自《新唐书·
姚瑞传》)
(1)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明堂火后/欲避正殿/应天变/璹奏/此人火/非天灾也/昔宣榭火/周世延/建章焚/汉业昌圣/人之道/随物示化/
B.
明堂火/后欲避正殿/应天变/璹奏/此人火非/天灾也/昔宣榭火/周世延/建章焚/汉业昌圣/人之道/随物示化/
C.
明堂火/后欲避正殿/应天变/璹奏/此人火/非天灾也/昔宣榭火/周世延/建章焚/汉业昌/圣人之道/随物示化/
D.
明堂火后/欲避正殿/应天变/璹奏/此人火非/天灾也/昔宣榭火/周世延/建章焚/汉业昌/圣人之道/随物示化/
(2)下列对文中加下划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明经:
汉朝出现的选举官员的科目。
隋炀帝置明经、进士二科,以经义取者为明经,以诗赋取者为进士。
宋改以经义论策试进士,明经始废。
宗庙:
即人们为亡灵建立的寄居所,是儒教徒活动的场所。
帝王的宗庙制是天子七庙,诸候五庙,大夫三庙,士一庙。
庶人不准设庙。
封禅:
“封”为祭地,“禅”为祭天,是指中国古代帝王在太平盛世或天降祥瑞之时的祭祀天地的大型典礼。
这实质上是强调君权神授的手段。
九鼎:
象征九州,是王权至高无上、国家统一昌盛的象征。
夏、商、周三代奉为象征国家政权的传国之宝,后世帝王非常看重九鼎,亦曾屡次重铸九鼎。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姚璹处事圆滑,善于讨好逢迎。
担任夏官侍郎期间,为免受堂弟案子的牵连,他迎合武后心意,寻找“吉兆”来神话武后,博得了武后的好感。
姚璹重视史料,建言记载时政。
他首创《时政记》,作为实录类史学体裁,这有益于历史记录的真实性和完整性,对后世史学发展有很大影响。
姚璹敢于进言,屡次劝谏成功。
九鼎铸成以后,武后想用黄金涂饰,姚璹指出鼎贵在质朴,无需黄金修饰,阻止了这项劳民伤财的工程。
姚璹律己律人,赢得武后称赞。
在任益州长史期间,他严厉揭发当地官吏贪婪残暴,武后不仅下诏书慰劳,还对着身边的人夸他实在难得。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延载初,拜纳言,有司以璹族犯法,不可为侍臣者。
②契丹盗塞,副梁王武三思为榆关道安抚使。
【答案】
(1)C
(2)C
(3)A
(4)①延载初年,朝廷任命他为纳言,主管部门的官吏认为姚璹的亲族犯法,不能担任侍臣。
②契丹侵犯边塞,姚璹任梁王武三思榆关道安抚使的副职。
因过失而受牵连,降职为益州长史。
【解析】【分析】
(1)“后”是武后的意思,作为“欲避正殿”的主语,不应该断开,排除A项、D项。
“非”修饰“天灾”,“圣人”为一个词语,不应该断开,结合句意内容分析,排除B项。
句意:
明堂失火,武后打算避居正殿,以此来顺应天变。
姚璹上奏说:
“这是人为火灾,不是天灾。
从前宣榭失火,而周朝世代绵延;
建章烧掉,而汉代王业昌盛。
圣人之道,是随着事物发展也在变化”。
故选C。
(2)C项,“‘封’为祭地,‘禅’为祭天”错误。
应是“‘封’为祭天,‘禅’为祭地”。
(3)A项,“担任夏官侍郎期间,为免受堂弟案子的牵连”错。
结合文本内容“坐从弟敬节叛,贬桂州长史。
后方以符瑞自神,璹取山川草树名有‘武’字者,以为上应国姓,类以闻。
永徽后,左右史唯对仗承旨,仗下谋议不得闻”等分析可知,原文是他受到堂弟案子牵连,而被贬为桂州长史,后面的讨好巴结武后都是在“桂州长史”任上。
故选A。
(4)①“拜”,授予官职、任命,前面补充主语“朝廷”;
“有司”,主管某部门的官吏;
“以”,动词,认为;
“为”,担任、充任。
②“盗塞”,侵犯边塞;
“副”,担任副职,前面需要补充主语“姚璹”;
“坐累”,因过失而受牵连,受牵连;
“下迁”,降职。
故答案为:
⑴C;
⑵C;
⑶A;
⑷①延载初年,朝廷任命他为纳言,主管部门的官吏认为姚璹的亲族犯法,不能担任侍臣。
②契丹侵犯边塞,姚璹任梁王武三思榆关道安抚使的副职。
【点评】
(1)此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给文言文语段断句,需要在通读文意的基础上,对不能断开的字词要研究前后语句的含义及联系,看看断在哪里语意才能明白,句子前后的联系往往都有标志可寻,只要抓住了这些标志,就可以轻松断句,同时,需要掌握语句的大意,即可得出答案。
(2)本题考查文化常识的识记能力。
答题时,应根据平时课内对文化常识的知识积累与不断复习,结合着具体语境分析,然后做出判断。
(3)此题考查把握文章内容要点和鉴赏作品的形象的能力。
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带着选项回到原文,从人物、时间、地点、事件的混淆和关键词语的误译等角度进行比较分析,作出判定。
(4)此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句子的能力。
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理解文中某些关键性语句,如重点实词、虚词意义、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等,用规范的现代汉语把它表达出来。
【参考译文】
姚璹字令璋,年轻时就没有了双亲,抚养弟妹以友爱著称。
他勤奋学习,才智机辩横溢超群。
永徽年间,考中明经科,补任太子宫门郎。
武后时,升任夏官侍郎。
因堂弟姚敬节叛逆而受到牵累,被贬为桂州长史。
武后这时正用吉祥的征兆来神话自己,姚璹便取山川草木中名称中有“武”字的,认为是上天顺应国姓,收集分类予以上奏。
武后很高兴,提拔他为文昌左丞。
永徽以后,左史和右史只是朝堂上接受圣旨,至于朝堂下的谋划和议论就不得而知了。
姚璹认为帝王的谋略和训诲不可缺少记载,奏请说朝堂下所议论的军国政要,责成宰相亲自记述,称为《时政记》,把它交给史官。
皇帝听从了他的建议。
时政有记载是从姚璹开始的。
延载初年,朝廷任命他为纳言,主管部门的官吏认为姚璹的亲族犯法,不能担任侍臣。
姚璹说:
“王敦叛乱,王导主管中枢机要;
嵇康被杀,嵇绍竭尽忠心而死。
这能连累吗?
”武后曰:
“这是我的意思,你不要顾虑无根据的话。
”证圣初年,姚璹被加授为秋官尚书。
圣人之道,是随着事物发展也在变化,况且明堂是宣布政令的宫殿,并不是宗庙,不应当避居正殿,而破坏正常的礼制。
”武则天就批准了姚璹的奏议。
武后到嵩山封禅,下诏姚璹总管仪注典礼,担任封禅副使。
当时九鼎铸成,武后打算用黄金涂饰。
“鼎是一种神器,贵在质朴,不需要装饰外表,难道还需要涂饰黄金增加吉祥征兆的光彩吗?
”武后就不再坚持了。
契丹侵犯边塞,姚璹担任梁王武三思榆关道安抚使的副职。
起初,蜀地官吏贪婪残暴,姚璹将他们揭发出来,一点也不宽容。
武后闻知此事,下诏书慰问犒劳,就对身边的人说:
“担任二千石的地方官自身清廉容易,要使属吏们都清廉就难了,只有姚璹能兼有二者。
”新都丞朱待辟因犯贪污罪应当判处死刑,朱待辟相好的僧人理中阴谋杀掉姚璹,占据剑南。
有人向武后密告,武后下诏姚璹彻底查办。
姚璹深挖这个案子,形迹可疑的全部逮捕,株连了几千人。
监察御史袁恕己上奏弹劾姚璹查办狱案不平允,皇帝下诏书说不要追究。
过了好久,退休。
去世,享年七十四岁,他留下遗言要求丧葬之事从简。
追赠为越州都督,谥号成。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子曰:
“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
”
或曰:
“以德报怨,何如?
”子曰:
“何以报德?
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
(1)从上述文字可以看出,孔子认为在人际交往中应遵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原则。
(2)孔子强调“以直报怨”,是否有违儒家的“忠恕之道”?
【答案】
(1)遵循自律(律己);
正直;
客观(公正)原则
(2)不违背。
孔子强调“以直报怨”,体现了与人交往中的正直原则。
坚守正直,不因有旧恶旧怨而改变自己的公平正直。
“忠恕之道”是孔子待人的基本准则。
强调待人要忠,即对人要尽心竭力,积极为人;
待人要恕,即待人要仁爱宽厚,能推己及人。
在强调忠恕时也是有原则的,强调能明辨是非,因为无原则地忍让只会破坏正直、公正。
所以并不违背。
(1)第一则说“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意思是“遇事多责备自己,而少责备别人,那就可以避免他人的怨恨了”,这是说要自律或严于律己;
第二则说“以直报怨,以德报德”,意思是“用正直回报伤害,用恩惠报答恩惠”,这是说要以正直待人;
第三则说“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意思是“君子不因为一个人的言语(说得好)而推举他,也不因为一个人有缺点而废弃他好的言论”,这说明待人要客观公正。
(2)从语段来看,孔子不同意“以德报怨”的做法,认为应当是“以直报怨”,这是说,不以有旧恶旧怨而改变自己的公平正直,公正合理不偏不倚,恩德要用恩德去回馈,怨要用公正合理的方式回击,不可一味姑息从而纵容罪恶扩散而良善丧失,也不可挟私加重报复,这里体现的是人际交往中的正直原则。
而“忠恕之道”是孔子待人的基本原则,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忠”也就是孔子在《雍也》篇里所说的: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自己想有所作为,也尽心尽力地让别人有所作为,自己想飞黄腾达,也尽心尽力地让别人飞黄腾达,这其实也就是人们通常所理解的待人忠心的意思;
“恕”也就是孔子在《卫灵公》篇里回答子贡“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的问题时所说的:
“其恕乎!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己不愿意的事,不要强加给别人。
总起来说,“忠恕之道”就是人们常说的将心比己,推己及人。
所谓人心都是肉长的,自己想这样,也要想到人家也想这样;
自己不想这样,也要想到人家也不想这样。
“忠恕”并非无原则的,要求能明辨是非,这与“公正”“正直”并不违背。
⑴遵循自律(律己)正直客观(公正)原则
⑵不违背。
【点评】⑴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的基本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学生准确翻译理解文言内容,特别是侧重于对文章要点的具体把握,这是解答本段文字的关键所在,在解答的时候要突出这一点内容。
⑵本题考查把握文本内容、个性化阅读额的能力。
根据原文关键句子提取概括。
根据材料二“躬自厚而薄责于人”,重责备自己,而轻责备别人,人要有包容之心,强调“以直报怨”。
【附参考译文】
孔子说:
“多责备自己而少责备别人,那就可以避免别人的怨恨了。
有人说:
“用恩德来报答怨恨怎么样?
”孔子说:
“用什么来报答恩德呢?
应该是用正直来报答怨恨,用感激、恩德来报答恩德。
“君子不根据言论推举选拔人才,也不因某人有缺点错误而废弃他的言论。
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再上龚舍人书
王安石
安抚舍人阁下:
前日所与某言者,不过欲计校仓廪,诱民出栗,以纾百姓一时之乏耳。
某之所欲言者,非此之谓也。
愿毕其说,阁下其择焉。
某尝闻善为天下计者,必建长久之策,兴大来之功。
当世之人,涵濡盛德,非谓苟且一时之利,以邀浅鲜之功而已。
夫水旱者,天时之常有也。
仓廪财用者,国家常不足也。
以不足之用,以御常有之水旱,未见其能济焉,甚非治国养民之术也。
伏自庆历以来,南北饥馑相继,朝廷大臣,中外智谋之士,莫不恻然不忍民之流亡殍死,思所以存活之。
其术不过发常平(宋粮仓名)、敛富民,为鱣粥之养,出糟糠之馀,以有限之食,给无数之民。
某原其活者,百未有一,而死者白骨已被野矣。
此有惠人之名,而无救患之实者也。
昔者梁惠王尝移粟以救饥馑,孟子论而非之,所谓“徒善不足以为政,徒法不能以自行。
若夫治不由先王之道者,是徒善、徒法也。
且五帝、三王之世,可谓极盛最隆,亦不能使五谷常而水旱不至。
然而无冻之民者,何哉?
上有善政,而下有储蓄之备也。
某历观古者以还,治日常少,而乱日多。
今宋光百有馀年,四境之透者至万馀里,其同可桑之野,民尽居之,可渭至大至庶矣。
此诚旷世不可逢之嘉会,而贤者有内之时也。
今朝廷公卿大夫不以此肘讲求治具,思所以富民化俗之道,以来起太平,而一切惟务苟且,见患而后虑,见史而后救。
此传所谓既破碎乃大其辐事已败矣乃重太息其云益乎?
某于阁下无一日之好,论其相知,固巳疏矣。
然自阁下之来,以说干阁下再矣。
某固非苟有觊于阁下者也。
某尝谓大丈夫有学木オ谋者,常患时之不遭也;
既遭其时,患言之不用也。
今阁下势在朝廷,不可谓时不遭矣;
居可言之地,不可谓言不用矣。
某故感激而屡干于左右者,以此。
阁下共亮之。
某再拜。
(逃自《王文公文集》,有刪改)
(1)对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思所以存活之
所以:
……的原因
某原其活者,百未有一
原:
本来,原本
孟子论而非之
非:
错误
以说干阁下再矣
干:
干谒,求
(2)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某尝闻善为天下计者,必建长久之策
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以有限之食,给无数之民
焉用亡邦以陪邻
见患而后患,见灾而后救
有怠而欲出者,曰:
不出,火且尽
某固非荀有觊于阁下者也
以勇气闻于诸侯
(3)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最合理的一项是(
此传所谓/既破碎乃大/其辐事已败矣/乃重太息/其云益乎
此传所谓/既破碎/乃大其辐/事已败矣/乃重太息/其云益乎
此传/所谓既破碎/乃大其辐事/已败矣乃重太息/其云益乎
此传/所谓既破碎乃大/其辐事已败矣乃重/太息其云益乎
(4)以下句子全都属于王安石认为的“非治国养民之木”的一组是(
①发常平、敛富民,为饐粥之养
②某原其活者,百未有一,而死者白骨巳被野矣
③出糟糠之馀,以有限之食,给无数之民
④移粟以救饥馑
⑤上有善政,而下有储蓄之备也
⑥见患而后虑,见灾而后救
③④⑥
①②⑤
①④⑤
②③⑥
(5)下面对原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龚舍人曾给王安石写信陈述他的救灾方略,王安石认为那只是治标不治本的权宜之法,因此在给龚舍人的回信中详细陈述了自己的观点。
作者认为三王五帝之世,也有灾荒饥馑,但却能保证百姓的生存,是因为有完善的政策和充足的储备。
作者在文中明确地指出目前国家应对灾情的办法只能解燃眉之急,不是长远之法,同时强调了自己倡导的新法的积极意义。
作者认为现在是一个大有可为的好时代,龚舍人位居高位,可以起到重要作用。
(6)将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以不足之用,以御常有之水旱,未见其能济焉,甚非治国养民之术也。
②此诚旷世不可逢之嘉会,而贤者有为之时也。
③尝谓大丈夫有学术才谋者,常患时之不遭也;
【答案】
(1)D
(3)B
(4)A
(5)C
(6)①用不充足的财用,来抵御经常发生的水旱灾害,没有见到它能救助多少,绝对不是治理国家、养育百姓的方法。
②这确实是世所未有的好时机,贤能的人有所作为的时代。
③我曾经说过,有学问技艺才能谋略的大丈夫,常常忧虑生不逢时,己经遇上明时,又忧虑其言辞不被采用。
(1)A项,“所以”解释错误,应为:
用来……的办法:
B项,“原”解释错误,应为:
推究,考查;
C项,“非”解释错误,应为:
反对,认为错;
D项解释正确。
故选D。
(2)A项,“为”:
①动词,做,谋划;
②介词,被。
B项,“以”:
①介词,用,拿;
②介词,来。
C项,“而”都是表承接的连词;
D项,“于”:
①介词,对于;
②介词,在。
(3)画线句子的大意是:
这正是《传》所言“车毂已经破碎,才增大车辐;
事情已经不成,再大声叹息”,这样有益吗?
句中“既破碎乃大其辐事已败矣乃重太息”是《传》的内容,应加引号,前后断开。
据此分析可排除CD两项。
“既破碎”与“事已败矣”是两个假设条件,前后应断开。
据此分析可排除A项。
B项断句正确。
故选B。
(4)②是“非治国养民之术”造成的结果,不是“术”本身。
⑤是作者推崇的三王五帝的做法。
分析可知,A项全都属于王安石认为的“非治国养民之木”的内容。
(5)C项,“强调了自己倡导的新法的积极意义”理解错误,文中没有正面强调自己倡导的新法的积极意义。
(6)本题需要注意以下关键词的翻译:
①“御”抵御;
“济”救助;
“术”办法。
②“诚”确实;
“有为”有所作为。
③“患”忧虑;
“用”被采用。
⑴D;
⑵A;
⑶B;
⑷A;
⑸C;
⑹①用不充足的财用,来抵御经常发生的水旱灾害,没有见到它能救助多少,绝对不是治理国家、养育百姓的方法。
(1)本题考查考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
推断文言实词可以运用语境解词法。
词不离句,句不离篇。
另外,文言实词重点还在于平时的分类积累、记忆,以上方法只能是同学们在记忆不牢、拿捏不准的时候,尝试运用。
这些实词全部出自已学过的内容,在平时加强记忆即可。
(2)此题考查理解文言虚词的基本能力。
根据句意和对文言文常用词的掌握来判断字词义,解释时要注意辨析词义和用法的变化,要根据语境判断在选项中的含义。
(3)此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断句、标点也讲求一定的技巧,做题时应把握准语意,根据语法结构、逻辑规律作出判断。
解答本题应首先明白语句大意,只有明白了大意才能对语句进行断句。
(4)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文本重要信息的基本能力。
(5)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筛选文本重要信息的基本能力。
(6)此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的能力。
翻译题是区分度较大的题目,一定要注意直译,注意重点字,还要注意文言句式,如果有考纲规定的“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句”“定语后置句”“介宾短语后置句”“省略句”,在翻译中一定要有所体现。
您前天跟我讲的,不过想计算比较仓库储量多少,劝说富民献出粮食,来解除百姓一时的匮乏。
我想要说的,不是这方面的意思。
我愿把意思说完,请您选择些许有用的。
我曾经听说善于谋划天下大事的人,必定会设置长久的计策,创立非常的功业。
当今的公卿大夫,浸润于仁德之中,不是为国家兴一时之利,并借此求取小的功劳的人。
水旱灾害是常有的事,仓储财用国家经常不充足。
用不充足的财来抵御经常发生的水旱灾害,没有见到它能救助多少,绝对不是治理国家、养育百姓的方法。
自从庆历以来,南北饥荒相连,朝廷大臣、朝野间富有智谋之人无不哀怜,不忍看到百姓流亡饿死,都在考虑让他们生存下去的办法。
他们的方法不过是发放常平仓的粮食,向富户募捐,提供一些稀粥、酒糟米糠之类的粗食,以有限的粮食供给无数的灾民。
我推测救活的人百不及一,而饿死者己经白骨遍野了。
这只造就了给人恩惠的美名,而没有取得救人祸难的实际效果。
从前,梁惠王曾经调拨粮食来救饥荒,孟子评论反对这种做法。
正是所谓“只有良善的心愿,不足以治理国家;
只有好的办法,也不能自行起作用”。
至于治理国家不遵循先王之道,就是单纯依靠良善的心愿或好的办法而不能将二者结合起来的做法。
况且五帝、三王之时,可以称得上极其繁盛兴隆了,也不能保证年年丰收而没有水旱灾害。
然而却没有受冻挨饿的百姓,什么原因呢?
在上有良善的政策,在下有储藏的防备。
我遍观远古以来,太平之日少有,而混乱之日颇多。
而今大宋建国已经—百多年,百姓不知道有战争,四方边境最远的达到万余里,其间可以耕种的原野,百姓都已居住了,可以称得上最广大、最富庶了。
这确实是世所未有的好时机,贤能的人有所作为的时代。
现在朝廷的公卿大夫,不在此时讲求治理国家的好办法,考虑富裕百姓、改善风俗的良策,来创立太平之世,反而只是干些只顾眼前的事,见到祸患再思考解决办法,见到灾害再考虑拯救措施,这正是《传》所言“车毂已经破碎,才增大车辐;
我与您过去不太熟识,若论相知程度,确实不亲近。
但自从您到来,已经两次麻烦您向您请教意见了。
我对您并没什么个人企图。
我曾经说过,有学问技艺才能谋略的大丈夫,常常忧虑生不逢时,已经遇上明时,又忧虑其言辞不被采用。
而今您在朝廷有权力,不能说生不逢时;
处于可以建言献策的位置,不能说言辞得不到采用。
只是您没有做而已。
我有所感受而情绪激动,屡次向您建言,正国为此。
请您明鉴。
王安石再拜。
4.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杜纮字君章,起进士,为永年令。
岁荒,民将他往,召谕父老曰:
“令不能使汝必无行,若留,能使汝无饥。
”皆喜听命。
乃官给印券,使称贷于大家,约岁丰为督偿,于是咸得食,无徙者。
明年稔,偿不愆素。
神宗闻其材,用为大理详断官、检详枢密刑房,修《武经要略》。
以职事对,帝翌日语宰相,嘉其论奏明白,未果用。
纮每议狱,必傅经谊。
又论:
“天下囚应死,吏懦不行法,辄以疑谳。
夫杀人而以疑谳,是纵民为杀之道也。
请治妄谳者。
”不从。
擢刑部郎中。
元祐初,为夏国母祭奠使。
时夏人方修贡,入其国,礼犹倨,迓者